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生試

童生試

童生試(tong sheng shi):明、清以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亦作儒童文童

基本介紹

簡介,分類,縣試,府試,院試,

簡介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清兩代以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亦作儒童、文童。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廳、州)試與院試三個階段。每三年舉行兩次。醜、未、辰、戌年為歲考,寅、申、巳、亥年為科考。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左忠毅公逸事》“及試,吏呼名至史公”,這裡就是指童生試,在這次考試中左光斗錄取史可法為生員(秀才),當時史可法二十歲。《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操童子業”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童生試

分類

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的入學考試,可分為縣試府試院試,是讀書士子的進身之始。

縣試

多在二月舉行,由知縣主持,一般考五場,分別考八股文、試貼詩、經論、律賦、策論等。縣試要求有4名村莊裡的人和1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

府試

多在四月舉行,由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縣試已錄取的士子得以參加,連考三場。府試要求5名村裡的人和一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府試通過者方可參加院試。
通過縣、府試的便可以稱為“童生”,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
有些讀書人要多次嘗試才能通過最基本的縣、府試成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後,院試多次落第,到了白髮蒼蒼仍稱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間廣東曾經多次有百歲童生參加院試的紀錄。

院試

是童試的最高一級,它由學政主持。院試要求有6名村裡的人和2名秀才保舉,方可參加考試。院試通過者才可進入官方學校,成為一個地方生員。
清朝院試三年兩試,一為歲試,一為科試。逢寅、審、巳、亥年舉行“科試”,逢醜、未、戌、辰、年舉行“歲試”。童生可在三年內參加一次科試和一次歲試。院試得到第一名的稱為案首。
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算是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
生員分廩生、增生、附生三等。
成績最好的稱“廩生”,可自公家領取廩米津貼,謂之廩保,又稱廩膳生。其定額甚嚴,每年都要考列三等,通過考試才能保有食廩資格,故為諸生之首。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地位,童子應試,必須由該縣的廩生保送,乃得入場。
其次稱“增生”,“增廣生員”的簡稱,是指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故稱增生、增廣生,不供給糧食,“廩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額的。
三是“附生”,“附學生員”的簡稱,增生外再增名額,為諸生之末,故稱附學生。凡生員初入學,尚未取得廩生、增生資格的生員皆稱附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