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金法敏
- 別稱:文武王
- 所處時代:新羅
- 性別:男
- 國籍:朝鮮
簡介,三國史記/卷06,附錄,
簡介
文武王(?—681年),姓金名法敏,是新羅第三十代君主(公元661年至681年在位),在位期間達成了朝鮮半島的三國統一。文武王為武烈王長子,生母文明王后為名將金庾信之妹。650年曾遠赴唐朝,獲得“大府卿”之官位。654年成為新羅兵部令。655年立為太子,武烈王七年(660年)領兵船一百艘與唐朝大將蘇定方一起圍攻百濟都城,攻滅百濟。661年六月武烈王薨逝,法敏即位。此後金法敏聯合唐軍多次攻取百濟諸城,攻破百濟殘眾。六年(666年)文武王欲滅高句麗,向唐請兵,唐派李李勣伐高句麗,668年九月唐兵聯合新羅攻克平壤城,高句麗寶藏王投降,高句麗亡。之後擊退唐軍,確保了新羅勢力伸到整個百濟和一部份的高句麗故地。
三國史記/卷06
文武王立 諱法敏 太宗王之元子 母金氏文明王后 蘇判舒玄之季女 信之妹也 其夢登西兄山頂坐 旋流國內 覺與季言夢 季戱曰 予願買兄此夢 因與錦裙為直 後數日 信與春秋公蹴鞠 因踐落春秋衣紐 信曰 吾家幸近 請往綴紐 因與倶往宅 置酒 從容喚寶姫 持針線來縫 其有故不進 其季進前縫綴 淡粧輕服 光艶人 春秋見而悅之 乃請婚成禮 則有娠生男 是謂法敏 妃慈儀王后 波珍善品之女也 法敏姿表英特 聰明多智略 永徽初如唐 高宗授以太府卿 太宗元年 以波珍為兵部令 尋封為太子 顯慶五年 太宗與唐將蘇定方 平百濟 法敏從之 有大功 至是即位
元年 六月 入唐宿衛仁問・儒敦等至 告王 皇帝已遣蘇定方 領水陸三十五道兵 伐高句麗 遂命王擧兵相應 雖在服 重違皇帝勅命 秋七月十七日 以金信為大將軍 仁問・眞珠・欽突為大幢將軍 天存・竹旨・天品為貴幢摠管 品日・忠常・義服為上州摠管 眞欽・眾臣・自簡為下州摠管 軍官・藪世・高純為南川州摠管 述實・達官・文穎為首若州摠管 文訓・眞純為河西州摠管 眞福為誓幢摠管 義光為郞幢摠管 慰知為衿大監 八月 大王領諸將 至始飴谷停留 ■■使來告曰 百濟殘賊 據甕山城 遮路不可前 大王先遣使諭之 不服 九月十九日 大王進次熊停 集諸摠管大監 親臨誓之 二十五日 進軍圍甕山城 至二十七日 先燒大柵 斬殺數千人 遂降之 論功 賜角乾・伊為摠管者劒 ・波珍・大阿為摠管者戟 已下各一品位 築熊城 上州摠管品日 與一牟山郡太守大幢 沙屍山郡太守哲川等 率兵攻雨述城 斬首一千級 百濟達率助服・恩率波伽與眾謀降 賜位助服級 仍授古耶郡太守 波伽級 兼賜田宅衣物 冬十月二十九日 大王聞唐皇帝使者至 遂還京 唐使弔慰 兼勅祭前王 贈雜彩五百段 信等休兵 待後命 含資道摠管劉德敏至 傳勅旨 輸平壤軍糧
二年 春正月 唐使臣在館 至是 冊命王為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 樂浪郡王新羅王 拜伊文訓為中侍 王命信與仁問・良圖等九將軍 以車二千餘兩 載米四千石 租二萬二千餘石 赴平壤 十八日 宿風樹村 氷滑道險 車不得行 並載以牛馬 二十三日 渡七重河 至壤 貴幢弟監星川 軍師述川等 遇賊兵於梨 撃殺之 二月一日 信等至塞 距平壤三萬六千歩 先遣歩騎監裂起等十五人 赴唐營 是日 風雪寒 人馬多凍死 六日 至楊 信遣阿良圖 大監仁仙等致軍糧 贈定方以銀五千七百分 細布三十匹 頭髮三十兩 牛黃十九兩 定方得軍糧 便罷還 信等聞唐兵歸 亦還渡川 高句麗兵追之 廻軍對戰 斬首一萬餘級 虜小兄阿達兮等 得兵械萬數 論功 中分本彼宮財貨・田莊・奴僕 以賜信・仁問 靈廟寺災 耽羅國主佐平徒冬音律【一作津】 來降 耽羅自武德以來 臣屬百濟 故以佐平為官號 至是 降為屬國 三月 大赦 王以既平百濟 命所司設大 秋七月 遣伊金仁問 入唐貢方物 八月 百濟殘賊 屯聚內斯只城作惡 遣欽純等十九將軍 討破之 大幢摠管眞珠 南川州摠管眞欽 詐稱病 閒放不恤國事 遂誅之 並夷其族 沙如冬打母 天雷雨震死 身上題須堂三字 南川州獻白鵲 【字未詳】
