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自然科學獎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負責的獎項,是中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之一,授予在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中,闡明自然現象、特徵和規律、做出重大科學發現的公民。
1956年第一次頒發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自然科學獎
- 設立時間:1956年
- 設立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主辦單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
獎項歷史,獎項設定,組織流程,申報條件,評選考核,評價指標,獎勵情況,
獎項歷史
1956年1月,中國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同年第一次頒發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有3位科學家獲此殊榮,他們就是華羅庚、吳文俊和錢學森。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標誌著中國科技獎勵體系基本完成。
1979年11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
1982年,第二次頒發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87年,國家決定設立三大國家級獎勵,即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每兩年頒發一次。
1988年9月,由國家科委頒布《國家科委關於國家自然科學獎申報、評審的若干說明》。
1993年5月,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實施細則》。
1993年6月28日,國務院修訂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科學獎勵條例》。
1999年5月23日,朱鎔基總理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265號令,發布實施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改革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五大獎項。
2003年12月20日,國務院令第396號《國務院關於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訂。
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令第638號《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獎項設定
國家自然科學獎分為一等獎、二等獎2個等級;對做出特別重大科學發現或者技術發明的公民,對完成具有特別重大意義的科學技術工程、計畫、項目等做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可以授予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每年獎勵項目總數不超過400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由國務院頒發證書和獎金。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獎金數額由國務院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會同財政部門規定。
組織流程
申報條件
- 國家自然科學獎候選人的條件
國家自然科學獎候選人應當是推薦書附屬檔案提交的8篇代表性論文或專著的主要作者,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提出總體學術思想、研究方案;
(2)發現重要科學現象、特性和規律,並闡明科學理論和學說;
(3)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決關鍵性學術疑難問題或者實驗技術難點,以及對重要基礎數據的系統收集和綜合分析等。
評選考核
- 重大科學發現應當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1)前人尚未發現或者尚未闡明:該項自然科學發現為國內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學理論在國內外首次闡明,且主要論著為國內外首次發表。
(2)具有重大科學價值:該發現在科學理論、學說上有創見,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創新;對於推動學科發展有重大意義,或者對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3)得到國內外自然科學界公認:主要論著已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上發表或者作為學術專著出版三年以上,其重要科學結論已為國內外同行在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尤其是重要學術刊物以及學術專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套用。
評價指標
是否屬於科學發現:指該項科學發現是否為國內外首次提出,或其科學理論在國內外首次闡明。屬於首先發現或首先闡明1分,不屬於首先發現或首先闡明0分。
定量評價指標 | 指標含義 | 5-4分 | 3分 | 2-1分 | 0分 |
科學發現程度 | 指對自然現象和客觀規律發現、認識和闡明的程度,包括科學探索與發現的深度、廣度、系統性,和研究領域的開拓,科學理論、學說的創建或研究方法與手段的創新。 | 有重大發現與開拓創新 | 有重要發現與創新 | 有較大發現與創新 | 科學研究與發現不足 |
