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重慶大學素以人文與科學相濟為辦學宗旨,1929年創校之初即設立文學院,著名學者向楚、向宗魯、商承祚、吳宓、楊明照,作家艾蕪、詩人吳芳吉等曾在此任教或就讀,後在全國院系調整中停辦。1998年,重慶大學成立人文藝術學院,恢復漢語言文學專業,新設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2004年,獲得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三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006年,獲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授權點,同年新聞學成為重慶市擬建設重點學科。2007年,組建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並與學校宣傳部共建重慶大學輿情研究所。2010年,獲得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2011年,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共同組建新聞傳播與區域發展研究院。2012年,學校調整學科布局,更名為重慶大學新聞學院。2013年,依託法學院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自主設定新聞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
新聞學院現有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兩個本科專業,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碩士點,自主設定新聞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初步形成本-碩-博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學院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其中教育部重大課題1項,國家社科基金6項;主持重慶市市教改課題9項。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28人,實驗人員3人。專任教師中,教授8人,研究員2人,副教授4人,博導5人,碩導13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新聞出版總署“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1人,重慶市學科帶頭人1人,重慶大學“百人計畫”學者2人。專任教師兼任全國性一級二級學副會長、常務理事、副主任等學術職務5人次,兼任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評審會副主任、評審、全國網路輿情考試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3人次。
學院建有技術設備先進、綜合功能齊全的全媒體傳播實驗中心,由一個綜合平台和六個專業實驗室組成,包括媒介融合實驗室、電視演播室、數字高清視頻編輯實驗室、攝像實驗室、攝影實驗室、數字音頻實驗室、傳媒與輿情調查實驗室,設備總資產600萬元,實驗中心場地面積700多平方米。學院與新華社重慶分社、重慶廣電集團、重慶日報報業集團、重慶出版集團、華龍網等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平台和學生實習基地。
學院注重國際交流合作,2009年與加拿大威爾弗里德·勞里埃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建立“2+2模式”雙學位合作辦學項目,2011年與美國
雪城大學紐豪斯公共傳播學院(S.I. Newhouse School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簽署“3+1+1”本碩連讀項目合作協定,2012年與台灣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簽署合作交流協定,2013年與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生命與社會科學學院(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學生交換計畫;同年簽署與
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校區)(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Fullerton)夥伴和合作辦學備忘錄。
機構設定
機構設定圖:
學院領導
【名譽院長】馬勝榮
【院長】董天策
【黨委書記】卓光俊
【副院長】張瑾
【黨委副書記】魏世平
辦學規模
現設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兩個本科專業。擁有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和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五個二級學科碩士點以及新聞傳播學專業學位碩士點,新聞學為重慶市重點建設學科。學院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加拿大威爾弗里德·勞里埃大學(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建立了“2+2模式”的雙學位合作辦學項目,廣播電視新聞學、新聞學本科專業的二年級學生可申請赴威爾弗里德·勞里埃大學班福校區新聞傳媒專業進行三、四年級的學習,並分別頒發重慶大學和勞里埃大學的學士學位證書和畢業證書。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800餘人,專職教師2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3人。特聘院長、博士生導師馬勝榮教授是新華社原副社長、常務副總編輯,是我國從事國際新聞報導的知名專家。
學院正在建設技術設備先進、綜合功能強大的新媒體傳播實驗中心,並與新華社重慶分社、重慶廣電集團、重慶報業集團、重慶出版集團建立了產、學、研合作平台和學生實習基地。
辦學理念
憑藉綜合大學的辦學優勢,以漢語言文學為基礎,以新聞傳播學科為重點,注重與外國語言文學、社會學、法學、經濟管理、影視藝術、信息科學、數字媒體等學科融合交叉的學科發展特色,通過開放式和實踐性的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職業水準的綜合型、創新型人才。
專業介紹
新聞學
