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縣
隋
大業三年(607年)又復置琅邪縣,治所在夏河城。
琅琊郡
王莽新朝時曰填夷,屬徐州刺史部。戶二十二萬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萬九千一百。有鐵官。下轄五十一縣、侯國。新朝
天鳳四年(17年)郡人
呂母、
樊崇、逢安等相繼起義於此。
臨沂:596年(開皇十六年),分即丘縣設臨沂縣。治所在漢開陽故城(今臨沂城)。大業初,並即丘縣入臨沂。
費縣:496年(北魏
太和二十年)移治
祊城(今費縣
費城鎮南側),後遷陽口山。583年(隋開皇三年),回遷祊城。
顓臾:598年(隋開皇十八年),改武陽縣為
顓臾縣。
沂水:隋開皇初,廢
東安郡,置
東安縣(治所在今沂水縣),為
莒州治所。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606年(大業二年)改屬
琅琊郡。
唐朝621年(
武德四年)置
沂州,治所在
臨沂。742年(
天寶元年)改為
琅琊郡。758年(
乾元元年),復改稱沂州。轄5縣:臨沂、費、沂水、承(621年改蘭陵縣為承縣,在其地置
鄫州。另置蘭陵、鄫城2縣,屬鄫州。627年廢
鄫州,省蘭陵、
鄫城入承縣,改屬沂州,治所在今
棗莊市
嶧城鎮嶧城。今
蘭陵縣部分在其境內)、
新泰(今
蒙陰縣部分在其轄境內)。
宋朝,置
沂州,治所在
臨沂。在州名之外,還附加郡號。《
宋史·地理志》就有"
沂州、上、琅琊郡"的記載。這裡"琅琊郡"只是沂州的一個字號,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級政區。至
宋徽宗宣和年間,轄5縣,即:臨沂、沂水、費縣、新泰(今蒙陰縣域在其轄境內)、承縣(今蘭陵縣部分在其境內)。
琅琊國
建立與廢除
漢
呂后(
呂雉)七年(前181),
呂后析齊之琅琊郡為琅琊國,封漢高祖劉邦
從祖昆弟營陵侯
劉澤為
琅琊王,都琅琊。呂雉死後,劉澤與齊王
劉襄等合謀誅殺
諸呂,至長安與諸將相共立
劉恆為帝。
漢文帝元年(前179)文帝對擁立齊王之事心有忌恨,徙封劉澤為燕王。劉澤徙封燕王后,琅琊國除,其地歸齊。
建武十七年(41),再立琅琊國,劉京進爵為琅琊王。琅琊國轄有琅琊等十三城。
建初五年(80),劉京上書漢章帝,願以琅琊國的
華縣、
蓋縣、
南武陽縣、
厚丘縣、
贛榆縣,換取
東海郡的開陽、臨沂(今臨沂城北),並將國都從
莒城遷至開陽(今臨沂城)。琅琊國地域廣大,屬縣眾多,賦稅甚高,其宮殿華麗,都城堅固,具有重要軍事地位。
265年丁卯,晉武帝封
司馬倫為琅邪王。三年八月癸亥,徙東莞王
司馬伷為琅邪王,琅邪王司馬倫為趙王。琅邪王司馬伷死,
司馬覲嗣位,覲薨。
司馬睿嗣位,後來移鎮建鄴,西晉亡,
琅琊王司馬睿稱晉王,東晉建立,次年稱帝。琅琊國由中央委派官吏鎮守,即琅琊
內史(也作琅邪內史),是中央在琅琊國任命的最高的官吏。
歷代琅琊國君
曹敏:樊安公
曹均之子,出繼范陽閔王
曹矩。初封范陽王,後徙封句陽王,再改封琅琊王,謚“原”。
曹焜嗣:曹敏之子,襲琅琊王。
司馬伷:司馬懿之子。司馬炎代魏後封
東莞王。鹹寧三年改封琅琊王。謚“武”。
司馬睿:司馬覲之子。襲封琅琊王。後即位為帝,即東晉元帝。
司馬昱:司馬睿之子。永昌元年封琅琊王,後曾改封會稽王。後即位為簡文帝。
司馬丕:晉成帝司馬衍之子。康帝即位後封為琅琊王。後即位為帝,即晉哀帝。
司馬奕:即廢帝
海西公。晉哀帝司馬丕同母弟。哀帝即位後封為琅琊王。
司馬道子:簡文帝之子。鹹安二年封琅琊王。後改封會稽王。
司馬德文:太元十七年封琅琊王。後即位為帝,即恭帝。
琅琊王歌辭
(《古今樂錄》曰:“琅琊王歌八曲,或雲‘陰涼’下又有二句云:‘盛冬十一月,就女覓凍漿。’最後雲‘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按《晉書·載記》:“廣平公,姚弼興之子,泓之弟也。”)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樑柱。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
琅琊復琅琊,琅琊大道王。陽春二三月,單衫繡裲襠。
