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

琅琊台

琅琊台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東臨龍灣,西靠琅琊鎮,北依車輪山,南有千古名勝琅琊台,與青島隔海相望。區內規劃有環境優雅的多功能區,是旅遊名勝、欣賞風光的好去處。琅琊台古有中國五大港口之稱,因秦始皇三度東臨,築台並遣徐福東渡求仙,開啟中日文化交流先河而蜚聲海內外。現經過開發建設,已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琅琊颱風景名勝旅遊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琊台
  • 所屬地區:山東省青島市
  • 地理位置:青島市黃島區西南26公里處
  • 景區面積:規劃9.8平方公里
  • 景區評級:AAAA景區
  • 著名景點:徐福殿、觀龍閣、望越樓·御路等
  • 歷史古蹟:秦刻石亭、徐福東渡啟航處
地理概況,由來,現狀,自然條件,歷史緣由,位置,景區景觀,千古名勝,琅琊文化陳列館,跺腳溝,徐福殿,雲梯,觀龍閣,秦御路,望越樓,琅琊台夯土層保護亭,琅琊刻石亭,重刻秦琅琊刻石碑,鯨館,徐福東渡起航處,齋堂島,龍灣,觀龍台,秦闕,諸侯會盟台,琅琊台酒,琅琊台酒的歷史,釀造環境與工藝,景區旅遊,美食,住宿,交通,購物,琅琊台遊記,景點概況,景致一覽,琅琊台遺址,

地理概況

由來

青島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是1995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該度假區位於琅琊台國家風景名勝區北側,東靠龍灣,北連車輪山,依山傍海,景色宜人。龍灣海灘長5.6公里,寬800米,灘面平緩,海水潔淨,被譽為“碧波、銀浪、金沙灘”,是難得的天然海水浴場。
琅琊台
琅琊台 位於黃島區(原膠南市)西南26公里, 琅琊鎮境內,三面環海,海拔183.4米。其東南為齋堂島,北為龍灣,西南為沐官島,西北為琅琊城故址。 琅琊台一名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載,“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春秋戰國時期,琅琊是齊國的重要城邑,齊桓公、齊景公嘗游此,數月不歸。史記有載,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北上稱霸,由會稽徙都琅琊,起觀台,以望東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三巡其地,遷民3萬戶於琅琊台下;大興土木,修築琅琊台,以觀海望日; 於台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刻石立碑,頌秦功業;祭祀“四時主”;在琅琊台兩度遣徐福等方士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登琅琊台,刻詔書於始皇所立石旁。漢武帝亦曾多次涉履琅琊。後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熊曜、蘇軾、顏悅道、王無竟、丁耀亢、劉翼明、高鳳翰、李澄中等文人學士,皆曾登臨其地,留有《登琅琊台觀日賦》(熊曜)、《書琅琊篆後》(蘇軾)、《琅琊為秦碑布告遊人詩》(劉翼明)、《太古園集》(王無竟)、《艮齋筆記》(李澄中)等。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諸城知縣顏悅道重修琅琊台,在台上建海神廟、禮日亭,並立碑石,刻記他登琅琊台的奇遇。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為顏悅道建生祠於台上。 琅琊台自然風光秀麗,古台觀日、海市蜃樓為琅琊台勝景,唐開元進士熊曜、清諸城文人李澄中分別在其《登琅琊台觀日賦》、《艮齋筆記》中有記載,當地人亦有此說。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務院將琅琊台景區納入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範疇, 公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6月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青島琅琊颱風景名勝旅遊區。是年前後,當地政府投巨資修建和修復了徐福殿、雲梯、御路、琅琊刻石、始皇群雕、望越樓、琅琊石亭等名勝古蹟和旅遊景觀。

現狀

度假區起步區已經啟動運行,引資建成了龍灣樂園。樂園內設古代競技設施,有晃板鞦韆、觀中、遊戲繩索等,古色古香,與琅琊颱風景區的秦漢風格建築相呼應,又是遊客自娛自樂項目,很受歡迎。龍灣海水浴場建有別致的休閒屋,遊人可自己動手烹飪,品味這裡的海鮮特產。度假區還推出民俗游活動,遊人在漁民家吃漁家宴,隨漁民出海體驗全新感受和領略海上風光。
度假區規劃面積9.8平方公里,內設傳統文化區、鹽水湖風光區、點將台綜合服務區、金海灣娛樂區、徐福里山莊別墅區等功能區,擬建成融服務、經貿、遊樂、健身、避暑、療養等功能於一體的旅遊度假區,現正以優惠條件向國內外招商引資,越來越多的開發商看好這裡優越的條件和美好的開發前景,前來考察論證,有的已達成協定。度假區距204國道5公里,與縱橫交錯的省道、市道聯網,通達中國各地。

