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國)

日本(日本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日本國(Japan),簡稱日本,首都東京,是一個位於太平洋西岸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6800多個小島嶼,總面積37.8萬平方千米,由1都、1道、2府和43縣(省) 組成。截至2024年1月,總人口約1億2339萬,是除美國外唯一人口過億的已開發國家,主要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

3世紀中葉,其境內出現大和國。645年,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進行大化改新。12世紀後期,進入幕府統治時代。19世紀50年代放棄鎖國政策,曾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868年,日本向歐美列強學習,實行明治維新,建立大日本帝國,迅速躋身帝國主義列強行列。1894年和1905年分別於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中獲勝,鞏固了世界強國的地位。於1937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走上戰爭擴張的道路。1945年,二戰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戰後實施新憲法,奉行“重經濟、輕軍備”路線,20世紀60年代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

日本是高度發達的現代化國家,世界四大經濟體之一,七國集團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截至2023年末,日本對外淨資產連續33年位居全球第一,是世界最大債權國。汽車、鋼鐵、工具機、造船、電子、機械、半導體和機器人等領域在全球的競爭優勢明顯,科研、航天、醫療、教育、製造業等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動漫、音樂和遊戲為首的文化產業及發達的旅遊業也是其重要象徵,至今保存著茶道、花道、書道等日本傳統文化。

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約591.482萬億日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早期文明,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幕府執政,明治維新,大正時代,昭和時代,平成時代,令和年代,地理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區劃詳情,主要城市,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歌,國花,人口,政治,政體,憲法,議會,政府,司法,政黨,經濟,綜述,農業,工業,金融,貨幣,服務業,對外貿易,對外投資,外來投資,外匯管理,對外援助,文化,語言,宗教,習俗,文學,藝術,建築,花園,花道,飲食,茶道,節日,動漫,電影,遊戲,名人,歌舞伎,軍事,交通,公路,鐵路,空運,水運,社會,科技,教育,醫療,媒體,體育,通信,電力,治安,災害,物價,工薪,勞動力,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日菲關係,旅遊,主要景點,世界遺產,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主詞條:日本歷史

早期文明

  • 早期神話
關於日本列島上被確認過的人類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3萬年前至10萬年前。約1.2萬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結束而開始急劇溫暖化,使得人們的文化與生活產生極大變化,全島進入下個繩文時代。約1.2萬年前左右開始被稱為繩文時代。分為草創期、早期、前期、中期、後期、晩期這6期。這個時候的人們製作繩文式陶器、早期以後邁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豎穴式住居)。使用弓箭狩獵貝冢漁撈、採集植物等經營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製石器骨角器等等。也進行栽培,後期到晩期間種植
在日本神話中,太陽神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
伴隨著渡來人的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奴國國王於公元57年首次遣使來華,抵達洛陽向東漢朝貢,是現今可查中日交流的最早記載。光武帝賜其“漢委奴國王金印”,是漢字傳入日本的最早物證。
公元107年,現存史料範圍內倭國(日本)最早的王帥升來到洛陽獻上生口160人,請求鄧太后召見,標誌著具有更高層次概念的“倭國”的誕生。
到了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較大的“大和國”,後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 古墳時代
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製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建築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截至2013年發現有71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為日本最大的大山古墳。
古墳里通常有許多銅鏡、珠寶等物品,到了後期,古墳里還有兵器和盔甲古墳時代分為前期、中期、後期。從8世紀初開始,火葬流行,古墳逐漸式微,並開啟佛教建築的時代。

飛鳥時代

參見: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如今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這一時期通過百濟傳來,587年,衣折戰役中,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取得對朝廷的控制權。
592年,和蘇我氏有姻親關係的皇族女性豐御食炊屋姬即位為推古天皇。她提名聖德太子(馬廄門王子)為攝政進行了以加強皇權為核心的政治改革。聖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階冠位和十七條憲法;同時還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隋朝學習。蘇我入鹿殺害了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兄皇子,645年,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和中臣鐮足藤原鐮足)合謀刺殺蘇我入鹿,結束了蘇我氏的專權。同年,孝德天皇即位,頒布大化改新詔,推行大化改新
672年,天智天皇駕崩,兒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與其爭位,爆發戰爭,史稱壬申之亂。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飛鳥時代結束。

奈良時代

參見:奈良時代
奈良時代即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曆三年)遷都長岡京,總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係、文化以及對外關係等方面。光仁天皇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展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也於此時相繼編成,從而進入日本的歷史時代。

平安時代

參見: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即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曆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文治元年)鎌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莊園制度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他們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併莊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

幕府執政

  • 鎌倉時代
源賴朝平定平氏後,建立以鎌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85年(文治元年)鎌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說、1183年說、1192年說(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
北條時宗在位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後期,幕府的統治日漸衰敗,無法維持,終於後醍醐天皇舉兵,然後被討伐大將、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滅亡。
  • 南北朝時代
後醍醐天皇消滅鎌倉幕府後,就進行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迫後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縣),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
  • 室町時代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鎌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統一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的,他統一了以後,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後,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由於當初足利氏為了對付南朝,必須於京都開設幕府,而在鎌倉設公方府,引來了關東大亂。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於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稱為戰國時代
  • 安土桃山時代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足利幕府宣告滅亡。後逐漸成為全國最強大的軍事首領,並開始積極拓展統治版圖,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滅甲斐大名武田氏為止,已幾乎完全控制近畿東海地方,並將勢力延伸至中國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國地方以及北陸地方,此時的全國實際政治中心也轉移到安土城的織田氏手上。同年,部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去(或說失蹤),其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敗給明智光秀後自殺,整個織田氏頓時陷入混亂。
1584年,羽柴秀吉與東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發會戰,雙方經過一番對峙後進行和解並結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為根據地,開始進行統一全國的計畫。經歷四次的大規模討伐後,1590年,接受天皇賜姓豐臣的秀吉完成全國大致上的統一,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全國再度陷入混亂。
  • 江戶時代
1603年(慶長8年)至1867年(慶應3年),被稱為江戶時代,於江戶設定了江戶幕府。政治一安定經濟也跟著發展,在德川綱吉時代景氣良好,商人與町人盛行元祿文化江戶時代中葉,幕府財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實行享保改革暫時恢復了財政,卻又再度惡化。
幕府末年被歐美各國逼迫開國,經由馬修·佩里來航而簽下了日美神奈川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得鎖國崩裂。隨著開國與尊王攘夷思想強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與薩英戰爭都令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最終德川慶喜先後把政權與領地交還朝廷,史稱“大政奉還”。

明治維新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
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各項改革被稱為明治維新。一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戰爭及1904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通過《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占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強占東北南部。1910年吞併朝鮮
文化上,日本從歐美傳入新的學問,藝術;帶有未曾在日本出現過的個人主義小說,文學開始出現,與江戶時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開。宗教上,改變以往神佛合流的現象(神佛分離),出現了打壓佛教(廢佛毀釋)等等的運動。

大正時代

參見:大正時代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了第一次護憲運動(即:大正民主運動,日語:大正デモクラシー),開始出現政黨政治。
大正時代前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一戰後在國際和平會議中節節敗退,使日本日漸艱難。
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了第二次護憲運動,實行了全民普選(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首相,提倡“憲政之常道”。

昭和時代

參見:昭和時代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國內政局為統制派軍人擊倒皇道派軍人從而掌握軍政大權。此後,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侵略者。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軍攻占南京,在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了40多天的血腥屠殺,使用集體槍殺、活埋、刀劈、火燒等殘酷手段,殺害了30多萬手無寸鐵的中國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向盟軍投降。
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聯合政府倒台。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連續四次組閣,合共第一次組閣為日本史上唯一的。

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年號為“平成”,稱為平成時代。
民主黨代表(黨首)鳩山由紀夫(2009年9月)16日在特別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當選為日本第93任首相,並於當天完成組閣。新內閣的成立標誌著日本政壇正式進入民主黨執政時代,日本首次實現戰後以來真正意義上的“政權更迭”。
2017年12月8日,明仁天皇退位日定於2019年4月30日。

令和年代

2019年4月1日,時任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宣布,“令和”被選為日本新年號,從2019年5月1日開始啟用“令和”為年號。
2019年5月1日,德仁天皇在東京的皇居舉行即位儀式,成為日本第126代天皇。
2022年11月4日訊息,據日本時事通訊社,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在記者會見上表示,日本正式加入北約網路防禦中心,今後將強化與各國之間的合作關係。
2023年7月12日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立陶宛與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舉行會談。雙方發布了新檔案“個別針對性夥伴關係計畫”(ITPP),決定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合作;當地時間8月24日13時,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
2023年12月1日,國際海事組織第33屆大會在英國倫敦舉行新一屆理事國選舉,日本當選國際海事組織A類理事國。
2024年1月9日,日本經濟產業省與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分別簽署去碳化合作備忘錄,將利用日本的環境技術,支援這兩國引進可再生能源。
2024年3月19日,日本央行結束了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決定解除負利率政策。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日本位於太平洋西岸,東臨太平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九州長崎距中國上海僅460海里。陸地面積為37.8萬平方千米,全國由本州、四國、九州和北海道4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呈東北向西南延伸弧形島鏈狀。
日本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震、火山活動頻繁。全球有1/10的火山位於日本,1/5的地震發生在日本。

地形地貌

日本的國土約有四分之三為山體所覆蓋。本州中部地區被稱為“日本屋脊”,許多山脈的海拔超過3000米。位於山梨縣和靜岡縣的交界處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海拔最高的山。山梨縣境內的北嶽,海拔3193米,是日本的第二大高峰。位於長野縣和岐阜縣境內的奧穗高岳海拔3190米,橫跨山梨縣及靜岡縣的間之岳海拔同為3190米,並列成為第三高峰。
日本(日本國)
富士山
由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日本從最北端到最南端有多個火山區—通常認為有7個。在所有的火山中,約有110座為活火山,其中包括伊豆大島上的三原山,長野縣和群馬縣交界處的淺間山,以及熊本縣境內的阿蘇山。儘管日本僅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400,但在全球1500座左右的活火山中,日本幾乎占了1/10。
眾多河流對日本地形地貌的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締造了大大小小的山谷和盆地,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形成了扇形的三角洲。日本的大多數平原面積都很小。最大的是關東平原,包括部分櫪木、茨城、群馬、埼玉、千葉、東京和神奈川等縣市。其他相對較大的平原地區有越後平原(位於新潟縣)、石狩川平原(位於北海道),以及濃尾平原(位於愛知和岐阜兩縣境內)。

氣候

日本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氣候的一大特徵是四季氣溫變化分明。日本自北向南跨越了約25個緯度,冬季受源自西伯利亞的季風的影響,夏季受來自太平洋的季風影響。
儘管國土面積狹小,日本卻具有四個不同的氣候特徵。北海道屬於亞北極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只有9.45℃,年平均降水量為約1205毫米。從本州北部的東北地區到九州,靠太平洋一側的地區屬於溫帶,受來自太平洋的季風的影響,夏季非常炎熱;從大陸吹來的濕冷季風在前進過程中受到脊樑般橫亘在日本中部的中部阿爾卑斯山脈和其他山脈的阻擋,在朝向日本海的一側造成大量的雨雪天氣。沖繩縣的西南部島嶼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溫度在22℃以上,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

自然資源

日本自然資源貧乏,除少量礦產資源以外,其他工業生產所需的主要原料、燃料等都要從海外進口。
水資源
日本河流密布。絕大多數河流水流湍急,河水在流出山谷和盆地之後不久即匯入大海。黑部川便是河川徑流“湍急”的極好證明,該河從其源頭—海拔2900米高的日本阿爾卑斯山奔流而下,僅流經85千米便匯入日本海。
日本最長的河流是信濃川,它從中部地區的山地出發,穿過新潟縣,一路奔騰367千米,到達日本海。利根川是第二大河流,它流經關東平原融入太平洋。第三大河流是北海道的石狩川,全長約268千米。
日本的湖泊數量不是很多。日本面積最大的湖泊是位於滋賀縣的琵琶湖,其面積達670.3平方千米。琵琶湖屬於構造湖,其歷史相當長,生態系統多樣,也是關西地區重要的水源。而最深的湖泊是秋田縣田澤湖,最大水深423.4米。海拔最高的湖泊是栃木縣的中禪寺湖,湖面海拔1269米。因日本火山活動頻繁,日本的湖泊中火山口湖和斷層湖較多,如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爺湖十和田湖等。沿海地區則有一些湖泊是海跡湖,如八郎潟霞浦濱名湖、中海等。為實現發電和河流開發等目的,日本也興建有很多水庫規模較大的有黑部水庫和德山水庫等。
森林資源
森林覆蓋率占陸地面積的67.7%,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國家之一,但木材自給率僅為20%左右,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國家。林業在日本的國土保護和涵養水資源方面的效益極為顯著。日本的森林覆蓋率居世界前列,但每年進口木材占總需求量的75%左右。日本南北溫差大,樹種豐富,其中,針葉林占2/3,闊葉林占1/3。日本的房屋和家具大量使用木材,“木”文化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於林業經營收入低,加之林業就業人口老齡化,日本的林業生產進展緩慢。日本主要木材進口地為美國、俄羅斯、加拿大、馬來西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瑞典、智利、芬蘭、印尼、中國。
漁業資源
日本專屬經濟區面積約相當於國土10倍,漁業資源豐富。北海道和日本海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盛產700多種魚類。
植物資源
日本的植物種類繁多。在日本本土生長著約5560種植物(4720種被子植物,40種裸子植物,800種蕨類植物)。約有1950種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為日本本土原生植物,約占日本所有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35%。這表明日本具有比其他國家更比例的本土植物。約有1600種被子植物和高裸子植物為日本當地的原生植物。
植物數量之多反映了日本氣候的多樣性,成為自北向南綿延約3000千米(1864英里)的日本群島的一大特色。最顯著的氣候特徵是溫差很大,降水量充沛,這些都為植物的茂盛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日本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以下五個區域,所有這些區域均處於東亞溫度帶: (1)亞熱帶,包括琉球群島和小笠原群島;(2)常綠闊葉林的溫帶,覆蓋本州南部、四國和九州的絕大部分地區。典型樹種為柯樹(shii) 和青岡櫟(kashi),二者均屬橡樹科;(3) 落葉闊葉林的寒溫帶,覆蓋本州中部和北部以及北海道的東南部,這裡生長著日本的山毛櫸樹及其他普通樹種;(4) 亞高山帶,包括北海道的中部和北部。典型的植物有冷杉(Sakhalan)和蝦夷雲杉(Yesso);(5) 高山帶,位於本州中部高地以及北海道中部,典型植物有高山植物,如駒草 (komakusa) ( 荷色牡丹 (Dicentraperegrina))。
動物資源
日本的大小島嶼上同樣也棲息著源於各種不同氣候類型的動物:東南亞的熱帶動物、韓國和中國的溫帶動物、以及西伯利亞的亞北極動物。
在琉球群島的熱帶海洋中生長著大量色彩斑斕的熱帶珊瑚魚、海龜和海蛇,這裡同時還是儒艮和黑江豚的家園。在本州中部以北的海域,我們還可以看到海獅、海狗以及突吻鯨。北極區的動物,如海象等,有時也會造訪北海道面朝鄂霍次克海一側的海域。
在日本最南端的琉球群島上,棲息的大多是熱帶動物,如冠狀蛇鷹、狐蝠和變色龍等。在本州、四國和九州本土島嶼上,徜徉著狸貓(tanuki)、梅花鹿和鴛鴦,他們來自韓國的落葉林以及中國的中部和北部地區。灰熊、花尾榛雛以及普通蜥蜴來自西伯利亞的針葉林。動物的分布缺乏延續性,是歷史上日本的島嶼與亞洲大陸多次分離又多次結合,使動物的遷徙變得異常複雜的結果。
在這些動物品種中,有些是日本當地所特有的,如日本睡鼠、日本短尾猿、白腹錦雞、日本娃娃魚,以及原始蜻蜓。一些學者認為,琉球群島與亞洲大陸分離的年代要比日本本土早得多,在這些島嶼上同樣生長著蟻鴷和奄美刺蝟。本州北端的下北半島是世界上所有類人猿最北的棲息地。
在海洋深處,人們可以發現鱟、鐘螺、皺鰓鯊等一些動物的活化石。還有一些其他的日本水生動物,如大蜘蛛蟹(世界上最大的甲殼類動物)以及生活在淡水中的日本娃娃魚(地球上最大的兩棲動物,據說其壽命可達近50年)。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

日本全國劃分為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縣,下設市、町、村。都、道、府、縣是平行的一級行政區,直屬中央政府,但各都、道、府、縣都擁有自治權。
日本的“都道府縣”與中國的一級行政單位“省”是相對應的,日本的“縣”在行政區劃上級別要高於中國的“縣”。每個都道府縣的政府所在城市叫作都廳、道廳、府廳或是縣廳所在地,相當於中國的省會城市。絕大部分的地方縣廳所在地和縣名是相通的。例如:奈良縣的縣廳所在地是奈良市,埼玉縣的縣廳所在地是埼玉市等。
日本行政區劃
日本國內卻較常使用被稱為“八地方區分”的劃分概念。根據各地歷史、文化和經濟等方面的特點,自然而然地把日本劃分成了這八大區域,分別是: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九州地方。其中,關東地方包括1都6縣,是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日本八地方區分
北海道地方
北海道
/
/
/
/
東北地方
青森縣
岩手縣
宮城縣
秋田縣
山形縣
福島縣
/
/
/
/
關東地方
茨城縣
栃木縣
群馬縣
埼玉縣
千葉縣
神奈川縣
東京都
/
/
/
中部地方
新潟縣
富山縣
石川縣
福井縣
山梨縣
長野縣
岐阜縣
靜岡縣
愛知縣
/
近畿地方
三重縣
滋賀縣
京都府
大阪府縣
兵庫縣
奈良縣
和歌山縣
/
/
/
中國地方
鳥取縣
島根縣
岡山縣
廣島縣
山口縣
四國地方
徳島縣
香川縣
愛媛縣
高知縣
/
九州地方
福岡縣
佐賀縣
長崎縣
熊本縣
大分縣
宮崎縣
鹿兒島縣
沖繩縣
/
/

