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治大學

台灣政治大學

台灣政治大學(英語: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NCCU),即“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坐落在中國台灣省台北市文山區,是台灣地區在文法商及管理學科中的頂尖院校,是台灣“台成清交政”五大名校之一,為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

根據2016年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台灣政治大學在政治、國際研究、法律、傳播與文化傳媒學科上位居世界百強,文學、教育、人類學等位居世界二百強。

政大商學院已通過AACSB商管認證、AACSB會計認證以及EQUIS認證。根據Eduniversal的調查,學院位於頂尖商學院之列(TOP Business School)。《英國金融時報》公布2012年全球商學管理碩士(Financial Times Masters in Management)排名,政大商學院全球第41名。2018年10月,政大商學院加入PIM全球高水平商學院合作平台,為全球第65個會員學校。

學校前身為1927年中國國民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首任校長為蔣介石。1946年“中央政治學校”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1949年國府遷台以後,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在1954年主動作出讓政治大學在台北首先復校之動議,在台北木柵復校。1955年成立大學部。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占地面積106.5公頃,教師681人,學生16338人。 作為一所以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見長的綜合型大學,政治大學以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新世紀領導人為重要使命,是培養政府行政機關及司法機關公務員的搖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國立政治大學 
  • 英文名: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 簡稱:政大,NCCU
  • 創辦時間:1927年(1954年在台復校)
  • 類別:公立大學
  • 學校類型:綜合
  • 屬性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AACSB國際商學院協會
    EQUIS歐洲管理髮展基金會
    亞太商學院聯合會AAPBS
  • 所屬地區:中國台灣
  • 現任校長周行一
  • 知名校友宋楚瑜蕭萬長林毅夫張雨生吳青峰陳綺貞林依晨
  • 主管部門:台灣教育主管部門
  • 校訓:親愛精誠 
  • 校歌:《國立政治大學校歌》
  • 主要院系:文學院、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傳播學院、外國語文學院、國際事務學院、教育學院 
  • 學校地址:中國台灣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歷史沿革,辦學源頭,兩校合併,在台復校,學術研究,研究成果,科研平台,學術資源,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師資力量,優勢學科,教學建設,合作交流,社會聲譽,文化傳統,校訓,校徽,校歌,活動,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校長,校園環境,知名校友,政治界,學術界,商財界,新聞界,文藝界,

歷史沿革

辦學源頭

中國國民黨於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黨務學校,負責北伐期間國民黨幹部的教育訓練。
校園內蔣中正軍旅戎裝雕像校園內蔣中正軍旅戎裝雕像
1927年,蔣中正以“清黨”剷除黨內中國共產黨勢力後,原先準備成立“宣傳訓練院”,但後來代之以“中央黨務學校”。中央黨校校訓與1924年成立的黃埔軍校相同,並於1927年經首任校長蔣中正敲定。創校初期借用國立東南大學校舍,至該校改組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後,接收校產以為為永久之校址。課程著重黨務及社會運動、政治宣傳,授課內容則分為理論、歷史、地理和組織。 政大正門口校碑中央黨務學校因屬“黨國一體”時代重要的黨國菁英培訓學校,蔣中正親任校長表示重視之程度。但蔣氏並無暇管理中央黨務學校校務,實際負責學校運作者乃副教務主任羅家倫、副訓育主任谷正綱及副總務主任吳挹峰等人。
1929年,中央黨務學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初設政治、財政、地方自治、社會經濟四系,後來又增設教育和外交等系。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政治學校遷至重慶小溫泉,並將科系調整為法政、經濟、外交、新聞、地政五系,爾後又成立新聞事業專修班、新聞專修科、地政專修科、會計專修科、統計專修科、語文專修科。功能上說,中央政治學校是中國國民黨訓政時期培育國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地位類似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中央黨校”。
蔣中正先生雕像蔣中正先生雕像
1944年,為擴大訓練青年幹部,三民主義青年團創立“中央幹部學校”,以重慶復興關為校址,由蔣中正擔任校長,蔣經國出任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一職。初設研究部,主要研究政治、經濟,主要招生對象為各國立大學畢業生,3期共培訓幹部五百餘人。後增設專修部,計有地方自治科、師範科、管理科、生產科等四科,並增設東北青年訓練班。抗戰後期,在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之時,中央幹部學校開始附設青年軍政治工作幹部訓練班,由蔣經國兼任班主任一職。中央幹部學校在性質上,可對應至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之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兩校合併

1946年“中央政治學校”與“中央幹部學校”合併,定名為“國立政治大學”。改制後的國立政治大學於南京紅紙廊(今南京建業路168號)原址復校,正式納歸國家教育體系。校長改為專任制,但依舊由蔣中正擔任永久名譽校長。
百年樓內陳百年先生雕像百年樓內陳百年先生雕像
1949年國民黨政權在大陸全面潰敗,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政大南京校址為中共所接收,學校被迫再度流離,歷經了杭州、廣州、重慶等地遷徙。一部分遷到四川的政大師生,以少量劣質兵器,投筆從戎,參與國共內戰,經過蘇場遭遇戰和大邑包圍戰後,僅有少數學生虎口生還,爾後以軍籍身份轉由香港進入台灣。

