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市(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桂林市(Guilin City),簡稱“桂”,古稱桂州靜江始安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處中國華南,湘桂走廊南端,位於南嶺山系西南部、桂林—陽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處在“湘桂夾道”中,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面積2.78萬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5月,全市轄6個市轄區、8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2023年末,桂林市常住人口為495.07萬人。

“桂林”之名,始於秦代,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郡因當地盛產玉桂而成名,這是“桂林”名稱的最早起源。桂林市是世界著名風景遊覽城市、萬年智慧聖地、全國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老工業基地,是Ⅱ型大城市三線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對外開放國際旅遊城市、全國旅遊創新發展先行區和國際旅遊綜合交通樞紐,是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東協自由貿易區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是以新型工業為主的國際旅遊勝地。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屬桂林郡。桂林是廣西重要高校集聚區,擁有廣西師範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桂林理工大學桂林醫學院陸軍特種作戰學院等16所高校。

桂林是山水甲天下的國際旅遊名城、底蘊深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宜居宜養的生態山水名城。“萬年文化桂林三寶”是桂林市具有世界級品質的文化瑰寶。

2024年,桂林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17.39億元,比上年增長3.1%。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現任領導,對外交流,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概況,公路,鐵路,航空,水路,雲軌,航運,歷史文化,概述,地名來源,文化遺產,智慧聖地,文化特色,民俗風情,名優特產,風景名勝,總體情況,著名景點,著名人物,媒體報導,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 夏商時期
夏商周時期,該處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桂林屬百越的一部分。
  • 秦漢時期
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定桂林郡南海郡象郡秦始皇開鑿靈渠,溝通湘、漓二水後,桂林便成為“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桂林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地位越來越突顯。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軍50萬,南下統一百越,在興安開鑿了可與長城並稱的靈渠。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今桂林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改屬始安侯國三國先屬蜀,後歸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郡縣治所都在今之桂林。南朝改為桂州
  • 隋唐時期
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於獨秀峰南。貞觀八年(634年),改名臨桂縣,屬桂州始安郡。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永徽六年(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使度。
桂林市
桂林山水甲天下
五代十國先後屬南漢的桂州。
從南朝開始,桂林逐漸成為嶺南西部的政治中心
  • 宋元時期
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後屬靜江府。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桂州成為廣南西路的省會。
宋高宗紹興三(1133年)年,因高宗即位前受封“靜江軍節度使”,將桂州視為潛邸,桂州升為靜江府。
時,元世祖至元十三(1276年)年,元軍攻占靜江府。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靜江府為靜江路,並為廣西兩江道治所,故桂林在南宋、元時期又稱為“靜江”。
  • 明清時期
明朝朱元璋的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藩國桂林。明洪武五年(1372年)修建府第,洪武五年,明朝政府改靜江府為桂林府,布政使司、府、縣三級地方政權的治所仍置於桂林
明王朝在桂林城區修建了靖江王府,後築靖江王城。靖江王襲14代,歷270餘年。靖江王城雖歷經戰火,城內建築只剩殘基石欄,但用大青石築成的城牆保存完好,為全國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藩王城址。
清世祖順治六年(1649年),清軍攻占桂林府,仍置廣西布政司於此,後廣西巡撫同駐。清代沿明舊制,桂林仍是廣西全省的政治、文化中心。清代在原靖江王城內建起的廣西貢院,鑄造了廣西古代教育史上的輝煌,迄今王城的城門上仍鑲嵌著“三元及第”“狀元及第”“榜眼及第”等牌匾。
  •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時,屬廣西省,民國歷史上長期為廣西省會。
民國元年(1912年)1月21日,省會從桂林遷往南寧。4月19日,駐桂林議員成立臨時省議會。形成“桂林議會”和“南寧議會”。8月28日,廣西省會由桂林遷設南寧,獲得北京臨時政府內務部的批准。
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桂林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以新桂係為首的李宗仁白崇禧主政廣西,出於抗戰的準備和安全的考慮,計畫將省府遷回桂林。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1日,廣西省政府和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總部遷回桂林;同時省會從南寧遷回到桂林;桂林成為新桂系軍閥統治的省城,省立廣西大學從遷至桂林雁山西林公園;桂林公安局改為省會公安局;11月,廣西省銀行總行遷桂林營業。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抗日戰爭爆發,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工廠內遷,桂林人口驟增。抗戰時期桂林是僅次於重慶的大後方重鎮,桂林成為華南地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西南抗日重鎮,桂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進步報刊的中心,時稱“文化城”。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28日,為日寇占領,光復後仍為廣西省轄市。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為廣西省轄市
1958年,改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轄桂林轄桂城區和郊區。
1981年7月、1983年10月,陽朔縣、臨桂縣分別劃歸桂林市管轄。城區和郊區。
1996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實施部分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併,組建新的桂林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0年2月3日,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
1995年起,資源縣為自治縣待遇縣。
1996年12月26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實施部分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9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併,組建新的桂林市。
2013年,《國務院關於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桂林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撤銷臨桂縣,設立桂林市臨桂區;同意桂林市人民政府駐地由現址象山區五美路16號,搬遷至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
2018年8月17日,根據民政部的相關批覆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發出《關於撤銷荔浦縣設立縣級荔浦市的通知》,撤銷荔浦縣,設立縣級荔浦市,以原荔浦縣的行政區域為荔浦市的行政區域,荔浦市人民政府駐荔城鎮濱江路6號。荔浦市由自治區直轄,桂林市代管。