主要城市

東京
日本(日本國)
東京風光
東京都是日本國首都和最大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樞紐,也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世界級大都市。位於日本列島中部,由陸地和位於太平洋上的伊豆諸島及小笠原諸島組成,隅田川、荒川等流經市區內部,面積2188平方公里,人口約1411萬(2024年1月)。東京都是日本經濟中心,服務業發達。主要產業包括精密機械、汽車製造、電子、化工、電機、冶金、造船、食品、出版、印刷等。聚集了眾多國內外大企業和銀行總部。中小企業在東京都地方經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數量占東京都企業總數90%以上。
日本(日本國)
東京銀座
東京都有四通八達的海、陸、空交通網路和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城市交通網。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城市交通總客運量的85%以上。東京都是日本教育文化中心,集中了全國1/3的大學和一半以上的大學生,全國80%的出版社和眾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東京都經常舉辦各種國際文化活動,如東京音樂節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等。 著名的景點有東京塔、銀座和淺草等。日本的很多傳統活動和節日都在淺草舉行,它至今還保留著舊時東京的風貌。東京由東京城區的23個行政區、27個市、5個町(鎮)和8個村組成。
日本(日本國)
東京捷運線路圖
捷運是東京人日常出行的主要市內交通工具,東京捷運網路發達,擁有13條線路,285座車站,線路總長304.1公里,日均客流量為1040萬人次,位居世界城市捷運客流量第一。
大阪
日本(日本國)
大阪風光
大阪位於本州島中部,瀕臨大阪灣,呈南北長條形分布,是西日本地區行政、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時也是一個工業中心,尤其是化工、機械、鋼鐵和金屬等行業的中心。
大阪是日本西部地區重要的經濟、金融、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物資流通便捷,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大阪曾幾次被定為國都,遣隋使船和遣唐使船從大阪的港口出入,對貿易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大阪市內大小眾多的河流橫穿縱貫市區,其主要幹流淀川源於琵琶湖,可稱得上是“水上城市”。
日本(日本國)
大阪風光
大阪的工商業占經濟活動的主要部分,產業種類豐富多樣,中小企業集中,實力雄厚,其靈活的經營方式在日本被稱為“大阪商法”。特別在商業方面,批發商占有很高的比率,同一行業聚集在一起形成批發街。另外,自古以來,大阪就有“天下廚房”的美稱,以美食聞名。
大阪曾在1970年舉辦世博會,1990年舉辦國際花博會,1995年舉辦APEC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
橫濱
日本(日本國)
橫濱風光
橫濱位於日本本州東南部的關東地區,東瀕東京灣,南臨橫須賀港,西面是日本著名的富士山和遊覽勝地箱根,距離首都東京僅20多公里,有高速公路相連,海上與上海市相距1930公里。總面積434.98平方公里,1859年開埠,1889年建市。
橫濱是日本神奈川縣首府,是日本政令指定城市(在事物分配、行政監督、組織、財政等方面被允許有特例的城市),也是日本重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地帶的中心。
日本(日本國)
橫濱風光
橫濱市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基地,僅次於東京和大阪居全國第三位。經濟以京濱工業地帶和國際貿易港為基礎,建立了尖端技術產業基地。南側的中華街是中國華僑的聚居區,建於1863年,設有500多家商店和餐館,許多日本人從各地慕名到這裡品嘗中國菜餚。橫濱市內有13所大專院校。
日本(日本國)
橫濱風光
橫濱港是日本最大的國際通商口岸,是橫濱市的象徵,與世界百餘個國家有貿易往來。橫濱港也是世界屈指可數的貿易港,在日本經濟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京都
日本(日本國)
京都風光
京都市位於日本本州島南部, 距東京約370公里,大阪約45公里,是日本最大的內陸城市,總面積827.9平方公里,現有人口約146.7萬(截止2019年8月1日)。八世紀末,日本桓武天皇在京都建都,時稱平安京。公元794年至1868年期間,京都曾經是日本的首都、天皇的居住地,眾多的廟宇、神社及其他歷史古蹟使京都聲名遠播,它實際上是官方指定的國家財產和重要文物的“倉庫”,古京都遺址於1994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日本(日本國)
京都風光
京都市是日本著名的古都和旅遊城市,其清水寺、金閣寺、銀閣寺、上賀茂神社、下鴨神社、二條城、西本願寺等17個寺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約有90萬國外遊客、3500萬國內遊客到京都觀光旅遊。
京都市曾是日本最大的製造業城市,許多精密機械、半導體元件、蓄電池等電器機械企業在全國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批發、零售、餐飲在內的服務業也占有很大比例。
京都作為日本文化的發祥地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有國立京都大學、京都府立大學、立命館大學和同志社大學等共38所大學,在校學生12.4萬人。
奈良
日本(日本國)
奈良公園
奈良市位於日本中部,奈良縣北部,是奈良縣的縣廳所在地。曾是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人口35.5萬人,面積276.94平方公里,是日本著名的歷史城市和國際觀光城市。1898年2月1日開始,奈良實行城市地方政府管理。其後合併周邊地區,擴大為現在的市區。在奈良乘電車、汽車到關西國際機場需1個半小時,到大阪、京都約需30分。乘新幹線到東京約需3小時。目前已發展為京都、大阪、神戶地區的住宅城,人口劇增。
奈良市就業人口16.6萬人。其中農林漁業第一產業占1.8%,礦業、建設、製造第二產業占24.48%,第三產業占71.85%。奈良市的農業為城市近郊型農業。耕地面積1947.67公頃,主要作物有水稻、草莓、香菇、花卉、蔬菜、果物等。
作為旅遊城市,奈良市每年遊客有約1296萬人,其中外國遊客18.9萬人。代表性的世界遺產有東大寺、興福寺、春日大社、春日山原始林、元興寺、藥師寺、唐招提寺、平城宮遺址。國寶級文化遺產125處,重要文化遺產568處。奈良有獨特的風土人情和許多歷史悠久的傳統工藝和產業。代表性產品有漆器、古樂面、扇子、陶器、瓦、一刀雕(木雕)、奈良漂白布、筆、墨、鹿角工藝等。
札幌
日本(日本國)
札幌風光
札幌市是日本北海道的首府,地處石狩平原西緣及其連線的丘陵地帶,面積1118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80萬,是日本第五大城市,也是日本12個政令指定都市之一。札幌取自土著阿伊努族語,意為“廣大而乾燥的地區”。札幌市的氣候屬於海洋性氣候,有夏季涼爽,冬季積雪偏冷,四季分明的特點。
日本(日本國)
札幌風光
札幌做為北海道的經濟中心,主要是靠服務業為主,以日本全國性公司的分公司為主,真正的本地企業相對較少。工業以食品、印刷、亞麻紡織、機械製造、金屬製品為主。著名的札幌啤酒味香口醇,是世界聞名的啤酒之一。
作為北海道的政經中心,札幌擁有非常完備的交通建設,包括兩條高速公路在此交匯,三條隸屬JR系統的鐵路路線,與兩個機場。在市內交通方面,札幌市交通局經營了三條地下鐵路線,三條札幌市電的路面電車路線,再加上多線市區公車輔助,構成了完備的大眾運輸網路。
日本(日本國)
札幌風光
札幌是北海道的文化中心。著名的大學有北海道大學,北海道藝術大學,札幌醫科大學,札幌農學院等。文化設施有近代美術館,札幌雕刻美術館,札幌市資料館等。
日本(日本國)
札幌風光
札幌市風景秀麗,市內多公園和景點,山區多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峰和溫泉。市西南的旭山公園按幾何造型建造,而中島公園則是一座典型的日式庭園。其他還有建於江戶時代的八窗庵、建於明治初年的北海道神宮以及市內僅存的俄式建築──鐘塔大廈等。位於市郊的北海道開拓紀念館和北海道開基百年紀念塔,記載了阿依努族人民的生活史跡和日本人民開拓北海道的史實。市西南的藻岩山高531米,種植有420種樹木。夜間,可在此眺望札幌夜景,冬天這裡可開展滑雪運動。市東郊還有野幌森林公園。
日本(日本國)
札幌市風景
冬季的札幌,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公園大街中央的大通公園是舉行札幌傳統的一年一度的“雪節”的地方。雪節是全市人民廣泛參加的民眾性冬季活動。自從1949年冬,札幌工業高級中學工藝科學生用冰雪塑像以來,札幌市人民每年都要在二月初舉行雪節,展出各種冰雪雕塑,其中有熊貓等動物形象,也有“桃太郎”、“西遊記”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各種名建築物的模型。這些冰雪塑像,雕刻得細緻逼真。入夜,這些冰雪雕像,在彩燈的輝映下,更加瑰麗多姿,奇幻迷人。1972年2月,第十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曾在札幌舉行。 
函館
日本(日本國)
函館夜景
函館位於北海道南部,以其美麗迷人的夜色而著稱,面積677.81平方千米。函館是北海道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僅次於札幌市與旭川市,是道南區域的行政、經濟、文化中心,現為中核市
廣島
日本廣島市建於1589年,位於日本本州西南,面臨瀨戶內海,歷史悠久。面積905平方千米 。下轄中區、東區、南區、西區、安佐南區、安佐北區、安藝區、佐伯區鄧8個區。
廣島擁有豐富的海、山等自然資源,農業、漁業興盛,廣島港由松山地區的連線口形成。有日本縮圖之稱。廣島市製造業、零售業發達,馬自達汽車公司總部設在該市。廣島現已發展為日本本州西部中國地區最大的城市,是西日本著名工業城市之一。製造業的總公司、總部多在此設立,形成廣島都市圈。廣島核子彈爆炸遺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長野
長野位於日本本州中部,長野縣北部,是長野縣廳所在地,全市面積404平方公里。
長野市工業以信息產業為主,主要產品有電子計算機、電視機等。長野市的果樹收入占其農業收入的第一位,其次為水稻、蔬菜等。該市盛產蘋果、葡萄等水果,還有清酒、手抓蕎麥麵條等土特產品。長野市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春、秋能登山,夏天好避暑,冬季可滑雪。長野曾於1998年2月成功舉辦了第18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擴大該市國際影響,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該市擁有日本國寶級建築善光寺等一批古蹟,是旅遊的好去處。

國家象徵

國名

日本,最早稱“和”或“倭”(均讀作yamato,中文譯作邪馬台),“日本”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7世紀後期。其來歷在日本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但中國的《新唐書》則記載道:“鹹亨元年(670年),遣使賀平高麗。後稍習夏音,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為名。”意即唐高宗鹹亨元年(670年),倭國派使者祝賀唐朝平定高句麗,因為懂點漢語,所以討厭“倭”這一名稱,故改國號為日本,使者自稱這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日出之處而命名的。
朝鮮《三國史記文武王十年(670年)十二月條的記錄也與此吻合:“倭國更號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唐朝人張守節則記載“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
考古上最早發現“日本”這一名稱的是2011年出土於中國西安的《禰軍墓誌》,該墓誌作成於678年。由此可見“日本”這一稱呼的使用最遲不晚於7世紀後期。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國旗

日章旗(或日之丸、日の丸),亦稱太陽旗,呈長方形,長與寬比為3:2(標準國旗長度尺寸)。旗面為白色,正中有一輪紅日。白色襯底象徵著純潔,紅日居中象徵著忠誠。傳說日本是太陽神所創造,天皇是太陽神之子,太陽旗來源於此。日章旗古已有之,作為正式國旗是明治三年(1870年)根據太政官布告第57號(商船規則)頒布制定的。
日本(日本國)
日本國旗——日章旗

國徽

日本國徽是一枚皇家徽記,在日本,由於法律並沒有確立正式的國徽,因此習慣上,日本皇室的家徽“十六瓣八重表菊紋”,即菊花紋章被廣泛作為日本代表性的國家徽章而使用。
日本(日本國)
日本國徽
日本內閣所使用的代表徽章“五七梧桐花紋”,也常在國際場合及政府檔案作為國家的徽章而使用,例如日本入境許可貼紙的底紋。

國歌

君之代(君が代、Kimigayo)
日本(日本國)
國歌
歌詞:吾皇盛世兮,千秋萬代;砂礫成岩兮,遍生青苔。
日文歌詞:
君が代は
千代に八千代に
細石の
巌となりて
苔の生すまで

國花

日本(日本國)
櫻花
日本的國花有兩種,一種是櫻花,一種是菊花。日本的櫻花很出名,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因此被選為國花也在意料之中。菊花有高潔、不畏嚴寒的形象,己經成為日本皇室貴族的象徵。櫻花作為日本的象徵,代表民族精神;菊花代表日本皇室貴族,有高貴、華麗的形象。用這兩種花作國花,比較符合民眾的期待。
櫻花原產北半球溫帶環喜馬拉雅山地區,在世界各地都有生長,主要在日本國生長。花每枝3到5朵,成傘狀花序,花瓣先端缺刻,花色多為白色、粉紅色。花常於3月與葉同放或葉後開花,隨季節變化,櫻花花色幽香艷麗,常用於園林觀賞。據文獻資料考證,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櫻花已在中國宮苑內栽培。唐朝時櫻花已普遍出現在私家庭院。當時萬國來朝,日本朝拜者將櫻花帶回了東瀛,其在日本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櫻花象徵熱烈、純潔、高尚。

人口

截至2022年10月1日,不計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日本人口總數為1.22031億,較上年減少75萬,創1950年以來最大跌幅。數據顯示,新生兒人數比上年減少3.2萬,為79.9萬;死亡人數為153萬,同比增加9萬。新生兒人數連續16年低於死亡人數。從年齡段看,15歲至64歲勞動力人口為7420.8萬,占比59.4%,與上年創下的歷史最低水平持平;65歲以上老年人口有3623.6萬,占比29%,創歷史最高紀錄;14歲以下人口降至1450.3萬,創歷史最低紀錄。從行政區劃看,除東京都外,日本其他46個道府縣的人口均出現減少。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和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總務省表示,與人口在4000萬以上的其他國家相比,日本14歲以下人口占比最低,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最高,呈現出極端的少子老齡化發展趨勢。
人口分布地區差異較大,全國超500萬人口的都道府縣有9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有12個,東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被稱為日本三大都市圈,三大都市圈50千米範圍內人口占總人口的50%。
截至2020年6月,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約288.59萬,以中國人、韓國人、越南人和菲律賓人居多。其中,中國人約84.68萬(包括台灣地區),主要分布在東京、橫濱、大阪、神戶等大城市,這些城市建有華人華僑聚居的“中華街”“南京町”等。
2023年7月26日,日本總務省26日公布的基於居民基本登記冊的人口動態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23年1月1日,包含外國人的總人口為1億2541萬6877人,較上年減少約51.1萬人。其中日本人減少約80.1萬人。減幅為1968年開始調查以來最大,首次出現47個都道府縣全部減少的狀況。
2023年日本出生的嬰兒數量為758631人,較前一年減少了5.1%。
2024年2月27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新生兒數量為758631,較2022年減少5.1%。
2024年4月12日,據日本總務省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10月1日,包括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日本全國總人口為1.2435億,比前一年減少59.5萬,連續13年減少。
數據顯示,日本7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前一年增加71.3萬,首次突破2000萬,占總人口的16.1%,比例為歷年來最高。同時,14歲以下人口占比為11.4%,創歷年來最低紀錄。
截至2023年10月1日,日本籍人口為1.2119億,比前一年減少83.7萬,從性別來看,日本男性人口比前一年減少42.3萬,日本女性人口比前一年減少41.4萬。
2024年6月5日,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發布的人口動態統計數據,2023年日本新生兒數量為72.7277萬,較上一年減少4.3482萬;總和生育率即育齡女性平均生育子女人數為1.20,較上一年減少0.06。兩項統計數字均為連續8年減少,創有統計以來最低紀錄。

政治

政體

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天皇為國家象徵,無權參與國政。國會是最高權力和唯一立法機關,分眾、參兩院。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首相(亦稱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選舉產生,天皇任命。
目前自民黨和公明黨聯合執政。執政黨在眾議院和參議院均占據穩定多數席位。

憲法

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頒布實施。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權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這成為日本戰後走和平發展道路的重要保證,也是日本作為和平國家的重要保證。

議會

日本國會分為兩個議院:眾議院(下議院)和參議院(上議院),為日本最高權力機關和唯一立法機關。
所有立法均需經過國會的最終批准。國會還具有其他的重要功能,如核准國家預算、審批國際條約和公約,以及啟動修改憲法的任何正式提案。國會的會議形式有三種:通常國會、臨時國會和特別國會。通常國會每年1月舉行一次,為期150天,由於議員們將在這次會議上審議下一年的財政預算以及實施該預算所需的相關法律,因而此會議發揮中心作用。
眾議院定員為465名,任期4年。首相有權解散眾議院,舉行大選。參議院定員為245名。參議員任期6年,每3年改選半數,不得中途解散。在權力上,眾議院優於參議院。每年1月至6月召開通常國會,會期150天。其它時間可根據需要召開臨時國會和特別國會。現任眾議院議長額賀福志郎(NUKAGA Fukushiro),2023年10月就任。參議院議長尾辻秀久(OTSUJI Hidehisa),2022年8月就任。
日本國民必須年滿25周歲才有眾議院的被選舉資格,必須年滿30周歲才有參議院議員的被選舉權。

政府

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由內閣總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廳的大臣組成。內閣總理大臣由國會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內閣成員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天皇認證。現內閣主要成員為:首相岸田文雄(KISHIDA Fumio)、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HAYASHI Yoshimasa)、總務大臣松本剛明(MATSUMOTO Takeaki)、法務大臣小泉龍司(KOIZUMI Ryuji)、財務大臣鈴木俊一(SUZUKI Shunichi)、外務大臣上川陽子(KAMIKAWA Yoko)、文部科學大臣盛山正仁(MORIYAMA Masahito)、厚生勞動大臣武見敬三(TAKEMI Keizo)、農林水產大臣坂本哲志(SAKAMOTO Tetsushi)、經濟產業大臣齋藤健(SAITO Ken)、國土交通大臣齊藤鐵夫(SAITO Tetsuo)、環境大臣伊藤信太郎(ITO Shintaro)、防衛大臣木原稔(KIHARA Minoru)、數位化大臣河野太郎(KONO Taro)、復興大臣土屋品子(TSUCHIYA Shinako)、國家公安委員長兼領土問題擔當大臣松村祥史(MATSUMURA Yoshifumi)、兒童政策擔當大臣加藤鮎子(KATO Ayuko)、經濟再生擔當大臣新藤義孝(SHINDO Yoshitaka)、經濟安保擔當大臣高市早苗(TAKAICHI Sanae)、沖繩和北方領土兼地方創生擔當大臣自見英子(JIMI Hanako)。
內閣中的過半數成員必須為國會議員,內閣是政府行政部門的最高決策機構。內閣總理大臣(首相)有權任免組成內閣的國務大臣。首相負責主持內閣會議,並可行使其職權控制和指導政府的各行政職能部門。如果內閣成員意見一致,便可形成所謂的內閣決議。根據《日本國憲法》,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必須是文職人員。
2001年1月,政府行政機關進行大規模的重組,將原有的22個省及省級機構的數目削減了近一半。除了2001年新設立的內閤府外,還包括13個省(截至2019年),包括2007年1月由日本防衛廳升格的防衛省、以及復興廳(2012年成立)。 2019年截止,各省由首相任命的國務大臣負責。每名大臣配置1至3名副大臣和政務官進行協助。這些官員通常為國會議員。
主要機關有金融廳、消費者廳、兒童家庭廳、宮內廳、警察廳-國家公安委員會、公正取引委員會、總務省、法務省、外務省、財務省、文部科學省、厚生勞動省、農林水產省、經濟產業省、國土交通省、環境省、防衛省。

