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成立,背景,目標,組織機構,產生原因,發展進程,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重要性,發展前景,意義,政治意義,經濟意義,相關信息,投資協定,開放市場時間表,峰會目錄,大事記,
區域概況
2010年的第一天,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這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標誌著雙方經貿關係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對於自貿區建設的重大意義,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第六屆
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上說。東協副秘書長普斯巴那丹則表示,自貿區建成後,東協和中國的貿易占到世界貿易的13%。作為中國對外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這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期待和挑戰?
摘要
成立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協,正式成立於1967年8月,是一個在政治、經濟和安全問題上協調合作的區域性組織,由
汶萊達魯薩蘭國、
高棉王國、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馬來西亞、
緬甸聯邦、
菲律賓共和國、
新加坡共和國、
泰王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組成。
歐盟(European Union)、
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以及於2002年11月簽署的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hina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協定是世界上三大區域經濟合作區。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將如期正式建成。標誌著中國與東協之間的經濟聯繫上升到新的歷史水平,必將為中國和東協各國的貿易發展和經濟合作增添新的動力,對促進世界貿易發展和世界經濟復甦也將發揮積極作用。
背景
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Area),簡稱自貿區(FTA),是指區域內兩個或多個經濟體,在WTO承諾的基礎上,相互逐步取消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開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實現貿易、投資的自由化。自由貿易區域內的國家通過相互開放市場,建立密切關係,擴大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
中國與東協國家,山水相連,雙方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中國與東協貿易額大幅增長,雙向投資迅速增加,中國在東協國家的工程承包越來越多。在東協的對外貿易中,中國排第四位;在中國的對外貿易中,東協處第五位。東協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來源地,也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首選地之一。
東協是中國海外重要的承包工程市場和勞務市場。中國與東協的經貿關係已步入了黃金時期,中國—東協自貿區已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中國與東協國家已開始相互開放市場,呈現出勃勃商機。
2001 年4月,中國與東協成立了自貿區聯合研究小組,並於當年10月提交研究報告,作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決策的依據。聯合研究小組“根據GTAP模型的測算,如果雙方建成自由貿易區,東協對中國的出口將增長48%,中國對東協的出口將增長55.1%。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後,中國和東協國家的GDP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東協國家的GDP增幅為0.9%,總量增長54億美元;而中國的增幅為0.3%,總量增長為22億美元”。
自貿區建設進程回顧
·2001年11月,“10+1”宣布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
·2002年11月4日,《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簽署,自貿區建設正式啟動。
·2004年1月1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穫計畫實施,下調農產品的關稅。
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2004年底,《貨物貿易協定》和《爭端解決機制協定》簽署,標誌自貿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2005年7月20日,《貨物貿易協定》降稅計畫開始實施,7000種產品降低關稅。
·2009年8月15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投資協定》簽署,標誌主要談判結束。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
中國-東協自貿區2010年1月1日建成,惠及19億人
目標
1、促進中國、東協之間的企業對話與合作;
2、促進中國與東協之間的貿易與投資聯繫;
3、促進各自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
組織機構
中國—東協商務理事會中方主席由中國貿促會會長
萬季飛擔任。 中方理事單位由中國有代表性商會和知名企業組成。 中國—東協商務理事會的東協合作方是東協工商會。東協工商會由東協十國最具代表性的商會組成:汶萊國家工商會、高棉總商會、印尼工商會、寮國全國工商會、馬來西亞國家工商會、緬甸工商聯合會、菲律賓工商會、新加坡工商聯合會、泰國工業聯合會、越南工商會。
產生原因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
當今世界經濟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風起雲湧,發展很快。WTO的成員國基本上都與其它有關國家建立了自由貿易關係。中國和東協成員都是開發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成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應運而生。
中國與東協關係密切發展的需要
中國與東協國家有著建自貿區的良好基礎。
一是,山水相連,息息相關,相互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和相似的歷史遭遇。
二是,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
三是,在國際社會事務方面有著廣泛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對經濟發展有著對穩定和增長的共同願望。
四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改善和發展與東協及其成員國的友好關係,相互間政治關係、經濟關係不斷有新的發展,尤其是自1991年中國與東協建立對話夥伴關係以來,相互間合作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此,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國與東協國家及時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積極發展和密切相互間的經貿合作,建立自貿區。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促使
