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Western China),為中國經濟地理分區,涉及中國十二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包括重慶市,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中國西部地區國土面積68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2%;截至2018年底,人口為3.795587億,占全國總人口的27.2%。
同時,西部地區與蒙古、俄羅斯、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尼泊爾、印度、緬甸、寮國、越南13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1.8萬餘公里,約占全國陸地邊境線的 91%;與東南亞許多國家隔海相望,有大陸海岸線1595公里,約占全國海岸線的 1/11。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1至6月,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349.6億元,同比增長21.2%。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2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256985億元,增長3.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部地區
- 外文名:Western China
-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地理位置:中國西部
- 下轄地區:渝川貴雲藏陝甘青寧新蒙桂
- 政府駐地:重慶、成都、西安、蘭州、昆明、拉薩、烏魯木齊、貴陽、西寧、南寧、銀川、呼和浩特
- 電話區號:023,028,029等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性氣候,高原氣候
- 人口數量:3.79 億(2018年)
- 著名景點:洪崖洞、九寨溝、稻城亞丁、秦兵馬俑、布達拉宮、天山、青海湖、青城山、劍門關、黃龍
- 機場:貴陽龍洞堡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成都雙流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蘭州中川國際機場、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等
- 火車站:重慶西站、成都東站、蘭州西站、西安北站、昆明南站、貴陽北站、南寧東站等
- 車牌代碼:渝川貴雲藏陝甘青寧新蒙桂
- 地區生產總值:256985 億元(2022年)
- 中心城市:重慶、成都、西安、昆明、蘭州
- 人均GDP美元:7395美元(2018年)
行政區劃,重慶市,四川省,陝西省,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青海省,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能資源,旅遊資源,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川氣東送,文化,綜述,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活態性,脆弱性,
行政區劃
重慶市
2019年重慶市建成區面積1379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124.32萬人,城鎮人口2086.99萬人。城鎮化率達66.8%,位居西部省級行政區第一位,其中重慶主城九區城鎮化率高達90.51%。2019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達23605.77億元,位居全國城市第五位。2019年,重慶地區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2019年,重慶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939元,增長8.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33元,增長9.8%,常年位居西部省級行政區首位。
重慶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國家物流樞紐、西部大開發重要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重要聯結點以及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高校67所, 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兩江新區、渝新歐國際鐵路等戰略項目。是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擴大對外開放先行區,長江上游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和生態文明示範區,中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示範區,國家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涉及地區和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1997年(1)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四川省重慶市。(2)重慶直轄市轄原四川省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3)重慶直轄市設立後,由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重慶直轄市簡稱"渝"(國務院1997年4月18日批准)。
四川省
陝西省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又稱三秦,為中國西北一省級行政單位,省會古都西安,位於中國內陸的腹地,屬於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人口3733萬,下轄10地級市及1農業示範區。
雲南省
戰國時期,這裡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總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總人口4596萬(2010年),占全國人口3.35%,人口排名為第12名。
貴州省
全省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面積約17.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國土面積的1.8%,共有9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8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貴州文化。“公園省”貴州處處是景,是休閒養生度假勝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語: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1958年建立自治區至1965年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首府南寧市。位於華南地區西部,南瀕北部灣,與越南接壤,民族有漢族、壯族等族,使用語言有漢語(粵方言、桂柳話、平話等),少數民族的語言有壯語等。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的地方,又是全國三大僑鄉之一。
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東經78°25′至99°06′,北緯26°44′至36°32′之間。它北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北連線青海省,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和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和克什米爾等國家和地區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和地區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