三年 春正月 作長倉於南山新城 築富山城 二月 欽純・天存領兵 攻取百濟居列城 斬首七百餘級 又攻居勿城・沙平城降之 又攻德安城 斬首一千七十級 夏四月 大唐以我國為林大都督府 以王為林州大都督 五月 震靈廟寺門 百濟故將福信及浮圖道 迎故王子扶餘豊立之 圍留鎭郞將劉仁願於熊津城 唐皇帝詔仁軌 檢校帶方州刺史 統前都督王文度之眾與我兵 向百濟營 轉鬪陷陣 所向無前 信等釋仁願圍 退保任存城 既而福信殺道 並其眾 招還叛亡 勢甚張 仁軌與仁願合 解甲休士 乃請益兵 詔遣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兵四十萬 至德物島 就熊津府城 王領金信等二十八 一雲三十 將軍 與之合攻豆陵一作良尹城・周留城等諸城 皆下之 扶餘豊脫身走 王子忠勝・忠志等 率其眾降 獨遲受信 據任存城不下 自冬十月二十一日攻之 不克 至十一月四日班師 至舌一作後利停 論功行賞有差 大赦 製衣裳 給留鎭唐軍
四年 春正月 金信請老 不允 賜几杖 以阿軍官為漢山州都督 下敎 婦人亦服中朝衣裳 二月 命有司徙民於諸王陵園 各二十戸 角乾金仁問 伊天存與唐勅使劉仁願 百濟扶餘隆 同盟於熊津 三月 百濟殘眾 據泗山城叛 熊津都督發兵 攻破之 地震 遣星川 丘日等二十八人於府城 學唐樂 秋七月 王命將軍仁問 品日 軍官 文穎等 率一善・漢山二州兵與府城兵馬 攻高句麗突沙城 滅之 八月十四日 地震 壞民屋 南方尤甚 禁人擅以財貨田地施佛寺
五年 春二月 中侍文訓致仕 以伊眞福為中侍 伊文王卒 以王子禮葬之 唐皇帝遣使來吊 兼進贈紫衣一襲 腰帶一條 彩綾羅一百匹 二百匹 王贈唐使者金帛尤厚 秋八月 王與勅使劉仁願 熊津都督扶餘隆 盟於熊津就利山 初百濟 自扶餘璋與高句麗連和 侵伐封 我遣使入朝求救 相望於路 及蘇定方既平百濟 軍廻 餘眾又叛 王與鎭守使劉仁願・劉仁軌等 經略數年 漸平之 高宗詔扶餘隆 歸撫餘眾 及令與我和好 至是 刑白馬而盟 先祀神祗及川谷之神 而後血 其盟文曰 往者 百濟先王 迷於逆順 不敦鄰好 不睦親姻 結托高句麗 交通倭國 共為殘暴 侵削新羅 剽邑屠城 略無寧歳 天子憫一物之失所 憐百姓之無辜 頻命行人 遣其和好 負險恃遠 侮慢天經 皇赫斯怒 恭行吊伐 旌旗所指 一戎大定 固可瀦宮汚宅 作誡來裔 塞源拔本 垂訓後昆 然懷柔伐叛 前王之令典 興亡繼絕 往哲之通規 事必師古 傳諸冊 故立前百濟大司稼正卿扶餘隆 為熊津都督 守其祭祀 保其桑梓 依倚新羅 長為與國 各除宿憾 結好和親 各承詔命 永為藩服 仍遣使人右威衛將軍魯城縣公劉仁願 親臨勸誘 寔宣成旨 約之以婚姻 申之以盟誓 刑牲血 共敦終始 分災恤患 恩若弟兄 祗奉綸言 不敢失墜 既盟之後 共保歳寒 若有背盟 二三其德 興兵動眾 侵犯邊唾 明神監之 百殃是降 子孫不育 社稷無守 祀磨滅 罔有遺餘 故作金書鐵券 藏之宗廟 子孫萬代 無敢違犯 神之聽之 是饗是福 劉仁軌之辭也 訖 埋牲幣於壇之壬地 藏其書於我之宗廟 於是 仁軌領我使者及百濟・耽羅・倭人四國使 浮海西還 以會祠泰山 立王子政明為太子 大赦 冬 以一善・居列二州民 輸軍資於河西州 絹布舊以十尋為一匹 改以長七歩廣二尺為一匹
六年 春二月 京都地震 夏四月 靈廟寺災 大赦 天存之子漢林 信之子三光 皆以奈麻入唐宿衛 王以既平百濟 欲滅高句麗 請兵於唐 冬十二月 唐以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摠管 以司列少常伯安陸 處俊副之 以撃高句麗 高句麗貴臣淵淨土 以城十二戸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來投 淨土及從官二十四人 給衣物・糧料・家舍 安置王都及州府 其八城完 並遣士卒鎭守
七年 秋七月 大三日 唐皇帝勅以智鏡・愷元為將軍 赴遼東之役 王即以智鏡為波珍 愷元為大阿 又皇帝勅以日原大阿為雲麾將軍 王命於宮庭 受命 遣大奈麻汁恆世 入唐朝貢 高宗命劉仁願・金仁泰從卑列道 又徴我兵 從多谷・海谷二道 以會平壤 秋八月 王領大角乾金信等三十將軍 出京 九月 至漢城停 以待英公 冬十月二日 英公到平壤城北二百里 差遣同兮村主大奈麻江深 率契丹騎兵八十餘人 阿珍含城 至漢城 移書以督兵期 大王從之 十一月十一日 至塞 聞英公歸 王兵亦還 仍授江深位級 賜粟五百石 十二月 中侍文訓卒 唐留鎭將軍劉仁願 傳宣天子勅命 助征高句麗 仍賜王大將軍旌節