1997年,東南亞遭受金融危機後,中國對受危機打擊的東協各國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中國政府頂住巨大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確保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幫助東協國家最終克服了金融危機。中國在危機中表現出的負責任鄰國的風範贏得東協各國的普遍好評,與中國的關係迅速改善和發展。
經歷金融危機後,東協更加明確了地區需要加快經濟一體化,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來防止危機的再次發生和衝擊,中國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合作夥伴,因而選擇和中國建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即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為必然而積極的選擇
發展進程
中國—東協自貿區建設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2002年至2010年),啟動並大幅下調關稅階段。自2002年11月雙方簽署以中國—東協自貿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始,至2010年1月1日中國對東協93%產品的貿易關稅降為零。
第二階段
(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貿區階段,即東協越、老、柬、緬四國與中國貿易的絕大多數產品亦實現零關稅,與此同時,雙方實現更廣泛深入的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
第三階段
(2016年之後),自貿區鞏固完善階段。
重要性
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和東協合作歷程中歷史性的一步。它充分反映了雙方領導人加強睦鄰友好關係的良好願望,也體現了中國和東協之間不斷加強的經濟聯繫,是中國與東協關係發展中新的里程碑。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將會創造一個擁有18億消費者、近2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萬億美元貿易總量的經濟區。按人口算,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從經濟規模上看,將是僅次於
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貿易區,由中國和東協10國共創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是開發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發展前景
儘管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的進程充滿風雨,但是中們有足夠的理由對東協-中國自貿區的建立充滿信心。今後幾年內,自貿區以及雙邊經貿關係將出現以下發展前景:
第一,雙方的貿易將有更大的增長,貿易結構進一步合理化
隨著入世後中國的
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加快,特別是中國的製造業將會有快速發展,將帶動對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由於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占很大比重,而這一產業多為對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加工,這將導致相關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進口的增多。
伴隨著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結構也將進一步最佳化,各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相互出口增多,機電產品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的比重將會有明顯增大。
第二,雙方的相互直接投資將逐步擴大
儘管東協和中國都不是對方投資的主要市場,特別是中國對東協的投資更少,但隨著雙方市場的進一步開放,投資壁壘的逐漸消除,相互投資將會增多。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海外投資是重要的措施,投資的重點區域今後首先將是東南亞國家,特別是周邊的越南、寮國、高棉和緬甸等東協新成員國。隨著中國電信、金融、保險和服務業的開放,一些較發達的東協成員國也將擴大對中國的投資。
第三,經濟合作領域將日益拓寬
隨著雙方自由貿易區協定談判的正式啟動和實施,雙方的經濟合作將進入一個全面深化發展的新階段,服務貿易的比重將進一步加大,投資合作方式將更加多元化。另外,金融和科技領域的合作將會全面展開,特別是隨著“清邁協定”的實施和“電子東協”的啟動,中國與東協在金融、保險與電信領域的合作將更大規模地展開。基礎設施的合作步伐也將加快,同時將帶動相關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進展。農業、環境保護、能源、智慧財產權及企業之間,特別是中小企業等方面的合作也將啟動,並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和合作。
意義
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對中國與東協都有著積極的意義。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方面有利於鞏固和加強中國與東協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有利於中國與開發中國家、周邊國家的團結合作,也有利於東協在國際事務上提高地位、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有利於進一步促進了中國和東協各自的經濟發展,擴大雙方貿易和投資規模,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區域市場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能力,為區域內各國人民謀求福利。與此同時,中國—東協自貿區的建立,有利於推動東協經濟一體化,對世界經濟成長也有積極作用。
政治意義
1、從中國與東協各國的關係來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助於中國和東協全面、深入、快速發展友好關係。維護東亞和
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具有積極意義。
2、從建立國際新秩序來看,建立中國—東協自貿區,有助於開發中國家的團結合作 。
3、從提高東協的國際地位來看,建立中國—東協自貿區,有助於東協在國際社會事務中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
經濟意義
1、使雙方獲得“貿易創造”效益 。
2、使雙方獲得投資增長效益 。
3、使雙方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
4、推動雙方經濟發展
相關信息
投資協定
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國—東協經貿部長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商務部
