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全名:劉秀
- 字:文叔
- 諡號:光武皇帝
- 廟號:世祖
- 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 所處時代:東漢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陳留郡濟陽(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
- 出生日期:公元前 5年1月13日
- 逝世日期:57年3月29日
- 逝世地:南宮前殿
- 陵墓:原陵
- 安葬地:洛陽
- 在位時間:25年8月5日 至 57年3月29日
- 繼任:漢明帝劉莊
- 主要成就:起兵反抗王莽,建立東漢,重新統一全國,開創“光武中興”
人物生平,劉秀籍貫,早年經歷,宛城起兵,鏖戰新莽,出撫河北,鄗城稱帝,掃平關中,收取關東,平復隴西,攻略川蜀,光武中興,更立太子,病逝南宮,為政舉措,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民族,外交,歷史評價,東漢,魏晉,唐宋,元明清,近現代,軼事典故,龍飛白水,起名來源,安知非仆,劉陰愛情,失之東隅,當眾燒信,泰山封禪,臨淄勞耿弇,強項令董宣,赦免祭遵,交遊嚴光,人際關係,家世,同輩,后妃,子女,功臣,後世紀念,陵墓,公園,建築,史料索引,藝術形象,文學作品,影視作品,
人物生平
劉秀籍貫
棗陽,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籍貫地。《
後漢書·光武皇帝本紀》記載:“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
蔡陽人”。據歷史學家考證,南陽蔡陽在今湖北省棗陽市。經考古發掘,漢代南陽郡舂陵侯國治所在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吳店鎮舂陵村東,北距棗陽市區約13公里處,處於一 條南北走 向的平緩 崗丘上。
早年經歷
劉秀是漢高帝
劉邦的九世孫,出自
漢景帝子長沙定王
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
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
劉欽這一輩,只是
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日(前5年1月15日),劉秀出生在
陳留郡濟陽縣(今
河南蘭考縣,另說今
山東東明縣),其父時為
濟陽令。史載劉秀出生時,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劉欽感到奇怪,立即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占卜的人。充蘭與
馬下卒蘇永一起去
卜人王長孫的住所。王長孫卜卦後,對蘇永和充蘭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這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穀子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穀子要長一二尺,是好穀子。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關於劉秀的長相,史書記載說他身長七尺三寸,美鬚眉,大口隆準,與眾不同。
![劉秀 劉秀](/img/d/be9/QN3QmMlN2MjNmZ4MmMxYjYxMDZzIWMlRTMxQ2YxEWYiBDMxQ2Yklj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光武帝劉秀
元始三年(3年),其父劉欽在
南頓縣(在今河南
項城市)縣令任上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
南陽郡蔡陽縣(一說今
湖北省
棗陽市,一說今河南省南陽縣瓦店南)的叔父
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
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
劉邦的兄弟
劉喜。但另一方面,劉秀也藏匿亡命之徒,官吏不敢上門過問。新朝
天鳳年間(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入讀
太學,隨名儒許子威治《
尚書》,略通大義,並結識了
鄧禹、
朱佑等,二人後來皆列入“雲台二十八將”,是劉秀創業的班底。
宛城起兵
劉秀成長之際,正逢
王莽代漢立
新之時。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
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
赤眉、綠林、
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f/ad7/4MGZyUGM4I2Y3EjM5ITZ1kTZmFTM1MG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新末綠林、赤眉大起義示意圖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的為人與其長兄
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和
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劉秀經過了深思熟慮,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南陽饑荒,
劉縯手下賓客搶劫別人,劉秀為了躲避官吏,前往
新野的姐夫
鄧晨家躲避。同年秋,劉秀到
宛城賣谷,與當地人
李通及其從弟
李軼密謀起兵。李通計畫在材官
都試騎士日起事,讓李軼和劉秀到舂陵(今湖北棗陽市
吳店鎮)起兵。十月,劉縯正式打出了“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口號,決定起義,並派遣親客,通知鄧晨在新野起義,劉秀、李通、李軼等在宛城起義,自己則率七八千人在
舂陵起義,自稱“柱天都部”,聯合新市、平林等
綠林軍。十一月,劉秀帶領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時值長兄劉縯會眾起兵。起初劉縯起兵時,宗族都不願意跟隨,紛紛逃跑,直到看見劉秀穿絳衣大冠(當時的將軍服飾),驚嘆“謹厚者亦復為之”,才安下心來。
劉祉、
劉良等也追隨起兵。
鏖戰新莽
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的兵馬被稱為舂陵軍。當時兵少將寡,武器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不久又殺死湖陽尉,占領
棘陽。但隨即就遭遇
甄阜、梁丘賜等所率的新軍,在小長安潰敗,劉秀“單馬遁走”,途中還救了妹妹
劉伯姬,但姐姐
劉元拒絕上馬,以免拖累劉秀,最終與她的三個女兒被新軍殺死。此次兵敗後,新市、平林打算放棄對舂陵軍的支援,劉秀便偕劉縯、李通到宜秋見
下江兵首領
王常,說服他加入,最終新市、平林、下江與舂陵兵聯合作戰,於翌年正月在
沘水、
淯陽等地大敗新軍,並擊殺
甄阜、梁丘賜等新莽將領。
更始元年(23年)二月,西漢宗室
劉玄被
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
更始”,是為
更始帝。對此,
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
偏將軍。更始政權建立,復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
新朝,
王莽即遣
大司空王邑、
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
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5/0e9/EmMhVmY4IDOhZ2MzUzM2EWO2QjNzYGMhFGMwgTM4MmNmJ2YjhTNxQmM4QW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漢光武帝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
潁川(今河南省禹州市),與
嚴尤、
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省禹州西北)撤回
昆陽(今河南省
平頂山市葉縣)。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新莽軍隊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
