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千年
古剎白水寺風景名勝區,東鄰隨州神龍巖,西近襄陽
古隆中,為“漢—十”根治線上的必經之地,被列為
襄陽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外事活動參觀點。
襄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北省AA級旅遊景區。
歷代文人墨客多來此遊覽賦詩。
李白《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云:“朝涉白水源,暫與俗人疏,島嶼佳境色,江天涵清虛,目送去海雲,心閒遊川魚,長歌盡落日,乘月歸田廬。”
景區分為白水寺古文化遊覽區、白水湖水上遊樂區、香龍山風景遊覽區、山莊度假區等四大遊覽區。
白水專坐落於
獅子山之巔,《
棗陽縣誌》 找:“鄉人建,以祀漢光武。明宣德中,僧真隆改以正殿供佛,以西偏三楹祀漢光武,旁列雲台諸將木主。”即今白水寺殿堂布局。
人文歷史
白水井——相傳
劉秀敗歸獅子山頂,人困馬乏,舌乾口渴,尋井飲水,水黑難飲,正值劉秀為難時,一條青龍脫龍而飛,井水由黑變白,劉秀人馬飲個痛快,後人故稱白水井
滾河劍潭——相傳劉秀兵敗滾河岸邊,後有莽兵追趕,劉秀淌水,擲劍水中,淺淺河水即成深潭,從而擋住追兵。
飲馬池——相傳劉秀兵屯獅子山,一日找水飲馬,忽然岩石下湧出清泉,供馬飲用,至今池水清澈見底。王莽廟——相傳王莽兵馬追趕劉秀,被
滾河擋住,只得望河興嘆,後人在河邊修一小廟,稱“王莽廟”。
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有大雄寶殿、劉秀殿、娘娘殿、兵器殿、關公殿、青龍井、龍井亭等。整座寺廟殿堂古樸典雅,雕塑精美,保持了原有的建築格調;寺內古木參天,門前石階壯觀,充滿著濃郁的梵宇氣息,先後被襄陽市、湖北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水碑廊
坐落於
獅子山南坳,占地30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建築凝重端莊,飛檐長廊,錯落有效。廊院內有四幢複製古碑,400餘通鐫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頁作品200餘幅),集當代書家名流之華翰,江古今騷人墨客之詩賦,得楚天雕工刻匠之精藝,詩文書法,珠聯璧合,成為光武故里一大文化景觀。
麗華花
緊靠白水碑廊西側,以劉秀夫人陰麗華的名字命名,占地40餘畝,以牡丹為主,匯集櫻花、桃花、梅花、桂花、杏花、杜鵑、銀杏等多種名貴花木,一年四季,綠樹常青,花香四溢。
與氣勢恢宏的百龍壁,清新優雅的激閉館,玲城別致的回龍榭,巧奪天工的聖通橋,比翼雙飛的牡丹亭相映成趣。
由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陳列配殿、山門、倒座等組成。
光武祠
位於
獅子山東側,是為紀念漢光武帝劉秀而新建的祠宇,於1997年9月動工興建。
整個建築為組群建築,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總投資250餘萬元,由光武大殿、二十八宿陳列配殿、山門、倒座等組成。
前臨陡崖,後依青山,依山就勢,高低錯落。
目前正在建設之中,殿宇建成後將成為景區又一重要人文景觀。
白水湖
白水湖水上遊樂區:總面積800畝,其中水面500畝。湖面碧水如鏡,曲徑通幽;湖東杉木成林,群鶴祥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現建有觀鶴亭,水上遊樂中心等,極具開發價值。
帝王簡介
早期經歷
劉秀是西漢皇室後裔,是漢高祖
劉邦的九世孫,出自
漢景帝一脈。史書上記載,漢景帝夜招他的妃子
程姬,程姬因故不願去,把她的宮女
唐兒送去
矇事,景帝喝醉了酒,迷迷糊糊“幸之”,於是就有了劉秀這支後裔。
劉秀的先世,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父親
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的時代是一個矛盾叢生、動盪不安的時代,9歲時,父親去世,劉秀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著,只好回到祖籍
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
劉秀在棗陽白水村生活了近20年。
在那裡,他同族人、鄉親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親相助,“樂施愛人”,“勤於稼穡”;他還善於經營,每年夏、秋大忙以後,他便利用農閒時間,趕著毛驢把穀物等農產品運往新野、南陽銷售,增加收益。
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到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求學,進入太學,拜中大夫
許子威為師,專門攻讀《
