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財務分析的方法: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通過對比兩期或連續數期財務報告中的相同指標,確定其增減變動的方向、數額和幅度,來說明企業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變動趨勢的一種方法。
比較分析法的具體運用主要有重要財務指標的比較、會計報表的比較和會計報表項目構成的比較三種方式。
1、不同時期財務指標的比較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定基動態比率,是以某一時期的數額為固定的基期數額而計算出來的動態比率。
(2)環比動態比率,是以每一分析期的數據與上期數據相比較計算出來的動態比率。
2、會計報表的比較;
3、會計報表項目構成的比較
是以會計報表中的某個總體指標作為100%,再計算出各組成項目占該總體指標的百分比,從而比較各個項目百分比的增減變動,以此來判斷有關財務活動的變化趨勢。
採用比較分析法時,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1)用於對比的各個時期的指標,其計算口徑必須保持一致;
(2)應剔除偶發性項目的影響,使分析所利用的數據能反映正常的生產經營狀況;
(3)應運用例外原則對某項有顯著變動的指標做重點分析。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過計算各種比率指標來確定財務活動變動程度的方法。比率指標的類型主要有構成比率、效率比率和相關比率三類。
1、構成比率
構成比率又稱結構比率,是某項財務指標的各組成部分數值占總體數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與總體的關係。
2、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某項財務活動中所費與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與產出的關係。
3、相關比率
相關比率,是以某個項目和與其有關但又不同的項目加以對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關經濟活動的相互關係。
比如,將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進行對比,計算出流動比率,可以判斷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採用比率分析法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對比項目的相關性;
(2)對比口徑的一致性;
(3)衡量標準的科學性。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據分析指標與其影響因素的關係,從數量上確定各因素對分析指標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的一種方法。
因素分析法具體有兩種:連環替代法和差額分析法。
1、連環替代法
2、差額分析法
採用因素分析法時,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1)因素分解的關聯性;
(2)因素替代的順序性;
(3)順序替代的連環性;
(4)計算結果的假定性。
定義內涵
⑴美國
南加州大學教授WaterB.Meigs認為,財務分析的本質在於蒐集與決策有關的各種財務信息,並加以分析與解釋的一種技術。
⑵美國
紐約市立大學LeopoldA.Bernstein認為,財務分析是一種判斷的過程,旨在評估企業現在或過去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其主要目的在於對企業未來的狀況及經營業績進行最佳預測。
⑶
台灣政治大學教授洪國賜認為,財務分析以審慎選擇財務信息為起點,作為探討的根據;以分析信息為重心,以揭示其相關性;以研究信息的相關性為手段,以評核其結果。
財務分析是一門綜合性、邊緣性學科
財務分析是在企業經濟分析、財務管理和
會計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門綜合性邊緣性學科。
財務分析有完整的理論體系
從財務分析的內涵、財務分析的目的、財務分析的作用、財務分析的內容,到財務分析的原則、財務分析的形式、財務分析的組織等,都日趨成熟
財務分析有健全的方法論體系
財務分析有專門的
技術方法,如水平分析法、垂直分析法、趨勢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都是財務分析的專門和有效的分析方法。
財務分析有系統客觀的資料依據
最基本的資料是財務報表。
財務分析有明確的目的和作用
財務分析的目的受財務分析主體和財務分析服務對象的制約
從財務分析的服務對象看,財務分析不僅對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管理有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企業外部投資決策、貸款決策、賒銷決策等有著重要作用。
從財務分析的職能作用來看,它對於預測、
決策、計畫、控制、考核、評價都有重要作用。
工作內容
1、資金運作分析:根據公司業務戰略與
財務制度,預測並監督公司
現金流和各項資金使用情況,為公司的資金運作、調度與統籌提供信息與決策支持;
2、財務政策分析:根據各種財務報表,分析並預測公司的財務收益和風險,為公司的業務發展、財務管理政策制度的建立及調整提供建議;
3、經營管理分析:參與銷售、生產的
財務預測、預算執行分析、業績分析,並提出專業的分析建議,為
業務決策提供專業的財務支持;
4、投融資管理分析:參與投資和融資項目的財務測算、
成本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活動,配合上級制定投資和融資方案,防範風險,並實現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5、
財務分析報告:根據財務管理政策與業務發展需求,撰寫財務分析報告、投資財務調研報告、可行性研究報告等,為
公司財務決策提供分析支持。
指標匯總
一、變現能力比率
或者存貨周轉率(次數)=主營業務收入÷平均存貨
三、負債比率
四、盈利能力比率
1、權益淨利率=
資產淨利率×權益乘數=銷售淨利率×總資產周轉率×權益乘數
2、權益乘數=
資產總額/股東權益總額=1+(負債總額/股東權益總額)=1/(1-資產負債率)
1、每股收益(EPS)=(EBIT-I)(1-T)/普通股總股數=每股淨資產×淨資產收益率(當年股數沒有發生增減變動時,後者也適用)
3、每股股利=股利總額/年末普通股股份總數
4、股利支付率=股利總額/淨利潤總額=市盈率×
股票獲利率(當年股數沒有發生增減變動時,後者也適用)
5、股票獲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市價(又叫:當期收益率、
本期收益率)
7、每股淨資產=年度末股東權益/年度末普通股數
8、市淨率=每股市價/每股淨資產
9、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年末淨資產
七、現金流量分析指標
(一)現金流量的結構分析
經營活動流量=經營活動流入-經營活動流出
(二)流動性分析(反映償債能力)
(三)獲取現金能力分析
1、現金滿足投資比率
