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王莽面臨北方
赤眉、南方
綠林兩大起義集團的進攻,日漸焦慮不安,北方的赤眉與南方的
綠林軍,同為當時起義力量最強大的兩支軍隊。當初
王莽認為
赤眉軍聲勢更大,
起義軍幾乎遍布北方各州郡,覺得形勢更為嚴重,於是新莽王朝便把進攻的重點放在圍剿北方的赤眉軍,派出由
太師王匡、國將
哀章統率的精兵十餘萬用於對赤眉軍作戰。而以納言將軍
嚴尤、
秩宗將軍
陳茂他們拼湊的郡縣軍和臨時招募的部隊對付南方的
綠林起義軍。
嚴尤和
陳茂統率這些軍隊作戰,
王莽還不輕易授給他們兵符,每次行軍作戰必須先行上報,否則就會判以“弄兵”之罪。
當
綠林軍殲滅了
甄阜、梁丘賜軍,擊敗
嚴尤、
陳茂於南陽城下,接著
劉玄稱帝,公開提出恢復
漢朝,建立
更始政權之後,
王莽才意識到南方的綠林起義軍對新莽政權的壓力更大,因而決定轉移戰略重心,一方面將進攻
赤眉的主力軍調到南方作戰;一方面緊急調集各郡兵力,準備徹底消滅綠林漢軍。
王莽為了編成對漢軍作戰的強大部隊,特任命大司空
王邑和司徒
王尋為統帥,徵調當時所謂精通63家兵法的人,充當軍中的類似參謀的官吏,並任用長人
巨毋霸為壘尉,專門負責構築營壘,將虎、豹、犀牛、象等兇猛野獸圈至軍內飼養,以便在作戰時放出來,震撼敵人。各州郡均自選精兵,由郡和牧守親自率領,限期到
洛陽附近集中,各地到洛陽的兵力達42萬多人,號稱百萬大軍。這些軍隊集中後,即開始向
潁川開進。在
潁川又會合了
嚴尤、
陳茂的部隊,隨即向
昆陽方向進擊。大軍逶迤千里,
糧草輜重絡繹不絕。
公元22年(地皇三年)一月,
綠林起義軍殲滅
甄阜、梁丘賜軍後,接著在南陽城下又打敗了新軍名將
嚴尤、
陳茂。嚴尤、
陳茂即率軍退往
潁川。同年三月,漢將王鳳與太常偏將軍
劉秀等進擊
昆陽、
定陵、鄢城等地,進展順利。
王常指揮的部隊在
汝南等地區的活動也節節勝利。漢軍見新軍大隊人馬向
昆陽地區開來,於是王鳳與
王常率領近萬人的部隊占據了昆
陽城。這時
劉縯指揮的大軍正在宛城圍攻守城之新朝軍隊,勝負未見分曉,但宛城已是兵少食盡,內無鬥志,外無救兵,形勢對新軍極為不利。
漢軍的統帥雖然為王鳳,但是以後在
昆陽之戰中,由於
王鳳等人面對絕對優勢的新莽大軍,一度缺乏作戰的堅定性,
劉秀成了昆陽戰役的重要決策人物。
過程
前期
公元23年(新莽地皇四年,
劉玄更始元年)五月,
王邑、
王尋統帥的大軍與
嚴尤、
陳茂會合後,即由
潁川向
昆陽前進,兩三天即有十餘萬軍隊到達昆陽。統帥王邑立即下令圍攻昆陽。納言將軍嚴尤根據以往作戰的失利教訓,認為不可把兵力用於昆陽這個既堅固又無礙大局的小城,大軍應當直趨宛城,擊破圍攻宛城的漢軍,則昆陽將不攻自破。王邑聽不進嚴尤的建議,傲氣十足地說:“我以前圍攻
翟義時,就因為沒有能生俘他而受過指責,現在統帥百萬大軍,碰到敵人城池,竟繞道而過,不能攻下,這怎么能顯示我們的威風!應當先殺盡這個城中的軍民,全軍踏著他們的
鮮血,前歌后舞而進,豈不是更痛快嗎!”於是王邑仍然堅持以十萬大軍圍攻昆陽。王鳳、王常等見新莽大軍逐漸雲集昆陽,形勢十分嚴重,劉秀所率三千騎兵在潁川西北遇見新軍後,也引兵退回昆陽,加上漢軍其他退入昆陽的一些零星部隊,昆陽守軍共約一萬人。王鳳等鑒於雙方力量十分懸殊,對堅守昆陽信心不足,一些退入昆陽城中的官兵也驚惶失措,擔心妻子兒女,想分散回去,各保存自己的地區。
劉秀看到這種情況便對大家說:“目前我軍兵糧缺,而城外又有強大之敵,如能集中力量抗擊敵人,還有取勝的可能;如果分散各自回去,勢必都不能保全。況且
劉縯等攻打宛城,尚未得手,也無力挽救我們。
昆陽一旦失守,不出一天,各部也必將被敵各個擊破殲滅。現在如果我們不同心協力,存亡與共,同立功業,反而貪生怕死,能只顧各守自己的妻子財物嗎?”諸將領等聽到劉秀這些話,大怒說:“你怎敢教訓起我們來!”劉秀聽了便笑著站起來。恰在這時偵察員回來,報告說:“王尋大軍即將到達城北,軍隊連綿百里,還看不見後衛。”王鳳等向來輕視劉秀,見當前情況急迫,才互相商量決定,請劉秀計畫破敵之策。這時劉秀經過分析情況,便做了決策,以王鳳和廷尉
大將軍王常率人堅守
昆陽城,自己當夜和宗佻、
李軼等十三騎,出昆陽城南門到外面去調集部隊,準備對新軍內外夾攻。
新莽大軍進到
昆陽,即按照統帥王邑、王尋的命令,開始圍攻昆陽城。新軍為了顯示其作戰威力,把昆陽包圍十層以上,設定了一百多座軍營,軍旗遍野,鑼鼓之聲於數十里之外都可以聽到。新軍挖地道,使用衝車和棚車攻城,集中了所有的
