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文字元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紹興文理學院為書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引證解釋,基本含義,狹義,廣義,起源,演變歷史,商至秦末,東漢,三國時期,兩晉時期,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宋至明中,元代書法藝術,明朝書法藝術,清,近現代,五種書體,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載體類別,甲骨文,金文,石刻文,拓片,帖,簡帛,審美,整體形態美,點畫結構美,墨色組合美,歷代名家,李斯,鐘繇,張芝,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佶,趙孟頫,鮮于樞,董其昌,劉墉,吳昌碩,林散之,啟功,趙朴初,李志敏,歷代名作,文房四寶,毛筆,墨,紙,硯,學習方法,描摹,臨寫,背臨,創作,書寫姿勢,坐勢,立書,跪書,米字格,雙鉤,其它相關,非漢字書法,烏爾都文的書法特點:,題字,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書法
拼音:shū fǎ
基本解釋
[calligraphy] 書寫藝術,多指用筆寫字的藝術,分為硬筆和軟筆兩種。是一種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
中國畫與
書法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
蔡元培《圖畫》
引證解釋
1.古代
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
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左傳·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唐代
劉知幾《
史通·惑經》:“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舍者矣。”宋
謝采伯《密齋筆記》卷四:“《
論語》書法之嚴,即《
春秋》書法也。”明
劉基《春秋明經·鄭伐許鄭伯伐許》:“蓋與鄭伐許、鄭伯伐許之書法同矣。“
2.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南齊書·周顒傳》:“少從外氏車騎將軍臧質家得衛恆散隸書法,學之甚工。”宋
錢愐《
錢氏私志》:“元章書法之妙,今日可謂第一。”《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詩的從古也沒有這好的。又且書法絕妙,天下沒有第三個。”
3.指漢字形體。清
葉名灃《橋西雜記·壹貳叄肆等字》:“至如秦漢碑,惟一二三書法不同。”
4.措辭方式。
呂叔湘《標點瑣議》:“《
通鑑》書法,‘夜’一字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說何日之事,‘夜’字連下讀,‘夜’字點斷,意為‘到了那天夜裡’;‘夜’字不斷,意為‘趁夜裡’。”
基本含義
從表面字義理解,書法指
書寫的法度。生活中,書法一詞另具備以下含義:第一,某幅書寫作品的代稱或者所有書寫作品的統稱;第二,一種藝術類別,一般指書寫漢字的藝術。康有為在《
廣藝舟雙楫》中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由此可知唐代書法的法度追求最高、最嚴謹,唐代書法成就也是書法史上最
頂峰的。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
傳統藝術。中國漢字是勞動人民創造的,開始以圖畫記事,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成了當今的文字,又因祖先發明了用
毛筆書寫,便產生了書法,古往今來,均以毛筆書寫漢字為主,至於其他書寫形式,如硬筆、指書等,其書寫規律與毛筆字相比,並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
狹義
狹義而言,書法是指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和規律。包括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內容。例如,執筆指實掌虛,五指齊力;運筆中鋒鋪毫;點畫意到筆隨,潤峭相同;結構以字立形,相安呼應;分布錯綜複雜,疏密得宜,虛實相生,全章貫氣;款識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寧高勿低等。
書法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書法是指以
文房四寶為工具抒發情感的一門藝術。工具的特殊性是書法藝術特殊性的一個重要方面。藉助文房四寶為工具,充分體現工具的性能,是書法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文房四寶,書法藝術便無從談起。
2、書法藝術以漢字為載體。漢字的特殊性是書法特殊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中國書法離不開漢字,漢字點畫的形態、偏旁的搭配都是書寫者較為關注的內容。與其他拼音文字不同,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形式意味很強。
3、書法藝術的背景是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傳統文化是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背景。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漢代以來的書法理論,具有自己的系統性、完整性與條理性。與其他文藝理論一樣,書法理論既包括書法本身的技法理論,又包含其美學理論,而在這些理論中又無不閃耀著中國古代文人的智慧光芒。比如關於書法中如何表現“神、氣、骨、肉、血”等範疇的理論,關於筆法、字法、章法等技法的理論以及創作論、品評論等等,都是有著自身的體系的。
4、書法藝術本體包括
筆法、字法、構法、
章法、
墨法、
筆勢等內容。書法筆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內容。筆法也稱“用筆”,指運筆用鋒的方法。字法,也稱“結字”、“結構”,指字內點畫的搭配、穿插、呼應、避就等等關係。章法,也稱“布白”,指一幅字的整體布局,包括字間關係、行間關係的處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濃、淡、乾、枯、濕的處理。
廣義
從廣義講,書法是指語言符號的書寫法則。換言之,書法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
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
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書法己不僅僅限於使用毛筆和書寫漢字,其內涵己大大增加。如從使用工具上講,僅筆這一項就五花八門,
毛筆、
硬筆、電腦儀器、噴槍烙具、雕刻刀、
雕刻機、日常工具(主要是指質地比較堅硬的,能用來書寫的五金、生活工具)等。顏料也不單是使用黑墨塊,
墨汁、
粘合劑、化學劑、
噴漆釉彩等五彩繽紛,無奇不有;品種之多,不勝枚舉。從執筆方式上看,有的用手執筆、有的用腳執筆,就是用其他器官執筆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寫字根本就不用筆,如“
指書”“擠漏書”等;從書寫文種上說,並非漢字一種,有的少數民族文字也登上了書法藝壇,
蒙文就是一例;
起源
中國的
書法藝術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語出《
書林藻鑒》,馬宗霍輯)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
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
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
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的類文字元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非現人能識別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
