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體

楚辭體

楚辭體是戰國中晚期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體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採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複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楚辭體
  • 性質:體詩
  • 所屬時代:戰國中晚期
  • 地區:南方長江流域
簡介,特點,來源,

簡介

公元前四世紀,即戰國後期,南方的楚國誕生了一種新詩體———楚辭。她的出現,不僅使《詩經》後沉寂了大約三百年的詩壇重新復活起來,而且以其突發的異彩、更新更美的歌聲,開創了中國詩歌史上繼《詩經》以後的又一個輝煌時代。“楚辭”直接繼承了《詩經》的鋪陳辭藻、詠物

特點

楚辭體的特點是結構宏偉、想像豐富、句式靈活,以屈原宋玉等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離騷》、《九歌》、《九章》等。
這類作品,富於抒情成分和浪漫氣息;篇幅、字句較長,形式也較自由,並多用“兮”字以助語勢。以其運用 楚 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 楚 地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又名“騷體”。

來源

楚國踞南,蠻夷之國,文化來源,與周同受殷商影響,楚莊王時,勢力急張,以北進取,南北文化,水乳交融,中原高度的思想文化大大地為楚國吸收。到了戰國,南北文化之匯更顯,詩經移植於南方足可證,當時,楚國君臣上下,說起話來,詩經朗朗,此等移植,開始之時,多用於外交辭令,後來滲入楚文學,感染文人的思想。
詩經》的作品主要產生在北方黃河流域,其中雖有某些不知名的文人作品,但多數是淬於中原地區的四言體的民歌,其寫作年代大致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此後詩壇卻沉寂下來,直至戰國中晚期。一種比《詩經》作品更富有個性,充滿激情和想像力,結構宏偉,句式新穎,靈活的新型詩體出現了,這就是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的“楚辭”。屈原是楚辭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辭體詩歌的創始人。“楚辭”這一新文體的產生有以下原因。
首先,從楚辭體的藝術形式特色來看,它與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覡,工祝的有關宗教活動就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從屈原的作品《九歌》、《招魂》、《天問》等來看,無不在這方面有著鮮明的烙印。
其次,楚辭的產生與楚地的樂曲和民歌也有著密切關係,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音樂和民歌被稱為“南音”或“南風”。
從楚辭作品中看到,其篇章體制均是比較長大的,特別是與北土的樂歌《詩經》作品相比,更顯示出其宏偉繁複。另外,將新型詩體楚辭與《詩經》作品相比較,除了上述的一些藝術形式上的特徵有所不同外,最為明顯的是句式,語調方面的不同。《詩經》作品主要為四言體,篇幅不大,以重章迭句的形式構成,屈原楚辭作品則為長句,大量使用“兮”字語吻詞,特別是後者,幾乎成為楚辭體最明顯的標誌。
楚辭楚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