中國文學(中華民族的文學)

中國文學(中華民族的文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文學分為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古典文學以唐宋詩詞四大名著為代表,現代文學以魯迅小說為代表,當代文學則以具有獨立思想的中國自由文學為標誌。自二十世紀末期開始,具有獨立思想的中國自由文學的出現,使得中國文學大踏步進入世界先進文化行列,成為引領世界文學的先鋒,並使中國當代文學達到歷史的頂峰。

中華民族的文學, 是以漢民族文學為主幹部分的各民族文學的共同體。中國文學有數千年悠久歷史,以特殊的內容、形式和風格構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審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傳統和理論批判體系。它以優秀的歷史、多樣的形式、眾多的中國作家、豐富的作品、獨特的風格、鮮明的個性、誘人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典文學
  • 外文名:Classics
  • 分類古典文學、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
  • 起源:《論語。先進篇》
起源,現狀,古代文學,民族文學,詩歌,當代文學,現代發展,當代著名作家,社會主義初期,新時期作家,中國先鋒作家,中國自由作家,通俗流行作家,新青少年作家,古代人物作品,人物,作品,古文學發展,

起源

‘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篇》,該節孔子按才能把學生分成四類: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後世稱為“孔門四科”。按北宋邢昺的疏注釋為“文章博學”,意為通曉許多古今文獻及學問。按此說法,廣義來看文學可以解釋為學問又或是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化。如果按狹義的說法,文學可以被看成5世紀南朝劉宋文帝所定立的四學: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在此之後,正史之中專載優秀文人行事的“文學傳”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那種文學只是代表上流階層的文學,並不包括像小說,戲曲的大眾文學又或是近代的主流文學。因此,當我們談及“中國文學”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古人與近代學術上之間的文學概念的差別。
另外,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的人也寫下不少的文學作品。就像三國時代曹丕的名言:“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也”所指出,中國人都認為文學擁有左右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文學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以後,文學之所以多出自官僚之手也正是受到這個思想影響,這也是中國文學的特別地方。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尤其是有不少以描畫自然景物及歌頌友情等等為主題的抒情詩。相比之下,雖然敘事詩並不發達,但古代《詩經·公劉》,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從北朝民歌演變而來的《木蘭辭》等等也是有名的作品。如果不計敘述歷史,宗教,思想等等的文章,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朝。那種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這個傳統直到在西歐文明影響之下誕生的小說時期為止一直長久地維持著。還有,我們要注意在古代中國韻文散文一詞與其說是富有文學性的意義,倒不如說成是文體的一種名稱來得合適。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駢文的文體。

現狀

中國當代文學體制沿襲1949年以後的官方文學體制,培養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諛逢迎體制內作家,曠日持久地製造出人類文明時代以來巨量的文學垃圾,而少數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創作的有著較高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文學精品難以面世,導致中國當代不僅文學界,而是全社會腐朽庸俗之風日盛,精神與思想面臨全面崩潰的局面。文學作為引領人類精神的燈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由於中國當代文學處於特定的歷史時期,大陸當代文學(1949年以後)大多數屬於官方文學即所謂“體制內”文學。改革開放後,中國當代文學迎來新的曙光,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2000年,旅居海外的華人作家高行健以《靈山》、《一個人的聖經》獲得諾貝爾文學獎;2012年,大陸作家莫言以《紅高粱》、《豐乳肥臀》等魔幻現實主義作品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使華文文學出現了具有獨立思想的自由文學思潮。但真正的中國自由文學在民間又稱貧民窟文學,其概念出現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中國自由作家王土等人為代表,數十年紮根中國社會底層及貧民窟,極大的同情與關注社會底層貧民的生存狀態,所創作的小說《歡樂(悲傷之河、歡樂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大城市之女人心思》、《拘留十五日》、《毛二總統》等等,均表現中國社會邊緣知識分子與社會底層貧民以及下層妓女、乞丐、流浪者、拾荒者的生存狀態與悲愴經歷,為新時期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作。
中國貧民窟作家北京聚居地中國貧民窟作家北京聚居地
中國文學(中華民族的文學)
中國平民作家特別是自由作家所具有的獨立思想,通常在作品中以令人恐怖的真實表現出思想的光芒。在批判現實主義基礎上開創了一整套獨立特行的現代美學與完整的思想價值體系,為中國當代堅持探究思想之源的文學巨匠的群體,同時也是具有非凡忍耐力和巨大犧牲精神的真正的作家群體。
中國自由作家深圳聚居地中國自由作家深圳聚居地
中國文學(中華民族的文學)
中國文學(中華民族的文學)
中國平民文學直面現實,深層揭示社會矛盾,以文學的方式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所起的作用是“體制內”官方作家無法做到的。中國“體制內”作家比較真實的描寫現實一般止於文革,難以前行。所以要重新,真正燃起中國文學思想的火焰,必須在中國平民文學、“地下文學”中深度挖掘,這是中國文化公認的危機與普遍的悲哀。
中國平民作家上海聚居地中國平民作家上海聚居地
中國文學(中華民族的文學)

