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刻石

琅琊台刻石

琅玡台刻石是秦代時期的一種篆書碑刻,作者是李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琊台刻石
  • 類別:碑刻,書法
  • 作者:李斯
  • 書體:篆書
  • 創作年代:秦代
  • 規格:高129厘米寬76.5厘米厚37厘米
藏品介紹,碑刻銘文,書法賞析,作者簡介,李斯,小篆與李斯,

藏品介紹

《琅琊台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東巡,群臣請立石刻銘,傳為李斯書。清光緒中葉尚存山東諸城海神祠中,後沒于海中,現僅存殘石一塊,藏北京歷史博物館。現所傳明拓本存篆書十三行,每行八字。字跡多剝蝕模糊,但仍可於此揣摩到秦篆的筆意。清楊守敬評其:“雖磨泐最甚,而古厚之氣自在,信為無上神品。”琅琊台刻石字跡規正,但筆致婉轉玲瓏,不是一味地刻板齊整。臨寫時應注意筆調流動起伏,防止失於僵木呆板。----《古代碑帖鑑賞》 費聲騫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曾多次巡視全國,立石刻,歌頌秦德。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有《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芝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等七種。這些立石有政治意義,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去世,二世元年,東行郡縣,李斯隨從,於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從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復刻招書於其旁。至宋代蘇軾為高密太守時,始皇刻石已泯滅不存,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辭,世稱二世詔文,也就是現在保存下來的《琅玡台刻石》。屬於秦篆最精品。石刻原在山東諸城東南百六十里山下,東南西三面環海,據《山左金石志》載:“乾隆間泰州官懋讓知事見石裂,熔鐵束之,得以不頹。”清道光中,鐵束散,石碎。後毛澄知縣事,築亭覆之。光緒廿六年四月前後一次大雷雨,此石毀失。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王培裕前後兩次列琅玡台搜尋,將散碎石塊湊合,所幸傷損很少。後移置縣署,並題識得石始末,有孟昭鴻柯昌泗等刻跋。解放後移置山東博物館。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國歷史博物館。

碑刻銘文

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契約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于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書法賞析

琅玡台刻石》是秦代傳世最可信的石刻之一,筆劃接近《石鼓文》,用筆既雄渾又秀麗,結體的圓轉部分比《泰山刻石》圓活,確實為小篆第一代表作。所以一般研究篆書、篆刻學和學習小篆的人們都十分重視這個刻石。唐張懷瓘書斷》列李斯的小篆為“神品”。其書法特點在於:用筆圓轉,結體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明趙宦光說:“秦斯為古今宗匠,一點矩度不苟,聿遒聿轉,冠冕渾成,藏奸猜於朴茂,寄權巧於端莊,乍密乍疏,或隱或顯,負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書法至此,無以加矣。”
今觀《琅玡台刻石》書法,工整謹嚴而不失於板刻,圓潤婉通而不失於輕滑,莊重典雅,不失為一代楷模。正如韋續所說:“先急回,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如游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其結體平穩、端嚴、凝重,疏密勻停,一絲不苟。部分有縱長筆畫且下無橫畫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穩定之中又見飄逸舒展。這種結字方法,至今仍為習小篆者沿用。

作者簡介

李斯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年輕時,起初在鄉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後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以傑出的政治遠見和卓越才能,被任命為丞相。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後來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涌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後立於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小篆與李斯

李斯相傳是《琅琊台刻石》作者,被稱為小篆的鼻祖。《書斷》論曰:“畫如鐵石,字若飛動,斯雖草創,遂造其極。”其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