區劃詳情

截至2023年5月,桂林市轄秀峰區、疊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雁山區、臨桂區6個區,陽朔縣、靈川縣、全州縣、興安縣、永福縣、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平樂縣、恭城瑤族自治縣10個縣(自治縣),代管荔浦市1個縣級市。區縣下轄13個街道,88個鎮、46個鄉其中有15個民族鄉,24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654個村民委員會。市政府駐桂林市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
桂林市行政區劃
行政區
下轄鄉鎮
桂林市地圖
秀峰街道、麗君街道、甲山街道
大河鄉、疊彩街道、北門街道
南門街道、象山街道、平山街道、二塘鄉
七星區街道、東江街道、穿山街道、漓東街道、朝陽鄉
良豐街道、雁山鎮、柘木鎮、大埠鄉、草坪回族鄉
臨桂鎮、南邊山鎮、六塘鎮、會仙鎮、四塘鎮、兩江鎮、茶洞鎮、五通鎮、中庸鎮、宛田瑤族鄉、黃沙瑤族鄉
陽朔鎮、白沙鎮、福利鎮、興坪鎮、葡萄鎮、高田鎮、金寶鄉、普益鄉、楊堤鄉
靈川鎮、大圩鎮、定江鎮、三街鎮、潭下鎮、九屋鎮、靈田鎮、公平鄉、潮田鄉、海洋鄉、大境瑤族鄉、蘭田瑤族鄉
全州鎮、黃沙河鎮、廟頭鎮、文橋鎮、大西江鎮、龍水鎮、才灣鎮、紹水鎮、石塘鎮、鹹水鎮、鳳凰鎮、安和鎮、兩河鎮、梘塘鎮、永歲鎮、蕉江瑤族鄉、白寶鄉、東山瑤族鄉
興安鎮、湘漓鎮、界首鎮、高尚鎮、嚴關鎮、溶江鎮、漠川鄉、白石鄉、崔家鄉、華江瑤族鄉
百壽鎮、堡里鎮、羅錦鎮、蘇橋鎮、永福鎮、三皇鎮、廣福鄉、龍江鄉、永安鄉
灌陽鎮、黃關鎮、新街鎮、文市鎮、新圩鎮、水車鎮、觀音閣鄉、洞井瑤族鄉、西山瑤族鄉
龍勝鎮、瓢里鎮、三門鎮、龍脊鎮、平等鎮、樂江鎮、泗水鄉、江底鄉、馬堤鄉、偉江鄉
資源鎮、中峰鄉、梅溪鄉、瓜里鄉、車田苗族鄉、兩水苗族鄉、河口瑤族鄉
青龍鄉、大發瑤族鄉、平樂鎮、二塘鎮、沙子鎮、源頭鎮、橋亭鄉、同安鎮、陽安鄉、張家鎮
荔城鎮、東昌鎮、新坪鎮、杜莫鎮、青山鎮、修仁鎮、大塘鎮、花簀鎮、雙江鎮、馬嶺鎮、龍懷鄉、茶城鄉、蒲蘆瑤族鄉
恭城鎮、栗木鎮、蓮花鎮、嘉會鎮、西嶺鎮、平安鎮、三江鄉、觀音鄉、龍虎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桂林市位於南嶺山系西南部,地處湘桂走廊南端,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地處東經109°36′50″—111°29′30″,北緯24°15′23″—26°23′30″,境域南北長236千米、東西寬189千米。北部及東北部與湖南省交界,東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接壤,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來賓市毗鄰,西部及西南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相接,總面積2.78萬平方千米,占廣西壯族自治區總面積的11.74%。
桂林市

地形地貌

桂林市位於南嶺山系西南部、桂林—陽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處在“湘桂夾道”中。地形為西部、北部及東南部高,中部較低。以中山或低中山地形為主,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越城嶺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稱華南第一峰。平樂縣海拔低至97米。山峰與盆地間的相對高差為600—1600米,坡度20°—45°。市區東西兩側為低山丘陵地形,海拔標高300—600米,相對高差200—300米;南北兩端為低緩的丘陵。崗壟丘地形,海拔標高160—200米,相對高差10—20米,中部為典型的岩溶地貌,峰奇水美,呈現為岩溶峰林及地勢開闊平坦的孤峰平原和河谷階地,地面海拔標高150—160米,峰頂標高200—300米。

氣候

桂林市地處低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夏長冬短,四季分明且雨熱基本同季,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唐代詩人杜甫以“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讚譽桂林的氣候。桂林三冬少雪,四季常花,(1981-2010年)年平均氣溫接近19.1攝氏度。7、8兩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8攝氏度左右,1、2兩月最冷,平均氣溫為9攝氏度左右,最低氣溫偶爾降到攝氏0度以下,年平均降水日數166天,連續降水最長日數30天,年平均降雨量1887.6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6%。全年風向以偏北風為主,平均風速為2.2—2.7米/秒,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447.1小時,平均氣壓為995.1百帕。

水文

桂林市處於西江支流的桂江流域,集雨面積19288平方千米。桂江上游的灕江和湘江有運河(靈渠)溝通。境內灕江流域面積12565平方千米,幹流長295.27千米,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8.9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08.9立方米/秒。桂江下游馬江站,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5億立方米;汛期流量為145.2億立方米,占年徑流量的81%;平均含沙量為0.13千克/立方米,侵蝕模數為129噸/平方千米。灕江自北向南蜿蜒流淌,其主要支流有桃花江小東江南溪河、良豐河(相思江)、寧遠河。長江水系的支流分布在市東北部的資源縣,在區內流域面積8283平方千米,占廣西總面積的3.5%。在流域面積內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0條,總徑流量為93.1億立方米,占全區總徑流量的5%,徑流深1124毫米;主要河流有湘江資水,流入湖南的洞庭湖,歸流長江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桂林市森林資源豐富,樹種資源種類繁多,全市共有維管束植物249科,1103屬,區域內已知高等植物有2000多種。樹種資源有用材林、經濟林、竹類、防護林(含水源林)、綠化樹種和石山樹種等,其中銀杉、桫欏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林副產品資源有松脂、烤膠原料、乾果、香菇、木耳、棕皮、羅漢果等。

動物資源

桂林市野生動物繁多,陸棲脊椎野生動物約545種,其中兩棲類36種,爬行類58種,鳥類375種,獸類76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69種,包括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金雕、蟒蛇、豹、雲豹、林麝7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礦產資源

桂林市已發現可利用礦產48種,其中查明有一定資源儲量並開發利用的礦產40種。在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中有17種位居全區前列。其中,滑石礦質量居世界前列,探明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鉛鋅、鈮鉭、花崗岩、石灰岩、大理岩、重晶石、礦泉水等資源前景較好;滑石、大理岩、花崗岩、石灰岩、螢石、礦泉水及雞血石等具有較大開發潛力。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桂林市常住人口為4931137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74796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83174人,增長3.86%,年平均增長率為0.38%。
2023年末,桂林市常住人口495.0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72.86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5.12%,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3.17萬人,出生率為6.40‰;死亡人口4.07萬人,死亡率為8.22‰;自然增長率為-1.82‰。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市常住人口(2017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桂林市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區,有漢、壯、苗、瑤、侗、回、京、彝、水、滿等多個民族。

政治

現任領導

桂林市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市委書記
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市政協主席
副市長
孫環志、周彥