在台復校

國民黨來台後,因為原計畫反攻大陸,並無在台灣恢復大陸地區國立大學的構想。但隨著反攻無望逐漸明朗,黨政高層開始思索增設高等院校之計畫,進而意識到培養本地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由於政大以往為國民黨黨校,具指標性;且曾為培育高等公務員的搖籃,素有口碑,加上當時日本統治時代留存的高教機構已無法負荷國府遷台導致之人口遽增的升學需求等因素,1954年行政院批准國立政治大學在台北縣木柵(今台北市文山區)復校,成為嗣後大陸各國立大學如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在台復校之先驅。政大在台設校首任校長是日本東京大學畢業,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哲學學者陳大齊先生,初設行政、公民教育及新聞等三個研究所。
政治大學政治大學
1955年恢復成立大學部,有教育、政治、新聞、外交、邊政五學系。
2017年9月7日,台灣政治大學召開“馬拉松式”校務會議,上午確定校歌新舊版本並行,下午通過2座蔣介石銅像遷移1座。至於是保留學校後山圓環道的“蔣介石戎馬像”,還是中正圖書館裡的“蔣介石馬褂坐姿像”,將留在下次校務會議討論。

學術研究

研究成果

頂尖大學計畫拔尖研究團隊
在“教育部”5年500億頂尖大學計畫的支持下,學校以“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選舉研究”、“創新研究”三拔尖研究團隊獲得第二期頂尖大學計畫支援。此三主軸綜整了學校相關研究領域資源,也成為學校重要的發展特色;2011年至2014年三拔尖研究團隊也產出豐富的研究成果。
1、兩岸關係與中國研究
在研究產出上,此計畫團隊出版專書49本( 含5本英文專書),SSCI 期刊43篇,TSSCI共54篇、THCI Core共9篇,規畫中預計出版的英文專書7本和中文專書16本。本計畫每季對全球發行中英文電子報,與中國研究學圈分享各項成果。同時,本計畫強化既有之英文《Issues and Studies》期刊,中文《中國大陸研究》季刊,以及英文之《Strategic Vision》(政策研究);同時,人文中心亦發行《東亞觀念史集》,法學院則已於102年出版新的中、英文期刊《NCCUChina Law Review》。
2、選舉研究
“民主選舉與公民參與”(Elections andCitizen Participation,簡稱ECP)計畫自2011年4月起開始執行,計畫執行單位為學校選舉研究中心。ECP團隊成員共發表了99篇期刊論文(包括18篇SSCI、2篇SCI、54篇TSSCI期刊論文)、65篇專書專章、167篇研討會論文。專書方面,中文專書《2012年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變遷與延續》、《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均已於102年出版。英文專書《Elections inTaiwan and Japan under the Mixed-MemberMajoritarian System》、《The Taiwan Voter》2016年出版。ECP團隊以第一期頂大計畫;“亞洲選舉研究”(Asian Election Studies,AES)建立的平台為基礎,近年繼續推動在韓國(2011、2014年)、日本(2012年)與台灣(2013年),分別舉辦AES第三至六屆國際研討會,並開始規畫2015年在日本舉辦第七屆AES國際研討會。
3、創新研究
此團隊共出版專書28本,SCI、SSCI、A&HCI類論文140篇,TSSCI共37篇。此外,結合產學力量,推動多項以台灣當前關鍵議題有關之產學合作計畫,如與中華電信合作“蹲點·台灣”暑期駐點拍攝暨志工服務計畫 。 與 中央社、雅虎奇摩合作 “ Y o u rNews”;與公共電視合作公民記者校園採訪中心。與宜蘭縣數位中心進行產學合作,研發出uvoyage服務平台。與創意引晴旅遊手札合作FunTrip、HuayuNavi、Plastory App;與故宮合作,探討如何有效地利用公司或組織的社群媒體或APP遊戲進行創意行銷;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進行產學合作,追蹤調查台灣民眾暖化意識,透過記者會發布合作結果,做為環境教育與宣導參考。
論文成果
2010至2014年度國際期刊論文發表統計
類別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累計
SSCI
128
138
154
142
171
733
SCI(E)
137
104
102
122
118
583
AHCI
9
17
11
8
11
56
TSSCI
168
152
127
97
124
668
(參考資料)
研究獎項
1、趙順良教授榮獲2013年“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致力於歐陸比較文學研究,英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趙順良以一本專書與一篇知名國際期刊論文,剖析“詭態詩學”與人類情感、美學間的關係,獲頒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
四維堂四維堂
2、李蔡彥教授榮獲2013年台灣計算機會議NCS2013最佳論文獎。
3、阮若缺教授榮獲2013年學術騎士榮譽勳章。
4、陳志銘教授等72人榮獲“科技部”2013年度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措施獎勵;車行健教授等72人榮獲科技部103年度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措施獎勵。
5、陳明吉教授榮獲2013年度“科技部”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創作獎指導教授。
6、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陳聖智以《社群網路作為人際關係載體之資料探勘代理人》獲得第十九屆資訊管理暨實務研討會“最佳論文獎”,以及2013年溫世仁服務科學新苗獎,接連獲學術界肯定。
7、何萬順教授榮獲2014年度“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8、唐揆教授2014年榮獲第58屆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學術獎。
9、唐揆教授2014年榮獲“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院士。
10、蘇偉業教授榮獲2014年台灣公共行政群,各院系所下也設立各研究中心。2013-2014雙年報卓越研究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最佳論文獎。
11、梁定澎講座教授於2014年榮獲美國資訊系統學會(The Association forInformation System, AIS)“LeoAward”終身成就獎,這是資管領域崇高榮譽,也是這項獎項設立以來,首位華人得主。
12、英文系副教授卜道 ( David Blundell)2014年以“曙光:安貝卡博士與他開創的印度新紀元 ”(Arising Light: Dr B. R. Ambedkarand the Birth of a New Era in India)紀錄片在越南舉辦的聯合國衛賽節(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的影展中代表台灣獲得最佳紀錄片。

