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ChongqingUniversity,CQU),簡稱“重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由教育部、重慶市、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國家“雙一流”、“211工程”、“985工程”,入選“珠峰計畫”、“強基計畫”、“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為卓越大學聯盟、中波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聯盟、“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國優計畫”首批試點高校。
學校創辦於1929年,1942年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1952年調整為多科性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8年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重慶大學合併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2001年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A類)。
截至2023年6月,學校有A校區、B校區、C校區、虎溪校區和兩江校區,校園占地面積5300餘畝;設有7個學部、35個學院及7所附屬醫院,開設108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有教職工53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3200餘人;在校學生50000餘人,其中研究生24000餘人,本科生26000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慶大學
- 外文名:Chongqing University
- 簡稱:重大(CQU)
- 創辦時間:1929年10月12日
- 辦學性質:公辦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985工程(2001年)
211工程(1996年)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教育部、重慶市共建高校(2001年)
教育部、國防科工局共建高校(2012年)
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2014年)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2010年)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畫(2014年) -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 現任領導:舒立春(黨委書記)、王樹新(校長)
- 專職院士數: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
- 本科專業:99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51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5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8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8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9個
-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3個
二級學科19個(含培育2個) - 院系設定:7個學部、35個學院
- 校訓: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
- 校歌:《重慶大學校歌》
- 校慶日:10月12日
- 地址:A校區:重慶市沙坪壩區沙正街174號
B校區:重慶市沙坪壩區沙北街83號
C校區:重慶市沙坪壩區渝碚路131號
虎溪校區:重慶市沙坪壩區大學城南路55號 - 院校代碼:10611
- 主要獎項:國家、省部級(科技)獎331項(“十二五”以來,截至2020年6月)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4項(截至2020年6月)
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2019年)
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2014年) - 知名校友:李四光、馬寅初、任正非、向巴平措、閻肅、李尚福 、李曉紅
- 占地面積:5300 畝
歷史沿革
前身溯源
- 重慶大學
- 重慶建築大學
- 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合併發展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部 | 學院 | 招生專業(類別) |
---|---|---|
人文學部 | 英語、日語、德語 | |
繪畫(含中國畫、油畫方向)、設計學類(含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音樂表演(聲樂方向)、舞蹈表演 | ||
體育教育 | ||
表演、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文學、影視攝影與製作、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播音與藝術主持、廣播電視編導 | ||
—— | ||
人文科學實驗班(博雅類) | ||
社會科學學部 | 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 |
能源經濟、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行銷、會計學、會計學(ACCA方向)、物流管理 | ||
新聞學、廣播電視學 | ||
法學、智慧財產權 | ||
—— | ||
理學部 | 數學與套用數學、統計與精算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數學 | |
物理學、套用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強基計畫) | ||
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製藥工程、材料化學 | ||
生物科學 | ||
工程學部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機器人工程、智慧型製造工程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 | ||
碳儲科學與工程、智慧型採礦工程、採礦工程(國際實驗班)、安全工程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學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 | ||
建築學部 | 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 | |
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測繪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智慧型建造 |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 | ||
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房地產開發與管理、財務管理、智慧型建造 | ||
信息學部 |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智慧型感知工程 | |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 | ||
自動化、機器人工程 | ||
軟體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 | ||
醫學部 | 臨床醫學 | |
藥學 | ||
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智慧型醫學工程 | ||
—— | ||
—— | ||
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 | —— | |
—— | ||
—— | ||
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 | —— | |
—— | ||
- | 工程類 | |
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眾創空間 | 黃海e代人創客空間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楊士中、鮮學福、楊永斌、周緒紅、潘復生、王樹新、李文沅、田村幸雄 |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 何玉林、張興國、曾孝平 |
“百千萬工程”人選 | 秦大同、任宏、張宗益、潘復生、尹光志、魏子棟、王伯初、劉慶、廖強、張靜、司馬文霞、孟衛東、劉新榮、王時龍、劉漢龍、何強、廖瑞金、盧義玉、陳偉根、朱才朝、胡千庭、蔡開勇、胡少偉、廖曉峰 |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盧義玉、劉慶、周小平、楊慶山、張靜、蔣斌、陳蓉、謝開貴、曹華軍、胡少偉、柴宏祥、丁選明、朱恂 |
“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 張宗益、孟衛東、劉渝琳 |
“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 黃河、羅陽、閆海龍、蘇曉傑、郭小安 |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 劉慶、楊春和、溫志渝、胡千庭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劉慶、廖瑞金、張宗益、潘復生、楊春和、廖強、王時龍、周小平、朱恂、劉漢龍、李劍、盧義玉、吳興剛、楊慶山、謝開貴、胡少偉、蔡開勇、朱濤 |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潘復生、張宗益、張靜、盧義玉、蔡開勇 |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陳蓉、呂學偉、丁選明、李俊、劉界鵬、劉炳勝、藍宇、李莉、王宇航 |
重慶市“兩江學者” | 王家序、廖瑞金、趙萬民、姜德義、蒲勇健、潘復生 |
重慶市百名學術學科領軍人才 | 朱才朝、周小平、蔣興良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7) |
電工電子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 | |
建築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 | |
大學英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9) | |
工程管理專業平台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9) | |
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10) | |
資料來源: |
學科建設
機械工程 | 電氣工程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光學工程 |
工商管理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套用經濟學 | 生物醫學工程 |
生物學 | 礦業工程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築學 | 城鄉規劃學 | 風景園林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冶金工程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力學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生態學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法學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數學 |
物理學 | --- | --- | --- |
- 學位授予
類別 | 名稱 |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 | 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 | 電路與系統 |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 | 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1個) |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 | 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材料與化工、材料與化工、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工商管理【含工商管理碩士(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公共管理、會計、金融、套用統計、國際商務、法律、社會工作、體育、漢語國際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工程管理、藝術(含音樂、美術、藝術設計、電影、廣播電視) |
