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石室

金匱石室

金匱石室,古代國家秘藏重要文書的地方。《漢書·卷一·高帝紀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宋˙陸游《會稽志序》:“上參禹貢,下考太史公及歷代史金匱石室之藏,旁及爾雅、本草、道釋之書。”亦作石室金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匱石室
  • 外文名:the rooms of gold and stones
  • 地位:古代國家秘藏重要文書的地方
  • 記載:《漢書·卷一·高帝紀下》
  • 別稱:石室金匱
簡介,清代,北洋末期,

簡介

石室金匱,中國古代保管重要檔案的處所和裝具。又作金匱石室。匱通饋、櫃。金匱指用金屬封緘的柜子,石室即用石頭修築的房子。西周成王時周公曾納書於“金縢之匱”。秦漢時期,已有石室金匱的記載:《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述秦朝“撥去古文,焚滅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版圖籍散亂”《漢書·高帝紀》記有“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並註明“以金為匱,以石為室,重緘封之:保慎之義”。可見,以石室金匱保管檔案已成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
明代更重視以石室金匱保護檔案史籍,《明洪武實錄》卷七十七記:“今起居注紀言紀事藏之金匱,是為實錄”,“其台省府宜各置銅匱,藏欽錄簿,以備稽考”。弘治五年(1492),在文淵閣附近建重樓,不用木植,只用磚石,將各朝實錄、玉牒以及關係國家大事的重要文書,盛入銅櫃,放入樓的上層;把詔冊、制誥、行禮儀注、前朝遺文舊事,以及可備纂修全史用的內府衙門所藏文書,放在下層。《明史稿》志七十四《藝文》一又有“金匱石室之儲”的記載。嘉靖十三年(1534),按石室金匱之制建造皇史宬, 成為明、清兩代收藏實錄、聖訓等重要典籍檔案的處所 (見圖皇史宬內貯藏檔案的金匱)。這是保存至今最完好的石室金匱實物。

清代

到了清代雍正朝目睹了康熙廢立太子和諸皇子爭儲鬥爭的雍正,深知建儲一事如不妥善解決,清朝政權將永無寧日。因此,他在登基不久的雍正元年(1723年)便創建了“秘密建儲”制度。方法是:由皇帝宣布太子人選已定,但不公開其名,只將其名寫於密詔;密詔一式兩份,一份帶在身邊,一份封存在建儲匣內,置於乾清宮正間寶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後;皇帝死後,顧命大臣會同廷臣核看兩份密詔,並擁戴密詔內所定皇子為皇帝。“秘密建儲”是皇位繼承制度上的一個有特色的突破,它否定了兩千多年來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擴大了選任範圍,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爭權過程中的骨肉相殘,有利於皇族內部的穩定,以更好地管理家天下。這種立儲方式被清朝統治者奉為“建儲家法”。乾隆、嘉慶、道光三帝皆因循其則。但是鹹豐皇帝死的時候,其子尚幼,故仍然採取了“臨終託孤”的辦法;載淳(同治)、載 (光緒)二帝均無子嗣,無儲可立;溥儀(宣統)也是慈禧臨終指定的。未及親政,清朝就覆亡了,因此,從鹹豐起,“秘密建儲”制度就名存實亡了。

北洋末期

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之後,為建立自己的專制統治。採取了兩個較大步驟來擺脫南方革命黨的控制。一是控制內閣。他先是安排親信把持軍事、財政、外交、內政等要害部門,繼而又強迫參議院通過他提名的的新內閣,直接操縱了內閣的更迭。二是以種種理由和手段削弱革命軍,以消除心腹之患,同時又大力擴充北洋軍,增強自己的實力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反對自己的武裝鬥爭。革命黨人雖然認識到這兩個步驟必然會使共和制度受到損害,但是對於袁世凱將遵守,或者說袁世凱會在臨時參議院的壓力下遵守《臨時約法》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使得他們對於袁世凱的舉動採取了姑息的態度——這主要是由於革命黨人相信他們會在不久以後的國會選舉中必將取得大選勝利,之後通過組織責任內閣也將最終使袁世凱受到限制。因此他們積極投身於準備1912年底的選舉。
1912年8月,宋教仁為了保證革命黨人在國會居於多數,將同盟會聯合其他幾個小會黨改組為“國民黨”。力爭實現革命黨人組閣限袁的政治抱負。事如所願,國民黨在1912年底的選舉中最終取得國會多數。這對袁世凱而言猶如晴天霹靂,苦心經營的局面在選舉結果面前不堪一擊!這當然是他不願意看到的,當然他也是不甘心失敗的。為了阻止國民黨組閣後對他的限制變成事實,他最先選擇了賄賂宋教仁,但是賄賂沒有起到效果反而資助了宋教仁的民主活動。惱羞成怒的袁世凱即於1913年春天將宋教仁刺殺於上海火車站。但是,“刺宋”案發生後不久,輿論將罪魁禍首直指袁世凱,在這種不利的狀況下,袁世凱使用暴力進行善後——自以為做的周密。在他假惺惺的表示哀悼的時候,真相卻浮出水面,這怎能使他不惱羞成怒?於是他一不做,二不休的宣布討伐“鬧事”的國名黨人。
1913年7月,袁世凱首先解除國民黨籍的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都督之職,繼而發動了對這三省的軍事進攻,武力鎮壓國民黨。在危急狀況下,國民黨宣布進行“二次革命”。但是由於實力對比懸殊,國民黨內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歸於失敗。袁世凱則借著勝利餘威迫使國會選舉他為首任“大總統”。
袁世凱在做了總統之後隨即宣布解散國會,同時宣布國民黨為非法——為什麼不再選舉前解散國會,宣布國民黨非法?總統選舉必須要依靠合法的國會進行,就職後才能有權威性。先解散國會使他的總統選舉受到合法性上的懷疑。宣布國民黨非法會導致國會不足法定人數而重新選舉國會,仍將導致如前後果——從而將國民黨排除在新的國會選舉之外,為選舉自己的御用國會奠定基礎。很快,他的御用國會成立。在袁世凱的一手操縱下,《臨時約法》被所謂的《中華民國約法》取代,規定實行總統制。8月,參政院秉承袁世凱意旨,制定了《大總統選舉法》(12月29日公布),規定大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選舉大總統由參政院和立法院各推五十人進行,且參政院“認為政治上有必要時”,可以“議決現任大總統留任”而不用進行選舉。更有一項奇特規定:繼任大總統的確定,猶如清室的秘密立儲,由現任大總統預先確定,寫在“嘉禾金簡”上,密藏於“金匱石室”中;到選舉時,人們只能打開石室,取出金簡,照單“選舉”。所以當時輿論認為,袁世凱不但有終身任總統、終身獨攬統治權的保證,而且由於有權指定繼承人,還能夠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這樣,除了一塊“中華民國”的空招牌,袁世凱已和專制皇帝沒有區別。但是,對於這樣的權利袁世凱最終還是不滿足,他有了復辟帝制的野心。當然也有人認為復辟帝制是他的兒子的想法,在他兒子的不斷慫恿下,袁世凱最終頭乃發昏,開始準備復辟帝制——作為一種說法,我們暫且將他留下來存檔,以待未來之實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