自然條件

琅琊台位於黃島區(原膠南市)琅琊鎮東南5公里處,為一聳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三面環海,西北為一小片平原,是著名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琅琊台“因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早在戰國之前就已聞名於世,著名的《山海經》中就有關於琅邵台的記載:“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

歷史緣由

史傳琅琊台最早為越王勾踐所建。據《越絕書》和《吳越春秋》記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後,為了統領被吳戰敗的齊地,遂從會稽遷都琅琊,並在城東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築台。台頂營造“望越樓”,以南望會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東巡郡縣,封禪泰山,遍拜齊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因四時主祠建於琅琊台上,故“南登琅琊”。秦始皇到琅琊台後,為這裡秀麗的山海風光所吸引,遂遷3萬戶百姓,重築琅琊台。經數年營造,終於建成了秦王朝在函谷關外規模最大的宮殿群——琅琊台行宮。
《水經注》對琅琊台的規模有記載:“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里,傍濱巨海,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可見其規模宏大,壯麗無比。西漢末年,琅琊台建築毀於地震,從此漸被湮沒。明萬曆年間,諸城知縣顏悅道在台頂修建海神廟和禮日亭,後人陸續樹碑,史稱“七十二通龍頭碑”,後廟、亭、碑盡毀,僅台基保存完好。自山腰以上,3層台基層次分明,均系夯土築成,部分地段由磚、石所砌,上中常發現秦磚、漢瓦、陶片。山南、山北還發現了築台時鋪設的陶製水管,台下海邊還有蓄水池。
琅琊文化陳列館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刻石,據《史記忖已載》始皇令築琅琊台後,“立刻石,頌秦德,明德意”,刻石立於琅琊台上,故名“琅琊刻石”。刻石全文496字,其中正文289字,附文207字,其文二字一韻,四字一句,文筆流暢,言簡意賅。正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宇內的豐功偉績,附文記錄了李斯王綰等10個隨從大臣的名字及議立碑刻的事跡。據傳,碑文出自李斯的手筆。始皇死後,秦二世亦循其父蹤跡巡遊天下,在始皇碑刻旁加刻文字。因年代久遠,到北宋時,琅琊台始皇頌德碑已亡失大半,僅存從臣姓名。二世碑亦已迸裂。清乾隆年間,諸城知縣宮懋讓為防止石碑迸裂,用鐵箍將裂石束住。此時,碑文僅存80餘字,後鐵箍銹折,二世碑遂迸散無蹤。直到1922年,諸城縣教育局督學王培枯受命兩次到琅琊台尋找,終將殘石找回。先藏於諸城教育局,解放後珍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秦代刻石10餘處,現僅存兩處,其中泰山頂所藏殘碑,僅存10字。琅琊碑保存84字,且字形、筆法均優於泰山刻石,實乃國之瑰寶。
登台觀海,是琅琊台一大勝景。琅琊台三面環海,東北側是綿延5公里、碧波銀浪的金沙攤,海中有“蒼然奪目,伊如畫屏”的靈山島。西南側琅琊古港古風猶存,觀滄海日出,看蜃樓海市,由古至今,不知引來多少人。90年代,琅琊颱風景名勝區逐漸恢復,在台東部修建了秦漢風格的望越樓,上置銅鑄越王勾踐塑像。台下則依山新建徐福殿,雕樑畫棟,襯著鬱鬱蔥蔥的山嶺,顯得格外古樸,尤其矗立的碑刻和徐福上書秦始皇群雕像,更為琅琊古台增添了迷人的色彩。

位置

位於黃島區(原膠南市區)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

景區景觀

千古名勝

琅琊台位於黃島區(原膠南市區)西南26公里處的海濱。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琅琊台為青島琅琊颱風景名勝旅遊區。2010年國家旅遊局評定琅琊台為AAAA級景區。琅琊台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的。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繪當時的琅琊台“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餘里,傍濱巨海”,它“台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百餘步,高五里”。如今的琅琊台,依然可見台分3個層次,遞級而上。它海拔183.4米,山下環台周長7.5公里,平坦的台頂周長130米。琅琊颱風景名勝區的景觀包括琅琊台、琅琊台下的龍灣、環台沿海風景帶及台前齋堂島上的古蹟和自然風光。
琅琊台
周代初期,姜太公封齊時作八神,其中四時主祠就立在琅琊山上,歷代的許多帝王曾來這裡祭拜。越王勾踐在琅琊山起觀台會盟諸侯。秦始皇3次登琅琊,一住數月,從內地遷來3萬戶百姓,修築起琅琊台,並刻石紀功。琅琊台也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女東渡日本的啟航地。所以,琅琊台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書,是琅琊文化的一個重要凝聚點,是學者文人訪古探幽尋夢的地方。1994年以來,中國徐福會多次在這裡舉行中國和國際徐福學術研討會及徐福遺蹟探訪活動。原膠南市人民政府年年在這裡舉行紀念徐福東渡日本的慶典。
琅琊台冠領群山,仰俯高天風雲和大海碧波驚濤,與海上島嶼相望相呼應,自然風光大氣磅礴,蔚然壯麗,天地山海間的奇觀異景叢出迭現,令海內外遊人嘆為觀止。