資料來源: |
- 重點學科
類別 | 名稱 |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3個) | 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 |
一級國家重點學科(3個) | 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9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材料學、工程熱物理、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岩土工程、採礦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培育)、鋼鐵冶金(培育) |
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2個) | 中醫腫瘤科、急診醫學科 |
“十三五”市級重點學科(38個) | 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 |
資料來源: |
- 學科評估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1個) | 會計學、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英語、新聞學、軟體工程、數學與套用數學、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治金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建築學、風景園林、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採礦工程、經濟學、市場行銷、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房地產開發與管理、財務管理、播音與主持藝術、法學、機械電子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環境生態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工程、物理學、工程力學、行政管理、能源經濟、工程造價、舞蹈表演、繪畫、廣播電視學、統計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信息安全、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生物工程、體育教育、生物科學、航空航天工程 |
國家級特色專業(19個) | 採礦工程、軟體工程(設2個專業方向)、市場行銷、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規劃、生物工程、車輛工程、環境工程 |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13個) | 勘查技術與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建築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 |
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個) | 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產學研教一體化的跨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及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信息類專業新工科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先進制造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 | 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工程材料實驗教學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學院)、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學院)、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環境與生態學院)、建築城規實驗教學中心(建築城規學院) |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 | 能源與動力電氣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動力工程學院、電器學院)、機械基礎及裝備製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學院)、礦山開採與安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
國家級創新實驗區(3個) | 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軟體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複合型視覺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 |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0門) | 地學景觀探秘.審美.文化、工程製圖、原子核衰變放射強度測量及物質吸收虛擬仿真實驗、真空斷路器預防性試驗虛擬仿真教學項目、機械原理、測控電路、燃燒學、給排水管道系統、化工原理、安全人機工程學、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建設工程契約管理(1)、創新管理、數學實驗、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結構力學、電工電子學(I)、數字電子技術、管理會計、Co-op項目培訓等 |
國家級精品課程(含網路課程,20門) | 建築構造、大學英語、工程地質、機械基礎實驗、網際網路及其套用、大學化學、建築物理、經濟法、Java程式設計、工程建設契約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建築材料)、電子技術實驗、高電壓技術、岩石力學等 |
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7門) | 圖說人際關係心理、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結構力學、電子商務、藝術導論、數學實驗、客戶關係管理 |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5項) | 工程建造模架構造與設計分析虛擬仿真實驗、大型齒輪箱結構設計與分析虛擬仿真實驗、災難事件融合報導虛擬仿真實驗等 |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3門) | 信息安全導論、鋼鐵冶金學、信號與系統 |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 | 企業合作的奧秘(1~7講)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含網路,11門) | 數學實驗、大學化學、機械基礎實驗、建築物理、土木工程材料、工程製圖(Ⅱ)、機械原理、市場調查、經濟法、網際網路及其套用等 |
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1個) | 曙光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 | 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市級“三特行動計畫”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9個)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採礦工程、風景園林、冶金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建築學、電子信息工程、軟體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法學、車輛工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數學與套用數學、播音與主持藝、新聞學、英語、城鄉規劃、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醫學工程、安全工程、自動化、行政管理 |
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7個) | 土木建築特色學科專業群、高端裝備與動力系統特色學科專業群、電力能源工程與管理特色學科專業群、礦冶工程特色學科專業群、智慧綠色城鎮人居環境保障體系學科專業群、工業安全與環境風險專業群、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專業群 |
市級特色專業(8個)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英語、表演、法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冶金工程、自動化 |
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 | 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工程學院)、語言語音實驗教學中心(外國語學院)、數學實驗教學中心(數學與統計學院)、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學院)、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學院)、力學實驗教學中心(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工程培訓中心(機械工程學院)、測控儀器及光電技術教學中心(光電工程學院) |
市級精品課程(47門)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中國建築史、中外園林史、材料力學、工程力學、安全人機工程學、理論力學、物理化學等 |
市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 | 信息安全測評與風險評估、管理會計、工業傳熱學、國際經濟法、材料力學等 |
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6門) | 工程項目管、契約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電子商務概論、機械設計、工程製圖、電工學、大學化學、電子技術實驗、機械基礎實驗、岩石力學、冶金原理、高電壓技術、結構力、大學計算機基礎等 |
資料來源: (註:名單不全) |
- 學生成績
- 教學成果
成果名稱 | 獲獎級別 | 獲獎時間 |
---|---|---|
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的創立、建設及實踐 | 優秀獎 | 1989年 |
金屬切削原理及刀具課程教材建設及教學改革 | 優秀獎 | 1989年 |
機械設計直觀教學基地建設 | 優秀獎 | 1989年 |
建築學專業體系化改革 | 優秀獎 | 1989年 |
全國大學英語考試的設計、實施及研究 | 一等獎 | 1993年 |
工科本科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3年 |
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開創《高層建築防火》新課程 | 二等獎 | 1993年 |
開創《理論力學》形象演示教學系統 | 二等獎 | 1993年 |
結合多山市情,辦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 | 二等獎 | 1993年 |
培養工程型碩士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3年 |
《鋼鐵冶金原理》(修訂版)(教) | 一等獎 | 1997年 |
“產、學、研”結合提高高電壓技術專業辦學水平 | 一等獎 | 1997年 |
製造系統工程(MSE)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以數學建模教學為突破口,促進工科數學教學改革 | 二等獎 | 1997年 |
大學英語教師在崗培訓系統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適合國情的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建築構造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面向21世紀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一等獎 | 2001年 |
大力發展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積極推進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 | 二等獎 | 2001年 |
高等工程教育實驗與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面向21世紀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數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創建高校教學實訓基地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建設國家工科教學基地構建機械基礎教學平台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創新機制,管理育人——建築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學管理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軟體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給水排水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建設的探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創建“體驗互動”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套用能力 | 二等獎 | 2009年 |