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7/9f0/5UDZiRjYiRWN0gzYzEmZ3kTM2UGMxEj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昆陽之戰示意圖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新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於六月一日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新軍數十人。諸將說:“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漢軍士氣大振,劉秀繼續追擊,迫使新軍退卻,諸部也乘勝攻擊新軍,斬首數百千級。隨後劉秀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新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
滍水暴漲,新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
三輔震動,
新莽政權土崩瓦解。
更始元年(23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
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出撫河北
在
昆陽之戰中立下首功的劉秀馬不停蹄南下攻城略地時,劉秀的長兄大司馬
劉縯被
更始帝所殺。劉縯無故被殺,對劉秀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韜光養晦、隱忍負重。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更始帝劉玄謝罪,對劉縯部將不私下接觸。雖然昆陽之功首推劉秀,但他不表昆陽之功,並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並且不敢為劉縯服喪,“飲食言笑如平常”。不過在獨居時就不吃酒肉,枕席間往往有淚痕。部下
馮異勸他盡情哀痛,劉秀制止道:“卿勿妄言。”更始帝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故劉秀不但未獲罪,反而被拜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劉秀回到宛城並受封武信侯後不久,就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
豪門千金——
陰麗華。
但是,劉秀心裡明白,即便是一時讓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後也可能會得到與兄長劉縯一樣的下場,畢竟自己聲名遠播、功高震主。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9/03a/gY5AjYhJDNzATN5U2N4I2MyAzM5QmN2ATOzUDZzQmNzU2Y1ETYlhz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光武帝畫像
當時
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
更始政權,
赤眉軍在
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
隗囂、
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
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並且河北一帶只能是劉秀去才合適。”再說,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的命運。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馬
朱鮪為代表
綠林軍出身的將領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當初劉玄殺
劉縯,就是朱鮪和
李軼的強烈提議,朱鮪他們不讓劉秀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劉玄很為難,朱鮪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
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
馮異向劉秀獻計,一定要想辦法巴結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書曹詡,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在曹詡的協助下,劉秀才得以被派到河北,從而有了用武之地。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
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路上,劉秀的摯交
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劉秀到河北後不久,前西漢趙繆王之子劉林即擁戴一個叫做
王郎的人在
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宗室、廣陽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劉林。
一時間,劉秀的處境頗為艱難,甚至有逃離河北之心,幸得
上谷、
漁陽兩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
耿況之子、少年英雄
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
突騎足有萬騎,發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高興地指著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
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
謝躬和真定王
劉楊的協助下,取得
南欒之戰勝利,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
郭聖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鄗城稱帝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
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並安排謝躬做
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不久,劉秀授意手下悍將
吳漢和
岑彭利用謝躬兵敗於尤來軍之機襲取
鄴城,將其斬殺,其兵馬也為劉秀所收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與上谷等地的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劉秀髮
幽州十郡
突騎與占據河北州郡的
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與此同時,他還派
鄧禹西入關中,派
馮異攻打
朱鮪等鎮守的洛陽。
更始三年(25年),馮異、寇恂等報告在洛陽城外取勝的訊息,諸將便藉機提議為劉秀上尊號,劉秀拒絕,率軍回到
薊縣,繼續追剿尤來軍。將其剿滅後南下洛陽,途中群臣多次勸進,都被拒絕,直到
耿純點出了劉秀不稱帝會讓追隨他的士大夫失望離心的道理後,劉秀才有意聽從勸進。行至鄗城(今
河北省
邢台市柏鄉縣固城店鎮),劉秀召見馮異,馮異也大力勸進,恰逢此時關中儒生
強華(劉秀早年在太學讀書時的
同捨生)來獻《
赤伏符》,中有“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語,群臣以此為據,再次勸進,劉秀終於答應。六月己未日(8月5日),劉秀在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
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
(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劉秀稱帝後,於建武元年(25年)八月抵達
河陽,調遣吳漢等將領包圍困守洛陽的朱鮪。朱鮪擔心劉秀因殺兄之仇而不放過他,數月都不投降。劉秀表示“舉大事者不忌小怨”,派人向朱鮪保證如果投降,則決不清算,“官爵可保”,朱鮪遂降,劉秀履行諾言,封其為平狄將軍、扶溝侯。十月,劉秀進入洛陽,定都於此。
掃平關中
此時的長安極度混亂,
赤眉軍擁立傀儡小皇帝
劉盆子建立了
