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形私塾遺址是一處清朝私塾遺址。位於福建省漳平市永福新坑村,在村西福興嶺北山峰半山腰,一塊巨大的石頭下面,明清時期曾經是一所私塾,稱為蜂窩形私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蜂窩形私塾遺址
- 位置:永福新坑村新坑自然村
- 時間:清朝
- 分類:私塾
從永福新坑村新坑自然村向西上山走四五里路就到福興嶺北山峰半山腰,這半山腰伸出了一塊巨大的石頭,伸出部分有兩三丈,寬也有三、四丈,在這塊石頭下面足有十多平方丈之闊,秒象一個巨大的蜂窩,所以人們以其這一奇特的形狀稱之為蜂窩形。明清時期這裡曾經是一所私塾,故稱蜂窩形私塾。
這裡四周都是深山,沒有人煙,聽不到任何雞鳴狗叫,十分清靜,空氣非常新鮮。在封建社會,人們認為這裡的環境是最好的辦學地點。因此,明清時期就在這裡辦了一所私塾。蜂窩形私塾座西向東,背是山峰半山腰,私塾就辦在這塊巨石下面,這塊巨石就是天然的上蓋。私塾的左邊(東北方向)山壠頭有一口池塘,傳說私塾的先生讓人做了一艘小木船和竹伐,讓童子利用課餘時間在池塘里伐游,以鍛練身體。
相傳有一位先生,在蜂窩形私塾收了十七個童生,幾年後參加童子試,結果,竟然試出了十八個秀才來。這是怎么回事呢?
明清時代,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是讀四書五經而進學者的專稱。秀才得來不易,必須通過幾重考試關隘才可,要取得這種資格,必須在學道或稱童子試獲得取錄。
蜂窩形私塾的先生收了十七個童生,另外收了一名當炊事。這名炊事因家境貧寒,父母無力供他上學,只好求先生收他做炊事,以換得一口飯吃。這名炊事非常好學,常常利用工余時間到課堂外偷聽先生講課,夜間就用灶膛里的火灰(草木燒過的灰)扒出來倒在地上攤平,左手拿著火把,右手拿著小木棍在火灰上練習寫字。後來就用松樹葉子來做筆,經常利用洗衣洗菜時到小山澗,用水當墨,在石頭上練習寫字。再後來就用麻英(山上一種小樹,其皮象麻,可做麻袋、織布)皮來做筆,搬一塊較平的石板,放在灶台下,一有空就拿著自製的筆沾水在石板上練習寫文章。白天先生講的課,他偷聽後,回到廚房就馬上練習,晚上就偷著練習寫文章。後來,他就用木炭當墨,用破碗當墨盤,弄點水,拿著木炭在破碗裡磨,磨出的黑水就當墨,在石板上寫。
有一天晚上,他在石板上練習寫了一篇文章,練習到下半夜,因愛睏,忘記把石板上的字跡洗乾淨,就去睡覺。次日清晨,先生早起發現石板上字跡,知是炊事所為,先生念其好學,就送給他紙筆。從此,這名炊事就利用工余時間勤奮學習。
那年正逢童子試,先生帶上十七名童生準備參加鄉試,這名炊事看到他們都去參加童子試,私塾里一人無事可做,也就一同跟在後面去看熱鬧了。到了考場,童子們都進入考室,這名炊事也在後偷偷跟隨進入考室,在後面空位座下休息。先生不知這名炊事也跟著來,而考官誤為是考生,就同樣發給試卷,這名炊事暗自驚喜,隨手拿起卷子看看,就拿起筆做了起來。結束後大家離開考場,先生帶著童生回私塾去。過了一些天后,童子試結果公布,先生和童生們都趕去看,先生急忙先看自己私塾考中的多少,他邊看邊算,結果蜂窩形私塾競有十八名考中秀才,先生疑惑,明明是十七名童生參加童子試,怎么會有十八名中秀才?先生懷疑自己算錯,又連數數遍,還是十八名,於是就拿出童生名單,一個一個名字來對,對完才知,原來這名炊事也考中了,先生更是不解,這名炊事沒來參加鄉試怎么會考中秀才呢?一名童生告訴先生說:那天,炊事偷偷跟來,座在後面空位上,考官就發給卷子,炊事也就做了起來。先生高興至極,滿臉笑容,立即回蜂窩形私塾,向這名炊事祝賀。這名炊事非常高興,連忙向先生致謝,感謝先生送給他紙筆。訊息傳到炊事父母,炊事父母也趕到蜂窩形私塾向先生致謝。後來據傳,這名炊事又考上了舉人,到外地去做官了。這就是蜂窩形私塾十七名童生試出十八名秀才的故事。
蜂窩形私塾遺址筆者十多年前曾特意由當時的新坑村村主任黃月秋帶我去看過,已長滿雜樹野藤和雜草,撥開雜草野藤看到還有一些石柱、石柱盤、石條和石板臥在下面。蜂窩形私塾遺址如能修一條路上去,再把蜂窩形私塾遺址修整一下,即可開發為一個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