八年 春 阿麻來服 遣元器與淨土入唐 淨土留不歸 元器還 有勅 此後禁獻女人 三月 拜波珍智鏡為中侍 置比列忽州 仍命波珍龍文為摠管 夏四月 彗星守天船 六月十二日 遼東道安撫副大使 遼東行軍副大摠管兼熊津道安撫大使行軍摠管右 相檢校太 子左中護上柱國樂城縣開國男劉仁軌 奉皇帝勅旨 與宿衛沙金三光 到党項津 王使角乾金仁問 延迎之以大禮 於是 右相約束訖 向泉岡 二十一日 以大角乾金信為大幢大摠管 角乾金仁問 欽純 天存 文忠 眞福 波珍智鏡 大阿良圖 愷元 欽突為大幢摠管 伊陳純一作春 竹旨為京停摠管 伊品日 文訓 大阿天品為貴幢摠管 伊仁泰為卑列道摠管 軍官・大阿都儒・阿龍長為漢城州行軍摠管 崇信・大阿文穎・阿福世為卑列城州行軍摠管 波珍宣光・阿長順・純長為河西州行軍摠管 波珍宜福・阿天光為誓幢摠管 阿日原・興元為衿幢摠管 二十二日 府城劉仁願 遣貴幹未 告高句麗大谷■ 漢城等二郡十二城歸服 王遣一吉眞功稱賀 仁問 天存 都儒等 領一善州等七郡及漢城州兵馬 赴唐軍營 二十七日 王發京 赴唐兵 二十九日 諸道摠管發行 王以信病風 留京 仁問等遇英公 進軍於嬰留山下 嬰留山在今西京北二十里 秋七月十六日 王行次漢城州 敎諸摠管 往會大軍 文穎等遇高句麗兵於蛇川之原 對戰大敗之 九月二十一日 與大軍合圍平壤 高句麗王 先遣泉男產等 詣英公請降 於是 英公以王寶臧 王子福男・德男 大臣等二十餘萬口廻唐 角乾金仁問 大阿助州 隨英公歸 仁泰・義福・藪世・天光・興元隨行 初大軍平高句麗 王發漢城指平壤 次次壤 聞唐諸將已歸 還至漢城 冬十月二十二日 賜信位太大角乾 仁問大角乾 已外伊將軍等並為角乾 蘇判已下並增位一級 大幢少監本得 蛇川戰 功第一 漢山州少監朴京漢 平壤城內 殺軍主述脫 功第一 黑岳令宣極 平壤城大門戰 功第一 並授位一吉 賜租一千石 誓幢幢主金遁山 平壤軍營戰 功第一 授位沙 賜租七百石 軍師南漢山北渠 平壤城北門戰 功第一 授位述乾 賜粟一千石 軍師斧壤・仇杞 平壤南橋戰 功第一 授位述乾 賜粟七百石 假軍師比列忽世活 平壤少城戰 功第一 授位高幹 賜粟五百石 漢山州少監金相京 蛇川戰死 功第一 贈位一吉 賜租一千石 牙述沙求律 蛇川之戰 就橋下渉水 出與賊鬪大勝 以無軍令 自入危道 功雖第一而不録 憤恨欲經死 旁人救之 不得死 二十五日 王還國 次褥突驛 國原仕臣龍長大阿 私設筵 饗王及諸侍從 及樂作 奈麻緊周子能晏 年十五歳 呈加耶之舞 王見容儀端麗 召前撫背 以金盞勸酒 賜幣帛頗厚 十一月五日 王以所虜高句麗人七千入京 六日 率文武臣寮 朝謁先祖廟 告曰 祗承先志 與大唐同擧義兵 問罪於百濟・高句麗 元兇伏罪 國歩泰靜 敢控告 神之聽之 十八日 賚死事者 少監已上十■■匹 從者二十匹 十二月 靈廟寺災
九年 春正月 以信惠法師為政官大書省 唐僧法安來 傳天子命 求磁石 二月二十一日 大王會羣臣 下敎 往者 新羅隔於兩國 北伐西侵 暫無寧歳 戰士曝骨 積於原野 身首分於庭界 先王愍百姓之殘害 忘千乘之貴重 越海入朝 請兵絳闕 本欲平定兩國 永無戰鬪 雪累代之深讎 全百姓之殘命 百濟雖平 高麗未滅 寡人承克定之遺業 終已成之先志 今兩敵既平 四隅靜泰 臨陣立功者 並已酬賞 戰死幽魂者 追以冥資 但囹圄之中 不被泣辜之恩 枷之苦 未蒙更新之澤 言念此事 寢食未安 可赦國內 自總章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昧爽已前 犯五逆罪死已下 今見囚禁者 罪無小大 悉皆放出 其前赦已後 犯罪奪爵者 並令依舊 盜賊人 但放其身 更無財物可還者 不在徴限 其百姓貧寒 取他穀米者 在不熟之地者 子母倶不須還 若在熟處者 至今年收熟 只還其本 其子不須還 ■■三十日為限 所司奉行 夏五月 泉井比列忽 各連等三郡民飢 發倉賑恤 遣祇珍山級等 入唐獻磁石二箱 又遣欽純角乾・良圖波珍 入唐謝罪 冬 唐使到傳詔 與弩師仇珍川沙廻 命造木弩 放箭三十歩 帝問曰 聞在爾國造弩射一千歩 今三十歩 何也 對曰 材不良也 若取材本國 則可以作之 天子降使求之 即遣福漢大奈麻獻木 乃命改造 射至六十歩 問其故 答曰 臣亦不能知其所以然 殆木過海 為濕氣所侵者歟 天子疑其故不為 劫之以重罪 而終不盡呈其能 頒馬凡一百七十四所 屬所內二十二 官十 賜信太大角乾六 仁問太角乾五 角乾七人各三 伊五人各二 蘇判四人各二 波珍六人 大阿十二人各一 以下七十四所 隨宜賜之