司法

司法權屬於最高法院及下屬各級法院。採用“四級三審制”。最高法院為終審法院,審理違憲和其他重大案件。高等法院負責二審,全國共設八所。各都、道、府、縣均設地方法院一所(北海道設四所),負責一審。全國各地還設有簡易法院和家庭法院,負責民事及不超過罰款刑罰的刑事訟訴。最高法院長官(院長)由內閣提名,天皇任命,14名判事(法官)由內閣任命,需接受國民投票審查。其他各級法院法官由最高法院提名,內閣任命,任期10年,可連任。各級法官非經正式彈劾,不得罷免。現任最高法院長官戶倉三郎(TOKURA Saburo),2022年6月就任。
檢察機構與四級法院相對應,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區(鎮)檢察廳。檢察官分為檢事總長(總檢察長)、次長檢事、檢事長(高等檢察廳長)、檢事(地方檢察廳長稱檢事正)、副檢事等。檢事長以上官員由內閣任命。法務大臣對檢事總長有指揮權。現任檢事總長甲斐行夫(KAI Yukio),2022年6月就任。

政黨

戰後日本實行“政黨政治”,代表不同階層的各種政黨相繼恢復或建立。目前主要政黨有:執政的自民黨、公明黨;在野的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日本共產黨、日本維新會、社民黨等。
政黨
介紹
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
執政黨,第一大黨。1955年11月由原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併而成,此後連續單獨執政長達38年。1993年下野,其後數度與別黨組成聯合政權。2000年4月起與公明黨、保守黨聯合執政。2003年11月,自民黨吸收原執政三黨之一的保守新黨,形成與公明黨兩黨聯合執政的局面。2009年8月,自民黨在眾議院選舉中遭到慘敗,再度成為在野黨。2012年12月在眾議院選舉中獲勝,重新執政。主張立足民主政治理念,維護自由經濟體制,修改憲法,堅持日美安保體制,增強自主防衛力量。對外政策方面強調以日美同盟為基軸,積極拓展外交布局。現任總裁岸田文雄(KISHIDA Fumio),副總裁麻生太郎(ASO Taro)、幹事長茂木敏充(MOTEGI Toshimitsu)。
執政黨。1964年11月成立,其母體為宗教團體創價學會。1970年6月實行政教分離。曾於1993年8月參加非自民聯合政權,並歷經分裂組合。2000年4月,公明黨與自民黨、保守黨組成聯合政權,2009年8月眾議院選舉後成為在野黨,2012年12月眾議院選舉後重歸執政黨。該黨提倡在和平主義基礎上構築“世界中的日本”,主張堅持“中道路線”,貫徹深入民間的民主主義,尊重地方自主性,推行地方分權。現任黨代表山口那津男(YAMAGUCHI Natsuo),幹事長石井啟一(ISHII Keiichi)。
最大在野黨。2020年9月15日由原立憲民主黨、原國民民主黨等在野黨重組成立,現任黨代表泉建太(IZUMI Kenta),幹事長岡田克也(OKADA Katsuya)。
2020年9月15日,原國民民主黨黨首玉木雄一郎等10餘名國會議員另立新的國民民主黨。現任黨代表玉木雄一郎(TAMAKI Yuichiro),幹事長榛葉賀津也(Shinba Kaduya)。
1922年7月15日成立,戰後獲合法地位。七十年代中期步入發展的高峰期,九十年代後再次調整政策主張,注重靈活務實。黨章規定黨的性質為“工人階級政黨”和“全體日本國民的政黨”。主張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乃至共產主義社會;廢除日美安保條約,將日本建成獨立、民主、和平的自由國家。現任中央委員長田村智子(TAMURA Tomoko),中央書記局長小池晃(KOIKE Akira)。
2015年11月成立,以近畿地區為主要勢力範圍。主張成立大阪都,實現大阪府的副首都化,推進地方分權,打破中央集權。改革統治機構,推動修改憲法,實現首相普選。現任黨首馬場伸幸(BABA Nobuyuki),幹事長藤田文武(FUJITA Fumitake)。
參考資料

經濟

綜述

二戰後的日本工業基礎設施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日本戰後的經濟正是在這樣一片戰爭廢墟上發展起來的。1952年,在盟軍占領結束之時,日本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人均消費水平僅是美國的五分之一。在其後二十年間,日本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8%,第一個從戰後的“開發中國家”一躍跨入“已開發國家”的行列。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原因在於個人儲蓄和私營企業投資的高增長率、高度勤勞的勞動力大軍、低價石油的充足供應、不斷創新的科學技術以及政府對私營企業的經濟處於全球化時代的日本經濟有效干預。戰後,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關貿總協定(GATT)所倡導的自由貿易原則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快速增長,日本是主要受惠國之一。
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機促進了日本的工業結構從強調重工業到開發新領域的根本性轉變,例如,VLSI(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半導體工業。到了70年代末期,計算機、半導體及其他技術和信息密集型產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泡沫經濟後的經濟衰退貫穿了90年代的後半期並延續至2000年,只在1995年和1996年有過短暫的經濟復甦。2002年初,日本經濟跌入谷底,從此進入了一段緩慢但卻平穩的恢復時期,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05年。在十多年的徘徊之後,“泡沫經濟”崩潰的負面影響最終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得到消除。
2019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將消費稅率由8%上調至10%,消費需求受衝擊;此後,日本出口規模受到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出現下降。2012年底,安倍政府推動以所謂“三支箭”為主要內容的“安倍經濟學”,提出兩年內實現擺脫長期通縮的目標。此後,日元匯率受抑制,股市上漲,消費者心理預期改善,日本實現戰後最長經濟成長期。2020年3月,日本經濟開始受疫情影響。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下降4.8%,降幅僅次於2009年的5.7%。2020年,外國遊客數量大幅下降,服務業收支出現赤字,但經常收支保持盈餘,對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大幅減少。2021年,日本經濟緩慢復甦,實際GDP增長1.7%,但仍未達到疫情前水平。外國遊客數量繼續大幅下降,貨物貿易出現逆差,吸收外資降幅過半,對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持續減少。
日本內閤府最新判斷認為,雖然經濟復甦持續進行中,但疫情負面影響仍存在,部分領域復甦勢頭較弱,今後將繼續完善疫情防控政策,推動經濟社會活動正常化,隨著各種政策效果顯現和海外經濟改善,經濟將持續復甦。但是,包括疫情在內,俄烏局勢緊張、原材料漲價、資本市場波動和供給制約等,都是影響經濟下行的風險性因素。
由於日本央行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日美利率差擴大,日元在2022年持續貶值,一度時隔32年達到1美元兌換151.9日元的低位。日元貶值雖有利於日本出口行業,但將提高進口成本,擴大貿易逆差。2022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世界經濟展望》,預測2022年全球GDP增長3.6%,日本增長2.4%。2022年6月,世界銀行預測2022年全球GDP增長2.9%,日本增長1.7%。兩大機構均預測,2022年日本經濟增速,仍將明顯落後全球步伐。
據統計,2023年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約559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9%。連續32年為全球最大債權國。截至2024年3月末,外匯儲備為12906億美元。匯率:1美元≈153.26日元(2024年4月)。完全失業率:2.6%(2024年2月)。
2024年7月訊息,日本2023年度的國家一般會計稅收達到72.1萬億日元,連續4年刷新歷史新高,2022年度的稅收為71.1373萬億日元。

農業

日本資源比較貧乏,山地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0%。沿海平原狹小分散,土壤貧瘠,主要為黑土(火山灰)、泥炭土以及泛鹼土,大部分沖積土已開墾為水田,形成特殊的水田土壤。根據地理位置、氣候、土壤條件和生產特點,日本可劃分為北海道、東北、北陸、關東和東山、東海、近畿、中國、四國、九州等9個農業區。
二戰前,日本農業以水稻為主,畜牧業很落後。戰後半個世紀以來,農林牧漁業均獲得較大發展,農業生產結構發生明顯變化。通過保溫育苗、品種改良、農藥和化肥改良等技術,日本的農作物畝產量大幅上升,通過塑膠大棚、溫室技術,使日本的蔬菜1年四季均可耕種。但由於日本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業人口不斷流失,糧食自給率已連續多年下滑,日本有自給生產能力的糧食和畜產品僅限於大米和雞蛋。由於國外農產品價格低廉,日本從海外進口農產品增加,國內生產下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之一。
向日本出口的前八位國家和地區都地處環太平洋地區,即美國、中國、中國台灣省、澳大利亞、泰國、加拿大、韓國和印度尼西亞。日本農產品的進口範圍很廣,主要進口產品有:糧食(小麥、玉米、大豆)、肉類、乳製品、水海產品、水果及蔬菜、動植物油、糖、茶葉、松香、絨毛、草皮等。
種植業
大豆幾乎全靠進口。日本的主要水果是柑桔、蘋果和梨,因消費結構的變化,進口的種類和數量都在增加。蔬菜是日本進口的大宗產品,主要品種為洋蔥、食用菌、大蒜、冬筍、帶夾豌豆、毛豆等。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日本對花卉的需求量增加,花卉銷售額占世界第一,花卉進口持續增長,主要來自荷蘭、泰國、紐西蘭、新加坡、美國以及中國的台灣省。
畜牧業
日本的畜產主要集中在北海道等牧草地較多的地方。目前日本的農戶均實行集約化飼養,或由幾家共同飼養,或1家飼養數百頭家畜,這樣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降低費用。日本農家還對家畜實行機械化餵養,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管理。
漁業
日本是世界第四大漁業國。在日本近海有世界三大漁場之一太平洋北部漁場,魚類資源豐富。日本是世界上食魚最多的國家,水產品在日本人的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進口國和地區依次為美國、中國台灣省、中國、韓國和泰國。進口的主要魚種有鮪魚、鰹魚(中國台灣省為主)、鮭魚和鱒魚(來自北美、智利、挪威、俄羅斯等國)。養殖蝦的進口數量大幅度增加,主要來自中國、印度、越南等亞洲國家。
農產品加工業
日本的“食品關聯產業”由食品產業(包括食品工業、流通、餐飲業)與農水產業(包括食用林產品)組成。日本在農村農產品加工業方面,特彆強調與地域農業和農村發展相結合。它不僅在發展地區經濟和提供就業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為農村提供了穩定的產品銷路。生產者從事農產品加工,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生產具有家鄉風味的特產,在全國形成了“一村一品運動”(現在有的已擴大到“一縣一品”)。聞名全國的有大分縣種類繁多的醬菜、黃醬等特產,北海道的“十勝葡萄酒”,秋田縣的“田園火腿”,山形縣的“月山葡萄酒”,長野縣的“信州黃醬”等等,不勝枚舉,上述典型都在山區和半山區。

工業

日本工業高度發達,工業結構向技術密集型和節能節材方向發展。主要部門有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精密機械、造船、鋼鐵、化工和醫藥等,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主要工業區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主要形成了京濱、阪神、中京、北九州4個主要的工業區。機械工業一直處於重化學工業的中心地位。
汽車產業
日本是世界汽車生產大國,汽車產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日本與汽車相關聯就業人數約546萬,約占全國就業人數的8%。2021年,日本國內新車銷量為445萬輛,比2020年減少3.3%。
2021年,日本八家大型車企在全球生產汽車2321萬輛,同比下降0.8%。其中,豐田汽車在全球的產量為858萬輛,同比增長4.7%。儘管也受到半導體和零部件供應不足的影響,但與各地工廠相繼停工的2020年度相比,產量出現顯著上升。
鋼鐵業
日本是世界鋼鐵生產大國。根據日本鋼鐵協會的公告,2021年,日本粗鋼產量達9633萬噸,同比增長15.8%,為7年來首次增長,反映了對鋼鐵需求的恢復。其中,普鋼和特鋼分別為7391萬噸(同比增長12.4%)和2242萬噸(同比增長28.6%)。日本是鋼鐵產品出口大國。2021年,日本共出口鋼材3440.1萬噸,同比增長7.0%。其中,出口普通鋼材2212.8萬噸,同比增長5.8%;出口特殊鋼材767.6萬噸,同比大幅增長31.6%。
工具機產業
自1982年,日本工具機產業產值連續多年居世界前列。世界工具機企業前20名中,日本占7家。日本工具機製造商協會(日工會)公布數據顯示,2021年,日本工具機年度訂單記錄為15413億日元(約8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9%,這是工具機內需和外需三年來首次增長,也是三年來首次超過1.5萬億日元。
半導體產業
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占世界份額曾一度超過50%,但隨後受日美貿易摩擦、數字產業化遲滯等因素影響,份額一路直降至約10%(日經產省2019年數據)。據日本半導體製造設備協會(SEAJ)統計,2022年三季度,日本半導體製造設備銷售額同比增加21%,排名世界第5位。
日本已將半導體產業定位為國家戰略產業,提供大額補貼,希望加速推進產業重振。經產省牽頭成立“技術研究組合最尖端半導體技術中心(LSTC)”,鎧俠、索尼、豐田等8家企業出資成立“Rapidus”,計畫於2025年建立試製2納米半導體的生產線。主要半導體企業有東京電子、尼康、迪恩士、富士通、佳能等。
造船業
日本船舶出口商協會(JSEA)數據顯示,日本船企2021財年接單量達到313艘1429.92萬GT,同比增長59.8%,連續第二年同比增長,這也是自2015財年(2018萬GT)以來,日本船企年度接單量首次突破1400萬GT。
建築機械產業
日本建築設備製造商協會(CEMA)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日本工程機械銷售總額增長27.3%,達27569億日元,為三年來首次增長,市場需求從上一年度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導致的下滑中明顯恢復。出口額為17632億日元,同比增加50.6%,實現3年來首次正增長。
機器人產業
日本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製造國,占全球供應量的45%。日本機器人工業會預估2021年日本工業機器人訂單額為9640億日元,同比增長12.3%,創2001年開始進行統計以來歷史新高,日本工業機器人生產額將年增12.9%至8650億日元。

金融

中央銀行
日本銀行是日本中央銀行,其職責是發行銀行券,調節貨幣和金融,確保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間開展資金結算,維持信用秩序,通過保持物價穩定,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
商業銀行
日本主要商業銀行有三菱UFJ銀行、瑞穗銀行、三井住友銀行、利索納銀行等城市銀行(全國性商業銀行)及數十家地方銀行。日商業銀行主要職能是通過存款、貸款、匯兌、儲蓄等業務,承擔信用中介職能。主要業務範圍是吸收公眾存款、發放貸款以及辦理票據貼現等。
中資銀行
截至2021年末,在日本的中資銀行有中國銀行東京支店、工商銀行東京支店、農業銀行東京代表處、建設銀行東京支店、交通銀行東京分行。
保險公司
日本主要保險公司有日本生命保險公司、日本第一生命保險公司、日本明治安田生命保險公司、日本住友生命保險公司、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日本財產保險公司等,主要職能為承保、核保、理賠、防災防損。
信用卡
日本各銀行和許多民間金融機構都發行信用卡,前提是需提供有效證件、固定住址、固定收入證明和銀行存款賬戶。信用卡在各大商超均可用於刷卡消費。目前,中國國內發行的帶銀聯標識的信用卡可在日本使用。
證券市場
日本證券市場是資本市場重要組成部分,證券二級(流通)市場包括交易所和場外市場兩部分。股票交易以交易所為主,債券交易則以櫃檯交易為主,約95%債券交易在場外市場上進行。
東京證券交易所、大阪證券交易所分別是日本全國和關西地區的中心證券市場,二者交易額合計占日證券交易額的90%以上。2013年1月,為提高日本證券交易所全球影響力,兩交易所合併,成立日本交易所集團。
日股價指數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日經股價平均數,包括日經225種、500種兩種股價平均數,均以東京證券交易所第一部的部分股票為基礎編制;另一個是東證股價指數,以東京證交所第一部所有股票為基礎編制。
債券市場
債券市場債券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公共債券、企業債券和外債三大類。其中,公共債券包括日本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和政府保證債券等;企業債券分金融債和事業債兩大類;外債市場分為外國債券市場和歐洲日元債券兩大部分,外國債券又有武士債、將軍債和大名債。

貨幣

日本貨幣為日元。目前,日元可與美元、人民幣等貨幣直接兌換,人民幣受關注程度不斷上升。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已推出日本國內人民幣個人存款業務。2012年12月,安倍晉三上台後實施大規模金融寬鬆政策,日元匯率迅速貶值,2015年12月一度降至1美元兌120.5日元的水平。近年,日元匯率基本保持在1美元兌換100~120日元之間。
2023年4月14日,日本央行官網正式發布新版紙幣票樣,包括10000日元、5000日元和1000日元3種面額。

服務業

日本的服務業,根據其服務內容可以分為狹義的服務業和廣義的服務業。
狹義的服務業,是指對個人服務業、對企業服務業以及公共服務業。對個人服務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消費者,主要包括餐飲業、零售業、旅遊業、美容業、照相業等與生活相關聯的產業,同時也包括諸如遊樂場、電影院、劇場等與娛樂休閒相關的產業。對企業服務業主要是為工商業企業提供服務,包括租賃業、廣告業、廢棄物處理業等。公共服務業是指為社會整體提供服務的服務產業,主要包括教育產業、醫療產業以及政府的研究機構等。
廣義的服務業除了包含狹義服務業所涵蓋的內容外,還包括其他不屬於製造業的產業,如電氣煤氣水道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保險業、不動產業、信息通訊業以及運輸業等等。廣義服務業通常又被稱為經濟結構中的“第三產業”。
自日本經濟結束高速增長,進入穩定增長尤其是長期低迷時期後,不論是從廣義還是從狹義層面而言,日本的服務業始終處於不斷擴大的過程之中。第一,日本的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始終保持著穩定的增加趨勢。第二,從勞動力層面看,從事服務業的勞動力人口在不斷增加。第三,隨著日本經濟結構服務化傾向的日益加深,日本的服務業銷售額也處於不斷增加的上升通道。第四,日本的服務業外包化傾向明顯。
日本信息服務業比較發達,占世界信息服務業總量的10%左右,信息服務業已成為推動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保持日本國際競爭優勢地位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日本的信息產業包括:通信業、廣播電視業、信息服務業、影視音樂文字信息製作業、信息通信設備器材製造業、信息通信相關服務業、信息通信設施建設業、研究開發業等8個行業。信息服務業屬於信息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