西藏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她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
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亞歐大陸中部,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占中國陸地邊境線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陸地邊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省區。境內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
青海省
甘肅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簡稱寧,位於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是國五大自治區之一。
寧夏東鄰陝西省,西部、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
自古以來就是內接中原,西通西域,北連大漠,各民族南來北往頻繁的地區。
經濟
1、重慶市:2020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5002.79億元,比上年增長3.9%。按產業分,第一產業增加值1803.33億元,增長4.7%;第二產業增加值9992.21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3207.25億元,增長2.9%。三次產業結構比為7.2:40.0:52.8。民營經濟增加值14759.71億元,增長3.8%,占全市經濟總量的59.0%。
2、四川省:2020年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GDP)4859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56.6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17571.1億元,增長3.8%;第三產業增加值25471.1億元,增長3.4%。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1%、43.4%和42.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0.4:37.1:52.5調整為11.4:36.2:52.4。
3、陝西省:2020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6181.86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67.54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11362.58億元,增長1.4%;第三產業12551.74億元,增長2.8%。
4、廣西壯族自治區:2020年全區生產總值(GDP)22156.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7%。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555.82億元,比上年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7108.49億元,比上年增長2.2%;第三產業增加值11492.38億元,比上年增長4.2%。
6、內蒙古自治區:2020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為1736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025億元,比上年增長1.7%;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868億元,比上年增長1.0%;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467億元,比上年下降0.9%。
7、貴州省: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7826.5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5%,增速高於全國2.2個百分點,連續10年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39.88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6211.62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9075.07億元,增長4.1%。
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20年新疆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797.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4%。
10、寧夏回族自治區:2020全年全區生產總值3920.5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9%,增速分別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加快6.7個、2.6個和1.3個百分點。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38.01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1608.96億元,增長4.0%;第三產業增加值1973.58億元,增長3.9%。
11、青海省:2020全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3005.9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34.30億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1143.55億元,同比增長2.7%;第三產業增加值1528.07億元,同比增長0.1%。
12、西藏自治區:2020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902.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50.65億元,增長7.7%;第二產業增加值798.25億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953.84億元,增長1.4%。
2020年西部地區經濟合計:213292.09億元。
2021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239710億元,增長7.4%。
2023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22年西部地區生產總值256985億元,增長3.2%。
2023年西部地區經濟合計:269325億元。
2024年2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初步統計,西部地區2023年全年生產總值269325億元,增長5.5%,西部地區投資增長0.1%。
資源
礦產資源
西部地區是國的資源富集區,礦產、土地、水、等資源十分豐富,旅遊業十分旺盛,而且開發潛力很大,這是西部形成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的重要基礎和有利條件。
根據有關專家對48種礦產資源潛在價值的計算,西部各省份的人均礦產資源基本都居於全國前列。在全國已探明儲量的156種礦產中,西部地區有138種。在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西部有24種占全國保有儲量的50%以上,另有11種占33~50%。
西部地區全部礦產保有儲量的潛在總價值達61.9萬億元,占全國總額的66.1%。21世紀初已形成塔里木、黃河中游、柴達木、東天山北祁連、西南三江、秦嶺中西段、攀西黔中、四川盆地、紅水河右江、西藏“一江兩河”十大礦產資源集中區。2000年,西部地區的礦業產值分別占其工業總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的17.3%和5.97%,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09和1.67個百分點。
土地資源