對外交流

友好城市

經濟

綜述

2024年,桂林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17.3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8.34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467.13億元,增長4.4%;第三產業增加值1391.92億元,增長2.3%。
2024年,桂林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呈“5漲3降”。其中,衣著類價格比上年上漲1.1%,居住類上漲0.4%,教育文化娛樂類上漲0.2%,醫療保健類上漲2.4%,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1.1%,食品菸酒類價格比上年下降1.5%,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4%,交通和通信類下降2.3%。
2024年,桂林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25元,比上年增長4.9%,剔除價格因素,居民收入略快於經濟成長。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18元,同比增長4.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2元,同比增長6.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1.98,比上年縮小0.05。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市地區生產總值(2017年~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2024年,桂林市固定資產投資與上年持平,剔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市項目投資增長0.9%。固定資產投資中,工業投資增長26.1%,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投資比上年增長45.2%,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投資增長57.9%,通用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2.45倍。服務業投資中,批發和零售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6.2%,住宿和餐飲業投資增長0.7%,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30.5%,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長68.7%,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6.5%,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11.6%。

第一產業

2024年,桂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9%。其中,農業產值增長4.4%,林業產值增長8.1%,牧業產值增長0.5%,漁業產值增長3.4%,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增長4.1%。主要農產品中,糧食產量179.90萬噸,增長0.3%;蔬菜產量617.54萬噸,增長4.1%;食用菌產量21.12萬噸,增長6.5%;園林水果產量1092.2萬噸,增長5.4%;肉類產量61.43萬噸,增長0.3%;水產品產量11.72萬噸,增長3.5%。中藥材種植面積88.88萬畝,增長3.5%;產量48.04萬噸,增長4.4%。據部門統計,全年森林撫育面積8.09萬公頃,增長5.1%,木材採伐154.96萬立方米,增長15.9%。

第二產業

2024年,桂林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6%。其中,高技術行業增加值增長10.2%。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7%,重工業增長4.0%。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下降13.5%,製造業增長9.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2.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4.9%,集體企業增長3.0%,股份制企業增長4.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31.7%。分品類看,裝備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8.4%,消費品製造業增長10.4%。分行業看,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3.8%,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45.8%,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9.2%;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50.8%,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長10.4%,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9.6%。

第三產業

2024年,桂林市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3%。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5.5%,金融業增長4.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2.3%,住宿和餐飲業增長2.0%。1-11月,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3.7%,其中,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業增長11.0%,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8.1%,科技推廣和套用服務業增長61.6%,文化藝術業增長2.7%。全年公路旅客周轉量比上年增長6.7%,公路貨運周轉量增長0.1%,水運旅客周轉量增長23.0%,民航旅客吞吐量增長12.8%,民航貨郵吞吐量增長8.3%。1-11月,全市郵政業務總量比上年增長20.1%,電信業務總量增長10.4%。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
2024年,桂林市外貿進出口總值11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出口總值105.19億元,比上年增長13.9%。主要出口產品中,電線電纜增長7.2%;醫藥材及藥品增長18.5%;木及其製品增長15.7%。
2024年末,桂林市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5557.2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8.4%;其中,住戶存款餘額3893.2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3%。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4388.7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0%;其中,住戶中長期經營貸款餘額277.2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3.9%;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2671.8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0.6%。
2023年,桂林市保險業保費收入81.5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30.27億元,增長13.1%;壽險業務保費收入51.23億元,下降0.8%,健康險和意外險業務保費收入18.33億元,下降3.6%。
2023年,桂林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67.49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5.22億元,增長25.2%。電信業務總量52.27億元,增長16.7%。年末行動電話基站3.91萬個,增長18.3%。其中5G基站1.02萬個,增長43.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7萬戶,行動電話用戶627萬戶,其中5G用戶266萬戶,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數232萬戶,千兆寬頻用戶數69萬戶。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23年,桂林市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49家,比上年增長4.2%。全年登記科技成果552項,增長20.0%,獲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44項,增長12.8%。技術契約成交額6.14億元。專利授權4883項,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1459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量2594項。

教育事業

桂林地處桂北,中原文化較早經此傳入廣西。遠自唐代獨秀峰下已建有桂州學(後稱府學)。唐宋至清,由於府學、書院、縣學、社學、義學不斷增多,讀書和參加科舉考試的人數隨之日益增多,人才輩出。桂林籍文科中進士277名,武科進士22名,制舉18名,文科舉人2012人,武舉人268人。
其中,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乙卯科趙觀文狀元及第,是廣西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清雍正元年(1723年)癸卯科陳宏謀進士及第,後官至東閣大學士工部尚書,成為舉朝孚有眾望的名臣;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陳繼昌鄉、會、殿試連中三元,傳為美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辛丑科龍啟瑞光緒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張建勛、十八年壬辰科劉福姚,均獲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狀元。歷代科舉考試,廣西只有9名狀元,桂林占5名。
清末,廢科舉,桂林辦有體用學堂、優級師範學堂、廣西法政學堂。光緒年間,康有為先後兩次來桂林講學,開設廣仁學堂,宣傳維新變法,提倡新學,風氣為之開通。
民國期間,先後在桂林建立廣西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廣西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廣西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桂山中學廣西省立師範專科學校、廣西省立桂林高級中學校、廣西大學桂林師範學院等一批名校。
抗日戰爭期間,沿海和華北一些學校相繼遷桂,大批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薈集桂林,學校教育空前發展,大專院校達9所之多,公私立中國小校達100餘所。
2023年,桂林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2所(不含軍事院校),專任教師1.13萬人,在校生30.96萬人,當年招收學生11.72萬人,畢業學生8.6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7所,專任教師1232人,在校學生2.20萬人,當年招生0.87萬人,畢業生0.82萬人。有普通中學229所,專任教師2.34萬人,在校生31.10萬人,當年招生10.56萬人,畢業生9.74萬人;有普通國小557所,專任教師2.22萬人,在校生42.09萬人,當年招生7.21萬人,畢業生6.64萬人。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1.21%,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23%。有幼稚園1170所,專任教師0.93萬人,在園幼兒15.38萬人。有特殊教育學校12所,當年招生188人,畢業生174人。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千年文脈-靖江王府
桂林市主要中學


普通高等學校
辦學層次
學校名稱
主管部門
類別
本科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軍事
教育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
公辦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
自治區人民政府、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
-
廣西藝術學院(桂林校區)
文化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
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
民辦
南寧理工學院(桂林校區)
專科
民辦
成教
桂林市人民政府
成人
桂林市人民政府
參考資料:
中等職業學校