對外貿易

外貿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有貿易關係的國家(地區)數約200個。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23年日本進出口總額約為211.1萬億日元,其中出口約100.9萬億日元,進口約110.2萬億日元。
主要進口商品有:原油、天然氣、煤炭、服裝、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醫藥品、金屬及鐵礦石原材料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塑膠、科學光學儀器、一般機械、化學製品等。主要貿易對象國為中國、美國、韓國、澳大利亞等。
在2021年全球經濟從疫情中恢復背景下,日本鋼鐵、半導體製造設備、建築礦山機械、半導體等電子產品和汽車等行業的出口額,分別增長44.5%、29.8%、42.6%、14.9%和9.2%。因原油價格上漲,2021年日本礦物性燃料進口額大增47.2%,其中原油、原油製品、液化天然氣和煤炭分別增長45.6%、67.7%、30.6%和57.2%;因原材料價格上漲,鋼鐵、有色金屬進口額分別增長46.6%和60.3%;半導體等電子零部件、手機進口額增長30.4%和20.6%。
機械設備、運輸設備和機電產品是日本出口商品前三類別,2021年出口額分別為1495.5億美元、1479.8億美元和1397.4億美元,分別占出口總額的19.7%、19.5%和18.4%。礦物燃料、機械設備和化工產品是日本進口商品前三類別,2021年進口額分別為1544.6億美元、1245.7億美元和888億美元,分別占進口總額的20%、16.1%和11.5%。能源價格上漲帶動日本進口額大幅增長。
主要貿易夥伴
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21年中國、美國和中國台灣地區是日本前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502.6億美元、2166.2億美元和882.1億美元。
服務貿易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統計,2021年,日本服務貿易出口額1698.5億美元,同比增加3.7%;進口額2083.4億美元,同比增加5.2%。其中,智慧財產權使用費出口額481.2億美元,同比增加11.1%;進口額295.6億美元,同比增加3.5%。運輸服務出口額252.6億美元,同比增加20.9%;進口額318.7億美元,同比增加15.7%。金融服務出口額135.5億美元,同比減少13.8%;進口額100.1億美元,同比減少6.4%。旅遊服務出口額47.3億美元,下降55.2%;進口額28.3億美元,下降47.9%。
中日貿易
日本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二大貿易對象國、第二大出口對象國和進口來源國。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對象國和最大進口來源國。2023年中日貿易總額3180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額1575.2億美元,進口額1604.7億美元。

對外投資

日本是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對外投資流量和存量,均大幅高於外國直接投資進入的流量和存量。2021年,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1498.1億美元,較2020年微增,但仍低於疫情前水平。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末,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存量19872億美元,相比上年末仍略有上升,相比2016年末的13562億美元,增長46.5%;2021年末,日本流入直接投資存量3518億美元,相比上年末的3889億美元降幅明顯;相比2016年末,增長45.9%。
日本對華投資
截至2023年5月,日本累積在華投資設立企業55805家,實際使用金額1300億美元,在中國利用外資總額國別中排名第二。截至2022年底,中國對日本直接投資累計約50億美元,主要涉及製造業、金融服務、電氣、通信、軟體等領域。

外來投資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日本吸收外國投資流量1498.1億美元,前五大來源地分別是美國(620.9億美元)、新加坡(180.1億美元)、英國(149.3億美元)、中國(100.2億美元)和盧森堡(99.1億美元)。

外匯管理

據日本《外匯及外國貿易法》等法律規定,任何公司或個人均可自由交易外匯,每月交易外匯超過100萬日元時,下個月15日之前有義務向日本央行報告其用途和去向。如不報告或偽造證據,將受到半年拘役或50萬日元罰款。向境外支付超過10萬日元時,需本人確認書。外國人攜帶超100萬日元現金或等價債券等、1公斤以上純度為90%以上的黃金進入日本,須提前申報。
外資企業須在日本當地完成工商登記,方可開設企業銀行賬戶,開設賬戶需準備履歷事項全部證明書、公司印章證明書、辦理人員身份證明、公司規劃書等有關材料,各銀行所需材料視情不同。開設賬戶時,應向銀行明確提出開辦外匯帳戶功能。

對外援助

世界重要援助大國。2023年政府開發援助(ODA)支出總額約197億美元。

文化

語言

日語為日本官方語言,關於日語起源的理論為數眾多。許多學者認為,日語在句法上與阿爾泰語系(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非常接近,且日語與韓語在語句構造上的相似性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此外,還有證據表明,日語的詞法和辭彙在史前時期曾受到南方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的影響。
日語的文字書寫系統來自漢語,儘管日本人和中國人所說的語言全然不同。公元5世紀或6世紀的某個時期,漢字引入到日本,隨後由漢語字元演變而來的兩種語音符號——平假名和片假名(hiragana和katakana)更豐富了日語文字。
語法
在語言的基本結構方面,典型的日語句子遵從主語—賓語—動詞的模式。例如,Taroga ringo o tabeta的字面意思是“太郎蘋果吃了。”日本人常常會省去主語或賓語—甚至將二者都省去—當他們認為可以通過句子的上下文來理解時,即當說話人或作者確信訴諸的對象已經了解所述情境的某些信息時。在此情況下,上述句子可能會變成:ringo o tabeta(“吃了蘋果”),或者乾脆就是tabeta(“吃了”)。日語的動詞變化不表明人稱或數。在現代日語中,詞典中的所有動詞均以元音u結尾。
書面日語
中國人使用字元或表意文字書寫每個漢字,而日本人卻發明了兩種獨立的語音符號,稱作“假名(kana)”,與漢字結合起來使用。漢字在日語中稱為kanji,實際上是一種表意文字,每個漢字都象徵著某件事或某種意思。一個漢字(kanji)有一種以上的發音屬於正常現象。在日本,人們使用漢字書寫由漢語演變的文字以及本國的日語文字。
日語構成音節的假名符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假名(hiragana)”,過去主要為婦女所使用。平假名由48個字元組成,用於書寫日本本國的文字、助詞及動詞後綴,並且常被用來書寫漢語的外來語,而這些外來語是不能使用經正式批准的通用字元進行書寫的。另一種“假名(kana)”符號是“片假名(katakana)”,也由48個字元組成,主要用於書寫漢語以外的外來語,用於強調、擬聲及動植物的學名。這兩種“假名(kana)”與其所借用的完全形式的原始漢字相比都更加容易書寫。
雖然較為完整的日語詞典收錄了多達50000個漢字的定義,但目前所使用的數目卻要少得多。1946年,文部省確定通用和正式使用的漢字為1850個,包括在國小和國中教授的996個漢字。該漢字表於2010年被類似的用詞表所取代,字數稍有擴充,為2136個。報紙以外的其他出版物則不受此漢字表的限制,然而,許多讀者所知道的日語詞義要比他們在公立中國小的標準課程中所學到的多得多。
日語習慣上按豎行進行書寫和排版,並從上至下進行閱讀。從書頁的右側開始起行,因此,翻看一般書籍時,通常就像從背面打開西語書籍一樣。但專業類(科學和技術類)的書籍和期刊則例外,它們以橫行排版,從左到右進行閱讀。如今,書籍排版存在著以橫行排版的傾向。這些出版物的翻閱方式與其西文讀物相同。
姓名
日本人的名字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姓在前,名在後(英文報紙和英文雜誌刊登日本人名字時按照西方慣例,但建議姓氏在先)。當對別人說話時,一般會在對方姓氏後加“san”—相當於先生、夫人(或女士)。後綴chan也常加在孩子及密友的名字後面。其他稱謂(如“sensei(先生)”表示“老師”或“醫生”)也作為後綴接在姓氏的後面。日本人所選用的名字及其漢字注重吉祥和幸福的寓意,希望能夠藉此給孩子帶來好運。
2017年截止,經政府審定可以用於嬰兒起名的漢字共有2999個。

宗教

主要宗教為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人口分別占宗教人口的52.3%和42.2%。
日本宗教的歷史是各宗教傳統之間相互影響的漫長過程。在歐洲,由於基督教的盛行,壓制了其他宗教的發展。與歐洲相反,從日本建國初期直至現代,日本本土的神道始終都是日本人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自佛教於6世紀傳入日本起,神道和佛教即開始相互影響,這是日本宗教的顯著特徵。這種互動影響的最為明顯的例證便是“本地垂跡”(honji suijaku)說,按照這一理論,神道的神(kami)乃是佛教諸神的化身。
儒教和道教是日本宗教中的另外兩個“進口宗教”,一千多年來,他們在日本社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日本國的形成時期(公元6– 9世紀)以及後來的江戶時期(1603年~867年),儒教的教義對日本的倫理道德和政治哲學觀念產生了重大影響。和儒教相比,道教在日本的影響就比較難以追根溯源,人們僅可在中國曆法的使用和一些流行的信仰當中尋覓到道教影響的蹤跡,如算命和卜卦等。

習俗

稱呼:稱呼日本人時,可稱之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後加上一個“君”字,將其尊稱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況下,稱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日本人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來表示的,其來自於唐朝文化。站著的時候,雙腳合攏、直立,彎腰低頭。從一般性行禮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據禮節輕重程度的不同,低頭的角度是各種各樣的。在鋪著“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間裡,必須坐著行禮。
日本民間形成一些具特色的風俗習慣,至今仍受日本人重視。如過年前後掛稻草繩、飲用屠蘇、擺飾“門松”;在端午節懸掛鯉魚旗;過盂蘭盆節等。

文學

日本的文學作品是東方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日本文學自8世紀初創之日起,便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19世紀中葉之前,這種影響主要來源於中國文化;而在這之後,現代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占主導地位。
早期和平安時代的文學
從公元600年起,日本先後向中國的隋朝(581年— 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派遣使節, 這成為日本將中國的文化、科技和行政管理方法全面引入日本的主要方式。《古事記》(記錄古代事件的史書,成書於712年)和《日本書紀》(日本的編年史,成書於720年)是在朝廷的授意和支持下編寫的,其目的在於證明國家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前者採用中日混合文字寫成,後者使用的則是古漢語。
日本第一部重要的詩集是《萬葉集》,是用漢字寫成的。詩集中的早期詩歌以直接抒發強烈感情為特徵;而後期的詩歌則開始注重修辭和細膩的表現手法,這種風格對後來的宮廷詩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9世紀中葉取得的一個革命性的成果是形成了用來表示日語發音的“假名”。這一表音系統基本採用完全簡化的漢字來表示日語的發音,它的形成對於促進區別中國文學的日本本國文學意識的深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假名(kana) 的出現促進了用本土語言創作的散文文學的發展。其早期的代表性作品如《伊勢物語》。
10世紀後期,藤原氏憑藉嫁入宮中成為天皇妻妾的女兒們攝政掌權,並凌駕於天皇之上。由此在後宮的嬪妃中形成了文學圈子。正是這些女子創作了11世紀偉大的散文,如紫式部創作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日本人將這些作品看作是本土文學發展的一個分水嶺。
中世紀文學
中世紀(12世紀中葉到16世紀)日本詩歌的主要發展是“連歌”的興起。這種詩歌源於宮廷的和歌(waka) 傳統, 後被武士和下級朝臣們發揚光大,在最優秀的連歌(renga) 詩人中有些甚至出身於平民(如宗祗)。
中世紀散文文學方面的重大發展是出現了描述戰爭題材的故事,如《軍記物語》、 《平家物語》等。
江戶文學
經過了100多年的戰亂之後,日本在江戶(現在的東京)建立了穩定的中央政府。隨著標準貨幣的廣泛流通,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從而產生了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富裕的市民階級。社會的普遍繁榮使識文斷字的人數日益增多,文學作品成為能夠獲利的商品,出版業也因此應運而生。如井原西鶴創作的《好色一代男》。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俳諧”(後稱為“俳句”)為17音節形式的輕快詩句,其主題來源於自然和普通人的生活,松尾芭蕉更是將這一體裁提升到偉大的詩歌境界。
現代文學
1867年的明治維新後,日本全面引進西方的技術和文化,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國文化的地位。小說因此在日本成為一種嚴肅而受人尊重的文學體裁。與此同時,作家們逐漸放棄書面語,轉而改用口語寫作。
夏目漱石則將日本的現代現實主義小說推向了完全成熟的境界。他的小說中的主人公通常受過高等教育,極易被新潮的自我主義所傷害,他們對自身與外部世界的隔離現狀極度敏感。對於漱石來說,自責、背叛和孤獨是尋求自我解脫及伴隨西方文化而來的所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結果。代表作品有《舞女》、《我是貓》等。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作家之一。他創作《羅生門》(Rashomon)(1915年)和《叢林中》(Yabu no naka) (1922年)等作品敘事手法精到,作者成功地運用光怪陸離的語言將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和嘲諷的表述風格與盲目樂觀融為一體。永井荷風則以其哀輓的作品而著稱,他的生活和作品反映了現代文明和懷舊情結之間的矛盾衝突。
最能清晰地反映二戰破碎離亂經歷後的失落和迷茫的作家當屬太宰治。 他的作品《斜陽》 (Shayo )(1947年) 以及其自殺之前不久出版的小說《人間失格》(Ningen shikkaku)(1948年) 吸引了大批讀者。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在《雪國》(Yukiguni)(1935年~1947年)等小說中,精心營造出人物性格巨大反差,暗示著對人與人之間親密關係的畏懼,因為這種親密可能傷及人的情感,哪怕是最為可靠的情感。

藝術

多種因素促進了日本藝術的發展。很多世紀以來,從技法和美學的觀點上看,日本藝術都深受中國風格和文化發展的影響,其中一些影響是通過韓國傳入的。到了近代,西方的技法和藝術價值觀也對日本藝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然而,通過汲取其他文化的思想精髓和專業技巧,日本開始顯現出自己固有的、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
古代
日本最初的定居者繩文人(約為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300年)手工製作出稱為“土偶”(dogu) 的泥塑雕像,其中多為婦女形象。後來,彌生人(約為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製造出銅製武器、青銅大鐘,並用窯燒制陶器。彌生人的核心部分是該時代初期的一個不同的移民群體。之後的古墳時代(約為公元300年至公元710年)的典型人工製品有出土的青銅鏡和被立放在墓外的稱為“埴輪” 的雕塑。勾勒在“銅鐸”(dotaku) 上的簡單的線條圖案、彌生時代製造的大鐘,以及裝飾在古墳時代墓壁上的壁畫,代表著日本繪畫藝術的起源。
佛教和中國的影響
日本的繪畫藝術在公元6世紀得到了繁榮發展,這一時期的統治階層對中國傳來的佛教及其文化懷有極大的興趣。7世紀末和8世紀初保存下來的繪畫作品因襲了中國六朝(公元222年~589年)晚期的繪畫風格。這些作品反映了佛的生活,描繪了其他佛神的形象 。10世紀後, 繪畫日益受到 “ 淨土信仰”的影響。
在統治階級的推動下,從6世紀末至7世紀初,日本各地興建了眾多的寺院廟宇。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飛鳥寺”、“四天王寺”和“法隆寺”。這些寺廟建築的內部,尤其是正殿和佛堂,匯集了大量的佛教藝術作品。法隆寺金堂中的壁畫是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繪畫作品。我們還可以在這些廟宇中看到表現佛、菩薩和守護神的各種雕像。而座落在法隆寺中的釋迦三尊雕像則是其中上乘之作。
日本(日本國)
大和繪國寶《法然上人繪傳》 照片提供:京都國立博物館
到了平安時代(公元794年~1185年,一種具有明顯本土特色、被稱作 “大和繪”的繪畫風格開始取代中國式的繪畫模式。“大和繪”描繪了京都周圍的景色,人們可以在滑動式和摺疊式屏風上看到最早的這類作品。
在12世紀晚期,雖然政權已經明顯從貴族旁落到“武士”(samurai) 階層手中,但是貴族以及佛寺和神社的管理者卻依然富可敵國,繼續為各種藝術流派提供資助。
雕塑是現實主義最明顯的表現形式。運慶是著名的“慶派”雕刻家,東大寺南大門前的兩座“仁王像”,以及興福寺的兩尊木雕作品—印度聖賢“無著”和“世親”,是其嫻熟精湛作品的代表。
“禪宗”在13世紀廣泛流行,其引入的建築和藝術作品全然不同於其他的流派。公元14 世紀,“繪卷”在很大程度上為水墨畫所替代,這種繪畫形式深深根植在著名的鎌倉和京都禪寺中。禪畫家—更為重要的是其資助者—對從中國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和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傳來的簡約樸素的單色繪畫風格情有獨鐘。到了15世紀末,禪畫家及其京都的資助者對被稱為 “ 水墨畫 ”的單色山水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僧人雪舟便是其中一個禪畫家,他曾經遠赴中國並在那裡學習中國畫。
江戶時代(公元1603年-1867年)
公元1603年, 德川幕府當權執政,成功地使日本在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實現了和平與穩定。在德川政權的統治下,江戶(後為東京)和京都的商人變得越來越富有,繼而便開始控制文化活動。
日本(日本國)
浮世繪《神奈川沖·浪里》作者:葛飾北齋
寬永時代(公元1624年~1644年)的繪畫描繪了京都鴨川河畔娛樂區的熱鬧景象和熙熙攘攘的社會各階層的人們。大阪和江戶同樣有著類似的街區,那裡“浮世”無拘無束的生活氣息, 並最終被稱作“ 浮世繪”(ukiyo-e) 的藝術流派加以渲染和稱道。這些“ 浮世繪”常以描繪花街柳巷和“歌舞伎”(kabuki) 為主要特色,受到舉國上下的歡迎。“浮世繪”最初為繪畫的形式,到了18世紀初,“浮世繪”普遍採用版畫形式進行製作和生產。
日本(日本國)
浮世繪《吉原賞花》作者:鳥居清長
到18世紀末,“ 浮世繪” 進入其發展的黃金時期。鳥居清長作品中的美人,尤其是身材高挑、舉止優雅的婦人成為18世紀80年代的繪畫主題。1790年後,畫家們創造的新的藝術風格層出不窮,他們的名字已為今天的人們所熟知:喜多川歌麻呂、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安藤廣重和歌川國芳,可謂不勝枚舉。
隨著明治時代(公元1868年–1912年)的到來及其西方化政策的確立,“浮世繪”,這種一直以來與其所描述主題和現實的文化緊密相連的藝術形式很快走向消亡。

