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概況
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於1998年正式建院,其前身是1979年設立的國內第一個
生物力學研究室和生物醫電教研室。學院下設生物醫學工程系、生物工程系、生物醫學電子研究所、套用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等機構。在國家“211工程”、“985工程”以及2006年首批進入的國家“111計畫”等的強力支持和重點建設下,已經成為國家級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院設備先進、學科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現擁有“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發改委重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生物力學與
組織修復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畫)、重慶市國際合作基地、重慶市醫用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血液淨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國家一級重點學科1個(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流動站2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藥學);有工程碩士授權點3個(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生物工程領域、製藥工程領域);本科學科學士點2個(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工程)。學院擁有正副教授55人,其中正教授34人,博士生導師29人,碩導59人,教師中擁有博士學位者近80%。有外專千人計畫專家1人、海外名師1人、長江學者1人、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計畫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畫3人、巴渝學者1人、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一二層次人選4人、重慶市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重慶市百人計畫”3人。8人擔任國際學術會議主席;18人擔任國內外學術刊物編委等職務;5人擔任重慶市學科評議組成員。教授漢斯.格里格森獲“國家特聘專家”稱號。學院現開設有兩個本科專業:生物工程和
生物醫學工程。
學院有著光榮的歷史沿革,是國內最早開展
生物力學與
生物流變學研究的單位之一,在該領域內形成了一支國內最大的研究團隊,是生物力學高層次人才培養最具影響力的基地,研究特色鮮明,並一直與世界頂級實驗室保持長期緊密的實質性合作,在我國生物力學及流變學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承擔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獲得過
國家自然科學獎、
國家發明獎等。“十一五”期間,全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多達335項,科研總經費6500餘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包括“
973計畫”、“
863計畫”、
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點項目、科技部國家重大專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
面上項目、軍工項目等共92項,獲國家和省部獎7項,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學院年均發表SCI/
EI檢索的學術論文近百篇,整個“十一五”期間我院SCI/EI檢索的學術論文、申請/獲權專利、高級職稱師的年均科研產出等指標在全校連續多年居於領先位置。我院長期與美、英、日、法、德、加、等國的許多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和合作,與美國加州大學
聖地亞哥分校、丹麥奧胡斯大學、美國霍普金斯大學藥學院等國際頂級大學共建研究中心和基地(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UCSD建立“
錢煦國際醫學工程研究院”、與
奧胡斯大學建立“中丹軟組織生物力學及醫療器械聯合研究中心”),多次成功承辦國際性學術會議。隨著我院“111”計畫基地的建設和“重慶市首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設,一大批國際大師級的專家來院講學和開展合作研究。學院正朝著建設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學院大踏步前進。
學院領導
書記:郭興明 教授 生物醫學工程 博士
副書記:黃克瓊
機構設定
機構設定
師資力量
教授(研究員)
副教授(副研究員)
講師及其他
專業設定
生物工程專業
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專業是“國家高等學校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也是重慶大學重點建設的優勢特色專業。本專業主要側重於學習
發酵工程、
細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製藥工程、生物
材料工程的理論及其在醫藥、農林、環保、材料等領域中開發套用技能。培養掌握生物工程技術及其產業化的科學原理、工藝技術過程、工程設計、
藥物設計、醫學工程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工程技術人才。在2012中國大學專業排行榜中(來自武書連《中國大學評價》),我們的生物工程專業被評為12個等級中的最高級--A++級,位列全國233個相同專業高校的前2%。
