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成寺(宜春市化成寺)

化成寺(宜春市化成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宜春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城區西郊秀江河北岸化成岩森林公園內,臨滬瑞高速、浙贛鐵路,距南昌、長沙約200公里。是贛西歷史悠久的城市宗教文化風景園林。始建於唐初,原為上、下兩寺,上岩為開化院,下岩為惠明院。清康熙年間,袁州知府李芳春題額“贊化裁成”,方改今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化成寺
  • 行政區類別:江西省
  • 所屬地區:宜春市城區
  • 地理位置:宜春市城區西郊化成岩森林公園內
  • 級別:贛西城市宗教文化風景園林
簡介,歷史,成因,規模格局,壁畫,

簡介

化成寺,建在化成岩的半腰岩石處,位於江西省宜春市區秀江北岸。整個化成岩山勢從河岸平地崛起,海拔一百六十三米,洞幽石怪,自成岩壑,以「清奧」見稱,被譽為「江南一勝」、「天然圖畫」。每當漁舟唱晚、牧笛催歸之際,古寺鐘聲,悠揚清越,迴蕩在寥廓江天,城郊內外,清晰可聞,給人清靜幽遠之感。故有詩曰∶「僧居羅上下,鐘聲答晨暮」。
該寺創建於唐初,坐北向南,依山面水。唐李德裕(唐大臣,西元七八七年至八五○年)貶袁州長史時,曾寄寓於此。邑人盧肇、黃頗曾執經問難,得益菲淺。後盧肇以「此賦魁天下」,易重聯科點元。自此,人文輩出,化成岩更為後人所景仰。寺亦因地名著,香火鼎盛,至今不衰。
為紀念名賢,宋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年),州判汪應辰首先立祠供奉。元延佑間(一三一四年至一三二○年),鎮守萬戶那海刻李德裕像於岩下石上,並建祠宇,匾曰∶「知李」。明萬曆五年(一五七七年),知府鄭悙典又修葺,增立山門,匾曰∶「化成岩」。自後還建立妙峰、仰止、振鷺、倚岩、翠藹、妙高、介休、語石、保全等亭軒於岩上,建高塔於岩頂,飛檐碧瓦,朱牆花牖。後殿於兵燹。千百年來,過境名賢,在鄉宿學,登臨攬勝,俯仰遺蹟,形諸題詠,幾近百章。
寺院於1999年重修,為仿明清建築群,占地面積近兩萬平方米。化成寺依山傍水,秀江河繞寺而過,“化成晚鐘”被列入“宜春八景”之一。寺院主體建築分建於上下岩,以石級相連,下岩目前僅建大雄寶殿,上岩依山而建有水觀音亭、臥佛亭、法堂、雲水堂等建築。寺內供奉的臥佛及十八羅漢緬甸所贈。唐宰相李德裕任袁州長史時曾寄寓於此,寺內有“李衛公讀書處”等石刻,寺周有歷代文人吟詠化成勝景的摩岩石刻及“青蓮古洞”遺蹟。 居住在宜春的人們,沒有不知道化成岩的。它是城市西北角的一座小山,其山石峋嶙、樹木翁郁,更兼山中有一座化成禪寺,便成為宜春一景了。千百年來,遊人香客頻頻來顧,此地也就聲名遠播,於今益盛了。化成山腰古寺名開化寺,現尚存,當然是經過翻新改建的更高大端莊的禪寺。過去,山下還有惠民寺,遙相呼應。千百年來,這裡曾經是“僧居羅上下,鐘聲答晨暮。”“暮鐘何處起,明月滿禪關。”到清代,化成晚鐘卻因入耳而成風景,足見那山間水邊,悠悠而起的薄暮鐘聲是如何招人遐思,動人玄想。
化成寺化成寺