主要學術思想和觀點被他人認可的情況 | 指他人在正式發表的科學論文、專著、教材中正面引用完成人提出的學術思想、觀點、方法,或被有關實驗、實踐所證實的情況,包括引用文章的質量、數量,引用文章發表刊物、引用內容及學術界的公開評價等。 | 被學術界公認和廣泛引用或驗證 | 被學術界承認、引用或驗證 | 被學術界部分引用或驗證 | 尚未被學術界引用或驗證 |
主要論文發表刊物和專業著作的影響 | 指刊登主要論文的公開發行學術刊物、正式出版的學術專著在國內外學術界的影響和地位。 | 權威刊物或本學科最有影響刊物、專著 | 本學科重要刊物、專著 | 一般學術刊物、專著 | 未在公開發行的學術刊物發表 |
對推動科學發展或滿足國家發展需求的作用 | 指對本學科或相關學科發展的影響,如解決重要基礎科學問題、形成新的分支學科、促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或對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某一領域提供了重要理論指導及其作用和影響。 | 有重大作用或影響 | 有重要作用或影響 | 作用或影響一般 | 基本沒有作用或影響 |
獎勵情況
- 評獎結果
23年來,共有716項基礎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其中一等獎17項。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公開部分) | ||
獲獎項目名稱 | 第一完成人 | 獲獎年份 |
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數函式論 | 華羅庚 | 1956 |
示性類及示嵌類的研究 | 吳文俊 | 1956 |
工程控制論 | 錢學森 | 1956 |
人工全合成牛胰島素研究 | 鈕經義 | 1982 |
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 | 李四光 | 1982 |
配位場理論研究 | 唐敖慶 | 1982 |
哥德巴赫猜想研究 | 陳景潤 | 1982 |
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 | 王淦昌 | 1982 |
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 | 王曉青 | 1982 |
《中國科學技術史》 | 李約瑟 | 1982 |
中國古代建築理論及文物建築保護的研究 | 梁思成 | 1987 |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及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 | 王文采 | 1987 |
五次對稱性及Ti-Ni準晶相的發現與研究 | 郭可信 | 1987 |
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 | 塗光熾 | 1987 |
關於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 | 陸家羲 | 1987 |
東亞大氣環流 | 葉篤正 | 1987 |
微分動力系統穩定性研究 | 廖山濤 | 1987 |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 | 劉東生 | 1987 |
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全合成 | 王德寶 | 1987 |
分子軌道圖形理論方法及其套用 | 唐敖慶 | 1987 |
蛋白質功能基團的修飾與其生物活性之間的定量關係 | 鄒承魯 | 1987 |
液氮溫區氧化物超導體的發現 | 趙忠賢 | 1989 |
基於時序邏輯的軟體工程環境的理論與設計 | 唐稚松 | 1989 |
中國蕨類植物科屬的系統排列和歷史來源工程 | 秦仁昌 | 1993 |
哈密爾頓系統的辛幾何算法 | 馮康 | 1997 |
從2000年開始,國家自然科學獎的獲獎項目如下:
- 一等獎
年度 | 項目名稱 | 主要完成人 |
---|---|---|
2002 | 物理有機化學前沿領域兩個重要方面-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的研究 | 蔣錫夔、計國楨、張勁濤、范偉強、史濟良 |
2003 | 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 | 陳均遠、侯先光、舒德乾 |
2006 | 介電體超晶格材料的設計、製備、性能和套用 | 閔乃本、朱永元、祝世寧、陸亞林、陸延青 |
2006 | 金屬配合物中多重鍵的反應性研究 | 支志明 |
2009 | 《中國植物志》的編研 | 錢崇澍,陳煥鏞,吳征鎰,王文采,李錫文,胡啟明,陳藝林,陳心啟,崔鴻賓,張宏達 |
2013 | 40K以上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質研究 | 趙忠賢,陳仙輝,王楠林,聞海虎,方忠 |
2014 | 網路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 | 張堯學,周悅芝,林闖,任豐原,王國軍 |
2015 | 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 | 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陳增兵 |
2016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盪新模式 | 王貽芳,曹俊,楊長根,衡月昆,李小男 |
2017 | 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 | 李家洋,韓斌,錢前,王永紅,黃學輝 |
2017 | 聚集誘導發光 | 唐本忠,秦安軍,董宇平,李振,孫景志 |
2018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 | 薛其坤,王亞愚,何珂,馬旭村,呂力 |
- 二等獎
年度 | 項目名稱 |
---|---|
2000 | 非線性時間序列分析中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
統一描述平衡與非平衡體系的格林函式理論研究 | |