建世政權,擁兵三十萬眾,進逼關中,
更始遣諸將與赤眉大軍交戰,均大敗而歸,死傷甚重,三輔震動。不久,更始向赤眉請降,獲封為長沙王,後為赤眉縊殺。劉秀聞綠林、赤眉兩大起義軍發生了火併,也派
鄧禹西入關中,以觀時變。此間,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赤眉數十萬大軍擁在長安,不日糧草即告匱乏,只得撤出長安西走
隴右以補充糧草,結果為割據隴右的
隗囂所敗,恰是嚴冬,“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赤眉數十萬大軍只得東歸再次折回長安,並擊敗了進駐那裡的鄧禹軍,迫使其退出長安,但此時的赤眉軍也遭受了極大的消耗。見鄧禹的西征軍不利,劉秀遣
馮異前往關中,代替
鄧禹指揮西征大軍。馮異到後,鄧禹聯合馮異部與赤眉再戰,結果再次大敗,馮異只率少數人棄馬步行才得脫身歸營,而鄧禹則敗走宜陽。馮異收攏歸散的部下,堅壁清野,待機再戰。不久,馮異軍與赤眉再次大戰於崤底(今
澠池西南),雙方均傾眾而出,一直大戰到太陽偏西。在此之前,馮異提前選精壯之士化妝成
赤眉軍,伏於道路兩側,此時見雙方皆已力衰,作為伏兵殺出,赤眉軍驚潰大敗,被馮異迫降者八萬餘人。
崤底之戰使赤眉軍再遭重創,加之糧草已盡,不得已再次轉向東南方,力圖補充糧草和人馬,擺脫困境。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e/254/0MjZmNGNiFzNjVTMihDMiNzMyETMyEm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東漢大軍平滅赤眉主力示意圖
早在
崤底之戰前,劉秀鑒於關中大飢,人相食而
隗囂的重兵又陳於西方的局面,料赤眉必向東或南方向運動,遂遣破奸將軍
侯進等屯
新安(今澠池東),建威大將軍耿弇屯
宜陽(今宜陽西),在東、南兩個方向堵截赤眉東歸或南下之路。不久,劉秀得知馮異在崤底大破赤眉,而赤眉軍主力十多萬眾南下走宜陽,劉秀乃親自引大軍馳援宜陽一線,與耿弇等人會合,共同阻擊赤眉南下。劉秀親率六軍,於宜陽前線將大軍擺開陣勢,大司馬吳漢精兵於最前,中軍在其後,驍騎兵和帶甲武士分陳於左右兩側。赤眉軍兵士疲敝,糧草缺乏,士氣低落到了極點,自崤底失敗後一路從關中折向南,至宜陽,正迎面撞上劉秀布下的重兵,兵困糧乏的
赤眉軍根本無力再戰,而後面又有馮異的大軍,再回關中已無可能。在已陷入絕境的情況下,尚有十幾萬兵馬的赤眉軍被迫在宜陽請降,並向劉秀呈上了得自更始帝之處
傳國玉璽和更始帝的七尺寶劍。赤眉降後,上繳的兵器和甲冑堆放在宜陽的城西,與旁邊的
熊耳山(山名,因似熊耳而得名,在宜陽以東)一樣高。至此,起自新莽
天鳳五年,縱橫山東十餘年的赤眉軍被劉秀扼殺在了血泊之中。
收取關東
在與
赤眉軍在關中激戰的同時,劉秀在關東(即函谷關以東)一線亦派遣以
虎牙將軍蓋延為首的諸將對梁王
劉永進行了東征。劉永,西漢
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其家世代為梁王,據梁地,故在梁地素有威名,聲望極大。王莽攝政之時,其父梁王
劉立因結連平帝外家衛氏,被王莽所殺。更始帝立,劉永復被冊封為梁王,據舊地。後更始政亂,劉永遂據國起兵,以其弟劉防為輔國大將軍,招攬沛人周建等豪傑為其將帥,攻下齊陰、山陰、沛、楚、淮陽、汝南等二十八城,並遣使拜
董憲為翼漢大將軍(後又封海西王)、
張步為輔漢大將軍(後又封齊王),與共連兵,遂專據東方。
更始敗亡之後,劉永自稱天子,在
睢陽登基。對於劉秀來說,近在東方睢陽的劉永是對其威脅最大的軍事集團,劉永所在的睢陽距洛陽近在咫尺,時刻威脅著京師洛陽的安全。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d/d7e/MWMzImNzcjZwYGO3YGN0EzMzQ2MzIWOiJmZiRjZwQTYmFWY1IDMygDMmJz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劉秀統一關東
自建武二年(26年)始,劉秀先後派
虎牙將軍蓋延和建威大將軍耿弇分別平定了割據睢陽的劉永和
青州的張步,特別是
耿弇與齊王
張步的戰鬥,極為慘烈,“城中溝塹皆滿,八九十里殭屍相屬”。此間,劉秀還親征海西王
董憲,於
桃城之戰大獲全勝。到建武六年(30年)初,關東基本上為劉秀所定。
平復隴西
自建武元年(25年)至建武六年(30年)初,經過近六年的東征西討,劉秀已經基本上控制了除隴右和巴蜀之外的廣大中原之地,基本上統一了中國的東方,與西北隴右的
隗囂、西南巴蜀的
公孫述形成了鼎足之勢。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3/122/iBjYyM2YyEmMlBDZxQjZjZzM1UDO0cz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劉秀平隴之戰示意圖
建武六年(30年)四月,光武帝至
長安,告隗囂將派建威大將軍耿弇等七將軍從隴西攻蜀。隗囂反對,並派大將王元率兵據隴坻(今陝西隴縣西北),伐市塞道阻止漢軍進攻。四月,漢軍沿渭北平原翻隴山仰攻隴坻,結果大敗。王元跟蹤追擊,幸馬武率精騎斷後,使漢軍得以撤回。劉秀留耿弇守漆縣(今陝西彬縣),馮異守栒邑(今陝西旬邑東北),祭遵守沂縣(今陝西隴縣南),另調吳漢由洛陽西進,在長安集結兵力。隗囂乘勝派行巡攻栒邑,王元取肝縣,均被擊敗。時割據河西的竇融已歸附劉秀,進攻金城(今甘肅蘭州市西北),擊破助隗囂的羌族豪強何封等部,隗囂腹背受敵。隗囂大將馬援也在隗囂反漢時歸附於漢。光武帝給其精騎五千,招降隗囂部屬和羌族豪長,從內部分化瓦解隗囂。隗囂上書劉秀表示親善,企圖以此作為緩兵之計,未遂。即派使向公孫述稱臣。
建武七年(31年)春,公孫述立隗囂為朔寧王,出兵援隴。秋,隗親率步騎三萬進攻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進至陰架(今甘肅涇川東)。另派部隊進攻肝縣,企圖奪取關中,馮異、祭遵分別擊敗。次年春,來歙率軍二千,秘密從番須、回中,襲占略陽,威脅囂所據冀縣。隗囂集中精銳反攻略陽數月未克。閏四月,劉秀利用隗囂頓兵堅城、士卒疲憊之機,進兵高平第一城,竇融也率河西步騎數萬前來會師。漢軍分路挺進隴山,招降瓦亭守將牛邯等隗囂大將十三人。屬縣十六、軍隊十餘萬皆降,略陽圍解。隗囂率殘部逃奔西城。漢軍占領天水郡。適值農民軍餘部復起,京師騷動,劉秀趕回洛陽。同年十一月,岑彭水灌西城時,隗囂部將王元、行巡、周宗率蜀援軍五千人趕到,從高地反擊,漢軍措手不及,王元等突入西城,迎隗囂入冀。時漢軍補給困難,糧食已盡,各部被迫出隴西。隗囂收拾殘部,一時又奪占隴西數郡。九年正月,隗囂死。部眾擁立其少子隗純為王。
建武十年(34年)八月,耿弇、寇恂攻破高平第一城。十月,來歙、蓋延攻破落門,王元隻身逃奔公孫述,隗純等投降。隴西至此平定。
攻略川蜀
平隴戰後,劉秀即從南、北兩個方向,對
益州的公孫述展開攻勢。
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大司馬吳漢率荊州兵六萬,馬五千匹,於荊門與岑彭會合,沿長江西上入蜀;來歙、蓋延率諸軍自隴西南下攻河池入蜀。南線岑彭軍溯江西上,攻克荊門,俘程訊,斬任滿,田戎退守江州(今四川重慶市北嘉陵江北岸),彭遂由三峽,長驅直入江關。沿途郡縣降附,大軍直迫
江州。
建武十一年(35年)六月,北路來歙軍大敗王元、環安軍,攻破下辨(今甘肅成縣西北)、河池,挺進蜀中。
公孫述派人刺殺
來歙,劉秀乃派將軍
劉尚繼續率軍南下。江州城固糧多,不易攻破,岑彭遂留兵圍困,自率主力直指墊江(今四川合川),攻破平曲(今四川合川東)。公孫述令其將延岑、呂鮪、王元、公孫恢率軍拒守廣漢(郡治樟潼,今屬四川)、資中(今四川資陽),另派侯丹率二萬人拒守黃石(今四川涪陵東北橫石灘)。岑彭留臧宮於平曲拒蜀兵主力延岑,而自率軍折回江州,溯江西上,襲破黃石,倍道兼程二千餘里,迂迴岷江中游,占領武陽(今四川彭山東),進擊廣都(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東北岸)。公孫述派人刺殺岑彭。劉秀命
吳漢率兵三萬趕到前線,接替
岑彭指揮。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8/600/5gTNyIjN1QWM4YGN5MDNmhzM3EmZ2Um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東漢大軍伐蜀示意圖
建武十二年(36年)一月,吳漢敗蜀軍於魚腹津(今四川眉山之岷江渡口),進圍武陽,殲滅蜀援軍五千餘人。西上再破廣都,逼近成都。吳漢求勝心切,率二萬步騎進攻成都,兵敗。吳漢隨即改變戰術,乘夜秘撤到
錦江南岸與副將劉尚合兵,並力對敵,轉敗為勝。此後,吳漢根據劉秀敵疲再攻的戰術,與蜀軍戰於成都、廣都之間,殲滅公孫述大量有生力量,兵臨
成都城下。十一月,臧宮攻克繁(今四川彭縣西北)、郫(今四川郫縣)與吳漢會師,合圍成都。公孫述招募五千敢死士交延岑指揮,準備決戰。延岑在市橋(今四川成都市南郊)大敗吳漢。吳漢隱蔽精銳,示弱誘敵。公孫述貿然出擊,蜀軍大敗,公孫述重傷死。延岑見大勢已去,率成都守軍降。
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劉秀登基後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平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光武中興