科研平台

校級研究中心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美洲暨歐洲研究所(第一研究所)
亞洲暨太平洋研究所(第二研究所)
中國政治研究所(第三研究所)
中國經濟暨社會研究所(第四研究所)
選舉研究中心
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公民社會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台灣研究中心
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中心
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
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院屬研究中心
文學院
宗教研究中心、現象學研究中心、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心、身體與文明研究中心、人權史研究中心、東亞文學研究中心、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文學研究所
法學院
民法研究中心、公法研究中心、刑事法學研究中心、基礎法學研究中心、財經法研究中心、勞動法與社會法研究中心、中國大陸法制研究中心、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理學院
神經科學研究所、套用物理研究所
社會科學學院
台灣房地產研究中心、人工智慧經濟學研究中心、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地方政府研究中心、財稅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國防事務研究中心、國土政策研究中心、預測市場研究中心、國家發展研究所、勞工研究所、社會工作研究所
教育學院
校長培育研究中心、華文測驗與教育評鑑研究中心
外國語文學院
翻譯中心、伊斯蘭文明與思想研究中心、歐洲文化研究中心、跨文化研究中心、外文中心、語言學研究所
國際事務學院
世界貿易組織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戰略與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獨立國協研究中心、兩岸政經研究中心、東亞研究所、俄羅斯研究所
傳播學院
研究暨發展中心
商學院
商業經濟理論與數量方法研究中心、國際商情預測中心、國際經貿組織與法律研究中心、亞太金融研究中心、國際經貿政策研究中心、銀行研究中心會計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推廣研究中心、財務工程暨衍生性商品研究中心、新興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信義房屋仲介股份有限公司捐贈下,於2000年8月1日正式成立)、電子商務與投資理財研究發展中心、科技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投資人研究中心、資料採礦研究中心、保險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民意與市場調查研究中心、北區中小企業研訓中心、台灣智慧資本研究中心、品牌研究中心、服務科學研究中心、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參考資料)

學術資源

學術期刊
《問題與研究》
為一TSSCI等級的學術性季刊,以探討國際關係、比較政治、區域研究、國際經濟等問題為宗旨。期刊榮獲2017年“台灣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獎”。
《中國大陸研究》
為一TSSCI等級的學術性季刊,研究中國大陸問題之學術性、資訊性刊物,著重探討大陸之意識形態、黨政、經濟、文教、社會、軍事諸方面問題。期刊榮獲2017年“台灣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獎”。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根據2017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9個學院,分別為文、理、社會科學、法、商、外國語文、傳播、國際事務及教育學院,34 個學系、1 個學士學位學程(傳播學士學位學程)、1個院大一大二不分系(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47個碩士班、10個碩士學位學程、35個博士班、4個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14個碩士在職專班及6個全英語學位學程(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國際經營管理英語碩士學程、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及套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學校院系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理學院
套用數學系
心理學系
資訊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
政治學系
社會學系
財政學系
公共行政學系
地政學系
經濟學系
民族學系
法學院
法律學系
商學院
金融學系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會計學系
統計學系
企業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財務管理學系
外國語文學院
英國語文學系
阿拉伯語文學系
斯拉夫語文學系
日本語文學系
韓國語文學系
歐洲語文學系
土耳其語文學系
傳播學院
新聞學系
廣告學系
廣播電視學系
實習廣播電台
國際事務學院
外交學系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幼兒教育研究所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教師研習中心
師資培育中心
國際學院(籌)
-
(參考資料)
校區機構
單位機構
所在地址
單位面積(公頃)
政大校本部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4號
94.96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台北市文山區萬壽路64號
1.93
公共行政與企業教育中心
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87號
0.56
附設實驗幼稚園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二段66號
0.53
附設實驗國小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路三段12號
0.72
附設高級中學
台北市文山區政大一街353號
2.06

