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主(漢語辭彙)

兵主(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兵主,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戰神或兵器之神,泛指蚩尤。《史記·封禪書》:“八神:一曰 天主 ,祠 天齊 ……三曰 兵主 ,祠 蚩尤 。

第二種種解釋:謂軍隊的主帥。《管子·地圖》:“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 蒲松齡聊齋志異·採薇翁》:“ 於陵 劉芝生 ,聚眾數萬,將南渡。忽一肥男子詣柵門,敞衣露腹,請見兵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兵主
  • 外文名:Army master
  • 神話人物蚩尤
  • 歷史人物姜太公
  • 拼音:bīngzhǔ
神話人物,歷史人物,

神話人物

先秦時期的兵主——蚩尤先秦時期的兵主——蚩尤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根據這些記錄,蚩尤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於太昊少昊氏族集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個部落之意,一說七十二個),驍勇善戰,勢力強大。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與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展開的激戰,具體情況有三說。 第一說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即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後,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從而鞏固天子之位;
第二說見於《逸周書·嘗麥篇》,即蚩尤驅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
第三說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儘管各說略有差異,但蚩尤與黃帝曾經交戰是無疑的。戰爭過程則更為曲折,且極具神話色彩。蚩尤善戰,“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魚龍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勝。說黃帝藉助風后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
蚩尤的結局,傳說多稱兵敗被殺,或者臣服於黃帝,並主軍事。
後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並且居黃帝幕府,於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軒轅黃帝戰蚩尤,是中國傳說時代極其重要的事件。黃帝勝利之後,一統中原地區,成為華夏正統。因此漢文史籍特別是長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對蚩尤多有惡評,儘管未必公允。後來,蚩尤逐漸神化,成為具有“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並“食沙石子”的形象。
傳說蚩尤製造金屬兵器,又善作戰,故被尊為戰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蚩尤敗後,族人流散,一部分歸附黃帝,一部分則向他處遷徙。

歷史人物

西周王朝之後的兵主——姜太公西周王朝之後的兵主——姜太公
姜太公一生建樹尤以軍事最著,是周朝以來的“兵主”或“武祖”。所以太史公言“後世之言兵及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唐太宗即位後,為達到“安人理國”目的,自稱是姜太公的化身,並在磻溪建立太公廟;唐玄宗於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並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開元二十七年,姜太公被追謚為“武成王”,成為與孔子文聖並列的“武”聖人。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為抵禦外寇入侵,熙寧五年宋神宗下令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到了元朝,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的《封神演義》小說,把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被尊為“神上神”。
姜太公的軍事思想被後人集錄在《六韜》中,這是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早期軍事理論著作。姜太公不僅是兵家鼻祖,而且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據考證,我國有一百多姓氏出自姜太公,因此他又被尊為“百姓之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