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寺位於山西晉城高平市區東北17公里舍利山腰。創建於五代後唐同光年間(公元923年-926年),初名清涼寺。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建造了大雄寶殿以後,改名為“開化禪院”,所以後來一直稱為開化寺。開化寺也是最有價值的建築,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要建築。
2017年1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外公布了太原蒙山開化寺佛閣遺址最新考古發掘成果,稱蒙山大佛及佛閣是中國北朝時期體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閣,大佛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雕造年代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
禪院構造
禪院建築
西壁大體分為三組,構圖形式也採用連環畫的形式。中間—組是說法圖,畫的是西方淨土世界日月燈光如來佛故事、華色比丘尼故事、忍辱太子故事和轉輪王捨身供佛故事等。華色比丘尼的故事畫得最為精彩。佛經中講述的故事是,華色比丘尼遭遇不幸,丈夫被毒蛇咬死,一個孩子被洪水淹死,另一個又被老虎吃掉,她自己也被強盜擄去,霸占為妻。這個強盜很快就被官府捕獲,處以極刑;她也被作為強盜的妻子一同活埋。但她幸而沒有斷氣,後來得到釋迦佛的點化,皈依佛教,終於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壁畫中《刑場》一段畫面,表現的是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被處決時的情形,但賦予了中國的鄉土風情和內容。畫中一個騎白馬穿紅袍和一個穿綠袍的官吏,由一群隨從簇擁而來,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身帶枷鎖,被劊子手推到土坑邊,坑旁還有兩個手執鐵鍬的劊子手,正準備行刑。這一段畫面僅占二三十厘米見方的篇幅,圖中眾多人物卻神情各異,複雜的情節內容刻畫得鮮明生動,完全可以同當時精美的捲軸人物小品媲美。
西壁的南面一組是佛經故事“須閣提太子本生”。北面一組也是佛經故事,畫的是“善友太子本生”和“光明王舍頭本生”故事。
北壁畫的是“鹿母夫人本事”、“均提出家”和“西方淨土變”等故事,下部繪男女供養人像,郭發畫師寫的題記也在這裡。畫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雙目、流落異邦、回家團圓等情節,都是那樣栩栩如生。畫中的宮廷貴族、官吏學士、僧侶道徒、耕織漁牧、商賈販夫,乃至於盜賊惡徒等,都是宋代社會生活的風貌。畫面人物傳神,界畫工整,金碧輝煌,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