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有教授309人,副教授233人,助理教授122人,講師17人。

優勢學科

《泰晤士高等教育》2009年的世界大學排名分領域調查,政大在“社會科學”一項獲評為全球第240名(全台第二)。
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分領域調查,政大在“社會科學”第214名,“人文與藝術”全球第163名。
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評比成績,在藝術人文領域的大學中,政大在“現代語言”類別介於全球50-100名區間,是台灣唯一進入百大的學校。
2012年政大外語學院於QS世界大學排名之“現代語言”類排名29名。
2012年遠見雜誌與104人力銀行針對大學品牌力所做的大學評鑑,政大綜合排名居國內第5,其中在“商管/財經”學群中及“法律/政治”學群排名第一領先全國。
2013年,根據遠見雜誌公布的2013全台大學聲望調查,政治大學是全台灣高中生'“最想就讀學校”第2名''',若依照九大學科領域做分項排名,政大奪下“商管∕財經”、“語言∕人文∕社會科學”、“法律∕政治”、和“媒體∕傳播”共四項最想就讀學校第一,超越台大的“資訊∕工程∕電機”、“數理化∕生命科學”、“醫療∕衛生∕護理”三項分組第一。
根據2016年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台灣政治大學在政治、國際研究、傳播與文化傳媒學科上位居世界百強,文學與人類學位居世界二百強。

教學建設

政治大學為培養政治、管理及新聞人才的主要機構,中央政治學校時期,曾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辦新聞學院,並同燕京大學復旦大學為當時中國新聞學院三校之一。
綜合樓綜合樓
中央政治學校是當時國家唯一的司法官訓練中心,並負有國家文官學院的職責,培訓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及普通考試的人員。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同稱為是中國的“文武兩校”,為國家培養軍官與文官。
政治大學為首間提供中文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府,商學院同獲得了AACSB及EQUIS認證,並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設立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該校現階段致力於推動海峽兩岸學術交流與合作。現與多所高等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等校簽有合作交流協定。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有學術交流往來。
政大設有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社會科學資料、電子計算機、國際教育交流、附設公務人員教育、國際關係研究、選舉研究、第三部門研究、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國大陸研究與台灣研究等中心。除此之外,並有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實驗國民國小及幼稚園一所,該校擁有自幼稚園、國小、中學以迄大學、碩、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制。在教學與研究方面,該校每年均聘請國內外學者專家,擔任各項課程教學與研究,有專任教師六百餘人,研究員七十餘人,兼任教師二百餘人,高學歷教師年年增加,師資陣容日益壯大。
中正圖書館中正圖書館
學校將傳承人文社會科學的優良傳統,發揚追求宇宙真善美之大學精神,培養具備“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之新世紀領導人;擁有豐實的文、理、社會科學基礎學門,同時保有法、商、傳播、公共事務、國際事務、外語、教育、數位科技等專業智慧型,進一步強化人文、科技與社會的對話能力,涵養公民智慧與素養。並以美國哈佛大學為標竿,契合時代脈動、引領教育創新、開拓知識社會,成為一流的人文學術殿堂,在教學、研究、服務、校園、國際化等各方面,展現該校獨一無二的特色。
除此之外,政治大學擁有附屬高級中學、附設實驗國民國小及幼稚園。政大擁有自幼稚園、國小、中學、大學、碩、博士班的一貫完整學制,在校學生人數共15000餘人,專任教師600餘人,研究員40餘人。未來政大將傳承人文社會科學的優良傳統,在人文、社會、法、商、傳播等學術領域中,兼重教學與研究、並行理論與實務、均衡國際化與本土化,強化人文、科技與社會之間的對話,促成學術研究的多元發展,以打造國際一流的人文社會學術殿堂為願景,培養具有“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新世紀領導人。
商學院大樓-台灣第一商學院商學院大樓-台灣第一商學院
政治大學為接受“邁向頂尖大學計畫”補助的研究型大學之一,與同為在台復校的台灣清華大學及台灣交通大學為台灣地區知名院校之一。
政大是台灣知名的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大學,在法商、傳播、國際事務、外語等領域尤其知名,並且為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獲選學校之一。
政大曆年大學聯考人文社會組科系錄取分數在台灣各大學中位居前二志願,自然科學組科系錄取分數也位居前五志願,為許多高中生所嚮往。
唯其因學術發展以人文及社會科學為主,研究強項也主在國內與區域議題,且理學院規模較小,皆不利於在以“國際期刊發表數量”作為評量指標的排名表現,因此政大在許多世界大學排名皆較難名列前茅,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僅被評為“全球第400至500餘名的大學”,另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公布的2012年亞洲最佳大學排行榜,政治大學名列第113位,相較於2011年上升14名。
研究生課程
文學院
華語文教學碩/博士學位學程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理學院
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資訊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社群網路與人智計算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
社會科學學院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亞太研究英語博士學位學程
套用經濟與社會發展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法學院
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
商學院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國際經營管理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BA)
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
外國語文學院
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中東與中亞研究碩士學位學程
傳播學院
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
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在職專班
博士班
國際事務學院
國際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
中東與中亞研究碩士學位學程
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
教育學院
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輔導與諮商碩士學位學程
(參考資料)
校區機構
考試成績
學校司法官錄取人數全台第一;2008年公務人員特考第二次司法人員考試,190名新科司法官中,政大法律系共有53人上榜,錄取人數排名全台第一。