文化事業

2023年,桂林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9個,國內演出1376場次。各類電影放映單位34個,全年放映電影27.94萬場次。公共圖書館14個,藏書560.10萬冊。文化館及藝術館18個,劇場7個,文化站141個,博物館28個,博物館接待觀眾705.03萬人次。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43%,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56%。
國家一級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
國家一級博物館桂林博物館

醫療衛生

2023年,桂林市共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5038所。其中,醫院94所,鄉鎮衛生院145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49所,門診58個,村衛生室2956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1個,其中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3所,衛生監督所(中心)18所。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07萬張,其中,醫院2.31萬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4.49萬人,執業醫師(含執業助理醫師)1.59萬人,註冊護士(師)2.11萬人。
桂林市主要醫院
序號
醫院名稱
等級
1
三級甲等
2
三級甲等
3
三級甲等
4
三級甲等
5
三級甲等
6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7
三級甲等
8
三級甲等
9
三級乙等
10
桂林醫學院第三直屬附院(桂林旅遊綜合醫院)
-
11
二級甲等
12
三級乙等
13
二級乙等

體育事業

2023年,桂林市有體育場地15829個,向上級輸送各類運動員186人。在各類大賽中獲國際比賽金牌6枚,獲全國比賽獎牌133枚,其中,金牌51枚,銀牌33枚,銅牌49枚。

社會保障

2023年末,桂林市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27.90萬人,比上年增長1.3%,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18.66萬人,增長3.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09.84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80.69萬人,增長1.0%。參加失業保險人數57.06萬人,增長6.0%,參加工傷保險人數69.24萬人,增長7.4%。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74萬人,增長6.1%,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9.68萬人,增長4.1%。全市有提供住宿的民政機構102個,床位1.47萬張。其中,養老機構87個,床位1.32萬張。不提供住宿的民政機構和設施總數3261個,其中,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數1943個。

交通運輸

概況

桂林市位於泛珠三角、西南、東協三大經濟圈的結合部,地處成渝經濟區、中部經濟試驗區、泛珠三角經濟區、泛北部灣經濟區的交匯處,是溝通國內西南與華南沿海經濟的橋樑,是貫通國內與東協的樞紐。桂林自秦開鑿靈渠溝通珠江、長江兩大水系起,就一直是聯繫嶺南與長江流域的咽喉要地,已構築航空、鐵路、公路、水運等四通八達的複合式、立體化便捷的交通網路。
截至2022年底,桂林市公路總里程18000千米,比上年增長6.5%。其中,高速公路里程792千米,增長10.8%。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87.15萬輛,增長8.8%,其中私人81.60萬輛,增長9.4%。

公路

桂林市四通八達的公路直通廣西各地和鄰近省份,全市擁有國道321、國道322、國道323、國道357、國道241等5條普通國道1126千米,其中國道321桂林至陽朔段已改造成高等級公路,桂柳高速公路南接柳州、南寧、北海,北達湖南;桂梧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大大縮短了桂林至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的距離,構築起桂北地區及湘貴川東進粵港澳最便捷的公路通道;興安至桂林高速和灌陽至鳳凰高速分別於2013年和2015年開通運營,資源至興安高速和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於2017年開通運營;2019年7月30日,從柳州市鹿寨縣到桂林市陽朔縣的陽鹿高速公路開通運營;2020年12月8日,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簡稱荔玉高速)正式建成通車。
2023年末,桂林市公路總里程19141公里,比上年增長5.5%。其中,高速公路里程833公里,增長4.1%。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92.41萬輛,增長4.3%,其中私人86.34萬輛,增長4.5%。
截至2017年底,桂林市客運站92個,總建築面積107776平米,一級站3個,二級站13個,三級站15個,四級站16個,五級站28個,等外站14個;擁有營運車輛39170輛,其中:營運客車7613輛、營運貨車31557條。
桂林公路
國道
-
-
-
高速公路


鐵路

桂林鐵路
線路
設計時速
途徑市區站
途經境內站
高速鐵路
200km
300km
隨著2013年底湘桂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竣工通車以及2014年底貴廣高鐵的開通運營,桂林邁入高鐵時代,成為廣西鐵路交通的“新貴”,貴州、四川、雲南都將以桂林為一個重要“節點”通往珠三角地區,桂林成為連線湘、桂、黔、粵四省區乃至西南、中南、華南地區的鐵路交通樞紐,已開通直達南寧、長沙、武漢、鄭州、石家莊、上海、貴陽、廣州、杭州、重慶、南京等省會城市和首都北京的動車。
桂林與廣州貴陽長沙南寧4個省會城市形成兩小時經濟圈,輻射中南、西南、粵港澳和東協,成為大西南區域性的重要交通樞紐。湘桂高鐵與東西向的貴廣高鐵兩條“大動脈”在桂林境內十字交會,形成“一個中心”(以桂林為中心)、聯通“兩泛”(泛珠三角經濟區泛北部灣經濟區)“三南”(中南、華南、西南)、兩到三小時到達“四省會(首府)”(廣州、長沙、貴陽、南寧)的高鐵交通經濟圈,並融入中國-東協自貿區。

航空

桂林兩江國際機場位於桂林市西南臨桂區兩江鎮,機場占地面積4.53平方千米,飛行等級4E,跑道長3200米,現有航站樓面積50305平方米。2018年9月將建設完成桂林機場T2航站樓及站坪配套設施擴建工程項目,T2航站樓建築面積為10萬平方米,站坪面積為40萬平方米,配套新建31個機位(建成後機位總數達48個),滿足旅客吞吐量年1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9.5萬噸、飛機起降量10.12萬架次。桂林機場是國家重要的旅遊機場。2017年,桂林機場旅客吞吐量786.2萬人次。2018年,桂林機場飛行航線96條,通航城市75個,夏秋換季後桂林機場新增及恢復至雅加達、安慶、呼和浩特、襄陽、洛陽、長治、臨汾、包頭、五台山、上海虹橋的航班。桂林機場國際及地區航線8條,飛行城市為雅加達、新加坡、吉隆坡、仁川、曼谷,以及香港、台北。

水路

桂林市主要航運江河有灕江、桂江、湘江、洛清江、資江、尋江、百壽河等7條,航道里程共541千米,其中通航里程175千米。灕江、桂江是桂林市重要的通航河流,轄區通航175千米,經梧州流入珠江通外海。

