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製石器

磨製石器

指表面磨光的石器。先將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砥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約有斧、銹、鑿、刀、鑲、簇等。中石器時代開始出現局部磨光的石器,新石器時代廣泛使用通體磨光石器,到了銅器時代仍繼續使用。兼有兵器與工具雙重職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磨製石器
  • 性質:石器
  • 屬性:磨製
  • 常見約有:斧、銹、鑿、刀
石器簡介,考古發現,洞穴遺址,龍王迪遺址,下川遺址,區別,

石器簡介

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是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是指以岩石為原料製作的工具,它是人類最初的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器出現前,共經歷了二三百萬年,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又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新、舊石器時代之間列出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這種石器利用石塊打擊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一定形狀的石器。種類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新石器時代盛行磨製石器,這種石器先用石材打成或琢成適當形狀,然後在礪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種類很多,常見的有斧、鑿、刀、鐮、犁、矛、鏃等。精磨的石器有的可呈鏡面狀。齊家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末期文化,能見少數刀、鑿、鏡子等紅銅器。迤後,人類社會進入了階級社會,但夏商,甚至更晚的一段時期內,石器仍作為重要工具使用。囿於礦體的開採、溶煉、鑄鍛等技術水平,當時的金屬工具、武器,不少還是承襲磨製石器形制發展而成的,石器中的斧、錛、鏟、刀、鐮、鏃、矛頭等器形,不但是青銅器的祖型,甚至影響到鐵器。值得注意的是,金屬器產生以後,某些磨製石器又直接因襲青銅器的形制,如鉞、戈、劍、斧等。
磨製石器

考古發現

在華北地區,處於新舊石器時代過渡的遺址,以出土細小石器和率先出現大型磨製石器為特點,如小南海遺址、下川遺址、龍王迪遺址等。流行各種間接打擊法生產石葉和用壓製法修理石器的細石器傳統,常見的器形有石錠、石刃、端刮器、雕刻器、船底形石核、大型磨刃石器和裝飾品等。

洞穴遺址

小南海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南30公里的一個洞穴內,年代為距-爭24100±500年—11000±500年。以小型石器為王,種類有雕刻一刮削兩用器、尖狀器、砸擊石核、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拇指蓋狀刮削囂、石棱和似船底形石棱和裝飾品等,繼承了華北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傳統,是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尾聲。

龍王迪遺址

陝西省宜川縣龍王迪遺址,年代為距今20000—15000年。近年發掘出土數千件石製品,包括精緻的細石核、細石葉和尖狀器、砍砸器、石錘、石砧、礪石、石磨盤等大型的打制石器和磨製石器等,還發現了豐富的人類活動的遺蹟。其中磨刀石器的發現是近年來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一項重大收穫,對於研究黃河中游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下川遺址

距今24000~16000年的山西省沁水縣下川遺址,以出土石镟、琢背小刀、鋸、斜邊雕刻器、磨盤、小尖狀器和扁底三棱尖狀器等典型細小石器為特徵,已較普遍地使用了複合工具,代表著中國細石器工藝傳統的最高水平。

區別

1、製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主要採用打制方法,形態粗糙,而磨製石器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礎上採用了磨製技術,工具更加精細。
磨製石器
2、功能上,打制石器是與漁獵生活相適應,效率低;磨製石器是與農耕生活相適應,勞動效率要高得多。
3、使用時間不同,打制石器用於舊石器時代,而磨製石器則是新石器時代的重要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