合作交流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大學與政大三方,於2006年12月23日簽定學術合作契約,建立通識教育及生物科技管理學程合作模式,仿效美國哈佛大學與周邊教學醫院之“群醫照顧系統(Partners HealthCare system)”整合,結合人文科學、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的資源。為鼓勵學生至外校選修不同領域的通識課程,凡政大學生至簽約合作學校選修通識課程,一律承認其通識學分,與政大簽約的學校包含國立陽明大學、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國防醫學院及台北醫學大學,合作通識課程如藝術方面“與大師相遇”系列,邀請焦雄屏(電影)、朱宗慶(打擊樂)、胡德夫(民謠)、劉克襄(生活美學)等藝術專家學者開班授課;醫學方面,則有陽明大學潘懷宗老師(現代流行疾病)、翟建富老師(醫學基礎)等,跨校合作授課,為學生提供更多元豐富的通識教育課程。此外政大的科技管理研究所也與國立陽明大學合開“生物科技管理學程”。
羅馬廣場羅馬廣場
政大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台灣科技大學中央大學中正大學共八校所組成的EMBA教育聯盟,打破校際限制,混合分組,期望以跨校的研討方式,讓各校EMBA學生充分聯誼與學習。混合分組除讓知識學習上能更加完整外,從北到南的串連網路,讓學生跨越了校際、地理限制,擴大人脈知識網,同時增加同業或異業結合交流的機會。

社會聲譽

政大商學院是台灣唯一的國際商學研究生論壇(GBF)成員。
中正圖書館中正圖書館
政大商學院是台灣少數獲得AACSBEQUIS認證的商學院。
台灣高等教育司評鑑商學院為全台第一。
據亞洲華爾街日報針對各國大學MBA的調查中,政大與澳洲悉尼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同獲企業家和人力資源經理票選為亞太地區最具能力培育優秀與有潛力MBA的學校。
在《Asia Inc.》雜誌調查中公布的東亞前十大商學院排名,政大為亞洲第九(全台第一)。
《英國金融時報》公布2012年全球商學管理碩士(Financial Times Masters in Management)排名結果,政大商學院全球第41名(全台第一)。
依據在歐洲的《Eduniversal商學院排名網》2012年的資料,其中政大位在“頂尖商學院”之列,為全台第一。
依據《The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在一項針對各國大學MBA的調查中,政大與澳大利亞的雪梨大學、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學等,同獲企業家和人力資源經理人票選為該地區最具能力培育優秀與有潛力MBA的學校。
2013年發布的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中,在兩岸四地高校中列第72位,台灣地區第23位。
企業最愛大學生綜合排名全台第五,文學院、教育學院皆為台灣前二名,法學院、商學院排名更為全台第一。

文化傳統

校訓

親愛精誠
四維堂內蔣中正先生所書匾額四維堂內蔣中正先生所書匾額

校徽

學校校徽采“中華民國”“國花”梅花形及國旗青紅白三色表示為國育才之意。
校徽校徽

校歌

政大校歌里因而有“吾黨”、“三民主義”等辭彙,被外界質疑“黨國”意識深刻。學生多次發動聯署廢除校歌,拒絕校內一年一度合唱比賽“文化杯”把校歌列為指定曲,甚至傳出“罷唱”等事件,許多師生展開辯論,認為應讓“黨歌”走入歷史。政大2016年正式成立“校歌檢討委員會”,召開多次校務會議,2017年7月提案修正,於9月7日新學期第一次校務會議逐句討論表決,通過新校歌方案。政大新校歌逐句修正與表決,確認歌詞是否適當,最後決議把“革命”改成“革新”、“命令”改成“理念”、“實行三民主義”改成“實踐民主法治”、“吾黨”改成“我們”等,同時保留舊版校歌,新舊版本並行,學生可自行選擇喜愛的版本傳唱。未來在畢業典禮等重要場合,播放校歌時僅會播放歌曲旋律版,不會影響歌詞。
詞/陳果夫,曲/李抱枕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我們就是管理眾人之事的人
管理眾人 要身正 要意誠
要有服務的精神 要有豐富的智慧型
學生公寓學生公寓
革命建設為民生
命令貫徹 篤信力行
任勞任怨負責任
實行三民主義是吾黨的使命
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
完成使命 擔負責任
先要我全校員生親愛精誠
進而使我 全國同胞
親愛精誠 親愛精誠