2、現金股利保險倍數(重點)=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淨額/每股現金股利
注意事項
臨界值指標的分析
企業效績評價是對企業的財務效益贗產營運。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等多因素的綜合評價,因此,將評價結果用於具體項目或選擇部分指標進行特定目標的評價時(比如用於信貸和擬投資項目的評價等),還要進行主要財務指標的研究分析和橫向、縱向比較。例如,按照企業效績評價的有關規定:當淨資產為負值時,淨資產收益率和資本積累率兩項指標和初步評價得分均按0分計算;資產保值增值率、經營虧損掛賬比率和三年資本平均增長率指標的單項修正係數均按1計算。這樣由於係數和其它指標值的影響,企業效績評價指標值仍可能較高。如果將這一評價結果套用於信貸和擬投資企業的評價,顯然,不太合理,因為淨資產出現負值,即資不抵債,按企業破產的有關規定,這種企業隨時都有可能破產清算。
這個例子,一方面表明:企業效績評價是對企業財務分析的深化與升華,它雖然彌補了單純財務指標難以得出綜合結論的不足,但是,從企業效績評價“標識”上,看不出存在的具體問題和潛在問題以及問題的癥結,因此,在套用評價結果時,還要對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表明,在進行財務指標深入分析時,要特別注意一些處於臨界值財務指標的分析。
此外,還應該注意非財務指標和非計量指標的臨界值。非財務指標常見的有安全生產指標和環境保護指標,國家規定的最低要求就是其臨界值。非計量指標有各種定義方法,企業效績評價的八項非計量評議指標是較為全面的非計量指標體系,每項指標的差(E)級的標準值是其臨界值。比如:“領導班子基本素質”評議指標的差(E)級的標準是“企業領導班子不夠團結,主要領導不得力,或以權謀私,決策失誤較多,企業效益滑坡,員工怨聲很大”等。
當企業領導班子基本素質具備差(E)級的基本特徵時,應該進一步加以分析。
指標計算數據來源的分析
企業效績評價是以財務指標為主要內容,以淨資產收益率(即投資報酬率)為核;已指標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的評價,財務指標值的高低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好壞。計算財務指標值的數據來自會計報表,而會計報表又是根據應計制和歷史成本原則確認的會計賬冊數據編制的。因此,在套用企業效績評價結果和評價指標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未進行資產評估調賬的老企業。這類企業資產負債表的項尤其是資產項目以及由此計算的指標值與新辦企業和經過評估調賬的企業比較相差甚遠,因此,對這類企業的財務指標計算值,應做進一步的分析。
2.未經獨立審計機構審計調整的會計報表數據。這類企業由於未按國家統一會計政策和會計制度進行調整,其會計科目和對應會計科目的數據,缺乏可比性,由此計算出的指標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3.待攤費用、待處理流動資產淨損失、待處理固定資產淨損失、開辦費、長期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項目和高賬齡應收賬款、存貨跌價和積壓損失、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等可能產生潛在的資產項目。對這兩類資產項目,一般稱之為不良資產。如果不良資產總額接近或超過淨資產,既說明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可能有問題,也可能表明企業在過去幾年因人為誇大利潤而形成“資產泡沫”;如果不良資產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超過利潤總額的增加額及增加幅度,說明企業當期的利潤表數據有“水份”。
4.關聯交易。通過對來自關聯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的分析,判斷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賴於關聯企業,判斷企業的盈利基礎是否紮實,利潤來源是否穩定。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主要來源於關聯企業,就應該特別關注關聯交易的定價政策,分析企業是否以不等價交換的方式與關聯交易進行會計報表粉飾。如果母公司合併會計報表的利潤總額大大低於企業的利潤總額,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包裝注入”企業。
5、非主營業務利潤。通過對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在企業利潤總額的比例,分析和評價企業利潤來源的穩定性,特別是進行資產重組的企業。
6.現金流量。通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淨流量、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淨流量、現金淨流量的比較分析以判斷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投資收益和淨利潤的質量,如果企業的現金淨流量長期低於利潤,將意味著與已經確認利潤相對應的資產可能屬於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
防外事項的分析
企業效績評價的非計量評價指標是企業表外事項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在套用時,不僅應該注意分析其對企業的影響,還應注意以下表外重大事項的分析,如下表:(略)
此外,還應該注意到企業效績評價的實質是國有資本金的效績評價,它主要服務於企業監督。國有資本金管理及財務監督、領導班子考核、經營者收入分配等,體現的是國家所有者的職能。馬克思曾說過:“在面前有兩種權力,一種是財產權力;另一種是政治權力,即國家的權力”。兩種權力派生出兩種不同的職能,即國家的所有者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企業效績評價體現的正是這種財產權力和國家的所有者職能,它為政治權力和國家的社會管理職能提供服務,並通過其發揮一定的作用。因此,企業效績評價對控股和全資子公司的評價的適應條件和環境要好些,發揮的作用也就大些,而對於參股投資和債權人對債務人的評價就要差些,發揮的作用也要小些,要注意這一點。
相關學科
財務分析與經濟活動分析
財務分析和
經濟活動分析的相同點在於“分析”,有相同或相近的
分析程式、分析方法、分析形式等。區別主要在:
對象與內容不同
財務分析的對象是企業
財務活動包括資金的籌集、投放、耗費、回收、分配等。經濟活動分析的對象是企業的經濟活動,除了財務活動,還有生產活動。
分析的依據不同
財務分析的依據主要是企業
會計報表資料,經濟活動分析的資料則包括企業內部各種
會計資料、統計資料、技術或業務資料等。
分析的主體不同
財務分析的主體具有多元性,可以是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也可以是企業經營者、企業職工及其他與企業有關或對企業感興趣的部門、單位或個人。經濟活動分析通常是一種經營分析,分析的主體是企業經營者或職工。
財務分析與財務會計。財務分析以財務會計核算的報表資料為依據,沒有財務會計資料的正確性就沒有財務分析的準確性.