自新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劉秀再次統一天下之後,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儘快的恢復和發展,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
建武十六年(40年)交趾女子
征側、
征貳起兵造反,攻陷六十餘城,自立為王,史稱“征女王”(越南語:Trưng Vương)。建武十八年(42年),劉秀任命
馬援為伏波將軍平定嶺南,漢軍一路勢如破竹,次年正月,馬援斬殺女王征側、大將征貳,傳首洛陽。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
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
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劉秀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經理,夜分乃寐”。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詔書,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也使得戰亂之後大量土地荒蕪而人口又不足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實行輕徭薄稅,為減少貧民賣身為奴婢,經常發救濟糧,減少租徭役,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罷免貪官污吏,加強中央集權,同時,光武帝還大力裁撤官吏,合併郡縣,這樣極大的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到劉秀統治的末期,人口數量達到了兩千多萬,增長了一倍還多,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歷史上稱其統治時期為
光武中興。不過劉秀並未自滿,表示“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後來又以日食為由要求百官上書言事時不得稱自己為“聖”。
更立太子
當時南陽郡新野縣的
陰麗華美貌莊重,劉秀早年就有“娶妻當得陰麗華”的願望。昆陽戰後次年,劉秀乃如願娶陰氏為正室。婚後次年,劉秀為鞏固與真定王劉揚的聯盟,再娶劉揚外甥女
郭聖通並以之為正室,亦寵之。郭氏與陰氏並為劉秀生下五子,及劉秀即位之初,並為貴人。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7/4bf/AN3ATNmNWM3Q2M5MWOwYjNmNGOkhTYiRmN4cTY4MWMkF2Y1kjZxQj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清人繪漢光武帝晚年畫像
建武二年(26年)因陰氏族小辭後,郭氏因得立為皇后,其長子彊遂立為皇太子。劉秀因此甚感有愧於陰氏,益加寵遇。至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乃廢郭氏,立陰氏為後。
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又以陰氏長子東海王陽聰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彊又上表辭位。乃廢彊為東海王而以陽為皇太子。陽改名莊,即日後之
漢明帝。
病逝南宮
建武中元二年二月戊戌日(57年3月29日),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
劉秀死後不久,其子
劉莊繼位,於同年三月丁卯日,葬劉秀於
原陵,上廟號世祖、謚曰光武皇帝。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e/d6b/YzM1EzN4E2MzYWYzADMxEWM2YTY1kDZmV2Y1ETYllzY1ImY1I2MzAjY5Uz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百科x混知:圖解東漢政權
為政舉措
政治
劉秀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
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劉秀鑒於西漢前期
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
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
尚書台,史稱“
台閣制”。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3/d99/QZiZ2NlZWMlVjZkJTOyAzMiFWZxImMmBDN1MGOmhDNiVGZzYWM1UW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漢光武帝劉秀半身像
尚書台設
尚書令一人,秩千石,
尚書僕射一人,
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
三省六部制中的
尚書省(時稱尚書台)形成於東漢,而尚書台又下設
六曹尚書機構,是後來“
三省六部制”的雛形,此舉加強了皇權,緩和了階級矛盾,為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
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東漢政權平穩過渡之後,地方權力極大的“
州牧制”和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需求相衝突,這最終促使劉秀於建武十八年(42年)“罷州牧,置
刺史”,廢除了西漢後期以來的州牧制,恢復了刺史職能,並將其秩祿由二千石降為六百石,是對地方豪強勢力的一次沉重的打擊。
劉秀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劉秀對吏治的要求以嚴苛著稱,史載當時“天子勤吏治,俗頗苛刻”“光武承王莽之餘,頗以嚴猛為政”。這也導致了一些高官以微罪或無罪而受嚴懲,例如大司徒
伏湛因為沒有報告河南尹和司隸校尉在高廟爭執而被罷官;大司徒
韓歆因為多次直言進諫而被罷官,終至受責自殺;大司徒
戴涉因所舉薦的太倉令犯罪而死於獄中;大司空
宋弘因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彈劾上黨太守而被罷官;大司空朱浮因“賣弄國恩”而被罷官,等等。這種過於嚴苛的做法也受到了一些批評。
建武六年(30年),劉秀令
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劉秀下詔:“並省四百餘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
劉秀善待功臣,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並且招攬大批文吏入朝。劉秀於建武六年(30年)讓功臣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當時劉秀對三公要求嚴格,如果功臣們在朝擔任官職的話難免犯錯,這樣會失去爵位和土地,劉秀為了保全他們的爵位的土地才讓他們回到封地,遠離朝廷。
劉秀感慨西漢權臣太盛、外戚干政的弊病,在位期間嚴防外戚,以至朝中無權臣,外族陰、郭兩家,擔任的職務不超過九卿。於是劉秀一朝外戚的權勢地位,不能及漢宣帝時期的外戚許氏、史氏、王氏的一半。
軍事
建武元年(25年)十月,劉秀稱帝,採納來歙聯隴制蜀、西和東攻的建議,確定了先關東、後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
建武二年(26年)至建武五年(29年),劉秀一方面命來歙出使隴西,完成聯隴制蜀的戰略,解除了西顧之擾;一方面集中主力以洛陽、河內(郡治懷來,今河南武陟西南)為中心,對關東各割據勢力展開攻勢。
建武二年(26年)春,破睢陽,劉永戰敗退往譙縣(今安徽亳縣)。
建武三年(27年)六月,劉永被殺。並且消滅赤眉軍於宜陽,奪取長安,取得東西二京。
建武四年(28年)五月,大將軍朱祐、建威大將軍耿弇北討彭寵,建武五年(29年)二月,彭寵被奴僕殺死,劉秀攻占燕薊及其以北地區。
建武六年(30年)二月,殺董憲於朐縣,奪占東海之地。關東各割據勢力相繼被劉秀擊破。
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f/b2e/IWNlJTOwYzNmVmYjRWY2IjZiRWZ0ADNhdjYyImM4kTN0MDZhRDNxEGZkZTO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統一戰爭形勢