建築

歷史上,日本的建築深受中國建築的影響,雖然兩者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在中國建築物中,裸露在外的木質構件均被塗以油漆,而在日本建築中這種情況一般很少見到。此外,中國建築以使用座椅的生活方式為基礎設計建造,而日本人卻習慣席地而坐,這是從明治時代(公元1868年~1912年)演變而來的習慣。
日本的建築同時還受到氣候的影響。在日本絕大多數地區,夏季通常漫長、炎熱而又潮濕,這種氣候特點明顯地反映在房屋的建造形式上。日本傳統的房屋稍稍抬起,脫離地面,使房屋的四周和下方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態。由於木材具有冬暖夏涼、柔韌抗震的特性,因而成為日本建築的首選材料。
日本(日本國)
法隆寺(1993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飛鳥時代(公元593年~710年),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當時的佛寺是按照中國的建築形式建造而成。從那時起,日本的建築便深受佛教建築的影響。始建於公元607年,並在公元670年大火之後不久得以重建的法隆寺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結構之一。
日本(日本國)
平城宮遺址
在奈良時代(公元710年–784年),奈良縣境內的古都平城京是中國都城建造而成的,成棋盤式格局分布。這一時期的很多廟宇和宮殿都採用中國唐代的建築風格。
日本(日本國)
平城京圖,仿照唐長安城修建
在平安時代(公元794年–1185年),日本完全吸收了中國的建築精髓,並發展演變成真正日本的民族建築風格。現為京都的平安京中的貴族宅院系按“寢殿造”的風格建造而成,主建築和臥房位於中央,通過迴廊與其他居室相連。
日本(日本國)
天守閣
很多城堡建於公元16世紀,此時正是封建領主統治日本社會的時期。這些建築主要用於軍事防禦,同時也是當地領主的地位和權勢的象徵,並被其作為居家之用。一些城堡一直保留到今天,其中最為值得稱道的當數“天守閣”(城堡主樓)。城堡內的居所,以及寺廟中的宿舍常常設計成住宅建築風格,稱作“書院造”,這種風格融合了新的建築特徵,包括半透明和不透明的裱紙滑板“幛子”和“襖” 以及草墊 “ 榻榻米 ”,而這些至今仍然是傳統日本住宅的主要風格。建於公元17世紀的京都“二條城二丸御殿”宏偉壯觀,是現存古代建築中集中體現這一風格的典範。
佛教建築
日本(日本國)
鹿苑寺,位於日本京都市
當佛教於公元6世紀傳入日本後,各地用於燒香拜佛的寺廟相繼建成,其風格樣式仿照中國。在每個寺廟建築群中,很多建築既為出家僧人或尼姑的生活起居之用,又為前來朝拜的俗家弟子提供聚集的場所。
日本(日本國)
淺草寺,位於東京都
公元7世紀,一組佛教建築群通常有七個組成部分:佛塔、正殿、禪房、鐘樓、藏經閣、僧舍和齋堂。環繞整個寺廟建築群的是四面帶有山門的土牆。通常山門是兩層式結構。正殿設有最大的佛像。禪房作為僧人參禪誦經、打坐拜佛的場所。在早期的寺廟建築群中,禪房常常是最大的建築。
日本(日本國)
淺草寺佛塔
佛塔主要有兩類:一類作為鐘樓用於日常佛事計時,另一類用於儲藏經文(藏經閣)。佛寺內院後面或兩廂設有齋堂和僧舍。
佛寺建築群一般成幾何形狀,各教派之間的建築布局不盡相同。禪宗佛寺的主建築通常成直線分布,並通過迴廊相連。淨土信仰的佛寺建築群常常包括花園和水池。
神道建築
神道的信仰者認為“神”(kami)存在於大千世界的萬物萬象之中,從活火山和秀麗的群山到樹木、岩石和瀑布,可謂無所不在。神社是祀奉“神”(kami)的聖地,也是人們朝拜的場所。
日本(日本國)
嚴島神社大鳥居
神社的建築依環境而定,而非拘泥於某個固定的布局。從外院獨具特色的 “ 鳥居”(大門起,有一條小徑或參道通往神社正殿,眾多的石燈籠矗立在道路的兩旁。為保持神社的純淨,神社備有“手水舍”供參拜者漱口淨手。很多神社的正殿和門前立有成對的“狛犬”,這種類似獅子的動物被用作神社守護者。
日本(日本國)
日本神社
別宮用於在特殊的場合臨時供奉神靈(kami)。這種建築風格據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年左右。位於大阪的住吉大社的神社正殿類似於這種別宮,被認為保存了古代宗教建築的風貌。正殿的其他主要風格承襲了史前日本的糧倉和財庫簡約明快的建築形式。位於三重縣境內的伊勢神宮便是這種風格的典型例證。其內宮用於供奉太陽女神“天照大神”。外宮用於供奉食物女神“豐受大神”。
隨著佛教的傳入,神道教參拜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神社建築借鑑了佛教建築的某些特徵。例如,很多神社按照中國式的風格採用塗漆樣式:紅色的立柱和白色的牆壁。
現代建築
日本(日本國)
長野縣松本市開知學校
隨著1867年“明治維新”運動的掀起,日本開始引入現代建築技術。這一努力結果而產生的首批建築將傳統的日本木結構技法與西方的建築方式和設計理念融為一體。長野縣松本市的開知學校(1876年)就是將這種混合手法用於學校建築的典型代表。
日本(日本國)
代代木國力競技場
二戰後的幾年中,人們不斷努力,以求傳統建築和現代建築和諧統一。丹下健三是最為著名、最有影響力的戰後建築師之一,他設法將傳統的日本建築與現代科技的先進手法融為一體。20世紀50、60年代,他設計了數座引人矚目的大型建築,包括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建造的代代木國力競技場。
日本(日本國)
東京塔
東京塔位於日本東京芝公園,是東京的地標性建築與觀光景點。其以法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為範本而建造,正式名稱為日本電波塔,這同時也是其營運機構的舊稱,由建築師內藤多仲與日建設計株式會社共同設計,於1958年10月14日竣工。該塔除主要用於傳送電視、電台等各種廣播訊號外、還在大地震發生時傳送JR列車停止信號,兼有航標、風向風速測量、溫度測量等功能。
這座日本最高的獨立鐵塔是東京的最高點。稜錐體形的鐵塔由四腳支撐,塔身塗成澄黃和乳白相間的顏色,鮮艷奪目。塔身150米的高處建有一座2層樓的瞭望台,供來客登高賞景。250米的高處設有特別瞭望台,可一覽東京都內景色,晴朗之日可遠眺富士山。燈光照明由世界著名照明設計師,石井幹子設計主持,照明時間為日落到午夜0點之間。燈光顏色隨季節變化,夏季為白色,春,秋,冬季為橙色。
日本(日本國)
東京霞關大廈(中)
日本是個地震頻繁的島國,設計開發具有抗震功能的建築一直以來都是建築領域的主要問題。霞關大廈是1968年竣工的日本首座摩天大廈,它採用了當時最先進的抗震技術。從那以後,一大批摩天大廈相繼建成,包括東京西新宿的大型樓宇(1970年代)以及橫濱的地標大廈(1993年;高296米)。
日本(日本國)
橫濱地標大廈
在高速發展的80年代,一些著名的外國建築師應邀赴日工作,國內建築師的辦公室也充滿著緊張忙碌的氣氛。90年代初,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日本建築業的發展速度開始趨緩。然而,許多日本建築師在日本或其他地方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一大批國外建築師發現日本存在的商業市場,這種趨勢甚至已經蔓延到農村地區。
日本(日本國)
東京都政府
90年代傑出的建築作品有RafaelVinoly設計的“東京國際會議中心”(1997年)和丹下健三設計的“東京都政府”(1991年)。80年代和90年代,在國外日本建築師設計建造的項目與日俱增。其中包括磯崎新的洛杉磯美術館(1986年)、丹下健三的新加坡“華聯銀行大廈”(1986年)、黑川紀章的巴黎德方斯太平洋大廈(1992年),以及安藤忠雄為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設計的冥想之庭(1995年)。
丹下健三在國外尤其備受歡迎。他多次榮獲國際設計大獎,如1995年由“凱悅基金會”頒發的“普利茲克建築獎”,1997年由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授予的“RIBA金獎”。伊東豐雄也於2006年榮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授予的金獎。2010年,妹島和世和西澤立衛榮獲了普利茲克獎。小笠原資料館(長野縣飯田市,1999年)、金澤21世紀美術館(石川縣,2004年)等兩個人共同創作的“SANAA”建築項目受到好評。
日本(日本國)
東京晴空塔
2012年世界最高自立式電波塔東京晴空塔(高634米)開業,其特點是採用日本傳統建築中“凹弧”和“凸弧”的手法,從塔頂向塔底呈現柔和的曲線狀。根據觀看的角度和地點不同,這一新的地標會呈現多種多樣的表情。
日本(日本國)
新國立競技場,自然木材植物友好相融
曾經在2013年設計歌舞伎座劇院並且設計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會場(新國立競技場)的建築師隈研吾以使用許多生態友好型的自然材料而聞名,比如木材、紙張以及泥土。新國立競技場的外觀具有日式和風之美,這個“森林體育場”具有鮮明的隈研吾風格,充分展現了本土化和低碳環保的特質。遠遠看去,整個體育館都被樹所包圍,而場館本身其實就是用一塊塊纖細的木塊組成的巨大集合體,所有建造用的木材均取自日本的47個縣市。立面由重疊的多層屋檐組成,屋檐靈感取自日本寺廟屋檐的建造工藝,小直徑的木百葉窗則通過現代的方式再現了日式建築的傳統之美。

花園

除了樹叢草木之外,日本的花園利用岩石、沙礫、假山、池塘和流水等加以藝術性的點綴。與成幾何布局的西式花園不同,傳統意義上的日本花園大多仿造自然,儘可能營造出一份樸實無華的景觀格局。
日本(日本國)
日本庭院
花園的設計者遵循三條基本原則進行構圖布局:即小型化、象徵化和“借用風景”。第一條是指將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加以微縮,將其集中表現在一個限定的區域內。這便意味著人們甚至可以在城市裡營造出一個理想化的山村美景。象徵包含著抽象的意義,如用白砂寓意大海等。設計師們採用“借用風景”的方法,將花園之外或遠處的背景,如高山或海洋等納入到設計構圖之中,使兩者渾然成一體。
日本花園一般分為兩類:即由假山和池塘組成的“築山”(山石花園)以及沒有假山池塘的平坦區域的“平庭”(平地花園)。起初,“築山”風格通常用於高宅大院的主花園,而“平庭”式則用於有限的空間。然而,後一種類型卻隨著茶道和茶室(表演茶道的房間)的傳入而變得越來越流行。
古代的花園
已知最早的日本花園可以追溯到飛鳥時代(593年~710年)和奈良時代(710年~794年)。在大和地區(現奈良縣),皇家花園以及皇親國戚花園的設計師們用點綴著島嶼和被“海岸”環繞的大型池塘仿造出海景式的花園。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佛教通過朝鮮半島從大陸傳到了日本。來自那裡的移民給日本的園林添加了大陸文化的影響,如源於中國的假山噴泉和石橋等。
“寢殿造”樣式的花園
日本(日本國)
“寢殿造”樣式的花園
公元794年,日本國的首府從奈良遷至京都,由此開始了平安時代(794年~1185 年)。隨著藤原氏貴族家族的政權的穩固,一種源於本土的貴族式藝術和文化由此得以發展。這些貴族住在以“寢殿造”風格建造的豪華宮殿之中。那個時代的花園同樣是富麗堂皇。
日本(日本國)
“寢殿造”樣式的花園
京都城裡匯聚了數條河流,人們開挖河道讓河水穿過城市的各個部分。京都的夏天炎熱而又潮濕,於是人們修建池塘和瀑布以增添涼意。被稱為“遣水”的溪流縈繞於各種建築之間,穿行在私家花園之中。在這種“船游”(遊船)風格中,通常設計成橢圓形的池塘規模很大,可以在上面划船遊樂;並且還在水中搭建了亭台,並通過帶有遮頂的迴廊將其與大宅的其他建築連在一起,以方便垂釣。在主建築和池塘之間是一片覆蓋著白砂的開闊地。這裡的景致獨特,是舉辦各類正式慶典的理想之地。
另一種稱為“週遊”(shuyu)(漫步)樣式的花園建有一條小道,漫步者可以順這條道路從一處景致走到另一處景致,選擇最佳的位置,從各個角度觀賞別樣的風景。人們常常可以在平安、鎌倉和室町時代的廟宇和宏大建築中看到這類樣式的花園。由室町時代的僧人夢窗疏石設計建造的京都西芳寺花園即以典型的“週遊”式花園而著稱。花園的設計將池塘與背景中的山脈自然地融為一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淨土樣式花園
日本(日本國)
平等院鳳凰堂
公元10世紀,日本貴族對佛事活動變得越發虔誠。人們信仰被稱為“淨土”的天堂,隨著這種信仰的傳播,日本花園逐漸被仿造成經文和教義中所描述的“淨土”形象。成為某些最為古老的日本花園主題的具體結晶。
日本(日本國)
平等院花園
在這類花園中,所要突出重點的是池塘,水面上拱橋突起,通向池塘中心的島嶼。座落於宇治(位於京都附近)的平等院花園就是“淨土式”花園的最好例證。該佛寺原先是當時的權貴人物藤原道長的故地。由於當時社會的精英人物對花園建築懷有極大的興趣,因而這些建築便成為眾多優秀評論作品的主題,最早的作品當屬《作庭記》(有關花園建造的論述)。
禪宗式花園
在隨後的鎌倉時代(1185年前後–1333年),由於武士階層地位的上升和來自中國禪宗僧人的影響,住宅和花園的風格樣式開始發生變化。在花園進行宏大慶典不是這些武士精英的習俗。與此相反,他們更喜歡從房屋內部欣賞花園的美景,於是這些花園的設計主要考慮到賞心悅目的功用。在這一時期,僧侶設計師,或稱“石立僧”(字面意思是擺放石材的僧人)開始引起世人的注目。
日本(日本國)
京都大德寺(禪宗式花園代表)
由於受到禪宗佛教的重大影響,這些花園極具抽象的特色:一組組的山石代表著群山或瀑布,而白砂則用於表示流水。這種形式的花園可能是受到描繪荒山涸水的中國水墨山水畫的影響,在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見到。這類花園包括京都的龍安寺和大德寺。前者也是典型的“平庭式”花園,僅在一塊平地上用15塊岩石和白砂建造而成。
“回遊”式花園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為封建領主所建的“回遊”(多樂)花園集中反映了幾個世紀以來日本的各種花園樣式。花園採用上乘的石料和樹木,以微縮的形式再現了各地的著名景觀。人們漫步於小花園之間,欣賞著花園中央的池塘景色。
日本(日本國)
桂離宮
建於江戶時代早期的桂離宮花園是典型的“回遊式”花園,花園中央建有池塘,幾間茶室傍水而立。花園通過德國建築師布魯諾• 陶特的作品而聲名遠揚。另一個位於京都的著名花園是京都御所的庭院。這座建於公元17世紀的花園稱作御池庭,意思是“池塘花園”。一方很大的池塘占據了花園的絕大部分面積,幾個覆蓋著松樹的小島點綴其間。
日本(日本國)
小石川後樂園
建於1629年的小石川後樂園是東京最壯觀的“回遊式”花園之一,最初由水戶藩第一代藩主德川賴房招聘京都的工匠,利用庭園中原有的古木,設計出有山有水的日式庭園。小石川後樂園以前叫後樂園,後來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史跡和名勝時,為了和岡山縣的後樂園相區別,在名稱前冠以所在地小石川,稱為小石川後樂園。1952年,小石川後樂園又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史跡、特別名勝”。小石川後樂園的園林建築既有中國江南園林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的模式,又有日本庭園曲徑通幽、自然小巧的風格,實為中日園林的合璧之作。
日本(日本國)
小石川後樂園
小石川後樂園的主要設計者就是來自中國的先賢朱之瑜。朱舜水在設計新庭園時,一方面尊重原先庭園的日式風格,另一方面把中國的不少園林勝景、建築風格及儒家文化融入這座異國庭園。除設計外,朱舜水還親自參與並指導了某些景點、建築的施工。重新改造的庭園由於從神田上水分出一條支流引入庭園,所以是一處以池水(大泉水)為中心的“回遊式假山泉水庭園”。庭園中不少景點配以中國名勝之名,如西湖堤、小廬山、蓬萊島等,許多建築用涵德亭、八卦堂等頗具中國情調的名字命名,這透出了朱舜水以儒學思想潤色園林的文化氣息。庭園內還種有多種植物,使一年四季呈現不同的景色。
日本(日本國)
小石川後樂園圓月橋
花園內的湖中小島上建有一座小廟,用以供奉“辯財天”。“辯財天”原為一印度女神,是日本的“七福神”之一。通往小島的石橋叫做“圓月橋”,因其半圓的形狀而得名。石橋與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形。
圓月橋位於庭園的北部,是一座中國式石拱橋,遠望宛如一道彩虹。該橋位於兩山之間,北側之山建有八卦堂,南側之山築有得仁堂,橋下溪水自西往東流去。據說,水多時,半圓形的橋拱倒映在水面上,宛如滿月,因而得名。
日本(日本國)
濱離宮恩賜公園
濱離宮恩賜公園是東京另一座著名的“回遊式”花園。花園中最為著名的景觀是建於江戶時代的潮汐池塘,三座石橋橫跨其間,每座橋上都遮蓋著紫藤架,每座橋都通往一座小島。池塘、草坪和賽馬場的布局營造出一份江戶時代封建領主的別墅氛圍。
日本(日本國)
岡山後樂園
所謂的日本三大美景花園—茨城縣的水戶偕樂園、石川縣的金澤兼六園,以及岡山縣的岡山後樂園—也都是這類樣式。

花道

日本(日本國)
日本大型花道
“花道”一詞通常翻譯成“日本的插花藝術”,然而“花道”所用的材料卻可以包括剛剛剪下的樹枝、藤蔓、樹葉、青草、漿果、水果、種子和花朵,以及乾枯的植物。事實上,人們可以在“花道”中使用任何的自然物質。在當代的“花道”中,人們還可以使用玻璃、金屬和塑膠製品。作為日本的傳統藝術之一,“花道”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符號語言和裝飾概念,自然的、生命短暫的花朵和枝葉的運用使時間維度成為創作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材料之間的相互關係,排列和分布樣式,容器的大小、形狀、質地、容量和顏色,以及“花道”展示的地點和場合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日本(日本國)
日本花道
在500年的“花道”歷史中,其表現形式極為廣泛:從家庭裝飾的小物件到可以充滿整個展廳的巨大山水畫和創新的雕塑作品。隨著當代作品的多樣化,傳統的形式不斷被人們加以研究和創新 。此外,“花道” (或稱為“插花”)還被人們當作對四季更替、時間流逝和變化過程的一種冥想而追求。“花道”的宗教根源,以及“花道”與萬物生長、衰敗及再生的自然周期的緊密聯繫,賦予“花道”以深刻的精神內涵。
日本自然景觀的多樣性以及古老的農業生活方式為“花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對“花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公元6世紀佛從中國傳入日本,以及由此而來的向佛祖和亡靈獻花的習俗,稱為“公家”(kuge)。作為供品的三枝花莖呈簡單的對稱排列。然而,到了17世紀初期,其造型演變為 “ 立花”(rikka),字面意思是“站立之花”,這種新的花型為池坊派的僧人所創。
日本(日本國)
日本花道
人們採用長頸花瓶並通過高超的技巧來表現這種精美的藝術形式。象徵著“上天”或“真理”的主幹部分通常為非對稱形式,先是向左或向右伸展彎曲,然後主幹的頂端重又回到中心的垂直軸幹上。其他眾多的枝幹從花束中心(想像的球體中心)伸出,每條枝幹都有自己的象徵意義和裝飾功能。從整體上看,“立花”作品是通過對山水形象來展現整個宇宙的微縮景觀。其主要特徵非對稱性、象徵性和空間深度對日本花道以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花道”在日本還是很多普通百姓喜愛的一門藝術,他們不屬於任何特定的流派,從事“花道”活動也已成為其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插花造型始終裝點著普通百姓的家居生活,而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和節日當中,人們則會選用一些特定的材料。象徵著“永恆”的常青松是裝飾的首選材料,一般還會配上用以表示青春活力的翠竹以及祈求安康長壽的杏花枝 。