雲軌

【主詞條:桂林軌道交通
桂林雲軌1號線已於2017年8月28日正式開工。
2017年7月27日,桂林市中心城區至兩江機場旅遊專線試驗線選線方案公布。該項目位於桂林市中心城區至兩江機場,途徑臨桂新區。規劃桂林市中心城區至兩江機場旅遊專線試驗線走向為火車南站—聯達廣場—臨桂大圓盤—山水公園—會展中心—兩江機場,並在上述節點設站,在臨桂區的部分線路走向為金水路口—臨桂大圓盤—人民路—新龍路—公園北路—會展中心。
軌道交通
建設中

航運

桂林市主要航運江河有灕江、桂江、湘江、洛清江、資江、尋江、百壽河等7條,航道里程共541千米,其中通航里程175千米。灕江桂江是桂林市重要的通航河流,轄區通航175千米,經梧州流入珠江通外海。
截至2017年底,桂林市共有港口碼頭188個,其中:旅遊碼頭15個,貨運碼頭3個,便民碼頭170個;營運船舶384艘,其中:客船264艘(旅遊船舶207艘),貨船84艘。

歷史文化

概述

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構成了桂林城市文化一個重要特徵。淳樸的民風、獨特的地域文化,諸如農耕、遊牧、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建築、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地名來源

考諸典籍,“桂林”之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其《海內南經》有“桂林八樹,在番隅東”的記載。“桂林”之名,始於秦代,桂林郡因當地盛產玉桂而成名。
桂林是具有萬年曆史的人類智慧聖地,甑皮岩文化是史前中國多元一體進程的文化源流之一,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間古人類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一種最佳適應方式,承載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發展的重要歷史信息。
廣西自古屬於中國漢地十八省之一,桂林是原廣西省省會,自廣西建省800年以來為廣西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中心,桂林在民國新桂系統治時期是全國模範省的省會,抗戰時期作為中國抗戰文化中心,被譽為文化城。

文化遺產

桂林市區範圍內有文物古蹟共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17處,其中國家級5處、自治區級23處、市(縣)級89處。其中,甑皮岩洞穴遺址,與古運河、都江堰齊名的中國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的興安靈渠,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中國四大孔廟之一的恭城文廟,集歷代摩岩石刻之大成的桂海碑林,歷史悠久、具有“楚南第一名剎”的全州湘山寺,近代的八路軍辦事處、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蹟。

智慧聖地

桂林是具有萬年曆史的人類智慧聖地,是世界上具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甑皮岩、大岩、廟岩)的城市,也是中國發現洞穴遺址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填補世界陶器起源空白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學術機構譽桂林為“萬年智慧聖地”。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人文地圖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專業機構認為:桂林甑皮岩先民是具有高智商的智慧人,雙料混煉技術是萬年前人類的發明,桂林是萬年人類智慧聖地。2017年6月22日至2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舉行“中國南方史前考古暨桂林父子岩遺址發掘學術研討會”,專家們一致同意將桂林命名為“萬年智慧聖地”。2017年6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桂林舉行了“萬年智慧聖地”揭牌儀式。桂林甑皮岩文化是史前中國多元一體進程的文化源流之一,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間古人類在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的一種最佳適應方式,承載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發展的重要歷史信息。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2017年6月22日,“中國桂林·萬年智慧聖地”揭牌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桂林市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萬年智慧”的歷史文化名片。
桂林市轄區共發現史前遺址169處,是中國發現史前文化遺址點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岩、螺螄岩、新岩、象鼻岩、父子岩、塔山等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成果,建構了桂林史前文化基本序列,填補桂林史前文化多項空白,彰顯了萬年來桂林先民開發桂林山水勝地的智慧,建立了嶺南嶺北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坐標,為研究桂林融入“多元一體”中華文明進程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證據。

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
文化特色
介紹
語言
西南官話-桂柳話-桂林話、桂林方言、少數桂北壯語等。
廣西大鼓
講究架子功,表演瀟灑利落,剛柔有致。
桂林地方戲,廣西代表性劇種之一。
廣西文場
由唱腔曲牌與器樂曲牌組成。
儺戲
又名神劇。是在儺舞(俗稱跳神)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桂林民歌
與勞動相聯繫的笛篙歌(漁歌)、山歌等;與民族相聯繫的龍船歌、賀郎歌、伴郎歌。
彩調劇
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屬燈戲系統。
桂林雜技
主要節目有《鑽地圈》、《水流星》、《獅舞》、《雙頂技》、《倒立晃圈》。
零零落
雜曲類曲種。廣西壯族自治區代表性曲藝形式之一。
桂林漁鼓
鼓曲類道情分類曲種。又名廣西漁鼓。是廣西代表性民間說唱藝術形式之一。
桂林彈詞
鼓曲類彈詞分類曲種。又名“廣西說唱”、“廣西說書”。
河燈歌節
每年的七月半(農曆7月12日至14日)是資源縣河燈歌節定期舉辦時間,資源各族人民雲集縣城,資江兩岸三天三夜,歌聲繚繞,整個縣城籠入了歌海之中,十四日夜晚可領略“萬盞河燈漂資江”的人間奇觀。
興安葡萄節米粉節
每年8月的中下旬,興安人民會載歌載舞歡聚一堂,慶祝屬於興安縣人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最為熱鬧的街道就屬秦皇路了。
桂林山水畫
是指以桂林秀美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的畫。

