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幼少啟蒙期,戰時青春期,進入文壇,登上巔峰,自殺,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獲獎記錄,人物影響,人物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後世紀念,
人物經歷 幼少啟蒙期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大正14年)1月14日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
1931年4月入學照 三島從6歲開始,就在祖母的堅持下進入皇族學校學習院初等科(相當於國小程度)就讀,並且在學院的內部刊物上發表詩歌與俳句作品。12歲時初等科畢業後進入中等科,加入文藝部,在1937年7月於校內文學雜誌《學習院輔仁會雜誌》的159期上發表散文作品《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並且在之後就讀學習院中等與高等部的6年間,持續發表更多詩歌、小說、戲曲方面的創作。
1938年時,三島在《輔仁會雜誌》的161期上發表了他個人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酸模》。隔年的1939年(昭和14年),對他影響深遠的祖母在1月18日時逝世,享年64歲,而同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全面開戰,但對於三島的創作生涯最有影響的一件事,卻應該是他遇到了擔任其國文老師的清水文雄,後者可說是真正促動三島正式進入文學界的伯樂。1940年,三島開始以“平岡青城”的俳號與筆名,發表了包括《山梔》(くちなし)在內的俳句與詩歌作品,他在詩歌方面的創作能力非常強,常常一天就可以寫出好幾首,因此在這年紀時就有能力發表《十五歲詩集》這般的合集作品。在同年的輔仁會雜誌166期中,他發表了另外一篇短篇小說《彩繪玻璃》。
戰時青春期 1941年,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誌》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他的國文老師清水在看了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在參與的文學同人誌《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三島由紀夫這個名字正式豋場的契機。之後他陸續在該志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青年時代的三島由紀夫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也收到徵兵檢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與銀手錶,與日本駐德大使饋贈的文學書三冊。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餘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份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著傳統服裝的三島由紀夫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還是被徵召,首先是先至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征入軍伍。但由於在準備出發參戰之前罹瘓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被馬上遣送回鄉。他原本所屬的部隊在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折損幾乎全軍覆沒,使得三島一直有自己是應該壯烈為國犧牲但卻苟活的某種遺憾心態。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敗戰投降,四天之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同年10月23日三島的妹妹美津子因為傷寒病逝,時年僅17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進入文壇 1946年,時年21歲的三島由紀夫,藉著繼續寫作來擺脫心中的傷痛。他帶著自己完成的中篇小說《中世》與短篇小說《菸草》到鎌倉拜訪日本當時的文學巨擘
川端康成 ,在川端的推薦下,《菸草》一作在川端所屬的鎌倉文庫雜誌《人間》的第1卷第6期上發表,而且三島也獲得能自由參與鎌倉文庫的資格,經常性地在《人間》上發表作品,並且受到當時該雜誌的主編木村德三之指導幫助。在川端康成的幫助下,三島由紀夫終於獲得晉身文壇一員的地位,因此對他而言川端是個亦師亦友的重要人物,兩人之間的師徒之誼甚至到了死時都還有牽連。