利用引力透鏡效應研究宇宙中的物質分布 | |
石杉鹼的化學與藥理研究 | |
碳-碳重鍵新的合成方法學研究 | |
原子簇的結構、化學鍵和結構規則 | |
遼西中生代華夏鳥類群和孔子鳥類群及鳥類的早期演化 | |
我國乾旱半乾旱區十五萬年來環境演變的動態過程及發展趨勢 | |
喜馬拉雅地區深反射地震和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深部結構和構造研究 | |
小麥族種質資源研究 | |
中國特產瀕危雉類生態生物學及馴養繁殖研究 | |
全反式維甲酸與三氧化二砷治療惡性血液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 | |
神經性高頻性耳聾等遺傳性疾病基因的克隆和遺傳疾病家系的收集 | |
尿激酶原的結構和功能關係的研究 | |
低維結構的量子特性及計算設計研究 | |
2001(18項) | 納米非氧化物的溶劑熱合成與鑑定 |
三維流形拓撲性質的研究 | |
KAM理論中若干問題的研究 | |
ψ(2S)粒子及粲夸克偶素物理的實驗研究 | |
重離子核反應的集體效應和奇異核產生及其性質研究 | |
中國西南特提斯造山帶構造與新生代碰撞變形研究 | |
太陽風中磁流體湍流的本質 | |
磁層能量傳輸與釋放研究 | |
非細胞體系核樣結構重建(裝配)的系統研究 | |
氨基醯-tRNA合成酶及其與相關tRNA的相互作用 | |
中國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多樣性、分類及系統發育研究 | |
中國經濟昆蟲志 | |
C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免疫抗原表位和致癌性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 |
巨核細胞和血小板的病理生理學特徵及其生長調節 | |
自組織生長量子點雷射材料和器件研究 | |
複合泵浦X射線雷射 | |
金剛石及其相關薄膜的場致電子發射特性和機制 | |
納米潤滑的研究和實驗 | |
2002 | 半單李群上的非交換調和分析 |
隨機激勵的耗散的哈密頓系統理論 | |
定向碳納米管的製備、結構和物性的研究 | |
自旋輸運和巨磁電阻理論 | |
軌道簡併強關聯繫統的SU(4)理論 | |
通過金屬配位作用而實現的一些高選擇性合成反應 | |
新型無機聚合物的設計合成、結構規律與性能研究 | |
高分子穩定金屬納米簇的合成及催化研究 | |
C60的化學和物理若干基本問題研究 | |
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 | |
持久性污染物的環境界面化學與控制技術原理 | |
行星際擾動傳播研究 | |
中國蘭科植物研究 | |
蛋白質二硫鍵異構酶的分子伴侶活性以及分子伴侶幫助的蛋白質摺疊 | |
遺傳性乳光牙本質致病基因的研究 | |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1%(3號染色體短臂末端)基因組測序 | |
蛋白激酶在阿片類物質介導的信號轉導和耐受依賴中的作用 | |
神經網路的非線性映照理論,信號盲分離和主成份(微小成份)分析 | |
設計嚴格安全軟體的完備演算系統 | |
金剛石及新型碳基材料的成核與生長 | |
矽基低維結構材料的研製、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製備 | |
煤燃燒過程中非主量組分的變化行為和氧化亞氮生成規律的理論描述 | |
葉輪機械氣動正、反問題的求解與設計最佳化的研究 | |
2003 | 氮的間隙原子效應及新型磁性材料研究 |
求解光學逆問題的一種新方法及其在衍射光學中的套用 | |
伽瑪射線暴餘輝和能源機制的研究 | |
高分子鏈在稀溶液中的摺疊和組裝 | |
光電功能膜材料基礎研究 | |
分子磁性的基礎研究 | |
複雜體系成分分析及波譜結構解析的化學計量學研究 | |
有毒化學污染物形態研究中的聯用技術、方法學及相關機理 | |
中國西南地區高等真菌重要類群的分類與新化學成分研究 | |
中國主要植物染色體研究 | |
神經肌肉突觸新信號傳遞機制的鑑定 | |
A-1型短指(趾)症致病原因的研究 | |
樹突狀細胞的抗原提呈、功能調控及其來源的新基因的功能研究 | |
量子信息技術的基礎研究 | |
納米結構氧化鋅半導體ZnO薄膜的室溫紫外雷射發射 | |
有序可控矽基量子結構的構築原理與光電子特性 | |
液態金屬深過冷與快速晶體生長研究 | |
複雜非線性系統的某些動力學理論與套用 | |
2004 | 辛道路的指標理論與在非線性哈密頓系統中的套用 |
擴充未來光管猜想及相關問題的解決 | |
張量函式表示理論與材料本構方程不變性研究 | |
2-5GeV能區正負電子湮沒產生強子反應截面(R值)的精確測量 | |
原子尺度的薄膜/納米結構生長動力學:理論和實驗 | |
高溫超導體磁通動力學研究 | |
有機、聚合物體系的層狀組裝與功能 | |
有序排列的納米多孔材料的組裝合成和功能化 | |
光電功能配位化合物及其組裝 | |
若干新型光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和套用探索 | |
核酸化學及以核酸為靶的藥物研究 | |
有機雜環化合物在金屬表面的化學及電化學聚合 | |
東亞季風氣候-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 | |
數字地表模型的多維動態構模研究 | |
礦物氧同位素分餾係數的理論計算和實驗測定 | |
植物性細胞、受精及胚胎髮生離體作業系統的創建與實驗生物學研究 | |
中國龍膽科植物的研究 | |
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分類學、發生與系統學以及生態學研究 |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 | |
人類造血和內分泌相關細胞/組織基因表達譜和新基因識別研究 | |
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離子通道靶點研究 | |
新型半導體異質結構和器件物理研究 | |
半導體納米結構物理性質的理論研究 | |
視覺計算理論與算法研究 | |
高速電路系統信號完整性問題基礎研究 | |
新型的氧化物磁製冷工質與隧道型磁電阻材料 | |
若干低維材料的拉曼光譜學研究 | |
傳熱與流動過程數值預測原理及高效算法的研究 | |