歷史

據史料記載,明時曾有一尼在此修行,俗姓錢,名素琴。出身仕宦人家,因父輩獲罪,竟淪為歌妓,輾轉來到宜春。有“滿街香”之名,後因情場角逐失意,懺悔出家。自號達禪,喜詩詞書畫,曾手繪“新篁滴翠圖”立軸一幅,懸於寺壁,上題句云:“借來千點湘妃淚,寫就新篁竹數枝。”透出其悲愴痛苦的內心世界。萍鄉寶積寺方丈來宜春,曾在寺殿後牆嵌石書聯一幅感念這位才貌雙絕的尼姑,云:“化度憶前游,數月依棲,每聽鸞音開我達;成全思此日,三壇說法,敢希龍女證心禪。”聯語句尾,嵌入“達禪”二字,並鐫款云:“達禪大士淨修化成古寺,一心苦行,超人信仰,年近七十矣。” 1985年後,化成古寺經政府多次重修,尤以上世紀90年代末之重修工程,浩大壯觀,新建的寺廟高達四層,紅牆黃瓦,面對秀水,背依岩體,雄踞山腰,甚為壯觀。江西省佛教協會又分派僧侶十數眾來寺主持佛事,古寺香火更盛了。每逢舊曆初一、十五,朝眾踴躍。尤其是舊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這三個傳說中的觀音紀念日,更是人流絡繹不絕,寺門內外摩肩接撞,燭光照天,鞭炮成堆(集中燃放),盛況恐為歷史上遠所不及。
化成寺化成寺
進入二十一世紀,化成岩風景區又有了新的規劃,其重頭戲是在化成寺腳下新建一座大雄寶殿,圍繞此寶殿還有一系列附屬建築,形成一個新的佛教旅遊風景區。

成因

化成寺的來龍去脈原有碑記詳細記載,立於寺內大雄寶殿東側。大殿的東檐下,有一塊長寬約0.7米正方形的關於大殿建設的小碑;再東側原僧舍的廊下坐北向南還有兩通約三米高的大碑,可能是關於整個寺院歷史的。我上學時這一碑還完好的存在著,可惜那時我沒有能力,也不知道其要害性,看了那么一大片黑鴉鴉的文字,沒有形象性的畫面,還對其有所反感。當時的校長兼老師由懋德還用其原始的水印方法--對碑上灑上墨水,再把紙貼上去對其進行過拓印,我當時雖然不懂拓印方法,但對他這種不正確的方法從內心深處有些嘲笑,當然他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後來一直在外奔波,為家庭生活和個人的生存,雖也曾有對化成寺歷史考證的念頭,但根本無法顧及。近年來也曾有過調查,但沒有認真追根問底,等後來再問,年齡稍大的一些知道這一方面情況的人,大部分都已去世,或者已記憶力不濟已提供不出什麼有意義的資料了。再找當時廟內的石碑,也已不其去向蹤跡。所以,1998年始作此文時,還只能是依靠一些零星資料作一些推測。但1999年清明再回家時,訪問炭渣坡佛堂的蘭姨後,她又作了一些補充,當然就詳實了許多。為了在化成寺原址再能找到一些可能的痕跡,午飯後我又去化成寺,這次我終於又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收穫。
原因在於他初到這裡時,一點國小的課很輕鬆的就完成了,仕途受到挫折的他,對於其他事並沒有心情,剩下的時間就是玩,於是閱讀校內的碑記就成了重要的內容。這時他年輕力強,精力旺盛,記憶力很好。因而關於化成寺許多記憶應當是十分準確的。
這次他明確地告訴我,化成寺成立於明朝成化年間。依據是大殿東側的那一塊石碑,其上有明確的記載;而且興鎮的龍泉寺也是由這裡分遷出去的,其他的已記不得許多了。他談的分遷一說與蒲城縣誌所記龍泉寺早建於隨、金、唐有所差別,倒是興鎮龍泉寺清同治時曾‘三神之廟俱成焦土’,後來龍泉寺又新建築,這就可能由化成寺分遷一部分人,碑上所記分遷大概就是指的這一回事。由於沒有更多的資料,只能粗略作此推測以作暫論。化成寺最初何故選址於此,已不得而知,但從其寺名“化成寺”和其距化木村最近以及布局來看,該是因化木村人而建立的。這可以由其布局--背靠以化木村為陪襯的九龍原,面對開闊的內府灘,東臨以炭渣溝為龍脈的水道,符合背靠高山,氣吞水淼的原則,可謂“精心設計,匠心獨到”了。 與此有關而應該提到的是,在與此不遠的炭渣坡溝口,不知何年何月開始,坐北向南曾有過一尊石碉的坐式佛像,約一米多高。能有石像,當然最初是有廟宇的,而且是不會草草無華的。只是到了我一代,已不知廟院已損壞了多少年,所剩的石佛經過長久的風吹雨淋,也已損壞得眉目不清,滿身傷痕了。由於廟舍早已毀壞得痕跡全無,其歷史也無法可考。但從佛像的大小可以看出當年的寺廟建築是有一定規模的。年代也肯定早於化成寺,因為石碉多興盛於唐代
化成寺化成寺