古代文學

民族文學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學都有各自發生、繁衍、發展的歷史,也有各自的價值與成就,例如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維吾爾族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傣族的《召樹屯》、彝族的敘事長詩《阿詩瑪》、蒙古族的敘事詩《嘎達梅林》等,都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互相補充,使中國文學表現 出極大的豐富性和多層次性。

詩歌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產生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詩經》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詩篇產生於西周初年,最晚的產生於春秋中葉。緊接著,又興起了一種新的詩體——楚辭,楚辭的光輝代表,就是偉大的詩人屈原。《詩經》中的《國風》和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個典範,以創作方法而言,《國風》和《離騷》分別開創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歌傳統。漢魏六朝,出現了帶有民間文學剛健清新風格的新詩體——樂府,強烈的現實感,是樂府的重要標誌。《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詩》等,都是中國古代長篇敘事詩中的瑰寶。在樂府詩的發展過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日漸引人注目,到漢末出現了《古詩十九首》,五言詩這種詩體便基本成熟了。七言詩的產生要晚於五言詩,它的廣泛流行,大約在晉宋之際。經過齊梁間以沈約為代表的永明體詩歌在聲律方面的充分準備 ,到唐代,近體詩進入鼎盛時期。在這個時期,古體詩和近體詩全面發展,出現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
中國詩歌同音樂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兩者的關係發展變化經歷了以樂從詩 、采詩入樂和倚聲填詞三個階段。倚聲填詞是詩與樂各自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新進行的一種更為高級的形態組合。詞,是一種音樂化的文學樣式,起源於民間,盛唐以後,文人才士填詞漸成風氣。五代時,中國第一部文人詞總集《花間集》問世。到宋代,詞的現實內容和表現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的程度,成為可與唐詩並列的中國文學的另一座高峰,出現了蘇軾等一大批傑出的詞作家。南宋後期,詞逐漸失去了和樂能力。而以胡樂結合北方民間的俚曲,配入通俗化語言而形成的新詩歌樣式——散曲,引起了人們新的興趣。散曲大量吸收民間方言俚語,具有濃厚的市民文學色彩,並且具有以往詩歌中少見的詼諧和幽默,給詩壇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氣。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發展 ,成為中國詩歌史上最興盛的體裁之一 。宋詞、元曲興起以後,傳統詩歌仍在創作,宋、元、明、清各代都留下大量詩作,而且各具特色,但總的成就都沒有超過唐代。
中國文學中國文學
散文
在中國傳統的文學觀念中,與詩詞並列為文學正宗的是散文 。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記敘文和議論文的集子是《尚書》,它是上古歷史檔案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彙編,雖然文字佶屈聱牙,但已略能敘事,初具文學特質。戰國時代,群雄爭霸,戰爭頻仍,士人紛紛獻計獻策,著書立說 ,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散文得到迅速發展,其中主要是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歷史散文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為代表,諸子散文以《孟子》、《莊子》、《荀子》 、《韓非子》為代表。儒家和道家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兩大主要流派,所以《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在文學史上影響最大。這時期的散文、有感情激越、論辯性強、辭藻華美、結構嚴謹、多用寓言、善使比喻等特點,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經確定。漢代散文更講究文采,對偶句增多,有辭賦化傾向。這時出現了司馬遷的《史記》。這部巨著規模宏大又結構嚴謹,無論寫景狀物,還是刻畫人物性格、抒情議論,都獲得極大成功。因此,《史記》不僅被視為史書傑作,而且紀傳部分也是中國傳記文學的典範。駢文興盛之後,散文式微。 直到唐代韓愈、柳宗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對過於矯飾、漸趨空洞的駢文,散文才恢復了它的生機與地位。唐宋古文,直承秦漢傳統,尤以遊記散文清新雋逸,生動活潑。後世純文學散文一直沿著這條軌道前進。明清小品文是純文學散文的一種重要樣式,它吸收唐代散文的精髓,融入魏晉南北朝筆記文的諧趣和雋永,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賦與駢文,是中國文學中介乎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兩種體裁。賦源於楚辭體,流行於兩漢,有詩的韻腳 ,崇尚鋪張揚厲。駢文則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追求句式整齊,強調對仗工穩與音律和諧,但不要求押韻。
中國文學革命中國文學革命
中國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
小說和戲曲