琅琊文化陳列館

琅琊文化陳列館位於琅琊台景區西門東側的山坡上,黑瓦紅柱,飛檐重疊,造型樸拙大氣,古意凝重,叫人一看便知是秦漢建築風格。陳列館前矗立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青銅鑄像,展現了始皇帝登上琅琊台臨風大樂的形象,引導人們一進景區便走向琅琊台的歷史文化。陳列館由序廳、主展廳、迴廊組成。序廳展覽的是《琅琊台圖》、四時主祠模型、古琅琊地區大事年表和琅琊歷史變遷圖等。主展廳第一層陳列著從春秋至漢代巡遊琅琊的12位重要歷史人物的塑像和反映他們在琅琊台活動的壁畫及地圖;第二層展出琅琊台出土的文物和社會文物。迴廊的廊壁上嵌刻著歷代名人吟詠琅琊風物的詩詞文賦碑刻。
琅琊台琅琊台

跺腳溝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東側,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道綠涌翠漩的山溝—跺腳溝。相傳秦始皇修築琅琊台,強征勞役,百姓苦不堪言,人怨天怒。秦始皇白天刑驅百姓築台升高一層,一夜間台西側的山頭也長高一截。就這樣,這邊不停地築台,那邊山也不停地長高,琅琊台總是高不過西山。秦始皇怒不可遏,在西山上狠狠跺了三腳,那西山才停止了長高。他跺腳的地方陷成了一道山溝,人們叫它“跺腳溝”。溝底溪水淙淙,溪邊野薔薇叢生密布。溝內到處生長著高大的板栗樹,夏季枝繁葉茂,林蔭清涼;秋季,果熟落地,遊人在路邊上就可撿到板栗,給人一份驚喜。

徐福殿

跺腳溝北端,一組秦代風格建築群落依山而建,這是為紀念開創中日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先人徐福而建造的徐福殿。建築面積871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和東西兩廡。前殿正中是徐福塑像。四壁掛著介紹徐福生平和東渡日本事跡的大型工筆畫。殿內還展覽著中外關於對徐福研究的著述。後殿和兩廡展出文物和名人書畫。徐福是中日、中韓人民友好交往的開拓者,深受中國、日本和韓國人民的尊崇。日本和韓國的社團前來進行徐福遺蹟探訪,必來此謁拜。

雲梯

徐福殿後,在琅琊台和爭高山的連線線上,有一條沿著山坡修建的花崗岩石階路,宛若天上飄下的白綢帶,人們稱它為雲梯。據志書記載,這裡原是秦始皇登琅琊台的三條御路之一。1994年在御路原址修建,高152米,寬2.8米,共336步台階,中有4個平台。雲梯兩邊的山坡上喬木、灌木、藤類等植被遍布,鬱鬱蔥蔥,生機盎然。

觀龍閣

攀上雲梯頂端,在琅琊台和爭高山之間有一片平地,平地北側的仿古樓閣,名為觀龍閣。主閣兩層,兩側為引廊。閣前是演出和觀看文藝節目的廣場。由於特殊的氣象條件和地理環境,琅琊台上空的雲經常變幻成龍的形狀,出現龍飛龍舞的景象。每到東南風起,琅琊台下龍灣里的波浪,不是滾滾滔滔橫著捲來,而是縱著奔騰,呈“龍”狀。每道波浪都龍頭高昂、龍鬚飄拂、龍身矯健、龍尾舒展。
琅琊台琅琊台
整個龍灣里,龍隱龍現,龍騰龍躍,龍吟龍唱,形成萬千銀龍聚會的場面。在觀龍閣觀看琅琊台龍奇觀,更能感受到萬千銀龍在龍灣聚會的磅礴氣勢。觀龍閣放映廳還播放《琅琊台觀龍》電視記錄片
秦兵馬俑布陣館:設在觀龍閣東側的一個山洞內,分3個展廳展示秦軍隊的3種作戰方陣。這些兵馬俑是根據陝西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縮制的,方陣依原樣布置,陣勢奇妙,深藏玄機,威武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軍威。

秦御路

秦御路,是秦始皇登琅琊台時走過的路。從觀龍閣向東沿琅琊台北坡的一條鵝卵石路前行200多米,就到了秦御路。
琅琊台
如今的御路是1994年在舊路基上重建的。路中間是用黑方磚鋪成的平滑路面,兩邊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台階,路沿有石雕護欄。路寬6.8米,高135米,共有386步台階,中間有4個寬敞的平台。在第三個平台東側有當年重修御路時開掘出一處古建築遺址,它由黃色岩石一層層壘砌而成,外形象古埃及的金字塔。登御路,可聽到前面人的腳步聲非常特別,如踏在水中,與秦得水德之說很巧合。登上了琅琊台頂,縱目四周,但見峰巒起伏於腳下,滄海鋪展至天邊,人離天格外近。