劉秀廢除
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
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
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
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劉秀以“柔道”治國,致力於穩定統治的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實行加強中央集權為中心的軍制改革,針對周邊少數族的威脅,制定了以保守為主的邊防政策。劉秀的邊防政策基本上維護了東漢政權邊境安全與社會穩定,成為"光武中興"的重要原因,但其保守性,也對東漢邊防帶來了消極的影響。
經濟
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劉秀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薄賦斂。
建武六年(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劉秀“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不會輕易發動
邊功。
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劉秀在重建漢朝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劉秀為了清查核實墾田畝數和戶口、年齡,推行
度田令,劉秀還嚴厲打擊"度田"不實的官員,平息了由此引起的叛亂,使"度田"取得了成功。
在度田過程中,因地方官吏“多不平均”,劉秀下令處死、下獄和黜免的郡國守、相達數十人。及“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紛起反抗,劉秀又不擇手段地予以鎮壓,把成千上萬的地主豪右遷徙到“它郡”,從而確保了“度田”的運作,成功地解決了兩漢之際戶口田畝不實的問題,為“明章之際,號次昇平”奠定了必備的基礎和條件。
與"度田"措施相一致,光武帝執行抑強政策以限制和打擊豪強勢力,其政權並非代表豪強地主利益的"豪族政權"。"度田"事件後,與此相關的戶口調查與上計制度一直得到貫徹執行,因此,東漢時期的戶口統計數據是真實可信的。
東漢本是在豪強勢力支持下建立起來的。但豪強勢力的發展,
土地兼併的逐漸嚴重,既威脅皇權,也影響百姓生活,以及為了加強朝廷對全國墾田和勞動人手的控制,平均賦稅徭役負擔,劉秀於建武十五年(39年)下詔令各郡縣丈量土地,核實戶口,作為糾正墾田、人口和賦稅的根據,又命考察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詔下之後,遇到豪強勢力的抵制。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b/8b0/AMjRTO4MDOiVmMmJTMkZzMyATZ4IjZmRWZwgjYmNTMyEDM5MTOlBD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新民說》之《歷代民德升降原因表》
劉秀下令將
度田不實的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處死,表示要嚴厲追查下去。結果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予東漢以極大威脅。面對兩種不同性質的反抗,光武帝採取鎮壓與安撫並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拖,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賊便解散了。
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亂首領人物遷往他郡,“賦田授廩”,切斷他們與原所在郡的聯繫,給了豪強地主嚴重的打擊。經過度田事件後,郡國大姓的抗衡平靜下來,出現了“牛馬放牧,邑門不閉”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為東漢的定製。因各項政策措施地實行,為恢復發展社會生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使得墾田、人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從而為東漢前期八十年間國家強盛的“
明章之治”奠定了物質基礎。
文化
建國後,劉秀在洛陽修建太學,設立
五經博士,恢復西漢時期的十四博士之學。還常到太學巡視和學生交談。在他的提倡下,許多郡縣都興辦學校,民間也出現很多私學。
劉秀繼承了西漢時期
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後,即興建
太學,設定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劉秀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
孔子,後來又封
孔子後裔
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
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同時,劉秀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
劉秀重用文人賢士,極為重視圖書文化建設和皇家藏書的收藏。王莽末,典籍被焚,鑒於西漢官府藏書散佚,而民間藏書頗多,他每至一地,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采求闕文,補綴遺漏。他下旨天下,廣為收集。先是四方學士,多懷挾圖籍,遁逃林籔。自此而後,鴻生矩儒,莫不抱負典策圖籍,芸匯京師。數十年間,朝廷各藏書閣,舊典新籍,疊積盈宇,汗牛充棟。如“
石室”、“
蘭台”、“仁壽閣”、“
東觀”等多處,藏書的規模和數量超過了西漢。遷還洛陽時,其經牒秘書,載乘2000餘輛。奠定了東漢國家藏書的基礎。
劉秀以
圖讖興,其在用人、廟祀、封禪諸事中以讖決之。但劉秀對
讖緯的作用有著清醒的認知,用讖頗為理性,終圍繞社會現實政治的需要,有選擇、有條件地利用,其用讖的範圍也往往不涉及關乎國計民生的政治實務。光武用讖的政治目的是為了通過統一圖讖,官定出一套服務於劉氏皇權的神學理論,並嚴格限制圖讖的“新作”、“新解”。
劉秀祭祀天地活動,既依憑“元始中故事”,又有自己的創設。郊祀制度的構建方面,重在洛陽南郊壇形制。說明東漢的郊祀制度既是漢代陰陽五行觀念盛行的產物,又是向傳統禮經回歸的結果。
民族
東漢建立伊始,匈奴、羌、鮮卑、烏桓、蠻(夷)等少數族就對政權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與破壞。劉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少數族,因時因地制宜,一改漢武帝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征服和
王莽的大民族主義,從休養生息的總方針出發,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屬於以德治邊。這些政策成功地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規模的戰爭。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
光武帝時期,在東漢實力占據優勢地位的形勢下,東漢與南匈奴達成協定,明確了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構築起漢匈關係的一個新模式。東漢建立之初,歷經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光武帝忙於統一大業,無暇顧及匈奴。反觀匈奴,在單于輿的領導下,趁著兩漢之際的亂局,恢復了對西域和鄰近少數民族如
烏桓的統治,趨向興盛。形勢的不同使得雙方在交往過程中採取不同的姿態。單于輿把自己比作
冒頓,驕傲自大,蠻橫無理,而光武帝只能忍讓,“待之如初”,願意與匈奴恢復和親關係。此後,雙方的發展走向不同的道路。東漢方面,建武十二年(36年)滅蜀之後,天下統一,政治趨向穩定;匈奴方面,貴族之間為爭奪單于之位發生內亂:先是本應嗣位的右谷蠡王
伊屠知牙師被單于輿殺害,然後是右薁鞬日逐王比因受猜忌而被監視,萌生歸附東漢之意。
建武二十二年(46年),連續的自然災害如乾旱、蝗災和瘟疫襲擊了匈奴,嚴重損耗了其人力和畜力。面對內爭和天災,單于輿和比分別向東漢示好,但提出的要求大相逕庭:輿是“遣使詣漁陽求和親”,比是遣使“詣西河太守求內附”。和親意味著匈奴與東漢具有對等地位,內附則表明匈奴放棄政治獨立性。即使如此,光武帝沒有立即答應比的請求,直到建武二十四年(48年)比再次請求通好時,五官中郎將