在中國的傳統文學觀念中,小說常被當作街談巷議之言;戲曲被認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說和戲曲起步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發展起來,一些偉大的作家與作品相繼出現,戲曲方面,如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 、王實甫的《西廂記》、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 ,也均為文學珍品。《紅樓夢》更是紀念碑式作品,它把中國文學推向了新的高峰,並足以和世界許多知名的小說媲美 。
中國文學中國文學
中國文學中國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但卻表現出異常穩定和凝固化的特點,與西方文學相比,統一性和單一性相當明顯。這種特點是和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關的。中國文學大部分在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土壤中產生,幾乎一直在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中,在重視文化思想、並對之嚴格控制的情況下發展。所以中國古代文學與外國文學的聯繫相對說來較少,大部分時間處於封閉的環境中,除了特殊的歷史時期外,總的說來與宗教的關係相當疏淡。這就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凝重穩健的性格。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初,隨著中國封建社會開始發生的重大變化,這種性格開始打破。中國古代文學的正宗詩文,到清代中葉,大都由於因襲舊藝術形式、缺乏新思想內容而走向末路。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本民族經濟文化上的弱點,文學上出現了龔自珍、黃遵憲等為代表的開明派;戊戌變法運動前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代表人物梁啓超、黃遵憲等提出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的主張,要求“崇白話而廢文言”,號召革命的政治小說也相繼產生,例如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 、曾樸的《孽海花》等,都是揭露當時社會黑暗的譴責小說。與此同時,出現了以柳亞子秋瑾為代表的一群愛國詩人 ,他們救國圖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學中新的文學潮流。
中國文學中國文學
簡明中國文學史簡明中國文學史
五四新文化運動,使中國文學進入了光輝的現代時期。這時期的文學,已成為自覺、獨立而又面向整個社會的藝術。它以改變文學語言為突破口(以白話代替文言),對文學的形式、表現手法、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產生了不同於傳統文學的新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還引進和創造了散文詩報告文學電影文學等新體裁,創作主體的個性、自我意識和描寫對象社會化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從未有過的強化。對於人的命運和人民、民族命運的關注,現代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成了新的文學主潮的思想基礎。民族危機、知識分子的道路、農民的苦難、抗爭與解放、武裝鬥爭,是作品常見的題材。作家與讀者有了更廣泛而親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廣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學新潮的營養。正是通過外來影響的民族化和文學傳統的現代化,才創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學,並成為現代世界文學的自覺成員。這時期的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出現了魯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 。魯迅創作的《 狂人日記 》 、《阿Q正傳》、《祝福》、《藥》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藝術性的小說及大量雜文,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最偉大的里程碑。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當代文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文學一方面發揚了五四以後的新文學傳統,一方面又表現出新的歷史時期的時代特色。在更廣泛更深刻的程度上與人民結合,積極表現中國人民在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會主義時期中國人民新的生活風貌,出現了一大批富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但是,中國當代文學真正的輝煌是在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文學停滯,從70年代末期開始的中國文學新時期,大群新作家走上歷史舞台,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得到恢復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方法獲得多方面開拓,文學內容也獲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國文學進入了新的繁榮時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之後,由於政治和歷史的原因,台灣省文學及港、澳地區文學作為中國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另一軌道上相對獨立地發展,也為豐富祖國的文學寶庫作出了貢獻。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自本世紀初開始,中國大陸又出現了中國自由作家(體制外作家)與中國自由文學(具有獨立思想的文學)的概念,使中國文學真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鼎盛局面。