2005 | 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礎 |
鐵電陶瓷的力電耦合失效與本構關係 | |
Atiyah-Singer指標理論的若干研究 | |
哈密頓圈及圈覆蓋理論 | |
高維非線性守恆律方程組與激波理論 | |
電荷-宇稱對稱性破壞和夸克-輕子味物理的理論研究 | |
微小晶體結構測定的電子晶體學研究 | |
宇宙結構形成的數值模擬研究 | |
單分子結構與電子態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 |
超分子體系中的光誘導電子轉移、能量傳遞和化學轉換 | |
過渡金屬炔基及硫屬簇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及其發光性能的研究 | |
新型手性配體的設計、製備及其在不對稱催化反應中的套用 | |
具有特殊浸潤性(超疏水/超親水)的二元協同納米界面材料的構築 | |
甲烷直接催化脫氫轉化為芳烴和氫新反應的研究 | |
氣候數值模式、模擬及氣候可預報性研究 | |
有毒難降解有機污染物光催化降解機理的研究 | |
典型化學污染物環境過程機制及生態效應 | |
中國土壤系統分類研究 | |
分散元素礦床和低溫礦床成礦作用 | |
黃土丘陵溝壑區土地利用與土壤侵蝕 | |
膜脂/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質在膜脂作用下結構與功能變化 | |
提高作物養分資源利用效率的根際調控機理研究 | |
核糖體失活蛋白與核糖體RNA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 |
哺乳動物有性和無性生殖的實驗胚胎學研究 | |
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電生理學研究 | |
鼻咽癌分子遺傳學研究 | |
母親血漿中胎兒核酸的探索與套用 | |
肝細胞生成素等人胎肝來源新基因的系列研究 | |
中國不同民族永生細胞庫的建立和中華民族遺傳多樣性的研究 | |
碲鎘汞薄膜的光電躍遷及紅外焦平面材料器件研究 | |
光折變新效應、機理與器件的研究 | |
氧化物輔助合成一維半導體納米材料及套用 | |
摻氮直拉矽單晶氮及相關缺陷的研究 | |
非均質材料顯微結構與性能關聯:理論及實踐 | |
幾種鐵電薄膜及配套氧化物電極材料的研究 | |
粒子與光電材料相互作用的套用基礎研究 | |
工程氣固兩相流動中若干關鍵基礎問題的研究 | |
離散與混合生產製造系統的最佳化理論與方法研究 | |
2006 | 結構拓撲最佳化中奇異最優解的研究 |
非線性最佳化的計算方法和理論 | |
銀河系磁場的研究 | |
超強雷射與電漿相互作用中超熱電子的產生和傳輸 | |
開放骨架磷酸鋁新結構類型的開拓 | |
磁性金屬配合物的設計、結構與性質 | |
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 | |
金屬參與的聯烯化學中的選擇性調控 | |
岩石剩磁機理與古地磁場 | |
珠江三角洲環境中毒害有機污染物研究 | |
大氣污染中的瞬態物種的產生、結構和反應 | |
湖泊沉積與區域環境變化 | |
海洋初級生產力結構及微型生物生態學研究 | |
構建神經系統信號傳導複合體的結構基礎 | |
蔬菜作物對非生物逆境應答的生理機制及其調控 | |
線粒體基因組多樣性與東亞人群歷史的研究 | |
單核苷酸多態與腫瘤的研究 | |
惡性腫瘤磷酸化調控的信號轉導研究 | |
神經元N受體及其失敏態的藥理毒理和病理生理學特徵的系列研究 | |
糾纏態光場及連續變數量子通信研究 | |
光場時-頻域精密控制與超靈敏雷射光譜研究 | |
一維納米線及其有序陣列的製備研究 | |
先進潤滑材料製備與性能 | |
單壁和雙壁碳納米管的製備和研究 | |
碳納米管巨觀體的研究 | |
振動控制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 | |
微動摩擦學研究 | |
2007 | 離散型多相湍流和湍流燃燒的基礎研究和數值模擬 |
關於對稱與齊次空間的復幾何 | |
仿射Weyl群的雙邊胞腔的基環和仿射Hecke代數的表示 | |
壓電材料的斷裂 | |
功能準一維半導體納米結構與物理研究 | |
中重缺中子區近滴線新核素合成及核結構實驗研究 | |
晶體生長機制與動力學若干問題的研究 | |
納米矽-納米氧化矽體系發光及其物理機制 | |
新型光電功能分子材料與相關器件 | |
配合物控制合成與晶體工程方法基礎研究 | |
功能化電極界面的研究--從化學修飾到自組裝 | |
功能界面修飾與電化學分析方法研究 | |
固液界面的分子組裝與調控及電化學STM研究 | |
一些胺基酸衍生物的反應、合成及性質研究 | |
熱河脊椎動物群的研究 | |
海陸氣相互作用及其對副熱帶高壓和我國氣候的影響 | |
中國西北季風邊緣區晚第四紀氣候與環境變化 | |
地球空間數據與空間分析的不確定性原理 | |
華北及其鄰區大陸地殼組成與殼幔交換動力學研究 |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與其它細胞信號通路間的對話機制 | |
黏菌代表類群系統研究 | |
新的snoRNA結構與功能研究 | |
水稻第四號染色體測序及功能分析 | |
顯花植物自交不親和性分子機理 | |
藍藻異型胞分化及環式光合電子傳遞研究 | |
Y染色體多態性與東亞人群的起源、遷徙和遺傳結構的研究 | |
重要藥理作用的靶標動力學行為與功能關係研究及其藥物設計 | |
惡性腫瘤細胞抗原提呈和生物調變機理研究 | |
納米冷陰極及其器件研製 | |
基於認知與非歐氏框架的數據建模基礎理論研究 | |
ZnO基材料生長、P型摻雜與室溫電致發光研究 | |
智慧型控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 |
Ca-P生物材料的骨誘導性及其機理研究 | |
有機螢光功能材料 | |
複雜約束條件氣液兩相與多相流及傳熱研究 | |
破斷岩體表面形貌與力學行為研究 | |
納微尺度流體流動與傳熱傳質的基礎研究 | |
複雜非線性電力系統的穩定控制與智慧型最佳化理論與方法的研究 | |
不同水動力條件下污染物輸移過程及系統耦合模型研究 | |
2008 | 均勻試驗設計的理論、方法及其套用 |
人工邊界方法與偏微分方程數值解 | |
電磁材料結構多場耦合非線性力學行為的理論研究 | |
固體的微尺度塑性及微尺度斷裂研究 | |
通過恆星豐度探索銀河系化學演化的研究 | |
量子開系統研究及其在量子信息的套用 | |
原子分子操縱、組裝及其特性的STM研究 | |