望越樓

望越樓是一座古樓亭建築,在琅琊台頂的東側,亭中立有紫銅鍛造的越王勾踐銅像,他身披鎧甲,手按腰間長劍,一派懷抱四海的英雄氣概。史書記載,越王勾踐徙都琅琊後,在琅琊山上起觀台,又在台東頂建望越樓,以登樓南望家鄉會稽。望越樓是觀海上日出的絕佳位置。
琅琊台

琅琊台夯土層保護亭

在琅琊台頂東側,廊亭式建築,亭前建有櫥窗式的半壁亭保護著削直的土層面。夯土每層厚約6厘米,夯築紋理十分清楚,印證著《史記》記載的確切。
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在琅琊台頂,共有石雕像14尊:秦始皇、徐福、胡亥、李斯、趙高和文武官員、武士侍女、侍從等。群雕生動地表現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琅琊時,徐福向秦始皇講述海上求仙經過的場面。作品的整體氣韻與古台、高天、大海和群山的背景渾然融合而又相互襯托,氣勢宏大。群雕把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場面燦然凝固在琅琊台上。

琅琊刻石亭

在琅琊台頂南側的一個平台上,有一座琉璃瓦蓋頂的亭子,這就是琅琊刻石亭。琅琊刻石立於秦始皇第一次巡遊琅琊時,內容是歌頌其偉業盛德,共497字;秦二世即位後來到琅琊時又在該刻石旁加刻詔書以彰明先帝功德。兩次均由李斯撰書。後來,琅琊刻石被毀,碑文只剩下二世詔書部分。琅琊刻石現存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高129厘米,寬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辭13行,86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置於琅琊刻石亭里的刻石碑,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的琅琊刻石原件複製的。
琅琊台

重刻秦琅琊刻石碑

這是1994年根據《史記》記載的秦始皇琅琊刻辭全文和二世詔書刻辭全文書刻的,立在琅琊台頂以西突出的山頭上。刻石碑的造型是根據有關志書上記載設計建造的,用青州墨青石作為鐫刻石體。刻石碑高4.8米,頂寬0.73,底寬2米。碑文由著名書法家熊伯齊用小篆體書寫,環刻在碑中間部分的東、南、西三面。

鯨館

鯨館既是琅琊台景區的一個重要景點,又是一處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鯨館展示的鯨的標本,來自1995年在鯨館西側海灘潮湧上岸的一頭幼鯨屍體。鯨館主體兩層,側體三層。在第一層,展出鯨皮標本。在第二層,展出鯨骨標本,還有其他近200種海洋生物標本,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海豚海龜等的標本。
琅琊台景觀示意圖琅琊台景觀示意圖
亭子蘭炮台亭子蘭炮台在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北岸,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它是膠南市境內三個古炮台之一,是古代重要的海防軍事設施。古人在這裡設炮台,足見琅琊台和琅琊港古時軍事地位的重要。

徐福東渡起航處

在琅琊港的港口碼頭上有一通刻著“徐福東渡啟航處”的石碑。據《史記》記載,徐福東渡日本是從琅琊台前的琅琊港啟航的。在中國古代,琅琊港經久不衰,一直是重要的海運港灣和海防要地。如今,港口不僅有漁船碼頭和貨運碼頭,而且還建有旅遊碼頭。青島--琅琊台海上旅遊客輪碼頭就在這裡。在徐福東渡啟航處石碑的東邊和西邊的不遠處,有潮灣古造船遺址和者灣子古造船遺址,當地居民說那是徐福為求仙藥和東渡日本修造樓船的舊址。

齋堂島

從琅琊港碼頭乘船向東南行0.9公里,就到達那綠樹紅瓦的海島,它因“始皇登琅琊時,侍從齋戒於此”而得名。齋堂島南北1.6公里,東西0.25公里,岸線周長5.i8公里,面積0.4平方公里。它分南島和北島,中間由一道狹窄的沙丘連線。北島平坦,有居民300多戶,以漁業為主,村中居民都是海島漁家。村西邊是泊漁船和渡船的海岸港灣。村東邊潮間帶礁石嶙峋,退潮時到那裡趕海:拾螺、捉蟹、碰海蠣子……南島是一座海拔69米的小山,山上青松蔥籠,林間有綠蔭野徑。環島山岩陡峭,有許多奇險的景致,也有多處適宜執竿垂釣的好地方。山南頭海邊的黑石洞和隨潮漲潮落而顯露隱沒的彩畫礁石,別有意趣。山頂一座高11.8米的燈塔,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為海島點染出一種歷史氣氛。齋堂島和琅琊港碼頭之間,每半小時有一趟渡船來往,遊人進出非常方便。
琅琊台