財務分析中的財務報表分析,要以
會計原則、會計政策選擇等為依據進行。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
會計分析也是財務會計的一部分,在西方的一些基礎會計學中,通常有財務報表分析部分。中國的會計學中有時也包括會計分析部分。
但是對財務會計資料進行的分析並不是財務分析的全部含義。
財務分析與管理會計的關係。管理會計在一些步驟上套用
財務分析方法。財務分析也需要以管理會計資料為依據進行。
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
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的相同點在於“財務”,都是將財務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財務分析與財務管理的職能與方法不同
財務分析的職能與方法的著眼點在於“分析”,財務管理的職能與方法的著眼點在於“管理”。而管理包含預測、決策、計畫、控制、分析、考核等。但是財務管理中的財務分析往往只局限於對財務報表的比率分析,不是財務分析的全部含義。
研究財務問題的側重點不同
財務分析側重於對財務活動狀況和結果的研究,財務管理則側重於對財務活動全過程的研究。
財務分析
與財務管理結果的確定性不同。財務分析結果具有確定性,因為它以實際的財務報表等資料為基礎進行分析,而財務管理的結果通常是不確定的,因為它的結果往往是根據預測值及機率估算的。
服務對象不同
財務分析服務對象包括投資者、
債權人、經營者等所有有關人員,而財務管理的服務對象主要在企業內部的經營者和所有者
可見,財務分析與經濟活動分析、財務管理、會計有聯繫,但並不能完全替代,財務分析正是在經濟活動分析、
財務管理學、會計學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
分析主體
財務分析的主體,包括權益投資人、
債權人、經理人員、政府機構和其他與企業有利益關係的人士。他們出於不同目的使用
財務報表,需要不同的信息,採用不同的分析程式。
投資人
投資人是指公司的權益投資人即普通股東。普通股東投資於公司的目的是擴大自己的財富。他們所關心的,包括償債能力、收益能力以及風險等。
權益投資人進行財務分析,是為了回答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公司當前和長期的收益水平高低,以及公司收益是否容易受重大變動的影響;
2、財務狀況如何,公司資本結構決定的風險和報酬如何;
3、與其他競爭者相比,公司處於何種地位。
債權人
債權人是指借款給企業並得到企業還款承諾的人。
債權人關心企業是否具有償還債務的能力。債權人可以分為短期債權人和長期債權人。債權人的主要決策是決定是否給企業提供信用,以及是否需要提前收回債權。他們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是為了回答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公司為什麼需要額外籌集資金;
2、公司還本付息所需資金的可能來源是什麼;
3、公司對於以前的短期和長期借款是否按期償還;
4、公司將來在哪些方面還需要借款。
經理人員
經理人員是指被所有者聘用的、對公司資產和負債進行管理的個人組成的團體,有時稱之為“管理當局”。
經理人員關心公司的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經理人員可以獲取外部使用人無法得到的內部信息。他們分析報表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報表。
政府機構有關人士
政府機構也是公司財務報表的使用人,包括稅務部門、國有企業的管理部門、證券管理機構、會計監管機構和社會保障部門等。他們使用財務報表是為了履行自己的監督管理職責。
其他人士
其他人士:如職工、
中介機構(審計人員、諮詢人員)等。審計人員通過財務分析可以確定審計的重點,財務分析領域的逐漸擴展與諮詢業的發展有關,一些國家“財務分析師”已經成為專門職業,他們為各類報表使用人提供專業諮詢。
分析客體
財務分析的對象是企業的各項基本活動。財務分析就是從報表中獲取符合報表使用人分析目的的信息,認識企業活動的特點,評價其業績,發現其問題。
企業的基本活動分為籌資活動、投資活動和經營活動三類。
籌資活動是指籌集
企業投資和經營所需要的資金,包括發行股票和
債券、取得借款,以及利用內部積累資金等。
投資活動是指將所籌集到的
資金分配於資產項目,包括購置各種長期資產和
流動資產。投資是企業基本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
經營活動是在必要的籌資和投資前提下,運用資產賺取收益的活動,它至少包括研究與開發、採購、生產、銷售和人力資源管理等五項活動。經營活動是企業收益的主要來源。
企業的三項基本活動是相互聯繫的,在
業績評價時不應把它們割裂開來。
財務分析的起點是閱讀財務報表,終點是做出某種判斷(包括評價和找出問題),中間的財務報表分析過程,由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分析和綜合等認識事物的步驟和方法組成。其中分析與綜合是兩種最基本的邏輯思維方法。因此,財務分析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分析與綜合的統一。
財務報表分析不同於企業分析、經營分析和經濟活動分析等概念。
分析目的
財務分析的目的是進行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財務分析的最終目標是為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相關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
財務分析的目的受財務分析主體的制約,不同的財務分析主體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
財務分析的一般目的可以概括為: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衡量現在的財務狀況、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根據分析的具體目的,財務分析可以分為
流動性分析、