陳德銘部長與東協10國的經貿部長共同簽署了中國—東協自貿區《投資協定》。該協定的簽署向外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中國和東協各國願同舟共濟,攜手抗擊金融危機,繼續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為東亞地區和全球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投資協定》包括27個條款。該協定通過雙方相互給予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提高投資相關法律法規的透明度,為雙方投資者創造一個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資環境,並為雙方的投資者提供充分的法律保護,從而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此次《投資協定》的簽署標誌著雙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國—東協自貿區協定的主要談判,中國—東協自貿區將如期在2010年全面建成。
中國—東協自貿區是我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協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2002年中國與東協啟動了自貿區的談判,2003年“早期收穫計畫”正式實施,2004年簽署了《貨物貿易協定》, 2007年簽署了《服務貿易協定》。
開放市場時間表
自2002年中國與東協簽署建自貿區基本檔案以來,雙方已逐漸減免關稅。開放市場,一個由11個國家組成的統一大市場正在形成。 早期收穫計畫 “早期收穫計畫”是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的組成部分,是為了儘快使區域內消費者享受到自貿區帶來的好處。根據雙方確定的“早期收穫計畫”,從2004年1月1日起對500多種產品實行降稅,2006年,這部分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這部分產品主要是《海關稅則》第一章至第八章的農產品,還包括少量其他章節的產品,主要是:活動物、肉及食用雜碎、魚、乳品、其他動物產品、活樹、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堅果,部分國家椰子油、棕櫚油、植物油等也列入“早期收穫計畫”中。在“早期收穫計畫”中,中國與泰國先行了一步,於2003年10月1日開放實施。 根據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穫計畫”實施時間框架,中國和東協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汶萊) 關稅消減和取消時間表是,最惠國關稅稅率高於15%的所有產品,2004年1月降到10%,2005年1月降到5%,2006年1月降到0%;最惠國關稅稅率在5—15%之間的所有產品,2004年1月降到5%,2005年1月降到0%;最惠國關稅稅率低於5%的所有產品,2004年1月降到0%。 對於東協新成員國(越南、寮國、緬甸、高棉),最惠國關稅稅率高於30%(含)的所有產品,2004年1月降到20%,以後每年降低5個百分點,2009 年降到零稅率(高棉2010年降到零);最惠國關稅稅率在15(含)—30%(不含)之間的所有產品,越南2004年1月降到10%、2006年1月降到5%、2008年降到零稅率,其他新東協國家2006年降到10%、2008年降到5%;最惠國關稅稅率低於15%的所有產品,越南2004年1月降到 5%、2006年1月降到零稅率,其他新東協國家2006年降到5%、2008年後降到零稅率。 貨物貿易開放時間表 2005年7月20日,中國—東協自貿區降稅進程全面啟動,這標誌著《貨物貿易協定》正式進入了實施階段,也標誌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全面拉開了帷幕。《貨物貿易協定》規定,除早期收穫產品(主要是農產品)外,其餘產品分為正常產品和敏感產品兩類。 關稅削減時間表 起始時間 關稅稅率 覆蓋關稅條目 參與國家 2000年 對所有東協成員國0—5% 85%的CEPT條目 原東協6國 2002年1月1日 對所有東協成員國0—5% 全部CEPT條目 原東協6國 2003年7月1日 WTO最惠國關稅稅率 全部 中國與東協10國 2003年10月1日 中國與泰國果蔬關稅降至0 中泰水果蔬菜 中國、泰國 2004年1月1日 農產品關稅開始下調 農產品 中國與東協10國 2005年1月 對所有成員開始削減關稅 全部 中國與東協10國 2006年 農產品關稅降至0 農產品 中國與東協10國 2010年 對老東協成員國零關稅 全部減稅產品 原東協6國 2010年 關稅降至0 全部產品 (部分敏感產品除外) 中國與原東協6國 2015年 對新東協成員國零關稅 全部產品 (部分敏感產品除外) 東協新成員國 2015年 對中國—東協自貿區成員國關稅降至0 全部產品 (部分敏感產品除外) 東協新成員國 2018年 對東協自貿區和中國—東協自貿區所有成員國零關稅 剩餘的部分敏感產品 東協新成員國 服務貿易開放時間表 2007年1月,中國與東協簽署了自貿區《服務貿易協定》,並於2007年7月實施。各國以減讓表的形式列出各自在服務部門的具體開放承諾。具體承諾是各國在其各自WTO《服務貿易總協定》承諾基礎上,做出的更高水平的開放承諾。 中國具體承諾的主要內容:中國的承諾主要涵蓋建築、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服務(包括計算機、管理諮詢、市場調研等)等5個服務部門的26個分部門,具體包括:進一步開放部分服務領域,允許設立獨資企業,放寬設立公司的股比限制及允許享受國民待遇等。 根據漸進自由化條款的規定,上述出價作為第一批市場準入承諾的減讓表,同《服務貿易協定》一併簽署。雙方正就第二批市場準入承諾進行談判,在談判結束後,將簽署《議定書》,以將第二批減讓表納入《服務貿易協定》。同時,根據審議條款,未來雙方可就服務貿易進一步開放問題進行磋商,實現服務貿易逐步自
峰會目錄
首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於1997年舉行 1997年12月16日,首次東協-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舉行,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出席。會上江澤民主席發表了題為《建立面向21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的重要講話。會議結束後,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協國家首腦會晤聯合聲明》。聯合聲明確定了指導雙方關係的原則,並將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作為共同的政策目標。 第二次中國—東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越南首都
河內舉行 1998 年12月16日,第二次東協-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越南首都河內舉行,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出席。雙方領導人回顧了1997年首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以來雙方關係的新進展,並對今後雙方關係的發展進行了討論。雙方同意通過全面對話合作框架,開闢多種合作渠道,堅持通過平等友好協商,妥善處理彼此間存在的一些分歧和爭議,進一步推進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的發展。 第三次中國—東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菲律賓首都
馬尼拉舉行 1999 年11月28日,第三次東協-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出席。會上朱鎔基總理提出了中方對在新世紀加強與東協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的主張和具體建議,表示中國將繼續深化與東協國家和東協組織在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對話與合作,尤其是在經貿、科技和金融等領域的合作。東協國家對中國發展建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讚賞,高度評價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給予東協國家的支持和援助。 第四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新加坡舉行 2000 年11月25日,第四次東協-中國領導人會議在新加坡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出席。朱鎔基總理在會上積極評價中國與東協雙邊關係,並就今後一段時間雙方在政治領域、人力資源開發、加強