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和實施 | 二等獎 | 2009年 |
基於“知識體系融合”理念的漸進式一體化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與實踐體系 | 二等獎 | 2009年 |
我國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創新 | 二等獎 | 2009年 |
全國工程碩士《自然辯證法》課程教材立體化建設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構建“認知、體驗、探索”一體的數學實踐教學體系 | 二等獎 | 2014年 |
構建漸進性階梯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造就實用型軟體工程創新人才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建設工程全壽命期執業能力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因材施學”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14年 |
國際化引領建築與環境領域“二三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實踐 | 二等獎 | 2018年 |
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跨界協同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18年 |
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構工程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 二等獎 | 2018年 |
打造跨校跨地區通識教育聯盟,構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 | 二等獎 | 2018年 |
新工科教育 | 特等獎 | 2022年 |
面向新興產業,科教融合,積體電路設計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一等獎 | 2022年 |
慕課西行,共享共贏: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的探索與實踐 | 一等獎 | 2022年 |
“雙向驅動、跨界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一等獎 | 2022年 |
高校創新人才規模化自主培養體系的創建與實施 | 二等獎 | 2022年 |
結構設計競賽20年促進大學生創意創新創造能力培養的改革和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水土交融,場網共享”新時期大土木實踐育人模式構建與示範 | 二等獎 | 2022年 |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涵建設與教學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浚源固本,知行融創:整體工程觀引領的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自主定位,實踐立信,個性發展--電子信息人才培養1133模式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邁向工程強國的土建類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體系--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的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校企合作十年 同守育人初心:土建類跨學科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教學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新工科視域下機械工程卓越人才多維融合培養模式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以卓越學術為引領的研究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模式的構築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新時代水業人才實踐育人體系重構及套用:協同助力-智慧賦能-多元驅動 | 二等獎 | 2022年 |
內改外放,創新協同--工程專業學位卓越研究生教育“重大模式”建構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汽車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多元融合的複合型領軍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交叉融合-共享共生:人工智慧+信息學科“一體兩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貫通產業鏈 融通崗賽證--只能化賦能裝配式建築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參考資料: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 | 高端裝備機械傳動全國重點實驗室 |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
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 |
高端裝備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 |
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 | |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 |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 | 湖南雪峰山能源裝備安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科技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 | 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低碳綠色建築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 | 複雜煤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化工過程強化與反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 | 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重慶) |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 | 新型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 | 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複雜系統安全與自主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非線性分析數學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 | 工業CT無損檢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腫瘤與病菌靶向新藥創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1個) | 重慶大學區域經濟與科教戰略研究中心 |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 | 綠色建築與人居環境營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輕合金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1個) |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
國家外專局、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5個) | 輸變電設備與系統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
生物力學與組織修復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低碳綠色建築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創新引智基地 | |
先進材料基因組表征與調控創新引智基地 | |
高性能風電設施及其高效運行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1個) | 煤礦災害預防與處置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
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個) | 農業部農作物生態環境安全監督檢測測試中心(重慶) |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國家發改委) | |
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部 | |
教育部) | |
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4個) | 高壓水射流破岩理論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套用基礎研究 |
高電壓輸配電裝備安全理論與技術 | |
“金屬材料的形變 | |
相變及強韌化研究”等 | |
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 | 高壓輸變電設備安全運行科學與新技術 |
高性能傳動件及系統創新設計理論與方法 | |
輕合金加工與製備中的基礎問題和關鍵技術 | |
山區岩土工程 | |
高效低碳製造系統 | |
非常規天然氣高效開發與利用 | |
“先進制造、空間環境、信息、材料” | |
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 | 先進金屬結構材料基礎研究及工程套用創新團隊 |
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及套用創新團隊等 | |
國防創新團隊(1個) | 特種高性能機電傳動系統 |
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6個) | 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輕金屬科學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與生態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現代物流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軟體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非均質材料力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數字影視藝術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潔淨能源與特色資源高效利用化工過程重點實驗室 | |
生物感知與智慧型信息處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金屬增材製造(3D列印)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材料基因組工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天然產物全合成與創新藥物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釩鈦冶金及新材料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軟凝聚態物理及智慧型材料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智慧無人系統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分析數學與套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工程結構抗震防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植物激素與發育調控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空天地網路互聯與信息融合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理論與計算化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腫瘤轉移與個體化診治轉化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強耦合體系微觀物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風工程及風資源利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先進模具智慧型製造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乳腺癌智慧型診療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急診醫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 |