現代發展

現代化的起點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爭後的近代文學為其先導。是文學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激變。(史學家認為,“變”有三個級度:一是十年期的時尚之變;二是百年期的緩慢漸變;三是不基於時間維度的激變或稱為“劇烈脫節”,現代文學的“變”在三個維度上都有表現。)
中國文學史話中國文學史話
1、西方知識觀念對文學的促進
西學東漸,中國知識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學觀念,以此為基點思考國家和民族命運,變革和維新成為時代主潮。
2、社會變革對文學的促進
晚清社會組織機構的變革,引起文化機制和文學的變化。
1)文學活動和創辦報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欽定憲法大綱》規定了言論、著作、出版等自由。
2)具有大眾化、平民化、民主特徵的現代出版業逐步興盛,為現代知識分子提供了理性交往的空間,為文化和文學的普及奠定了傳播基礎。
3)知識分子傳統地位和角色的轉換(科舉制度的廢除,傳統知識分子學而優則仕的路子被阻斷),社會出現了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自由撰稿人隊伍,出現了職業作家群。
  1. 文學平民化、大眾化的價值取向,使傳統的文學接受主體發生變化,文學成為民眾文化參與的工具,培養了多樣化的讀者群。
3、文學自身發展的促進。
古典文學的式微,新的文學形式的孕育。文學自身發展的現代性追求導致傳統文學產生新的質變。
文學觀念的變革
晚清社會的封閉:列寧在《亞洲的覺醒》中稱中國是“被稱為長期完全停滯的國家的典型”,黑格爾說“中國只有在他人的逼迫下,才能重返歷史”。馬克思在《鴉片貿易》中說:“一個人口幾乎占人類三分之一的幅員廣大的帝國,不顧時勢,仍然安於現狀,由於被強力排斥於世界聯繫的體系之外而孤立無依,因此竭力以天朝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清朝在落後中妄自尊大,在皇帝的批諭中卻說《南京條約》是“妥為招撫”,被迫五口通商皇帝的批諭是“自宜酌量日期,暫令入城瞻仰”。晚清一方面是保守、落後,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科學的衝擊下,又不可避免的要被動接受西方新思潮、文化、科技的衝擊和洗禮。文學革命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準備的一場思想和文學觀念的變革。
1、晚清“詩界革命”
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下形成的一次廣泛的政治和文化運動。
梁啓超夏曾佑譚嗣同等提出“詩界革命”的口號,梁啓超是首倡的人物,黃遵憲為其主將。“詩界革命”主張詩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語句,要以舊風格含新意境。“舊瓶裝新酒”由於酒與瓶的不匹配要求保留詩歌舊形式的變革不徹底。其目的主要是以詩歌革命的旗幟為政治改革張目
黃遵憲:出生商人致富的官僚家庭。任過駐日、英使館參贊,受西方文化、政治思想影響較深。提倡以我手寫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詩。他最早提出了用白話文進行文學創作。
“詩界革命”在觀念上影響到後來(1918年)的新詩運動。
2、文界革命
梁啓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號,力求借鑑日本和西方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創造出一種“新文體”。其特點是思想新穎,文白夾雜,平易暢達,筆鋒飽含感情,具有很強的鼓動力的文體。以把文辭從古文的“義理、考據、辭章”中解放出來,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聖賢經典章句的義理,以豐富的世界維新史實突破拘謹的考據,以俗語、外來語入文以豐富文章的表達方法。“文界革命”催生了大量政論散文的誕生。
中國文學編年史中國文學編年史
3、小說界革命:小說救國論
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乾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此“小說”指瑣碎的言談。《漢書·藝文志》有“小說家者流,蓋處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古代把小說視為“遊戲筆端,資助談柄”,小說在文學中一直處於邊沿地位。一批晚清政治改良思想家希望讓小說承擔社會教育職責,希望小說對現實社會政治改良有所補益。梁啓超在《譯印政治小說序》(1896),《論小說與群治的關係》(1902)、《告小說家》(1915)等文中闡釋了他小說革命的主張。認為“小說為文學之最上乘”,提出“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國之小說”,“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等觀點,認為小說的不可思議之力具體表現為“熏、浸、刺、提”四個方面。重點表達了他小說新民救國的主張。
小說界革命促進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現代化變革進程,推動了中國傳統小說的發展和新小說的產生。強化了文學,尤其是小說與社會、民族、政治的關係,初步確立了文學尤其是小說的社會價值模式。
後來的五四文化運動基本繼承了這一文學與社會政治結婚的思想,思想家、政治家常常把文學作為改良社會、育治人心,配合革命的工具,張顯了文學的社會現實功能。
文言文已經無法表現現代人豐富複雜的思想、精神和繁複的內心世界,無法表現現代人複雜多變的社會生活。當語言無法表現它的對象時,變革就成為一種必然。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黃遵憲,他認為言文合一使西方國家文化普及,科技發達,社會進步,中國言文分離是落後的根源,是愚民的工具。認為文言誤國。
胡適提出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主張。1917年1月《新青年》發表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提出“一時代應有一時代之文學”,“今日之文學應以白話文為正宗”的觀點。主張做“實寫今日社會之情狀”的“言文合一”的“活文學”。號召使用白話文和新式標點。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
5、新的文學觀念的產生
