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出處
明·沈受先《三元記·格天》:“玉帝敕旨:謫下文曲星君與馮商為子,連中三元,官封五世。”
傳統寓意紋樣
用荔枝、桂圓和核桃各三枚表現,因這三種果實都為圓形,取其“圓”與“元”同音;亦有的用弓箭射準三個辟銅錢或三個元寶米表示。寓意“連中三元”。清代
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
解元”、“會元”、“
狀元”的頭銜,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文三元
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
童試。赴考者叫做
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
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
鄉試,每三年一次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
舉人,第一名是“
解元”,第二至十名稱“亞元”;再高一級是
會試,在
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
經元”;
殿試則在紫禁城的保和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士,考中之後稱進士,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
在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中,共有21人
三元及第,他們是文科17位:
武三元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三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
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今存南京“
三元巷”以示紀念。
其二是明朝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
王名世連中
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
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
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
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歷史記錄
狀元是中國科舉金字塔的頂尖人物,就是進士的第一名。考中狀元就意味著“一舉成名天下知”。古代的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辦一次,三年中只產生一名狀元,可見考取狀元是相當艱難的。倘若沒有超人的才華、堅強的毅力、健康的體魄,高中狀元是不可能的。從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舉史里,共產生文狀元596名,武狀元182名。而能在鄉試、會試、殿試中
蟬聯第一,“連中三元”的,更是鳳毛麟角。“連中三元”是古代讀書人畢生之夙願,歷史上“連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數量不一。中國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確切人數應是21位,其中文狀元17人,武狀元4人。
唐代三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鵬,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禮部侍郎於邵。試題《白雲起封中賦》等。崔元翰是中國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全唐詩》存其詩七首。
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唐官方正史記錄其人其事甚少,吾在這裡為其扶位正名。
張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張薦之子,深州陸澤(河北深縣)人,元和九年(814年) 狀元及第。生卒不詳,流傳詩作17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有資料記載唐後期宰相
白敏中(
白居易堂弟)也是“連中三元”的,此屬誤傳,白敏中雖然狀元及第,但鄉試時卻並非第一。
宋代六名
孫何(961-1004年),蔡州汝陽(今河南汝南)人,字漢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狀元。英年早逝。著有《駁史通》十餘篇,文集四十卷傳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字孝先,諡號文正。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壬寅科狀元。官至宰相,為宋仁宗時名相,智除丁謂,政績卓著,著有《王文正公筆錄》傳世。
宋庠(996-1066年),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甲子科狀元。曾因彈劾范仲淹,被貶揚州。一生久居相位,終無建樹。
楊寊(1014-1044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審賢。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於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
馮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當世。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狀元。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多次被貶,後為司馬光所看重。一生政績平平。
王岩叟(約1043—1093),字彥霖,宋代大名清平(今臨清杜窪村)人。《宋史"王岩叟傳》載:“岩叟十八、鄉舉、省試、廷對皆第一。”性格耿直,剛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認為陳堯叟、
彭汝礪兩位狀元郎亦曾“連中三元”,余細心考證後,毅然把二者排除。
遼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縣一帶)人,字號不詳。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官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在任期間,法度修明,較有政績。宋、遼官方很少記載此案,余在此修訂補上。
金朝一名
孟宋獻,生卒年不詳。開封(今屬河南)人,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遼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高中後不久,因母親病逝,哀傷過度,在服喪期間病逝於家。
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詳。中山無極(今河北無極)人,字元舉。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漢人、南人榜,考題較難)狀元。在歷史上無甚功勳。