規模格局

由於是原來的寺院建築,無處不留下佛道痕跡,總體上可以分成以下幾大部分。
1、主教室--大雄寶殿
寺院建築中最核心的自然是大雄寶殿,我們通常簡稱大殿。房舍高爽,規模宏大,因而把其改為了主教室。由於要改為教室,就把其前檐原來的窗子門拆掉,在其原位置砌了約一米高的磚牆,其上簡單地置以約2.5厘米寬的簡易木條齒窗,用紙糊著。東邊的新建校舍也作了類似的改動。關於這一類窗子我能記起的是化木村的一個大同學,在糊窗時作了一個小的暗窗,以便窺測老師不知何時突然進教室時早作應付的準備,被發現後叫去談了話,估計受了批評。 在化成寺中對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這座日常朝夕相處的大教室--大殿。殿內的設定和一般廟院差不多,最靠北牆的佛台上,端莊的危坐著三尊釋迦矣尼等的塑像,只是改成學校時在佛台前齊刷刷壘了約有二米左右高的土壞牆。但是每尊佛像的前邊都留著一個可以讓人們上仰敬望的小土門,所以每尊佛的形象仍可直接看見。西邊靠左的是觀世音菩薩,兩旁站立的是善財童子等。這一位神佛人們口頭常說,也常見,所以比較熟悉。小時的記憶力也好,佛身兩側的對聯至今仍有印象,
化成寺化成寺
其內容是:“玉淨瓶插柳枝風調雨順,梧桐樹立鳳凰國泰民安。”中間的一尊神是釋迦矣尼,禿頭錐發,盤腿打坐,壯嚴肅穆,兩站立的大概就是所謂‘阿難’和‘伽葉’了。最右是那一尊是地藏菩薩,這一位神比較生疏,當時老覺得比較彆扭。後兩位的兩側對聯,是關於佛教的,哲理很深,當時沒有理解,一點也記不下來。三位泥塑雖然都保持著原來的狀態不變,只是已沒有惜日的尊嚴了,周圍僅有一點空間也被臨時堆放的各種雜物所侵占,簡直就是一個儲藏室了。平時再也沒有人來燒香進供了,只有每年的冬至祭示孔子時,釋迦矣尼沾了位置中心的便宜,才享受了一點人間的煙火。
2、過殿
改變較大的就要算過殿了,房舍雖然沒有變動,但其中大多數的佛像都被搬掉了。我上學之前,見過的最大廟院就是寨子的老爺廟了,也只有兩進,沒有見過大型的廟院,不知過殿就是一個寺院的類似門房式的建築。通常的格式就是前供彌勒,後供韋陀,兩側是四大天王。其中前者笑口常開,當然是迎接香客的,其餘的名曰護法,實際上就是門衛。化成寺學校老師的辦公室就是由過殿改成的。有一次我進老師辦公室時,見其臥室兼辦公室的牆不像一般常見的麥秸泥,而是我們曬紙的石灰牆。其上還有一些水墨畫,好像是一枝蘭花葉子。由於在我所見過的居室中從未有過這種現象,這一異樣就使我十分納悶。這一H形建築對著大門的前方還有一個大一點門,經常用一些木板之類的雜物封著,不知其中有什麼東西。但終有一次我看清了這裡面的正中夾道中,坐著一尊我很少見的男性神象,當然就不知道是一尊什麼神了。一直到了最近我才從蘭姨口中得知,這是一尊關雲長的坐像,而且有一個特有名子--伽(qin)蘭菩薩。這與一般寺院這裡敬奉彌勒大有不同,何故已無法可考。
3、鐘樓