機弩向城內狂射,箭矢像雨水傾泄。城中的軍民不能外出行動,連出門打水也要頭頂門板,以防中箭。戰鬥最艱苦時,守將王鳳等人一度動搖,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尋認為攻克昆陽指日可待,不許他們投降,否則,便不算建功立業,因而,決心非要踏平昆陽不可。這使守軍認識到只有拚死堅守,以待援軍才能有生路,於是更加頑強地與新軍搏殺。
這時
嚴尤看到
昆陽難以在短期內攻下,便又建議王邑說:“兵法講圍城要留一面,我們應當讓昆陽之敵逃跑一些,使他們傳播失敗的訊息以震撼宛城之敵。”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多糧足,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又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繼續加緊硬攻昆陽,使自己幾十萬大軍,屯兵堅城之下。
中期
城內的漢軍軍民並肩戰鬥,一次一次地打退新莽軍隊的強攻,占絕對優勢的新莽也無可奈何,雖經反覆攻城,昆陽城仍屹立不動。王邑的“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邪”的構想,難以實現。
昆陽被圍前,乘機出城調集兵將的
李軼、劉秀等十三人,到達
定陵、
郾城等地調集各地兵馬時,一些將領貪惜自己的財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願赴昆陽增援。劉秀對他們說:“今天如果能破敵,珍寶財物要比現在多萬倍,我們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們為敵人所敗,
腦袋都保不住,還談什麼金銀財物呢?”於是各營將士遂跟著
劉秀、
李軼等一齊向昆陽地區開進。
新漢兩軍昆陽攻守戰正在膠著狀態,公元23年(更始元年)五月底,宛城在
綠林軍(漢軍)的長期圍困下,內無
糧草,外無援軍,守將
岑彭終於被迫投降。但這個訊息尚未傳到
昆陽。
劉秀為了進一步鼓舞士氣,動搖莽軍軍心,傳宛城已破,
綠林軍(漢軍)主力將至
昆陽。訊息傳到
昆陽城內,守軍立刻士氣高漲,更加堅決守城,並隨時準備出城殲敵。新軍得此訊息,個個心情沮喪,士氣低落。
綠林軍(漢軍)在氣勢上已占據了優勢。
六月初一,李軼、
劉秀所率之定陵、郾城等地的漢軍到達昆陽地區。劉秀為鼓舞大家的鬥志,自率步騎兵一千多人為前鋒,李軼率主力跟進,劉秀軍在逼近新軍四五里地時,即擺開陣勢,準備出擊。王邑、王尋也派兵數千前來迎戰。劉秀親自率領人馬衝殺,斬新軍幾十個人,跟隨的將領都高興地說:“劉將軍平時看到小股敵人,都十分害怕,今天見了大敵,卻很勇猛,真是了不起。以後請你總在前面率領我們作戰,我們共同協力破敵”!劉秀接著又率領將士再行向新軍攻擊,新軍被打得大敗,劉秀軍斬殺新軍近千人。劉秀率兵連著打了幾次勝仗,這就大大地鼓舞了漢軍的鬥志,殺減了王邑、王尋的銳氣。劉秀等在昆陽外圍與新軍作戰,取得節節勝利的情況下,為著進一步瓦解新軍的戰鬥士氣,鼓舞昆陽城內漢軍軍民的鬥志,故意渲染宛城漢軍的勝利,他把寫有宛城漢軍已獲勝,“宛下兵到”的密信,射進昆陽城內,同時也轉落到新軍手中,引起新軍統帥王邑、王尋的恐慌。新軍將士看到,一個小小昆陽,大兵壓境,苦戰一個多月,都沒能攻破,如若再加上宛城的十萬漢軍,則更無法對付。
後期
劉秀又精選了三千人的敢死隊,自城西衝擊新軍的中堅。王邑、王尋輕視劉秀,自以為很容易打敗劉秀。因而,他們只率領萬餘人巡視陣地。為了防止各營出現混亂,他們下令各營嚴格管束自己的部隊,沒有命令,不準擅自出兵。王邑、王尋迎戰劉秀,但他們不是劉敢死隊的對手,新軍的陣勢很快即被劉秀軍擊破,士卒混亂潰逃。這時新軍其餘的部隊,因不敢輕舉妄動,故無人主動支援王邑、王尋軍作戰。劉秀率領漢軍,奮勇衝擊,並一鼓作氣打垮了王邑、王尋的部隊,斬殺了王尋。王邑的中堅被衝垮,王尋被斬殺後,新軍各部隊失去了指揮中樞,立即混亂。這時昆陽城內的漢軍看到劉秀等人所率的敢死隊取得勝利,也大喊著衝殺之聲,衝出城門,內外夾攻新軍,殺聲震天動地,新莽的四十二萬大軍迅速土崩瓦解。新莽軍本是強迫征來的貧苦百姓,早已對王莽政權痛恨之極,經起義軍內外夾攻,自然棄陣而逃。潰逃的莽兵相互推擠,“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碰巧又遇上大風和大雷雨,屋瓦被大風颳走,大雨傾盆而下水暴漲,