龍灣

在琅琊台東北方,有一片遼闊的海灣,它的水域面積66平方公里,灣口在東岸的大珠山嘴和琅琊台前的齋堂島之間,這就是龍灣。站在琅琊台看龍灣,它北面的車輪山,東方的大珠山和靈山島,猶如仙山叢列;西岸的沙灘,好似天上落下的兩彎連在一起的金色新月。龍灣就是一軸由古台、仙山、仙島和新月形沙灘鑲嵌著浩浩碧波銀浪的畫卷。每到東南風達到5級以上,龍灣里就會出現銀龍奔騰聚會的景象,十分壯觀,這就是有名的琅琊台龍的奇觀。
在龍灣西岸有一塊巨石,朝著陸地的一面刻著“龍灣”二字,朝大海的一面刻著“倏起一龍”四個字。“倏起一龍”原是明代諸城知縣顏悅道立在琅琊台上的題為《登琅琊述》石碑上的一句話。歷經450多年,此碑猶存。這是古人記述琅琊台龍奇觀留存至今的文字實物。
琅琊台觀龍台琅琊台觀龍台
琅琊台景區北門設在龍灣岸灘,建有大型環保停車場,接納遊人從龍灣沿北坡登琅琊台。具有秦代宮殿氣派的遊客中心在北門右側。從遊客中心到停車場之間的徐福街,展現出了秦代街市的風貌。在徐福街廣場上,立一尊5.8米高的徐福石雕像,它塑造了開闢中日友好交往先河的徐福馭風踏浪志在遠方的形象。
龍灣海水浴場,灘廣沙細,入海200米水深不及人肩,而且還遠離污染,海水晶瑩透明。如果碰上刮東南風,人與“龍”同游共樂,更是其樂無窮!
從龍灣海水浴場往西100米,是王家台後漁家民俗村。村裡有家庭旅館,還開展一些吸引遊人參與的漁家生活和漁業生產活動的項目。

觀龍台

觀龍台是一個寬敞的石砌平台,臨海一側立著一塊刻有“觀龍台”三個大字的石頭置身此台觀龍灣里銀龍奔騰的景象,離“龍”很近,使人覺得“龍”幾乎能跳上平台與人逗樂。這裡是觀“龍”最佳位置之一。平台向南連著一排石砌台階,站在台階上能聽到一種非常特別的聲音,這裡被稱為“龍吟回應處”。登完這排台階,左側有一座仿秦漢建築的亭子,匾額上題寫“觀龍亭”,此亭臨崖頭而立,走進亭內看龍騰龍躍,有近處俯視的效果,既看得真切,又能體味龍陣的氣勢。

秦闕

秦闕是從北路登琅琊台的門。闕由四柱撐一橫匾,以簡潔樸素的造型體現著秦代建築的凝重大氣。匾額“琅琊台”三字由著名畫家劉海粟題寫。進闋門走不多遠,便登上“觀龍橋”,站在橋上,回望龍灣里群龍聚會,可見“龍”們都從闋前經過,好象是在接受檢閱,其場面非常隆重和莊嚴。橋右前方路西側有一片黑瓦房,綠樹和菜圃環繞,這是秦代民居。進入民居庭院和室內,仿佛走進了兩千多年前秦代的民間生活之中。
琅琊台

諸侯會盟台

會盟台位於琅琊台下台東頭村東,為一凹字形夯土台狀建築,相傳為越王勾踐會盟諸侯所建,秦始皇進行了重修,台上建築早已湮滅,而台基在海邊屹立千年而不倒,為世人所驚嘆。

琅琊台酒

作為山東省白酒品牌“五朵金花”之一的琅琊台酒,始終堅持差異化發展特色,以其獨特的風格暢銷於市。琅琊台原酒、小琅高系列酒,以其高而不烈的風格成為了中國純糧釀造超高度白酒的鼻祖,紅梅、長生系列酒以其低而不淡的特色,開創了中國超低度白酒釀造的先河。琅琊台“海派原漿”系列酒又成為了中國白酒海洋風格的代表作。