寺院的東南角有一鐘樓,我上學時其上的洪鐘還在,可以想像當年晨鐘暮鼓的寺院氣氛。當化成寺改為學校後,其作用顯然也就完成了。不過當時還沒有現代的通信設備,五社--由化木村、寨子、尖角、太豐村和炭渣坡組成的一個民眾性組織,舉行集體活動時,如果那一村不來,就敲這鐘,由其洪亮的鐘聲作為催促的信號。我記得有一年交夏,就是立夏或四月初一那天晚上,五社要在化成寺敲鑼打鼓,點著火把--掃帚,以敬神驅邪祁求風調雨順。在沒有任何活動的農村這就是一個熱鬧,好動的我在村內去人不多的情況下去了。由於這時農村生活已經比較困難,好多人對此已不太重視,尤其象我們太豐村這樣的小村窮村,人們大部分時間在愁吃飯,那裡有這樣的精神情趣,就沒有人管這事,當然就沒有人來。去的主要是寨子、化木地和尖角幾個大村,我村去的幾個人,我非大人,其他人不管這些事,也沒有鑼鼓,人家也不問我們,所以只是不斷地敲打大鐘以聲音進行催促。後來實在沒有人來了,大概敲了敲鑼鼓草草收場。
再後來學校經費緊張,這裡的大鐘被學校主事由林卿砸鐵給賣了。空餘的鐘樓就改作了更樓,四周由土壞一封閉,僅南面留了一個小門,供人出入。沒有梯子,就放了一個10*15厘米見方,約三米長的木頭,中間每隔50厘米橫向放一個50厘米左右長的小木棒,最下端是更長一些的大木頭,就是這樣一個簡易梯子供人上下。放假時供人看學校時住,平時有時就有學生在上睡覺。由於很難上,所以這都是大學生的事。後來我也在其上擠過一次。詳見附錄三。
按理無論是從建築上的對稱,還是寺院的格局來看,在鐘樓對面還是應當有一個鼓樓的,不知早年狀態如何,我上學地這一塊地方就是我們的操場。從一般常規推測,鼓容易壞,可能早就壞了,沒有這一文物牽掛,大家就沒有了顧及,為了開避操場就乾脆拆掉了。
4、山門
化成寺的山門並不希奇,但我發現是要晚一點。大約是我上學後的第二年或第三年暑期放假之時,為了給大人辦事,我去了學校。這時的學校應當是無人之時,但我在學校的門道里,見到了當時我鄉文人雅士系列的化木村名人由林卿弟兄等,他們攜帶了幾個人,在校門底下乘涼。這時我才看到平日僅開中門的學校校門,實際上只是這一組山門的中間部分。再一注意,門楣上的繪畫和兩側的壁畫明顯地顯示出了寺院的特色,連其門房的建設都有了特別的風格。這時我才聯想到早在此之前,我有一次進這平時只開的中間小門後,由於是遲到,就我兄弟二人沒有人干擾,回頭看了一下,發現其兩邊還有一些不同於一般人家的的地方。門道較寬,兩邊的牆上也有一些畫,由於沒有見過其他的廟門,沒有更多的資料供我聯想,對此異樣在我的腦海中就留下了一定的印象,到了這時才把它們綜合在了一起。 5、其他
化成寺化成寺
至於各種寺院所見的戲樓,在這裡則是肯定沒有的,這一點還是這一次蘭姨告訴我的。據說是修行佛是沒有戲樓的,取其高雅清淨之意;而被奉的佛,如關雲長這一類老爺廟,就沒有些講究,一般都是有戲樓的。化成寺雖然也塑有關雲長的像,但不是主神,到好像是看門的,所以雖然化成寺要比寨子和尖角的老爺廟大多了,但沒有戲樓。至於化成寺為什麼不塑彌勒而要塑伽蘭,推測這肯定是受了清朝時大捧關雲長的影響。
化成寺寺後有類似少林寺塔林的六個僧人圓寂後的墳塔,這是我在中國的蘇抗名剎也沒有見過,說明化成寺和一般寺院確是不同的。這些墳塔當時是圈在學校圍牆之外的,但由於好奇,上學時我就從牆上的殘缺壑落口中向外窺看過,長時間以來我幾乎給忘記了,還是這一次由滿年提示後才又加深了印象的。這些無言的文物,充分顯示了化成寺不凡的經歷和輝煌的過去。
總起來說,我見到化成寺時,雖然已是學校,但其組成來說,實際上是原來寺院的格局,房屋結構一點沒變,只是為了適應學校格局的要求,僅作了小小的調整。由於學校仍基本上保持了原來佛教寺院的色彩,仍然可以想像出當年鼎盛時的風貌。