初登文壇 1947年,三島自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通過高等文官考試,隨後進入大藏省任職,在銀行局國民儲蓄課服務。在這期間他也參與了大藏省財務協會的機構內部雜誌《財政》的編輯,並且持續的在各種文學創作的刊物上發表作品,1948年9月,為了專心創作,他決心從大藏省辭職,開始一個專職作家的身份。辭職後他先是完成並發表了生平第一個長篇小說作品《盜賊》(真光社出版),並且開始著手新書《假面的告白》(仮面の告白)的撰寫,這本書在1949年7月正式付梓由河出書房出版,是三島由紀夫以專業作家的身份,第一本發表的小說作品。
1950年三島出版長篇小說《愛的渴望》(愛の渇き,新潮社出版),這段期間他開始嘗試以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來作為創作對象,例如當時他開始撰寫的長篇《青色時代》(青の時代)就是以一個東大學生當地下銀行社長,最後因為失敗而自殺的事件作為題材。這一年7月發生見習僧人自焚並放火燒毀京都鹿苑寺(金閣寺)的重大社會事件,這件事也由三島取材、日後成就了他畢生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
除了詩詞、散文與小說等文學創作外,三島對於戲曲方面的創作也有高度的興趣。他曾編寫過《彩虹》(あやめ,1948年5月)、《火宅》(1948年11月)與《燈台》(1949年5月)等戲曲劇本,其中《燈台》一作還實際由大阪放送劇團在第四回的關西實驗劇場中公開演出。1950年時他又完成《魔神禮拜》與《近代能樂集》的第一篇--《邯鄲》(邯鄲(かんたん)~近代能楽集の內)等兩部戲曲作品,在這年的9月時,三島加入了包括岸田國士、福田恆存、小林秀雄、千田是也、大岡昇平與中村光夫等文壇名人所組織的“雲之會”(雲の會),以“文學立體化運動”作為他們的主要宗旨,是個以演劇方面的活動為中心的組織。
除了電影原作外,三島由紀夫還有個比較不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電影演員。他的個人首次大銀幕登場,是在1951年8月29日上映的《純白之夜》(純白の夜),這部由松竹大船攝影所出品,大庭秀雄導演的電影是由三島擔任原作,並且在影片中擔任了特別演出。
1951年年底,三島發表了長篇小說《禁色》的第一部(新潮社出版),與《夏子的冒險》(夏子の冒険,朝日新聞社)。其中因為《禁色》的男主角是個同性戀者,在當時保守的日本社會是較為聳動的題材,因此時下的輿論都將故事中的主角視為是三島本人在性向方面的影射。在完成了《禁色》第一部之後,在朝日新聞出版局長嘉治隆一的協力下,三島獲得朝日新聞特別通訊員的記者身份,於12月25日自橫濱搭船出海,開始他環遊世界一周的旅途,並在1952年5月10日回到日本。這次的旅行是三島畢生第一次出國,對於他而言,在希臘所獲得對於西方文明的美學經驗,可能是造成他日後作品重大轉戾的關鍵。他在1952年的10月發表遊記《阿波羅之杯》(アポロの杯,朝日新聞社出版),記述了他的見聞與對於美的觀點。
登上巔峰 1952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個很多產的一年,不過因為他的環遊世界之故,這一年之中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是遊記形態之作。不過,他仍然沒有忘卻純文學的創作,在歸國後不久完成了《禁色》系列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秘樂》(秘楽(ひぎょう)~禁色第2部,在隔年9月由新潮社出版)。1953年1月《夏子的冒險》同樣由松竹大船進行了電影化,隨後發表長篇小說《日本制》(にっぽん制,朝日新聞社出版),並且開始為了長篇小說《潮騷》的取材,拜訪位於三重縣的神島。《潮騷》一書在1954年6月由新潮社出版,並且開始電影化的工作,於10月由東寶完成拍攝而上映。小說與電影在推出後大受好評,該年年底新潮社成立第一屆的新潮社文學賞,三島靠著《潮騷》一書拿下首屆的大獎。
1955年,時年30歲的三島,感受到自己對於美的憧憬,開始上健身房運動,以期將自幼以來孱弱的身體改造得強健,讓自己不再為肉體的自卑而感到困擾。此
心態其實與他在這一年中潛心撰寫的長篇名著《金閣寺》有所關聯,因為該書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自慚於外表上的猥瑣但又崇尚極致的美,導致內心扭曲與幻滅的少年,可以說作者在現實中的想法,完全是與他的創作內容互相呼應。1956年是三島最豐收的一年,經過了一年的潛沉而完成的《金閣寺》在10月由新潮社出版後,獲得驚人的迴響,在同時他的戲曲作品《鹿鳴館》在文學座創立20周年紀念會上公演,可說是兩面風光。但他與日本大學拳斗社的小島智雄結識,開始為期8個月的拳擊練習,可能才是很難與一個作家有所關聯的特殊作為。這一年,三島的《潮騷》一書被翻譯為英語版(英語書名The Sound of Waves,譯者Meredith Weatherby)在美國出版,是他的小說第一次被正式翻譯為外語版本。
