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鼎

汪家鼎

汪家鼎(1919.10.18-2009.07.30),重慶人,中國著名化學工程學家和教育家,中國核化工技術奠基人之一,化學工程專業教育的發起人之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汪家鼎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工程系。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獲“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證章”。

汪家鼎早年研究流態化技術,50年代以後主要從事核化學化工與工藝的研究與開發。在液-液萃取設備的設計放大方面進行過系統研究,將時間域最小二乘擬合法用於萃取柱中軸向混合係數的計算、由穩態濃度剖面和動態回響計算萃取柱中軸向混合係數和"真實"傳質單元高度的方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家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19年10月18日
  • 逝世日期:2009年07月30日
  • 職業:科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麻省理工學院
  • 主要成就: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獎章
    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工作者稱號(金牛獎)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代表作品:《化學工程手冊 第二版》、《溶劑萃取手冊》
人物生平,個人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民國八年(1919年)十月十八日,汪家鼎出生於四川省重慶市。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汪家鼎考入北京輔仁中學就讀高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回到四川老家參加高考,並考入重慶大學化工系。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轉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學習。
民國三十年(1941年),從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畢業,並留校任助教。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學習。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碩士學位,後留校任研究助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回國歷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工系專任講師、重慶大學化工系副教授、南開大學化工系副教授、教授。
1952年,任天津大學化工系教授兼副系主任。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6年,與時鈞汪德熙等學者聯名上書高等教育部,建議設立化學工程專業。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調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並承擔籌建核化工專業的任務。當時中國的核事業才剛剛起步,其中“人工放射性元素”專業,是培養從輻照過的鈾里提取鈽-239(核燃料後處理)的專業人才。全國只有清華設立這個專業。在清華大學工作期間歷任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工程化學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化學與化學工程系(現化學工程系)系主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58年至1966年,汪家鼎領導並參加了”核燃料後處理工藝與設備“的研究與發展工作。
1980年,汪家鼎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1987年,汪家鼎倡議並領導籌建了由清華大學、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大學4所大學組成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1年,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驗收並開放運行,汪家鼎擔任第一任實驗室主任,直到1997年。
1993年,當選為國際溶劑萃取會議(常設)委員。
2009年7月30日,汪家鼎因突發腦梗塞醫治無效,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逝世,享年90歲。

個人成就

科研成就

1958年,汪家鼎首先提出了“萃取法核燃料後處理工藝與設備”項目,並參加領導了項目的實施,系統研究了萃取分離鈾-鈽-裂變元素、純化鈽工藝全流程的各個步驟和環節;研製了適用於強輻照和遙控的主體設備“抽壓脈衝液流攪拌混合澄清槽”,提出了放大設計方法;研究成果為國家作出放棄“沉澱法”、採用“萃取法”的重大決策提供了技術基礎。
1964至1966年,在工業部門的全面協作下,汪家鼎領導並參加了該項目的“熱”室建設,完成了從元件溶解到取得合格鈽-239產品的全流程“熱”試驗。這項成果為中國第一座核燃料後處理工廠建設提供了可靠的設計基礎和運行依據,使中國核燃料後處理工藝一舉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並培養了我國第一代核燃料後處理科技及工程人才。
20世紀60年代初,汪家鼎系統開展了脈衝篩板萃取柱中兩相流動特性的研究,對國際上通用的Pratt公式提出了重要的修正,奠定了脈衝篩板萃取柱的設計基礎。70年代後期,他指導開展柱式萃取設備內液液兩相傳遞現象的研究,提出並創製了“分散-聚合”型脈衝篩板柱的新結構,建立了萃取設備性能的系列研究方法,總結了萃取設備最佳化設計及放大規律,對於從基本原理出發進行柱式萃取設備設計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成果已廣泛套用於工業實踐,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世紀80年代中期,汪家鼎領導並完成了“絡合萃取法處理工業含酚廢水新工藝研究”課題,篩選了具有協同效應的混合型絡合萃取劑,提出了萃取除酚新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並付諸工業實施,獲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汪家鼎在國內率先領導開展了超臨界萃取、雙水相萃取、膜萃取等新分離方法的研究工作。
1986年,汪家鼎領導並完成的“脈部篩板柱性能與最佳化設計的研究”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論文著作
液-液萃取脈衝篩板塔中兩相流動特性的初步研究, 《化工學報》,1965,(4),215
脈衝篩板萃取柱中兩相流體力學的研究, 《化工學報》,1982,(1), 1
Study on Two-Phase Flow Characteristics and Mass Transfer in Pulsed Column with Dispersion-Coalescence type Cartridge, Proc.CIESC/AICHE Joint Meet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China, Vol.II, 538 (1982)
脈衝篩板萃取柱中傳質過程的研究,《化工學報》,1988,39(5),522
Evaluation of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s from Single Drop Models in Pulsed Sieve Plate Extraction Columns,N.N.Li Ed.《Separation & Purification Technology》1992,P.213
不同隙徑比環形萃取柱的傳質特性的研究,《化工學報》, 1993, 44(6),141,
用動態回響曲線法研究脈衝篩板萃取柱傳質特性的研究,《化工學報》, 1994, 45(5), 567
A General Equation for Calculating the “True” Height of Transfer Unit in Extraction Columns,Chinese Jour.of Chem.Eng., 1998,6(3),233
出版時間圖書名稱出版社
1996年
《化學工程手冊 第二版》
化學工業出版設社,北京
2001年
《溶劑萃取手冊》
化學工業出版設社,北京