活動

包種茶節
包種茶節活動旨在配合大學多元入學,針對尚在高中就讀之學生及其家長,與有意願報考該校研究所或在職專班之大學生及社會人士,藉由教職員工與全體學生群策群力專業及活潑生動之表現,面對面的提供該校各院系所之特色介紹和解說,親身感受該校各院系所及校園學習環境之美。期能得天下之英才,能不斷傳承和持續該校教學與研究卓越之美譽,確立政治大學獨具之校園文化形象。
金旋獎
根據《政大校刊》的記載,金旋獎最早可能始於1980年三月。金旋獎早期是代聯會(後改為學生會)主辦的學生歌唱比賽,在1990年左右開始聞名校際,因為與電視台、報社的合作,曝光率大增,也使得金旋獎受到娛樂圈的注目,成為唱片製作人挖掘歌壇新秀的場合,演出令人驚艷的參賽者如未能入圍,也有機會受評審或製作人青睞而“收到名片”,而且參賽資格逐漸開放給全國大專院校學生參加,使得比賽更為競爭。
自強學生宿舍自強學生宿舍
到了2000年左右,金旋獎更有看頭,因為除了獨唱組、合唱組(含重唱及男女對唱)與創作組,新增團體創作組,呼應學生樂團風起雲湧的熱潮;此外,出現各有不同的主題呈現,例如十八屆的西部狂野風、十九屆的奇特風、二十屆的夢想風。
金旋獎贏得明星夢工廠的美名,如張雨生陳珊妮陶晶瑩蘇打綠陳綺貞林依晨等歌手與主持人,都是當年從金旋獎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此外還有“文化杯”和“校園馬拉松”等。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校長
周行一
副校長
王振寰、張昌吉、陳樹衡
(參考資料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國立政治大學:南京時期
第一任校長
1946-1947
第二任校長
1947-1949
代理校長
1949-1954
台灣政治大學:台北時期
第一任校長
1954—1959
第二任校長
劉季洪
1959—1973
第三任校長
1973—1977
第四任校長
歐陽勛
1977—1986
第五任校長
1986—1989
第六任校長
張京育
1989—1994
第七任校長
1994—2000
第八任校長
2000—2006
第九任校長
2006—2014
代理校長
林碧炤
2014
第十任校長
2014—

校園環境

政大十景
“日升”:“朝迎晨曦登樟山”,太陽從指南山脈升起後,從政大圖書館廣場經過濟賢橋,沿環山林道步行、呼吸芬多精,到達政大最高處樟山寺,從這裡欣賞大台北的晨曦景觀是人間一大享受。
國際大樓國際大樓
“日落”:“暮送夕陽步長堤”,政大長堤是欣賞日落水岸景色的好所在,從萬壽橋或道南橋旁,沿著景美溪眺望恆光橋,經過醉夢溪畔、渡賢橋、濟賢橋、圖書館、井塘樓、社資中心,往登山道步行至指南宮,大屯山脈和觀音山景色盡收眼底。
“春耕”:“醉夢溪畔品學思”,醉夢湖位於百年樓和季陶樓之後,從四維堂與行政大樓出發,經過風雨走廊、渡賢橋、傳播學院、道藩樓轉行健道方向,來到政大精神堡壘廣場即可到達,是春季賞景的所在。
“夏耘”:“環山森林浴創想”,環山三道是政大人最喜愛的夏耕步道,上通涼亭公園的相思樹林、下接醉夢溪畔步道,夏天的油桐花開是最迷人的時刻,讓片片段預告瓣灑落在肩頭。
政治大學正門遠望政治大學正門遠望
“秋收”:“好漢登坡眺願景”,環山一道在秋天時楓葉片片,從政大藝文中心、蔣公銅像前、向左登上好漢坡,從自強宿舍欣賞大台北盆地的秋景,令人身心愉悅,是許多政大人相當懷念的所在。
“冬藏”:“紅櫻綻枝望新年”,過恆光橋從後山校門進入政大校園,經過楓香大道、環山二道到達自強九舍,即可看到左側坡地的山櫻花在冬天盛開,枯枝與桃紅、粉紅的顏色成為對比之美。
“親民”:“景美溪畔踏車行”,景美溪畔是騎腳踏車慢游的好所在,可將溪畔景觀盡收眼底,政大校園中最大型建築綜合院館旁是停車駐足欣賞景美溪左岸景觀的絕佳去處。
“愛物”:“指南山下觀魚游”,指南山下的醉夢溪有著迷人的景色,野薑花盛開的清香帶領我們到與景美溪交會的河口,4個親水步梯讓民眾觀賞魚群和戲水,享受自然的樂趣。
中正圖書館內蔣中正先生訓誡雕刻中正圖書館內蔣中正先生訓誡雕刻
“精實”:“四維堂內學堅毅”,進入政大校門第一棟建築即四維堂,禮、義、廉、恥之四維是復校時所推廣各級學校的共同校訓,當時四維堂是學生主要集會場所,成為政大的精神象徵。
“誠心”:“八德道路習鴻儒”,八德道號稱政大第一大道,精神即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東自逸仙樓、學思路、研究大樓、商學院大樓、信息大樓、銜接集英樓,是政大校園裡的主要教學區。