主幹課程:生物有機化學、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生工原理與設備、生物分離工程、生化工程、
生物工藝學、發酵工藝學、
仿生學、基因工程技術、生物製藥、生物材料學等。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是“
生物醫學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的主要支撐,擁有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依託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醫療電子工程技術中心等教學實驗、科學研究及技術開發平台,構建了重慶大學-第三軍醫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聯合人才培養機制。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生命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工程技術背景,並能運用科學和工程技術手段解決人類健康及相關科學與
工程問題的複合型人才。
主幹課程:生理學、人體解剖學、臨床醫學基礎、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路、信號與系統、生物醫學感測器、計算機在醫學中的套用、醫學信號處理、醫學圖像處理、醫學成像技術、醫學儀器原理與設計、
單片機原理及在醫學儀器控制中的套用、EDA技術在生物醫學中的套用、嵌入式系統及其在醫學信息處理中的套用、醫療電子儀器測量技術、醫療電子儀器的
電磁兼容性設計與檢測技術、醫療器械的質量控制與檢測等。
培養特色
特色一:建立了生物產業化工程套用型人才和科研創新性人才的多元化培養體系。確立研究型學院以“科研-教學-學科建設”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新思路,實施了研究型學院實踐套用型和科研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在通識教育背景下強化實踐、突出創新,建立實踐套用與研究創新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以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國家“111計畫”引智基地、國家醫療器械重慶基地、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市醫療電子技術中心等為切入點,培養產業化急需的工程套用型人才和科研創新性人才。
特色二:堅持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科研成果反哺教學。 加強科研設施、科研經費對本科教學條件的支持力度,使學院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真正地賦予教學實驗與實訓功能,保證在科研中改善教學條件,在教學中促進科研。通過課程講授、專題講座、畢業設計、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課外科技活動等多種形式,把科研成果轉化到
教學過程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套用和科研創新能力,有效地實現了科研對教學的反哺作用。
科研機構
重慶大學生物力學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前身是原
國家教委生物力學及
生物流變學開放研究實驗室,1999年9月28日經教育部正式批准更名為生物力學與組織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重慶大學的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始於七十年代末。其中,於1980年獲得我國第一個生物力學碩士點,1986年獲得我國第一批兩個生物力學博士點之一,1988年獲得教育部生物力學重點學科,1985年獲得生物醫學儀器碩士點,1989年設立生物醫學儀器本科專業,1994年成立教育部生物力學及生物流變學開放實驗室。1998年學科調整,
生物力學和生物醫學儀器歸屬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獲得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博士點和碩士點。經過20多年的錘練,已培養了一支學術水平高、年齡結構合理、專業背景互補、博士碩士比重大的、朝氣蓬勃的科研隊伍。
該室在生物力學與組織工程相結合的領域開展前沿、創新性套用基礎研究,以
生物流變學方法探索組織與細胞的應力與生長關係,並將研究成果套用於生物醫學、醫藥、農業、生態環境等領域,以“985工程”創新團隊為支柱,形成研究特色鮮明、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生物流變科學與工程實驗室。
2000年-2004年,實驗室先後承擔了國家、部省市、
橫向科研項目194項,其中:國家 “
973計畫”前期項目1項;國家 “973計畫”子項目1項;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863計畫”)項目5項;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863計畫”)子項目2項;國家安全部項目1項;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2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3項;國務院三峽辦項目2項;
國家科技攻關計畫重大項目4項;高技術示範建設項目1項;部省級科研項目73項;其中,
春暉計畫項目13項;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1項;橫向協作及其它項目64項。
2000年-2004年,實到項目總經費達2115萬元,年均
