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修復

組織修復

局部組織、細胞因致病因素導致損傷和死亡後,由鄰近健康細胞再生來修補頂替,以恢復組織完整性的過程稱為組織修復(tissue repai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組織修復
  • 外文名:tissue repair
  • 階段:三個
  • 作用:有利於內環境穩定
簡介,具體過程,影響因素,

簡介

局部組織、細胞因某種致病因素的作用遭受損傷和死亡後,由鄰近健康細胞的再生來修補,以恢復組織完整性的過程稱為組織修復。
理想的組織修復,是組織缺損完全由原來性質的細胞來修復,恢復原有的結構和功能。然而,人體各種組織細胞固有的增生能力有所不同。若某種組織創傷不能靠原來性質的細胞修復,則由其他性質的細胞(常是成纖維細胞)增生來代替。其形態和功能雖不能完全復原,但仍能修復創傷(纖維組織-瘢痕癒合),有利於內環境穩定。
組織修復

具體過程

組織修復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1)局部炎症反應階段:受傷後傷口和組織裂隙先為血凝塊所充填,繼而發生炎症時繼續有纖維蛋白附加其間。其功用首先是止血和封閉創面,可減輕損傷。
(2)細胞增殖分化和肉芽組織生成階段:創傷性炎症出現不久,即可有新生的細胞在局部出現。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構成肉芽組織,可充填組織裂隙。而原有的血凝塊、壞死組織等,可被酶分解、巨噬細胞吞噬、吸收或從傷口排出。成纖維細胞能合成前膠原和氨基多糖,肉芽組織內的膠原纖維逐漸增多,其硬度與張力強度隨之增加。肉芽組織終於變為纖維組織(瘢痕組織),架接於斷裂的組織之間。同時,還有上皮細胞從創緣向內增生,肌成纖維細胞可使創緣周徑收縮(傷口收縮),於是傷口趨向癒合。除了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和上皮細胞的增生,傷後還有成軟骨細胞、成骨細胞、間葉細胞等增生。
細胞增生伴有細胞間的基質沉積。後者對組織修復也具有重要意義。傷後新產生的膠原大部分來自成纖維細胞,增生的上皮細胞、內皮細胞、成骨細胞等也可產生膠原。膠原能使新的組織具有張力強度和韌性。氨基多糖類如透明質酸、軟骨素、皮膚素等,由各種細胞產生,在膠原纖維間和細胞間可起接續作用。
(3)組織修復塑形階段:經過細胞增生和基質沉積,傷處組織可以初步修復。然而所形成的新組織如纖維(瘢痕)組織、骨痂等,在數量和質量方面並不一定都適宜於生理功能需要。如瘢痕內含膠原過多,可使瘢痕過硬,不利於修復處的活動。隨著機體狀態好轉和活動恢復,新生的組織可以變化調整。如瘢痕內的膠原和其他基質有一部分被轉化吸收,使瘢痕軟化又仍保持張力強度。此階段的病理變化包括:膠原纖維交聯增加、膠原纖維被蛋白酶水解、傷口粘蛋白減少。
以上細胞增生和組織塑形的過程中,有巨噬細胞和多種介質參與。血小板、淋巴細胞等其他細胞也釋出各種因子參與組織修復過程。在局部代謝方面,組織修復前期以合成代謝為主,為新生的細胞和基質較快增加提供物質;至塑形期有一部分分解代謝加速,使一部分基質減少。無論合成和分解均有酶類的催化作用。

影響因素

影響創傷癒合的因素很多。
如:①受創傷的細胞類型,是影響癒合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癒合只能生於穩定的和不穩定細胞受累時。若累及永久性細胞,則只能以形成瘢痕而癒合。
②血液供應,創傷組織的血液供應狀況是癒合的重要條件,若受累組織受外力壓迫或存在血管疾病(如血栓、動脈粥樣硬化、靜脈炎等),動脈血的輸入或靜脈血的引流減少,都不利於創傷的癒合,如股骨頸部的骨折常因無血管性骨壞死(又稱無菌性骨壞死,病因不清楚。可能與創傷後骨折、脫位有關)而推遲癒合。
③感染,感染原釋放的毒素可引起組織細胞的變質、壞死以及水腫、靜脈性充血等,都不利於癒合,如手術切口可因明顯感染而不能一期癒合。
④營養,營養狀況對癒合起著極重要的作用。蛋白質或胺基酸缺乏可明顯推遲癒合過程,而充足的蛋白質供給可促進癒合,有人認為蛋氨酸和胱氨酸對癒合很重要,維生素C缺乏使脯氨酸及賴氨酸不能羥化,影響膠原的合成,金屬酶以及RNA、DNA聚合酶的作用是依賴鋅的,鋅缺乏則影響RNA及DNA合成。
⑤內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及潑尼松可抑制抗體產生,從多方面抑制炎症反應,從而影響癒合,甲狀腺素對癒合是必須的。粘液水腫(見甲狀腺功能減退)時病人的創傷癒合便明顯遲緩,糖尿病患者的嗜中性白細胞趨化物減少,吞噬能力降低,從而易受感染。
⑥異物、血凝塊。均不利於癒合,也容易促使感染髮生。其他如創傷組織損失多少、創傷部的保護(如防止感染、保持適宜的溫度等)均與癒合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