琅琊台酒的歷史

琅琊台酒的釀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前…
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開始釀造琅琊台,取名“琅琊紅”。 每逢慶典節日,越王都要大宴臣民於琅琊台上,暢飲“琅琊紅”白酒,君民豪飲千杯不醉。在越王的影響下,古琅琊民間也形成了每遇喜慶節日暢飲“琅琊紅”白酒的習慣,豪飲之風在古琅琊成為一種時尚,極大地帶動了古琅琊釀酒業的發展。
秦朝當政,秦始皇為得長生藥三游琅琊,帶來了發達的農業和先進的冶煉,重要的是徐福的長生藥謊言,稱以海外仙藥入酒方可長生不老,秦始皇急品嘗,果然是酒香濃郁、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的仙酒,將此白酒定為宮廷專用酒,並為白酒取名“琅琊台御酒”。由此,琅琊台釀酒之術方可流傳至今。
唐宋時期是文學與酒結合的鼎盛時期,李白、蘇軾、高鳳翰、丁耀亢等先後慕名登臨琅琊台品酒並留下詩文翰墨。而北宋時期的經濟繁榮促使琅琊台酒從米酒向蒸餾酒的本質變化,現代琅琊台酒的口味初步形成。

釀造環境與工藝

(1)溫帶海洋性氣候
中國海岸線1.8萬公里,琅琊鎮82萬平方公里溫帶海洋性小氣候,50公裏白酒黃金海岸,中國僅此一處!
(2)獨有的生態環境
溫帶海洋性氣候培育了獨特的近海微生物群落,與白酒金三角地區微生物夏秋季活躍不同,近海微生物四季活躍,也成就了獨特的琅琊台酒。
(3)優質的釀造材料
琅琊台山泉水“甜、綿、軟、淨、香”,造就了琅琊台酒的口感綿柔;甄選的上等糧食粒粒豐盈飽滿,成就了琅琊台酒的香氣綿長。
(4)兩千年釀造古法
琅琊台酒採用傳統的“老五甑”生產工藝,釀酒所用大曲均是經高溫發酵培養而成的“包包曲”,是獨特固態發酵法蒸餾酒的現實繼承。

景區旅遊

美食

海水豆腐:來膠南,不可不嘗嘗海水豆腐。與傳統的滷水豆腐相比,海水豆腐的特點是入口清爽,滑潤,口味獨特、醇厚,味道鮮美異常,並且不會破壞大豆的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
琅琊台海水豆腐琅琊台海水豆腐
海水豆腐的主要原料為黃豆,輔料為海水及淡水。含水量低,用手按壓感覺比普通豆腐硬,由於它不含任何滷水、石膏等添加劑,所以表面看比不上普通的豆腐細膩光滑,甚至有點粗糙,但聞起來卻沒有了那股滷水味,只有豆的清香。 海水豆腐烹製時比較耐燉,且膨脹有彈性,越燉越嫩,鮮味十足。
在膠南沿海農村,逢年過節有做海水豆腐的風俗。每年臘月小年之前,家家戶戶都會提前用冷水將黃豆浸泡24小時,還要稍微留點硬心,這樣做出的豆腐才好吃。然後挑上水桶到海邊,等到海水剛退潮後,尋找清澈的海水,用勺子一勺一勺舀到桶里。 有時為了等潮水,半夜就要到海邊去。接下來就是磨豆腐。
在過去,磨豆腐這一環節,主要是由人來完成的。一個村子裡只有寥寥幾盤石磨,逢年過節,磨豆子的人就會排起長隊。電磨的出現,使磨豆腐不再是一個漫長而勞累的過程,吃豆腐也不再局限於年節。如今,膠南海水豆腐的製作已經形成了產業,想吃海水豆腐,不必您親自動手,各大超市、市場隨時都能買到。
開春山菜包子:山菜,一種生長在山上最不起眼地方的野菜,加上一點點肉,一點點油,就能包出味道精美的包子。只有在春天才能吃的到喔。
青島盛產名貴的海參扇貝鮑魚海螺、大對蝦、加吉魚等,這就決定了青島烹飪以海味原料為主的特點。傳統的青島宴席有一定的講究,常見的有“四一六”,“四二八”規格。上菜的順序要求先冷後熱,先鹹後甜,每席必有魚,沒有海參不算大席。吃海鮮要看季節,春季和夏季是最好的季節,絕對讓你吃得再也不想吃肉。當然也要小心,有很多遊人初到青島由於經受不住海鮮的誘惑,吃得太多,結果……(可想而知)。
琅琊台山菜包琅琊台山菜包
青島有北方特色的海鮮大席,也有山東各種特色的風味小吃。麵食鋪天蓋地,餃子熱氣沸騰。北方美食口味厚重,需要良好的消化能力。青島名廚雲集,山珍海味集中,又有譽滿海內外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佐餐,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在小吃街可領略青島地方風味小吃,這裡有大飯店裡難得的樂趣。“劈柴院”位於中山路河北路之間的江寧路,是青島著名的小吃街。除此之外還有大麥島海鮮街、雲霄路中苑美食街、匯泉小吃街、雙星大吃街、泰山路燒烤街、長安食街等,薈萃八方風味,是美食家的天堂。