西部地區土地資源豐富。西部不僅擁有廣袤的土地資源,而且擁有較高的人均耕地面積和絕大部分草原面積。西部土地面積占全國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畝,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後備資源總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國的80%,其中有5.9億畝適宜開發為農用地,適宜開發為耕地的面積1億畝,占全國耕地後備資源的57%。西部草地面積占全國的62%,西南部生物資源非常豐富,特色農牧業和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但是,西部土地資源的質量與東部和中部地區有較大差異。
總體上看西部地區山地面積比例高,沒有大規模種植糧食的優勢。西南和西北在自然條件上也存在差異,西南地區有充足的雨水、多氣候帶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西北地區乾旱少雨、光照充足;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高原自然氣候條件。因此,西部地區適合發展適應本地土地資源和自然條件的特色農業。西部的部分地區也有生產糧食的優勢,如四川和陝西漢中地區等。
水能資源
由於國地貌類型由西向東呈三級階梯狀,而且西部地下水天然可采資源豐富,水資源占全國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區占全國的70%。西南地區水資源豐富,而西北地區缺水。中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西南地區豐富的水資源是西南地區的寶貴財富,為工農業發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必要條件。西北地區缺水的現狀越來越成為制約西北經濟發展的瓶頸,西北部分地區缺水十分嚴重,甚至影響到當地居民的生存。
旅遊資源
西部的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具有資源類型全面、特色與壟斷性強、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特點。從自然資源看,西部地區占全國國土面積72%,地勢從世界屋脊下落到低海拔平原,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地貌包括幾乎所有的類型,動植物資源豐富多彩類型完整。
總之,西部地域遼闊,地理條件複雜多樣,氣候差別明顯,動植物種類千變萬化,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絢麗多姿、富有魅力,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通商交融的歷史悠久璀璨,傳統文化積澱深厚,形成了極具開發價值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21世紀初既存在著旅遊業落後、旅遊資源大量閒置的問題,也面臨著經營粗放、保護不力甚至人為破壞的威脅。
工程
2000年,西部大開發邁出實質性步伐,新開工了“十大工程”,即寧西鐵路、渝懷鐵路、西部公路建設、西部機場建設、重慶軌道交通、澀北—西寧—蘭州輸氣管線、青海30萬噸鉀肥工程、西部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四川紫坪鋪水利樞紐等。
與此同時,1999年還開工建設了一批配套項目。21世紀初這些項目都在順利建設中。2001年6月29日,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誌性工程——青藏鐵路全線正式開工。這條鐵路長達1118公里,預計2007年完工。青藏鐵路將縱貫青海、西藏兩省區而成為溝通西藏、青海與內地聯繫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大通道,同時也成為西部腹地路網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電東送
經國務院批准,貴州洪家渡水電站、引子渡水電站、烏江渡水電站擴機工程、天生橋至廣東第三回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雲南寶峰至羅平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於2000年11月8日同時在貴州、雲南和廣西等省、自治區開工建設。此前,對“西電東送”具有重要作用的重慶萬州至三峽電站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工程和雲南宣威火電廠也開工建設。“十五”期間,從貴州、雲南、廣西和三峽將向廣東輸電1000萬千瓦。
西氣東輸
21世紀初,西氣東輸工程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進展順利。中國石油集團公司會同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重新勘測了管道走向,各相關部門和下游各省正在積極落實市場。根據21世紀初規劃方案,初期年供氣量120億立方米左右,以後隨著資源勘探的深入和下游用氣市場的開拓,逐步增加供氣量。屆時每年可以代替幾千萬噸煤,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提高1~2個百分點。
而且,國家還將再新開工一批重大項目。將新增500萬畝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程,廣西百色、內蒙古尼爾基水利樞紐工程,“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地區重要路段,蘭州—重慶輸油管道工程,農業和特色經濟,中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西部教育、技術產業化和醫療衛生項目等。此外,還要加快塔里木河、黑河綜合整治工程和小灣水電站等一批西部地區重大項目的前期工作。
川氣東送
川氣東送工程是國繼西氣東輸工程後又一項天然氣遠距離管網輸送工程。該工程西起四川達州普光氣田,跨越四川、重慶、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6省2市,管道總長2170公里,年輸送天然氣120億立方米,相當於2009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的1/7,全部達產後預計為中石化增加銷售收入200億元。
文化
綜述
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西部文化具有地域性、多元性和原生態性,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西部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抓住有利機遇,不斷整合西部民族文化資源,對於推動西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文化西部的角度看
上古時代,無論西北還是西南,都與中原地區有著密切的交往。從西漢起,西部已進入中國歷史的視野。唐代,西部的概念進一步擴大,它包括了青藏高原的腹地、雲貴高原、北方草原、遼闊的西域,甚至沿絲綢之路越過帕米爾高原。漢唐兩朝眾多的公主遠嫁烏孫、吐谷渾、契丹、突厥、回紇、南詔等地和親,使神奇的西部文化與內地的聯繫進一步加深。
歷史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中,西部地區相繼建立了一系列邦國性質的地方政權或酋長性質的土司政權,如西夏、吐谷渾、大理、“西域三十六國”等,它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有明顯的特殊性,在創造自己歷史的同時,形成了眾多的民族。幾千年來,經過不斷地遷徙、分化、融合、發展,作為獨立的族群,許多原生民族雖然已經消失了,但從眾多的少數民族以及漢族中可以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些民族大多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與其他民族融合,並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顯然,多民族是西部的一個突出特點。在國已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將近50個世居在的西部地區。在西部,除了五個民族自治區,其餘各省市也都有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自治區域,以青海省為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5.5%,民族自治區域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8%。在雲南省生活著25個世居民族,其中有十多個民族是雲南獨有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西部與眾不同的民俗民風,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從地域和文化看