耿國力排眾議,主張依據“孝宣故事”來接納。光武帝採納了耿國的建議,於是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匈奴由此南、北分裂。
建武二十七年(51年),功臣朗陵侯
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
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劉秀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光武帝初立,
莎車國王
康帶領莎車周圍的民族一起抗拒匈奴,而且還“擁衛故都護吏士妻子千餘口,檄書河西,問中國動靜,自陳思慕漢家”。
建武五年(29年),河西大將軍
竇融按照慣例立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讓莎車國王代為管理西域五十五國。
建武九年(33年),莎車國王康去世,光武帝謚康為宣成王。立康的弟弟
賢為莎車國王,其後賢攻破拘彌國、西夜國,殺死了拘彌國和西夜國的國王,在沒有得到朝廷同意的情況下立其兄康的兩個兒子為拘彌、西夜王。這是莎車國的擴張行為,由於東漢王朝的勢力還沒有進入西域,所以也就默認了莎車國的擴張行為。
建武十四年(38年),莎車國王賢與鄯善國王
安一併派遣使者到洛陽朝貢,東漢王朝認可了這種政治關係。
建武十七年(40年),莎車國王賢再次派遣使者朝貢奉獻,請求設定西域都護。光武帝認為事情重大,便詢問大司空竇融,竇融認為,“賢父子兄弟相約事漢,款誠又至,宜加號位以鎮安之”。光武帝於是“因其使,賜賢西域都護印綬,及車旗黃金錦繡”。對此,
敦煌太守裴遵進言說:“夷狄不可假以大權,又令諸國失望。”光武帝又聽從了裴遵的話,下詔書收回了賜給莎車國王賢的都護印綬,“更賜賢以漢大將軍印綬”。莎車國王賢不肯交出都護印綬,雖然最後迫於壓力還是交出都護印綬,但是莎車國王賢由此開始與朝廷產生矛盾,仍然稱自己是朝廷封的大都護。此後,莎車國王賢越來越驕橫,要求西北邊疆的各個民族向莎車繳納賦稅,還多次進攻龜茲諸國,由此引發了西北邊疆的不穩定,同時也損害了朝廷的政治形象。
建武二十一年(45年),西域
鄯善、
車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劉秀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
①平定武陵蠻
建武二十三年(47年),武陵蠻
精夫(酋長)
相單程等據其險隘,騷擾郡縣。光武帝遣武威將軍
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溯
沅水入武溪討伐武陵蠻,全軍覆沒。
建武二十四年(48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光武帝派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討伐,不能消滅。翌年春,光武帝又遣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率兵至臨沅,擊破相單程,相單程投降,東漢在當地設定吏司,武陵蠻問題遂告解決。
②平定西南夷
光武帝平定
公孫述後,亦開始經營西南夷地區。他封保境安民的
益州郡太守
文齊為鎮遠將軍、成義侯,承認
邛都夷人長貴的邛谷王、
越巂太守的地位。對於少數民族叛亂則予以鎮壓,如建武十八年(42年),夷渠帥
棟蠶與姑復、楪榆、梇棟、連然、滇池、建伶、
昆明諸種反叛,殺長吏。光武帝於翌年派遣武威將軍劉尚等發廣漢、犍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萬三千人討伐,建武二十年(44年)與棟蠶等連戰數月,全部擊破。翌年正月,追至
不韋,斬棟蠶帥,平定雲南地區,同時劉尚又派兵誅殺了企圖借勞軍為名毒殺他的長貴,遷徙其家屬於成都。
建武年間,東夷各族都來東漢朝貢覲見。
①夫余奉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
夫余王遣使
奉貢,光武帝給予豐厚回報,於是每年都有使者朝貢。
②高句驪歸順
王莽時,貶高句驪王為下句驪侯,導致東北邊疆不安。光武帝即位後,
高句驪遣使朝貢,光武帝復其王號。建武二十三年(47年)冬,句驪蠶支落大加戴升等萬餘口詣
樂浪郡內屬。
建武二十五年(49年)春,句驪侵擾右北平、漁陽、上谷、太原,遼東太守
祭肜以恩信招撫,於是又歸順漢朝。另一方面,光武帝廢除了控制
沃沮的
樂浪東部都尉,封其
渠帥為沃沮侯,後沃沮臣屬句驪。
③烏桓歸順
光武帝初年,
烏桓與匈奴聯合騷擾邊境,
代郡以東尤被其害。
建武二十一年(45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將三千騎出
五阮關攻擊烏桓,未能成功。
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內亂,烏桓趁機擊破匈奴,光武帝就向烏桓贈送布帛。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遼西烏桓大人
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歸順東漢,光武帝乃命大會勞饗,賜以珍寶。烏桓或願留宿衛,封其渠帥81人為侯王君長,都居於塞內,負責招撫烏桓部落,並為東漢偵察情報,協助攻擊匈奴、鮮卑。後光武帝依據司徒掾
班彪的建議,恢復設定
護烏桓校尉。
④鮮卑歸順
建武二十一年(45年),鮮卑與匈奴入侵遼東,被祭肜擊破,全軍覆沒,由此畏懼東漢。
建武二十五年(49年),鮮卑開始遣使朝貢東漢,後鮮卑都護
偏何協助漢朝擊潰北匈奴,得到賞賜。
建武三十年(54年),鮮卑大人
於仇賁、
滿頭等率種人來到洛陽朝賀,正式歸順漢朝。光武帝封於仇賁為王,滿頭為侯。
外交
劉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帝王。建武中元二年(57年),
日本使臣首次來華,劉秀接見倭國使者,使者表示願為漢臣,求漢皇賜名,劉秀以其人矮,遂賜“
倭國”,並賜其“漢委奴國王金印”,這是
漢字傳入日本的最早物證。使者又求漢皇賜封,劉秀又賜其為“倭奴王”。當時,日本想借著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因此舉國大喜。這是現今可查中日交流的最早記載。
1784年在日本九州地區福岡縣的志賀島上,一個名叫甚兵衛的農民發現了一件古物,上面刻有“漢委奴國王”三行五個字的金印,即為《
後漢書》里記載的劉秀所賜印章。該金印是劉秀授予當時日本倭奴國主作為藩屬國的認證,而劉秀之所以賜給委奴國王蛇鈕金印,以諸侯王的規格相待,說明漢朝對於
奴國遣使的高度重視,也就是對於與日本列島交往的重視。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2/271/QZ1I2M0YmZwIWMyQWZxMzN1IDM2YjMhdjZzQDZ4gjNkVDNykzMwQm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漢委奴國王金印
建武十二年(36年),
九真郡(今越南中部)徼外蠻里
張游內附東漢,光武帝封其為“歸漢里君”。翌年,南越徼外蠻夷獻白雉、白菟。
建武十六年,
交址郡(今越南北部)女子
征側及其妹
征貳造反,攻打郡城。九真、日南、合浦的少數民族都紛紛回響,攻陷六十五城,征側自立為王,史稱“征女王”,交趾刺史及諸太守僅得自守。劉秀乃詔長沙、合浦、交趾具車船,修道橋,通障溪,儲糧谷。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5/65c/gTNlBjY5QzM0MDOyEmMzMWN3MTYxMmZjFmM3QWOmlDZmBTM1MGNhFDOmFW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征側女王及其妹妹征貳
建武十八年(42年),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
馬援、樓船將軍段志,髮長沙、桂陽、零陵、蒼梧兵萬餘人討之。翌年夏四月平定叛亂,斬征側、征貳等,其餘都投降,將其
渠帥三百餘口遷徙到
零陵。
建武二十七年(51年),
哀牢王
賢栗等率部眾向越巂太守鄭鴻投降,請求內屬。光武帝封賢栗等為君長。從此哀牢每年都來朝貢。
歷史評價
東漢
魏晉
曹植:“夫世祖體乾靈之休德,稟貞和之純精,通黃中之妙理,韜亞聖之懿才。其為德也,聰達而多識,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樂施而愛人。值陽九無妄之世,遭炎光厄會之運。殷爾雷發,赫然神舉。用武略以攘暴,興義兵以掃殘。神光前驅,威風先逝。軍未出於南京,莽已弊於西都。夫當此時也,九州鼎沸,四海淵涌。言帝者二三,稱王者四五。鹹鴟視狼顧,虎超龍驤。光武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其蕩滌凶穢,剿除醜類,若順迅風而縱烈火,曬白日而掃朝雲也。爾乃廟勝而後動眾,計定而後行師。故攻無不陷之壘,戰無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歸心聖德。量力則勢微,論輔則力劣。卒能握乾圖之休徵,應五百之顯期。立不刊之遐跡,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詩書載其勛懿。故曰光武其優也。”
