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沃沮,古沃沮族的一支。因分布於沃沮區域北部(一說在長白山北)而得名。《後漢書》等稱其“去南沃沮八百餘里”,史界比定分布地區說法不盡一致:一說在今吉林...
沃沮是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朝鮮半島北部的部落。東沃沮大致位於今朝鮮的鹹鏡道,北沃沮大致位於圖們江流域。東沃沮經常被簡稱為沃沮。沃沮南與東濊相鄰。在沃沮...
沃沮故地,漢魏時沃沮族所居之地。沃沮族分南沃沮與北沃沮兩部分,南沃沮占有朝鮮半島蓋馬大山以東,南至今元山以北,北至圖們江附近的沿海地;北沃沮分布在圖們江北...
東漢時,我國東部少數民族所建。 《後漢書·東夷傳》:“ 北沃沮 ,一名 置溝婁 ,去 南沃沮 八百餘里,其俗皆與南同。” ...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載“挹婁在夫余東北千餘里,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極。其土地多山險。其人形似夫余,言語不與夫余、句麗同。”中...
東扶餘(公元前86年-22年或410年)是北扶餘的一個延續國,原來是中國東北政權扶餘國的勢力範圍部份,位於扶餘的東部的圖們江流域。據小說《桓檀古記》記載,原北...
古時屬於北沃沮地。沃沮,屬濊貊系統,可分為北沃沮與南沃沮。有南北二國,南沃沮又名東沃沮。北沃沮人主要居住在我國今黑龍江省的東南和吉林省的東北地區,還包括...
置溝婁,《沃沮傳》載其為北沃沮的別稱。近世研究者認為,“置”可能為《三國志·毋丘儉傳》中買溝之“買”字誤書, “溝婁”為高句驪語,意為“城”;買溝...
玄菟郡設立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其轄地是衛氏朝鮮國沃沮的故地,大約是今蓋馬高原及其周邊平原、北韓鹹鏡南道、鹹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東、吉林省東部一...
東沃沮,在今鹹鏡道境也。北沃沮,“一名置溝婁。去南沃沮八百餘里。與挹婁接。”案漢武滅朝鮮,以沃沮地為玄菟郡。郡治在今鹹興附近。此所云相去八百里者,...
蒼海郡是漢武帝在東北亞設定的一個邊郡,兩年乃罷。該郡的轄區應包括東濊、沃沮(東沃沮和北沃沮)所在領域,即今我國延邊地區、牡丹江地區東部、朝鮮江原道和威鏡道...
因此,於本部分內容中共羅列了夫余、挹婁(肅慎)、高句驪和句驪、東沃沮、北沃沮(勿吉別附挹婁下)、濊和三韓幾部。對於每一部的論述中,傅斯年引用大量史料來證明...
挹婁雖深受夫余、高句驪的民族壓迫和剝削,但憑著“便乘船”、“善射”的優勢,對居住今圖們江流域人少勢弱的北沃沮,進行肆無忌憚的“寇鈔”,致使北沃沮人常躲...
朱蒙時期,先是降服了沸流國,後經過北討,滅掉了荇人國,將其納入高句麗國的勢力範圍,然後,又向東擴張,滅掉了北沃沮,使其政權初具規模。第二世琉璃明王即位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