魯迅兄弟的文學觀念,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文學發展的內部規律,提出“文章者,國民精神之所寄也”,強調文學的長遠功效,而非現實的實用性,希望文學通過對民族精神、國民靈魂的薰陶和改造來達到振興民族的目的。即魯迅後來的文學“立人”思想。
6、域外小說翻譯運動
一批知識分子認為西方的強大主要得益於文學尤其是小說的教化與新民,尤其強調小說對政治思想的宣傳與政治運動的配合。於是,翻譯西方小說成風,使中國文學受到西方文學的廣泛影響。
晚清的器具革命和政治改良維新的失敗,自上而下的改良反而使社會更加病入膏肓,從對制度本身的改良轉向新的革命,新興知識分子尋找改造社會的新途徑。器具革命、體制改良都是社會外部的調整,一些接受了西方政治觀念的知識分子希望從社會的外部手術轉而為人內在精神和思想觀念的更新。
文學革命的倡導者,多數是文化批評者,以思想啟蒙和道德革新為出發點討論文學革命,所以容易導致讓文學承擔啟蒙任務的功利目的和對傳統文化一棍子打死的極端立場。
文學革命前20年
成就最高,對後來文學革命造成了直接影響的是政論散文、小說翻譯和創作。
1、政論散文
梁啓超成就最高,梁啓超把自己的新文體作為新民的覺世之文,以此傳播西方的政治思想,鼓吹立憲、新民、強國,是富含感情,汪洋恣肆的魔力文字。如《少年中國說》、《新民說》等。
2、革命派散文
章太炎(有學問的革命家)成就最高。文章動人心魄,自由尖銳,富於創造。革命派散文具有革命性、鬥爭性、鼓動性與通俗性的統一。3、政治、問題小說
中國文學論集中國文學論集
宣傳政治觀念,關注社會問題。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等。
4、譴責小說
諷刺帶謾罵。出現了四大譴責小說劉鶚的《老殘遊記》、吳沃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曾樸的《孽海花》、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
5、鴛鴦蝴蝶派小說
市井通俗言情、奇俠、黑幕小說,倡導文學是消遣的遊戲的金錢的文學觀念,主要以《禮拜六》雜誌為代表。有影響的有:徐枕亞的《玉梨魂》,張恨水的《啼笑因緣》,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廣陵潮》等。
6、翻譯小說
林紓的《巴黎茶花女遺事》、《黑奴籲天錄》、《迦因小傳》等,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說集》等。
基本特徵
中國文學運動由於自己的語言特點以及中國哲學、倫理的影響,形成了一些與外國文學不同的特徵。
獨特的語言文字
漢語言文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語言文字之一。漢語言文字對中國文學的形成和建設起著 巨大的作用 :①容易引起具體意象。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特徵,其自身排列有時就會引起某種具體的意象。例如賦和駢文,就大量運用同形旁的字。中國文字的象徵表意特徵造成了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②漢字一般為單文獨義、一字一音,這就使中國詩歌的音節變化有了一整套獨特的謹嚴的格律,並且在外觀上構成整齊對稱的形式美。③漢語有四聲,詩人們利用漢語言的這種特性,寫詩時注意字聲安排,於是近體詩五言律詩絕句七言律詩、絕句)、詞、散曲等詩歌體應運而生,並統領詩壇達千年之久。詩歌充分利用四聲變化,造成了節奏鮮明、抑揚頓挫藝術效果。④文言文作為特殊的書面語言,可與日常用語長期分離而保持官方語言的地位,這就發生了文學在文言和白話兩個不同的軌道上運行、內容與形式皆有巨大的差異的現象。
文學自身的特點
中國文學,除了因為漢文字語言具有自己的特徵以外 ,還具有它自己的獨特文學觀念體系。這種觀念 體系受中國傳統的思想體系所支配,其思想淵源在於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影響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準的道德觀念;其三,是以“天、地、君、親、師”為次序的倫理觀念;其四,是以“允執其中”(《論語》)為規範的中庸哲學。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詩文以教化為功用的中國文學在內容上偏重於政治主題和倫理道德主題。將文學視為政治的附庸和說教的傾向一直被當作一種無可非議的傾向。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樂 、宦海的浮沉、戰爭的勝敗、國家的興亡、人生的聚散、綱常的序亂、倫理的向背等,一直是中國文學的主旋律,無論是詩歌、散文、小說還是戲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學和教化觀念,給中國文學帶來了政治熱情、進取精神和社會使命感,但同時也抑制了自我情慾的釋放,自由個性的迸發和自我意識的開掘 ,尤其是“ 存天理 、滅人慾 ”的理學觀念,使文學 蒙上了理 性主義的 煙 靄 。上述內容 特 點並行的是“中庸”美學追求 。中國文學講求中和之美 ,“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一般不把情感表達得過分熱烈。中國舊體詩大都感情節制,思想含蓄,言有盡而意無窮,同樣表現出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
儒釋道合流的思想特徵
在中國思想史上,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是互為補充的,儒、道、釋三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道家、佛教思想有相異和對立的一面,又分別給予中國文學以不同側面的影響。所謂“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儒家繼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則本著“無為”之旨,發展了獨善思想。在中國文人身上,積 極入世和消 極 避 世思想往往交織在一起,彼此消長。在文學作品中,這種現象有著鮮明的表現。如果說“兼善天下”與“獨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補的人生趨向,那么,慷慨悲歌與憤世嫉俗,則成為古代知識分子常有的心理狀態和藝術意念。雖然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學總體風格的影響占著主導的方面,但老莊哲學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這種影響有兩個方面:①“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觀點揭示了藝術中虛和實、無和有的辯證法,指出“有生於無”。對於形成中國文學含蓄精練的藝術表現形態上的特點起有異常重 要的作用 。