十年 春正月 高宗許欽純還國 留囚良圖 終死於圓獄 以王擅取百濟土地遺民 皇帝責怒 再留使者 三月 沙 薛烏儒與高句麗太大兄高延武 各率精兵一萬 度鴨江 至屋骨 ■■■靺鞨兵 先至皆敦壤待之 夏四月四日 對戰 我兵大克之 斬獲不可勝計 唐兵繼至 我兵退保白城 六月 高句麗水臨城人牟岑大兄 收合殘民 自窮牟城 至江南 殺唐官人及僧法安等 向新羅行 至西海史冶島 見高句麗大臣淵淨土之子安勝 迎致漢城中 奉以為君 遣小兄多式等 哀告曰 興滅國繼絕世 天下之公義也 惟大國是望 我國先王以失道見滅 今臣等得國貴族安勝 奉以為君 願作藩屏 永世盡忠 王處之國西金馬渚 漢祗部女人 一產三男一女 賜粟二百石 秋七月 王疑百濟殘眾反覆 遣大阿 儒敦於熊津都督府 請和 不從 乃遣司馬禰軍窺覘 王知謀我 止禰軍不送 擧兵討百濟 品日・文忠・眾臣・義官・天官等 攻取城六十三 徙其人於內地 天存・竹旨等取城七 斬首二千 軍官・文穎取城十二 撃狄兵 斬首七千級 獲戰馬兵械甚多 王還 以眾臣 義官 達官 興元等■■■寺營退卻 罪當死 赦之免職 倉吉於■■■■一 各授位級 賜租有差 遣沙 須彌山 封安勝為高句麗王 其冊曰 維鹹亨元年歳次庚午秋八月一日辛丑 新羅王致命高句麗嗣子安勝 公太祖中牟王 積德北山 立功南海 威風振於靑丘 仁敎被於玄菟 子孫相繼 本支不絕 開地千里 年將八百 至於建・產兄弟 禍起蕭墻釁 成骨肉 家國破亡 宗社湮滅 生人波盪 無所託心 公避危難於山野 投單身於鄰國 游離辛苦 跡同晉文 更興亡國 事等衛侯 夫百姓不可以無主 皇天必有以眷命 先王正嗣 唯公而已 主於祭祀 非公而誰 謹遣使一吉 金須彌山等 就披策命公為高句麗王 公宜撫集遺民 紹興舊緖 永為鄰國 事同昆弟 敬哉敬哉 兼送粳米二千石 甲具馬一匹 綾五匹 絹・細布各十匹 綿十五稱 王其領之 十二月 土星入月 京都地震 中侍智鏡退 倭國更號日本 自言近日所出以為名 漢城州摠管藪世 取百濟■■■■■■國 適彼事覺 遣大阿 眞珠誅之 十二■■■賁書所六 ■■ 僵事同異可■
十一年 春正月 拜伊禮元為中侍 發兵侵百濟 戰於熊津南 幢主夫果死之 靺鞨兵來圍舌口城 不克 將退出兵撃之 斬殺三百餘人 聞唐兵欲來救百濟 遣大阿眞功・阿■■■■兵守甕浦 白魚躍入■■■■■■■■■■一寸 夏四月 震興輪寺南門 六月 遣將軍竹旨等 領兵踐百濟加林城禾 遂與唐兵戰於石城 斬首五千三百級 獲百濟將軍二人 唐果毅六人 秋七月二十六日 大唐摠管薛仁貴 使琳潤法師寄書曰
行軍摠管薛仁貴 致書新羅王 淸風萬里 大海三千 天命有期 行遵此境 奉承機心稍動 窮武邊城 去由也之片言 失侯生之一諾 兄為逆首 弟作忠臣 遠分花萼之陰 空照相思之月 興言彼此 良增嘆詠 先王開府 謀猷一國 展轉百城 西畏百濟之侵 北警高麗之寇 地方千里 數處爭鋒 蠶女不及桑時 耘人失其疇序 年將耳順 楡景日侵 不懼船海之危 遠渉陽侯之險 瀝心華境 頓天門 具陳孤弱 明論侵擾 情之所露 聽不勝悲 太宗文皇帝 氣雄天下 神王宇宙 若盤古之九變 同巨靈之一掌 扶傾救弱 日不暇給 哀納先君 矜收所請 輕車駿馬 美衣上藥 一日之內 頻遇殊私 亦既承恩 對揚軍事 契同 魚水 明於金石 鳳鑰千重鶴關萬戸 留連酒德 讌笑金除 參論兵馬 分期聲援 一朝大擧 水陸交鋒 於時 塞草分花 楡星上莢 駐之戰 文帝親行 吊人恤隱 義之深也 既而山海異形 日月廻薄 聖人下武 王亦承家 巖葛因依 聲塵共擧 洗兵刷馬 鹹遵先志 數十年外 中國疲勞 帑藏時開 飛蒭日給 以蒼島之地 起黃圖之兵 貴於有益 貪於無用 豈不知止 恐失先君之信也 今強寇已淸 