盈利性分析、財務風險分析、專題分析(如破產分析、審計人員的分析性檢查程式)
實際套用
論財務分析指標在實際工作中的套用
財務指標分析包括時點數、時期數、指標分析頻率和應收賬款周轉速度等,在實際工作中要靈活套用,以使指標分析更加符合實際工作的需要。以中級、高級
會計職稱考試教材為出發點,結合實際工作中的業務,談談財務分析指標的具體套用。
一、關於時點數和時期數的問題
財務分析中各項指標所使用的數據均來源於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而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利潤表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表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的流入和流出。可見,資產負債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即時點數,而利潤表和
現金流量表反映的是“一定會計期間”,即時期數。從理論上講,時點數與時點數比較,起點一致;時期數和時期數比較,時間跨度一致,由於口徑一致,直接從報表上取得數據即可,但時點數和時期數由於口徑不一致,不能直接進行比較,需要進行換算。下面以常用的指標進行說明:
時點數與時點數比較
指資產負債表數據之間的比較,例如
流動比率(流動資產/流動負債)、速動比率(
速動資產/流動負債)、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產權比率(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
總資產增長率(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年初資產總額)等指標。這些指標大部分直接取期末數據,即時點數,便可計算出結果,有的數據需要先進行簡單計算,比如速動資產、本年總資產增長額,再根據公式計算出結果。
時期數與時期數比較
主要指利潤表數據之間的比較,例如已獲利息倍數(息稅前利潤總額/利息費用)、
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營業收入)、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營業收入增長率(本年營業收入增長額/上年營業收入總額)、
營業利潤增長率(本年營業利潤增長額/上年營業利潤總額)等指標,個別指標還包括利潤表與現金流量表數據之間的比較,如
盈餘現金保障倍數(經營現金淨流量/淨利潤)。這些指標大部分直接取一定期間內的數據,即時期數便可計算出結果,有的數據需要先進行簡單計算,如息稅前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再根據公式計算即可。
時期數與時點數比較
指利潤表與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數據之間的比較,前者如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餘額)、
存貨周轉率(營業成本/平均存貨餘額)、
流動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流動資產總額)、
固定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
固定資產淨值)、總資產周轉率(營業收入/
平均資產總額)、總資產報酬率(息稅前利潤總額/平均資產總額)、淨資產收益率(淨利潤/平均淨資產)等指標,後者如
現金流動負債比率(年經營現金淨流量/平均流動負債)。這些指標的共同特點是,分子是時期數,分母是時點數。通常分子可以直接取數,或經簡單計算,而分母要取年初數與年末數的平均數,如果各期時點數餘額的波動性較大,也可以採用各期餘額的平均數計算。
二、指標分析的頻率問題
在職稱考試的教材中,為了簡單起見,各類指標均以年度指標或年末數為例,但在實際工作中,年度分析的時間跨度較長,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往往進行半年度、季度分析甚至是月度分析。這樣,在計算各項指標時,時點數就要用到期初數與期末數的平均數,比如半年度的期初期末數、季初及
季末數、月初與月末數,而不只是年初數和年末數的平均數。另外,在計算營運能力指標時,根據分析的需要,計算期天數相應地由360天調整為180天、90天或者是30天。這樣對指標的分析才更加科學、合理。
例如,某企業6月份的利潤表反映,上半年的營業成本為7000萬元,6月底的資產負債表反映年初存貨餘額3000萬元,6月末存貨餘額4000萬元,則平均存貨餘額為3500萬元。通過計算,上半年的存貨周轉率為2次,存貨周轉期為90天(180天/2)。這裡的計算期天數就不是全年的360天,而是上半年的180天。同理,如果計算每季度的存貨周轉率,計算期就套用90天。
三、三年平均增長率指標
涉及到三年平均增長率的指標主要有營業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銷售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利潤三年平均增長率、資本三年平均增長率等指標。在中級會計資格的《財務管理》教材中,“資本三年平均增長率表示企業資本連續三年的積累情況,......式中,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權益指企業三年前的所有者權益年末數,比如在評價2007年企業績效狀況時,三年前所有者權益年末數是指2005年年末數”。筆者認為,其中的“2005年年末數”應修訂為“2004年年末數”,因為所有者權益年末數為時點數,只有以2004年年末數為起點,經過2005年年末、2006年年末到2007年年末,才是三年。而如果以2005年年末數為起點,經過2006年年末到2007年年末,才是兩年。這不同於教材前面的“營業收入三年平均增長率”,因為營業收入是時期數,在評價企業2007年的績效狀況時,營業收入總額就是指2005年的營業收入總額。同理,在計算利潤三年平均增長率時,基期利潤總額是指本年度往前算(含本年度)的第三年度的利潤總額。也就是說,三年平均增長率指標,由於時期數和時點數的不同,基期或起點的選擇也不一樣,應注意區別.