中國文學極 強 調以虛寫實,以靜寫動的表現方法。中國文人不喜歡纖毫畢現地直接描述,而把藝術感覺、藝術想像的空間留給讀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尋,追索那些不可言傳的大音、大象——美的極致,創造出無聲勝有聲的藝術境界 。②“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強調一種自然的完整性,強調自然的純樸、素樸、渾樸。然而,至高無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形而下的自然,這裡強調的是一種自然的美。因而,中國文學藝術家向來把刻苦的技巧訓練與不露刀斧鑿痕的無技巧境界結合起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是大多數中國作家畢生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的寫照,也是他們藝術道路的真實反映。由於上述兩方面的影響,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相比,大體上說,西方文學顯得直截了當、率性任真,中國文學則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學傾向於鋒芒畢露深刻廣大,中國文學則傾向於綿里藏針機智微妙;西方文學尚一瀉千里的鋪張,中國文學則尚尺幅萬里的濃縮。這種審美觀在總傾向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對世界審美關係不同,藝術分表現的和再現。
有人根據藝術對世界的審美關係的不同,將藝術分為表現的和再現的兩種類型。再現的藝術力求按照感知和認知的方式客觀地、準確地反映現實世界,使現實世界的表象與藝術的意象達到一致和重合;而表現的藝術則是以心靈外射的方式,根據主觀的意願拆碎現實表象的固有的常態的組合併重新加以組合。中國文學一般地說是傾向於表現的,這可以從體裁和創作方法的選取看出來。首先,在體裁上,中國文學偏重抒情,而敘事文學興起較晚,也較不發達。在整個詩歌史上,從《詩經》這部最早的古代詩歌總集開始,抒情詩蔚為大觀,而敘事詩則總嫌不夠景氣。中國小說冷清寂寞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所起色,但真正具有小說意識,是進入唐代以後的事情。長篇小說的產生時期更推遲到了明代。中國戲劇文學則不僅產生得晚,而且充滿濃厚的抒情氣,近於抒情詩的聯綴的格局。中國戲曲的假定性的虛擬表現手法,則更為某些表現派戲劇家(如布萊希特)所樂道。其次,在創作方法上,中國文學不重寫實而重寫意。比如古典詩歌中遊歷山川、探覽名勝、憑弔古蹟的題材,可以處理成敘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眾多的詩歌中,卻往往是代之以象徵、暗示 、隱 喻 、抒情等藝術手段 ,而虛化了即目所見的景象。例如唐朝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無一字關於幽州古台的具體描寫,完全是人生的感喟,心靈的外射和意念的迸發。古詩常提倡情景交融,其實主要也是借景抒情,著眼點在於內心鬱積情感的宣洩與抒發。
特殊的文學理論批評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在自身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體系,有著整套與西方不同的範疇。它們不是玄虛而是微妙 ,往往是擬象取譬以供參悟,不易落入言筌,如氣、風骨、韻、味、意、神、體、肌理、格調、意境等。這些範疇經過不斷演變、完 善 ,內涵也日漸豐富 ,又逐漸在相互間交叉 ,形成網路、構成了體系,相對於西方的悲劇、喜劇、崇高、滑稽、幽默、典型等美學範疇。中國古代文論的諸範疇,表現出一些多義性特點,但更注意主客體的和諧。中國文學的這些總體特點,到五四以後發生了明顯變化,如現代文學中由於小說、戲劇受到重視,就不再顯示出抒情勝於敘事、表現多於再現的特點。古代文學中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已被現代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所取代。文學理論也出現了許多新的範疇和概念,語言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切使中國文學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學的特點。
國外交流
中國文學是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文學之一,在世界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產生過很大的世界影響。中國文學的對外影響,有一個從東方逐步擴大到歐洲最後到達美洲的過程。具體可分4個段:
第一階段
唐代由於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外文化交流也十分廣泛頻繁,中國以詩歌為主的文學也開始傳到國外 ,主要影響範圍是鄰近的日本朝鮮半島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及東南亞各國。中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始於秦漢,唐代達到高潮,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等詩人的詩作都為日本人所喜愛,影響最大的當屬白居易的詩。據《日本國見在書目》記載,當時傳到日本的有《白氏文集》(70卷),《白氏長慶集》(29卷)。平安時代的詩集與《和漢朝詠集》共收錄589首詩 ,其中白居易的詩就達137首之多 。白詩不僅在日本宮廷中流傳 ,曾受到嵯峨天皇的激賞,宮廷女官紫式部所著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明顯地受白詩影響,貴族文人多喜歡白詩,而且白詩也為平民百姓所歡迎,《長恨歌》、《琵琶行》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其他方面,如南朝梁太子蕭統所編《文選》,在文藝思想和編選體例上也給日本詩歌總集《萬葉集》以影響。日本奈良時代的文學家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曾被派遣來中國留學,在唐生活50餘年。日本高僧空海弘法大師),遊學於唐 ,歸國時攜回大量中國書籍,其後撰著《文鏡秘府論》(6卷),將中國詩文作品、文學理論介紹給日本人民。
第二階段