民俗風情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處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間,桂林文化總體來說更接近長江流域文化。桂林不僅山水風光、人文景觀令人神往,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也令人迷戀。桂林方言屬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話桂柳片,口音與湖北、四川、貴州等地相似。桂林的建築風格也與長江流域相似,只可惜由於上個世紀國內戰亂,加上日本鬼子轟炸桂林,老式桂林傳統建築幾乎全毀。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
桂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壯、回、苗、瑤、侗等28個少數民族占桂林市總人口的8.5‰左右。桂林市聚居的壯、苗、瑤、侗等少數民族,保持著古樸、奇特、多彩的民俗風情,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達努節,苗族蘆笙節、拉鼓節,侗族花炮節、冬節對中外旅遊者具有極大吸引力。十多個少數民族,他們雖共同生活在華夏民族的文化氣氛中,卻都保持著自身的風俗,包括服飾,食物,節日,宗教信仰,甚至語言文字。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
桂林民族習俗
壯族
以壯錦為標誌,喜好唱歌。古有歌仙劉三姐,今有姑娘木葉歌,節慶有三月三歌節。壯族歌圩,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比較流行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才出眾的青年為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苗族
刺繡蠟染,工藝獨特,蘆笙踩堂,歡度良宵。苗族的舊年和漢族的春節相似,農曆十二月下旬,家家舂糯米,買年貨,出嫁的女子也隨同丈夫回娘家,到正月初七才能回夫家。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每年二月初二和六月初六都做粽子祭奠。自然崇拜也占有重要地位。
回族
回族人都重視給子女受教育,包括伊斯蘭教育和漢文化教育回族皆圍寺而居,這是由於回族因信仰伊斯蘭教所決定的。因此清真寺自然地成為回民社會的活動中心,既所宗教活動中心,也是議論大事、聯絡感情的中心。
瑤族
住高山區,大桶藥浴,淋漓痛快,驅風去病,實屬民間一絕。節慶有打旗公節(農曆5月14日),粽子祭祖,祈禱豐年。龍勝境內的瑤族分為盤瑤、花瑤和紅瑤。盤瑤因崇拜“盤瓠”而得名,又名過山瑤;花瑤因其婦女服飾花色花紋多而得名;紅瑤婦女服裝分飾衫、花衣、便衣三種,從紅瑤婦女的頭飾就可區分少女、未婚婦女、已婚婦女。
侗族
高超的建築藝術,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一杯攔路酒,醉人心扉。一曲攔路歌,情真意切。龍勝的侗族擅長建築,宏偉壯觀、凌厲飛揚的鼓樓和風雨橋,是侗鄉重要的標識。全杉木結構,鑿榫穿枋,架挑對接,吊腳懸空,不用一釘一鉚,體現出一種樸素。侗族風情“月也”和攔路歌“月也”,侗語,意為集體出訪做客。侗族傳統交際聯誼活動。時在農曆正月和八月。攔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時唱的歌,多用於“月也”場合。

名優特產

桂林特色美食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廣西地區歷史悠久的特色傳統名小吃。其做工考究,先將上好的早秈米磨成漿,裝袋濾乾,揣成粉團煮熟後壓榨成圓根或片狀即成。圓的稱米粉,片狀的稱切粉,通稱米粉,其特點是潔白、細嫩、軟滑、爽口。其吃法多樣。製作最最講究滷水的製作,其工藝各家有異,大致以豬、牛骨羅漢果和各式佐料熬煮而成,香味濃郁。滷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風味也不同。大致有生菜粉、牛腩粉、三鮮粉、原湯粉、滷菜粉、酸辣粉、馬肉米粉、擔子米粉等。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米粉
荔浦扣肉
荔浦扣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菜。此菜色澤金黃,芋片肉片鬆軟爽口,油而不膩,濃香四溢。具有清熱祛火、滋潤膚色功能。桂林特色名菜,以正宗桂林荔浦芋、帶皮五花肉、桂林腐乳為主要材料,烹飪蒸菜為主,鹹甜口味。傳統宴席名菜,採用正宗桂林荔浦芋、帶皮五花肉桂林腐乳和各式佐料。將帶皮五花肉和切塊荔浦芋分過油炸黃,然後將五花肉塊皮朝下,與芋塊相間排放碗中蒸熟,翻扣入另一盤中即成。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荔浦扣肉
陽朔啤酒魚
陽朔啤酒魚”,是陽朔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魚肉鮮辣可口,無一絲魚本身的腥味,啤酒和魚肉的香味可以讓人胃口大開。陽朔的啤酒魚是選用陽朔灕江里鮮活的大鯉魚,先用桂北山區出產的生茶油烹炸,然後放入桂林產的上等啤酒紅燜而成,具有獨特的香酥鮮嫩風味。2002年5月陽朔啤酒魚以外香內嫩,皮黃汁濃,入口唇齒留香在“奇山杯全國迷宗菜交流比賽研討會”上一舉奪得金獎。由此,陽朔啤酒魚堂堂正正地“游”進了京城。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陽朔啤酒魚
桂林靈川狗肉
靈川狗肉有“天下第一美味”之譽。狗肉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有滋陰補腎,祛寒健胃等大補之功,以秋初至春末食之最佳。靈川狗肉烹調工藝獨特,從選狗、殺狗、切狗烹調到品嘗皆有講究,食後余香滿口,通體舒泰,令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靈川狗肉
桂林田螺釀
桂林的田螺非常特別。首先是大,最大的差不多有桌球大小了;其次是它的味道,完全不像螺肉本身的味道。裡面的肉並不全是螺肉,而是先把螺肉掏出來,混合豬肉、香菜及其它調味品一起剁碎,再填入螺的空殼裡混合湯汁一起燒制。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田螺釀
恭城油茶
恭城人每天早餐都要“打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離不開油茶。油茶不說煮而稱“打”,是各地的統一稱法,而各地的油茶卻各有其不同的風味。油茶的統—製作方法是以老葉紅茶為主料,用油炒至微焦而香,放入食鹽加水煮沸,多數加生薑同煮,味濃而澀,澀中帶辣。恭城一帶還再加磨醉的花生粉,使味道多了醇厚少了澀,並因煮的時間恰到好處,使恭城油茶被舉為各地油茶之冠,享譽桂北和廣西各地。喝油茶不分季節,一年四季、一天早晚都喝。客人到來則不分早晚,隨時煮好奉客,而且更為豐盛。恭城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長壽的秘訣跟油茶也有莫大的關係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恭城油茶
全州醋血鴨
全州醋血鴨是桂林全州的一個地方特色美食,採用盛夏上市的子鴨為原料,殺鴨留血、注入酸醋,以嫩薑或苦瓜為配料,將鴨肉先武、再文火燜熟,在出鍋前倒入醋血。成品上桌,清香沁人心脾、美味讓人難忘。俗話說湘南永州之血鴨,桂北全州之醋血鴨。醋血鴨這道菜看著驚人,吃起來卻沒什麼血腥氣,倒是醋香撲鼻,而且鴨肉綿軟入味,酸辣鮮香,開胃可口。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全州醋血鴨
臨桂兩江松花糖
松花糖發源自位於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故居中的私人廚房,由李宗仁家中的一名廚師發明。近百年傳承創新,風味愈加誘人,甜而不膩,入口酥化不粘牙,流行於桂北地區。松花糖去古已遠,名稱的由來,一說是由於松花糖粒粒金黃色如松花;二說源自於松花糖“酥脆清甜,入口即化”,是“酥化糖”的訛誤;也有說因其作為桂林市臨桂區兩江鎮的傳統年貨,寓意著“輕鬆花錢”的新年願望。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全州禾花魚
全州禾花魚為長時期稻田放養馴化選育品種,因食水稻落花而得名,最遠可追溯至漢代。唐昭寧年間,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有詳細文字記載。乾隆時成朝廷貢品,譽滿京城。禾花魚年產兩次,以重約1兩至2兩,長約2至3寸為宜。有青蒸、水煮、紅燜、油炸、煎、火烤、煙燻等十餘種吃法。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全州禾花魚
特色產品
灕江清水石
桂林柚果
桂林白果
陽朔金橘
全州湘山酒
灌陽紅薯酒
桂林玉石
-
-
-
灕江四寶
灕江四寶,聲名遠播,即:灕江長壽魚、灕江泉水蝦、灕江菊花蟹、灕江岩石螺,這是灕江的特色小吃。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
桂林三寶
桂林三寶是指桂林享譽海內外的三種製品,即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
“桂林四寶”,在“桂林三寶”的基礎上加西瓜霜