局限性
財務分析是評價企業經營狀況的一條重要途徑。本目錄從企業常用的財務分析指標入手,分別從
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三個方面對常用的財務分析指標存在的局限性進行分析,並對財務分析指標的改進和完善作原則性的提示。
一、償債能力財務指標分析
償債能力分析包括
短期償債能力分析和
長期償債能力分析。短期償債能力是企業及時、足額償還
流動負債的保證程度,其主要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利息保障倍數。這些比率越高,表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但這些比率在評價短期償債能力時也存在一定的
局限性。
流動比率指標
流動比率是用以反映企業流動資產償還到期流動負債能力的指標。它不能作為衡量企業短期變現能力的絕對標準。
一是企業償還短期債務的流動資產保證程度強,並不說明企業已有足夠的償債資金。所以,考察流動比率時,要視每一項流動資產的短期變現能力,設計一個變現係數,對企業的流動資產進行修正,這樣才能得到客觀、真實的流動比率。
二是計價基礎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該比率反映短期償債能力的可靠性。計算
流動比率時(
速動比率亦如此),分母中的短期負債較多採用到期值計價,而分子中的流動資產有的採用現值計價(如現金、
銀行存款),有的採用
歷史成本計價(如存貨、短期投資),還有的採用未來價值計價(如
應收賬款)。計價基礎不一致必然導致流動比率反映短期償債能力的可靠性下降。所以,流動資產的未來價值與短期負債的未來價值之比才能更好地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
三是該比率只反映報告日的靜態狀況,具有較強的粉飾效應,因此要注意
企業會計分析期前後的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變動情況。流動資產中各要素所占比例的大小,對企業償債能力有重要影響,流動性較差的項目所占比重越大,企業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就越差。而企業可以通過瞬時增加流動資產或減少流動負債等方法來粉飾其流動比率,人為操縱其大小,從而誤導信息使用者。
速動比率指標
速動比率是比流動比率更能反映流動負債償還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的指標。
利息保障倍數指標
財務分析
利息保障倍數反映了獲利能力對債務償付的保證程度。該比率只能反映企業支付利息的能力和企業舉債經營的基本條件,不能反映企業債務本金的償還能力。同時,企業償還借款的本金和利息不是用利潤支付,而是用流動資產來支付,所以使用這一比率進行分析時,不能說明企業是否有足夠多的流動資金償還債務本息。另外,使用該指標時,還應注意非付現費用問題。從長期來看,企業必須擁有支付其所有費用的資金,但從短期來看,企業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用、
待攤費用、遞延資產攤銷、
無形資產攤銷等非付現費用,並不需要現金支付,只需從企業當期利潤中扣除。因而,有些企業即使在利息保障倍數低於1的情況下,也能夠償還其債務利息。
二、營運能力財務指標分析
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
應收賬款周轉率是用以反映應收賬款周轉速度的指標。其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沒有考慮應收賬款的回收時間,不能準確地反映年度內收回賬款的進程及均衡情況;二是當銷售具有季節性,特別是當賒銷業務量各年相差較懸殊時,該指標不能對跨年度的應收賬款回收情況進行連續反映;三是不能及時提供應收賬款周轉率信息。該指標反映某一段時期的周轉情況,只有在期末才能根據年銷售額、應收賬款平均占用額計算出來。
存貨周轉率指標
存貨周轉率是反映企業銷售能力強弱、存貨是否過量和資產是否具有較強流動性的一個指標,也是衡量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中存貨運營效率的綜合性指標。在實際運用中,存貨計價方法對存貨周轉率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分析企業不同時期或不同企業的存貨周轉率時,應注意存貨計價方法是否一致。另外,為了改善資產報酬率,企業管理層可能會希望降低
存貨水平和周轉期,有時受人為因素影響,該指標不能準確地反映
存貨資產的運營效率。同時,在分析中不可忽視因存貨水平過高或過低而造成的一些
相關成本,如存貨水平低會造成失去顧客信譽、銷售機會及生產延後。
三、盈利能力財務指標分析
銷售利潤率指標
盈利能力分析中主要的分析指標是銷售利潤率指標。銷售利潤率是企業一定時期的利潤總額與產品銷售淨收入的比值,其反映的是企業一定時期的獲利能力。銷售利潤率雖能揭示某一特定時期的獲利水平,但難以反映獲利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並且該比率受企業籌資決策的影響。財務費用作為籌資成本在計算利潤總額時須扣除。在銷售收入、銷售成本等因素相同的情況下,由於資本結構不同,財務費用水平也會不同,銷售利潤率就會有差異。同時,投資淨收益是企業間相互參股、控股或其他投資形式所取得的利潤,與銷售利潤率中的當期產品銷售收入之間沒有配比關係。同樣,銷售利潤率指標之間以及
營業外收支淨額與當期產品銷售收入之間也沒有配比關係。因此,銷售利潤率指標不符合配比原則與
可比性原則。
資本保值增值率指標