1957年1月,三島以金閣寺獲得第8屆讀賣文學賞的大獎,在這一年中,三島開始了他與西方文學界的高度互動。這年美國的日本文學家唐諾·金恩(Donald Keene)將三島的《近代能樂集》翻譯成英文版,在美國出版,特別邀請三島到美國參訪並且在密西根大學以《日本文壇的現狀與西洋文學間的關係》(日本文壇の現狀と西洋文學との關係)發表演說,之後前往拉丁美洲遊歷後再長住紐約,直到隔年1月才返回日本。
自殺 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準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畫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
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回響。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他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了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
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
居合道 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其它三名成員因“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但沒見到屍體。
個人生活 三島由紀夫出生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其祖父平岡錠太郎出生於農村,屬於失去土地的最下層,之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走入政壇,先後出任福島縣知事和樺太廳長官,因此得以娶上貴族出生的妻子,即三島的祖母永井夏。永井夏出生於顯赫的武士之家,在皇宮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她的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了三島日後的貴族情結。祖母夏子出身名門,經常帶他去看能樂和歌舞伎的演出。後來,三島之所以能寫出日本古典戲曲《近代能樂集》,並在《春雪》中反映沒落貴族的思想感情,是和這位祖母的薰陶分不開的。
成名後的三島由紀夫 三島的祖父因捲入政壇鬥爭而受到打擊,後改行搞實業,但卻屢屢失敗,家境每況愈下。三島的父親平岡梓從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任農林省官吏,卻只是個平庸小吏。於是個性極強的祖母就將復興家道的希望放在剛剛出世的長孫三島身上。
三島的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他是家中長男,三島的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健康上他患有自我中毒症,體質纖弱敏感。
主要作品 中文名 日文名 發表時間 體裁 春草抄~初等科時代的回憶
春草抄~初等科時代の思ひ出
1937年7月
散文
酸模
酸模
1938年
短篇小說
山梔
くちなし
1940年
彩繪玻璃
彩絵硝子
1940年
短篇小說
百花怒放的森林
花ざかりの森
1944年
短篇小說
假面的告白
仮面の告白
1949年7月
長篇小說
愛的渴望
愛の渇き
1950年
長篇小說
彩虹
あやめ
1948年5月
戲劇劇本
火宅
1948年11月
戲劇劇本
燈台
1949年5月
戲劇劇本
夏子的冒險
夏子の冒険
1951年
長篇系列《禁色》第一部
阿波羅之杯
アポロの杯
1952年
遊記
秘樂
秘楽
1953年
長篇系列《禁色》第二部
日本制
にっぽん制
1953年
長篇小說
潮騷
1954年6月
長篇小說
金閣寺
金閣寺
1956年
長篇小說
鹿鳴館
鹿鳴館
1956年
戲曲劇本
豐饒之海
1965年、1967年、1968年、1970年
超長篇小說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三島由紀夫文學不同於一般的日本文學,在作品中少有哀傷的陰柔美卻有一種強烈的衝擊力帶給人心靈上的震顫和情感的激盪。這正是因為三島由紀夫常帶著一種逆反和冒險的精神來演繹相反相對的概念和思想。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出現一些二律背反的公式,如美與惡,愛與醜,優雅與暴烈,青春與老朽,誠實與偽善,希望與破滅,均衡與破壞等等,令人感受到三島無處不在的矛盾性。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聖潔的感情之一,也是文學中永恆的創作主題。在三島的文學世界中,鮮有浪漫和甜蜜的戀愛,而是多描寫了情愛中的困擾、無奈、焦慮。他筆下的愛情,有兩類尤其突出,一類是描寫絢爛詭異的變態愛情,或者是繼承了日本文學中的男色美和同性戀模式;或者是反映現實中混亂的婚外戀等。另一類是描寫在理想國度里,通透純潔的愛情。三島由紀夫在作品中,通過人物的心情感受、情緒變化、內心獨白等強烈的感受性展示二戰後人們卑微低俗的追求官能上的快感。從他的文學世界裡,看到了繁雜頹廢的世態,變異的愛情象徵著社會的混亂和無秩序,是現實的人間之愛;而純潔、唯美的愛情寄託著三島對美好真情的期待,是虛幻的理想之愛。