壁畫

1、東牆的壁畫
在所有寺院大殿的壁畫中,從來東西兩面牆上的壁畫都是全部畫面中的主體,化成寺也亦然。在這一組畫中,要以東牆上的畫面最為精美,使人終生難忘。這當然有其工筆的功底,但最主要的還是其構意和取材。畫家選了人們最熟悉的“西遊記”中婦孺皆知的若干故事,例如紅孩兒幻變嬰孩騙唐僧;哪吒空中騰飛大戰孫悟空等。由於這些故事容易被小孩理解,且有虛無飄渺的仙道味道,所以我對其十分喜愛。而且老師和他所熟悉的大人也這么稱道讚賞。特別是紅孩兒唐僧的故事:一個小孩高高地吊懸於樹枝之上,下邊是唐僧和孫悟空等注目待立,其形象小孩一看就懂。但對我來說,小小的兒童對世界是一片空白,就十分向這種天馬行空任我獨行的能力。這就引起了我的無限遐想,甚至於暗暗下了以後要對其追溯和考究,再次隨蹤跟跡體會一下神仙的念頭。 與其陪襯的孫悟空大戰哪吒等故事則散布於整個畫面之上。至於唐僧回長安一幅極其宏大的車載人行場面,則布置於最下部,從北向南,以車為首,騾馬為次,各種人員零落散布,由大到小頗具優美的韻律感。可惜由於其太低,人容易用手觸摸,我初見時已開始模糊不堪,遠不如上部的清楚。即然如此,這一大幅壁畫還是我一生中見到過的,最精彩的壁畫之一。
化成寺化成寺
2、其他牆面
西邊牆雖然也是主要畫面,但其手筆就要遜色多了。這關鍵是其主體結構零亂不堪,給人沒有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現在已沒有什麼印象了。
外緣廊房的牆上,東部是一個山水畫,沒有什麼特色,已完全忘記了。到是西邊牆上畫了一個清裝女士手中拿著一根汗菸袋,在女性不抽菸的世俗觀念中,這就十分特殊的了。於是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在這一過程中,我第一次有了東北三大怪的印象--窗戶紙糊在外,十七八姑娘拿菸袋,生下娃娃吊起來。順便也知道了‘東三省,有三寶;人參、雕皮、烏拉草。’這大概也與當時正在抗日戰爭期間有關。
在後牆最上部每一尊神的頭頂上也有一幅壁畫,其中西、中兩副是一般的山水蟲魚畫,沒有什麼特色,也已沒有印象了。只有東邊的最奇怪,是一副抽鴉片的設備,有煙燈,煙槍等菸具。雖然畫工並不怎么樣,但創意新穎,聯繫到東牆壁畫的水平,可能二者同出一個畫匠師傅之手。
這一副畫最重要之處是,由其內容可以推斷這一副畫的成畫時間不會太早。再加上東西崖畫色彩艷麗,程度較新,綜其可以確定大殿的建成時間不會太長。我印象中該殿中間脊檀下的記事板上,好像有光緒年間的字樣,最早不會超過道光年間。其中‘光’字的印象比較深刻。如果再從煙燈如此普遍以至於其形象能上佛殿來看,大概應該是光緒年間,很可能是光緒三年年饉以後的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