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
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
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
二里頭文化和
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
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裡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儘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
演變歷史
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型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大成期。
從象形文字到甲骨文,
商周、春秋還有漢代的簡帛朱墨手跡,
唐楷的法度,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清代的
碑帖之爭等書法演進。
商至秦末
渾然入序的書法
開創書法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
秦始皇統一國家後,丞相
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
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
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其中《繹山石刻》、《
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
秦書有八體,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
刻符,四曰
蟲書,五曰
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
隸書。”基本概括了此時字型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書寫不便,於是隸書出現了。“隸書,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為了書寫方便。到了西漢,隸書完成了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
波磔更加明顯。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
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
東漢
求度追韻兩漢書法
兩漢書法分為兩大表現形式,一為
主流系統的漢石刻;一為次流系統的
瓦當璽印文和
簡帛盟書墨跡。“後漢以來,
碑碣雲起,”是
漢隸成熟的標記。在
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以《
石門頌》等為最著名,書法家視為“神品”。於此同時
蔡邕的《熹平石經》達到了恢復古隸,胎息楷則的要求。而碑刻是體現時代度與韻的最主要的藝術形式,中以《
封龍山》、《
西狹頌》、《
孔宙》、《乙鍈》、《
史晨》、《
張遷》、《
曹全》諸碑尤為後人稱道仿效。可以說,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書雄麗,南書朴古,體現了“士”、“庶”階層的不同美學追求。至於瓦當璽印、簡帛盟書則體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聯姻。
書法藝術的繁榮期,是從東漢開始的。東漢時期出現了專門的
書法理論著作,最早的書法理論提出者是東西漢之交的
揚雄。第一部書法理論專著是東漢時期
崔瑗的《
草書勢》。
漢代書法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漢隸書家,以蔡邕為代表。一類是草書家,以
杜度、崔瑗、
張芝為代表。
最能代表漢代書法特色的,莫過於是
碑刻和
簡牘上的書法。東漢碑刻林立,這一時期的碑刻,以漢隸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謹嚴、波磔分明。此時隸書已登峰造極。
漢代創興
草書,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
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
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
今草,即草書。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隸書開始由漢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變出
楷書,楷書成為書法藝術的又一主體。楷書又名
正書、
真書,由
鐘繇所創。正是在三國時期,楷書進入刻石的歷史。三國(魏)時期的《
薦季直表》、《
宣示表》等成了雄視百代的珍品。
兩晉時期
晉時,在生活處事上倡導“雅量”“品目”藝術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書法大家輩出,簡牘為多
二王(
王羲之、
王獻之)妍放疏妙的藝術品味迎合了
士大夫們的要求,人們愈發認識到,書寫文字,還有一種審美價值。最能代表
魏晉精神、在書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法家當屬王羲之,人稱“
書聖”。王羲之的行書《
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
矯若驚龍,其子王獻之的《
洛神賦》字法端勁,所創“破體”與“
一筆書”為書法史一大貢獻。加以
陸機、衛瓘、
索靖、
王導、
謝安、鑒亮、等書法世家之烘托,南派書法相當繁榮。南朝宋之
羊欣、齊之
王僧虔、梁之
蕭子云、陳之
智永皆步其後塵。
兩晉書法最盛時,主要表現在行書上,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型。其代表作“三希”,即《
伯遠帖》《
快雪時晴帖》《
中秋帖》。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進入北碑南帖時代。此時書法以
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晉至八王之亂,王室內訌以後,勢力逐漸衰微。在北方,隨著西晉的滅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時期。後拓跋氏結束十六國,建立北魏,促成了149年的相對統一,這是北朝。
北朝書法以碑刻為主,尤以北魏、東魏最精,風格亦多資多彩。代表作有《鄭文公碑》《張猛龍碑》《敬使君碑》。此時書法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鐘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范,下能察隋唐習風。”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都是取法魏碑的。
晉室東遷至滅亡,從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是
南朝。南朝書法,也繼承東晉的風氣,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書法家燦若群星,無名書家為其主流。他們繼承了前代書法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無愧於前人的優秀作品,也為形成唐代書法百花競妍群星爭輝的鼎盛局面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隋唐五代
求規隆法隋朝書法
隋結束南北朝的混亂局面,統一中國,和之後的唐都是較為安定的時期,南帖北碑之發展至隋而混契約流,正式完成楷書之形式,居書史承先啟後之地位。隋楷上承兩晉南北朝沿革。下開唐代規範的新局,隋有
碑版遺世,多為真書,分四種風格:
2、峻嚴方飭如《董美人墓志銘》等
3、深厚圓勁如《信行禪師塔銘》等
唐代書學鼎盛
唐代文化
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
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
