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時主

四時主

神名,主掌春、夏、秋、冬四季。秦漢所祠的八神之一。《史記·封禪書》:“八神:一曰 天主 ,祠 天齊 八曰 四時主 ,祠 琅邪琅邪 在 齊 東方。” 司馬貞 索隱:“《地理志》: 琅邪縣 有四時祠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時主
  • 類別:神名
  • 官職:主掌春、夏、秋、冬四季
歷史起源,詳細解說,相關故事,

歷史起源

姜太封齊時,作八神,將四時主神立於琅琊山上。《禮記·孔子閒居》中說:“天有四時,春夏秋冬。”《淮南子·本經訓》講的更明確:“四時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取予有節,出入有時,開闔張歙,不失其敘;喜怒剛柔,不離其禮。”可見四時主神在八神中居於中心地位,與人民的生活最為密切,主宰著四季,決定著莊稼的生長和農業豐收,以及影響人類有節奏的生活。無論帝王君主還是人民大眾,都要崇拜它、祭祀它、祈求它保佑農業豐收和生活幸福。秦始皇、漢武帝都曾到琅琊台祠過四時主神。中國古代曆法、中國古代天文學是指導古代先民生產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四時主文化的核心內容。

詳細解說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地“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三曰兵主,祠蚩尤……四曰陰主,祠三山……五曰陽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萊山……七曰日主,祠成山,八曰四時主,祠琅邪。”《史記》中記載的齊地“八神”中之四時主神在今山東省膠南市琅邪台
所謂“四時”,即一年中的四季,一時為一季。“四時主神”,即掌握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神主。先民們為什麼將四時主神立在琅邪山上?這需要從分析太陽、大海與人類的密切關係開始,研究四時主神祠的起源。
琅邪山一帶地處我國黃海岸邊。在古人的觀念中,大海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對琅邪一帶的先民來說它是有著養育之恩的搖籃。一年四季隨著潮漲潮落,豐富的海產品給琅邪地區的先民們提供了生活物質保證,也正是這些海產品,滋養了琅邪地區的原始文化。正是基於此,先民們才選擇在這裡設立神祠、祭台,以祭祀和感謝四時主神給人們帶來的富足。姜太公受封於齊地之後,實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隨鄉就俗治國政策。他因襲當地傳統習俗,在齊國做成了“八神”。其中,將四時主神祠設在琅邪山上,琅邪山遂成為歷代帝王、文武大臣、達官貴人、文人騷客、名家方士嚮往的地方。而後,也由此發端,歷經滄桑,發展形成了琅邪文化。

相關故事

據《管子戒》載,桓公將東遊,問於管仲曰:“我游猶軸轉斛,南至琅邪。”琅邪山上有“四時主”。齊桓公憑當時自己的霸主地位欲代周天子行封禪禮之意,學周天子巡遊琅邪等名山大川、祭祀神主;景公時,齊國有復霸之勢,所以也學桓公的樣子巡狩名山大川祭祀神主。據《吳越春秋》載:越王勾踐二十五年滅吳之後,“徙都琅邪”並在琅邪山上立觀台,以望東海,祭祀東海之神,即四時主神,祈求完成統一中原之霸業。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先後於公元前219年、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0年三巡琅邪,在琅邪台立刻石,頌秦德,遣徐福入海求仙,祭拜八神,祈求長享帝王之樂。秦二世胡亥繼承皇位以後,於公元前209年春東行郡縣,行禮祠名山大川至琅邪,並刻詔書於秦始皇所立石旁。《漢書》記載:漢武帝劉徹於公元前110年、公元前106年、公元前94年和公元前93年四巡琅邪,並祠神人於交門宮;漢宣帝劉詢於公元前51年東巡琅邪,並祠四時主於琅邪台上;東漢明帝劉莊,在位期間亦曾行幸琅邪。
由於歷代帝王的巡守和祭拜,琅邪台很自然地成為歷代文臣武將、達官貴人的祈拜之地。秦代大將軍王翦之子列侯武城侯王賁及王賁之子列侯武城侯王離於公元前219年,隨從始皇帝東巡郡縣,到達琅邪,並在海邊與丞本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一起參與謀劃為始皇帝歌功頌德、刻碑立傳之事宜。後,由李斯起草《琅邪刻石》頌辭。公元前210年,李斯升為丞相,和趙高胡亥一起隨從始皇帝東巡郡縣,到達琅邪,二次接受徐福上書。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大臣馮去疾、中車令趙高隨同秦二世東巡郡縣,又一次來到琅邪。這次東巡,丞相李斯、大臣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冒著死罪進諫,請求把《詔書》刻在始皇所立石旁,這就是留傳後世的二世《詔書》。到了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曾多次跟隨漢武帝巡視郡縣,所著《史記》中有l0多處詳細記載了秦始皇、漢武帝巡視琅邪、徐福東渡等重大歷史事件。到了宋代,神宗熙寧九年(1076),知密州軍州事蘇軾游琅邪台、考察秦刻石,作《書琅邪篆後》並請友人廬江文勛摹寫刻石,置於諸城超然台上。明代,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諸城知縣顏悅道於琅邪台上建海神廟、禮日亭。神宗萬曆四十一年(1613),琅邪當地居民為前知縣顏悅道建生祠於琅邪台上。清代,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諸城知縣程淓於琅邪刻石南面磨其迸裂痕,刻“長天一色”四個大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