類別 | 名稱 |
---|---|
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 | 三峽庫區庫岸滑坡災害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三峽庫區河湖生態系統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
重慶市技術創新中心(3個) | 重慶市極端電磁脈衝生物效應技術創新中心 |
重慶市綠色製造技術創新中心 | |
重慶市輕量化材料技術創新中心 | |
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 | 重慶市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市網路化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微光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醫療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機電傳動與智慧型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交通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血液淨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無線電能傳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特種通信與組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生物醫學電磁技術與數字診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智慧型交通(IT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基礎學科研究中心(1個) | 重慶量子物理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
重慶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個) | 重慶市腫瘤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重慶市內分泌代謝病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
重慶市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國際聯合研發中心(4個) | 低碳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中新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
中-美重慶大學帕克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
中-歐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質量保障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
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9個) | 環保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多能互聯互補分散式能源技術及系統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能源網際網路與智慧型電力裝備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智慧無人系統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腫瘤臨床多組學大數據套用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山地人居環境工程與綜合技術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高性能積體電路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先進鑄造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工程實驗室(7個) | 血管植入物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化工過程強化及反應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山地人居環境工程與綜合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高性能積體電路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先進鑄造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庫區山地城鎮地質災害防治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18個) | 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建築技術重點實驗室 | |
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重點實驗室 | |
熱工重點實驗室 | |
軟體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市政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 | |
新型建築材料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 | |
運載器測控及遙感技術信息傳輸重點實驗室 | |
自動化工程重點實驗室 | |
電工新技術重點實驗室 | |
污染防治與廢物資源化重點實驗室 | |
冶金工程重點實驗室 | |
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 |
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重點實驗室 | |
功能基因及調控技術重點實驗室 | |
非線性分析及套用重點實驗室 | |
資料來源: |
類別 | 名稱 |
---|---|
重慶市高校市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 | 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6個) | 重慶自主品牌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 |
山地城鎮建設防災與減災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重慶市深空巡視探測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能源網際網路與智慧型裝備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鋼結構與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地方政府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 | 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
西部環境資源法制建設研究中心 | |
語言認知及語言套用研究基地 | |
建設經濟與管理中心 | |
重慶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6個) |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
重慶市協同創新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 | |
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經略研究院) | |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 |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
醫務社會工作實踐研究基地 | |
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15個) | 輕合金材料科學與技術 |
新能源化工創新團隊 | |
生物流變學與納米技術創新團隊 | |
先進制造技術創新團隊 | |
微生物能源高效轉化理論與技術 | |
信息安全與計算智慧型 | |
基於學科交叉(Bio-X模式)的生命科學基礎問題研究 | |
山區岩土工程 | |
水資源規劃 | |
廢水處理理論 | |
綠色建築 | |
三維列印(增材)製造 | |
果實發育調控 | |
工程結構抗震防災 | |
低品位能源清潔高效轉換與利用技術 | |
車輛動力傳動與控制 | |
現代信號處理 | |
重慶市科委新產品研發團隊(2個) | 智慧型服務新產品研發團隊 |
高附加值天然植物提取新產品研發團隊 | |
其他科研平台(12個) | 重慶市現代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 |
重慶市製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 | |
重慶市數學科學研究所 | |
重慶市兩化融合促進與服務中心 | |
重慶市鈉米材料與技術工程中心 | |
重慶市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 | |
重慶市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遙測遙感監控實驗室 | |
重慶市虛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大學建築教育科普基地 | |
重慶大學物理探索科技館 | |
重慶市生態環境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 | |
綠色建築與人居環境質量保障科研創新平台 | |
資料來源: |
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時間 |
---|---|---|
軍工項目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1年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1年 | |
深部鹽礦采鹵溶腔大型地下儲氣庫建設關鍵技術及套用研究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1年 |
豬雞病原細菌耐藥性研究及在安全高效新獸藥研製中的套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2年 |
軍工項目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2年 |
電網大範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2013年 |
混凝土裂縫分齡期防治新材料和新技術及其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13年 |
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13年 |
氣體絕緣裝備特高頻局部放電監測的關鍵技術及其套用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4年 |
高端重載齒輪傳動裝置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4年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5年 | |
12000噸航空鋁合金厚板張力拉伸裝備研製與套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5年 |
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6年 |
參考資料: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學術期刊
合作交流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 校徽
精神文化
- 校訓
- 校風
- 學風
- 校歌
歌詞 | 曲譜 |
---|---|
江漢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學府宏開,濟濟隆隆。 考四海而為俊,障百川而之東。 研究科學,振興理工。 啟茲天府,積健為雄。 復興民族兮,誓作前鋒。 | |
資料來源: |
社團文化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常務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重慶大學監察專員 | |
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黨委常委 | |
博雅書院榮譽院長 | |
參考資料: |
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 | 姓名 | 任期 |
---|---|---|