楷書、
行書、
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唐初,國力強盛,書法從
六朝遺法中蟬脫而出楷書大家以
歐陽詢。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歐陽通四家為書法主流。總特點結構嚴謹整潔,故後代論書有“唐重間架”之說,一時尊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昇平,儒道結合,李邕變右軍行法,獨樹一幟,張旭,
懷素以顛狂醉態將草書表現形式推向極致,張旭史稱“
草聖”,
孫過庭草書則以儒雅見長,余如
賀知章,
李隆基亦力創真率夷曠,風骨豐麗之新境界。而
顏真卿一出納古法於新意之中,生新法於古意之外。
董其昌謂唐人書取法,魯公大備。到晚唐五代,國勢轉衰,
沈傳師。
柳公權再變楷法。以瘦勁露骨自矜。進一步豐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
楊凝式兼采顏柳之長。上朔二王,
側鋒取態,鋪毫著力,遂於離亂之際獨饒承平之象,也為唐書之回光。五代之際,狂禪之風大熾,此亦影響到書壇,“狂禪書法”雖未在五代一顯規模,然對
宋代書法影響不小。
唐代書法藝術,可分
初唐、中唐、晚唐三個時期。初唐以繼承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晉代書法的勁美。中唐不斷創新,極為昌盛。晚唐書藝亦有進展。
(1)隋至唐初
隋統一中國,將南北朝文化藝術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書法藝術逐漸從六朝的的遺法中蟬蛻出來,以一種新的姿態顯現出來。唐初以楷書為主流,總特點是結構謹嚴整飭。
(2)盛唐、中唐階段
盛唐時期書法,如當時的社會形態追求一種浪漫忘形的方式。如“
顛張醉素”(張旭、
懷素)之
狂草,
李邕之行書。到了中唐,楷書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顏真卿為代表為
楷書奠定了標準,樹立了楷模,形成為正統。至此中國書法文體已全部確定下來。
(3)晚唐五代階段存唐遺風
公元九零七年,割據者
朱全忠滅唐,建立
後梁,由此歷
後唐、
後晉、後漢、
後周,稱五代。由於國勢衰弱和離亂,文化藝術亦呈下坡之勢。書法藝術雖承唐末之餘續,但因兵火戰亂的影響,形成了凋落衰敗的總趨勢。五代之際,在書法上值得稱道的,當推
楊凝式。他的書法在書道衰微的五代,可謂中流砥柱。另外還有
李煜、
彥修等有成就的書家。至此,唐代平正嚴謹的書風已告消歇,以後北宋“四家”繼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時代波瀾。
宋至明中
尚意宣情
宋朝的書法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
朱大倡理學所致,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同時倡導
書法創作中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么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墀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晉帖行書遺風。
無論是天資極高的
蔡襄和自出新意的
蘇東坡,還是高視古人的
黃庭堅和蕭散奇險的
米芾,都力圖在表現自己的書法風貌的同時,凸現出一種標新立異的姿態,使學問之氣鬱郁芊芊發於
筆墨之間,並給人以一種新的審美意境,這在南宋的
吳說、
陸游、
范成大、
朱熹、
文天祥等書家中進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書家的學問和筆墨功底已不能和
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書法家代表人物是蘇、黃、米、蔡。
元代書法藝術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復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
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
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者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
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
趙體”與唐楷之
歐體、
顏體、
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
鮮于樞、
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
結字的體態。
明朝書法藝術
明朝書法的發展表現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明初
明初書法“一字萬同”,“
台閣體”盛行。
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的
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
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明初書法家有擅行草書的劉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隸的
宋遂和名滿天下的章草名家
朱克。和
祝允明、文徽明、
王寵"三子"。
第二階段──明中
明中期
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方向發展。祝允明、
文徵明、
唐寅、王寵四子依趙孟頫而上通晉唐,取法彌高;筆調亦絕代,這和當時思想觀念的開拓解放有關,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階段──明末
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盪的視覺效果,側鋒取勢,橫塗豎抹,滿紙菸雲,使書法原先的秩序開始瓦解;這些代表書家有
張瑞圖、
黃道周、
王鐸、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
董其昌仍堅持傳統立場。
清
抒情揚理
中國清代書法在近300年的發展歷史上,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它突破了宋、元、明以來帖學的樊籠,開創了碑學,特別是在篆書、隸書和北魏碑體書法方面的成就,可以與唐代楷書、宋代行書、明代草書相媲美,形成了雄渾淵懿的書風。尤其是碑學書法家借古開今的精神和表現個性的書法創作,使得書壇顯得十分活躍,流派紛呈,一派興盛局面。
明末與清,美學主潮以抒情揚理為旗幟,追求個性與發揚理性互相結合,正統的古典美學與求異的的新型美學並盛。清代書法的總體傾向是尚質,同時分為
帖學與
碑學兩大發展時期。
明末書壇的放浪筆墨,狂放不羈。憤世嫉俗的風氣在清初進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現出自我內在的生命和一種不可遇止的情緒表現。這一點在中期“
揚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復現。於此同時,晚明的帖學統也同時進一步光大發揚,姜英,
張照,
劉墉,
王文治,梁同書、翁
方綱等人在刻意尊傳統的時候,力圖表現出新面貌,這就使帖學的頹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正此時,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從熱衷於
尺牘轉而從事金石考據之學,一時朝野內外,學碑才趨之若鶩,最後成為清朝書壇的發民主流,加之
阮元,
包世臣。
康有為大力張揚,碑學作為一種與帖學相抗衡的書學系統而存在。當時著名的書家如
金農、
張船山、
鄧石如、
何紹基、
趙之謙、
吳昌碩、
張裕釗、康有為等紛紛用碑意寫字作畫,達到了盡性盡理。璀璨奪目的境地。可謂是
中國書法文化的一在景觀。如果說,帖學家們力圖尋找質的願望沒有實現的話,那么這種願望在碑學那裡實現了。
近現代
在書壇走向多元化的今天,書法藝術升華到觀念變革的高層次,這無疑是邁了一大步。書法現代性並不是簡單地取決於書法藝術的形式、結構、線條等外在面貌,而是取決於內在精神的現代化。書法現代性的精神是指當代書法藝術所體現、傳導的現代社會的價值趨向。
近現代書壇,仍然是碑派占主流地位。但和晚晴碑派不同,取法漢碑和上古篆書的書法家在這一時期較多。
很多書法大師如
林散之,
沙孟海,