風景名勝

總體情況

2012年11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覆《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發展規劃綱要》,標誌著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桂林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從遠古以來,歷代都在這裡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其中以甄皮岩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宋代、明代古城池格局為代表的古代城市建設文化,以靈渠、相思棣為代表的古代水利科技文化,以名山勝跡、歷代摩岩石刻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靖江王城、王陵墓群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近、現代革命遺蹟、歷史紀念地為代表的近現代文化是桂林歷史文化的精髓。市區範圍內有文物古蹟共552處,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117處,其中國家級5處、自治區級23處、市(縣)級89處。其中,甑皮岩洞穴遺址,與古運河、都江堰齊名的中國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的興安靈渠,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中國四大孔廟之一的恭城文廟,集歷代摩岩石刻之大成的桂海碑林,歷史悠久、具有“楚南第一名剎”的全州湘山寺,近代的八路軍辦事處、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蹟。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桂林共有A級景區60家,其中5A級景區4家,分別是桂林灕江景區桂林樂滿地休閒世界、桂林獨秀峰—王城景區、桂林兩江四湖·象山景區,4A級景區25家,3A級景區31家。
桂林城地處灕江河谷沖積平原。唐代築桂州府(桂林)城,因借灕江與陽江(今稱桃花江)交匯之處築成城廓,東西以灕江與陽江河道構成了城防水系,北借疊彩山寶積山等山構築陸上城防,拱衛夾城、子城,客觀上形成了山水環抱的城市格局。宋代依山傍水鑿池築城,興建街市,形成了現有的城市內湖水系(宋護城河)和核心區用地格局。明代以疊彩山、象鼻山為城市軸線,以獨秀峰為核心,建靖江王城,城景交融的城市形態基本形成。桂林城市道路與城區中的各座山之間往往都有對景關係,形成的道路線形曲折而有致;沿江湖道路與水道皆成順應關係,使得臨水的街區亦變化有趣。山光、水色與田園、城郭巧妙融匯,空間格局與結構形態獨具特色,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形成了桂林“山—水—城”和諧的城市形態。