重慶大學 | 1929年10月至1935年8月 | |
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 | ||
1938年10月至1941年7月 | ||
1941年9月至1949年11月 | ||
何魯 |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 | |
鄭思群 | 1956年7月至1966年8月 | |
曾德林 | 1978年4月至1980年5月 | |
何文欽 | 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 | |
江澤佳 | 1982年12月至1986年12月 | |
顧樂觀 | 1986年12月至1992年8月 | |
吳雲鵬 | 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 | |
劉飛 | 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 | |
吳中福 | 1997年7月至2003年1月 | |
李曉紅 | 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 | |
林建華 | 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 | |
周緒紅 | 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 | |
張宗益 | 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 | |
原重慶建築大學 | 李海文 | 1952年10月至1955年7月 |
石昌傑 | 1965年8月至1972年6月 | |
宋元良 | 1972年6月至1983年10月 | |
盧忠政 | 1983年10月至1992年3月 | |
梁鼎森 | 1992年3月至1995年12月 | |
祝家麟 | 1995年12月至2000年5月 | |
原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 石澤民 | 1978年11月至1979年11月 |
尹鈞 | 1979年11月至1983年7月 | |
何高毅 | 1987年1月至1991年4月 | |
武育秦 | 1993年3月至1998年10月 | |
潘文宛 | 1998年10月至2000年5月 | |
參考資料: |
知名校友
領域 | 校友 |
---|---|
兩院院士 | |
專家學者 | |
英雄楷模 | |
黨政領導 | |
高校領導 | |
商業精英 | |
體育文藝 |
- 重慶建築大學
- 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合併發展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學部 | 學院 | 招生專業(類別) |
---|---|---|
人文學部 | 英語、日語、德語 | |
繪畫(含中國畫、油畫方向)、設計學類(含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音樂表演(聲樂方向)、舞蹈表演 | ||
體育教育 | ||
表演、戲劇影視導演、戲劇影視文學、影視攝影與製作、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播音與藝術主持、廣播電視編導 | ||
—— | ||
人文科學實驗班(博雅類) | ||
社會科學學部 | 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 |
能源經濟、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行銷、會計學、會計學(ACCA方向)、物流管理 | ||
新聞學、廣播電視學 | ||
法學、智慧財產權 | ||
—— | ||
理學部 | 數學與套用數學、統計與精算學、信息與計算科學、金融數學 | |
物理學、套用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物理學(強基計畫) | ||
套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化學、製藥工程、材料化學 | ||
生物科學 | ||
工程學部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機器人工程、智慧型製造工程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儲能科學與工程 | ||
碳儲科學與工程、智慧型採礦工程、採礦工程(國際實驗班)、安全工程 | ||
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
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學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 | ||
建築學部 | 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 | |
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測繪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智慧型建造 |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 | ||
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房地產開發與管理、財務管理、智慧型建造 | ||
信息學部 |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智慧型感知工程 | |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 | ||
自動化、機器人工程 | ||
軟體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 | ||
醫學部 | 臨床醫學 | |
藥學 | ||
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智慧型醫學工程 | ||
—— | ||
—— | ||
重慶大學附屬中心醫院 | —— | |
—— | ||
—— | ||
重慶大學附屬黔江醫院 | —— | |
—— | ||
- | 工程類 | |
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眾創空間 | 黃海e代人創客空間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楊士中、鮮學福、楊永斌、周緒紅、潘復生、王樹新、李文沅、田村幸雄 |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 何玉林、張興國、曾孝平 |
“百千萬工程”人選 | 秦大同、任宏、張宗益、潘復生、尹光志、魏子棟、王伯初、劉慶、廖強、張靜、司馬文霞、孟衛東、劉新榮、王時龍、劉漢龍、何強、廖瑞金、盧義玉、陳偉根、朱才朝、胡千庭、蔡開勇、胡少偉、廖曉峰 |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盧義玉、劉慶、周小平、楊慶山、張靜、蔣斌、陳蓉、謝開貴、曹華軍、胡少偉、柴宏祥、丁選明、朱恂 |
“萬人計畫”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 張宗益、孟衛東、劉渝琳 |
“萬人計畫”青年拔尖人才 | 黃河、羅陽、閆海龍、蘇曉傑、郭小安 |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 劉慶、楊春和、溫志渝、胡千庭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劉慶、廖瑞金、張宗益、潘復生、楊春和、廖強、王時龍、周小平、朱恂、劉漢龍、李劍、盧義玉、吳興剛、楊慶山、謝開貴、胡少偉、蔡開勇、朱濤 |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潘復生、張宗益、張靜、盧義玉、蔡開勇 |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陳蓉、呂學偉、丁選明、李俊、劉界鵬、劉炳勝、藍宇、李莉、王宇航 |
重慶市“兩江學者” | 王家序、廖瑞金、趙萬民、姜德義、蒲勇健、潘復生 |
重慶市百名學術學科領軍人才 | 朱才朝、周小平、蔣興良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7) |
電工電子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 | |
建築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 | |
大學英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9) | |
工程管理專業平台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9) | |
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10) | |
資料來源: |
學科建設
機械工程 | 電氣工程 | 儀器科學與技術 | 光學工程 |
工商管理 | 管理科學與工程 | 套用經濟學 | 生物醫學工程 |
生物學 | 礦業工程 | 安全科學與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築學 | 城鄉規劃學 | 風景園林學 | 材料科學與工程 |
冶金工程 | 控制科學與工程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力學 |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生態學 | 信息與通信工程 |
電子科學與技術 | 法學 | 化學工程與技術 | 數學 |
物理學 | --- | --- | --- |
- 學位授予
類別 | 名稱 |
---|---|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8個) | 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 | 電路與系統 |
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8個) | 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 |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1個) | 哲學、理論經濟學、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5個) | 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材料與化工、材料與化工、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工商管理【含工商管理碩士(MBA)、高級工商管理碩士(EMBA)】、公共管理、會計、金融、套用統計、國際商務、法律、社會工作、體育、漢語國際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工程管理、藝術(含音樂、美術、藝術設計、電影、廣播電視) |
資料來源: |
- 重點學科
類別 | 名稱 |
---|---|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3個) | 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土木工程 |
一級國家重點學科(3個) | 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9個) |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材料學、工程熱物理、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岩土工程、採礦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培育)、鋼鐵冶金(培育) |
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2個) | 中醫腫瘤科、急診醫學科 |
“十三五”市級重點學科(38個) | 套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 |
資料來源: |
- 學科評估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1個) | 會計學、工商管理、工程管理、英語、新聞學、軟體工程、數學與套用數學、車輛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業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治金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城鄉規劃、建築學、風景園林、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土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採礦工程、經濟學、市場行銷、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房地產開發與管理、財務管理、播音與主持藝術、法學、機械電子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環境生態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工程、物理學、工程力學、行政管理、能源經濟、工程造價、舞蹈表演、繪畫、廣播電視學、統計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積體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信息安全、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生物工程、體育教育、生物科學、航空航天工程 |