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通覽博學。
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閒便學習和研討
儒經文藝,“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
在長安,他大大開擴了眼界,也磨鍊了心智,他非常關心時事、關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聞知,縣為同捨生解說。”(《東觀漢記》)。勤學好思,廣泛接觸社會,使劉秀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後來因家境困難,劉秀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到棗陽,過著他熟悉的耕讀生活。
為了紀念棗陽出了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明萬曆年間,時人在城西關口立石碑一塊,上書“漢世祖光武帝故里”。
也是在明萬曆年間,棗陽知縣張靖臣為紀念棗陽出了西漢更始帝劉玄和東漢光武帝劉秀這兩個皇帝,在城西內觀台立“古
帝鄉”碑一塊。
這兩塊石碑均收藏於襄陽博物館。
發祥於棗陽
棗陽不僅是
劉秀的成長地,更是他的發祥地,從這裡走出去的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創造了“光武中興”,根據史料記載,居住在
舂陵白水村的劉秀兄妹,雖屬皇族,但由於嫡系繼統的疏遠,實際上已是布衣。
王莽篡位後,因心惡劉氏,諸劉均被罷官去爵,劉秀的叔父蕭縣縣令
劉良被罷除後,也回到舂陵白水村務農。劉秀非常痛恨王莽,一心想恢復劉家漢朝的天下。
王莽托古改制,損害了貴族的利益,加重了農商的稅賦負擔,加上連年天災,民不聊生,以致天下大亂,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反抗王莽暴政。
這時,劉秀因賓客為盜受到株連,而“避吏新野,販賣穀米於宛。”在此形勢下,“時年二十八”的劉秀認為起兵反莽復漢的時機已到,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從宛)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演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開始“舂陵起兵”。
劉演、劉秀兄弟發動“舂陵子弟七、八千人”,其中劉秀的叔父劉良、二哥
劉仲、劉秀的族兄劉賜以及舂陵侯嫡子劉祉兄弟“相率從軍”,新野的鄧晨也帶領賓客到舂陵會合。
這支起義軍因在舂陵起兵,史稱“舂陵兵”,又因以復興漢室為口號,故又被稱作“漢軍”。劉秀雖然當時還不是起義軍的主要領導者,但他在組織和發動起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壯大起義隊伍,劉演、劉秀決定聯合其他農民軍。他們聯絡到
王鳳率領的
新市兵和陳牧率領的平林兵,組織聯軍。由於在反抗王莽統治上目標一致,所以聯軍很快形成了較大的聲勢。“西擊長聚,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進屠唐子鄉,又殺湖陽尉。”這裡所說的長聚就是現在棗陽的寺莊,唐子鄉就是現在的棗北唐子山下的太平鎮。長聚、唐子鄉、新野、湖陽的勝利,為漢軍戰勝強大的王莽南陽政府軍打開局面,取得後來南陽、昆陽大戰勝利乃至東漢中興奠定了基礎。
眷念於棗陽
公元25年,劉秀稱帝,重建漢政權,史稱東漢。
劉秀平定天下後,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利國利民、富國強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國家走上了“中興”之路。日理萬機之際,他還念念不忘家鄉、情系故土。據史籍記載,劉秀在位32年,先後5次回到故鄉
棗陽。在棗陽,劉秀多次進行祭祖並看望、款待族人、鄉親,表達眷念之情。
在衣錦還鄉的同時,劉秀還給予故鄉許多恩賜,一是升級家鄉的行政區劃,劉秀在削平主要割據勢力、全國統一已成定局的情況下,於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用自已祖陵章陵的名字,將故鄉舂陵鄉升格為
章陵縣;二是對章陵縣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建武六年春,劉秀詔令免除章陵的田租及各種差役。劉秀不僅眷念照顧故鄉棗陽,而且對其出生地、幼時生長地也都寄予深情。據史料記載,劉秀對其出生地濟陽縣,先後三次詔令免除全縣徭役8年;對幼時生長地南頓縣,先後兩次詔令免除全縣田租2年、徭役1年。一代明君劉秀這種熱愛家鄉、依戀故土、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在他的故鄉棗陽一直流傳至今,也必將世世代代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