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中山

霧中山

霧中山是我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於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位於北緯36°42′,東經103°21′,東連青龍,南接大坪,西鄰瓦窯(即白虎山),北界龍窩,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岩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雲霧覆蓋,故名霧中山。大邑古八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霧中山
  • 地點: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
  • 主峰海拔:1638米
  • 原名:大光明山
  • 別名:天誠山、霧山
  • 建議遊玩時長:1-2天
  • 建議遊玩季節:春季、秋季
  • 開放時間:7:00-19:00
  • 門票價格:60元
  • 著名景點:古佛彌陀道場
  • 景點級別:AAAA級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四川省成都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歷史,佛家地位,特產,交通信息,住宿,

簡介

霧中山是古佛彌陀的道場,其寺廟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僅晚於京城洛陽的我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六年。
霧中山
但個人覺得應該是佛教傳入漢地的第一個廟宇:因為大邑縣的霧中山開化寺建廟時間僅比西域高僧傳到白馬寺晚了6年,但當時白馬寺是個外交管理機構,開始是作為西域高僧的駐地,後來才改建為廟宇的。而開化寺是實實在在新建的廟堂。
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禪寺;晉代永和年間(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圖澄到此住持擴建,敕名天誠山顯應寺;唐高宗時(650~683年),王子僧伽、僧護住錫,又奉敕復還霧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時(1426~1435年),始更名為開化寺,沿用至今。  霧中山極盛時期,兩河口以北,龍窩以南,方圓數十里都是棟宇錯落、絕無雜居的寺廟,僧眾達幾千人。楊慎在《霧中山記》曾載:“開化寺者,霧中之叢林,禪教之總持也”。霧中山寺廟後毀於明末張獻中之亂。清代曾大部分恢復,但“文化大革命”時期又遭破壞。儘管如此,石建文物和古建殿堂仍有不少存世。1985年成都市政府將其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批准為佛教活動點。有“中國佛教圓明園之稱。

歷史

歷代文獻資料
清《邛州直隸州志》:霧中山“在縣北五十里,即大光明山脈”。清同治《大邑縣誌·寺觀》:霧中山“在縣北,五十五里則接王亭,六十里則開化寺”。
高僧佛圖澄高僧佛圖澄
民國《大邑縣·地理志》:“霧中山,《道志》在縣北五十里,與石城山相連,一名霧山。昔如來云:震旦(中國)清涼(山西五台山的別稱)大光明山,悉為菩薩都宅,此山即大光明山脈”。
楊慎《開化寺碑記》:“山恆孕霧,故受斯名”。
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志雲》(指明代《大邑縣誌》,今北京圖書館有存,餘毀):此山常孕雲霧,又名霧中山”。
明範汝梓《游霧中山記》:“余問:山名霧山,何故?僧云:恆孕霧故。時、霧濃雨驟,四望群峰都沒,茫茫如大海,白霧亂翔,素蟣長制,濤吞浪吐,浮天無岸,余蹲危石上,若飄泊於風潮島嶼間,近處微露一二點青蒼,直是李唐范寬(宋初著名山水畫家) 一幅煙雨奇畫”。
明王圻《游霧山記》:“常有雲霧上覆,故曰霧中”。
清潘元音《游霧中山記》:“予立高石上,四望雲巒,混茫交塞,鬱鬱蔥蔥,霧色周遭,千態萬狀,如幢如蓋,如帳如冠,如練如布,如花如絮,如閣如樓,如龍如馬,濃者淡者,高者下者,起者伏者,行者止者,圓者厲者,橫亘作長城者,攢簇如髮髻者,欲去而徘徊不決者,欲來而逡巡不進者,出沒隱現,俱入眉睫間”。
清《四川通志·輿地·寺觀》卷45:“此山恆毓霞霧,故名。《太平廣記》云:‘有浸淫被泊之文’。《瑞應圖》云:‘有赤白青黃之異’”。
清《邛州直隸州志》卷四:“大邑霧山恆毓霞霧,故名”。
明楊慎《開化寺碑記》:“霧山一百八盤,僧騰蘭之所卓錫也”。
明範汝梓《游霧中山記》;“山脈從崑崙來,有七十二峰,一百八盤……從何處起,僧亦不能指屈”。
明王圻《游霧山記》;“山脈發源於崑崙,有一百八盤,七十二峰。以予度之,一百八盤者,言其山梯屈曲也;七十二峰者,言其疊岫嶙峋也,而今不可指示者過半矣”。
明張石塘《登冠子山》詩云:“七十二峰親欲走,相逢一笑空不偶,把筆為記登臨時,壬寅之年九月九”。
清《四川通志·輿地·山川》卷十九:“霧山有七十二峰”。
清《邛州直隸州志·方輿志·山川》:“霧山有一百八盤,金剛台為絕頂,人跡罕到”。
清《大邑縣誌·藝文》卷十八載陳大文《大邑名山歌》:“霧中之山何嶫崨,天風浩蕩吹塵刦,七十二峰森羅列,一百八盤恣攀援”。
民國《大邑縣誌·地理》卷二;“霧中山有七十二峰,一百八盤”。
活似一朵盛開的蓮花。
明僧惠堅《寶蓮關》詩:“禪關初構白雲邊,地勢渾如玉井蓮。根向遠松栽處固,色逾周子愛中鮮。七重樹色還斯境,九品蓮香別是天”。