讎人喪國 士馬玉帛 王亦有之 當應心膂不移 中外相輔 銷鏑而化虛室 為情自然 貽厥孫謀 以燕翼子 良史之贊 豈不休哉 今王去安然之基 厭守常之策 遠乖天命 近棄父言 侮暴天時 侵欺鄰好 一隅之地 僻左之陬 率戸徴兵 連年擧斧 孀姫挽粟 稚子屯田 守無所支 進不能拒 以得裨喪 以存補亡 大小不侔 逆順乖敍 亦由持彈而往 暗於枯井之危 捕而前 不知黃雀之難 此王之不知量也 先王在日 早蒙天 審懷險之心 假以披誠之禮 從己私慾 貪天至功 苟希前惠 圖為後逆 此先君之不長者也 必其誓河若帶 義分如霜 違君之命不忠 背父之心非孝 一身二名 何以自寧 王之父子 一朝振立 此並天情遠及 威力相持 方州連郡 遂為盤錯 從此 遞蒙冊命 拜以稱臣 坐治經書 備詳詩禮 聞義不從 見善而輕 聽縱橫之說 煩耳目之神 忽高門之基 延鬼瞰之責 先君盛業 奉而異圖 內潰疑臣 外招強陣 豈為智也 又高麗安勝 年尚幼沖 遺壑殘郛 生人減半 自懷去就之疑 匪堪襟帶之重 仁貴樓船 竟翼風帆 連旗巡於北岸 矜其舊日傷弓之羽 未忍加兵 恃為外援 斯何謬也 皇帝德澤無涯 仁風遠 愛同日景 若春華 遠聞訊息 悄然不信 爰命下臣 來觀由委 而王不能行人相問 牛酒犒師 遂便隱甲 雀陂 藏兵江口 行林薄 喘息丘 潛生自之鋒 而無相持之氣 大軍未出 游兵具行 望海浮江 魚驚鳥竄 以此形況 人事可求 沈迷猖惑 幸而知止 夫擧大事者 不貪小利 杖高節者 寄以英奇 必其鸞鳳不馴 豺狼有顧 高將軍之漢騎 李謹行之蕃兵 呉楚棹歌 幽并惡少 四面雲合 方舟而下 依險築戍 闢地耕田 此王之膏肓也 王若勞者歌 事屈而頓申 具論所由 明陳彼此 仁貴夙陪大駕 親承委寄 録狀聞奏 事必昭蘇 何苦怱怱 自相擾 嗚呼 昔為忠義 今乃逆臣 恨始吉而終凶 怨本同而末異 風高氣切 葉落年悲 憑山遠望 有傷懷抱 王以機晤淸明 風神爽秀 歸以流謙之義 存於順迪之心 血食依時 茅苴不易 占休納祐 王之策也 嚴鋒之間 行人來往 今遣王所部僧琳潤書 佇布一二
大王報書雲
先王貞觀二十二年 入朝 面奉太宗文皇帝 恩勅 朕今伐高麗 非有他故 憐新羅 攝乎兩國 毎被侵陵 靡有寧歳 山川土地 非我所貪 玉帛子女 是我所有 我平定兩國 平壤已南百濟土地 並乞新羅 永為安逸 垂以計會 賜以軍期 新羅百姓 具聞恩勅 人人畜力 家家待用 大事未終 文帝先崩 今帝踐祚 復繼前恩 頻蒙慈造 有逾往日 兄弟及兒 懷金紫 榮寵之極 夐古未有 粉身碎骨 望盡驅馳之用 肝腦塗原 仰報萬分之一 至顯慶五年 聖上感先志之未終 成曩日之遺緖 泛舟命將 大發船兵 先王年衰力弱 不堪行軍 追感前恩 勉強至於界首 遣某領兵 應接大軍 東西唱和 水陸倶進 船兵纔入江口 陸軍已破大賊 兩軍倶到王都 共平一國 平定已後 先王遂共蘇大摠管平章 留漢兵一萬 新羅亦遣弟仁泰 領兵七千 同鎭熊津 大軍廻後 賊臣福信 起於江西 取集餘燼 圍逼府城 先破外柵 摠奪軍資 復攻府城 幾將陷沒 又於府城側近四處 作城圍守 於此 府城不得出入 某領兵往赴解圍 四面賊城 並皆打破 先救其危 復運糧食 遂使一萬漢兵 免虎吻之危難 留鎭餓軍 無易子而相食 至六年 福信徒黨漸多 侵取江東之地 熊津漢兵一千 往打賊徒 被賊摧破 一人不歸 自敗已來 熊津請兵 日夕相繼 新羅多有疫病 不可徴發兵馬 苦請難違 遂發兵眾 往圍周留城 賊知兵小 遂即來打 大損兵馬 失利而歸 南方諸城 一時摠叛 並屬福信 福信乘勝 復圍府城 因即熊津道斷 絕於鹽 即募健兒 偸道送鹽 救其乏困 至六月 先王薨 送葬纔訖 喪服未除 不能應赴 勅旨發兵北歸 含資道摠管劉德敏等至 奉勅遣新羅供運平壤軍糧 此時 熊津使人來 具陳府城孤危 劉摠管與某平章自雲 若先送平壤軍糧 即恐熊津道斷 熊津若其道斷 留鎭漢兵 即入賊手 劉摠管遂共某相隨 先打甕山城 既拔甕山 仍於熊津造城 開通熊津道路 至十二月 熊津糧盡 先運熊津 恐違勅旨 若送平壤 即恐熊津絕糧 所以差遣老弱 運送熊津 強健精兵 擬向平壤 熊津送糧 路上逢雪 人馬死盡 百不一歸 至龍朔二年正月 劉摠管共新羅兩河道摠管金信等 同送平壤軍糧 當時陰雨連月 風雪極寒 人馬凍死 所將兵糧 不能勝致 平壤大軍 又欲歸還 