新聞學是研究新聞事業和新聞工作規律的科學,本專業適應資訊時代媒介社會和創意產業發展的需要,注重文理滲透、媒介融合,培養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正義感,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個人情操,既具有國際化視野、良好的人文學科素養和新聞職業水準,又能廣泛運用新媒體傳播技術的新型新聞傳播、文化宣傳的複合型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網路與新媒體、中外新聞傳播史、傳媒倫理與法規、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新聞採訪與寫作、新聞編輯、新聞評論、新聞攝影、專業新聞報導、調查性報導與深度報導、媒介經營與管理。
就業方向:本專業培養可以在各類媒體從事新聞實務以及在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宣傳、文化工作的複合型人才。畢業生可到新聞媒體、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實務、文化宣傳、創意產業等工作。
廣播電視學
本專業立足於新聞傳播學的內在規律,著眼於廣播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和未來前景,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廣博的文化知識、敏銳的社會觀察力、寬闊的國際視野和嫻熟的專業技能,能夠在廣播電視機構以及其他傳媒、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採訪、報導、拍攝、編輯、主持、策劃、管理等工作的廣播電視套用型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新聞學概論、傳播學概論、網路與新媒體、中外新聞傳播史、傳媒倫理與法規、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新聞採訪與寫作、電視新聞拍攝與編輯、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節目策劃與欄目設計、廣播電視評論、節目主持藝術、媒介經營管理。
就業方向:本專業適應性強,主要培養理論素養深厚、知識基礎紮實,具有良好的新聞傳播專業精神和業務能力的專門新聞人才。畢業生可到廣播電視台、音像出版、影視製作等新聞傳媒和各種文化傳播產業,以及企業事業單位從事新聞采編及文化宣傳工作。
師資隊伍
專職教師: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董天策、張小強
教授:陳絢、董天策、苟世祥、馬勝榮、彭逸林、吳小君、肖鐵岩、張瑾
百人學者:郭小安、齊輝、曾潤喜
副教授:杜積西、李興亮、歐陽照、張小強
講師:李成波、李章川、黎臻、賈茜、彭輝、蒲俊傑、陶楠、湯天甜、吳明華、向歡、楊涵、楊秀、鄭靜、趙麗君、李松蕾、鄒霞
管理與教輔:
黨委成員:卓光俊、魏世平
行政人員:龔兵、魏媛、龔纓、唐敏、劉欣、劉念
思政人員:溫健琳、王穎異、李朗
實驗人員:孫良斌、郜亞楠、董傲通
兼職教師:
教授:海霞、尹韻公、鄭保衛、黃文、趙雅麗、楊錦麟、劉保華、任波、呂 屏、左曙光、謝晉陽、黃 琳、何 志、何 兵、劉長發、牟豐京、陶衛紅、張紅梅、張小良、劉舜發
副教授:向陽、楊尚鴻
研究機構
新聞傳播與區域發展研究院
新聞傳播與區域發展研究院(Institution of Communication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CRD )成立於2011年1月8日,由重慶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組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保衛教授任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高鋼教授任副院長,重慶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現為新聞學院)馬勝榮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兼副院長。
研究院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大學與重慶大學兩校在傳媒研究等領域的優勢互補功能,提出“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向相結合,本土問題與國際視野相結合”的研究取向,注重中國區域發展的問題意識, 積極為國家發展提供學術研究和智力支持。
研究院成立以來,在網際網路與地方治理、傳媒與區域形象構建、大眾傳媒與區域文化傳播等領域已經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已經完成多個橫向和縱向課題。
研究院注重與地方政府、國內外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合作。除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重慶日報報業集團新聞研究所等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外,並與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密蘇里新聞學院(Missouri School of Journalism),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WM)、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澳大利亞迪肯大學(Deakin)、皇家墨爾本大學(RMIT)、斯威本科技大學(Swinburne)等大學具有廣泛的學術聯繫。
重慶大學輿情研究所
重慶大學輿情研究所成立於2006年,掛靠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是中宣部信息直報點,也是西部高校唯一一家專業的輿情信息研究機構。自研究所成立以來,累計向中宣部、教育部、重慶市委上報輿情信息15001條,被採用3059條。因工作成績突出,2009年受到中共重慶市委宣委部表彰,2010年、2012年受到中宣部表彰。在科研方面,研究所已完成中宣部輿情調研2項;教育部課題3項;重慶市級課題10餘項。
2011年5月,重慶大學輿情研究所與新疆烏魯木齊報業集團建成輿情研究基地,雙方就輿情處置、業務培訓,輿情監測等展開深度合作,並就輿情課程體系、輿情實踐實戰體系、輿情教材合作開發、訂單人才培養等相關方面,達成合作框架。輿情研究基地含工作室、實驗室、伺服器放置室各一間,配備14台工作電腦,方正智思輿情系統一套,組建新疆輿情研究團隊。2012年正式刊行《新疆輿情信息參考》,送新疆自治區及烏魯木齊市領導參閱,並同步發行新疆地區各級政府機構、大型工礦企事業單位。截止2014年1月,已刊發涉疆輿情報告(動態輿情報告、輿情專報、輿情預警、思想理論動態)358期。2012年6月:在“新疆輿情研究報送基地”實習的2010級本科同學申請的“新疆社會安全類突發事件對外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獲第六屆國家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立項。
學術成果
圖書信息
書目:《網路民主的可能及限度》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2011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