近代西方人從《馬可·波羅遊記》中開始對中國發生興趣,而正式把中國文化傳往近代西方的是一些前來中國的傳教士,18世紀形成第一次熱潮。明末天啟六年(1626),法國人金尼閣把五經譯成拉丁文在杭州刊印 。此後 ,法國人宋君容曾譯《詩經》和《書經》、《易經》、《禮記》。馬若瑟(J.普雷馬雷)亦翻譯《詩經》、《書經》刊於1735年巴黎出版的《中國通志》。這時中國古典小說、戲劇和寓言也開始進入歐洲。1732至1733年間,馬若瑟翻譯了元代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從18世紀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該劇又先後在英國、德國、俄國翻譯出版,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還將它改編成一個新劇本《中國孤兒》。此外,1761年,在英國刊印了第一部英譯的中國小說《好逑傳》。1781年,德國詩人J.W.von 歌德通過杜赫德的德譯本,了解到《趙氏孤兒》和《今古奇觀》中的 4篇短篇小說及《詩經》中的一些詩作 。同年,他嘗試將《趙氏孤兒》改為悲劇《哀蘭伯諾》。19世紀初,歌德讀了《好逑傳》並得出了“世界文學時代已快到來”的結論;而且他還受到清代小說《花箋記》、《玉嬌梨》的啟發,創作了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歌德以中國傳奇、小說同法國詩人貝朗瑞、英國小說家S.理查遜及他自己的作了比較。但總的來說,當時歐洲對中國文學的了解還是較為膚淺的。
第三階段
中國文學在美洲產生較大影響始於20世紀10~20年代。這時中國詩的翻譯、模仿、評論大量出現在美國刊物上。被稱為美國現代詩歌之父的E.龐德,對中國詩含蓄、凝練、意象鮮明和情景交融非常崇尚,並從中吸收了有益的創作營養,他認為,在美國文學所受的外來影響中,“中國是根本性的”。蒙羅也把意象派意義界定為“對中國魔術的追尋”。龐德的長詩《詩篇》中有12章是以中國為題材的。1915年,他根據美國東方學家費羅諾薩的譯稿整理出版了譯詩集《中國詩抄》,收有《詩經》、漢樂府、《古詩十九首》中的詩以及郭璞陶淵明、李白的詩共18首。之後,他又翻譯出版了多種中國詩的譯本
第四階段是五四後至今
第四階段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的現代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至今。這個階段由於中西政治、經濟、文化已開展了全面的交流,中國文學在西方也得到全面傳播。一方面把代表中國文學較高水平的古典小說水滸傳》 、《 紅樓夢》等翻譯出國,另一方面世界各國也將五四以後新出現的作家作品,例如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大量翻譯介紹。僅魯迅的著作,就被40多個國家譯成70多種文字。魯迅生前,《阿Q正傳》在日本就有5種譯本,逝世後又有近10種新譯本 。《阿Q正傳》傳到西方後,法國作家R.羅蘭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隨著中國文學的廣泛傳播,其價值愈來愈為世界了解,世界文壇也給了中國文學以更高、更科學的評價。
不斷地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
中國文學一方面對外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不斷地接受外國文學的影響。這種影響的第一次高潮是東漢至唐宋佛教文化的影響。佛經的翻譯活動從東漢桓帝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時進一步發展,唐代形成高潮,北宋時開始衰落。無數自梵文翻譯過來的佛學經典帶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如《六度集經》中的《遮羅國王經》、《馬鳴菩薩》本身就是傳奇性作品,而馬鳴寫過的 《佛所行贊》 和《美難陀傳》就是兩部長篇敘事詩。印度的兩大史詩之一《羅摩衍那》 ,其羅摩的故事也通過佛 教經典介紹過來。由於佛經的傳入,佛經中的思想、語言、故事、音節都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影響,為中國文學帶來了新觀念、新意境和新的用詞遣詞方法。佛經的傳入刺激了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及元雜劇的故事發展。此外,唐代變文的產生、流行也與佛教有關。由於佛教辭彙的大量湧入,中國文學語法結構和遣詞用句的方法也發生了某些變化。漢語中反切四聲的確立,就是佛經影響的結果。中國最早的韻書是按宮商角徵羽五聲排列的,平上去入是西域輸入的技術,而平上去入的區別,則是因為當時轉讀佛經三聲,與印度古聲明論的三聲相符,和入聲相配,所以形成四聲。此外 ,佛 經的文體特 點 ,如不用之乎者也,不用駢文綺詞麗句,以及多倒裝句法,多提挈句法,句中段落中的解釋語,散文詩句的交錯等,也都影響了中國文學風格的變化。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影響的另一次高潮是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19世紀末以後,由於外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學說大量的湧進,與此相應,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大力提倡政治小說,一些翻譯家也大力引入外國小說。晚清時期 ,翻譯的國外小說達400種 ,僅翻譯的小說就有80種。僅林紓在辛亥革命前後近30年中,就與別人合作翻譯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比利時 、挪威、希臘等國小說180餘種 。達1200萬字。這種翻譯介紹在五四運動前後達到最高點,其數量令人驚嘆,世界上知名作家的作品幾乎都被介紹進來 。中國文學因此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從思想內容到藝術形式都受到震動。中國現代文學家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努力加以借鑑,使新文學步入了十分興旺發達的時代。20世紀以後,這種影響一直持續不斷,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才採取了全面封閉的絕對態度。文化大革命過後,繼續開放,又出現了新的高潮,這時期主要介紹20世紀世界文學新觀念和作家新作品。
由於中國文學自身的巨大成就和數千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由於對世界上一切優秀文學採取積極借鑑的態度,也由於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無限豐富的源泉,特別是脫離了政治教條的自由文學的發展,將使中國當代文學創造出更燦爛、更偉大的篇章,對整個人類文學藝術事業將作出更大的貢獻,它將以更美更輝煌的面貌屹立於世界文學之林。