新羅兵馬 糧盡亦廻 兵士饑寒 手足凍 路上死者 不可勝數 行至瓠瀘河 高麗兵馬 尋後來 岸上列陣 新羅兵士 疲乏日久 恐賊遠 賊未渡河 先渡交刃 前鋒暫交 賊徒瓦解 遂收兵歸來 此兵到家 未經一月 熊津府城 頻索種子 前後所送 數萬餘斛 南運熊津 北供平壤 小新羅 分供兩所 人力疲極 牛馬死盡 田作失時 年穀不熟 所貯倉糧 漕運並盡 新羅百姓 草根猶自不足 熊津漢兵 糧食有餘 又留鎭漢兵 離家日久 衣裳破壞 身無全褐 新羅勸課百姓 送給時服 都護劉仁願 遠鎭孤城 四面皆賊 恆被百濟侵圍 常蒙新羅解救 一萬漢兵 四年衣食新羅 仁願已下 兵士已上 皮骨雖生漢地 血肉倶是新羅 國家恩澤 雖復無涯 新羅效忠 亦足矜憫 至龍朔三年 摠管孫仁師 領兵來救府城 新羅兵馬 亦發同征 行至周留城下 此時 倭國船兵 來助百濟 倭船千艘 停在白江 百濟精騎 岸上守船 新羅驍騎 為漢前鋒 先破岸陣 周留失膽 遂即降下 南方已定 廻軍北伐 任存一城 執迷不降 兩軍併力 共打一城 固守拒捍 不能打得 新羅即欲廻還 杜大夫雲 準勅 既平已後 共相盟會 任存一城 雖未降下 即可共相盟誓 新羅以為準勅 既平已後 共相盟會 任存未降 不可以為既平 又且百濟 奸詐百端 反覆不恆 今雖共相盟會 於後恐有噬臍之患 奏請停盟 至麟德元年 復降嚴勅 責不盟誓 即遣人於熊嶺 築壇共相盟會 仍於盟處 遂為兩界 盟會之事 雖非所願 不敢違勅 又於就利山築壇 對勅使劉仁願 歃血相盟 山河為誓 畫界立封 永為疆界 百姓居住 各營產業 至乾封二年 聞大摠管英國公征遼 某往漢城州 遣兵集於界首 新羅兵馬 不可獨入 先遣細作三度 船相次發遣 覘候大軍 細作廻來 並雲 大軍未到平壤 且打高麗七重城 開通道路 佇待大軍來至 其城垂垂欲破 英公使人江深來雲 奉大摠管處分 新羅兵馬 不須打城 早赴平壤 即給兵糧 遣令赴會 行至水谷城 聞大軍已廻 新羅兵馬 遂即抽來 至乾封三年 遣大監金寶嘉入海 取英公進止 奉處分 新羅兵馬 赴集平壤 至五月 劉右相來 發新羅兵馬 同赴平壤 某亦往漢城州 檢校兵馬 此時 蕃漢諸軍 摠集蛇水 男建出兵 欲決一戰 新羅兵馬 獨為前鋒 先破大陣 平壤城中 挫鋒縮氣 於後 英公更取新羅驍騎五百人 先入城門 遂破平壤 克成大功 於此新羅兵士並雲 自征伐已經九年 人力殫盡 終始平兩國 累代長望 今日乃成 必當國蒙盡忠之恩 人受效力之賞 英公漏雲 新羅前失軍期 亦須計定 新羅兵士 得聞此語 更增怕懼 又立功軍將 並録入朝 已到京下 即雲 今新羅並無功 夫軍將歸來 百姓更加怕懼 又卑列之城 本是新羅 高麗打得三十餘年 新羅還得此城 移配百姓 置官守捉 又取此城 還與高麗 且新羅自平百濟 迄定高麗 盡忠效力 不負國家 未知何罪 一朝遺棄 雖有如此寃枉 終無反叛之心 至總章元年 百濟於盟會處 移封易標 侵取田地 我奴婢 誘我百姓 隱藏內地 頻從索取 至竟不還 又通訊息雲 國家修理船艘 外托征伐倭國 其實欲打新羅 百姓聞之 驚懼不安 又將百濟婦女 嫁與新羅漢城都督朴都儒 同謀合計 偸取新羅兵器 襲打一州之地 賴得事覺 即斬都儒 所謀不成 至鹹亨元年六月 高麗謀叛 摠殺漢官 新羅即欲發兵 先報熊津雲 高麗既叛 不可不伐 彼此倶是帝臣 理須同討凶賊 發兵之事 須有平章 請遣官人來此 共相計會 百濟司馬禰軍來此 遂共平章雲 發兵已後 即恐彼此相疑 宜令兩處官人 互相交質 即遣金儒敦及府城百濟主簿首彌長貴等 向府 平論交質之事 百濟雖許交質 城中仍集兵馬 到彼城下 夜即來打 至七月 入朝使金欽純等至 將畫界地 案圖披 百濟舊地 摠令割還 黃河未帶 太山未礪 三四年間 一與一奪 新羅百姓 皆失本望 並雲 新羅・百濟累代深讎 今見百濟形況 別當自立一國 百年已後 子孫必見呑滅 新羅既是國家之州 不可分為兩國 願為一家 長無後患 去年九月 具録事狀 發使奏聞 被漂卻來 更發遣使 亦不能達 於後 風寒浪急 未及聞奏 百濟構架奏雲 新羅反叛 新羅前失貴臣之志 後被百濟之譖 進退見咎 未申忠款 似是之讒 日經聖聽 不貳之忠 曾無一達 使人琳潤至辱書 仰承摠管 犯冒風波 遠來海外 理鬚髮使郊迎 致其牛酒 遠居異城 未獲致禮 時闕迎接 請不為怪 