飲食

日本飲食一般稱之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歸納為“五味”、“五色”與“五法”。“五味”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澀味。“五色”是:綠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黃色的廣泛運用。所謂“五法”指烹飪方法:蒸、燒、煮、炸、生吃五種。
在亞洲引入水稻栽培技術二千多年之後,日本以稻米為中心的食文化逐步得到發展。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7年),米飯加時令蔬菜、水產品和海產品的傳統飲食形式日臻成熟和完善,成為日本本國飲食文化最具活力的烹飪形式,並一直承襲至今。然而,在日本重新對西方開放以來的一個半世紀中,日本的飲食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呈現出異常豐富多樣的形式,不僅包括了日本本國的烹飪風格,而且還引入了眾多國外的各類菜系,其中一些迎合了日本人的口味習慣,另一些則沒有太大的改變。發揮種類繁多的新鮮食材本身的味道,表現出大自然之美和季節變遷的細膩的日本料理,在與每年的各個節日緊密聯繫的同時,豐富著日本人的飲食文化。
公元6世紀,佛教傳入日本。在此後的幾個世紀中,日本的法律和諭旨將幾乎所有動物和禽類肉品逐漸納入禁食之列。稱為“精進料理” 的素食風格後來為禪宗教派所普及,到了公元15世紀,很多日本人今天所食用的食品和配料成分已開始問世,例如,醬油、味噌、豆腐及其他豆製品等。大約在同時,正式、考究的宴會式烹調在日本得到發展,這種形式系由宮廷貴族烹飪形式衍生而來。這種烹調被稱為“本膳料理”,是日本三大基本烹飪形式之一,與“茶懷石料理”及“懷石料理”齊名。
首先上桌的開胃食品,如“刺身”(生魚片)、“ 吸物 ” (清湯) 、 “ 燒物 ” ( 燒烤食品 ) 、 “ 蒸物 ”(蒸製 食品) 、 “ 煮物 ” ( 煨燉食品 ) , 以及 “ 和物”(加入調料的類似色拉的食品),然後是“醬湯”、“漬物”(泡菜)、米飯、日本甜食和水果。最後是茶水。雖然大多數日本人很少有機會體驗全套的“懷石”酒宴,但“懷石料理”中所供食品的類型及上桌的順序卻是日本當代料理全過程的基礎。
日本(日本國)
日本飲食
地道的日本膳食較為標準,一頓家庭式的“日餐”一般就是白米飯,外加“醬湯”及“漬物”泡菜。與這三種食物搭配的多種菜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區、季節以及家庭偏好,但不外乎做好的蔬菜、豆腐、烤魚、刺身,以及以各種方式烹製而成的牛肉、豬肉和雞肉。
雖然很多日本家庭每晚仍舊以家常飯為主,然而近幾十年來,日本人就餐習慣中最大的變化是購買外面做好的飯菜,從而省去了在家做飯的麻煩。他們可以通過遍及城鎮的送餐網點享用壽司、中式和日式麵點,以及日式便當“便當”,如今人們還可以訂購比薩餅及很多的其他食品。此外,人們還可以在超市選購壽司、天麩羅、炸雞等各種熟食並將其帶回家中。便利店差不多已經延伸到日本最為偏遠的地區,因而幾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可以享受各種“便當”式食品所帶來的方便和快捷。
外出就餐
日本(日本國)
日本傳統壽司店
日本對世界食文化的最著名的貢獻:壽司,一般是在壽司店品嘗的。在那裡客人們圍坐在櫃檯前,向壽司師傅逐份點用。還有一種“傳送帶式”壽司店(迴轉壽司)同樣也深受人們的歡迎,您可以從您面前的傳送帶上取用兩份一裝的小盤壽司,如果上面沒有您想要的壽司,您可以吩咐師傅為您專門定做。與國外的日式餐館不同,這些餐館常常供應一系列不同類型的日本食品,而國內的日本餐館則一般只供應某種單一的食品,如壽司、天麩羅、火鍋(在煮沸的湯汁中涮燙細薄的牛肉片)、鋤燒、鰻魚(烤鰻魚)、蕎麥麵以及烏龍麵等 。家庭式餐館連鎖店則與其不同,這類餐館通常供應一系列日式、西式和中式膳食。
全日本有兩類餐館數量很大,但卻不是人們所認為的那種“地道的日式”餐館,這便是拉麵館和烤肉館。拉麵館供應中式大份拉麵,這種麵條盛於裝滿湯汁(用醬油、味噌、鹽等佐料調味)、烤肉片以及各種蔬菜(豆芽、大蔥等)大碗之中,很多客人還會另外要份餃子與拉麵搭配食用。而烤肉館則以韓式烤肉食品為主,客人們圍坐在餐桌前,在木炭或煤氣烤肉架上燒烤一口大小的牛肉及其他肉食和蔬菜。日本的多數大城市還有為數眾多的各類異國風味的餐館,供應法國
與精緻考究的 “ 懷石料亭 ” 和法式餐館相比,最為便宜的當數平民化的食品攤點。在某些城區和節假日中,以及有很多人參加的戶外活動中,這些攤點仍然是人們所熟悉的一道風景。其中一些攤點最受人們的歡迎,這些攤點供應的品種有:炒麵(油炸蕎麥麵)、烤雞肉串(一串串燒烤的雞肉塊)、雜樣煎菜餅(用蔬菜及各種配料做成的煎餅)、法蘭克福香腸,以及奶油烤土豆。供應法國、義大利、印度、中國、韓國及其他國家的特色菜餚。而在東京,人們則幾乎可以品嘗到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
食品安全
日本食品安全領域已形成一套完備監管體系,是世界上對進口生鮮農副產品和食品安全檢測檢查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
長久以來日本國內極為重視進口食品安全問題。日本政府不僅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而且構築了完備的組織機構,並依託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檢測制度,形成了高效、科學、靈活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
日本內閤府設有食品安全委員會,是負責食品安全的政府最高決策機構,對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等風險管理機構實施監督、指導。實際工作中,真正行使食品安全監管權力的是厚生勞動省及農林水產省。厚生勞動省主要是對進出口及國內市場的食品衛生實施監管;農林水產省主要是負責進出口及國內市場上生鮮農副產品的安全檢疫。
日本按照進口產品的種類大體分為植物、動物、食品衛生三大類別。進口產品的衛生安全檢測無論是從制度上,還是檢測方法上非常完善和嚴格。尤其對進口農產品和食品的檢驗檢疫不但嚴格而且手續繁瑣。所有的進口的動植物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首先要通過農林水產省管轄的動物檢疫所或植物檢疫所的檢疫, 然後還要接受厚生勞動省管轄的食品檢疫所的檢查。日本對熱加工食品企業的註冊要求十分苛刻, 必須經日本官方派員現場考核後才能決定是否認可。即使經過植物檢疫所和動物檢疫所的檢疫且合格的農產品和食品, 進入食品檢疫所的檢查程式後並不能保證同樣能夠合格。

茶道

日本(日本國)
茶道
茶道,或稱“茶之道”,是在客人面前用粉末狀綠茶演示的一種儀式化的沏茶和上茶藝術。全套的茶道包括茶點和兩道茶,大約持續四小時。整個茶道過程中,主人全神貫注地營造一種氛圍,使客人感受美好、睿智和身心愉悅,讓人獲得心靈的平靜。為達到這一境界,男女主人可能要花數十年的時間掌握給客人上茶的標準程式,而且還要學習欣賞藝術、工藝、詩歌和書法;此外,還要學習插花、烹調和園藝等;與此同時,逐漸養成一種優雅、無私和體貼周到的特質。
在日本,有數百萬人學習茶道。在日本的每個角落,有數以百萬計的日本人—無論男女, 無論貧富—分屬一百多個茶道流派。一年當中,他們每周都會去茶道老師那裡,與其他三、四名學員一同學習茶藝,每次兩小時。他們每人輪流沏茶並扮演客人的角色。然後回家,下周再來重複同樣的內容,很多人終生樂此不疲。
日本從中國引進綠茶之後,大約從12世紀開始,綠茶逐漸成為僧侶、貴族和武士精英階層宅第中的飲品。人們最初將茶當作一種藥物而飲用,僧人在坐禪期間也將飲茶作為一種醒腦提神的方式。茶道早期的形式大多是在富麗堂皇的大廳里炫耀賣弄貴重的器具,或是在喧囂嘈雜的聚會上讓客人們猜測各種茶葉的產地。最後,在14世紀和15世紀的禪宗大師的影響下,為客人上茶的過程才演變成為一種陶冶情操的形式,而這正是今天數以百萬計的學員學習各流派茶道的目的所在。
在茶會上接茶時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如:“手前”或“建前”,都是表示對主人盛情款待的謝意。喝濃茶與喝淡茶的程式也有不同,但是無論哪種茶都要將茶碗的正面朝向客人,正面指圖案或釉色最為漂亮的部分,也就是茶碗最好的部位。客人接過茶碗,在欣賞過茶碗最精彩的部分之後,便避開這個部位品茶,表示不忍弄髒茶碗最美的部位。
在獻濃茶時,所有客人都用傳遞的一盞茶碗喝茶。接茶時,應將茶碗放在自己和下一位客人之間,並向主人鞠躬致意。用右手將茶碗捧起,放在左手的手掌上,然後微微舉起茶碗,鞠躬致謝。為了讓嘴唇避開茶碗正面,要將茶碗按順時針向內旋轉兩次,然後輕啜一小口,之後將茶碗放在自己身前的榻榻米上,從和服胸前取出紙巾輕拭嘴唇接觸過的部位,然後將紙巾放回和服。再用右手拿起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將茶碗正面轉回到原來的位置,然後才傳給下一位客人,傳遞後再次向主人鞠躬。
淡茶單獨為每位客人調製。與濃茶一樣,在接茶時,應將茶水放在自己和下一位客人之間,向其鞠躬以示先飲之歉意。然後將茶碗放置在膝蓋前,對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謝。然後向自己旋轉茶碗兩次,由此自己就不會用碗的正面飲茶了,飲茶後用手指擦拭一下飲茶的部位,將茶碗的正面轉過來面對自己。將茶碗放在您前面的榻榻米上,捧起茶碗並欣賞時,應將肘部置於膝蓋上方。歸還茶碗時,應確保將正面重新轉向主人。客人拿一張摺紙,應先將甜點放在紙上,然後再吃。軟濕的甜點須用一種專用小叉切割後食用,而乾甜點則用手指捏起送入嘴中。

節日

日本的國家法定節日
名稱
日期
釋義
元日
1月1日
慶祝新年的開始。
成人節
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慶祝年輕人年滿20周歲的節日。
建國紀念日
2月11日
紀念日本傳說中的第一個天皇-神武天皇即位的節日。
天皇誕辰日
2月23日
1960年的這一天,令和天皇誕辰。
春分節
3月21日左右
這是家人團聚和拜宗祭祖的節日。
綠節
4月29日
這天是已故昭和天皇的生日。在他去世以後,被定為保護日本綠色植物的節日。
憲法紀念日
5月3日
紀念1947年日本憲法生效的節日。
兒童節
5月5日
祝願兒童健康和幸福的節日。
海洋節
7月第3個星期一
這是感謝大海保佑的節日。
山之日
8月11日
讓人們獲得與山親近的機會,同時對山給予人們的恩惠表示感謝的節日。
敬老節
9月第3個星期一
對老年人表示敬意的節日。
秋分節
9月23日左右
家人團聚和拜宗祭祖的節日。
運動節
10月第2個星期一
1966年設立的節日,以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開幕,這是倡導健康和體育鍛鍊的節日。
文化節
11月3日
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以培養在《日本國憲法》(1946年11月3日頒布)中所表述的和平與自由的理念的節日。
勤勞感謝節
11月23日
表示對勞動的讚美和慶祝豐收的節日。

動漫

卡通片
日本的大型卡通片總體上可歸類為原創作品或影視版的電視動畫系列片。後者的開山之作有手塚治虫的鐵臂阿童木等電影和松本零士的《宇宙戰艦大和號》以及《銀河鐵道999》。日本定期製作發行一些廣受歡迎的大型電視系列卡通片,如《蠟筆小新》、《哆啦A夢》,以及獲得了巨大成功的《精靈寶可夢》等。
日本經典卡通片
十多年來,導演宮崎駿一直占據原創卡通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宮崎將詼諧幽默、社會批判主義、環保行動主義和詩歌抒情融為一體,創作了一大批既有藝術品味,又能獲得票房成功的動畫作品,這些影片包括《風之谷》( 1984 年 )、《天空之城》(1986年)、《龍貓》(1988年)、《幽靈公主》(1997年)、 《千與千尋》(2001年;2003年獲奧斯卡最佳卡通片獎),以及《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年)、《崖上的波妞》(2008年)、《起風了》(2013年)等。
2016年,導演新海誠發布了卡通片《你的名字》,講述了一名少年和一名少女互換身體的故事,這部電影成為除宮崎駿作品以外少數幾部獲得國際聲譽的日本電影之一。
日本著名卡通人物(未製作成動畫系列,僅為獨立人物形象)
奧特曼
奧特曼形象也是日本現象級文化代表,奧特曼(ウルトラマン),又稱“初代奧特曼”,是日本奧特曼系列(ウルトラマンシリーズ)中的巨大變身英雄。首次登場於日本特攝電視劇《奧特曼》第1話“奧特作戰第一號”(1966年7月17日)。他是來自M78星雲的光之巨人,為了追捕逃亡的宇宙怪獸百慕拉而來到地球。在龍森湖上空追擊百慕拉時,他不慎與科學特搜隊隊員早田進所乘的飛機相撞,致其墜機死亡。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以及挽救早田的生命,奧特曼將自己的生命給予了早田,與之一心同體使其復活。之後,奧特曼與早田一起,為保衛地球而與眾多凶暴的怪獸和邪惡的宇宙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奧特曼是奧特系列歷史中第一位登場的奧特戰士,被譽為起源的巨人。
奧特曼的形象是由日本已故的美術家及雕刻家成田亨(1929-2002)所設計的。同時他也是巴爾坦星人、哥莫拉、雷德王、傑頓等經典怪獸形象的設計者。奧特曼最初設計是身披類似於西洋甲冑的宇宙人,但在劇作家金城哲夫(1938-1976)的要求“希望是一位姿態帥氣美麗的宇宙人”下,推倒重來進行了重新設計。之後成田亨根據混沌的對立面為秩序的理念對奧特曼進行了再設計。如果說把各種元素組合起來而設計出的有著複雜造型的怪獸是混沌的話,那么作為與其對立的英雄就必然應當是具有簡單和純粹之美的秩序。由日本“特攝之神”的圓谷英二導演一手創辦的“圓谷製作公司”(円谷プロダクション,原名:圓谷株式會社)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起推出了一系列空想特攝系列電視劇、電影、漫畫、舞台劇等作品,此後奧特曼風靡全球,奧特曼形象不斷推陳出新。
經典奧特曼形象
漫畫
二戰結束後,隨著作家兼插圖畫家手塚治虫的出現,所謂的“漫畫故事(story manga)”或漫畫型的、配有插圖的出版物以其相當獨特的方式在日本發展起來。日本漫畫銷量占所有書籍和雜誌的33.8%,並以其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影響著人們。雖然一些漫畫故事主要面向剛剛開始識字的兒童,但其他一些則是為了迎合少男少女以及一般讀者的需求。1959年發行了《少年MAGAZINE》和《少年SUNDAY》兩份兒童漫畫周刊,為如今的漫畫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20世紀90年代早期以來,日本漫畫對歐美及亞洲等國家的出口顯著增長。截至2017年,登載於《少年JUMP》的系列漫畫《火影忍者》出版成書,發行至30多個國家,書中主人公是一位忍者少年。《火影忍者》卡通片在80多個國家上映。《少年JUMP》中連載的另一部主要漫畫是《航海王》,講述的是海洋冒險的故事,主人公是一名海盜少年。《航海王》已經改編成了動畫連續劇、電影和遊戲,發行至超過35個國家和地區。該期刊連載的另一部漫畫《烏龍派出所》已經獲得了全球認可。

電影

1951年,黑澤明執導的影片《羅生門》(Rashomon)(1950年)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奪得“金獅獎”,這極大地激發了國際影壇對日本電影的興趣。7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導演當屬山田洋次,他的《寅次郎的故事》(Torasan)系列影片獲得壓倒性的巨大成功。1997年,國際影壇對日本非動畫類影片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著名喜劇大師北野武執導的影片《花火》在第5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今村昌平執導的影片《鰻魚》(Unagi)獲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河瀨直美執導的影片 《暗戀家族》在同一電影節上獲“最佳攝影獎”;市川準執導的影片《東京夜曲》,獲蒙特婁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2009年,日本一舉奪得兩項奧斯卡大獎,瀧田洋二郎導演的《入殮師》榮獲最佳外語片獎;加藤久仁生導演的《回憶積木屋》獲得了最佳動畫短篇獎。2018年, 《小偷家族》在第7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高獎項金棕櫚獎,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影片的提名。

遊戲

1978年,“宇宙侵略者”的初次亮相,成為日本電子遊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83年,當“任天堂”以及其他一些型號的電子遊戲機首次面市並進入家庭時,電子遊戲文化開始逐步走向成熟,此後《魂斗羅》、《超級馬里奧兄弟》相繼問世。1996年,一種名叫“口袋精靈”(Pokemon)的電子遊戲博得了眾多孩子們的喜愛,這部遊戲最終演變成各種商業形式,包括成套的精靈卡片、漫畫、幾部電視動畫系列片和多部長篇動畫電影,成為轟動一時的口袋精靈現象。
科樂美推出的《寂靜嶺》系列和CAPCOM 推出的《生化危機》系列和《鬼泣》為代表,新時期日本大型遊戲湧現,漸趨成熟。