資本保值增值率是考核經營者對投資者投入資本的保值和增值能力的指標。資本保值增值率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該指標除了受
企業經營成果的影響,還受企業
利潤分配政策的影響,同時也未考慮物價變動的影響;二是分子分母為兩個不同時點上的數據,缺乏時間上的相關性,如考慮到
貨幣的時間價值,應將年初的淨資產折算為年末時點上的價值(或年末淨資產貼現為年初時點上的價值),再將其與年末(或年初)淨資產進行比較;三是在經營期間由於投資者投入資本、企業接受捐贈、資本(股本)溢價以及資產升值的客觀原因導致的
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的增加,並不是資本的增值,向投資者分配的當期利潤也未包括在資產負債表的期末“未分配利潤”項目中。所以,計算資本保值增值率時,應從期末淨資產中扣除報告期因客觀原因產生的增減額,再加上向投資者分配的當年利潤。
資本增值是經營者運用
存量資產進行各項經營活動而產生的期初、期末淨資產的差異,若企業出現虧損,則資本是不能保值的。
五個步驟
有效的財務分析必須包括以下五個相互關聯的步驟:1、確定企業所處特定產業(或行業)的經濟特徵 2、確定企業為增強競爭優勢而採取的戰略 3、正確理解和淨化企業的財務報表 4、運用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評估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風險 5、為管理決策作出相關的評價
一、確定企業所處特定產業(或行業)的經濟特徵
財務分析能不能夠在企業範圍內完全解決?現在看來是有問題的。因為,財務報表與企業財務特性之間關係的確定不能離開產業經濟特徵的分析,換句話說,同樣的財務報表放在不同產業的企業中,它所體現的經濟意義和財務特性很可能完全不同,如零售業、鋼鐵業、房地產業就有著差別很大的財務比率;又如,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的產業不僅在產業經濟特徵上有很大的差別,而且決定其競爭地位的因素也各不相同。在財務分析時,產業經濟特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析基礎,只有了解和確定一個企業所處特定產業的經濟特徵,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財務報表的經濟意義,並發揮財務分析在管理決策中的作用。缺乏對所處產業經濟特徵的把握,那就意味著企業財務分析人員把自己孤立在一個小圈子裡面,不知道企業所處的環境、產業發展前景及其影響、競爭地位。
在實際工作中,有許多認定產業(甚至企業)經濟特徵的模式,其中最常用的是五個層面的經濟屬性模式,這五個層面包括需求、供應、生產、行銷和財務。其中,需求屬性反映了顧客對產品或服務價格的敏感性,產業成長率、對商業周期的敏感程度、季節性影響都是評估需求的重要因素。供應屬性是指產品或服務在提供方面的特徵。在某些產業中,許多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非常相似的,而在另外一些產業中,則只有非常有限的幾家供應商。人們通常用產業進入的難易程度來判斷供應,就生產屬性而言,某些企業純粹是勞動密集型的,而有些企業是資本密集型的,在分析生產屬性時,製造過程的複雜程度也是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產業的行銷屬性涉及產品和服務的消費者、分銷渠道,有些產業的行銷特別費勁,而另一些產業的行銷則容易得多。對財務屬性的認定重點是要明確與企業資產結構和產品特徵相配的負債水平和類型,對那些成熟、盈利的公司來說,其對外舉債一般都比新辦的公司少。此外,某些產業由於產品壽命短(如個人計算機製造業)或長期發展前景令人懷疑(如傳統的鋼鐵製造業)、風險高,一般不能承受高水平的對外負債。
確定企業所處產業的經濟特徵是有效財務分析的第一步。透過產業經濟特徵的確定,一方面為理解財務報表數據的經濟意義提供了一個“航標”;另一方面又縮短了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與管理決策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得財務分析的信息對管理決策變得更加有意義。
二、確定企業為增強競爭優勢而採取的戰略
財務分析與企業戰略有著密切的聯繫,如果說產業經濟特徵是財務分析人員理解財務報表數據經濟意義的“航標”,那么企業戰略就是財務分析人員在財務分析中為管理決策作出相關評價的具體指南。離開企業戰略,財務分析同樣會迷失方向,財務分析就不可能真正幫助管理決策作出科學的評價。因此,在有效的財務分析模式中,緊接著產業經濟特徵分析之後的就是要確定企業戰略。
企業之所以要確立其戰略,並將其與競爭者區分開來,完全是出於競爭的需要。儘管一個產業的經濟特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在制定與同行業的其它競爭者進行競爭的戰略的彈性,但是許多企業仍然通過制定符合其特定要求的,難於被仿製的戰略以創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影響企業戰略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區和產業多元化、產品和服務特徵等,有效的財務分析應當是建立在對企業戰略的理解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應當理解不同的企業是如何對制約發展的因素作出積極反應,以及怎樣維護已制定的戰略的。為了理解一個企業的戰略,財務分析人員不僅要認真地看其戰略計畫,還要考察其實施計畫的各種具體的行動。此外,對競爭企業之間戰略的比較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正確理解和淨化企業的財務報表