住宿

青島琅琊台省級旅遊度假區王家台後村(景區北門附近,緊靠龍灣海水浴場)開辦的漁家宴家庭旅館,環境簡潔、衛生、優雅,可接待700人同時食宿,餐飲以活海鮮、小海鮮為主,突出漁家宴風味。台西頭村(景區南面,臨琅琊港)開辦的漁家宴家庭旅館,可接待350人同時食宿。龍灣大酒店(景區北門附近,緊靠龍灣海水浴場)開辦的海濱別墅區,可接待35人住宿。
龍灣大酒店龍灣大酒店
市區六家星級飯店,分別為:國旅大酒店(三星),東方九九紅大酒店(三星);新泰華大酒店(三星),豐澤山莊大酒店(三星),中太大酒店(二星);裕源賓館(二星)。共有各種客房近600間,可接待住宿客人1200人次。

交通

距青島流亭機場距離約98公里,距機場車程時間約90分鐘,距黃島火車站距離約55 公里, 距火車站車程時間約65分鐘,距膠南汽車站距離約30公里 ,距汽車站車程時間約40分鐘;距黃島渡口里程數約66公里,距黃島渡口時間約70分鐘。

購物

在琅琊文化陳列館、台頂設有兩處旅遊商店和龍灣旅遊商品市場,可購買琅琊台酒、琅琊台茶、海產品等特色紀念品。到琅琊港可以購買乾鮮海產品。膠南--琅琊台沿途可購買各種石器。膠南市區評出“十佳”旅遊商品,分別是琅琊台系列酒、德維牌圓火腿、嘉福牌系列海鮮產品、三山牌食品、超潤牌純淨水、海青牌綠茶、懸泉牌綠茶、海魂牌男女系列皮鞋、國途牌運動鞋、海天牌木製工藝品。

琅琊台遊記

景點概況

琅琊台,位於青島膠南市西南部,擁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這兒山海薈萃,景致宜人,具有山、、古、俗、仙、奇、美的獨特優勢和地方特色,為山東省省級旅遊度假區。 琅琊台其名,史籍最早載於《山海經·海內東經》 :“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史記·秦始皇本紀》這樣解釋:“蓋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曰琅琊台。”