知名校友

政治界

陳涵 曾任台“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
陳武雄 曾任台“行政院農委會主委”
程建人 曾任台“外交部部長”
邱創煥 曾任台灣“考試院院長”、台灣省政府主席
孔德成 孔子第七十七世嫡長孫,曾任台灣“考試院院長”
關中 現任台“考試院院長”,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郭俊次 現任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
徐立德 曾任台“行政院副院長”、“經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
許信良 曾任民進黨主席
許水德 曾任台“考試院院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胡志強 現任台中市市長,曾任台“外交部部長”
胡為真 胡宗南長子,現任台灣“國安會秘書長”
蕭萬長 曾任台灣地區副領導人“行政院院長”
金溥聰 曾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李煥 曾任台灣“行政院院長”、中國國民黨秘書長
李元簇 曾任台灣地區副領導人、政治大學校長
果夫樓果夫樓
呂桔誠 曾任台“財政部部長”
宋楚瑜 現任親民黨主席,曾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台灣省長
王建煊 現任台灣“監察院院長”,曾任“財政部部長”
蘇起 曾任台灣“行政院陸委會主委”、“國安會秘書長”
尹啟銘 曾任台“經濟部部長”
王清峰 曾任台“法務部部長”
歐鴻煉 曾任台“外交部部長”
楊進添 曾任“外交部部長”
詹春柏 現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
周美青 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配偶
鐘榮吉 現任台肥公司董事長,曾任台灣“立法院副院長”、親民黨秘書長
施文森 台“司法院”大法官
許玉秀 台“司法院”大法官
王和雄 台“司法院”大法官
楊與齡 台“司法院”大法官
姚瑞光 台“司法院”大法官
汪錕 前台灣“行政院”主計長
韓國瑜 高雄市市長

學術界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教授,曾任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
陳雲英特殊教育專家、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特殊教育室主任、全國政協委員、林毅夫之妻
胡鴻烈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兼校監,曾任香港立法局議員、全國政協常委
吳思華 曾任政治大學校長、現任台“教育部部長”
鄭瑞城 曾任政治大學校長、“教育部部長”
鄭丁旺 知名會計學者、曾任政治大學校長
陳治世曾任政治大學校長
張京育 曾任“行政院陸委會主委”、政治大學校長
胡萬川 神話專家、東海大學教授
董金裕 經學、理學專家、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李豐茂 道教專家、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道長
林明德 民俗藝術專家、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蔡欣欣 古典戲曲專家、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
蔡哲茂 古文字與古代史專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中文系兼任教授
陳維德 書法家、明道大學講座教授
許雪姬 台灣史專家、“中央研究院”台史所所長
單德興 “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彭小妍 “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包宗和 台灣大學副校長
李丁贊 台灣清華大學社會所教授
高安邦曾任開南大學校長
金耀基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蔣永敬 知名歷史學家、曾任政大歷史所所長
黃雪玲 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主任
胡春惠 知名歷史學家
曾志朗 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任“教育部部長”
李雅卿 知名教育家
林碧炤 現任政治大學副校長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和風談判學院主持人、國際新聞主播、中國時報主筆
賴來焜 玄奘大學法學院院長
許士軍 政大企管系主任、政大企管所長、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行銷學系主任
徐佳士 曾任政大教授兼文理學院院長、撰寫了華語世界第一本中文大眾傳播理論教科書
王又鵬 實踐大學教授兼教務長、管理學院院長
王耀德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
於宗先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鄭貞銘 “台灣傳播學之父”、香港珠海學院新聞暨傳播研究所所長
張榮豐 台灣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
張家宜 淡江大學校長
張玉法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周策縱 國際著名紅學家和歷史學家
周逸衡 企業管理學者、國立中山大學副校長
朱建民 國立四川大學代訓導長及總務長、政大政治系主任、政大外交所所長、政大法學院院長、政大教務長
陳惠馨 曾任政大法學院院長、法律系教授
游梓翔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傳播研究所所長
張怡筠 心理學專家
江岷欽 實踐大學教授、知名時事評論員