陸維釗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從事書法創作,但直至
文化大革命之後他們已近耄耋之年才以書法聞名。1949年之後到毛澤東去世的近三十年時間內,書法基本上不受重視。當時的人們正以極大的熱情建設一個新中國。書法被認為是舊傳統的代表。
近代書法藝術的色彩斑斕,與其書家隊伍的空前複雜有直接干係。或許因距離太近,這段風景比此前任何時期都清晰明透。
五種書體
篆書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於占卜。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
隸書
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型,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如《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又稱《韓明府孔子廟碑入《魯相韓勑復顏氏繇發碑》、《韓勑碑》等。漢永壽二年(156年)刻,隸書。縱227.2厘米,橫102.4厘米。藏山東曲阜孔廟。無額。四面刻,均為隸書。碑陽十六行,行三十六字,文後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碑陰及兩側皆題名。
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楷書有楷模的意思,張懷瓘《書斷》中已先談到過。六朝人仍習慣地用著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論書·韋誕傳》中云:“誕字仲將,京兆人,善楷書。”那是“八分楷法”的簡稱。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書之名,其內容顯然和古稱是不一樣的,名異實同和名同實異之例,大概有以上這些。
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
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型,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載體類別
甲骨文
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文字。刻在
甲骨上,先用於卜辭(殷代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占卜後把占卜時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
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是對未來事情結果的占卜,盛於殷商。甲骨文發現於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的記錄,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一帶,距今已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第一塊瑰寶,其筆法已有粗細、輕重、疾徐的變化,下筆輕而疾,行筆粗而重,收筆快而捷,具有一定的節奏感。筆畫轉折處方圓皆有,方者動峭,圓者柔潤。其線條比陶文更為和諧流暢,為中國書法特有的線的藝術奠定了基調和
韻律。甲骨文
結體長方,奠定漢字的字型。
甲骨文的結體隨體異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圓多異,長扁隨形,錯落多姿而又和諧統一。後人所謂參差錯落、穿插避讓、朝揖呼應、天覆地載等漢字書寫原則,在甲骨文上已經大體具備。
金文
古漢字書體之一種。商、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
銘文字型的總稱。興盛於周代。金文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又一豐碑。依附於青銅器,鑄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種宗教祭祀的
禮器。金文也被稱為
鐘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線條較之於甲骨文更為粗壯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為濃重,最早的金文見於
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銅器上,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
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
黃金時代,出土銘文最多。
石刻文
碑刻,泛指刻石文字或圖案。最早的碑刻文字,首推秦朝的“石鼓文”。
石刻文產生於周代,興盛於秦代。東周時期秦國
刻石文字。在10塊
花崗岩質的鼓形石上,各刻
四言詩一首,內容歌詠秦國君狩獵情況,故又稱
獵碣。傳說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時的《嶁碑》,刻詩文體格調與《
詩經》大小雅相近。字型近於《
說文解字》所載
籀文,歷來對其書法評價甚高。主要作品有:《
石鼓文》、《嶧山石刻》、《
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等。
石鼓文對後世的書法與繪畫藝術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不少傑出的書畫家如:
楊沂孫、
吳大澄、
吳昌碩、
朱宣鹹、
王福庵等都長期研究石鼓文藝術,並將其作為自己書法藝術的重要養分,也融入進了自己的繪畫藝術中。
墓志銘,墓誌是存放於墓中載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它是把死者在世時,無論是持家、德行、學向、技藝、政績、功業等的大小,濃縮為一份個人的歷史檔案,以補家族史、地方志乃至國史的不足。也是墓誌斷代的確證。墓志銘包括志與銘兩個部分。
拓片,帖
【碑拓】此乃拓片數量最多部分,涉及歷代名碑,是如今書法臨摹的主要參照。字帖是供學習書法的人
臨摹的範本,多為名家墨跡的石刻拓本、木刻印本或影印本。字帖按是否真跡劃分,可以分為
碑帖和
墨跡。碑帖是根據刻在碑石上的字跡塌拓下來的字帖。墨跡是書寫者直接寫在紙張、絹帛等媒介物上的墨色痕跡。歷代名帖如,
淳化閣帖,
三希堂。
簡帛
書法藝術最重真跡,但
秦漢以前的書法中的
真跡,一般只有在
簡帛盟書中才能見到。古代的
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用
牛筋、
絲線、麻繩。考古發現較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
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
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
馬王堆出土的
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分化為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
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
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
長尾。春秋戰國時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種濃厚的形態,替之以修長的體態,顯示出一種圓潤秀美,如《
攻吳王夫差鑒》。這時期留存的大量墨跡,為簡、帛、盟書等。
審美
整體形態美
中國字的基本形態是方形的,但是通過點畫的伸縮、軸線的扭動,也可以形成各種不同的動人形態,從而組合成優美的書法作品。結體形態,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書法意趣的表現需要;二是書法表現的形式因素。就後者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為書體的影響,如篆體取豎長方形;二為字形的影響,有的字是扁方形、而有的字是長方形的;三為章法影響。因此,只有在上述兩類因素的支配下,進行積極的形態創造,才能創作出美的結體形態。
點畫結構美