王邑軍隨隊的虎豹都嚇得發抖,新軍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萬餘人,滍川被
屍體堵塞得幾乎斷流。王邑、嚴尤、
陳茂等人僅帶少數長安精騎,踏著
死屍渡河才得逃脫。
漢軍繳獲了新軍的全部軍用物資,各種東西堆積如山,一連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王邑率領千餘殘兵一氣奔逃到
洛陽。當
王莽得知
昆陽慘敗的訊息後,異常震驚,整個新莽朝廷上下也為之驚恐。
結果
昆陽大捷後,更始帝遣王匡攻洛陽,申屠建、李松急攻武關,三輔震動,各地豪強紛紛誅殺新朝牧守,用漢年號,服從更始政令。不久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
同時,綠林軍(漢軍)內部將領之間的矛盾激化。劉玄在農民將領李軼、朱鮪等人的支持下,將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劉演及其部將劉稷處死。劉秀表面無所舉動,暗中卻窺測時機,積蓄力量,為日後締造東漢王朝開闢道路。
評論
勝敗原因
在
昆陽之戰中,王莽軍的兵力有四十二萬人,而更始起義軍守城和外援的總兵力加在一起也不過二萬人。然而在兵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起義軍竟能取得全殲敵人的輝煌勝利,這決不是偶然的。歸結其要旨,大約有這么幾條:政治上反抗王莽暴政統治,符合廣大民眾的願望和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和支持,這是昆陽之戰中起義軍取勝的深厚政治根源。軍事上,起義軍實施了堅守昆陽,牽制敵人,調集兵力,積極反攻的正確做法,嚴重遲滯了王邑軍的行動,消耗了它的實力,牢牢地掌握了戰場攻守的主動權。在作戰指導的具體運用方面,起義軍敢於拼殺,士氣高昂,又善於利用新莽的弱點,攻心打擊和
軍事進攻雙管齊下,摧毀新軍的戰鬥意志,積小勝為大勝;並且能夠把握戰機,選擇新軍指揮部為首要進攻目標,將其一舉搗掉,使得敵軍陷於群龍無首的境地,最終難以逃脫失敗的命運。
歷代評價
昆陽之戰是中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此戰聚殲了王莽賴以維持統治的軍隊主力,為起義軍勝利進軍
洛陽、長安,最終推翻新莽統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在歷代頗受關注。
西晉史學家司馬彪評價:“至於光武,承王莽之篡起自匹庶,一民尺土,靡有憑焉。發跡於昆陽,以數千屠百萬,非膽智之主,孰能堪之?”
劉宋史學家范曄在《後漢書》里稱讚道:“尋、邑百萬,貔虎為群。長轂雷野,高鋒彗雲。英威既振,新都自焚。”
北宋學者何去非在《光武論》中評價:“方尋、邑百眾之眾以壓昆陽,其視孤城之內外者皆几上肉也。然而光武合數千之卒,申之以必死之誓,激之以求生之奮,身先而搏之,則其反視尋、邑之眾者皆几上肉也,是以勝。雖然,是役也,人以其為光武之能事,而莫知其所以為能事也。唯諸將觀其生平見小敵怯,見大敵勇也,皆竊怪之。而不知光武為是勇、怯者,乃所謂能事而皆以求勝也。”
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著《
昆陽城賦》,賦曰:“昆戰之戰,屠百萬於斯須,曠千古而一快。想尋邑之來陳,兀若驅雲而擁海,猛夫扶轅以蒙茸,虎豹雜沓而橫潰;罄天下於一戰,謂此舉之不再。方其乞降而未獲,固以變色而驚悔;忽千騎之突出,犯初鋒於未艾。始憑軾而大笑,旋棄鼓而投械,紛紛籍籍,死於溝壑者不知幾何。人或金章而玉佩,彼狂童之僭竊,蓋已旋踵而將敗,豈豪傑之能得?盡市井之無賴。”
明末大儒
王夫之在《
讀通鑑論》中點評道:“昆陽之戰,光武威震天下,王業之興肇此矣。”
昆陽之戰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之後,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再度提及昆陽之戰,“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關於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新漢昆陽之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