埴輪(日本古墳頂部和墳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總稱)

埴輪(日本古墳頂部和墳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總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這一尊埴輪屬於古墳後期,即公元6~7世紀間,在日本群馬縣佐波郡境町出土,高約75厘米,現被收藏在奈良大和文華館內。埴輪是日本古墳頂部和墳丘四周排列的素陶器的總稱。分為圓筒形埴輪和形象埴輪。圓筒形埴輪是中空的,彌生後期出現在日本吉備地區,最初是供祭祀用的特殊的器台形陶器。4世紀修造古墳時擴展到畿內。在墳丘周圍排列一層至三層,5世紀後也排列於濠溝外堤。形象埴輪有屋形埴輪、器物埴輪、動物埴輪和人物埴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埴輪
  • 類別:雕塑、石刻
  • 年代:公元6~7世紀
  • 原屬:日本
  • 作用:土偶殉葬品
  • :約75厘米
  • 出土地點:日本群馬縣佐波郡境町
簡介,簡介,反映歷史,歷史記載,

簡介

【名稱】埴輪
【類別】雕塑、石刻
【年代】公元6~7世紀
【原屬】日本

簡介

埴輪是出土於日本古墳內的一種土偶殉葬品(一如中國古時入墓葬的陶俑)。這個名稱在日本自古以來就有。據說起源於一個有關發祥的傳說,記載於日本古籍《日本書記》中。埴輪最早用來代替殺生陪葬。在活人陪葬制度廢除以後,它可能是唯一流行的一種代葬物,因為埴輪都被作成各種侍候墓主人的下人形象。迄今為止還未發現過塑成墓主形象的埴輪。這種埴輪都是土製。雖經燒制,但火候不夠,又不上釉,表面缺乏光潔度。有趣的是,埴輪的造型是由規範化了的各個局部--眼、鼻、手、耳、嘴、下肢、道具、髮式等--組合而成的。無論哪一尊埴輪,每個局部幾乎都用同一種手法塑造,可是組合在一起時,卻又各不相同。迄今還沒有找到兩尊是完全一樣的埴輪。它們的臉部刻畫和手腳都缺乏個性,但每個埴輪展示了特定的職能。如這一尊埴輪,又稱鷹匠,它的下肢是兩截圓墩狀的腿,上肢奇短,並飾有護腕,腰下橫著一把短劍,左肩上停留著一隻鷹,整體也不成比例,互不協調。可能墓主生前有一個專門為他飼鷹的下人,故作此以為陪葬。

反映歷史

這種雕塑反映了古墳時代藝術家只關心自己所作的部分,相互間還不善於作有機的配合。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日本古代人的造物方式,即簡單的加法式。它是簡單的生產力在藝術上的反映。
古墳時代,是日本的原始封建主義時代(約公元4~6世紀)。這個時代的封建主非常注重為自己營造墳墓。墳墓的形式也從簡單到複雜,從圓墳、方墳、前方後圓墳發展到上圓下方墳等形式。那些墓主生前幾乎都是各地方的豪族。他們割據稱雄,互相爭戰。當大豪族征服了較小的部族的領地後,便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中國南朝宋書《夷蠻傳》中曾記載:倭王武(即日本雄略天皇)在一封致宋順帝的上表信(公元478年)中,寫著東征毛人五十五國,西服眾夷六十六國,平海北九十五國等史實。

歷史記載

在古墳時代,但凡一個強權政體建立,即要大興土木,以炫耀其強大與權勢。據日本古籍《日本書記》載:從崇神天皇,垂仁天皇時代起,就興師動眾開鑿運河,挖池作塘,建造豪大的墳墓。就古墳時代後期所建造的前方後圓的墳墓看,其中以應神帝陵、仁德天皇陵為最雄偉。它的整體規模,幾乎可與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墓基以巨石壘砌,逐層高疊,形成一個巨石舞台,給觀者在心理上造成一種威懾感。它顯示了古墳時代的紀念碑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