當代著名作家

社會主義初期

巴金(1904-2005)現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筆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滅亡》。後來又寫了《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小說,1982年曾獲“國際但丁文學獎”,巴金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主席等職。
丁玲(1904-1986)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偉,又名蔣冰之,湖南臨澧人。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乾河上》。1951年《太陽照在桑乾河上》獲史達林文學獎二等獎。
趙樹理(1906-1970)現代小說家,山西沁水縣人。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登記》等。他的作品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被譽為“山藥蛋派”。
周立波(1908-1979)現代作家,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人。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曾榮獲史達林文學獎。解放後,他參加《解放了的中國》彩色影片攝製工作,再次榮獲史達林文學獎。另有長篇《鐵水奔流》《山鄉巨變》。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獲1979年短篇小說一等獎。
艾青(1910-1996)現代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32年加入“中國左翼美術聯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大堰河》,其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戰爭期間,寫了長詩《向太陽》《火把》。解放後寫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讚歌》等。
徐遲(1914-1996)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浙江省吳興人。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後,又寫了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賀敬之(1924- )現作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1942年,他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的新歌劇《白毛女》獲1951年史達林文學獎。建國後,寫了《回延安》《放聲歌唱》《西去列車的視窗》等有名的詩篇。

新時期作家

王蒙(1934- )當代作家,北京人。其處女作是長篇小說《青春萬歲》。他的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影響很大,從1976-1981年發表三十多篇作品。其中《最寶貴的》《悠悠寸草心》《春之聲》分獲1978、1979、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中篇小說《蝴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張賢亮當代著名作家,小說《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綠化樹》等為代表作。
蔣子龍(1941- )當代作家,河北滄縣人。其成名作是《機電局長的一天》。短篇小說《喬廠長上任記》榮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一等獎,《開拓者》榮獲全國優秀小說獎。
劉心武(1942- )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其短篇小說《班主任》榮獲1978年全國短篇小說一等獎,長篇小說《鐘鼓樓》榮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高曉聲(1928- )當代作家,江蘇武進縣人。代表作《李順大造屋》《陳奐生上城》分別獲1979、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李存葆當代作家,山東五蓮縣人。其報告文學《將門虎子》榮獲自衛還擊戰全軍徵文一等獎,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十九座墳塋》都是優秀作品。
賈平凹廢都》、《病相報告》等,中國鄉土作家代表。
莫言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檀香刑》、《豐乳肥臀》、《》等,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中國先鋒作家

殘雪:《山上的小屋》、《蒼老的浮雲
格非《格非文集》

中國自由作家

高行健 長篇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世界首位華人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劉賓雁紀實文學《人妖之間》,中國官場首位揭露文學作家。
蘇曉康長篇紀實文學《河殤》,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首位具有獨立思想的作家。
葉文福 《將軍,你不能這樣做》、《舉起森林般的手,制止》、《我是飛蛾》,大陸新時期首位具有獨 立思想的著名詩人。
王土歡樂之河》、《大城市之小孩玩火》、《拘留十五日》中國首位數十年堅持於城市大貧民窟描述社會底層真實生活的作家。
余華 兄弟》、《活著》、《在細雨中呼喊》,中國當代文學首位堅持以批判現實主義創作,並注重作品思想性的作家。
閻連科長篇小說《為人民服務》,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堅持以批判現實主義創作,並注重作品思想性的作家。

通俗流行作家

王朔《《過把癮就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非誠勿擾2》

新青少年作家

韓寒三重門》《就這么飄來飄去》
易白一心,本名王增弘。《心界》、《一心》、《逃兵》、《走走走》、《那人那事蘇禹新世

古代人物作品

人物

作品

源遠流長——先秦兩漢文學
周易》卦爻辭中的“文學”
最難讀的散文——《尚書
第一座文學豐碑——《詩經
撲朔迷離的老子
半部《論語》治天下
反對戰爭的《墨子
開豪放派先河的《孟子
左丘失明著《國語
文采斐然的《左傳
集百家之大成的《荀子
天下第一奇書——《莊子
縱橫捭闔的《戰國策
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子
千金一字的《呂氏春秋
驚采絕艷話《離騷
“悲秋”才子——宋玉
秦代文學唯李斯
短命奇才——賈誼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漢代的樂府和樂府詩
哀婉動人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出身於修史世家的班固
叛逆者——王充
亂世風流——魏晉南北朝文學
文壇雄傑——曹操
才高八斗的曹植
七子之冠——王粲
窮途失路,大哭而返的阮籍
刑場撫琴的嵇康
軼事小說的集大成者——《世說新語
志怪小說《搜神記
慷慨歌謠敕勒歌
駱賓王入獄
孤篇壓倒全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初唐詩文改革家——陳子昂
“以隱求仕”的孟浩然
詩佛”王維
“七絕聖手”王昌齡
從軍邊塞的岑參
飄逸“詩仙”李白
憂國憂民“詩聖”杜甫
“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劉禹錫兩游玄都觀
寄情山水的柳宗元
縱然才高難中舉的李賀
“贏得青樓薄倖名”的杜牧
花問詞祖溫庭筠
崇文盛世——宋代文學
古小說的總匯《太平廣記
范仲淹的濟世情懷
一代文壇盟主歐陽修
”典地葬妻”的司馬光
政治家兼文學家的王安石
多才多藝的“東坡居士
人正詩奇的黃庭堅
“四痴”晏幾道
”婉約之宗”秦觀
千古傳唱的《滿江紅
不讓鬚眉的李清照
田園詩的集大成者——范成大
金代詩壇盟主元好問
感天動地《竇娥冤

古文學發展

1、詩:韻文【韻文源頭為《詩經》(共305篇)】
詩經:《風》(包括十五國風、各地民歌) 《雅》【分為《大雅》(貴族的祭祀之歌)《小雅》(部分的民歌) 《頌》(用於宗廟的祭祀)
2、文:散文【最輝煌的是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後演化為賦【宮廷文學,其中漢朝時的司馬相如、楊雄較為著名,賦中包括有韻散文(講究辭藻華麗、大肆鋪排、華而不實、從不同角度進行渲染)】後發展為駢文【南北朝時期,駢文講究偶句(所以駢文也稱之為四六文)、聲律】後發展為詩【唐朝時期,詩包括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和文(由韓愈、柳宗元發起的古文運動)】後發展為散文【宋代,主要由三蘇、曾鞏、王安石、歐陽修主張】後發展為小說(明清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