湄公河流域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領域、農業、貿易與投資等方面的合作提出了具體建議。 第五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汶萊舉行 2001 年11月6日,第五次東協-中國領導人會議在汶萊舉行。雙方領導人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並授權經濟部長和高官儘早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出席會議並發表題為《攜手共創中國與東協合作的新局面》的重要講話。他指出,中國與東協應明確新世紀初的重點合作領域並確定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目標。 第六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高棉首都金邊舉行 2002 年11月4日,第六次東協與中國領導人會議在高棉首都
金邊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出席會議並在講話中提出啟動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建議。朱鎔基總理和東協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協領導人發表了《中國-東協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此外,中國和東協秘書處簽署了《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中國與東協各國外長及外長代表還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宣言確認中國與東協致力於加強睦鄰互信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南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宣言強調通過友好協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南海有關爭議。 第七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 2003 年10月8日,第七次東協與中國領導人會議在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溫總理出席會議,並發表了以“全面深入合作、促進和平繁榮”為主題的講話。中國政府宣布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東協簽署了宣布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 第八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寮國首都萬象舉行 2004年11月29日,第八次東協與中國領導人會議在寮國首都
萬象舉行。溫總理和東協10國領導人出席了會議。 第九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
吉隆坡會議中心舉行 2005年12月12日,第九次中國-東協領導人(10+1)會議在吉隆坡會議中心舉行。國務院溫總理和東協10國領導人出席了會議。 第十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菲律賓宿務舉行 2007年1月14日,第十次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10+1”)在菲律賓中部城市宿務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家寶出席會議並發表題為《共同譜寫中國-東協關係的新篇章》的重要講話,中國和東協簽署自貿區《服務貿易協定》。 第十一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在新加坡召開 2007年11月20日,第十一次中國與東協(10+1)領導人會議在新加坡召開。中國國務院總理家寶對新加坡進行正式訪問並出席會議。 第十二次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10+1)在泰國華欣舉行 2009年10月24日,第十二次中國與東協領導人會議(10+1)在泰國華欣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家寶與東協10國領導人出席。
大事記
1997年12月,中國和東協領導人在首次東協-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確定了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的方針。
2000年9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東協與中國(10+1)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提出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得到東協有關國家的贊同。
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東協首腦會議期間,中國和10個東協成員國宣布了將在未來十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的目標。
2002年11月4日,第六次東協與中國領導人會議在高棉首都金邊舉行。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和東協10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宣布2010年建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從而啟動了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1995年~2002年,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15%。
2003年,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性的782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2.9%。
2004年1月1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穫計畫實施,下調農產品的關稅,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2004年底,雙邊簽署了《貨物貿易協定》和《爭端解決機制協定》,標誌著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200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汶萊、印尼和菲律賓時提出,到2010年,中國和東協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
2005 年7月20日,中國—
東協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定》降稅計畫開始實施,中國和東協的7000種產品在大幅降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情況下,更加順暢地進入對方市場,這有利於東協國家的產品擴大對中國市場出口,也有助於中國企業以更低成本從東協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設備。
到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後,東協對中國的出口增長48%,中國對東協的出口增長55%,對東協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貢獻分別達到0.9%(約合54億美元)和0.3%(約合22億美元),將為中國和東協商界創造無窮商機和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