名人

政治名人
文學家
音樂家
動漫作家
體育名人

歌舞伎

歌舞伎是日本四大古典戲劇形式之一,其他三種形式為“能”、“狂言”和“文樂”木偶劇。200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其他幾種古典戲劇不同的是,“歌舞伎”始終深受大眾的歡迎,並定期在諸如東京的歌舞伎座、京都的南座和大阪的松竹座等劇院上演,吸引了大批熱情的觀眾。“歌舞伎”劇目分為三大類:“時代物 ” (歷史劇)、 “ 世話物 ” (生活劇) 和 “ 所作事”(舞劇)。今天仍在上演的一半左右的劇目最初是木偶劇的作品。
日本(日本國)
東歌舞伎座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250年間日本國泰民安,“歌舞伎”正是在這一期間發展而來的。在此期間發展的商業文化的品味表現在“歌舞伎”的華麗服飾和場景中,也反映在“歌舞伎”的劇本中其中的傳奇式英雄和普通百姓都努力將自己的個人慾望和社會責任統一為和諧的一體。
“歌舞伎”的演員大多為女性。據說“歌舞伎”起源於舞蹈和最初由出雲大社的女侍阿國於1603年在日本京都演出的輕歌劇。“歌舞伎”一詞具有艷俗、異端和時尚的涵義,並逐漸用於指稱阿國的流行劇社及其效仿者的演出。由於“女歌舞伎”(onna kabuki)(由女性出演)劇社還兼有賣淫的副業,因而這種演出形式未獲德川幕府的準許,劇社遂於1629年遭禁,婦女在舞台的演出也被視為非法行為。“若眾歌舞伎”(由年輕男性出演)隨之開始流行。然而到了1652年,由於青年男演員的色情活動給公民道德造成了不良影響,因而這一演出同樣遭到禁止。
日本(日本國)
傳統歌舞伎表演
隨著女演員和少年男演員的先後遭禁,“歌舞伎”便成了成熟男性演員的劇種。在男性演員獲準演出後的一個世紀裡,“ 歌舞伎 ” 有了很大的發展 。雖然“歌舞伎”在劇目的上演,以及在該行業歸屬的門派類別兩個方面保留著傳統的文化根基,但今天的“歌舞伎”卻已成為日本娛樂業中充滿活力和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歌舞伎”的明星演員都是些日本最有聲望的人物,他們頻頻出現在日本的影視劇當中,扮演著傳統和現代的角色。例如,著名的“女形”演員坂東玉三郎五世(生於1950年)就出演過多個非“歌舞伎”的劇目和電影,所扮演的角色幾乎全為女性。此外,他還導演過數部電影。1998年,片岡孝夫(生 於1944年) 在“襲名”(承襲藝名)典禮中接受了著名的藝名“片岡仁左衛門十五世”,成為當時日本媒體競相報導的一件大事。2005年歌舞伎演員中村勘九郎接受了第18代中村勘三郎的襲名,受到關注。
日本(日本國)
2007年2歲的藤間齋跟著爺爺首次登上舞台
新生代“歌舞伎”演員的代表是藤間齋,因其俊朗的外表在日本國內頗受關注,2005年3月27日,藤間齋出生於在日本延續了300多年的歌舞伎世家高麗屋。他的父親和祖父,皆是日本國寶級“歌舞伎”藝術家。早在藤間齋出生之前,他的爺爺和父親就已經為他規劃好了人生,他是家族中繼承歌舞伎的第一人。2007年,2歲的藤間齋跟著爺爺首次登上舞台,在公眾面前露面,從此他的一舉一動,便緊緊牽著日本國民的心。4歲的藤間齋成為了四代目松本金太郎(家族藝名承襲)。
日本(日本國)
藤間齋和父親
2018年1月,藤間齋襲名八代目市川染五郎,和父親、祖父三人同時襲名的儀式,吸引了上萬日本國民圍觀。

軍事

日本1945年戰敗投降後,軍隊被解散,軍事機構被撤消。1950年日本組建“警察預備隊”,後改稱保全隊,1952年成立“海上警備隊”,1954年新建航空自衛隊,7月頒布《防衛廳設定法》和《自衛隊法》,將保全隊、海上警備隊分別改稱為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將陸、海、空三軍正式定名為自衛隊,並成立了防衛廳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健全了統帥指揮機構。2007年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2013年12月17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正式通過了二戰後首部作為外交與安全政策綜合方針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並以此為依據確定了《防衛計畫大綱》和《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2014年至2018年)。2014年7月1日,日本政府通過有限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議,其核心內容是如果與日本關係密切國家受到武力攻擊,日本在必要最小範圍內行使實力,作為自衛措施在憲法上應被允許。2015年7月和9月,日本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新安保法案,從多方面大幅強化了日自衛隊活動能力。2018年12月18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正式通過了新版《防衛計畫大綱》及《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新《防衛計畫大綱》重申了堅持專守防衛,不成為軍事大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指出日本周邊安保環境“嚴峻性和不確定性急速增加”。2022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在內閣會議上正式通過了修改後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畫》三份安保檔案,明確提出日本將發展“反擊能力”,這是繼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之後,日本安保政策的又一重大轉變。2023年12月22日,日本政府召開臨時閣僚會議及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修改了《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及其實施方針,進一步放寬出口武器裝備限制。2024年,日本已正式宣布加入“奧庫斯”聯盟。
自衛隊的最高統帥是首相,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是內閣會議。“安全保障會議”是內閣在軍事上的最高審議機構,由首相、外務大臣、財務大臣、內閣官房長官、國家公安委員長、防衛大臣等內閣主要成員組成,負責審議防衛方針、自衛隊建設計畫及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等。防衛省相當於國防部。參謀長聯席會議由主席和陸、海、空自衛隊參謀長組成,負責擬定和調整自衛隊作戰、訓練和後勤計畫,蒐集研究軍事情報,統一指揮兩個兵種以上的聯合作戰和演習。
日本自衛隊實行志願兵役制。2024年度防衛預算為7.9萬億日元,連續12年增加。

交通

公路

日本全國已建立較完備公路網。截至2021年末,公路總里程約122.5萬千米。其中,國道和省道約18.5萬千米,高速公路8922.9千米。截至2021年末,按噸千米總數統計,汽車運輸在國內貨物運輸總量占比約51%,按噸數計則達到約92%,公路在運輸系統中地位重要。為此,日本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維護和建設道路系統。
日本(日本國)
日本首都圈高速網
日本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建造高速公路(收費公路)。連線名古屋和神戶的名神高速公路建於1965年,這是日本的第一條高速公路。不久,這條公路便通過東名高速公路與東京相連。在過去的數十年間,日本相繼建成關越、東北、常盤及其他長途高速公路。2012年4月14日,御殿場立交至三日立交的約162千米高速公路開通,一次性開通長達162千米的高速公路在日本道路史上尚屬首次。東京和其他主要城市區域保持著一條覆蓋範圍廣泛並不斷延伸的高速公路網路,將城市中心與市郊連線在一起。
都市道路的頻繁擁堵成為城市交通的重大問題。在東京,雖然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的分支系統從市中心向外輻射,但由於環線建造的延誤,城市交通長期擁堵的現象依然存在。

鐵路

日本鐵路的客運服務始於1872年,當時使用的是蒸汽機車,連線東京的新橋站至附近的城市橫濱,由此開創了日本全國鐵路網的建設新階段。日本用了17年多的時間通過鐵路將舊的東海道沿線的主要城市連線起來,於是,到1889年7月人們便可以乘坐火車從東京直接前往神戶。當時每天僅發一班列車,589.5千米行程需要運行大約20個小時。內燃機列車和電氣列車的相繼使用將這條繁忙線路的運行時間縮短到7小時以下,而後來的新幹線(高速列車)則將這一行程的運行時間最終縮短到4小時以下。
1987年,日本國有鐵道(JNR)開始實行鐵路私有化並拆分為數個獨立的地方鐵路公司。在此之前,全國的客運和貨運鐵路網均由日本國鐵負責運營。日本國鐵的繼承者目前包括JR(日本鐵路)集團的六個客運鐵路公司,一個貨運鐵路公司以及若干個附屬公司。1988年,日本青函海底隧道貫通,將北部島嶼北海道與本州連為一體,而瀨戶大橋則實現了本州與四國島的對接,至此,鐵路終於將日本四大島嶼連線在一起。
捷運是日本人日常出行的主要市內交通工具,東京捷運網路發達,擁有13條線路,285座車站,線路總長304.1千米,日均客流量為1040萬人次,位居世界城市捷運客流量第一。日本現有十二座城市開通了捷運線路。日本的第一條捷運是1927年開始運營的東京銀座線的一段。東京現有13條捷運線,很多捷運線還與市郊鐵路線相連,將運營業務拓展到郊區。
新幹線
日本新幹線是一個高速鐵路運營系統,由7條常規線路(東海道新幹線、山陽新幹線、東北新幹線、上越新幹線、北陸新幹線、九州新幹線、北海道新幹線)和2條通常被稱為“小型新幹線”的線路(秋田新幹線、山形新幹線)組成。
常規線路的列車僅在新幹線專用軌道上運行,而“小型新幹線”的列車在新幹線專用軌道和標準的慢速軌道上均可運行。這樣,新幹線從本州的最北端青森到九州的最南端鹿兒島,以最高時速超過300km的速度連線主要城市,作為日本的大動脈,發揮著重要作用。自1973年起,日本就開始計畫增設幾條其他新幹線線路,這些線路的某些路段仍在施工當中。
日本(日本國)
新幹線列車N700S
東海道新幹線沿552.6千米的東京新大阪走廊運行,這條線路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日本的交通大動脈。該線的列車運行時速最高可達285千米,東京和新大阪之間的最短運行時間現為2小時22分。新幹線自1964年投入運營以來,在高速運行、安全性、運輸量和準時性方面都保持著非凡的記錄。新幹線每條路線平均每小時單程最多運行達14列,準確度維持在平均誤點0.6-1分鐘之內。並且,自開業以來,沒有發生過一次列車衝撞、脫軌等死亡事故,在安全方面創立了令人欽佩的記錄。
2016年3月26日,北海道新幹線開通,日本新幹線網由此幾乎覆蓋北海道至南部九州島主要島嶼。

空運

日本航空業相當發達。以東京成田和羽田機場以及大阪關西機場為中心,形成四通八達的空運網路。主要航空公司有日本航空公司(JAL)、全日本空輸公司(All Nippon Airways Co.,簡稱“全日空”)等。
據日本國土交通省數據,2021年日本各大航空公司國內航線旅客運輸量為4392萬人次,同比下降6.0%,國內航空貨物運輸量46.2萬噸,同比下降7.7%;國際航線旅客運輸量為141萬人次,同比下降67.7%,國際航空貨物運輸量177.7萬噸,同比增長38.6%。北京、上海、廣州、瀋陽、大連、青島、武漢、重慶、台北等多箇中國城市均與日本東京、大阪等機場開通國際航線。
日本(日本國)
東京羽田機場國際機場
日本旅客流量最大的是位於東京羽田的東京國際機場。東京國際機場通常被稱為羽田機場。於1931年啟用的羽田機場是日本的首座商業機場,在1978年東京新國際機場啟用之前,一直擔負著國內和國際航線的運營業務。成田機場正式運營之後,羽田機場成為以國內航線為中心的機場,而2010年第4條跑道開始啟用,又充實了國際航線。除了首爾、上海、香港等亞洲城市,還有飛往洛杉磯、紐約和巴黎等歐美主要城市的直達航班。羽田機場也於2010年10月開始全天24小時運營。
日本(日本國)
東京成田國際機場
新東京國際機場也稱成田機場,位於東京以東約66千米(41英里)的地方。成田機場自1978年正式運營以來,作為日本的大門迎接了眾多的海外旅客。2009年擴充了跑道,增加了航班。還開通了成田Sky Access特快列車,只需要36分鐘便可以抵達東京都中心,越來越方便。
大阪國際機場也稱伊丹機場。在1994年9月關西國際機場啟用前,一直擔負著飛往關西地區的大多數國內航班和所有國際航班的業務。現主要用於國內航班起落。
日本(日本國)
關西國際機場
關西國際機場坐落在大阪灣的人造島。除了為更多的國際航空運營商提供延伸的業務和進出港服務之外,這座機場還是日本第一家全天24小時營運的航空機構。2016年的起降總數約為177,109架。機場配有最新技術的自動控制系統,可以在沒有旅客時自動停止空調運轉,升降系統可以自動測量下沉情況,在問題發生之前進行修正等。

水運

日本是典型的島國,進出口貨物中超過99%均需依靠海上運輸完成,但自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上海港、韓國釜山港等亞洲港口迅速崛起,日本港口國際地位與競爭力開始下降,主要港口東京港、橫濱港的貨櫃吞吐量全球排名從1995年頂峰的第12位、第8位開始逐步下降。
在此背景下,日本先後於2004年發布“超級樞紐港”規劃、2010年發布了“國際貨櫃戰略港口”、“國際大宗戰略港口”規劃,通過選擇若干國際戰略港灣給予更多資源與政策傾斜以及實施港口私營化管理改革,從而提升日本港口的國際競爭力與應對船舶大型化的挑戰。
截至2021年4月數據顯示,日本共有993個港口,其中含國際戰略港口5個、國際樞紐港口18個、重要港灣102個,主要港口有東京、橫濱、大阪、神戶、千葉、名古屋、北九州等。

社會

科技

二戰結束後,日本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生命科學、信息通訊、環境保護、新材料、能源、製造技術、宇宙開發等是日本科技優勢領域。每年的科研經費約占GDP的3.7%,位居已開發國家榜首。
日本2020年科研經費約19.24萬億日元,同比下降1.7%,約占GDP的3.6%。其中,自然科學科研經費約17.84萬億日元,占全部科研經費支出的92.7%。2020年企業科研經費13.86萬億日元,同比下降2.5%。從產業分類看,“製造業”科研經費占比89.9%,其次是“學術研究、專業技術服務業”。
據日本文部省科學技術政策研究所制定的評價標準,日本的綜合科學技術指標值位列美國之後,排名第二。

教育

日本政府歷來注重教育。日本於1947年實行了《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
日本每年的科研經費約占GDP的3.59%。日本學校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學制為國小6年、國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其中國小到國中為9年義務教育。大學有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著名的國立綜合大學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著名的私立大學有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等。日本重視社會教育,函授、夜校、廣播、電視教育等較普遍。

醫療

日本1961年實施所有國民參加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實現人人有醫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醫療保障體系。原則上,不分地域、收入和年齡,投保人可以自由選擇醫療單位就診,且採取統一收費制度,個人自費比例一般不超過30%。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2019年日本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43.4萬億日元,同比增長0.8%,占GDP的7.91%。其中公費醫療支出約3.17萬億日元(占總支出的7.3%),醫保支出約19.73萬億日元(占45.5%)。人均醫療費用34.3萬日元。2019年,人均壽命為男性81.41歲、女性87.45歲。
日本公私立醫院、診所數目眾多,醫療水平名列世界領先地位,且擁有健全的醫療保險制度。日本國民以及在日本居住三個月以上且加入各類醫療保險的外國人均能享受服務優良、價格適中的醫療服務。
日本的醫療保險制度是全民保險制度。日本的醫療保險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工會健康保險,參保人員為大企業及政府等工作人員及其直系親屬;二是健康保險,由政府直接管理,參保人員為中小企業職員及其直系親屬;三是國民健康保險,參保人員為獨資經營者及靠養老金生活的人。其中,健康保險是日本最普及的醫療保險。參保人因受傷或生病前往醫院看病時,僅需承擔全部醫療費的30%。
需要注意的是,短期赴日的外國人無法加入並享受日本的醫療保險。因此,如果短期來日者在日本患病,如無較高收入,將對當事人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建議短期來日的中國公民在出國前接受正規的身體檢查,在確保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出行,來日前加入海外旅行意外傷害保險以備不測。
日本總體上衛生條件比較理想。但是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赴日旅行的中國公民也不可大意。為了確保在國外健康愉快地渡過短暫的旅程,尤其有必要從飲用水、食物、個人衛生、生活規律等各方面注意保持自身健康。雖然日本自來水水質較有保障,但初來日本的遊客對其水質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所以最好飲用礦泉水、純淨水或將生水煮沸後再飲用。日本人的飲食中生鮮食物占著很大比重,如生魚片、壽司、生雞蛋拌飯等在日本被尊為美味。許多中國人不習慣吃生魚,尤其需要注意飲食。日本四季潮濕,食物易腐爛,故日本對商店所售食品均按法律規定要求標明嚴格的保質保鮮期。應避免食用過期食品,以免引發黴菌感染。3月至4月是日本櫻花盛開的季節,而此時也正是花粉濃度極高的時節,如有人對花粉比較敏感,赴日前應自備必要的藥劑。
日本主要傳染性疾病有愛滋病、流行性乙型腦炎(日本腦炎)、風疹、麻疹、白喉、新型禽流感、登革熱、諾如病毒等。

媒體

日本新聞出版新聞事業發達,報刊發行量大,廣播電視覆蓋面廣,在世界各國中位居前列。
全國性報紙5家(《讀賣新聞》、《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產經新聞》),地區性報紙3家(《中日新聞》、《北海道新聞》、《西日本新聞》),主要地方報紙一百多家。發行月刊雜誌約1900種,周刊約1000種。圖書共出版7萬餘種。較有影響的雜誌有:《中央公論》、《東洋經濟》、《經濟學人》、《文藝春秋》等。
共同通訊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訊社,簡稱共同社,其前身是1936年1月成立的同盟通訊社。時事通訊社是第二大通訊社,簡稱時事社,成立於1945年11月。
廣播電台有日本廣播協會(NHK)和4大系列民營電台一百多家。NHK系半官方性質的“公共廣播電視台”,創建於1925年3月。
電視台主要有半官方的“公共電視台”NHK和分屬於5大報紙的5大系列民營電視台一百多家,另有民營衛星電視台、民營有線電視台若干。主要電視台:NHK於1953年開播電視節目,屬半官方性質;東京廣播公司(TBS),1951年成立;日本電視網(NTV),1952年成立;朝日電視台(TV ASAHI),1957年成立;富士電視台(FUJI TV),1957年成立。