國家級特色專業(19個) | 採礦工程、軟體工程(設2個專業方向)、市場行銷、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規劃、生物工程、車輛工程、環境工程 |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畫”試點專業(13個) | 勘查技術與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建築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 |
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個) | 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產學研教一體化的跨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及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信息類專業新工科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先進制造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 | 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工程材料實驗教學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學院)、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學院)、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環境與生態學院)、建築城規實驗教學中心(建築城規學院) |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 | 能源與動力電氣虛擬仿真實驗中心(動力工程學院、電器學院)、機械基礎及裝備製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學院)、礦山開採與安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
國家級創新實驗區(3個) | 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軟體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複合型視覺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 | 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
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0門) | 地學景觀探秘.審美.文化、工程製圖、原子核衰變放射強度測量及物質吸收虛擬仿真實驗、真空斷路器預防性試驗虛擬仿真教學項目、機械原理、測控電路、燃燒學、給排水管道系統、化工原理、安全人機工程學、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管理、建設工程契約管理(1)、創新管理、數學實驗、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結構力學、電工電子學(I)、數字電子技術、管理會計、Co-op項目培訓等 |
國家級精品課程(含網路課程,20門) | 建築構造、大學英語、工程地質、機械基礎實驗、網際網路及其套用、大學化學、建築物理、經濟法、Java程式設計、工程建設契約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建築材料)、電子技術實驗、高電壓技術、岩石力學等 |
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7門) | 圖說人際關係心理、機率論與數理統計、結構力學、電子商務、藝術導論、數學實驗、客戶關係管理 |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5項) | 工程建造模架構造與設計分析虛擬仿真實驗、大型齒輪箱結構設計與分析虛擬仿真實驗、災難事件融合報導虛擬仿真實驗等 |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3門) | 信息安全導論、鋼鐵冶金學、信號與系統 |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 | 企業合作的奧秘(1~7講) |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含網路,11門) | 數學實驗、大學化學、機械基礎實驗、建築物理、土木工程材料、工程製圖(Ⅱ)、機械原理、市場調查、經濟法、網際網路及其套用等 |
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畫2.0基地(1個) | 曙光計算機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 | 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市級“三特行動計畫”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9個)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採礦工程、風景園林、冶金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建築學、電子信息工程、軟體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法學、車輛工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數學與套用數學、播音與主持藝、新聞學、英語、城鄉規劃、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醫學工程、安全工程、自動化、行政管理 |
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7個) | 土木建築特色學科專業群、高端裝備與動力系統特色學科專業群、電力能源工程與管理特色學科專業群、礦冶工程特色學科專業群、智慧綠色城鎮人居環境保障體系學科專業群、工業安全與環境風險專業群、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專業群 |
市級特色專業(8個)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英語、表演、法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冶金工程、自動化 |
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 | 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工程學院)、語言語音實驗教學中心(外國語學院)、數學實驗教學中心(數學與統計學院)、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學院)、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學院)、力學實驗教學中心(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工程培訓中心(機械工程學院)、測控儀器及光電技術教學中心(光電工程學院) |
市級精品課程(47門) | 機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中國建築史、中外園林史、材料力學、工程力學、安全人機工程學、理論力學、物理化學等 |
市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 | 信息安全測評與風險評估、管理會計、工業傳熱學、國際經濟法、材料力學等 |
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6門) | 工程項目管、契約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電子商務概論、機械設計、工程製圖、電工學、大學化學、電子技術實驗、機械基礎實驗、岩石力學、冶金原理、高電壓技術、結構力、大學計算機基礎等 |
資料來源: (註:名單不全) |
- 學生成績
- 教學成果
成果名稱 | 獲獎級別 | 獲獎時間 |
---|---|---|
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的創立、建設及實踐 | 優秀獎 | 1989年 |
金屬切削原理及刀具課程教材建設及教學改革 | 優秀獎 | 1989年 |
機械設計直觀教學基地建設 | 優秀獎 | 1989年 |
建築學專業體系化改革 | 優秀獎 | 1989年 |
全國大學英語考試的設計、實施及研究 | 一等獎 | 1993年 |
工科本科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3年 |
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開創《高層建築防火》新課程 | 二等獎 | 1993年 |
開創《理論力學》形象演示教學系統 | 二等獎 | 1993年 |
結合多山市情,辦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 | 二等獎 | 1993年 |
培養工程型碩士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3年 |
《鋼鐵冶金原理》(修訂版)(教) | 一等獎 | 1997年 |
“產、學、研”結合提高高電壓技術專業辦學水平 | 一等獎 | 1997年 |
製造系統工程(MSE)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以數學建模教學為突破口,促進工科數學教學改革 | 二等獎 | 1997年 |
大學英語教師在崗培訓系統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適合國情的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建築構造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面向21世紀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一等獎 | 2001年 |
大力發展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積極推進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 | 二等獎 | 2001年 |
高等工程教育實驗與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面向21世紀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數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創建高校教學實訓基地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建設國家工科教學基地構建機械基礎教學平台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創新機制,管理育人——建築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學管理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軟體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給水排水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建設的探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創建“體驗互動”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套用能力 | 二等獎 | 2009年 |
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和實施 | 二等獎 | 2009年 |
基於“知識體系融合”理念的漸進式一體化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與實踐體系 | 二等獎 | 2009年 |
我國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創新 | 二等獎 | 2009年 |
全國工程碩士《自然辯證法》課程教材立體化建設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構建“認知、體驗、探索”一體的數學實踐教學體系 | 二等獎 | 2014年 |
構建漸進性階梯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造就實用型軟體工程創新人才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建設工程全壽命期執業能力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因材施學”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14年 |
國際化引領建築與環境領域“二三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實踐 | 二等獎 | 2018年 |
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跨界協同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18年 |
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構工程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 二等獎 | 2018年 |
打造跨校跨地區通識教育聯盟,構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 | 二等獎 | 2018年 |