化學反應過渡態的結構和動力學研究 | |
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能及其套用探索研究 | |
碳硼烷及其金屬碳硼烷的合成、結構和反應 | |
新型規則納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 | |
晚中新世以來東亞季風氣候的歷史與變率 | |
寒武系和奧陶系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金釘子)及年代地層劃分 | |
生命與環境協調演化中的生物地質學研究 | |
中國濕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CH4和N2O)排放規律研究 | |
中國第四紀冰川與環境變化研究 | |
精子在附睪中成熟的分子基礎研究 | |
中國苔蘚植物研究 | |
抗生素代謝工程的基礎研究 | |
血糖調節相關的調控型分泌的分子機理研究 | |
華南熱帶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恢復/演替過程碳、氮、水演變機理 | |
雌激素和三苯氧胺誘發婦科腫瘤的分子機制 | |
腫瘤細胞的泛素調節機制研究 | |
介導肝臟損傷與再生的天然免疫識別及其調控機制 | |
魯棒控制系統設計的參數化方法與套用 | |
國際通用Hash函式的破解 | |
複雜非線性系統鎮定控制的理論與設計 | |
非經典計算的形式化模型與邏輯基礎 | |
混沌反控制與廣義Lorenz系統族的理論及其套用 | |
非平衡晶界偏聚動力學和晶間脆性斷裂研究 | |
用於納電子材料的碳納米管控制生長、加工組裝及器件基礎 | |
電力大系統非線性控制學 | |
煤的結構特徵及其與反應性的關係和調變 | |
熱噴塗塗層形成機制、結構與性能表征的套用理論研究 | |
2009 | 湍流熱對流的實驗研究 |
非線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適應與多尺度計算方法 | |
堆積理論中若干問題的研究 | |
半導體低維結構光學與輸運特性 | |
太陽磁場結構和演化研究 | |
非線性科學在心顫機理及系統生物學中細胞周期控制上的套用研究 | |
過渡族金屬氧(硫)化物的電磁行為研究 | |
基於組合方法與組裝策略的新型手性催化劑研究 | |
若干手性催化合成方法學及其在多肽研究中的套用 | |
超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備及自組裝 | |
電化學發光及其毛細管電泳聯用的分析方法研究 | |
多相體系的化學反應工程和反應器的基礎研究及套用 | |
大別山-蘇魯大陸深俯衝及其對華北克拉通的影響 | |
大氣顆粒物及其前體物排放與複合污染特徵 | |
土壤-植物系統典型污染物遷移轉化機制與控制原理 | |
若干重要藥用植物的成分研究 | |
血壓波動性和器官損傷的研究 | |
拓撲異構酶II新型抑制劑沙爾威辛的抗腫瘤分子機制 | |
微器件光學及其相關現象的研究 | |
盲信號的分離和辨識理論及其套用 | |
離散事件動態系統的最佳化理論與方法 | |
特徵抽取理論與算法研究 | |
新概念有機電致發光材料 | |
有機高分子發光材料及其在顯示器件中的套用 | |
紅外熱輻射光譜特性與傳輸機理研究 | |
能源動力系統中能的綜合梯級利用和CO2控制原理與方法 | |
複雜防洪調度系統的多目標決策及徑流預報理論 | |
2010 | 基於模擬關係的計算力學辛理論體系和數值方法 |
舒伯特簇的乘法法則 | |
電磁固體的變形與斷裂 | |
定量電子顯微學方法與氧化鈦納米結構研究 | |
原子團簇和團簇組裝的尺寸效應和奇特物性 | |
非晶合金形成機理研究及新型稀土基塊體非晶合金研製 | |
BES-IIDD-bar閾上粒子ψ(3770)非DD-bar衰變的發現和D物理研究 | |
人工結構中的波及相關奇異性質研究 | |
新型稀土雜化及納米複合光電功能材料的基礎研究及套用探索 | |
具有微、納結構特徵的聚合物複合光功能材料的合成與構築 | |
離子液體的構效關係及其化學工程基礎研究 | |
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複雜糖綴合物的化學合成 | |
複雜形態和結構的無機功能材料的構築、自組裝原理及性能研究 | |
環糊精的分子識別與組裝 | |
中國的樂平統及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研究 | |
中國天然氣成因及鑑別 | |
亞洲風塵起源、沉積與風化的地球化學研究及古氣候意義 | |
變質同位素年代學及華北與華南陸塊碰撞過程 | |
膠質細胞新功能的研究 | |
植物鈣調素的功能及其信號轉導機理 | |
細胞凋亡與抗病毒反應的信號轉導研究 | |
tau蛋白過度磷酸化機制及其在阿爾茨海默病神經元變性中的作用 | |
肝癌轉移機理的新發現及其意義 | |
白血病細胞分化與凋亡的新機制 | |
生物功能的飛秒雷射光學成像機理研究 | |
非線性輸出調節問題及內模原理 | |
新型高分子光電功能材料及發光器件 | |
納米流體能量傳遞機理研究 | |
特大橋樑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 | |
塑膠的複合結構、注射成型過程與機械破壞行為的研究 | |
2011 | 流體力學與量子力學方程組的若干研究 |
薄膜/納米結構的控制生長和量子操縱 | |
輕元素新納米結構的構築、調控及其物理特性研究 | |
電荷轉移分子體系光學非線性及超快全光開關實現 | |
引力體系動力學和熱力學性質及其內在聯繫的研究 | |
稀土納米功能材料的可控合成、組裝及構效關係研究 | |
超臨界流體、離子液體及其混合體系相行為與分子間相互作用研究 | |
幾類無機材料的氫、鋰、鎂儲存與電池性能研究 | |
大分子自組裝的新路線及其運用 | |
催化材料的紫外拉曼光譜研究 | |
納米尺度和分子水平上生物信息獲取的新原理與新方法 | |
中國東部燕山期花崗岩成因與地球動力學 | |
華北及鄰區深部岩石圈的減薄與增生 | |
青藏高原地體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機制 | |
晚中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隆升與環境變化 | |
典型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與生成轉化機制研究 | |