著名景點

桂林市著名景點
簡介
圖片
桂林灕江風景區
灕江位於華南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屬珠江水系。灕江發源於“華南第一峰”桂北越城嶺灕江見聞貓兒山,貓兒山是個林豐木秀,空氣清新,生態環境極佳的地方。灕江上游主流稱六峒河;南流至興安縣司門前附近,東納黃柏江,西受川江,合流稱溶江;由溶江鎮匯靈渠水,流經靈川、桂林、陽朔,至平樂,匯入西江,全長437千米。從桂林到陽朔約83千米的水程,稱灕江。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灕江
桂林象山景區
象鼻山原名漓山,位於廣西區桂林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山因酷似一隻站在江邊伸鼻豪飲灕江甘泉的巨象而得名,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象山以神奇著稱。其神奇,首先是形神畢似,其次是在鼻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明月,構成“象山水月”奇景。因此,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是桂林旅遊的標誌山,它坐落在桂林市中心的灕江與桃花江匯流處,形似一頭巨象,象鼻和象腿之間是面積約一百五十平米的圓洞,江水穿洞而過,如明月浮水。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象鼻山
桂林王城景區
靖江王城坐落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灕江西岸,是明朝藩王靖江王朱守謙的藩王府,始建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洪武二十五(公元1392年)年建成,靖江王城外圍有國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城牆。由於靖江王城地處桂林市城市中心地區,因而有“閱盡王城知桂林”之說。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王城
桂林兩江四湖景區
指由灕江、桃花江兩條江與杉湖榕湖桂湖木龍湖四個湖泊構成的桂林市環城水系。江湖煙波淼淼,岸畔綠柳依依,山光水色莫不令人感慨萬千。入夜燈火璀璨,更是美不勝收,妙不可言。徒步其間,可觀賞各式精美大小橋28座、精典景觀計100處。兩江四湖環城水系是桂林城區的靈魂。綢緞似的江,翡翠般的湖,給中外遊客的感受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兩江四湖成為桂林城區的主打名片: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國家AAAA級景區、廣西十佳景區。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兩江四湖
中國國賓洞
蘆笛岩位於桂林市西北郊,距市中心5千米,是一個以遊覽岩洞為主、觀賞山水田園風光為輔的風景名勝區。蘆笛岩洞深240米,遊程500米。洞內有大量綺麗多姿、玲瓏剔透的石筍、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滿目,組成了獅嶺朝霞、紅羅寶帳、盤龍寶塔、原始森林、水晶宮、花果山等景觀,令遊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譽為“大自然的藝術之宮”。從唐代起,歷代都有遊人蹤跡,現洞記憶體歷代壁畫77則。自1959年發現並開發後,如今已建有餐廳、茶室、水榭、湖池、曲橋,並設遊船,廣植花木,成為中外遊客遊覽桂林時必至的旅遊熱點。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中國國賓洞
桂林七星景區
七星景區位於桂林市區灕江東岸,灕江支流小東江畔,距市中心1.5千米。占地面積約134.7公頃,綠化覆蓋率達84%,是桂林市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景致最多最集中的綜合性景區。歷史文化的精深博大在七星匯聚,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在七星展現,堪稱桂林山水與文化的縮影、桂林城市綠肺,集桂林山、水、洞、石、庭院、建築、文物之大成,是桂林山水精華景觀的縮影。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七星景區
桂林東西巷
東西巷是桂林明清時代遺留下的唯一的一片歷史街巷,空間尺度宜人,是桂林古歷史風貌的觀景區,包含了正陽街東巷、江南巷、蘭井巷等桂林傳統街巷。體現了桂林的歷史文脈。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東西巷
桂林會仙濕地
會仙濕地被譽為“灕江之腎”,是灕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態濕地,具有保持水源、淨化水質、蓄洪抗旱、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的環境調節功能和生態效益。濕地內島嶼星羅棋布,山水相得益彰,集“山、水、田、園、林、沼、運”等景觀要素於一體,以其岩溶濕地之典型、山水景觀之秀麗、歷史文化之深蘊而著稱。該濕地風貌及其周邊環境不僅在廣西是獨一無二的,在全國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風貌中也極為罕見,是極具研究價值的典型濕地。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會仙濕地
古桂柳運河
古桂柳運河又稱桂柳運河、桂柳古運河、相思埭,開鑿於唐代長壽元年(692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與靈渠同為廣西古代的兩大運河。古桂柳運河穿過會仙濕地,河源於桂林市臨桂區會仙鎮獅子岩,匯分水塘,東流至相思江,入灕江;西流折入鯉魚陡至永福洛清江匯柳江。千百年來,古桂柳運河曾經發揮航運和灌溉的重要作用。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古桂柳運河
桂林龍勝梯田
龍脊梯田地處海拔1916米的崇山峻岭深處,梯田海拔最高處1180米,最低380米,垂直落差800米,面積71.6平方千米;分為金坑和大寨瑤族梯田觀景區、平安壯族梯田觀景區,主要景點十幾個。她以磅礴的氣勢、流動的線條,變幻的神韻和獨特的民俗風情而享譽中外,為天下梯田之望塵莫及,堪稱“世界之最”和“天下一絕”,是桂林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遊客接待床位3000多個,為桂林黃金旅遊線路之一。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龍勝梯田
桂林大圩古鎮
大圩古鎮是廣西古代“四大圩鎮”之一。大圩古鎮始建於公元200年。古老的大圩老街順著灕江綿延2千米長,不寬的街道上鋪著青石板,石板路兩邊是保存完好的老房子。大圩古鎮在灕江東岸,父子岩東南,磨盤山北,距桂林23千米水程。史載,古鎮始建於北宋初年,中興於明清,鼎盛於民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遠在600年前,大圩以其“大”,成為廣西四大圩鎮之最。大圩古鎮曾名長安市、蘆田市,通稱大圩。漢代已形成小居民點,北宋時已是商業繁華集鎮,明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其商業初興於宋,曾設稅官;中興於明,清光緒三十一年《臨桂縣誌》稱“水陸碼頭”,抗日時期有“小桂林”之稱,趕圩人數高達1萬餘人,泊船多達二三百艘,地方商業文化積澱深厚,特色鮮明。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大圩古鎮
桂林陽朔西街
陽朔西街,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的一條步行街。位於陽朔古鎮中心,寬約8米,長近800米,略呈東西走向,東到濱江路,西到蟠桃路,中間與縣前街、城中路交匯。歷經1400多年,是陽朔最古老最繁華的街道,也是陽朔重要的旅遊景點之一。明城牆、碑刻、古寺、古亭、名人故居、紀念館等這些古老的建築保存皆較完整。西街,曾是孫中山先生演講的地方,藝術大師徐悲鴻也曾居於此,15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曾在此留下足跡。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陽朔西街
桂林靈渠
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湘桂運河,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灕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靈渠
桂林全州天湖
天湖位於全州縣華南第二高峰真寶頂東側,13座水庫猶如一面面透亮的明鏡,點綴在崇山峻岭間,相互貫通,互成補充天湖柔美秀麗,具有獨特的高山氣候,夏季清涼能避暑,冬季銀裝素裹可賞雪。有大片原始森林,眾多奇花異草和野生動物。既有杭州西湖“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湖光山色,也有洞庭湖“茫茫五百雪域”美稱,是狩獵、避暑、觀日、賞花的理想勝地,在廣西區內唯此一景。遇晴日,遙空如洗,波光粼粼,煙霞浩淼,雲水相吻,遊人如置蓬萊仙境。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天湖
銀子岩
銀子岩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貫穿十二座山峰,屬層樓式溶洞,洞內匯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鐘乳石,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宛如夜空的銀河傾斜而下,閃爍出像銀子、似鑽石的光芒,所以稱為“銀子岩”。洞內特色景點數十處,最為著名的景觀有三絕:雪山飛瀑、音樂石屏、瑤池仙境;三寶:佛祖論經、混元珍珠傘、獨柱擎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裡被展示得淋漓盡致,故被譽為“世界溶洞奇觀”。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銀子岩
桂林樂滿地主題樂園
樂滿地在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同時通過了ISO9001及ISO14001兩項國際權威機構的質量標準體系認證,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旅遊報中國旅遊知名品牌”以及“全國十佳主題樂園”;2005年主題樂園獲得“廣西十佳旅遊景區”的稱號。
桂林市(桂林(廣西壯族自治區轄地級市))
桂林樂滿地
桂林十景
桂林八大世界級旅遊精品
陽朔山水休閒景區
資源八角寨丹霞景區
貓兒山養生度假區

著名人物

古有趙觀文曹鄴蔣冕呂調陽石濤陳宏謀唐景崧王鵬運況周頤,近有梁漱溟馬君武黃現璠李任仁周祖晃白鵬飛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李天佑,現有白先勇郁鈞劍文清歐陽夏丹喬振宇張儷

媒體報導

百名藝術家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公益巡迴活動走進廣西三月三開幕式於2023年4月22日上午10時在桂林市中心廣舉行。開幕式由央視主持人席愷主持。

榮譽稱號

榮譽稱號
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衛生城市
全國社會治安綜治優秀市
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
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
全國青年文明號模範城市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城市
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城市
全國無障礙建設先進城市
全國健康旅遊示範基地
2018暢遊中國100城
全國綠色模範城市
全國創業先進城市
萬年智慧聖地
全國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城市
2019年中國地級市百強第39名
中國城市綠色競爭力排名第35
“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第126
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上榜“2020中國旅遊城市排行榜”排名第19名
2020年全國雙擁模範城市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先進城市
2020年“第八輪自治區文明城市”。
第一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
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2020年-2021年度,獲得中國十大心儀之城
中國地級市百強品牌城市
2019—2020年度建設平安廣西活動先進市
文化和旅遊市場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地區
2021年,入選“中國康養旅遊城市百強榜單”
2021年獲首批“千兆城市”稱號
2021年,獲“國家衛生城市”榮譽。
2022年2月,擬被命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安全示範城市”。
2022年4月,入選“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名單。
2022年6月,入選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名單。
2022年5月,入選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名單。
2023年中國人居環境獎

以上僅列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稱號(不列出“十佳”、“最佳”等排名類型稱號),更多請查看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