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

童生

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註明的是,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童生
  • 外文名:pupil
  • 讀音:tóng shēng
  • 注音:ㄊㄨㄙˊ ㄕㄥ
  • 別名:儒童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基本解釋

[scholars failed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文童之別稱。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但需要註明的是,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引證解釋

指習舉業而未考取秀才的讀書人。
《明史·選舉志一》:“士子未入學者,通謂之童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不是個秀才,也不是個童生,只是個小本生意人。”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六:“經禮部議,準生員於考試經古場,童生於府縣覆試場,添《性理論》一篇。”
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但需要註明的是,童生並不完全等同於未考上秀才的學子。根據明朝史書記載,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