新工科教育 | 特等獎 | 2022年 |
面向新興產業,科教融合,積體電路設計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 一等獎 | 2022年 |
慕課西行,共享共贏:東西部高校課程共享聯盟的探索與實踐 | 一等獎 | 2022年 |
“雙向驅動、跨界融合”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 一等獎 | 2022年 |
高校創新人才規模化自主培養體系的創建與實施 | 二等獎 | 2022年 |
結構設計競賽20年促進大學生創意創新創造能力培養的改革和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水土交融,場網共享”新時期大土木實踐育人模式構建與示範 | 二等獎 | 2022年 |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涵建設與教學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浚源固本,知行融創:整體工程觀引領的卓越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自主定位,實踐立信,個性發展--電子信息人才培養1133模式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邁向工程強國的土建類學生非技術能力培養體系--工程管理專業教學團隊的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校企合作十年 同守育人初心:土建類跨學科多專業聯合畢業設計教學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新工科視域下機械工程卓越人才多維融合培養模式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以卓越學術為引領的研究型大學教師教學發展模式的構築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新時代水業人才實踐育人體系重構及套用:協同助力-智慧賦能-多元驅動 | 二等獎 | 2022年 |
內改外放,創新協同--工程專業學位卓越研究生教育“重大模式”建構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汽車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多元融合的複合型領軍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交叉融合-共享共生:人工智慧+信息學科“一體兩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貫通產業鏈 融通崗賽證--只能化賦能裝配式建築人才培養創新實踐 | 二等獎 | 2022年 |
參考資料: |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類別 | 名稱 |
---|---|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5個) | 高端裝備機械傳動全國重點實驗室 |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 |
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 |
高端裝備鑄造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 |
特種化學電源全國重點實驗室 | |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 |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 | 湖南雪峰山能源裝備安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科技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 | 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低碳綠色建築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 | 複雜煤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化工過程強化與反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 | 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重慶) |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 | 新型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 | 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複雜系統安全與自主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非線性分析數學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 | 工業CT無損檢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腫瘤與病菌靶向新藥創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1個) | 重慶大學區域經濟與科教戰略研究中心 |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 | 綠色建築與人居環境營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輕合金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1個) |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
國家外專局、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5個) | 輸變電設備與系統安全創新引智基地 |
生物力學與組織修復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低碳綠色建築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創新引智基地 | |
先進材料基因組表征與調控創新引智基地 | |
高性能風電設施及其高效運行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 |
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1個) | 煤礦災害預防與處置應急管理部重點實驗室 |
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個) | 農業部農作物生態環境安全監督檢測測試中心(重慶) |
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國家發改委) | |
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部 | |
教育部) | |
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4個) | 高壓水射流破岩理論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套用基礎研究 |
高電壓輸配電裝備安全理論與技術 | |
“金屬材料的形變 | |
相變及強韌化研究”等 | |
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 | 高壓輸變電設備安全運行科學與新技術 |
高性能傳動件及系統創新設計理論與方法 | |
輕合金加工與製備中的基礎問題和關鍵技術 | |
山區岩土工程 | |
高效低碳製造系統 | |
非常規天然氣高效開發與利用 | |
“先進制造、空間環境、信息、材料” | |
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 | 先進金屬結構材料基礎研究及工程套用創新團隊 |
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及套用創新團隊等 | |
國防創新團隊(1個) | 特種高性能機電傳動系統 |
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6個) | 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輕金屬科學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與生態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現代物流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軟體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非均質材料力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數字影視藝術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潔淨能源與特色資源高效利用化工過程重點實驗室 | |
生物感知與智慧型信息處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金屬增材製造(3D列印)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材料基因組工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天然產物全合成與創新藥物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釩鈦冶金及新材料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軟凝聚態物理及智慧型材料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智慧無人系統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分析數學與套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工程結構抗震防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植物激素與發育調控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空天地網路互聯與信息融合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理論與計算化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腫瘤轉移與個體化診治轉化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強耦合體系微觀物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風工程及風資源利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先進模具智慧型製造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乳腺癌智慧型診療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急診醫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 |
資料來源:資料來源: |
類別 | 名稱 |
---|---|
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2個) | 三峽庫區庫岸滑坡災害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三峽庫區河湖生態系統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 |
重慶市技術創新中心(3個) | 重慶市極端電磁脈衝生物效應技術創新中心 |
重慶市綠色製造技術創新中心 | |
重慶市輕量化材料技術創新中心 | |
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 | 重慶市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重慶市網路化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微光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醫療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機電傳動與智慧型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交通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血液淨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無線電能傳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特種通信與組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生物醫學電磁技術與數字診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智慧型交通(IT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基礎學科研究中心(1個) | 重慶量子物理基礎學科研究中心 |
重慶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3個) | 重慶市腫瘤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重慶市內分泌代謝病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