佛家地位

霧中山也是佛祖貝葉經南傳首地
l981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任繼愈教授主編的《宗教詞典》第184頁載:貝葉經是“用鐵筆在貝多羅(梵文pattra)樹葉上所刻寫的佛教經文。一至十世紀,古印度佛教徒攜帶大批寫有經、律、論三藏的貝葉經前往中國以及尼泊爾等地弘揚佛教;這些地方的佛教徒也接踵去印度學習佛教,歸國時帶回大量貝葉經。所以在這些地區發現的梵文貝葉經最多”。 199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趙立明肖明主編的《四川佛教文化·開化寺》記載:“霧中山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建寺的地方之一,也是佛祖貝葉經南傳首地”。
霧中山
霧中山是古佛彌陀道場
明成化十三年(1477)至十四年(1478)文淵閣大學士、成化十四年至十八年(1482)謹身殿大學士、成化十八年至二十三年(1487)華蓋殿大學士眉州(今眉山縣)萬安撰《開化寺碑記》,時任翰林院侍讀、後正德五年(1510)至嘉靖三年(1524)武英殿大學士、謹身殿大學士、華蓋殿大學士、加右柱國新都(今成都市新都縣)楊廷和書丹,略云:“佛在枸屍,臨滅,指囑戒子娑伽曰:‘吾滅去七百年,爾往震旦,有山曰霧中大光明山,實系古佛彌陀化道之場,累有國王興建之所,寓彼,保護密嚴,遲後聖者來居’。自後,東漢明帝永平年,果應金人夢,遣臣蔡愔,向西迎請,口口有摩騰、法蘭二尊者,皆佛囑也,厥後尊者開住斯山,特表申朝,敕建額曰霧中普照禪寺”。
霧中山
明嘉靖二年、霧中山接王亭僧宗經等撰、法海書《霧中山碑記》:“先天太極而有霧中,既判兩儀,獨垂高廣,派自崑崙,脈連靈鷲,七十二峰沖霄漢,百萬岷峨列下風,四季煙雲罩頂,逐月花木芬芳,生成福地,結就梵宮,光明山是阿彌陀佛化現之境,明月池乃娑袈龍王衛護之跡”。 明釋海空撰、正江書《霧中山普照寺平治道路碑記》:“霧中大光明山者,大千界之中心,鷲嶺山之分源也。峰巒插天,翠帶紫圍,鳥韻風清,前古聖與彌陀化導正法,後釋迦囑娑伽以堅持”。

特產

霧中山禪茶
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霧中山的茶葉早在唐宋時期就聲名遠播。歷代霧中山僧人多以種茶為業,以茶易谷,禪茶並舉。霧山中有大片的古茶樹,其中一些大的茶樹要兩人才能合抱,所產茶葉清香遠溢,被視為霧中茶的上佳之品。  禪茶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能夠解渴生津、緩解壓力、淨化心靈、培養善念,增長善根,因此飲茶便成為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霧山禪茶文化的精神是“正清和雅”,功能為“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霧中山

交通信息

可先到成都,然後在成都新南門汽車站金沙車站轉大巴車去大邑,每十分鐘一趟。景區距離大邑縣城25公里,可在大邑縣城汽車站附近租車前往,包車費100元左右。
霧中山

住宿

景區內只有農家樂可供住宿,有標間,衛生條件一般,費用20元-80元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