東山看西水,水流盤石間。公死姥更嫁,孤兒甚可憐。
琅琊復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鳴思長草,愁人思故鄉。
長安十二門,光門最妍雅。渭水從壟來,浮游渭橋下。
琅琊復琅琊,女郎大道王。孟陽三四月,移鋪逐陰涼。
客行依主人,願得主人強。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長。
懀馬高纏鬃,遙知身是龍。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
——右八曲,曲四解
琅琊道
建制與廢除
1912年3月,山東
巡撫改稱山東
都督,行政體制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
翌年1月8日,北洋政府公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劃一現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和《劃一現行各縣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地方行政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各道道員改稱觀察使,置觀察使公署。公署內設內務、財政、教育、實業4科;將清朝所設有直轄地方的府、州改為縣,無直轄地方的府予以裁撤。沂州府奉命裁撤,其原轄各縣除日照縣劃歸膠東道外,其餘6縣均劃歸岱南道;各縣行政長官一律改稱為
縣知事,其行政機關則一律改稱為
縣知事公署。
1914年5月23日,北洋政府頒布《道官制》,其中規定各道觀察使改稱
道尹,觀察使公署改稱道尹公署。
同年6月3日,岱南道改為濟寧道。
1925年10月22日,山東
督辦兼省長
張宗昌下令將濟南、濟寧、東臨、膠東4道改建為11道,其中新建的
琅琊道轄區即
沂州府舊治全境,治所駐臨沂縣。道公署設道尹1人,內部機構設第一、二、三科,各科設科長1人,3個科共設科員10人。
1928年,琅琊道撤銷。
歷任道尹
王銘珍(1925年10月任職)、
周仁壽(1926年2月任職)、張金錄(1927年10月任職)。
琅琊山
山東省青島市琅琊山
《
孟子·
梁惠王下》:“吾欲觀於轉附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琅邪 。”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
西晉伐吳,傳說琅邪王司馬伷曾率兵駐此,因名。位於
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城山相接,有“
皖東明珠”的美譽。
琅琊山不僅以其山水之美而著稱於世,更有古清流關、唐代琅琊寺、宋代醉翁亭、
豐樂亭、唐代畫聖吳道子刻繪的觀音像、宋代書法大家蘇軾敬書“一代宗師”
歐陽修的名篇《
醉翁亭記》碑刻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唐寺、宋亭、南唐古關、幽深古道相映生輝,吸引了宋朝以後歷代的文人墨客、
達官顯貴前來訪古探幽,吟詩作賦,造就了琅琊山獨有的名山、名林、名泉、名洞、名亭、名寺、名文、名人等“八名”勝境。山林幽谷中重修和復建的
南天門、琅琊墨苑、
深秀湖、歐陽修紀念館等景點和蘇
唐青、蘇軾、
趙孟頫、董其昌、
文徵明、祝枝山、
張瑞圖、黃元治等歷代書法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真、草、隸、篆”碑刻與山中原有的古道、古建築相得益彰。江澤民、
李鵬、喬石、
胡耀邦、朱鎔基、
吳邦國、李鐵映等領導人曾先後光臨琅琊山。
琅琊台
《文選·
司馬相如<子虛賦>》:“東陼鉅海,南有琅玡 。”
郭璞注引
張揖曰:“ 琅玡,台名也,在
渤海間。”
2008年,中科院天文專家經過實地勘測確認琅琊台就是古代天文台,“琅琊時間”是最準台北時間。
從衛星地圖上看,琅琊台位於120度經線上,並與海中的靈山島和