商財界

姜豐年 曾任新浪網董事長、薪傳國際文化傳播集團董事長
胡玉城 中時分類廣告/太平洋寬頻/東森寬頻/美國宏碁大觀園副總經理、美國休士頓LIVESNG/城市電通/雲端智慧園區執行董事
張忠謀台積電董事長、台灣“半導體教父”(政大名譽商學博士)
賴國洲 台視董事長
周俊吉信義房屋董事長
李蔚華 美南新聞集團總裁
林全世 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明憲 財團法人林維吾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林明成 華南金控董事長
梁成金 新光商業銀行董事長
許德南 合作金庫董事長
粟明德 新光鋼鐵董事長
宋學仁 高盛投資亞洲區副總裁
白崇亮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
唐雅君亞力山大健身房董事長
蔡哲雄 台灣金控董事長
魏幸雄 中華航空董事長
王文欣 台灣無印良品總經理
武冠雄 海外投資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遠東商銀董事
吳容明 台糖董事長
葉新明 台灣土地銀行董事長
尹衍梁 潤泰集團總裁、大潤發董事長
楊慰芬 錸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林朝賢 翰林國際工藝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科甲 中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胡朝源 祺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靜瑜 鴻海科技集團副總經理
陳尚賢 和成欣業(中國)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黃增添 兆嶺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副總經理
羅鵬程 美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鄧文聰 幸福人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何玉美 香港新億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歷任台灣旅港僑胞婦女會主席
張晁祥 禎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歷任禎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人捷 台灣惠普科技董事長
周吳添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張兆順 第一金控董事長
鐘聰明 順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華上光電副董事長、遠東商銀常務董事
徐平:博士 & EMBA,新加坡政府獎學金獲得者,蘭梅環保科技集團公司創始人之一。留學於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

新聞界

陶晶瑩台灣知名主持人
阮次山香港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周嘉川 台灣第一位女性新聞主播
夏珍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及政治組主任
王尚文 台灣八畝園博物館總經理、中國時報副總經理
何國華 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中央社總編輯、自立晚報總編輯
鄧永雄 香港正文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香港動漫畫聯會理事、香港流行圖書出版協會秘書長
胡立台 願景工作室執行長、曾任聯合晚報總編輯
傅依萍 曾任聯合晚報總編輯
卜大中 台灣蘋果日報總主筆
胡立台 民生報社長
蘇宗怡 TVBS新聞主播
楊鳴 TVBS總經理
周幼群 前中天新聞主播
吳宜婷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及資訊部國語新聞主播及中國組首席記者
璩美鳳 曾任澳亞衛視主播、曾任台北市議員、台視主播
王力行 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黃明明 公視晚間新聞主播
李四端 TVBS副總經理
周玉蔻 知名媒體人
鄭凱云 TVBS主播
陳鳳馨 主播、知名媒體人
鄭同僚 公視董事長
汪仁玠 曾任中國時報主編、小牛頓集團雜誌總編輯、電視台資深製作人及顧問等職,現任電視台總監
石永貴 前台視總經理
李展鵬 澳門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葉宸安 TVBS主播、記者
王志郁 三立新聞台主播
邱立本 亞洲周刊總編輯
陳藹玲 曾任主播,現為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洪淑芬 中天新聞台主播
洪怡惠 中視新聞主播
劉玉嘉 前華視新聞主播
李天怡 三立新聞台主播
江宜汾 中視新聞主播
詹慶齡 TVBS主播
黃逸卿 中天新聞台主播
林益如 現任台視主播
何勁松 現任中視主播、記者、新聞翻譯
林家琪 現任台視新聞主播、記者
張宇 現任台視新聞主播、記者
黃楷元 現任台視主持人、主播、記者
彭佳芸 現任華視主播、記者
李佳玲 現任中視主播、記者
張經義 白宮外國記者團首位中文媒體成員

文藝界

金庸作家、社會活動家(政大外文系肄業)
司馬翎 台灣“綜藝俠情派”武俠小說代表作家
林懷民 台灣著名編舞家、“雲門舞集”創始人
張雨生 著名歌手(外交學系學士)
陳珊妮 台灣知名歌手(新聞學士)
陳綺貞 台灣知名歌手(哲學學士)
吳青峰 蘇打綠主唱(中文與廣告雙學士)
謝馨儀 蘇打綠貝斯手(科管碩士、企管學士 )
史俊威 蘇打綠鼓手(社會學士)
劉家凱 蘇打綠電吉他手(心理學士)
何景揚 蘇打綠木吉他手(公共行政碩士)
林依晨 台灣知名演員、歌手(韓文學士)
劉真 台灣演員、主持人、舞蹈明星
辰亦儒 飛輪海成員之一,演員、主持人、歌手
翁瑞迪(阿本) 演員,演出《18禁不禁》、《黑糖群俠傳》、《死神少女》、《愛上朱古力》等、主持人,主持過《我愛黑澀棒棒堂》、《青春全員集合》、《SS小燕之夜》、《蝴蝶蝴蝶生的真美麗》等,編劇、歌手
高玉穎 政大四姬成員之一
翁子麒 政大四姬成員之一
柯念萱 政大四姬成員之一
沈易儒 政大四姬成員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