景致一覽

驅車來到琅琊台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美麗的海濱風光。碩大的龍灣碧波蕩漾,層層銀色的浪花徐徐推進,簇擁著月光形的金沙灘,迎面屹立的琅琊台氣勢磅礴,山青樹綠,如詩如畫。信步登上琅琊台頂,頓感天高地闊,空氣清新,仿佛進入了人間仙境,心曠神怡。環視四周,山光嵐影,海濤變幻,漁帆點點,氣象壯觀,不禁令人感嘆:難怪秦始皇選擇這裡築台,難怪他三次登臨,流連忘返,樂之忘歸!
沿著曲徑通幽的遊覽路線信步進入景區,可以看到成組秦漢建築風格的仿古建築,由徐福殿、雲梯、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東渡求仙群雕像等等組成的建築群古樸典雅,格調協調,充分展現出齊秦文化的內容和秦漢建築的特點。
景區內除有保留較好的秦代修築的古琅琊台遺址外,還有配套的多處地下管道和人工壘砌的古台基,秦磚漢瓦在地面上隨處可見,俯拾即是。
琅琊台前的古琅琊港是中國五大古港之一,原系中國古代海港的鼻祖。隔海相望的齋堂島是當年秦始皇侍從齋沐數日,為其祈求長生不老的地方。這個海島,仿佛一條長鯨靜臥在海面上,風光特別秀美。
史傳越王勾踐初建琅琊台。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輔周室。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後,為稱霸中原,從會稽遷都琅琊,並在城東南5公里的琅琊山上築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前219年東巡郡縣,建造廠除函谷關外惟一的行宮——琅琊台行宮。西漢末,琅琊台毀於地震。明代萬曆年間在琅琊台頂修建海神廟和禮日亭,後廟、亭等俱毀。今琅琊台最珍貴的文物是秦朝刻石,刻石496字,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宇內的功績,碑文出臼李斯之手。其碑歷經戰亂輾轉,現殘石原件寸: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存。
1982年,國務院公布琅琊台為第—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山東省政府確定琅琊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對景區進行大規模恢復性建設。現以秦代風格修建了徐福殿、152米長的雲梯、再現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的高大花崗岩群雕,重建瞭望越樓,內置越王勾踐塑像,琅琊台刻石亭立於原刻石遺址處,內置刻石複製品。在台頂北側坡處,依據古籍記載在原址修復了始皇御路,路長135米,設386級台階,莊重典雅。古樸肅穆。秦始皇築台的夯土層清晰可辨;秦磚漢瓦俯拾即是;琅琊刻石(真品存中國歷史博物館)堪稱國寶。
琅琊台修復建成的景點有:琅琊文化陳列館、徐福殿、雲梯、觀龍閣、秦兵馬俑布陣陳列館、御路、琅琊刻石、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群雕,琅琊台保護亭、望越樓、琅琊刻石亭、亭子蘭炮台、海洋生物陳列館等。齋堂島在琅琊台東南海中,西北距陸岸1.3公里。島東岸多岩礁,魚類繁生,是觀光、垂釣的好去處。龍灣位於琅琊台北側,灣畔沙岸廣闊,綿延5公里, 呈弧狀,猶若一鉤彎月,又稱月亮灣;海水潔淨,沙灘細軟,是日光浴。海水浴的理想場所。
琅琊台記
三法堂 淨明
琅琊台位青島西南之濱也。發渤海之饒,納千古之王公騷客,海內皆趨之不疲,蓋源始皇一統詠志、徐福東渡尋仙而名噪之。
琅琊山者,形若筆架,一島西南斜入海口,成長鯨吞水之狀。山雖矮而具恢宏之勢,島雖小而存靈秀之姿。漫山林木蔥蘢,鳥啼和風其間,有瞬息越千古之慨也。山北之地有殿,即名琅琊博物館,狀貌古樸,蓋後人以大木援山而造,廊道刻以近代書家之作,筆勢蒼勁,竭盡風采。殿內列歷代登琅琊之王侯像,神采飛揚。殿前鑄始皇銅塑,舒臂拔氣,有不世之概!
拾階入山,石道蜿蜒錯落,木相擁而生,林蔭清幽,泉眼淅淅,蟬鳴空寂,雜念頓消矣。漫步而上,約箭地,栗樹斜掩飛檐,是為徐福廟。廟內環壁皆畫,均以徐福東渡為題,始嘆人心之不足也。廟側一門,出之向上,天梯也。綿延百級,極力登之,至上觀龍閣。東眺,林木蒼潤,碧波萬頃,白浪翻滾,若龍騰于海,滄海桑田盡收眼底,雖力幾盡,卻有豁然登天之感。沿觀龍閣東南行,路轉忽現御路,石階皆依原址傍山而建,乃始皇帝登琅琊詠志之道。其道百級,陡峭雄健,直上山巔。及至此,力將竭,奈何於古神往,遂扶欄而上,且歇且攀,終至鰲頭。回首四顧,天下皆小,世人如螻蟻行,方知始皇雄霸天下之氣概!昂然間襟袖飛揚,俯仰間思緒頓生,及至神銜上古,引風長嘯。
台隅,琅琊舊址尚存,夯土台基、刻石余跡可考。台南一樓,曰:望越樓,傳為越王勾踐矢志復國之地,內置越王像,雄主之氣猶存。尤嘆歲月流逝,英雄之不復存也!沿途而下,神清氣爽,胸中如涌盡溢豁達,悠然之間無掛無礙,及至山下方覺日斜。
嗟乎!千載似於一日,浩氣存而無完身固萬載之業也!始嘆:與子之事可曾恆否?與子之志可曾堅否?王孫庶子皆為一生,匹夫公侯各有心智,唯九州大同之志共之!砥礪而承,其事恆成,錐心之望,其志必堅也!

琅琊台遺址

琅琊台遺址位於膠南市城區西南26公里,琅琊鎮駐地夏河城村東南6.8公里處的琅琊山上。東、南、北三面瀕臨黃海,唯西面連通陸地,有盤山公路直達台頂,山下有公路可連線桃(園)張(家樓)公路通往各地。台陽坡緩,陰坡陡,從東向西逐漸隆起,形成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1.96公里,東低西高、東西走向的多道山樑和主山樑。台基位於主山樑東側,向西過山口與爭高山對峙。台頂部寬闊平敞,周長150餘米,台基(含山體)面積為5.8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為183.4米。《山海經》云:“琅琊台在渤海間。蓋海畔有山,形如台,故名琅琊台。” 遺址是一處建築氣勢宏偉的古代高台遺址。
琅琊台上秦磚漢瓦的殘磚陶片俯拾皆是;台東側通往“望越樓”的小道旁,曾發現一條用殘破的古代板瓦鋪築的道路;台東、台南和小台三處斷層夯築痕跡清晰可辨;台北坡“御路”旁遺留塔形石砌構築物;爭高山腳下發現兩處築台時深埋地下的排水或供水陶管;台上殘存的變質岩建築料石石塊,研磨精細,紋理美觀。琅琊刻石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出土的秦代“千秋萬歲”和“捲雲紋”瓦當等珍貴文物收藏於膠南市博物館。琅琊台遺址是5000年中華文明史的象徵之一,也是東方和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1992年6月,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級別:AAAAA
自然景觀:海域,島嶼,保護區,珍稀植物
適合人群:家庭,個人,情侶,公司,朋友,小孩,老人
最佳時間:三月至十一月
出遊方式:自助,自駕,市內
景區類型:歷史文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