齋堂島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根據多年觀測資料來看,站在琅琊台,
靈山島是日出的方位,而
齋堂島是日落的方位,不同的季節和節氣那裡的日出和日落點相同,用這樣的方法,古人完全可以判斷不同節氣到來的時間。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一段關於琅琊台的記載:
越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72年),遷都琅琊,立觀台以望
東海。
中國權威天文著作《中國天文學史》中則有“古代天文台,夏代稱清台、商代稱神台、周代稱
靈台、諸侯稱觀台。”
《史記》中把琅琊台稱為觀台,明顯就是對天文台的別稱。歷史上秦始皇、
漢武帝等九位封建帝王多次駕臨琅琊台,如果單以遊玩為目的,是絕對說不通的。種種跡象表明,琅琊台絕對不是隨意打造的,其建設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它就是一座古代的天文台。
琅琊刻石
是中國最早的刻石之一,刻於秦代,在山東
琅琊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於
公元前219年年巡遊東地,登琅琊台時所立。刻石內容是對統一事業的讚頌,傳為
李斯所書。秦二世東行
郡縣時又在石後增刻詔書。因歷年久遠現僅存13行,八十六字。
刻石是秦代
小篆的代表作,用筆勁秀圓健結體嚴謹工穩,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刻石現存
中國歷史博物館。
琅琊八景
琅琊八景指古代臨沂8處自然景觀,有的已隨風而逝,有的已名不副實,有的已舊貌換新顏,過去琅琊八景所在處,並成為更加美麗的景致。
沂水拖藍藍幾許
沂水拖藍,又稱
沂河拖藍。《沂州志》載,臨沂城東,沂河與
祊河、
涑河匯流後,形成清濁兩種水流,清流映藍天,像沂河中拖曳著一條藍色的彩帶,故稱沂水拖藍。古人極盡歌詠的沂水拖藍,今天的臨沂人知道的人不足三成,真正見過的更是少之又少,可謂“可遇而不可求”。在鳳凰廣場
三河交匯處,出現了涇渭分明的“沂水拖藍”奇觀。
古詩中的沂水拖藍,在臨沂城東。隨著城市的發展,如今的沂河已處在臨沂城中。古書上說的沂水拖藍也許因為她的少見而成為沂河美景,而今天煙波浩淼的1.2萬畝水面和綿延18公里的
濱河大道、濱河景觀因為
惠澤於民,而成為市民心中的最美。
泥沱雙月映古今
《沂州志》載:“(泥沱湖)在州南20里,中有圓洲,夏秋菱荷並茂,月夜泛舟,洲上香氣四來,花氣拂人,宛如仙境。”又《臨沂縣誌·湖泉》載:“泥沱湖,城西南18里,周10餘里,中有圓洲,水環如鏡,俗稱泥沱月色即此。”
月光蓮影里的泥沱湖雖然給了文人騷客詩情雅興,對世代生活在湖邊的百姓來說,夏秋之際的洪澇災害卻讓他們苦不堪言。村民改造讓泥沱雙月這一盛景消失於民國初年。
1992年,羅莊鎮黨委以泥沱湖原址為中心,開發了占地1480畝的
雙月湖景區,將“泥沱湖”更名為“雙月湖”,成為
羅莊區的標誌性景點。
蒼山疊翠翠如何
民國5年(1916年)《沂州志·山川志》載,
蒼山“在州東九十里,山上可瞰東海,前有竇王墳,後有
秦王柱,中有石室,世傳
安期生、徐則升仙處。”
2000年11月14日上午10時,真正的蒼山疊翠奇觀在細雨初停、霧雨掩映的天幕下出現,一前一後,一虛一實,前後兩峰重疊,蒼蒼茫茫,鬱鬱蔥蔥,極為雄偉壯觀,持續了半個小時之久。當時氣象專家解釋,蒼山疊翠與海市蜃樓當屬同一原理。
蒼馬山旅遊區奇石千姿百態,造景形象逼真,神龜回望、五罐鼻等惟妙惟肖。植被覆蓋良好,樹種豐富。由於本區距海較近,受海風惠澤,空氣濕潤,常有輕霧,是山東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區之一。為開展道教文化觀光和生態休閒為特色的旅遊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背景。
古琅琊八景中,存在最為完好的,也許只有這座蒼山,並且,蒼山疊翠的勝景,今天依然風姿儼然。
平野曉霽換新顏
《沂州志》記載:在州治後東北,上有平野亭……外瞰沂、祊、涑水,內覽寺觀樓閣,晨中初曉,曙光甫開,爽心悅目。平野台為全城最高處,登高望遠,觀望城外,原野稼穡,鬱鬱蔥蔥,沂、祊、涑水岸邊柳綠桃紅;內瞰城中,樓閣亭榭,風光旖旎。