三島對戰後的日本充滿了失望,所謂的文明侵蝕了傳統的美好。社會上的腐敗、荒誕與衰落讓三島從中叩問並引發深思,壓抑的現實總是壓抑著人性,文明的發展反而使人的生命本能不斷衰退。三島對愛欲的描寫也是他試圖超越現實原則的一種嘗試和突圍。他的作品中不管是混亂現實中的畸形愛情還是理想世界中的唯美愛情,都表達了三島從絕望中追逐美好愛情的希望,從腐臭中找尋清新的空氣,達到對現實的反思和對抗。
藝術特色 三島非常熱烈地表現對生的欲求和男性的肉體美。他說:“人的生的本能在或生或死的情況下,當然是執著生。”他將生、活力和健康作為自己的美學使命,並通過肉體美表現出來。他認為,肉體比精神更具有存在的價值。但他與其他日本作家不同,不太著墨表現女性美,而是更多地憧憬男性的肉體美,並將其提升和藝術化,形成他的衝突美的一個方面—青春的生命是美的。
金閣寺 三島對生的欲求,首先是通過男性突出的肉體美來表現的,健美的體魄是青春活力的體現。三島認為男性美是雕刻性的,男性的陽剛之美,是活力、進取、獻身精神的體現。這種思想,使他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健美體魄的男性。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在充溢青春、生命力旋動的同時,也迴蕩著一股死亡之氣,他的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涉及死亡。死亡意識簡直是一個巨大的、無法逃避的陰影,貫穿三島的創作生涯。對於三島來說,死不代表恐懼,而是一種美麗的、使人嚮往的東西。他的作品中的死與青春、活力結合在一起散發出一種誘人的、奇異的色彩。與眾不同的死亡意象構成了他怪異美學的一部分。
在死亡的美中,三島以為美的極至是完美的男性肉體的死亡。他欣賞美的肉體被毀壞的瞬間美。從《假面自白》中的塞巴斯蒂昂殉教之美到《豐饒之海》中阿勛的武士之舉,再到三島白身的切腹死諫,無不體現了三島這種極至之美的美學觀。
獲獎記錄 文學類 獲獎時間 屆次 獎項名稱 獲獎作品 備註 1957 第八屆 讀賣文學賞 《金閣寺》 獲獎 1954 第一屆 新潮社文學賞 《潮騷》 獲獎
人物影響 日本比較文學研究家千葉宣一將三島由紀夫與《追憶逝水年華》的作者普魯斯特、《尤利西斯》的作者喬伊斯、《約翰和他的兄弟們》的作者托馬斯·曼一起,並稱為20世紀四大作家。
三島由紀夫的戲曲作品如《薩德伯爵夫人》、《近代能樂集》等不斷在日本以及法國等諸外國上演,是最為多彩亮麗的一位作家,有“日本的海明威”之稱,並三次(一說兩次)入圍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評價 正面評價 日本文學評論家長谷川泉:三島由紀夫的精神是文士、武士雙重構造。剖腹實際上表現了他內心深處對“棄文從武”的憧憬,也表現了他對現實社會的絕望。三島由紀夫的自殺既不是藝術上走入死胡同,也不是肉體上的衰弱和崩潰,除了有一定的精神因素外,完全是一種為追求逝去的傳統而製造的轟動效應。頭腦聰敏、才華橫溢的三島由紀夫,作為一個作家不可否認他很有成就,但作為一個社會人,則是聰明反被聰明誤,起的作用並非積極,而是相反。
負面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德純:三島由紀夫在尋找政治色彩濃厚的“美”的過程中,也伴隨著“美”的失落和毀滅這樣一種二律背反。他在寫完《豐饒之海》最後一稿,於1970年11月25日煽動軍隊搞武裝政變而發表充滿了戰爭狂熱的演說,不僅未能使自衛隊員揭竿而起,反而引得噓聲四起,羞憤至極剖腹身首異處。儘管他的未遂政變徹底失敗,卻從新右翼分子的偶像變成了神像,每逢三島剖腹那天,一些右翼分子舉行“憂國忌”集會,藉此煽動過激民族主義情緒。
亦師亦友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儘管才華橫溢,但大節有虧,是日本的特殊歷史鑄就的怪胎,充分彰顯了日本社會的暗流涌動。他是一個負面色彩較濃的作家,說明良知和道德的勇氣並不和學識成正比。在當代文學史上,他以其獨具一格的文學創作占據著特殊地位。他的作品始終在文壇上受到毀譽交加的待遇。從文學史來看,仍應客觀地評價他的作品及其影響。他的文學作品精華與糟粕共存,之所以能贏得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眾多讀者,在於他的小說深得平安王朝古韻的薰沐,具有深湛的修辭學造詣和足夠的美感。筆下流淌的文字清麗如水,揭示了一個全面而真實的三島由紀夫。然而,才情與學識即便再出色,也難以彌補人格的缺陷。
後世紀念 文學獎
三島由紀夫獎 由日本新潮文藝振興會主辦,創立於1988年,旨在嘉獎開拓文學前途的新銳作品,素有“純文學登龍門”之稱。不過,亦有中堅作家榮膺該獎,如田中慎彌、東浩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