典型污染物環境化學行為、毒理效應及生態風險早期診斷方法 | |
受體酪氨酸激酶介導的信號通路在突觸發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 | |
多倍體銀鯽獨特的單性和有性雙重生殖方式的遺傳基礎研究 | |
棉纖維細胞伸長機制研究 | |
植物分子系統發育與適應性進化的模式與機制研究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被圖(1:100萬)》的編研及其數位化 | |
新發傳染病的分子病理學和免疫學發病機制研究 | |
缺血性腦卒中神經保護新靶點的研究 | |
基於非測距的無線網路定位理論與方法研究 | |
計算機網路資源管理的隨機模型與性能最佳化 | |
極化電磁散射傳輸與空間微波遙感對地觀測信息理論 | |
近紅外光激發下高階多光子上轉換過程及其強紫外上轉換光發射的研究 | |
介孔基複合材料設計合成、非均相催化性能與套用探索 | |
硬度的微觀理論及新型亞穩相設計 | |
生物礦化纖維的分級組裝機理研究 | |
亞穩納米材料生長的基礎研究 | |
雙剪統一強度理論及其套用 | |
微納尺度傳熱的尺度效應及其物理機制 | |
基於行為的城市交通流時空分布規律與數值計算 | |
提高光催化環境污染控制過程能量效率的方法及套用基礎研究 | |
2012 | 模空間退化和向量叢的穩定性 |
大維隨機矩陣理論及其套用 | |
守恆律組和玻爾茲曼方程的一些數學理論 | |
低維強關聯電子系統中的奇異自旋性質理論研究 | |
金籠子與外場下納米結構轉變的研究 | |
基於核自旋的量子計算研究 | |
“高能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超出”的發現 | |
基於邊臂策略的立體化學控制與催化反應研究 | |
特定結構無機多孔晶體的設計與合成 | |
含氮手性催化劑的設計合成及其不對稱催化有機反應研究 | |
納米材料的安全性研究 | |
基於天然高分子的環境友好功能材料構建及其構效關係 | |
複雜生物樣品的高效分離與表征 | |
金屬酶的化學模擬及其構效關係研究 | |
黃土和粉塵等氣溶膠的理化特徵、形成過程與氣候環境變化 | |
中亞增生造山作用及其環境效應 | |
中國大氣污染物氣溶膠的形成機制及其對城市空氣品質的影響 | |
過去2000年中國氣候變化研究 | |
水稻複雜數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 | |
年輕新基因起源和遺傳進化的機制研究 | |
脊椎動物免疫的起源與演化研究 | |
植物應答乾旱脅迫的氣孔調節機制 | |
納米材料若干新功能的發現及套用 | |
凹耳蛙聲通訊行為與聽覺基礎研究 | |
中藥複雜體系活性成分系統分析方法及其在質量標準中的套用研究 | |
TGF-β/Smad信號通路維持組織穩態的生理功能和機制 | |
小檗鹼糾正高血脂的分子機理,化學基礎及臨床特點 | |
無線多媒體協同通信模型及性能最佳化 | |
控制系統實時故障檢測、分離與估計理論和方法 | |
全生命周期軟體體系結構建模理論與方法 | |
若干新型非線性電路與系統的基礎理論及其套用 | |
神經生物信息模式識別與時空分析 | |
氧化鋅薄膜微結構與性能調控中的若干基礎問題 | |
特徵結構導向構築無機納米功能材料 | |
新型磁熱效應材料的發現和相關科學問題研究 | |
複雜構件不均勻變形機理與精確塑性成形規律 | |
複雜曲面數位化製造的幾何推理理論和方法 | |
多尺度多物理場耦合的複雜系統中流動與傳熱傳質機理研究 | |
低維納米功能材料與器件原理的物理力學研究 | |
壓電和電磁機敏材料及結構力學行為的基礎研究 | |
非線性應力波傳播理論進展及套用 | |
2013 | 若干重要的可壓縮歐拉方程整體解研究 |
凱勒幾何中的典則度量和里奇流 | |
回歸中的模型檢驗和降維 | |
無限維控制系統的結構理論 | |
大樣本恆星演化與特殊恆星的形成 | |
北京譜儀II實驗發現新粒子 | |
量子通信與量子算法的物理基礎研究 | |
量子幾何相位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 |
螢光染料識別與回響調控的理論與套用基礎研究 | |
有機小分子和金屬不對稱催化體系及其協同效應研究 | |
電催化劑的表面結構效應、設計合成和反應機理研究 | |
納微配位空間的金屬-有機超分子組裝行為及構效關係 | |
高分子複合材料微加工製備及其物理與化學問題 | |
基於碳氫鍵活化的氧化偶聯 | |
基於手性膦氮配體的不對稱催化 | |
硬骨魚綱起源與早期演化研究 | |
典型有機污染物多介質界面行為與調控原理 | |
華北克拉通早期陸殼形成與演化 | |
沙塵對我國西北乾旱氣候影響機理的研究 | |
黃土區土壤-植物系統水動力學與調控機制 | |
水稻質量抗性和數量抗性的基因基礎與調控機理 | |
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的分子機理研究 | |
TNF誘導的細胞壞死分子機制的研究 | |
禽流感病毒進化、跨種感染及致病力分子機制研究 | |
幹細胞多能性與重編程機理研究 | |
DC細胞活化調控與Th細胞分化機制在免疫相關疾病中的研究 | |
日本血吸蟲寄生和致病分子基礎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 |
若干重要中草藥的化學與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 | |
寡糖的合成及某些基於糖類的藥物發現 | |
熱休克蛋白和DNA損傷修復基因在環境應激和疾病中的作用 | |
有機半導體的設計原理、高效製備與光電器件 | |
時滯系統魯棒控制的自由權矩陣方法 | |
生物計算中數據編碼與模型構建理論方法研究 | |
基於不充分信息的機器學習理論與方法研究 | |
多源干擾系統的建模、分析與控制理論研究 | |
複雜對象的幾何表示和計算理論與方法 | |
基於自然智慧型的學習與最佳化基礎理論研究 | |
高效光/電轉換的新型有機光功能材料 | |
熱電材料的多尺度微觀結構調控與性能最佳化 | |
多功能金屬有機聚合物/磷光材料及其在新興領域的套用研究 | |
納米電催化能源材料的功能定向製備和協同效應機理研究 | |
過渡金屬及其化合物納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結構及相關特性 | |
一維納米半導體材料的可控生長及其機理 | |
燃料設計理論及其控制內燃機燃燒與排放的基礎研究 | |
機械早期故障瞬態信息的小波熵檢測與自適應提取理論 | |