重慶市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國際聯合研發中心(4個) | 低碳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中新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
中-美重慶大學帕克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
中-歐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質量保障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 |
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9個) | 環保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多能互聯互補分散式能源技術及系統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能源網際網路與智慧型電力裝備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智慧無人系統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腫瘤臨床多組學大數據套用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山地人居環境工程與綜合技術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高性能積體電路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先進鑄造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 |
重慶市工程實驗室(7個) | 血管植入物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無線電能傳輸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化工過程強化及反應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山地人居環境工程與綜合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高性能積體電路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先進鑄造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庫區山地城鎮地質災害防治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 |
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18個) | 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 |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建築技術重點實驗室 | |
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重點實驗室 | |
熱工重點實驗室 | |
軟體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市政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 | |
新型建築材料與工程重點實驗室 | |
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 | |
運載器測控及遙感技術信息傳輸重點實驗室 | |
自動化工程重點實驗室 | |
電工新技術重點實驗室 | |
污染防治與廢物資源化重點實驗室 | |
冶金工程重點實驗室 | |
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 |
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重點實驗室 | |
功能基因及調控技術重點實驗室 | |
非線性分析及套用重點實驗室 | |
資料來源: |
類別 | 名稱 |
---|---|
重慶市高校市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 | 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
“2011計畫”協同創新中心(6個) | 重慶自主品牌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 |
山地城鎮建設防災與減災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重慶市深空巡視探測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能源網際網路與智慧型裝備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鋼結構與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地方政府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 |
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 | 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
西部環境資源法制建設研究中心 | |
語言認知及語言套用研究基地 | |
建設經濟與管理中心 | |
重慶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6個) |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
重慶市協同創新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 | |
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經略研究院) | |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 |
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
醫務社會工作實踐研究基地 | |
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15個) | 輕合金材料科學與技術 |
新能源化工創新團隊 | |
生物流變學與納米技術創新團隊 | |
先進制造技術創新團隊 | |
微生物能源高效轉化理論與技術 | |
信息安全與計算智慧型 | |
基於學科交叉(Bio-X模式)的生命科學基礎問題研究 | |
山區岩土工程 | |
水資源規劃 | |
廢水處理理論 | |
綠色建築 | |
三維列印(增材)製造 | |
果實發育調控 | |
工程結構抗震防災 | |
低品位能源清潔高效轉換與利用技術 | |
車輛動力傳動與控制 | |
現代信號處理 | |
重慶市科委新產品研發團隊(2個) | 智慧型服務新產品研發團隊 |
高附加值天然植物提取新產品研發團隊 | |
其他科研平台(12個) | 重慶市現代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 |
重慶市製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 | |
重慶市數學科學研究所 | |
重慶市兩化融合促進與服務中心 | |
重慶市鈉米材料與技術工程中心 | |
重慶市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 | |
重慶市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遙測遙感監控實驗室 | |
重慶市虛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
重慶大學建築教育科普基地 | |
重慶大學物理探索科技館 | |
重慶市生態環境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 | |
綠色建築與人居環境質量保障科研創新平台 | |
資料來源: |
科研成果
項目名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時間 |
---|---|---|
軍工項目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1年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1年 | |
深部鹽礦采鹵溶腔大型地下儲氣庫建設關鍵技術及套用研究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1年 |
豬雞病原細菌耐藥性研究及在安全高效新獸藥研製中的套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2年 |
軍工項目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2年 |
電網大範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2013年 |
混凝土裂縫分齡期防治新材料和新技術及其套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13年 |
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13年 |
氣體絕緣裝備特高頻局部放電監測的關鍵技術及其套用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4年 |
高端重載齒輪傳動裝置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4年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5年 | |
12000噸航空鋁合金厚板張力拉伸裝備研製與套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5年 |
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6年 |
參考資料: |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 學術期刊
合作交流
文化傳統
學校標識
- 校徽
精神文化
- 校訓
- 校風
- 學風
- 校歌
歌詞 | 曲譜 |
---|---|
江漢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學府宏開,濟濟隆隆。 考四海而為俊,障百川而之東。 研究科學,振興理工。 啟茲天府,積健為雄。 復興民族兮,誓作前鋒。 | |
資料來源: |
社團文化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
黨委書記 |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
黨委常務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國家監委駐重慶大學監察專員 | |
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 | |
黨委常委、副校長 | |
黨委常委 | |
博雅書院榮譽院長 | |
參考資料: |
歷任領導
學校名稱 | 姓名 | 任期 |
---|---|---|
重慶大學 | 1929年10月至1935年8月 | |
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 | ||
1938年10月至1941年7月 | ||
1941年9月至1949年11月 | ||
何魯 |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 | |
鄭思群 | 1956年7月至1966年8月 | |
曾德林 | 1978年4月至1980年5月 | |
何文欽 | 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 | |
江澤佳 | 1982年12月至1986年12月 | |
顧樂觀 | 1986年12月至1992年8月 | |
吳雲鵬 | 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 | |
劉飛 | 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 | |
吳中福 | 1997年7月至2003年1月 | |
李曉紅 | 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 | |
林建華 | 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 | |
周緒紅 | 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 | |
張宗益 | 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 | |
原重慶建築大學 | 李海文 | 1952年10月至1955年7月 |
石昌傑 | 1965年8月至1972年6月 | |
宋元良 | 1972年6月至1983年10月 | |
盧忠政 | 1983年10月至1992年3月 | |
梁鼎森 | 1992年3月至1995年12月 | |
祝家麟 | 1995年12月至2000年5月 | |
原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 石澤民 | 1978年11月至1979年11月 |
尹鈞 | 1979年11月至1983年7月 | |
何高毅 | 1987年1月至1991年4月 | |
武育秦 | 1993年3月至1998年10月 | |
潘文宛 | 1998年10月至2000年5月 | |
參考資料: |
知名校友
領域 | 校友 |
---|---|
兩院院士 | |
專家學者 | |
英雄楷模 | |
黨政領導 | |
高校領導 | |
商業精英 | |
體育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