明代三名
黃觀(1364—1402),字瀾伯,又字尚賓,安徽省貴池縣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試策論中主張“屯兵塞上,且耕且守,來則拒之,去則防之,則可中國元擾,邊境元虞”,取殿試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試(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獲第一名,時人稱“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後燕王朱棣“靖難”,攻破南京,正在長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黃觀,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勢己去,投江自盡。黃觀在好多官方古本上連狀元的記載都沒有,余認真查解,確係“連中三元”,特此增訂。
李騏(1378—1425) ,本名李馬,字德良,一作彥良,福建長樂沙京人。生於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於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自幼聰慧異常,十歲即能通讀《孝經》、《論語》,洞悉其義。永樂十五年(1417)福建鄉試第一,解元。次年會試第一,會元,廷試又第一,狀元,於是“授翰林修撰,賜銀帶朝服,中外以為榮。”且為明代科舉福建省“三元及第”唯一的人。
商輅(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載,號素庵,諡號文毅。1435年鄉試第一,之後屢試不中,10年後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十年乙丑科狀元。嚴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而應該叫做“獨中三元”。他為人直言持正,剛正不阿,與于謙同朝為臣。官至吏部尚書,世人盛讚“一代賢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以及所纂《宋元通鑑綱目》、《寰宇通志》等書。
清代三名
陳沆(hàng)(1785~1826)蘄水(今湖北
浠水縣)人。著名詩人,文學家,清代
古賦七大家之一,被
魏源稱為“一代文宗”。 嘉慶十八年(1813)應試科舉,縣試,鄉試、會試,皆名列第一名。學使鮑星讀其試卷,擊節嘆賞。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對策,陳中第一甲第一名(狀元)。
錢棨(1734-1799年),江南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字振威,號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狀元,同榜進士有陳萬青和汪學金等。一生建樹不多。
陳繼昌(1791-1840年),廣西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狀元。同榜進士有徐乃普和陳鑾等,官至江蘇巡撫。著有《如話齋詩存》、《殿試策》。
有書上說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狀元郎戴衢亨為“連中三元”者,此純屬誤傳。
武狀元四名
連中三元的武狀元
尹鳳(1523—1598),字德輝,別號在竹,江蘇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武舉鄉試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會試、殿試中,連獲第一,官拜參將。後隨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區抗倭,屢建大功,萬曆年間官至都督僉事。尹鳳的事跡,為南京人津津樂道,都道是南京人的驕傲。今南京現有“三元巷”存世,以紀念其連中三元的。
王名世,字、號、生卒年均不詳,浙江永嘉英橋(今龍灣)人,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舉順天鄉試解元,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舉會元、狀元。因明崇禎四年之前武舉沒有殿試,故會元即可稱狀元。王名世勉強可以算做“連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陽人,十三歲開始向外祖父學習武藝。臂力過人,能開強弓,作左右射,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歲,參加浙江鄉試,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應浙江鄉試武科,中解元。次年,進京會試,中會元;殿試欽點一甲一名武狀元。官至總兵,律己甚嚴,雙鐧終日不離身,治軍頗有成效。1706年無疾而終,享年89歲。
爭議補充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狀元郎
戴衢亨,在一些書中對其有爭議。
有資料記載唐後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連中三元”的,白敏中雖然
狀元及第,但鄉試時卻並非第一。
有人認為宋代
陳堯叟、彭汝礪兩位狀元郎亦曾“連中三元”。
遼代
王棠連中三元,遼興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狀元。 官拜南府宰相,後病逝於任上。
另
商河相府曾有人連中兩元,卻在殿試中考取
榜眼,沒有完成連中三元。皇帝發榜後感覺可惜,下旨在魯北建“
魁星樓”以示表彰,現仍存遺址。
明代
崇禎年間內閣首輔
周延儒連中會元、狀元,但沒有中解元,屬於連中兩元。
黃觀在明代的科舉考試中取得了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六次第一,後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來稱讚他創造科舉考試史上的奇蹟,可是在明代的登科錄中,卻沒有他的名字。因為在“靖難之變”中,黃觀保持了忠臣的名節,為“君臣大義”的傳統觀念而犧牲了自我。早在
朱棣起兵之初,黃觀在其起草的討伐文告中,就痛斥朱棣的所為,揭露朱棣的篡位野心。建文四年,朱棣的軍隊南下,京城危機,黃觀奉旨離開南京,去安慶一帶招兵。結果,在他返京的路上,朱棣的大軍攻破了南京。黃觀悲壯地為建文帝殉難了,但朱棣卻仍不放過他,憤恨之餘,叫人扎了草人,帶上黃觀的帽子,放到街上斬首示眾。更殘忍的是朱棣下令屠殺黃氏家族所有的男丁,歷史記載,僅有黃觀的弟弟黃覯留下一子,幸運地躲過一劫。怒氣未消的朱棣還命人刪改了登科錄,把黃觀的名字劃掉,妄圖抹殺他輝煌的歷史。
王曾是北宋名臣,相傳其父見破舊經籍,必加整修,片言隻字,不敢丟棄。一晚,孔子託夢給他:“你如此敬惜我的書,我讓曾參投胎做你的兒子”。未幾,夫人果有身孕,生下一兒,因取名為曾。二十出頭的王曾在鄉試中名列第一,即所謂“解元”。此後,被推薦進京,參加禮部主持的
會試,再居榜首,稱之為“會元”。接下來,還有一場由
宋真宗親自出題的殿試,題為《有教無類賦》。王曾交卷後,其中有“神龍異稟,猶嗜欲之可求;織草何知,尚薰蕕而相假”等警句,甚得皇帝激賞,擢為第一名。這樣,青年王曾便成為宋朝開國以來第一個集解元、會元、狀元於一身的“三元”,攀登到了科考金字塔的塔尖上。
捷報傳回王曾的故鄉,官民俱引為千載難逢的榮耀。青州知州特地去他的故里,給掛上“
三元坊”的金匾。好事者則繪以桂圓、荔枝、核桃各三枚合成的紋圖,取圓諧“元”,而寓三數,意為“連中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