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陽
- 含義: 黃河北岸
- 所見書籍:孔子《春秋》
- 標誌 :晉文公霸主
河陽軼事,孟州別名,河陽古城,潘岳河陽,河陽城,
河陽軼事
天子狩於河陽
晉文公名重耳,為晉獻公之子。獻公有子八人,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皆有賢名。但獻公寵幸驪姬,驪姬欲立其子奚齊,譖三公子於獻公。後申生被逼自殺,夷吾在其封地固守自保,重耳逃出晉國,到各國流亡。晉獻公死,諸子爭立,短短几天,發生兩次流血政變。公子夷吾為借秦兵幫助爭得國君之位,許諾割河西之地於秦。秦穆公以百里奚為帥,帶兵入晉,擁立夷吾為君,是為晉惠公。次年,晉惠公背信棄義,不履行先前對秦國的承諾,秦、晉失和。晉惠公無道,政局不穩,連年與秦的戰爭使民不聊生。晉惠公當政十四年而卒。晉人在秦國幫助下,接納在外流亡近二十年的公子重耳為晉君,是為晉文公。
孟州地圖
![孟州地圖 孟州地圖](/img/f/946/cGcq5iMkVDZmF2YhFjM4IGN1EWMmVWNkNWZwM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晉文公剛即位,就發生了周襄王納狄女隗氏為後引發的周王室政治動亂。周襄王之弟王子帶在狄人的幫助下稱王,以隗氏為後。周襄王出逃到鄭國的汜(今襄城南)。王子帶和隗氏知道,他們自己無法在王城立足,就在周王畿的溫邑建造了新的宮室,以此為都。
周襄王向晉、秦、魯等諸侯國派去使者,要求各國派兵平叛。秦穆公派軍東征,欲助襄王。晉國大臣狐偃對晉文公說,欲謀霸主,必須尊周,現助襄王復辟,這是圖謀霸業的資本。於是,晉文公發兵,左師圍王子帶於溫,右師迎襄王於汜,護送於王城,取王子帶、隗氏而殺之。作為對晉文公的酬勞,襄王把黃河以北的溫邑、陽樊等四個城邑賜給晉國。於是,晉國拓疆至南陽(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
接著,晉文公開始與各諸侯國逐鹿中原,在他即位的第五年(公元前632年)夏初,晉、楚大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縣西南),儘管晉軍曾先“退避三舍”,最後還是楚國大敗。戰後,晉文公與齊、魯、衛、宋等七國盟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周襄王也被召而至,襄王策命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
此次會盟,標誌著晉文公霸主地位的確立,也標誌著周天子已淪為大諸侯國的附庸,周王室失去了往昔的尊嚴。
孟州別名
這裡還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教育家韓愈的故里。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歷史名人都曾到此遊覽,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
河陽古城
《竹書紀年·晉紀》記載:“周襄王會諸侯於河陽。”《春秋》也記載,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於河陽”。河南省文物局專家介紹說,孟州市從秦漢始置河陽縣,一直延襲到金元,河為黃河,水北為陽,故河陽在黃河北岸。
經省文物局考證,這座古城址呈正方形,面積25,000平方米。南北城牆保存較好,現仍有500餘米,牆高8米。東西城牆雖被毀,但牆轉角處仍能看到城牆基礎坐落在生土層層上,有的地方由人工堆積而成,其上部則經人工夯築,夯層厚16厘米左右,夯窩為圓平夯,系用鐵制夯具夯成。故推斷此城為戰國時所築,而且從出土陶片看,均早於漢代。從地理位置看,這是古代從山西晉城通往洛陽的必經之地,附近又無其他古城,所以它可能就是河陽城。
據介紹,這座古城對研究春秋諸侯爭霸、天子地位下降等歷史極為重要,對於研究軍事、交通、城市發展也有一定意義。
潘岳河陽
晉時代的小縣城不似今日,充滿著廉價的對大都市的低層次摹仿和煩人的喧囂。那時的縣城大都是田園風光,山清水秀,林木秀挺,案牘之餘,夫唱婦隨,琴棋書畫,俸祿足以養家,美妻花貌傾城,遙思當年以才名傾動帝顏,想必潘岳因仕途蹭蹬引起的焦灼經過數年的消磨已經減輕了許多。因此,詩人才有閒情逸緻美化、綠化河陽縣,在全縣境內遍植林木,桃李成林,使得河陽當時有“花縣”之稱。翩翩玉人桃李花。後世文人騷客自然對此追思不已,詩仙李白有詩:“河陽花作縣,秋浦玉為人。地逐名賢好,風隨惠花春。”老杜亦有詩曰:“河陽縣裡雖無數,逐錦江邊未滿園。”情深無限的風流才子李商隱也有所吟詠:“河陽看花過,意不問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