由於西部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社會生活,形成了其別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從地域和文化個性上看,它至少可以劃分為幾個大的文化圈:黃河流域為中心的黃土高原文化圈,西北地區的伊斯蘭文化圈,北方草原文化圈,天山南北為核心的西域文化圈,青藏高原為主體的藏文化圈,長江三峽流域和四川盆地連為一體的川東(含重慶)巴文化圈、川西(不含川藏高原)蜀文化圈,雲貴高原及向東延伸的滇黔文化圈等。這些文化圈具有各自相對明顯的個性或風格。黃土高原文化悠遠古樸,伊斯蘭文化充滿異域色彩,北方草原文化熱情奔放,西域文化顯出東西合璧之美,藏文化凝重神秘,巴蜀文化古色古香,滇黔文化富於人性化的歡樂。這種多樣性的文化形態與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觀念、習俗、宗教、藝術以及悠久歷史、生存環境緊密相聯,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集合體。
西部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徵。
地域性
西部地理複雜多樣,西北地區遼闊無垠,西南地區山水切割,青藏高原嚴寒高拔。西部文化在這裡也表現出了鮮明的地域性。西北地區歷史悠久、地域廣大,它孕育的文化在質樸中藏著博大;西南地區民族眾多,山川縱橫,這裡的文化顯得細膩抒情;青藏高原起伏跌宕,莊嚴靜穆,它的文化則處處透著神秘和誘惑。
民族性
多元性
歷史上有三條重要通道貫穿西部,將西部向東與中原地區緊密相連,向西同更加廣闊的地域溝通。一條是穿越大西北並一直延伸至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古絲綢之路,一條是貫通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唐蕃古道,另一條是穿過西南雲貴高原並經青藏高原通往尼泊爾、印度甚至更遠方的茶馬古道。
這三大道路除了帶來了貿易和人民之間的交往,更傳播了文化。中原漢文化源源不斷傳入西部,古歐洲地中海文化、古阿拉伯文化、古印度文化、中亞文化等等也紛紛匯集這裡。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西部的發展就是由此而來,其中最為獨特的文化現象就是佛教在青藏高原的本土化———藏傳佛教。
活態性
西部民族文化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活躍在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中。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並不是一座荒蕪廢棄的跡址,而是數萬人生息的家園;流傳千年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依舊在藏族民間傳頌;古老的歌舞、服飾仍在質樸地表達著對生活的嚮往;現代文明的傳播與擴張並沒有使這種古老的文化遠離人們的生活,而是代代傳承,綻放異彩。西部文化所表現出的活形態,或者是原生態的特點,具有濃重的人性化、情感化的色彩,這正是西部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一面。
脆弱性
脆弱性是西部民族文化的又一個特徵。地域性造成的相對封閉與分割,制約了西部民族文化的整體發展。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人口相對稀少和分散的特殊環境形成了小範圍、小規模文化發展狀態。另外,西部少數民族大多沒有文字,文化的傳承主要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缺少文字記載的穩定性,不利於對外傳播和交流。
西部民族文化是一座異彩紛呈的文化資源寶庫,它所的內容極其豐富,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它不僅為研究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生態文化學等學科提供了寶貴財富,也為文化產業的開發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同時也對的文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推進西部民族文化產業進程
如前所述,中國西部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地域特色濃郁,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形態多姿多彩,獨具魅力,開發潛力巨大。如何使西部寶貴的民族文化資源在深入的開發和挖掘中形成品牌,形成規模、形成產業,走出西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已成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轉變觀念
創新機制
建立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生產經營機制,是發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須在文化建設中引入產業機制,實現文化的自我積累和長期穩定發展。要注重抓好總體規劃,按照不同文化類別制定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的地區間合作規劃,要從不同的類型著眼,打破省際界限,根據各民族的特點,以“大文化圈”為前提,按照產業的要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入機制,理順政府與產業的關係,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要鼓勵、支持各類文化團體和個人拓展文化市場;要創新用人機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要結合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結構調整步伐,建立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機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要有緊迫感和前瞻性,力求在機制創新上有新思維、新辦法、新措施。
規劃項目
深入挖掘西部文化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就必須選準項目,確定項目,加快項目建設。要認真研究和分析西部民族文化的特點、價值、優勢及發展前景,以創新的精神,搞好項目規劃,找準發展民族文化的切入點,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配置,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重複和類同,集中精力開發優勢項目,創造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要經過挖掘和加工,顯示出文化品位和價值,只有把文化資源打造成品牌,將民族文化推向市場,民族文化產業才能形成和發展。因此,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斷創新品牌,不斷提高文化品牌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爭取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加大投入
實現民族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在資金投入上需要發揮政府和社會資本兩個積極性。(社會資本包括個體、民營資本及外資)。西部地區必須改革投入模式,拓寬融資渠道,提高資本運營水平,探索建立促進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投資體制。既要從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又要結合西部地區經濟及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加大政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同時應將政府的投入重點放在對民族文化產業前期發展的扶持上來,提供並創造必要的發展條件和環境。社會資本的利用要堅持用市場經濟的辦法運作,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廣泛地吸納社會資本的進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團體、個人依法投入文化產業。
最佳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