後歷經滄桑,平野台早已坍塌。在臨沂新城建設過程中,近似平野台的位置,可能難以尋覓,但類似於平野曉霽的景色,卻不罕見。沂河、祊河綠地系統景觀規劃,將這二灘綠地規劃設計了“九大廣場、十八個特色園區”。其中,沂河與涑河交會處北側的廣場——鳳凰廣場,將成為新平野曉霽的觀光台。
奮提銀弓射霄漢,敢叫日月換新顏。平野台雖然消失,但曉霽中所描繪的迷人景色,並沒有隨著大臨沂、新臨沂建設的腳步淡化。“四季多景色,處處皆迷人”,是眼下的臨沂城給我們的感受。
野館湯泉話炎涼
資料顯示,湯頭
溫泉是全國聞名的四大天然甲級溫泉之一,有2100多年的歷史,與“三孔”、泰山、半島海岸線並稱為全國四大“國家號”資源。《沂州府志》詩讚“野館空餘芳草地,春風依舊見遺蹤”,將“野館湯泉”列入“琅琊八景”之首。湯頭溫泉亦於1862年被載入
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野館湯泉見證了世事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當前,“野館湯泉”的位置正在興建湯泉公館。
孝河凝冰說到今
孝河又稱
孝感河,位於
蘭山區白沙埠鎮境內。《臨沂縣誌》記載,其發源於
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經孝友村,至
諸葛村入於沂。據《晉書》記載: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這就是廣為流傳的
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當地政府曾對
王祥故里進行過初步開發。在原址上恢復了孝友祠,並對
王氏宗祠進行了規劃,在河邊開闢了孝園,修建了孝河廣場。後來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開發停滯了下來。
《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的孝感故事的影響也最為深遠。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範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神峰積雪雪映天
關於“神峰積雪”,可見的記載有兩種:其一,《
臨沂縣誌》載“山東面白石皚皚,望之如雪,故府志以神峰積雪為八景之一雲”;其二,《沂州志》載“山陰積雪,四時不消,八景積雪即此”。
這是“神峰積雪”的得名原因,也是文峰山所獨有的奇妙之處。
元代所立季文子墓碑,
大宋鹹平二年建造卻已毫無痕跡的
龍王樓,泉水清冽、四時不乾的
龍泉,革命事件
蒼山暴動的紀念館,橫山慘案
紀念碑,泰山行宮舊址,
魯南區黨委書記
趙鎛的墓葬,
銀廠慘案紀念碑,還有文峰山主峰觀海峰。優美自然風景與這些人文風景的融合,使文峰山這座神峰讓人流連忘返。
普照夕陽幾度紅
《沂州志》載:“在州治西南
王右軍故宅,無庸渡江,逐王從之,余宅為焚,宮殿即曬書台,殿
西山牆,每當日夕迴光返照,紅映可觀,雖地之聳高,實靈氣所
鐘雲。”由於“永嘉之變”的緣故,王氏南遷,其故宅改為佛寺,唐代稱為
開元寺,北宋為“天寧萬壽禪寺”,南宋為“
普照禪寺”。金皇統四年(公元1114年)
普照寺擴建時刻有《沂州普照禪寺興造記》(即《
集柳碑》),這就是對“普照夕陽”景觀的最好例證。
用科學的眼光來看,“普照夕陽”的奇觀是有效地利用了光學的折射原理,透過普照寺西牆天窗的光線,照射在佛像身上,然後通過折射發散至四面八方,使整個佛堂都被夕陽的
餘輝照亮,為當時著名的景觀。
1989年,市政府開始修復
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為紀念王羲之誕辰1700年,市委、市政府又決定籌資對王羲之故居進行整修擴建;2005年5月26日,普照寺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正式向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