點畫結構美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指各種點畫按一定的組合方式,直接組合成各種美的獨體字和偏旁部首。二是指通過將各種部首,再按一定的方式組合成各種字形。中國字的部首組合方式無非是左右式、左中右式,上下式、上中下式,包圍式、半包圍式等幾種。這些原則主要是比例原則、均衡原則、韻律原則、節奏原則、簡潔原則,等等。這裡特別要提的就是比例原則,其中黃金分割比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比例,對點畫結構美非常重要。
墨色組合美
結體墨色組合的藝術性,主要是指其組合的秩序性。作為藝術的書法,它的各種色彩不能再是雜亂無章的,而應是非常有秩序的。這裡也有些共同的美學原則,要求書者予以遵守。如重點原則、漸變原則、均衡原則,等等。書法結體的墨色組合,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背景底色的分割組合。人們常說的“計白當黑”,就是這方面的內容。二是點畫結構的墨色組合。從作品的整體效果來看,不但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平面結構,還要注意點畫墨色的分層效果,從而增強書法的表現深度。
歷代名家
李斯
著名書法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繹山石刻》、《
泰山石刻》、《琅玡石刻》、《會稽石刻》即為
李斯所書,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
鐘繇
鐘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
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
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鐘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
楷書(
小楷)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鐘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
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鐘繇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
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
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張芝
張芝(公元?—192)字伯英,東漢大書法家,人稱之為“草聖”。敦煌郡淵泉縣(今甘肅安西縣東)人。張芝的草書源自杜度,崔瑗,爾後,自立門戶。被庾肩吾《書品》評為“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與鐘繇、王羲之並列為“上之上”品。
衛夫人
衛鑠,別稱
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東
安邑(今山西
夏縣北)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
衛鑠為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
鐘繇,妙傳其法。
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書,衛夫人是“
書聖”的啟蒙老師。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東晉)世稱“
書聖”。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原籍
琅玡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
山陰(今浙江紹興),著名書法著作有《
蘭亭序》等。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
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因此,《
書譜》概總為:“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有
二王之妙”。四人被稱為古代書家“四賢”。
王獻之
王獻之,字子敬,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以
行書和
草書聞名後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
王羲之並稱為“
二王”。
歐陽詢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
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
餘姚人。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
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
弘文館學士等。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褚遂良
薛稷
薛稷(649—713)字嗣通,中國唐代畫家,書法家。隋朝內史侍郎薛道衡曾孫,唐朝中書令薛元超從子。漢族,蒲州汾陰(今山西
萬榮)人。曾任
黃門侍郎、參知機務、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後被賜死獄中。工書法,師承
褚遂良,與虞世南、
歐陽詢、褚遂良並列初唐四大書法家。
顏真卿
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官至
太子太師,世稱“柳少師”,是唐朝最後一位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代表作有《神策軍碑》、《玄秘塔碑》等。
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
草書,性好酒,世稱
張顛,也是“
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
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
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
裴旻劍舞、
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
張若虛、
包融號稱“
吳中四士”。
懷素
懷素(725—785)唐時人,字藏真,僧名懷素,俗姓錢,漢族,
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為僧。他是書法史上領一代風騷的草
書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與唐代另一草書家張旭齊名,人稱“
張顛素狂”或“
顛張醉素”。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今四川
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
蘇東坡”。祖籍
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
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
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
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其畫則開創了“
湖州畫派”。
黃庭堅
黃庭堅(1045年—1105年),字魯直,號
山谷道人,晚號
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北宋知名詩人,乃江西詩派祖師。書法亦能樹格,為
宋四家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
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庭堅篤信佛教,亦慕道教,事親頗孝,雖居官,卻自為親洗滌便器,亦為
二十四孝之一,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是
江西詩派的開山祖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
蘇黃。著有《山谷詞》。
米芾
米芾[fú](1051—1107),自署姓名米或為芊,芾或為