披讀摠管來書 專以新羅已為叛逆 既非本心 惕然驚懼 數自功夫 恐被斯辱之譏 緘口受責 亦入不吊之數 今略陳寃枉 具録無叛 國家不降一介之使 垂問元由 即遣數萬之眾 傾覆巣穴 樓船滿於滄海 艫舳連於江口 數彼熊津 伐此新羅 嗚呼 兩國未定平 蒙指之驅馳 野獸今盡 反見烹宰之侵逼 賊殘百濟 反蒙雍齒之賞 殉漢新羅 已見丁公之誅 大陽之曜 雖不廻光 葵本心 猶懷向日 摠管稟英雄之秀氣 抱將相之高材 七德兼備 九流渉獵 恭行天罰 濫加非罪 天兵未出 先問元由 縁此來書 敢陳不叛 請摠管審自商量 具狀申奏 林州大都督左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新羅王金法敏白
置所夫里州 以阿眞王為都督 九月 唐將軍高侃等 率蕃兵四萬到平壤 深溝高壘 侵帶方 冬十月六日 撃唐漕船七十餘艘 捉郞將鉗耳大侯 士卒百餘人 其淪沒死者 不可勝數 級當千 功第一 授位沙
十二年 春正月 王遣將攻百濟古省城 克之 二月 攻百濟加林城 不克 秋七月 唐將高侃率兵一萬 李謹行率兵三萬 一時至平壤 作八營留屯 八月 攻韓始城・馬邑城 克之 進兵距白水城五百許歩 作營 我兵與高句麗兵逆戰 斬首數千級 高侃等退 追至石門戰之 我兵敗績 大阿曉川・沙義文・山世・阿能申・豆善・一吉安那含・良臣等死之 築漢山州晝長城 周四千三百六十歩 九月 彗星七出北方 王以向者百濟往訴於唐 請兵侵我 事勢急迫 不獲申奏 出兵討之 由是 獲罪大朝 遂遣級原川 奈麻邊山 及所留兵船郞將鉗耳大侯 州司馬王藝 本烈州長史王益 熊州都督府司馬禰軍 曾山司馬法聰 軍士一百七十人 上表乞罪曰 臣某死罪謹言 昔臣危急 事若倒懸 遠蒙拯救 得免屠滅 粉身糜骨 未足上報鴻恩 碎首灰塵 何能仰酬慈造 然深讎百濟 逼近臣蕃 告引天兵 滅臣雪恥 臣忙破滅 自欲求存 枉被凶逆之名 遂入難赦之罪 臣恐事意未申 先從刑戮 生為逆命之臣 死為背恩之鬼 謹録事狀 冒死奏聞 伏願 少垂神聽 審元由 臣前代已來 朝貢不絕 近為百濟 再虧職貢 遂使聖朝出言命將 討臣之罪 死有餘刑 南山之竹 不足書臣之罪 褒斜之林 未足作臣之械 瀦池宗社 屠裂臣身 事聽勅裁 甘心受戮 臣在側 泥首未乾 泣血待朝 伏聽刑命 伏惟 皇帝陛下 明同日月 容光並蒙曲 德合乾坤 動植鹹被亭毒 好生之德 遠被昆蟲 惡殺之仁 爰流翔泳 儻降服舍之宥 賜全腰領之恩 雖死之年 猶生之日 非所希冀 敢陳所懷 不勝伏劒之志 謹遣原川等 拜表謝罪 伏聽勅旨 某頓首頓首 死罪死罪 兼進貢銀三萬三千五百分 銅三萬三千分 針四百枚 牛黃百二十分 金百二十分 四十升布六匹 三十升布六十匹 是歳 谷貴人飢
十三年 春正月 大星隕皇龍寺在城中間 拜強首為沙 歳賜租二百石 二月 增筑西兄山城 夏六月 虎入大宮庭 殺之 秋七月一日 信卒 阿大吐謀叛付唐 事泄伏誅 妻孥充賤 八月 以波珍天光為中侍 增築沙熱山城 九月 築國原城古長城 北兄山城 召文城 耳山城 首若州走壤城 一名迭巖城 達含郡主岑城・居烈州萬興寺山城・歃良州骨爭城 王遣大阿徹川等 領兵船一百艘 鎭西海 唐兵與靺鞨・契丹兵來侵北邊 凡九戰 我兵克之 斬首二千餘級 唐兵溺瓠瀘・王逢二河 死者不可勝計 冬 唐兵攻高句麗牛岑城 降之 契丹・靺鞨兵攻大楊城・童子城 滅之 始置外司正 州二人 郡一人 初太宗王滅百濟 罷戍兵 至是復置
十四年 春正月 入唐宿衛大奈麻德福 傳學術還 改用新法 王納高句麗叛眾 又據百濟故地 使人守之 唐高宗大怒 詔削王官爵 王弟右驍衛員外大將軍臨海郡公仁問 在京師 立以為新羅王 使歸國 以左庶子同中書門下三品劉仁軌為 林道大摠管 衛尉卿李弼・右領軍大將軍李謹行副之 發兵來討 二月 宮內穿池造山 種花草 養珍禽奇獸 秋七月 大風毀皇龍寺佛殿 八月 大閱於西兄山下 九月 命義安法師為大書省 封安勝為報德王 十年 封安勝高句麗王 今再封 不知報德之言 若歸命等耶 或地名耶 幸靈廟寺前路閱兵 觀阿薛秀眞六陣兵法