高性能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加固混凝土結構的力學性能及設計理論 | |
並在線上器人機構拓撲與尺度設計理論 | |
面向再製造的表面工程技術基礎 | |
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 | |
廣義協調與新型自然坐標法主導的高性能有限元及結構分析系列研究 | |
納米結構金屬力學行為尺度效應的微觀機理研究 | |
功能材料與結構的多場效應與破壞理論 | |
昆蟲飛行的空氣動力學和飛行力學 | |
2014 | 微分流形的幾何拓撲 |
自守形式與素數分布的研究 | |
複雜流體的數學理論和計算方法 | |
巨電流變液結構和物理性質的研究 | |
超高壓下簡單分子凝聚體系的新奇結構相變和壓力效應 | |
低維材料中新奇量子現象及其調控的機理研究 | |
態-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 | |
低維光功能材料的控制合成與物化性能 | |
配位聚合物構築與結構性能調控 | |
功能核酸分子識別及生物感測方法學研究 | |
若干分子基材料的自組裝、聚集態結構和性能 | |
功能導向的多酸設計與合成 | |
晚新生代風化成壤作用與東亞環境變化 | |
廢水處理系統中微生物聚集體的形成過程、作用機制及調控原理 | |
二十萬年來軌道至年際尺度東亞季風氣候變率與驅動機制 | |
南海與鄰近熱帶區域的海洋聯繫及動力機制 | |
青藏高原冰芯高解析度氣候環境記錄 | |
華北克拉通早元古代拼合與Columbia超大陸形成 | |
氣候預測的若干新理論與新方法研究 | |
哺乳動物多能性幹細胞的建立與調控 | |
高等植物主要捕光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 | |
雙生病毒種類鑑定、分子變異及致病機理研究 | |
基因組多樣性與亞洲人群的演化 | |
中國兩棲動物系統學研究 | |
水稻重要生理性狀的調控機理與分子育種套用基礎 | |
TRPC通道促進神經突觸形成機制的研究 | |
遺傳病致病基因和致病基因組重排的新發現 | |
組織免疫微環境促進人肝癌進展的新機制 | |
瞬時受體電位通道在代謝性血管病中的作用與機制 | |
分散式協同控制的混合智慧型最佳化與穩定性 | |
具有網路通訊約束的動態系統控制理論與方法 | |
邏輯動態系統控制的代數狀態空間方法 | |
基於環境約束和多空間分析的機器人操作理論研究 | |
新型人工電磁媒質對電磁波的調控研究 | |
局域態操控的紅外探測機理 | |
鈣磷基生物材料的轉化機理及新生物性能研究 | |
導電聚合物微納米結構及其多功能化 | |
可見光回響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環境中的套用基礎研究 | |
直接醇類燃料電池電催化劑材料套用 | |
高性能半導體光催化材料製備與微結構調控 | |
吸附式製冷的吸附機理、循環構建及熱設計理論 | |
多孔介質與微/納結構中熱傳遞機理研究 | |
基於離散體系的跨尺度多相反應流的介觀理論和方法 | |
超高溫條件下複合材料的熱致損傷機理和失效行為 | |
納微系統中表面效應的物理力學研究 | |
2015 | 資產定價理論中的非線性期望方法 |
自正則化極限理論和斯坦因方法 | |
真空紫外雷射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對高溫超導機理相關科學問題的研究 | |
高壓下鈉和鋰單質及二元化合物的結構與物性 | |
鐵基超導體電子結構的光電子能譜研究 | |
活體層次定量獲取化學信號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究 | |
分子尺度分離無機膜材料設計合成及其分離與催化性能研究 | |
新型富勒烯的合成 | |
石墨烯的電分析化學和生物分析化學研究 | |
生物分子識別的分析化學基礎研究 | |
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的創建及套用 | |
青藏高原生長的深部過程、岩石圈結構與地表隆升 | |
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儲庫及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 |
典型內分泌干擾物質的環境行為與生態毒理效應 | |
電離層變化性的驅動過程 | |
東亞人群和混合人群基因組的連鎖不平衡研究 | |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轉導機制 | |
家蠶基因組的功能研究 | |
髓系白血病發病機制和新型靶向治療研究 | |
乳腺癌轉移的調控機制及靶向治療的套用基礎研究 | |
磁共振影像學分析及其對重大精神疾病機制的研究 | |
圖像非均勻計算理論與方法 | |
複雜耦合動態系統控制與套用 | |
用於功能集成的微型化光子器件基礎研究 | |
不確定性系統的辨識與控制 | |
可視媒體幾何計算的理論與方法 | |
視覺模式的局部建模及非線性特徵獲取理論與方法研究 | |
受限控制系統的參數化設計理論與套用 | |
複雜網路演化動力學分析與控制 | |
聲子晶體等人工帶隙材料的設計、製備和若干新效應的研究 | |
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材料的高性能化 | |
航天用非連續增強金屬基複合材料製備科學基礎研究 | |
低維氧化鋅材料的載流子調控與功能化研究 | |
工程材料表面的潤濕及其調控 | |
實現高效率有機太陽電池的新型聚合物材料及器件結構 | |
內燃機低碳燃料的互補燃燒調控理論及方法 | |
機械結構系統的整體式構型設計理論與方法研究 | |
混凝土結構裂縫擴展過程雙K斷裂理論及控裂性能提升基礎研究 | |
流域水沙條件對水質的影響過程及機理 | |
形狀記憶和電致活性聚合物複合材料的主動變形機理與力學行為 | |
皮膚與牙熱-力-電耦合行為機理 | |
2016年(41項) | 自適應與高精度數值方法及其理論分析 |
共振情形哈密頓系統的穩定性 | |
奇點量子化理論研究范輝軍 | |
Ricci流理論及其幾何套用 | |
重離子碰撞中的反物質探測與夸克物質的強子譜學與集體性質研究 | |
磁電演生新材料及高壓調控的量子序 | |
生物分子界面作用過程的機制、調控及生物分析套用研究 | |
碳碳鍵重組構建新方法與天然產物合成 | |
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基本物理化學問題的研究 | |