黻[fú]。北宋書法家、畫家。祖籍安徽無為,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
潤州(今江蘇
鎮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
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鑑別。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
蔡襄
蔡襄(1012—1067),字君謨,漢族,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奸相蔡京的從兄。原籍福建仙遊
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
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聖八年)進士,先後在
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
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
知制誥、
龍圖閣直學士、
樞密院直學士、
翰林學士、
三司使、
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
福建路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諡號忠。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
大石橋泉州洛陽橋,蔡襄為人忠厚、正直,講究信義,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
書家的說法,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
趙佶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5日),
宋神宗第十一子、
宋哲宗之弟,
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時無子,
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
建中靖國”。在位26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都城紹興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東南35里處)。他自創一種
書法字型被後人稱之為“
瘦金體”。是古代少有的藝術天才與全才。被後世評為“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編寫《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說如果當初章惇的意見被採納,北宋也許是另一種結局。並還說如“宋不立徽宗,金雖強,何釁以伐宋哉”。
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
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漢族,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
楷書四大家(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
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
草書,尤以楷、
行書著稱於世。
鮮于樞
鮮于樞(1257—1302)字伯機,河北漁陽人,居住在杭州。與趙孟頫有“南趙北鮮”之稱。他的書法成就主要在於行草。草書學懷素並自出新意。他的執筆方法很有特點,使用獨特的回腕法;喜歡用狼毫,寫字強調骨力。他的代表作有《安石雜詩卷》《進學解卷》《蘇軾海棠詩卷》等。與趙孟頫、鄧文原並稱為“元初三大家”。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
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曾居松江。萬曆十七年進士,授
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擅畫山水,師法
董源、
巨然、
黃公望、
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盪;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存世作品有《岩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著有《
畫禪室隨筆》《
容台文集》等,刻有《
戲鴻堂帖》。他的書法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劉墉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石菴、石盦、木菴、青原、香岩、勗齋、東武、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山東諸城人。他是乾隆年間的重臣,歷任翰林院編修、江蘇學政、內閣學士、湖南巡撫、左都御史、工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嘉慶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卒諡文清。著有《石庵詩集》。他的書法由董、趙入手,而後遍臨晉唐宋諸家,尤得力於蘇東坡、顏真卿和晉唐小楷,融會貫通,自成格局。其書點劃豐腴處短而厚、細勁處含而健,對比強烈;結字內斂拙樸,而決不擁塞,端重穩健中透出靈秀;章法輕重錯落,舒朗雍容。整體風格含蓄蘊籍,精氣內斂,渾若太極,貌端穆而氣清和,有碩儒老臣的持重,無恃才傲物的輕佻,似乎包有萬象而莫測高深,洵然可敬。因為喜用濃墨,時號為“濃墨宰相”。
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初名劍虞、俊,又名俊卿,字香補,中年以後更字昌碩,以字行,亦署倉石、倉碩、蒼碩,號缶廬、老缶、缶道人、老蒼、苦鐵、大聾、石尊者、鄉阿姐、破荷亭長、五湖印匄、削廬、蕪菁亭長等,浙江安吉人。晚年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是晚清傑出的藝術家,詩書畫印皆自成家數,影響深遠。著有《缶廬集》。他既是清代書法的殿軍,又是近代書法的開山,他於篆、隸用功最多,尤其是《石鼓文》,終生浸淫,無一日或離,晚年變化筆墨,引入行草意趣,遂使筆情墨趣,流溢行間,篆書的復興,至他而達到一個新高度;行書以王鐸為宗,融入歐、米,又引入碑法之蒼勁渾樸,老辣生奇,使行書也重放光華。治印初習浙、皖,既而出入秦漢,借鑑封泥陶甓,融入寫意繪畫情趣,形成了斑駁高古、沉雄壯遒的新面,即作小印,也有尋丈之勢。治印還獨創修整印面和邊欄的法門。既雕既琢,復歸於朴,古今無二。吳昌碩的成就,是清中期以來兩大傳統深入融會的碩果,標誌著清人重理古典的工作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為近現代書法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江蘇江浦烏江人,名散之,號三痴生、江上老人、左耳、半殘老人等。“詩書畫三絕”,尤其是
草書享譽世界,被稱之為“草聖”。
啟功
啟功(1912—2005),姓
愛新覺羅,字
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清代
皇族之後。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鑑定家、
紅學家、詩人,
國學大師。
趙朴初
趙朴初,1907年11月5日生於安慶,卓越的佛教領袖、傑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與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李志敏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書法家,率先倡導並實踐
引碑入草,其探索準確把握了當代書法發展方向及趨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歷代名作
啟功講書法之慨要
1.學書法應該知道刀刻和墨跡的區別,墨跡可以看見筆墨之乾濕濃淡。刀刻掩蓋了本來的效果,反映不出行筆的過程。
2.技術應在藝術之先。寫的被普羅大眾所認識很重要。
3.文房四寶不須太過講究,但須合適。墨汁便可。
4.結字比用筆更重要。先人之用筆,後人之揣摩對也乎?