諸葛亮:“曹子建論光武:將則難比於韓、周,謀臣則不敵良、平。時人談者,亦以為然。吾以此言誠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下及馬援之徒,忠貞智勇,無所不有,篤而論之,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乃自高帝動多疏闊,故良、平得廣於忠信,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此言雖小,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生於天心,故帷幄無他所思,六奇無他所出,於是以謀合議同,共成王業而已。光武上將非減於韓、周,謀臣非劣於良、平,原其光武策慮深遠,有杜漸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
薛瑩:①寬博容納,計慮如神。②十數年間,掃除群凶,清復海內,豈非天人之所輔贊哉?③皆有冀於非望,然考其聰明仁勇,自無光武儔也。
司馬彪:①“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②“討賊平亂,克復漢業,號稱中興者,無以加之矣。”③“中國既定,柔遠以德,愛慎人命,下及至賤,武功既抗,文德術修。”
石勒:“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
司馬昱:“漢世祖雄豪之中,最有俊令之體,賢達之風。”
袁山松:“前漢自成、哀以下,天地縱橫,巨猾竊命,劉氏舊澤猶存,而
瞻烏之望殆絕。世祖以渺渺之胤,起白水之濱,身屈無妄之力,位舉群賢並列。於時懷璽者十餘,建旗者數百,高才者居南面,疾足者為王公。茫茫九州,瓜分臠切;湣湣蒼生,塵消鼎沸。我扇之以仁風,驅之以大威,霜雪被而茨棘枯,橫綱振而逆鱗掃。群材畢湊,人鬼與能。數年之間,廓清四海,雖曰中興,與夫始創業者,庸有異乎?誠哉馬生之言,固已寥廓大度,同符高祖。又等太宗之仁,兼孝宣之明,一人之體,其殆於周,故能享有神器,據乎萬乘之上矣。”
皇甫謐:“春秋傳言夏
少康之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若漢之策命世祖,不階成、旅之資,平暴反正,遂建中興,與夏少康同美矣。”
范曄:①帝雖身濟大業,競競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欖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②炎正中微,大盜移國。九縣飆回,三精霧塞。人厭淫詐,神思反德。光武誕命,靈貺自甄。沈幾先物,深略緯文。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虔劉庸、代,紛壇梁、趙。三河未澄,四關重擾。神旌乃顧,遞行天討。金湯失險,車書共道。靈慶既啟,人謀鹹贊。明明廟謨,赳赳雄斷。於赫有命,系隆我漢。
唐宋
李世民:“朕觀古先撥亂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虞世南:①光武仁義,圖王之君也;宣帝刑名,圖霸之主也。②此二帝(夏
少康、漢光武),皆興復先緒,光啟王業。其名則同,其實則異。何者?光武之世,藉思亂之民,誅殘賊之莽,取亂侮亡,為功差易。至如少康,則夏氏之滅已二代矣,藐然遺體,身在胎孕,母氏逃亡,生於他國,不及過庭之訓,曾無強近之親,遭離亂之難,庇身非所。而能躋距於喪亂之間,遂成配天之業,中興之君,斯為稱首。③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漢祖之臣,三傑是也;光武之佐,二十八將是也。豈得以鄧禹、
吳漢匹於
張良、
韓信者乎?然漢祖功臣,皆以強盛誅滅;光武佐命,悉用優秩安全。君臣之際,良可稱也。絕長補短,抑其次焉。
李靖:“獨能推赤心用柔治保全功臣,賢於高祖遠矣。”
薛居正:“自古帝王,能保全功臣者,唯光武一人而已矣。”
司馬光:“光武遭漢中衰,群雄糜沸,奮起布衣,紹恢前緒,征伐四方,日不暇給,乃能敦尚經術,賓延儒雅,開廣學校,修明禮樂。武功既成,文德亦洽。繼以孝明、孝章,遹追先志,臨雍拜老,橫經問道。自公卿、大夫至於郡縣之吏,鹹選用經明行修之人,虎賁衛士皆習《
孝經》,匈奴子弟亦游太學,是以教立於上,俗成於下。其忠厚清修之士,豈唯取重於搢紳,亦見慕於眾庶。愚鄙污穢之人,豈唯不容於朝廷,亦見棄於鄉里。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有若
東漢之盛者也。”
蘇軾:“予觀
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
蘇轍:“東漢光武,才備文武,破尋邑,取趙、魏,鞭笞群盜,算無遺策,計其武功若優於高帝。”
陳亮:“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奮寡而擊眾,眾弱而復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餘年,大業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
元明清
近現代
梁啓超:漢尚氣節,光武、明、章,獎厲名節,為儒學最盛時代,收孔教復甦之良果。尚氣節,崇廉恥,風俗稱最美。
易順鼎:馳驅銅馬靖煙塵,命世英雄自有真。上界星辰都作將,故人天子不能臣。糟糠合正中宮位,麥豆能開四海春。石勒漫夸爭鹿手,只堪附翼與攀鱗。
毛澤東:①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②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建了一個新的王朝。③劉秀是個大學士,比較蹩腳。
呂思勉:光武帝是一個實際的政治家。他知道大亂之後,急於要休養生息,所以一味的減官省事。退功臣,進文吏。位高望重的三公,亦只崇其禮貌,而自己以嚴切之法,行督責之術,雖然有時不免失之過嚴,然頗得專制政治“嚴以察吏,寬以馭民”的秘訣,所以其時的政治,頗為清明。
范文瀾:劉秀本人兼有太學生、貴族、豪強三種身份,他的文武部署也全是這三種人。這個以南陽豪強集團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政治上有優勢,在軍事上有謀略,再加上禁止擄,爭取民心,這就決定了它的必然勝利。劉秀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之,他是一個對當時歷史有著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
黃留珠:①在中國的歷代帝王中,漢光武帝劉秀,雖比不上秦皇、漢武那么顯赫耀眼,但也絕非等閒之輩。在他頭上,至少可以戴兩頂桂冠,一頂叫是“中興之君”,另一頂叫做“定鼎帝王”。而像這樣同時擁有“中興”“定鼎”兩項頭銜的帝王。光武帝劉秀當為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人。②總之,當我們摒棄偏見,全面而客觀地去看待劉秀的一生時,應該承認,他不愧是一個時代的驕子、傑出的人物。
南懷瑾: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東漢中興之主的光武帝劉秀一人。
何茲全:劉秀成功的原因很多,主要的原因:一是有河北作根據地,坐山觀虎鬥,到綠林、赤眉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拾局面;二是得到豪族強宗的支持。三是收銅馬農民軍,有了一支強大軍隊。此三者,是劉秀勝利的基礎,也是他勝利的原因。
軼事典故
龍飛白水
光武帝舊宅南二里有一條白水。
王莽篡漢後,厭惡劉氏,因為錢文上有“金刀”二字,而“劉(劉)”字中也有“金刀”,就把錢改稱為“貨泉”。但“貨泉(貨泉)”二字又可拆為“白水真人”,暗應劉秀。有個叫蘇伯阿的新朝官員善於望氣,在出使外地經過南陽時,見王氣蔥鬱,會有王者乘龍而御天,故漢代
張衡《
東京賦》有“龍飛白水”之句,即指代劉秀的興起。
起名來源
據《
東觀漢記》記載,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公元前5年1月15日的夜裡),劉秀出生在
濟陽縣縣城內(在
蘭考縣境內)的一座漢朝行宮濟陽宮後殿第二內中。劉秀的父親
劉欽時任
濟陽縣縣令。這座行宮原本是
漢武帝劉徹所建立的行宮,又稱“濟陽宮”,自從漢武帝逝世後就封閉著。因為妻子臨產沒有合適的地方,劉欽也就顧不得許多,讓妻子住進了行宮。據說,劉秀降生之時,紅光照徹行宮。而在
濟陽縣內,當年又有嘉禾生長,一莖生出九穗。劉欽為此給孩子起名“秀”,因他是第三個兒子,所以字“文叔”。
安知非仆
劉秀還是一個普通百姓時,與姐夫鄧晨到別人家去做客,當時大家看到讖書中說:“劉秀當為天子”。旁邊的有些人說:
讖書所說的劉秀肯定是國師公劉秀(原名
劉歆)。可當時在場的劉秀卻說:“怎么就知道這讖書中所說的要當天子的劉秀不是指的我呢?”,結果引起了眾人的鬨笑!劉秀登基後的第三年,與
鄧晨一起談及往事,鄧晨從容的對光武帝說:“仆竟然做到了”,劉秀聽後大笑!