高效不對稱碳-碳鍵構築若干新方法的研究 | |
氧基簇合物的設計合成與組裝策略 | |
化學修飾石墨烯可控組裝與複合的基礎研究 | |
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複雜天然產物的全合成 | |
亞洲季風變遷與全球氣候的聯繫 | |
顯生宙最大生物滅絕及其後生物復甦的過程與環境致因 | |
變化環境下生物膜對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影響 | |
中國東部板內燕山期大規模成礦動力學模型 | |
地球動物樹成型 | |
高風險污染物環境健康危害的組學識別及防控套用基礎研究 | |
植物小RNA的功能及作用機理 | |
水稻產量性狀的遺傳與分子生物學基礎 | |
豬日糧功能性胺基酸代謝與生理功能調控機制研究 | |
大腸癌發生分子機制、早期預警、防治研究 | |
乳腺癌發生髮展的表觀遺傳機制 | |
圖像結構建模與視覺表觀重構理論方法研究 | |
視覺場景理解的模式表征與計算理論及方法 | |
複雜動態網路的同步、控制與識別理論與方法 | |
氧化物阻變存儲器機理與性能調控 | |
碳基納米電子器件及集成 | |
微波毫米波新型基片集成類導波結構及器件 | |
非金屬基超常電磁介質的原理與構築 | |
長壽命耐高溫氧化/燒蝕塗層防護機理與套用基礎 | |
基於晶體缺陷調控的鐵性智慧型材料新物理效應 | |
納米結構單元的宏量製備與巨觀尺度組裝體的功能化研究 | |
螢光感測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結構設計及功能構築 | |
儲能用高性能複合電極材料的構築及協同機理 | |
新型核能系統的中子輸運理論與高效利用方法 | |
工程結構抗災可靠性設計的機率密度演化理論 | |
高增益電力變換調控機理與拓撲構造理論 | |
超快雷射微納製造機理、方法及新材料製備的基礎研究 | |
求解力學中強非線性問題的同倫分析方法及其套用 | |
2017(33項) | 微分幾何中的幾個分析問題研究 |
新型半導體深能級摻雜機制研究 | |
低維碳材料的拉曼光譜學研究 | |
若干有機化合物結構性質關係及反應規律性 | |
新型分子基鐵電體的基礎研究 | |
芳香化合物立體及對映選擇性直接轉化新策略 | |
華北克拉通破壞 | |
青藏高原及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與形成過程 | |
華夏地塊中生代花崗岩成因與地殼演化研究 | |
鹵代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環境污染特徵與物化控制原理 | |
流域徑流形成與轉化的非線性機理 | |
飲用水中天然源風險物質的識別、轉化與調控機制 | |
飛蝗兩型轉變的分子調控機制研究 | |
植物油菜素內酯等受體激酶的結構及功能研究 | |
促進稻麥同化物向籽粒轉運和籽粒灌漿的調控途徑與生理機制 | |
細胞鈣信號及分子調控 | |
膠質細胞-神經元功能耦合與缺血腦保護 | |
愛滋病病毒與宿主天然防禦因子相互作用新機制的研究 | |
仿生機器魚高效與高機動控制的理論與方法 | |
編碼混疊成像與計算重建理論方法研究 | |
網路化動態系統的分析與控制 | |
若干低維半導體表界面調控及器件基礎研究 | |
預測控制的原理研究與系統設計 | |
高質量石墨烯材料的製備與套用基礎研究 | |
面向太陽能利用的高性能光電材料和器件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 | |
金屬材料強韌化的內在與外在微納尺寸效應 | |
新型磁彈性材料的功能調控、晶體生長和大磁致應變特性研究 | |
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的多相流能質傳輸集儲與轉化理論及方法 | |
聚合物/層狀無機物納米複合材料的火災安全設計與阻燃機理 | |
高速運動剛柔相互作用系統非線性建模與振動分析 | |
功能納米材料和微生物修復難降解有機物和重金屬污染濕地新方法 | |
先進梯度功能材料的斷裂力學研究 | |
范德華層狀介質的滑移行為和力學模型 | |
2018(37項) | 動力系統的結構及其複雜性研究 |
典型群表示論 | |
向量最最佳化問題的理論研究 | |
固體材料中貝里相位效應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 |
金屬納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學 | |
納米材料蛋白冠的化學生物學特性及其機制 | |
細胞穩態調控活性分子的螢光成像研究 | |
自組裝納米結構的構建及功能化 | |
面向能源轉化與存儲的有機和碳納米材料研究 | |
瞬態新奇分子的光譜、成鍵和反應研究 | |
中國最古老大陸的時代和演化 | |
納米材料的選擇性吸附環境污染物機理及水相分離功能調控 | |
大洋能量傳遞過程、機制及其氣候效應 | |
亞洲中部乾旱區多尺度氣候環境變化的特徵與機理 | |
黃瓜基因組和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 | |
EMT-MET的細胞命運調控 | |
中國蝙蝠攜帶重要病毒研究 | |
雜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遺傳基礎 | |
基於藥效團模型的原創小分子靶向藥物發現 | |
中國人群肺癌遺傳易感新機制 | |
心血管重構分子機制、檢測技術和干預策略的基礎研究 | |
網路系統的分散式感知與協同控制基礎理論與方法 | |
動態系統故障診斷與可靠容錯控制 | |
大規模多媒體的資源跨域協同計算理論方法 | |
功能成像腦連線機理研究 | |
新型微波超材料對空間波和表面等離激元波的自由調控或實時調控 | |
金屬有機半導體的結構設計、性能調控與光電套用 | |
網路化系統安全最佳化理論與方法及在能源電力等系統的套用 | |
塊體非晶合金的結構與強韌化研究 | |
帶共軛側鏈的聚合物給體和茚雙加成富勒烯受體光伏材料 | |
一維氧化鋅的界面調控及其套用基礎研究 | |
石墨烯微結構調控及其表界面效應研究 | |
發動機燃燒反應網路調控理論及方法 | |
摩擦界面的聲子傳遞理論與能量耗散模型 | |
摩擦過程的微粒行為和作用機制 | |
風沙運動的多場耦合特性及規律的力學研究 | |
超長壽命疲勞裂紋萌生機理與壽命預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