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沮

沃沮

沃沮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的部落。東沃沮大致位於今朝鮮的鹹鏡道,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流域。

東沃沮經常被簡稱為沃沮。沃沮南與東濊相鄰。在沃沮形成的早期,由於其管轄權在漢四郡和高句麗之間搖擺,沃沮一直沒能形成一個獨立的國家。公元1、2世紀沃沮成為高句麗藩屬。244年,曹魏攻打高句麗時,高句麗東川王曾暫退到北沃沮。285年扶餘王儲在遭到北方遊牧民族襲擊時也曾逃到沃沮。5世紀初期,高句麗好太王將沃沮完全納入高句麗版圖。

基本介紹

簡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擴展閱讀,

簡介

勿吉,或沃沮、窩集、烏稽等都是“勿吉”的音轉,意為“森林部落”,是我國古代東北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滿族的先祖。
沃沮(옥저),屬濊貊系統,可分為北沃沮與南沃沮。有南北二國,南沃沮又名東沃沮。北沃沮人主要居住在我國今黑龍江省的東南和吉林省的東北地區,還包括今蘇聯沿海州的一部分。南沃沮(東沃沮)主要居住在今朝鮮東北地區。《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魏志.東夷傳》對此均有記述。
沃沮國(韓文:옥저)沃沮國(韓文:옥저)
《後漢書·東夷傳》“東沃沮在高句驪蓋馬大山之東,東濱大海,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後為夷貊所侵,佧郡於高句驪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至光武罷都尉官,後皆以封其渠帥,為沃沮侯,又有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里,”《三國志·卷30》:“其言語與句麗大同,時時小異。”“沃沮……其俗南北皆同,與挹婁接。挹婁喜乘船寇鈔,北沃沮畏之。”曹廷傑東三省圖說謂南北沃沮以長白山為界,核以今地,南沃沮當在朝鮮鹹鏡道,北沃沮當在吉林琿春一帶,又滿洲源流考謂南北沃沮並皆散處山林,今旗白山附近,多叢林密樹。世號窩集(亦稱窩稽、烏稽、阿集)即沃沮之音轉也。

經濟文化

沃沮與東濊同屬扶餘的分支。語言和習俗與高句麗人相似。
與春秋戰國至秦漢同時期,在牡丹江流域生活著古夫余族的———沃沮人。由於史載之簡略,過去我們對這個古老的民族所知甚少。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東寧縣大肚川河河畔谷地中,發現了幾處相當於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古遺址——團結遺址。學者們一致認為,這就是沃沮人的文化遺存,並定名為“團結文化”。2005年1月31日,已被黑龍江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漢代北沃沮族小四方山城部分出土遺物漢代北沃沮族小四方山城部分出土遺物
東寧縣境內有一個大肚川鎮,大肚川河水千百年來在這裡靜靜地流淌,滋潤著這片山川沃野,也養育了這裡的古代先民。河畔由河水沖刷形成的斷層中,可見古代先民的遺蹟遺物層層疊置。這地層好像博大書卷的頁秩,每一層都記載著一段歷史,記載下這裡沃沮人的盛世興衰。
當考古工作者揭開這部沉重史籍時,向人們展示的是富於變化又豐富多彩的古沃沮人的物質文化遺存。

科學技術

沃沮人房屋遺蹟雖然仍為半地穴式,但已經出現了圍繞穴壁而築的火牆,它是目前黑龍江地區發現的最早取暖設施,也是今天東北地區廣泛使用的火牆、火炕的雛形。
一種被稱為瓮的陶器,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缸。它舒展的曲線造型,口底小於鼓腹的比例,似乎比今天直線造型的缸更具美感。沃沮人使用的陶器大小俱全,形式多樣,罐形器最大的特點是多有對稱的柱形鈕把,既搬拿方便,又具裝飾作用。此時還出現了分工明確的盆、碗、缽等多種器型。
此外,還有一種底部有孔的器物是甑,可以把它置於罐或釜上,用來蒸熟食物,相當於今天的籠屜。在眾多的器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屬陶豆了。“豆”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典型器物。中原地區早在仰韶文化中期就已經出現了陶豆。到商周時期,發展為青銅器皿,並從一般實用器上升為禮器,把人的意識用器具來表現,並賦予一種神的色彩,春秋戰國達到了鼎盛。
然而,此時東北邊地的沃沮人,還沒有進入階級社會,處於氏族部落時期,雖然也使用豆,但卻是由粗糙的陶土燒制而成。這時根本就沒有青銅器的出現,也沒有進入到所謂的青銅器時代。但這並不能說明東北民族的封閉和保守。豆的傳入,似乎預示著他們對先進文化、發達技術的渴求。

擴展閱讀

據史載,沃沮居地“土肥美,背山向海,宜五穀,善田種”,東寧盆地及太平嶺山地,正與史書記載相符。我們若要進一步探索古沃沮人的社會演進,只有再去翻閱沃沮人生活過的土地——這部歷史的巨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