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是指人體受到外界某些物理性、化學性或生物性致傷因素作用,引起體內組織結構的破壞。狹義是指機械力能量傳遞給人體造成的機體結構完整性破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創傷修復
- 分類: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
- 修復過程:炎症反應、組織增生、組織再生
- 不利因素:感染、較大血腫、休克等
創傷修複方式
創傷組織修復過程
1.炎症反應
受傷後即開始,通常持續3~5天,是以對抗異物侵襲、破壞壞死組織、防止感染為目的,為組織再生與修復奠定基礎。其表現為:小血管的快速收縮和血栓形成,以控制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白細胞滲出,控制感染;纖維蛋白原滲出,為修復過程做準備。
2.組織增生和肉芽形成
傷後24~48小時創緣上皮細胞開始增生,一部分表皮的基底細胞與其深面的真皮脫離、增厚、分裂並游向創緣形成上皮橋,封閉傷口並以原組織癒合形成上皮;成纖維細胞可使創緣周徑收縮(傷口收縮),使傷口邊緣趨向於互相接近。對於上皮細胞無法覆蓋的創傷,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新生血管等共同構成肉芽組織,可充填無法上皮化的組織裂隙;而原有的血凝塊、壞死組織等,可被酶分解、巨噬細胞吞噬、吸收或從傷口排出。肉芽組織最終變為纖維組織(瘢痕組織),架接於斷裂的組織之間,形成後來的癒合瘢痕。
3.傷口收縮、組織再生和塑形期
這個時期自傷後24小時開始,持續時間長達1年。細胞增生和肉芽組織的形成,使傷口處組織初步修復。此後傷口內一直在進行著膠原數量、粗細和密度的變化。膠原通過增加分子間共價交聯密度、增加與非膠原成分的交聯、瘢痕性膠原纖維構型的改變而增加瘢痕組織的張力強度。若瘢痕內的膠原和其他基質有一部分被轉化吸收,可使瘢痕軟化並仍保持張力強度。
傷口癒合類型
是指組織缺損少、創緣整齊、無感染、經自身組織黏合或經縫合後創面對合嚴密、不產生或極少產生肉芽組織的傷口癒合。典型的傷口是手術切口,清創縫合後的傷口也可達到此效果。一期癒合時間短、形成瘢痕少,癒合後的傷口僅留下一條線狀瘢痕。
2.二期癒合
見於組織缺損較大、壞死組織多、伴有感染或延誤了時間無法進行外科清創縫合的傷口。此類傷口由於壞死組織多、炎症反應明顯,傷口的癒合在感染被控制、壞死組織被清除後才能
開始。二期癒合的癒合時間長,形成的瘢痕大。痂下癒合為一種特殊類型的二期癒合。傷口表面的血液、滲出液及壞死物質乾燥後形成黑褐色硬痂,在痂下進行的二期癒合過程被稱為痂下癒合。痂下癒合所需時間較無痂者長,因表皮再生需首先將痂皮溶解才能向前生長。
不利於創傷修復的因素
2.傷口內有異物留存或有較大血腫時可延遲治癒時間,甚至並發感染。
3.局部主要血管損傷或受壓,或全身有休克等,可引起創傷組織血流灌注不足,延遲組織修復過程。
4.某些藥物也不利於創傷修復,使傷口癒合緩慢並增加感染率。常見的有抗炎皮質激素、抗凝劑、抗癌藥等。
5.患有全身性疾病也不利於創傷癒合,如惡性腫瘤、糖尿病未治療、全身性的營養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