體育

在西方運動項目傳入之前,被稱為“武道”的日本傳統的運動項目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日本武道起源於公元12世紀,主要盛行於當時的武士階層中。這些武道包括“劍道”、 “柔術” (現稱為“柔道”)、“弓道”及其他運動項目。
在江戶時代(1603年– 1867年),這些運動被確立為武術運動項目,注重強調其精神的內涵。“武道”中的“道”字意為“方式方法”,它要求習道者掌握這項運動所蘊含的深邃精華。傳統的“武道”代代相傳,至今仍然廣泛盛行於民眾之中。柔道和空手道業已成為國際性的運動項目。
明治維新(1868年)後,各種西方運動項目被介紹到日本。棒球於1872年由一名美國人傳入日本。19世紀70年代,田徑運動和足球被介紹到日本,隨後在19世紀90年代,滑冰和英式橄欖球也被介紹到日本。1911年,一名奧地利人將滑雪技術介紹到日本軍隊。那時,西方的運動項目很少有人問津,但通過日本的教育制度,這些項目最終被普及到全國各地。西方的運動項目起初也是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形式而加以強調的,但現在的日本人則已經將其作為消遣活動。
今天的日本體育
日本的男女老幼都非常熱愛體育運動,他們既是參與者,又是普通觀眾。在日本,體育被視為一種有益健康的娛樂活動,可以培養紀律觀念,完善品格,鼓勵公平競爭及鑄就競技精神。無論輸贏或戰平,日本人都會熱情地為運動員堅韌不拔和努力拚搏的精神而歡呼喝彩。
現代體育始於19世紀70年代初期,時值日本學制建立之際。隨著日本教育的制度化,學校在課程中增加了體育科目。大學和中學首批引入的體育項目有田徑、划船、棒球和網球。
人們鼓勵兒童參加學校俱樂部的各種活動,包括棒球、柔道、箭術、足球、游泳、體操和田徑以及其他運動項目。很多孩子因此而產生對體育的興趣,並一直保持到他們成年之後。
相撲是摔跤的一種,素有日本“國技”之稱。相撲手的彩色腹帶及其獨特的“銀杏葉結”髮式令人聯想起古代相撲手的形象,除此之外,相撲仍保留著許多傳統,如土俵(用稻草圍住的、高出地面的圓形沙地)、晉級制度以及與神道儀式的聯繫。相撲這個詞用中文表述就是“相互撲撞”的意思。
儘管相撲的歷史可追溯到古代,但直到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它才成為一項職業運動。今天,人們主要在中學和大學的俱樂部以及業餘相撲協會開展這項運動,它幾乎是一項完全屬於男性的運動。然而,無論是在日本還是在國外,相撲作為一種觀賞性職業體育項目早已為人們熟知。
棒球是日本最受觀眾歡迎的運動之一。棒球是在1872年左右從美國傳入日本的。由於各大學校組建自己的棒球隊參加俱樂部的賽事,因而這項運動很快在日本得到普及。雖然專業棒球是日本擁有觀眾人數最多的運動,但這項運動對業餘愛好者來說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在中學和大學。在棒球賽季期間,日本幾乎每天都會轉播職業棒球的晚場比賽。自從野茂英雄成為美國洛杉磯道奇隊的球員之後,很多日本人對“職業棒球聯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年夏季舉辦“全日本高中棒球錦標賽”都會吸引數以百萬的棒球愛好者觀看。
隨著1991年“日本職業足球聯盟”(J.League)的成立,足球運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足球成為繼游泳之後日本國小男生參加人數最多的第二大運動項目。由“日本職業足球聯盟”舉辦的足球賽事同樣吸引了眾多的觀眾。
綜合性體育大會
為了在二戰之後重振日本的體育事業,提高國民的士氣,使其擺脫消沉的精神狀況,日本業餘體育協會於1946年組辦了首屆“國民體育大會”。這些夏秋兩季的運動會後來發展成為一年一度的體育盛事。日本於1948年舉辦的首屆冬季運動會後來也發展成為年度盛會。
“國民體育大會”,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國體”、每年都在全國各都道府縣分為三個賽季(冬季、夏季和秋季)輪流舉行。自2006年起夏季和秋季大會合二為一,作為主大會隆重舉行。冬季大會主要項目有滑冰、冰球、滑雪、主大會比賽項目有游泳、田徑以及各種球技等。總分最高的縣市將獲得“天皇杯”。而“皇后杯”則頒發給女選手獲得最高總分的縣市。
國際體育賽事
1913年,日本參加了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日本政府1921年首次為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統入了資金援助。二戰之後,這些區域性的比賽改稱“亞洲運動會”。1951年,日本參加了在新德里舉行的第一屆亞運會。由65名運動員組成的日本國家代表隊的出色表現迅速激發了人們對國際性比賽的熱情。
東京於1958年主辦了第三屆亞運會。1994年,第十二屆亞運會在廣島舉行。首屆冬季亞運會於1986年在札幌舉行,1990年的第二屆冬亞會仍由該地主辦。2020年,定於在東京再度舉辦夏季奧運會。
2019年橄欖球世界盃於9月20日至11月2日在日本各地舉行,這是橄欖球世界盃首次在亞洲地區舉辦。
日本至今舉辦過規模最大的體育賽事為東京奧運會、殘奧會和兩屆冬季奧運會。1964年夏,東京首次舉辦了奧運會和殘奧會。1998年,長野縣舉辦了冬季奧運會和殘奧會。2021年,東京再次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

通信

郵政
日本很早就建立起發達郵政業。日總務省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底,日本全國共有營業中的郵局約23715個。自2007年10月,日郵政實施民營化,原有郵政集團業分拆為郵政、郵政儲蓄、簡易生命保險等幾個公司。
電話
固定電話已基本覆蓋日本全國,行動電話發展也非常迅速。根據統計數據來看,2020年日本智慧型手機用戶規模接近1億人,滲透率為78.54%。根據Statista預測數據來看,2026年日本智慧型手機用戶規模或會達到1.15億人,滲透率達到92.94%。人口總數約12505萬人。
網際網路
日本是高度城市化國家,截止2021年3月31日,在其1.263億總人口中實現高達91.8%的城市化水平,網際網路用普及率93%,並擁有9380萬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占總人口74.3%。

電力

因東京和東北電力供電區設備在大地震中受重創,福島核危機後各地核電站停運,導致近年日本全國發電量下滑。據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21),2020年,日本發電量為10836億千瓦時。
2021年10月22日,日本內閣公布第六期能源基本計畫決定,制定了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2013年減少46%並努力爭取減排50%、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能源政策實施路徑。計畫指出,在全球脫碳進程中,日本應加快脫碳技術創新,引領國際規則制定,提高國際競爭力。此外,還需克服日本能源供應結構面臨的挑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穩定,實現能源經濟效益最大化。
截至2022年1月,日本15座核電站中只有10個核電機組正在運行,總發電裝機容量為583.6萬千瓦。2011年3月,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發生後,福島第一核電站的4座核反應堆宣布廢爐。2021年4月,福井縣同意美浜核電站2號機組和高浜核電站1、2號機組重新運行。2022年1月,伊方核能發電站3號機組重新運行。

治安

日本的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但也有涉及偷竊、暴力、毒品、殺人、強姦、搶劫、網路詐欺、商業欺詐等類型的案件發生。2023年以來,首都東京市區商鋪、住宅遭遇搶劫的報導頻繁見諸媒體。據日本朝日電視台報導,珠寶店聚集的上野地區從3月下旬到4月中旬接連發生多起搶劫,其中最嚴重的一起損失約1億日元(約合500萬元人民幣)。澀谷、池袋、新宿等商業區也是重災區。日本警察廳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今1月到3月,日本全國發生的刑事犯罪案件數量約為15.5萬件,比去年同期增加近3萬件,增幅為23.7%,其中搶劫案件比去年同期增加28%。
日本刑事犯罪案發量從2022年開始就處於上升狀態。2022年比前一年增加近6%,是20年來首次增加。日本警察廳數據顯示,日本2022年總計發生逾60.1萬起刑事犯罪案件,比2021年增加5.9%。警察廳說,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去年7月8日在奈良市街頭遭槍擊身亡和一系列經由社交媒體僱人實施的連環搶劫等嚴重犯罪案件令民眾產生不安全感。
2022年10月,日本警察廳通過網路進行了一項有關日本國民安全感的民調,結果顯示,大約有24.9%的人對日本治安狀況不滿,比2021年上升了4.4個百分點。有67.1%的民眾認為,過去10年來日本的治安狀況有所惡化,給日本民眾帶來不安全感最強的四項主要犯罪是:無差別傷害、電信詐欺、兒童虐待和網路犯罪。

災害

日本全境位於地震帶上,火山地震及海嘯等自然災害頻發。全球有1/10的火山位於日本,1/5的地震發生在日本。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地區近海發生芮氏9.0級特大地震,並引發海嘯和核電站泄漏事故;2016年4月14日和16日,日本熊本地區接連發生芮氏6.5級和7.3級地震,造成巨大破壞;2022年3月16日、17日,日本福島近海接連發生芮氏6.0級和7.4級地震,造成3人死亡,導致日本多地大規模停電,有列車發生脫軌事故。
颱風、雨雪、土石流等災害也頻發,2019年10月12日,第19號颱風“海貝思”在日本伊豆半島登入,造成86人死亡和巨大經濟損失;2021年7月3日,日本靜岡縣熱海市伊豆山山體發生大規模土石流,造成1000多戶當地居民停水停電和26人死亡。
日本中央防災會議預測,東京地區30年內發生芮氏7級直下型地震機率為70%,南海海溝30年內發生芮氏8級以上超大型地震機率為70%;若日本海溝和千島海溝兩處地點發生巨大地震,最壞情況將分別有19.9萬人和10萬人死亡。

物價

自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經濟一直處於通貨緊縮狀態。2012年後,物價開始出現上漲傾向。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消費品價格基本保持穩定。部分個人防護用品曾發生缺貨和漲價,2020年5月後回歸正常。2021年剔除生鮮食品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2%,連續兩年物價下降。
進入2022年,受俄烏衝突局勢影響,原材料價格大漲,4月份日本CPI上漲2.1%。小麥等食品原料價格和物流費大幅上漲,加之日元貶值等因素,日本食品企業生產成本上升。日本帝國數據銀行發布報告,以105家食品企業為調查對象的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22年6月1日,2022年度已上調和計畫上調售價的食品已達到10789種,平均上調比例為13%。目前,國際穀物等食品原材料價格仍然維持高位,今後日本食品市場價格有進一步上漲可能。

工薪

據日本國稅廳公布的2020年全國職員薪資基本統計調查結果,全國年平均工資436萬日元,同比減少1%。其中,男性年平均工資540萬日元,女性年平均工資296萬日元。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測算,目前,企業社保稅費負擔額度為15.345%(40歲以上員工的企業負擔稅率為16.24%)。厚生勞動省統計,2020年日本全國平均最低工資為902日元/小時。日本政府已提出目標,要將全國平均最低工資提高到1000日元/小時。

勞動力

日本勞動力素質較高,全國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因生育率下降,人口高齡化趨勢增強。當前,日本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已需要引進外國勞務。日本經濟產業省估算認為,隨著高齡勞動者退休,醫療、幼兒保育、看護、新能源等增長型產業將出現勞動力短缺。此外,日本務農勞動力急劇減少,未來將嚴重短缺。
日本一直不對外開放勞務市場,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只能以“派遣人員學習技術”名義,向日本派遣技能實習生。日本與印尼、菲律賓簽有EPA,可有條件接受其護士、護理師。另外,因軟體開發等技術人才缺口較大,日本對這類技術型人才持歡迎態度。日厚生勞動省統計,至2020年10月底,在日外國勞動者達172.43萬人,同比增加4%。從國籍來看,來自越南、中國、菲律賓的人數分別為44.40萬人、41.94萬人、18.48萬人。

外交

外交政策

日本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是堅持以日美同盟為基軸,重視多邊協調。以亞洲為戰略依託,重視發展大國關係。重視加強日美安全合作,同時致力於穩定對韓關係,深化與東協關係,加強對歐關係,改善日俄和日朝關係。積極參與地區和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事務,力爭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2023年1月1日起成為2023年至2024年度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成為了安理會2023年1月輪值主席。

對外關係

日中關係
中日是重要近鄰。1972年9月29日,雙方簽署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實現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雙方於北京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23日,雙方於日本東京互換批准書,條約正式生效。此後,雙方先後於1998年11月和2008年5月發表《中日關於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和《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上述四個政治檔案構成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
2014年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5年4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尼亞非領導人會議期間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5年5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日本各界3000人訪華團同中方共同舉行的中日友好交流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2015年11月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應約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
2016年7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蒙古亞歐首腦會議期間應約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6年9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7年5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率團來華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2017年7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期間,應約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舉行會晤。2017年11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7年11月13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8年5月8日至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正式訪問日本。2018年9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第四屆東方經濟論壇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分別同其舉行會見、會談。2018年11月3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2019年4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率團來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日本首相特使、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2019年6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大阪峰會期間會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9年10月21日至25日,國家副主席王岐山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出席日本天皇德仁即位慶典並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2019年12月23日至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來華出席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分別同其舉行會見、會談。
2020年9月2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日本首相菅義偉通電話。
2021年10月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通電話。
2022年8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感染新冠病毒致慰問電。
2022年9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李克強總理分別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就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互致賀電。
2022年11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泰國曼谷會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日美關係
在國際關係上,日本的最親密盟友為美國,由於日本扼東北亞通往太平洋的門戶,一直是美國在亞洲的前線島鏈,美軍在日本設有軍事基地。日本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軍事據點。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爭取與之經濟實力相等的角色。
日本與美國在1951年,即二戰結束5年後簽定美日安保條約,日本可以依靠美國這個“擋箭牌”專心發展經濟,許多日本公司和美國公司聯繫都很密切。日本需要美國的保護,美國需要日本的支持,雙方具有共同的利益。
日印關係
縱觀歷史,日本與印度間一直保持著穩定的關係。幾個世紀以來,印度與日本間就有悠久的文化交流,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間接進入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支持錢德拉·鮑斯印度國民軍對抗英國軍隊。印度是日本政府最大的發展援助對象。日本和印度都處於各自歷史的關鍵時刻。
印度獨立以來,兩個國家一直保持著溫和的政治關係。經濟上,日本的企業如索尼豐田本田,在印度建有大量廠房,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印度也逐漸成為日本企業最重要的市場。事實上,日本的企業是第一批在印投資的企業之一。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的企業是汽車業巨頭鈴木,它在印度的一家合資公司是印度最大的汽車製造商。
日澳關係
2022年1月6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於和澳大利亞簽署《互惠準入協定》。
日俄關係
2022年3月16日訊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稱,日本因烏克蘭事態決定取消對俄羅斯的“最惠國待遇”。
2022年3月,俄羅斯宣布中斷與日本和平條約談判,岸田文雄提出強烈抗議。
2024年6月21日,日本外務省發布訊息稱,日本政府決定對俄羅斯聯邦相關個人及團體實施制裁。
柬日關係
2022年4月23日,高棉首相洪森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出席在熊本市舉行的第四屆亞太水峰會之後,雙方進行雙邊會晤。
日烏關係
2023年3月2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與該國總統澤連斯基舉行會談。兩人同意將雙邊關係升級為“特別的全球夥伴關係”。岸田文雄還宣布在能源等領域再提供4.7億美元無償援助。
2024年6月8日,據日本NHK電視台報導,NHK日前獲得的一份檔案顯示,日本將與烏克蘭簽署為期10年的援助協定,日本將繼續支持烏克蘭,在憲法框架內繼續向烏克蘭提供安全和防務援助。
當地時間2024年6月13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出席於義大利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期間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簽署了雙邊安全協定。
日英關係
據央視新聞,據日本共同社當地時間2023年9月15日報導,日本政府內閣會議當天決定,日本與英國之間的《互惠準入協定》於10月15日生效。該協定將簡化在兩國聯合軍演及災害救援等情況下,人員及裝備彈藥入境對方國家時的手續。
日越關係
據日本《讀賣新聞》2023年10月16日報導,越南和日本正討論將雙邊關係提升至最高層級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與越美關係同等級別。
斯日關係
2023年11月,根據2023年10月24日內閣第23/1885/602/023號批文,作為重建旅遊業的試點計畫,斯里蘭卡將對日本國民實行免費簽證制度。該計畫於2023年11月28日生效,有效期至2024年3月31日。

日菲關係

2024年6月10日,據《菲律賓每日詢問報》報導,菲律賓與日本即將簽署《部隊互訪協定》。

旅遊

主要景點

富士山:富士山是日本第一高峰。
東京鐵塔:位於東京市內,於1958年建成。它是仿造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建造而成的,高333米,塔身為稜錐體,有黃、白、紅三種顏色。
金閣寺:原為大臣西園寺恭經的別墅,修建於14世紀,後歸幕府將軍足利義滿所有,並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和擴建。它高達三層,第二和第三層的外牆用金箔貼成,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所以叫作“金閣寺”。第一層為平安時代的貴族風格,第二層為室町時代的武士風格,第三層仿照中國唐朝的“究竟頂”。寺前是以鏡湖池為中心的庭園,身影華麗的金閣倒映在鏡湖池中,堪稱京都的代表性景觀。
銀閣寺:銀閣寺位於京都東山山麓,1482年由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的孫子足利義政按金閣寺的造型修建,是一座精緻的兩層閣樓。
唐招提寺:位於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條街,759年為中國唐朝高僧鑒真所建。
大阪城安土桃山時代的建築。大阪城中的天守閣記憶體放著有關天主教的珍貴史料,十分具有歷史價值。
阿蘇火山東大寺嚴島神社平安神宮(祭奉桓武天皇孝明天皇,京都必游景點之一)、那智瀑布清水寺東尋坊櫻島姬路城
台場:或稱御台場,位於東京都東南部東京灣的人造陸地上,是東京最新的娛樂場所集中地。
淺草寺:創建於628年,是東京都內最古老的寺院。江戶時代將軍德川家康把這裡指定為幕府的祈願所。

世界遺產

日本擁有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各類歷史建築和自然景觀相輔相成,給世界留下了寶貴的財富。截至2021年,日本全國共有25處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日本世界文化遺產(20處)
序號
名稱
地點
入選時間
1
法隆寺地區的佛教古蹟
奈良縣斑鳩町
1993年
2
姬路城
兵庫縣姬路市
1993年
3
古京都歷史遺蹟(京都、宇治、大津市)
京都府
1994年
4
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古村落
岐阜縣
1995年
5
廣島和平紀念館(原爆圓頂館)
廣島市
1996年
6
嚴島神社
廣島縣廿日市市
1996年
7
古代奈良古蹟
奈良市
1998年
8
日光的神社和寺廟
栃木縣日光市
1999年
9
琉球王國宮城遺址及相關遺產群
沖繩縣
2000年
10
紀伊山脈的聖地和參拜路線
和歌山縣
2004年
11
石見銀山及其文化景觀
島根縣大田市
2007年
12
平泉——代表佛教淨土的寺廟、花園和考古遺址
岩手縣平泉町
2011年
13
富士山,聖地和藝術靈感的源泉
靜岡縣
2013年
14
富岡制絲廠及相關產業遺產
群馬縣
2014年
15
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鋼鐵、造船和煤炭開採
日本九州8縣
2015年
16
勒·柯布西耶的建築作品——對現代運動的傑出貢獻
東京都台東區
2016年
17
“神宿之島”宗像·沖之島和關連遺產群
福岡縣
2017年
18
長崎與天草地區的隱性基督徒關連遺產
長崎縣
2018年
19
百舌鳥和古市古墳群:古日本墓葬群
大阪府
2019年
20
日本北部繩文史前遺址
北海道/青森縣/岩手縣/秋田縣
2021年
日本世界自然遺產(5處)
序號
名稱
地點
入選時間
1
屋久島
鹿兒島縣
1993年
2
白神山地
青森縣
1993年
3
知床
北海道
2005年
4
小笠原群島
東京都小笠原村
2011年
5
奄美大島、德之島、沖繩島北部、西表島
鹿兒島縣/沖繩縣
2021年

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中獲得“化石獎”。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