儘管財務報表是用於管理決策的,但是財務報表編制的目的與財務分析的目的畢竟有很大的差別。財務分析人員在利用財務報表時,對財務報表本身也有一個理解和淨化的過程。所謂理解,是指要了解財務報表的局限,如企業管理當局所作的“盈利管理”導致財務報表的不可靠、不公允;所謂淨化,是指財務分析人員對財務報表中的關鍵項目(如利潤額)所作的調整,以增強其可靠性和公允性。
財務分析人員在淨化財務報表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主要方面:
⑴不重複發生項目或非常項目。這些項目對盈利的影響是暫時性的,在評估企業真正的經營業績之前應重點考慮剔除。
⑵研究與開發等支出。研究與開發、廣告、人力資源培訓等支出的人為安排直接影響到企業在不同會計期間的盈利,在財務分析時,對這些支出的人為安排保持一定的警惕是十分必要的。同樣,在評估一個企業的持續的經營業績時,對這些人為的安排進行調整或許是需要的。
⑶“盈利管理”。許許多多的實證研究表明,在企業中存在大量的盈利管理行為。例如,在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提前確認收入和延遲確認費用;又如,在對固定資產折舊和工程完工進度等會計方法的套用和會計估計的變動、會計方法運用時點的選擇和交易事項發生時點的控制過程中刻意去迎合管理當局的要求,這些盈利管理都可能導致企業財務報表的偏差和不準確。在財務分析時,對它們進行調整是必不可少的。所有這些調整對財務分析人員來說都是對財務報表的淨化。
令人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提供了財務分析人員在對財務報表關鍵項目進行調整時需要的資料。在這種情況下,財務分析人員清醒地認識到財務報表的局限性,並在解釋財務報表的數據時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四、運用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評估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風險
在財務分析中,人們比較熟悉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的計算,如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權益回報率等財務比率,以及共同比報表、有關的增長率和完成百分比等。但是,對於如何科學地運用這些比率和指標評估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風險則做得還很不夠。還沒有一套標準的財務比率和指標,怎樣的財務比率和指標是好?怎樣的財務比率和指標是差?誰也說不清。教科書說流動比率等於2算是正常,但美國60 年代的一項實證研究表明:正常而持續經營的企業的平均流動比率超過 3,而破產企業的流動比率則平均在2—2.5之間。很明顯,財務比率沒有標準,只有將它們與產業特徵、企業戰略,甚至商業周期等聯繫起來才會有意義。因此,財務分析不僅僅是財務會計數據的分析。在財務分析中,最重要的工作應當是將某一企業的財務數據放在產業經濟、證券等資本市場大環境中進行多方對比,深入分析,將財務數據與企業的戰略聯繫起來考察現有的優勢和劣勢,併科學地評估企業的盈利能力和風險。
五、為管理決策作出相關的評價
財務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為管理決策作出相關的評價。管理決策是一個範圍很廣的概念,就財務分析而言,這裡的管理決策主要包括兩個類別:一是投資決策;二是信貸決策。其實這兩種決策都涉及企業估價問題,而要對企業的價值進行評定,又必須回到盈利能力和風險的評估上,盈利能力和風險一個也不能少。
財務比率和指標有很多,哪些比率與管理決策更相關?怎樣的比率與怎樣的決策更相關?說實在話大家心裡都沒有數。教科書說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對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很有用,但是美國同樣的實證研究表明,在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破產風險中,資產收益率最有用,其次是現金流量與總負債的比率,最後才是營運資本與總負債的比率、資產負債率和流動比率。因此,必須以實際的資料為依據,進一步研究財務比率和相關指標與某一特定管理決策的相關性問題。
為了發揮財務分析在管理決策、特別是企業估價中的作用,必須運用以上五個相互關聯的步驟,這五個步驟構成了一個有效的財務分析模型。因為,它不僅給分析人員提供了管理決策評價的合理的假設(產業經濟特徵、企業戰略和淨化了的財務報表),而且還為財務分析本身如何為管理決策服務提供了一個合乎邏輯的理性指南。
基本方法
(一)趨勢分析法 趨勢分析法又稱水平分析法,是將兩期或連續數期財務報告中相同指標進行對比,確定其增減變動的方向、數額和幅度,以說明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變動趨勢的一種方法。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利用財務報表中兩項相關數值的比率揭示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種分析方法。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也稱因素替換法、