5.選碑帖,可選自己喜歡欣賞的,去書店,博覽一番,選適合自己的。
6.我們學書法是學習書法家的書寫方法,他們寫字的規律,內在的精神,不一定要完全一樣。
7.臨帖方法:第一遍先看帖,仿效它寫一遍。第二遍用薄膜描一遍,仔細調查研究它的位置關係。第三遍看帖,仿效寫。
8.練書法可以不用看書法著作,有錢買帖,看帖,練帖就可。等要寫書法心得著作之時再看著作為時不晚。
9.求人指正,其實可以自助,挑選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字貼在牆上,遠近觀摩,自己糾正,覺得不滿意了,再寫再貼,再更正,循環往復。
10.行書應該寫的像楷書,位置聚散要有度,有法有規。楷書應當做行書,點畫顧盼生姿。
文房四寶
毛筆
毛筆的筆桿一般用
竹管制,講究些的用斑竹管制,也有用犀牛角、象牙或金銀制的,那就是工藝美術品了。筆頭所用獸毫分為柔(軟)健(硬)兩類,柔毫主要是
山羊毛所制;健毫則用兔脊毛和黃鼠狼尾毛等製成,柔毫和健毫雜在一起稱為兼毫。筆頭製作是中間一簇長毫稱為
鋒,即筆尖;四周包著稍短的毫稱為副毫。好的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大優點。產毛筆的地區,唐代至宋代,以安徽宣州最出名,所產紫毫(老紫兔毫)筆,為無上佳品,其價如金。明清時期,為浙江湖州善璉鎮所產的選料嚴格、製作精良的湖筆所取代,並且相沿至今。
墨
墨的出現很早,《述在書法纂》上說:
西周邢夷始制墨,說是煤煙所成,卻是西漢以後的事。其原料不同,可分為油煙墨、漆煙墨、松煙墨,分別以
桐油、生漆、松枝所燒的煙炱,加黃明膠和
麝香、冰片等製成。南北朝時易州的墨和剡縣的紙很有名。
紙
紙是我國古代
四大發明之一,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制的紙,但很粗糙。自漢以來,現留存於世的書畫,均以桑皮紙(又稱漢皮紙)書畫,東漢
蔡倫採用多種原料和改進制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於紙的廣泛使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歷史推進到全面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非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都是上等品。
硯
學習方法
描摹
執筆姿式:
五指執筆法,首先用拇指與中指緊夾住,手掌中的空閒位置要有像4厘米左右的正方體的位置,然後用無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放在毛筆後面,身體挺直,手臂要離桌子有合適的一段距離。
常用方法:用薄紙(絹)蒙在原作上面依照原來的樣子去寫或去畫。
描紅即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臨寫
習書者對照書法原帖,在另外一張紙上儘可能和原作模樣一模一樣的書寫出來。
臨寫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許多愛好書法的人遲遲未能邁入書法聖殿的大門,就在於他們沒有掌握科學的臨寫方法。漢字臨寫的根本原理——五千年來的書法家無數,他們雖然留下了相當多的書法佳作,但是卻沒有留下寫字的科學方法,例如為什麼臨寫的像?為什麼臨寫的不像?來自大連的國小教師
劉向東提出了漢字臨寫的根本原理,撰寫了《漢字臨寫大揭秘》一書,從而解決了漢字臨寫的根本難題。這一方法不但適合於漢字的臨寫,也適合於世界上一切文字的臨寫。《漢字臨寫大揭秘》一書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背臨
多次臨寫之後,根據頭腦記憶中留下的原作形象,再次書寫出來。
創作
依據不斷修正的背臨書寫習慣和書寫風格,重新選擇書寫內容及表現風格,寫出來的新作品。
書寫姿勢
學習書法姿勢正確與否很重要,尤其是
初學書法的青少年,正值身體發育時期,養成不正確的姿勢不僅難於改正,影響書法的進步,而且會影響骨骼以及眼睛的健康。所以學習書法姿勢一定要正,即頭正、身正、手正。書法的姿勢大概有以下幾種:
坐勢
凡寫三寸以內的字,都可以坐書。坐書的桌椅高矮要適中。頭要正,可稍前俯,但不宜左右歪斜。臀部要做正,腰脊要直,胸要挺,不要伏在案子上,胸前離桌邊一般要保持在3—5寸的距離。兩腿要自然張開,腳要放平,左手按紙(紙亦應放正)。筆的位置,以距鼻6寸左右為宜。有人主張寫字時筆桿對準鼻尖,這樣太機械、拘謹,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必如此死板,只要做到筆桿位於鼻之左右,所寫之字居於兩目視線正中即可。
立書
寫三寸以上的大字,應站起來懸臂書寫,才能使得上力,便於照顧全貌。站時要兩腳踏實,右腳稍跨出,略成丁字步,右半身稍向前伸,腰稍前傾,左手扶案按紙,或向後展。前人主張把下半身的力量集中到腰,用腰部之力推動肩,用肩帶動上肢,通過上肢和腕把力送到筆尖,即所謂“力發乎腰,其根在腳”。這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
跪書
寫二尺以上大字,可以跪地或伏地書寫,這樣易於總領字的結構。方法是左膝跪地,右膝彎曲支持身體,左手伸直扶地。此法身體過於屈曲,不易得力,有條件最好備一矮案書寫。
無論坐書、立書,寫時眼與紙之間均保持適當距離,應隨書寫字的大小而變。書寫小字宜近,大字宜遠。通常寫中楷、大楷,宜在一市尺左右,寫小字應稍小於這個距離。寫一尺以上大字,應有二尺以上距離,否則難於照顧筆畫與整體結構的關係。