十五年 春正月 以銅鑄百司及州郡印 頒之 二月 劉仁軌破我兵於七重城 仁軌引兵還 詔以李謹行為安東鎭撫大使 以經略之 王乃遣使 入貢且謝罪 帝赦之 復王官爵 金仁問中路而還 改封臨海郡公 然多取百濟地 遂抵高句麗南境為州郡 聞唐兵與契丹・靺鞨兵來侵 出九軍待之 秋九月 薛仁貴以宿衛學生風訓之父金眞珠 伏誅於本國 引風訓為鄕導 來攻泉城 我將軍文訓等 逆戰勝之 斬首一千四百級 取兵船四十艘 仁貴解圍退走 得戰馬一千匹 二十九日 李謹行率兵二十萬 屯買肖城 我軍撃走之 得戰馬三萬三百八十匹 其餘兵仗稱是 遣使入唐貢方物 縁安北河設關城 又築鐵關城 靺鞨入阿達城劫掠 城主素那逆戰死之 唐兵與契丹・靺鞨兵來 圍七重城 不克 小守儒冬死之 靺鞨又圍赤木城 滅之 縣令脫起率百姓拒之 力竭倶死 唐兵又圍石城 拔之 縣令仙伯・悉毛等 力戰死之 又我兵與唐兵大小十八戰 皆勝之 斬首六千四十七級 得戰馬二百匹
十六年 春二月 高僧義相奉旨 創浮石寺 秋七月 彗星出北河積水之間 長六七許歩 唐兵來攻道臨城 拔之 縣令居屍知死之 作壤宮 冬十一月 沙施得領船兵 與薛仁貴戰於所夫里州伎伐浦 敗績 又進大小二十二戰 克之 斬首四千餘級 宰相陳純乞致仕 不允 賜几杖
十七年 春三月 觀射於講武殿南門 始置左司祿館 所夫里州獻白鷹
十八年 春正月 置船府令一員 掌船楫事 加左右理方府卿各一員 置北原小京 以大阿呉起守之 三月 拜大阿春長為中侍 夏四月 阿天訓為武珍州都督 五月 北原獻異鳥 羽有文 脛有毛
十九年 春正月 中侍春長病免 舒弗邯天存為中侍 二月 發使略耽羅國 重修宮闕 頗極壯麗 夏四月 惑守羽林 六月 太白入月 流星犯參大星 秋八月 太白入月 角乾天存卒 創造東宮 始定內外諸門額號 四天王寺成 增築南山城
二十年 春二月 拜伊金軍官為上大等 三月 以金銀器及雜彩百段 賜報德王安勝 遂以王妹妻之 一雲金義官之女也 下敎書曰 人倫之本 夫婦攸先 王化之基 繼嗣為主 王鵲巣位曠 鳴在心 不可久空內輔之儀 永闕起家之業 今良辰吉日 率順舊章 以寡人妹女為伉儷 王宜共敦心義 式奉宗 克茂子孫 永豐盤石 豈不盛歟 豈不美歟 夏五月 高句麗王使大將軍延武等 上表曰 臣安勝言 大阿金官長至 奉宣敎旨 並賜敎書 以外生公 為下邑內主 仍以四月十五日至此 喜懼交懷 罔知攸寘 竊以帝女降 王姫適齊 本揚聖德 匪關凡才 臣本庸流 行能無 幸逢昌運 沐浴聖化 毎荷殊澤 欲報無揩 重蒙天寵 降此姻親 遂即華表慶 肅成德 吉月令辰 言歸弊館 億載難遇 一朝獲申 事非望始 喜出意表 豈惟一二父兄 實受其賜 其自先祖已下 寔寵喜之 臣未蒙敎旨 不敢直朝 無任悅豫之至 謹遣臣大將軍太大兄延武 奉表以聞 加耶郡置金官小京
二十一年 春正月朔 終日黑暗如夜 沙武仙率精兵三千 以戍比列忽 置右司祿館 夏五月 地震 流星犯參大星 六月 天狗落坤方 王欲新京城 問浮屠義相 對曰 雖在草野茅屋 行正道 則福業長 苟為不然 雖勞人作城 亦無所益 王乃止役 秋七月一日 王薨 諡曰文武 羣臣以遺言葬東海口大石上 俗傳 王化為龍 仍指其石為大王石 遺詔曰 寡人運屬紛紜 時當爭戰 西征北討 克定疆封 伐叛招攜 聿寧遐邇 上慰宗之遺顧 下報父子之宿寃 追賞遍於存亡 爵均於內外 鑄兵戈為農器 驅黎元於仁壽 薄賦省徭 家給人足 民間安堵 域內無虞 倉廩積於丘山 囹圄成於茂草 可謂無愧於幽顯 無負於士人 自犯冒風霜 遂成痼疾 憂勞政敎 更結沈痾 運往名存 古今一揆 奄歸大夜 何有恨焉 太子早蘊離輝 久居震位 上從羣宰 下至庶寮 送往之義勿違 事居之禮莫闕 宗廟之主 不可暫空 太子即於柩前 嗣立王位 且山谷遷貿 人代推移 呉王北山之墳 見金鳧之彩 魏主西陵之望 唯聞銅雀之名 昔日萬機之英 終成一封之土 樵牧歌其上 狐兎穴其旁 徒費資財 貽譏簡牘 空勞人力 莫濟幽魂 靜而思之 傷痛無已 如此之類 非所樂焉 屬纊之後十日 便於庫門外庭 依西國之式 以火燒葬 服輕重 自有常科 喪制度 務從儉約 其邊城鎭遏 及州縣課稅 於事非要者 並宜量廢 律令格式 有不便者 即便改張 布告遠近 令知此意 主者施行
附錄
文武王(新羅)
諺文: 문무왕
朝鮮漢字: 文武王
文化觀光部式:Munmu Wang
馬科恩-賴肖爾式: Munmu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