西漢末年,讖書極為流行,王莽代漢就是用讖書中的話語作為其理論依據,實際上讖書乃是統治階級欺騙天下百姓的一個工具而已,其荒誕不經,毫無依據可言。新朝末年,天災不斷,人心思亂。而新朝的國師公、古文經大師劉歆精通
讖緯,剛剛改名叫做劉秀,故大家猜測讖書中所說的“劉秀”乃是國師公劉歆。
劉歆乃是西漢末年的大儒,才學淵博,德高望重,為
王莽代漢立下了大功。
劉陰愛情
劉秀年少時,只是個沒落皇族、一介布衣,劉秀曾經去長安求學,在街上看到
執金吾走過,場面甚是壯觀、闊氣,大為感嘆,於是做了一篇關於理想的作文:“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
陰麗華”。這句話廣為流傳,日後成了千古名言,引發了許多“亂世梟雄”的共鳴。劉秀與陰麗華的愛情故事也千古傳頌。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e/bb2/wMhRmY5MDNkNDZ2MTZjVTMmBTZxQzM1IjYzMDMilDNzQzM4ITYyUDZ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清代吳友如《古今百美圖》所繪之陰麗華
失之東隅
劉秀登基為帝後,派大將
馮異率軍西征,敉平赤眉軍。赤眉佯敗,在回溪之地大破馮軍。馮異敗回營寨後,重召散兵,復使人混入赤眉,然後內外夾攻,在崤底之地大破赤眉。事後,劉秀下詔獎之,謂馮異初雖在回溪失利,但終能在澠池獲勝。可謂在此先有所失,後在彼終有所得,當論功行賞,以表戰功。
當眾燒信
漢光武帝誅滅
王郎之後,收集有關文書,得到有些官吏與王郎交往的函件數千份。漢光武帝並不予以細看審查,就集合手下諸將,下令當面燒毀。他說:“讓因為原來反對過我而心懷不安的人可以安枕無憂!”
泰山封禪
建武三十二年(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
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臨淄勞耿弇
強項令董宣
京劇有一出著名的傳統劇自《
強項令》,說的是,劉秀之姊湖陽公主的家奴殺了人,京城洛陽行政長官
董宣不畏權貴,乘公主出行,從車上抓下隨行的案犯,處以死刑。並在朝堂上據理力爭,寧死不向盛怒的公主賠禮道歉。劉秀最終無奈放了董宣,並說董宣是一位
強項令(意思為硬脖子縣令)。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f/ce3/kzN2YDMkJjN3IzM2MTMklTNhhDM5UDZ3MmM3UzMkJjZ5QmM2EDZhBDNmF2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強項令董宣
赦免祭遵
劉秀做大司馬的時候,有一次其府中的
僮僕犯法,
軍市令祭遵下令殺了他。劉秀很生氣,命令部下收押祭遵。
主簿陳副進諫道:“大人一向希望軍中士兵行動整齊劃一,紀律嚴明。現在祭遵依法辦事,正是推廣軍令的表現啊!”
劉秀聽了很高興,不但赦免祭遵,而且讓他擔任
刺奸將軍。又對所有的將士們說:“你們要多防備祭遵!我府中的僮僕犯法,尚且被他所殺,可見他一定是個公正無私的人。”
交遊嚴光
劉秀早年與
嚴光是同窗好友,劉秀稱帝後,嚴光變姓名,隱居不出,劉秀思念這位好友,命各地按形貌尋訪他。後來齊地上言,說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在桐江(
富春江)澤中垂釣。劉秀懷疑是嚴光,於是派人乘
安車帶了禮物去徵聘他,三次才隨車同來,但拒絕劉秀“
相助為理”的請求。劉秀引嚴光上殿,兩人敘舊道故,歡敘整日。夜裡同臥,嚴光睡覺時將腳放在劉秀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客星嚴重侵犯帝座,劉秀笑道:“這是因為我與故人嚴子陵一起睡覺的緣故。”嚴光曾譏笑過老同學司徒
侯霸,劉秀聽說後,笑著說:“
狂奴故態也!(這個狂傢伙還是那樣子呢!)”
人際關係
家世
備註:建武十九年(43年),劉秀聽從群臣建議,以漢宣帝、漢元帝為宗法上的祖、父。 同輩
后妃
身份 | 稱號 | 備註 |
---|
| | 真定王 劉揚甥女。劉秀為進一步拉攏劉楊,納之,為正室。 及即位,立為後,後廢為中山王太后,又改沛王太后。 |
| 元配,因郭后故,初為貴人,郭后廢,始立為皇后。漢明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
| | |
子女
功臣
後世紀念
陵墓
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始建於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於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 劉秀(光武(光武帝劉秀))](/img/4/23e/QMidjM0kzN4Y2M0QGO4kDZjJzNzYGMiVGZmNzYlN2MjNmZ4MmMxgjY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光武帝陵
公園
劉秀公園在高邑縣城南2華里的花園村村南。劉秀公園建設工程總投資3500萬元,該工程以劉秀一生為主線,由漢光武帝劉秀主題遊園、遊樂廣場、人工湖等組成。劉秀公園建築包括劉秀雕像、千秋台、光武大殿、點將台、二十八將台、觀星台、碑林以及各種附屬設施和配套建築。
建築
(參考資料:)
史料索引
藝術形象
文學作品
(清)珊城清遠道人《東漢演義》。
影視作品
戲劇《東漢演義》:黃香蓮飾演劉秀;
2014年電視劇《
長歌行》(改編自《秀麗江山》):
張誠航飾演少年劉秀,
袁弘飾演青、中年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