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

石室

石室即石室岩,在城廂西郊1里許的山上,有海蝕洞多處,傳為古人穴居之所。據傳唐代名僧妙應禪師建石室岩佛寺,出入常騎兩隻馴虎,故又名“伏虎岩”。明成化年間寺圮。陳經邦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室
  • 拼音:shíshì
  • 出處:《左傳·莊公十四年》
  • :58.5米
漢語詞語,石室藏煙,聖心堂,

漢語詞語

  1. 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函
    左傳·莊公十四年》“先君桓公命我先人,典司宗祏”。晉·杜預註:“宗祏,宗廟中藏主石室。”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又東南逕司馬子長墓北,墓前有廟,廟前有碑。永嘉四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
    新唐書·禮樂志三》:“建石室於寢園,以藏神主,至禘祫之歲,則祭之。”
  2. 指石造的墓室
    宋書·禮志二》:“漢以後,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獸、碑銘等物。”
    唐·楊炯 《為薛令祭劉少監文》:“石室兮沉沉,蓬萊山兮寂又陰。”
    宋·葉適 《朱文昭母楊氏輓詞》:“古今歸石室,筆削紀萱堂。”
  3. 泛指石造之室
    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三國志·吳志·賀邵傳》:“近劉氏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系頸,共為羈仆。”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夫差曰:‘子既不移其志,可仍歸石室。’”
  4. 古代藏圖書檔案處
    史記·太史公自序》:“周道廢,秦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
    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自序》:“雖不足以藏名山石室,且欲緘之金匱,以示識者。”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閱石室,啟金匱,抽裂帛,檢殘竹,欲其博練於稽古也。”
    宋·司馬光 《神宗皇帝輓辭》之二:“它年紬石室,光大繼皇墳。”
    清·錢謙益《李自華父可守贈承德郎刑部山東清吏司主事制》:“為觀於石室,視我贊書。”
  5. 岩洞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吳王知范蠡不可得為臣,謂曰:‘子既不移其志,吾復置子於石室之中。’范蠡曰:‘臣請如命。’”
    三國·魏·曹植 《苦思行》:“鬱郁西嶽巔,石室青青與天連。”
    晉書·嵇康傳》:“康又遇王烈,共入山……又於石室中見一卷素書,遽呼康往取,輒不復見。”
    唐·於鄴 《贈隱者》詩:“石室掃無塵,人寰與此分。”
    宋·蘇軾《游桓山記》:“登桓山,入石室。” 陳毅《七星岩》詩:“石室嘆鑽天,景福秘地藏。”
  6. 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劉向 《真君傳》:“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數往崑崙山中,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陶潛 《搜神後記》卷一:“始興機山,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
    剪燈新話·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徐喈鳳《會仙記》:“秋鴻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丹忱入。洞中石室,別有天地。”
    黃侃章炳麟 《遊仙聯句》:“石室坐王母,旁揖喬松儔。”

石室藏煙

石室即石室岩,在城廂西郊1里許的山上,有海蝕洞多處,傳為古人穴居之所。據傳唐代名僧妙應禪師建石室岩佛寺,出入常騎兩隻馴虎,故又名“伏虎岩”。明成化年間寺圮。陳經邦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重建。
登山山道鋪著百餘級石階,松石夾峙如牆,摩崖題刻點綴其間。路旁,有宋方鉞石碣,上刻篆體“伏虎岩”三個字,每字高尺余,風骨遒勁。由此拾級而上,便到“石室岩精舍”。旁落的玉皇殿前有一對透雕盤龍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為石雕藝術精品。寺後聳立一座七層的四方形磚塔,俊俏古樸,別具丰采。
寺後有塊巨石突兀於岩群之上,長約2丈,形如舌頭,故稱“龍舌石”,山上有古榕數株,盤石而生,枝繁葉茂,挺拔蒼勁,樹下有座乘風亭,遊人至此小憩,遠遠風光,涉目成賞。
石室岩上還有仙跡、虎源、卓錫泉、曲水池、涅槃台、天泉庵諸景。
春日晨昏,石室岩常有雲霧飄浮在奇岩怪石、叢林灌木之間,水氣氤氳,翠峰碧樹,煙縈霧繞,忽隱忽現,頗具“綠樹迷離古剎前,縹緲雲山深莫辨”的詩情畫意,因而有“石室藏煙”之譽。前人有詩描摹:
盤旋山徑許多松,石室深幽煙景濃。
參錯巒頭林影隔,蒼茫野色洞門封。
檐前滴翠藏棲鶴,澗底流青現老龍。
尋訪招提曾問道,樵夫牧豎反從容。

聖心堂

聖心堂(石室)是我國最大的哥德式石結構建築物,又是天主教廣州教區的主教堂。因教堂由花崗岩砌築,故俗稱“石室”。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法國政府依據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藉口清朝廷在教禁期間沒收過天主教在廣州的教堂,威脅清廷賠償損失,強迫官府出租原兩廣總督行署地,興建此教堂。由法國工程師稽明章(Guillemin)仿照科隆大教堂的哥德式風格設計。在1863年12月8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全部石頭采鑿於香港九龍,建築工程浩大,歷時25年,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竣工。負責施工的總管為廣東揭陽人蔡孝。工程耗資40萬法郎。
聖心堂建築總面積2754平方米,現存教堂、主教府和東西的頤鐸堂。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北向南,南立面高58.5米,分為3層。底層開3個尖拱券門,二層當中是用石頭雕刻鏤空的圓形玫瑰窗,三層為鐘樓,一對八角形的尖形塔頂高峻陡峭,東塔裝有4具法國運來的大銅鐘,西塔原裝機械計時鐘。整座建築的尖形拱窗、玫瑰窗、女兒牆及室內裝飾精細,束柱的柱頭以變形的麥穗作裝飾,束柱柱礎並在一起表示堅如磐石,出水口為中國傳統風格的石獅式樣。
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核定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