連環替代法,它是用來確定幾個相互聯繫的因素對分析對象一一綜合財務指標或經濟指標的影響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採用這種方法的出發點在於,當有若干因素對分析對象發生影響作用時,假定其他各個因素都無變化,順序確定每一個因素單獨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禁忌
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談
財務分析重在揭露問題,查找原因,提出建議。所以分析內容應當突出當期財務情況的重點,抓住問題的本質,找出影響當期指標變動的主要因素,重點剖析變化較大指標的主、客觀原因。這樣才能客觀、正確,評價、分析企業的當期財務情況,預測企業發展走勢,針對性的提出整改建議和措施。那種面面俱到,鬍子眉毛一把抓的做法勢必是“盲人騎瞎馬”,寫出的財務分析要么是應筆墨不痛不癢;要么是羅列現象不知所云的流水帳;充其量也只能是浮光掠影似的情況簡介,這樣文牘似的財務分析對企業挖潛堵漏,完善管理沒有絲毫價值。
忌千篇一律,文章格式化
每一個時期的財務分析無論是形式和內容都應有自己的特色。內容上的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形式上的靈活、新穎、多樣,是財務分析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首要條件。形式呆板,千篇一律,甚至抽換上期指標數據搞“填空題”似的八股文章,是財務分析之大忌。
財務分析本來就專業性強,形式上的呆板、內容上的千篇一律,其可讀性必然弱化,久而久之財務分析勢必變成可有可無的東西。要煥發財務分析的生機和活力,充分發揮其為領導決策當好參謀的職能,對財務分析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要來一番刻意求新、求實。從標題上就不能只拘泥於“×××單位××季(月)財務分析”這單一的格式,可靈活的採用一些濃縮對偶句對當期財務狀況進行概括作為主標題,也可引用一些貼切的古詩來表述,使主題精練,一目了然。在表述手法上,可採用條文式敘述,也可穿插表格說明;可三段式(概況、分析、建議),也可邊分析、邊建議、邊整改;分析既可縱向對比,也可橫向比較。總之財務分析不應拘泥於一個模式搞“萬馬齊喑”。
忌只是數字的堆砌羅列
要分析指標變化,難免沒有數字的對比,但若僅停留於羅列指標的增減變化,局限於會計報表的數字對比,就數字論數字,擺不出具體情況,談不清影響差異的原因,這樣的財務分析只能是財務指標變動說明書或者說是財務指標檢查表的翻版。這種空洞無物,枯燥死板的“分析”肯定不會受歡迎。
只有把“死數據”與“活情況”充分結合,做到指標增減有“數據”,說明分析有“情況”,彼此相互印證、補充,財務分析才有說服力、可信度,邏輯性才強,可操作性才大。
忌淺嘗輒止,停留於表面現象
往往表面良好的指標後面隱藏著個別嚴重的缺點、漏洞和隱患,或若干難能可貴的某些優點被某些缺點所沖淡。這就要求既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又不要就事論事;而要善於深入調查研究,善於捕捉事物發展變化偶然中的必然,抱著客觀的姿態,克服“先入為主”的思想,通過占有大量的詳細資訊反覆推敲、印證,來一番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加工、分析,才會得出對企業財務狀況客觀、公正的評價。如,僅指標的對比口徑上,就要深入調查核實,換算其計價、標準、時間、構成、內容等是否具有可比性。沒有可比性的指標之間的對比,只能扭屈事物的本來面目,令人誤入歧途。
忌報喜不報憂
真實、準確、客觀是財務分析的生命。要診斷、觀察企業經濟運行狀況,維護企業機體健康運行,就應敢於揭短,敢於曝光,才不會貽誤“病情”,才能“對症下藥”。成績不講跑不了,問題不講不得了。所以財務分析既要肯定成績,又要揭露企業中存在的問題;既要探尋影響當期財務情況變化的客觀因素,更要側重找出影響當期財務情況變化的主觀原因。實事求是,客觀全面的分析,才能有的放矢的揚長避短,興利除弊,努力為企業的挖潛睹漏,開源節流服好務。
忌上報不及時
財務分析是企業領導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同時也是企業財務人員參與企業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議的最有效途徑,其指導性的價值就在於其時效性。企業經濟信息瞬息萬變,時過境遷的財務分析對企業改善經營管理的作用將大打折扣。財務分析的上報應與會計報表上報同步,並形成制度化。
忌專業味太濃
財務分析主要是服務於企業內部經濟管理的改善,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為領導當參謀,讓民眾明家底的手段。所以財務分析應儘量淡化專業味,少用專業術語,多用大眾辭彙,力戒矯揉造作、莫測高深;做到直接了當、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八、財務分析要回歸到對業務的分析上
財務分析最後要回歸到對業務的分析上,有效的財務分析應該可以用財務數據及財務專門的分析方法來印證業務經營狀況,切忌用一個財務指標去評價另一個財務指標,流於表面,對企業運營沒有實質幫助。因此,財務人員一定要培養自己對業務的敏感度和直覺,將分析落到業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