米字格
“米”字格的用法歷來在書法學習者和愛好者中有分歧和爭議。
啟功先生主編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
書法概論》中第48頁對“米”字格的說明就有誤差。今天把啟功對我所講和實踐的經驗詳細成文,為後來者在練習書法結構時少走彎路。
啟功先生所講的“米”字格是書法結構的一個重要的規律,也是對書法藝術的重大貢獻,它不同於
描紅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紅模子上的格子是為初學者安排筆劃的位置作參考的。“米”字格的結構規律是指寫米字時,認為∠1要小於∠3,∠2要小於∠4,∠5要小於∠7,∠6要小於∠8。
也就是說米字上半部的兩點要稍立一點兒,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點兒,這個字才顯得好看。
最常見的錯誤理解是把米字的兩點和一撇一捺都寫在描紅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認為這樣才標準。這同所謂的寫字要橫平豎直一樣是要不得的,這樣寫出來的字沒有美感。
漢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規律。
第一類是上半部有兩點一豎的字,如:光、尚、當、肖。
第二類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點一豎的字,如:木、東等等。違反了“米”字格規律去寫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雙鉤
雙鉤書法之“五指法”(雙苞)。雙鉤,也叫“雙苞”,是執筆的一種方法。唐代書法家
韓方明在《授筆要說》中說:“夫書之妙在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指,其要實指虛掌,鉤壓平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以。”其方法是,大指向外壓著,食、中兩指向內鉤著,無名指向外揭著,小指帖在無名指下面,幫同送著,五指都派好了用場。“五指法”也屬“雙鉤”的一種。雙鉤書法的起源和簡介所謂“雙鉤書法”,是指以筆單線直接寫出某種書體的空心字。此法源於唐代,當時,由於沒有印刷技術,人們為了能使名家書法作品得以流傳,就按作品的原樣,勾勒出空心字,然後再填上黑墨,以使觀者得到近似真跡的作品。後來這種摹寫方式成為了人們學習書法的一種方法,並發展成為我國璀璨的
書法藝術寶“雙鉤”乃書法術語也。法書摹勒上石,沿其筆畫的兩側外沿以細線鉤出,稱之為“雙鉤”。南宋
姜夔在《續書譜》中稱:“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或
朱其背,正肥瘦之本體”。宋代大詩人
陸放翁曾有“妙墨雙鉤帖”之佳句稱頌“雙鉤”之神韻。
其它相關
非漢字書法
“
阿拉伯書法”,
梵文字母書寫的書法,越南國語字書法,都屬於“
非漢字書法”的範疇,其中,越南國語字書法是越南特有的一門藝術,近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國語字書法俱樂部,其中有不少書法家國語字都寫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價值。越南國語字,就是以
拉丁字母為基礎的
拼音文字,另有
蒙古文書法。
烏爾都文,碩大的(Urdu,及“營房語言”的意思)是
南亞次大陸的主要語言之一,是
巴基斯坦國語,但在印度也廣為通行,是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之一。它屬於印歐語系
伊朗語族印度語支。
烏爾都語是由原來
德里附近講了幾個世紀的印地語的一種方言獨立發展起來,故跟印地語非常相似,它們之間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前者用波斯-
阿拉伯文字母書寫,而後者用梵文字母書寫,且各自的
文學語言發展出較大差異。烏爾都語是一種有文學傳統的語言,有教養的穆斯林以能用烏爾都語寫詩為時尚。
烏爾都文字的書法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直到20世紀80年代,烏爾都語的報紙都是邀請著名的書法家手寫報章的文字然後再印刷出版,因此這些報紙實際上都是書法藝術品。在巴基斯坦,幾乎人人都能寫出一手好字。
烏爾都文的書法特點:
①烏爾都文共35個字母,書寫時為了使得版面更加整齊和美觀,詞與詞之間沒有空隔隔開。
②烏爾都文的單詞是連續書寫的,大部分字母有四種寫法即詞首、詞中、詞末、及“獨用”四種,但有時書寫文章時為了使字母與附近的字母整合得更加美觀,有的字母會變換為另一種寫法,最多時同一個字母有25種寫法。
題字
書法題字歷來套用廣泛,有古代文人騷客詩書畫作相互題字之雅興,有皇帝及達官貴人題字之尊榮,也有特別活動題字以資紀念等等。發展到今天更是套用廣泛,分類眾多,可分為如下六大類:1、禮儀紀念題字;2、人文景觀題字;3、文化品牌題字;4、影視書刊題字;5、廣告宣傳題字;6、藝術收藏題字。
總之,書法題字與我們當今的工作和生活變得息息相關,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個性魅力,在適應社會需求和社交需要、致以美好祝願、展示特性、宣傳自我,搏擊商場等和風或巨浪中發揮著積極而特別的作用,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