人才培養

汪家鼎先後講授過《化工原理》、《工業化學》、《化工熱力學》、《化工數學》、《核化學工藝與工程》、《液液萃取化工基礎》等10餘門課程。
汪家鼎強調工科是一門實踐性的學科,堅持工科教育必須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倡導本科生的畢業設計與科研項目相結合,為形成清華大學化工系的優良教學傳統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擔任清華大學化工系主任的近20年時間裡,確立了化學工程、高分子化工、生物化工的學科基本布局,使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高分子材料成為材料學國家重點學科的組成部分。
截至2009年,汪家鼎共培養了博士、博士後20多人,碩士6人。多數已成為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駱廣生(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余立新(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錢宇(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張衛東 (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教授)等均為汪家鼎的學生。

榮譽表彰

時間獎項
1988年
獻身國防科技事業榮譽獎章
1994年
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工作者稱號(金牛獎)
199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
國際溶劑萃取會議委員
1978年-1980年
中國化工學會第三十三屆副理事長
1980年-1993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
中國核學會第二屆常務理事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
——
中國化工圖書編審委員會副主任
1987年-1998年
《化工學報》第六、七屆編委會主任委員
1998年-2007年
《化工學報》第八、九、十屆編委會榮譽主任委員

人物評價

汪家鼎學問精深,人格高尚(中國工程院院士袁渭康)。
汪家鼎長期從事核燃料後處理和化學工程的教學和研究,胸懷大局,團結協作,為中國原子能事業和化學工程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汪家鼎從教60餘載,悉心培養了一大批在中國化學工程的學術界、教育界和產業界發揮重要作用的優秀人才,是中國化工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汪家鼎言傳身教,治學嚴謹,辛勤耕耘,80高齡仍親歷一線,指導研究生。他熱心關注國內化工界年青科學家的成長,支持他們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一線實踐和歷練,使他們儘快成長為中國化工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促進了中國化學工程基礎研究水平的不斷提高(清華大學)。

後世紀念

《汪家鼎勵學基金》
“汪家鼎勵學基金”是由清華大學黨委原書記、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化工系校友陳希最早提議並率先捐款,由化工系和汪家鼎先生的家人共同倡議,在清華校友總會和清華教育基金會的積極支持下而設立的,第一次收到的捐贈總額已超過200萬元。該基金旨在弘揚和傳承汪家鼎先生的優秀品德和高尚精神,發揚清華大學“助困勵學、愛校育人”的精神和文化,激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髮奮學習,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化工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