科研經費達到423萬元。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52項)總經費:1303萬元,平均每年260.6萬元;部省市級科研項目(73項)總經費:564萬元,平均每年112.8萬元;橫向科研項目 ( 69 項 ) 總經費:248萬元, 平均每年49.6萬元。已經完成的項目總經費達974.2萬元,年均194.84萬元。在研的項目總經費為1141萬元,其中:國家級科研項目 23項,研究經費723.8萬元;部省市級科研項目 37項,研究經費272.5萬元;橫向科研項目25項,研究經費144.7萬元。
2000-2004年度,該實驗室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後的情況是:博士後16人(出站3人);博士118人(畢業51人);碩士285人(畢業145人);其他工程碩士和高校教師57人(畢業21人)。
此外,該室長期與以美國UCSD為代表的世界頂級實驗室保持良好合作交流;作為國際生物流變學會常務理事,首次為我國成功地爭取並承辦了國際
生物流變學大會。
該室是國內唯一以“
生物力學與組織工程”納入“211工程”重點學科和“985工程”科技創新平台建設的單位。凝聚了一支特色鮮明、國內最大的生物流變學研究團隊;
馮元楨先生2004年評價該實驗室“執中國
生物醫學工程之牛耳”。
該實驗室的代表性成果有:生物力學工程方向“血液循環系統生物力學及組織工程基礎研究”、“應力對植物生長影響及機理初步研究”;組織工程與生物材料方向“組織工程支架基礎研究與套用”、“聚乳酸型生物材料的研究與套用”;生物信息與藥物方向“新藥研發新技術的基礎研究及套用”。包括:在國際上率先發現致
動脈粥樣硬化脂質濃度
極化現象;首次提出植物生長的應力調控理論模型;首次在體外重建出一種新型人工紅細胞,其形態、力學性質及攜氧功能接近天然紅細胞;將張力整合理論首次套用於
骨組織工程支架研究,突破
丙交酯合成關鍵技術,國內率先實施
聚乳酸中試生產;國內首家研製出消化道定點施藥微系統;國際上首次提出分子電距矢量,可作為
藥物設計與構效最佳化的重要工具。
重慶大學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於1986年成立,其前身是1978年設立的重慶大學無線電系生物醫電研究室,是國內較早開展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研究團隊之一。重慶大學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研究所是“
生物醫學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重慶市醫療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主要支撐單位。
研究所2008年的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醫學信息檢測與儀器、生物醫學微系統、生物醫學圖像處理等,具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實驗研究平台,建立了醫學
電子實驗室、神經電生理實驗室、醫學圖像處理實驗室、生物醫學微系統實驗室、
數字醫學聯合實驗室(
重慶大學-第三軍醫大學)、消化道
藥物吸收研究聯合實驗室(重慶大學-上海國家藥物製劑工程中心);擁有結構合理的老中青學術梯隊,其中12人在國內外獲得博士學位,正副教授9人。
通過20多年的辛勤耕耘,研究所為
生物醫學工程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國內外的生物醫學工程及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產品研發、市場經營等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研究所從2003年至2008年先後承擔了國家“86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及國防軍工科研項目等國家、省部級課題40餘項,主編和參編學術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其中SCI、EI收錄40餘篇;獲得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7項;申請國家專利30餘項,其中授權15項;獲得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3項。研究所同國內外大學、醫院、研究院所、企業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為人才培養、技術推廣、學科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科研成果
部分專利
專利名稱
| 發明人
| | 獲權日期
|
已獲權發明專利
| | | |
柑桔黃龍病菌實時螢光PCR引物、探針、固相化試劑盒及其檢測方法
| 殷幼平
| 2008-04-01 00:00:00.0
| 2008-04-01 00:00:00.0
|
柑桔潰瘍病菌實時螢光PCR引物、探針、固相化試劑盒及其檢測方法 | 王中康
| 2008-04-01 00:00:00.0
| 2008-04-01 00:00:00.0
|
| | 2008-02-13 00:00:00.0
| 2008-02-13 00:00:00.0
|
用於消化道排空檢測緩釋片的骨架片芯及其製備工藝
| 皮喜田
| 2007-12-12 00:00:00.0
| 2007-12-12 00:00:00.0
|
一種人工心臟的模擬循環測試系統
| 鄭小林
| 2007-11-14 00:00:00.0
| 2007-11-14 00:00:00.0
|
角度型攜帶型表面等離子諧振 生化分析儀的掃描成像裝置 | 楊軍
| 2007-10-26 00:00:00.0
| 2009-07-15 00:00:00.0
|
| 彭承琳
| 2007-10-10 00:00:00.0
| 2007-10-10 00:00:00.0
|
一種在人工血管內表面種植內皮/內皮樣細胞的方法
| 潘君
| 2007-10-03 00:00:00.0
| 2007-10-03 00:00:00.0
|
離體細胞微應力施加裝置
| | 2007-09-19 00:00:00.0
| 2007-09-19 00: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