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巴金創作小說)

霧(巴金創作小說)

《霧》,巴金《愛情三部曲》(《霧》、《》、《》)中的第一部,出版於1931年,出版社為新中國書局。講述了舊社會時期一個留學歸來學子在旅館的一段遭遇,反應了舊社會時期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相互抗爭,凸顯了當時的社會特性。

基本介紹

  • 書名:霧
  • 又名愛情三部曲
  • 作者巴金
  • 類別:長篇小說
  • 出版社:新中國書局
  • 出版時間:1931年
內容梗概,人物介紹,創作歷程,點評與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梗概

周如水從日本留學歸來,他認為建設鄉村比城市重要。周如水在旅館巧遇從前仰慕過的女子張若蘭,一個美麗溫柔的“小資產階級女性”。雙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卻沒有勇氣表白。他的兩個朋友來看望他,一個是叛離了溫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種苦行式的生活為事業獻身的陳真,另一個是有著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吳仁民,兩人都鼓勵他從狹窄的愛情中掙脫出來。
周如水在家鄉有個沒有愛情的醜妻,是他十七歲時父母為他娶的,為此他拒絕了幾次可能的幸福。陳真告訴張若蘭真相,鼓勵她主動向周表白並幫助他擺脫家庭束縛。周如水此時接到父親來信,說其母病想見他,並要求他回去當官,軟弱的周如水拒絕了張若蘭的愛情,但也沒有勇氣回家。
一年後,周如水又回到這個旅館,此時他才接到家信得知家中妻子早於兩年前病死,但張若蘭早已離去,只剩下他在海邊獨自悔恨

人物介紹

周如水:日本海歸學子,認為建設鄉村比城市重要,性格優柔寡斷,家中有父母為其所娶文盲妻子。
張若蘭:周如水故知,從前一直仰慕周如水,在朋友的勸說下勇敢表達愛意,遭到拒絕後離開。
陳真:周如水的朋友,叛離了溫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種苦行式的生活為事業獻身的青年。
吳仁民:有著幸福的家庭生活的一個人。

創作歷程

《愛情的三部曲》是巴金《霧》、《》、《》三個長篇小說的總稱。《霧》的寫作很偶然,那時他住在閘北寶山路寶光里,住處較寬敞,一個從日本回來的朋友曾借住在此,他向巴金講起對一個江蘇小姐的愛情,他一直想念她,對朋友們講了又講,總沒有一個結果。巴金愛這個朋友,卻不能寬恕他的性格。於是想寫一部小說,如實寫出他的面目,讓他照照鏡子。這小說就是《霧》。《雨》是《霧》的續篇。在《雨》中,周如水向李佩珠求愛被拒絕後投水自殺了。《電》在三部曲中內容最豐滿,它是全書的高潮,寫的是一群青年的性格、活動與死亡。巴金在這樣的背景上用血和淚為他的熟人、朋友塑像,留下了他們永久的身影。

點評與鑑賞

“痛苦就是我們的力量,痛苦就是我們的驕傲,我要拿痛苦來征服一切,我要做出一番事情。我在不能夠這樣地生活下去。我不能零碎地殺死自己,,,,”吳仁民是三部曲中我最喜歡的人物,無法避免地被他熱情而浮躁的心情而帶動。這是一顆躁動的靈魂,清晰地看到處於變革浪潮中的社會命運——黑暗未知,定會到來的光明朦朧而遙遠。
愛情和事業,永恆的兩個主題,這裡幻化成為了他日日喝醉時內心痛苦的煎熬。巴金先生妙在把握住了人性深處本能的欲望,吳仁民不滿於知識分子築以精神上的空中樓閣,來拯救水深火熱的社會,卻也不能信服革命能夠帶來光明,於是,他在高志元、方亞舟般地革命熱情前退縮了,放大了對情感的依賴,放縱自己沉溺於敏感到神經末梢的愛情之中,用情感來填補內心對於前途未知的恐懼和空虛。前幾天去重慶看了國民黨官邸,南山幽幽的竹林和低調雅致的小樓,讓我思緒回到國共年代。良知,教養,自傲,風度,種種“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念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那個年代滾滾的時代潮流。

作者簡介

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2005),字芾甘。漢族人。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愛情的三部曲》,散文集《隨想錄》。祖籍浙江嘉興。清光緒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於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門正通順街。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筆名為巴金。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於上海華東醫院。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在法國留學時認識的一位姓巴的同學“巴恩波”。巴金正在翻譯的著作的作者“彼得·阿歷克塞維奇·克魯泡特金”。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
巴金出身於四川成都一個官僚地主家庭。。1914年母親去世。1917年父親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反封建的宣傳活動。1922年在《時事新報·文學旬刊》發表《被虐者的哭聲》等新詩。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東南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夏畢業後,經常發表論文和譯文,宣傳無政府主義。1927年赴法國,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1928年冬回國,居上海,數年之間,著作頗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天東渡日本。次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學叢刊”、“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季月刊》,同年與魯迅等人先後聯名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和《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
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曾任《吶喊》周刊(後改名《烽火》)發行人、主編,擔任歷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別出版了長篇小說《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寫作了“抗戰三部曲”《火》。抗戰後期創作了中篇小說《憩園》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長篇小說《寒夜》。短篇小說以《神》、《鬼》為著名。抗戰勝利後主要從事翻譯、編輯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長篇小說創作在我國現代小說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譯著也很多。解放後,他寫了許多優美的散文。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文聯常委。1950年擔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曾兩次赴朝鮮前線訪問,輯有《生活在英雄們中間》、《保衛和平的人們》兩本散文通訊集。1960年當選中國文聯副主席和中國作協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殘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報》連載散文《隨想錄》。由他倡議,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他的著作被譯為多種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繼獲得義大利但丁國際榮譽獎、法國榮譽勳章和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名譽院士稱號。1977年至1983年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文聯副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