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1年主要工作回顧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荔灣”為主題,大力實施“文化引領、商旅帶動、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環境最佳化”五大戰略,團結和帶領全區人民,全力調結構、促轉型、謀發展、惠民生,各項工作呈現新局面。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92.19億元,同比增長1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0.44億元,同比增長16.1%;一般預算收入36.89億元,同比增長24.4%;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口徑完成223.13億元,同比增長19.2%。
(一)著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荔灣”建設有新進展
文化載體建設成效顯著。全力推進古西關水系復興,荔枝灣涌二期竣工開放,三期正式啟動。積極推進陳家祠嶺南文化廣場二期工程,“廣東民間工藝精品陳列館”初步規劃方案編制完成。完成蔣光鼐故居、十三行史料陳列館的對外開放及廣州絲織行業博物館的布展設計工作。分步實施沙面步行化方案,舉辦“歐陸風情沙面匯”活動,沙面文化休閒品牌進一步彰顯。成功舉辦“西關五寶工藝精品展覽”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活動,民俗文化得到保護髮展。
西關旅遊文化品牌日益凸顯。成功舉辦“三月三·荔枝灣”、“五月五·龍船鼓”、“七月七·魁星誕”、“第四屆西關美食節”等品牌文化旅遊節慶活動。開通全省首個旅遊官方微博,派發荔灣旅遊地圖、西關搵食圖等旅遊宣傳品25萬多份。成功舉辦荔灣文化旅遊香港推介會,積極參加廣州國際旅遊展銷會並獲“最佳組織獎”。全區各景點全年接待遊客3.5億人次。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區文化館順利通過國家一級館複評,5個文化站晉升為省一級站。圖書館實現免費開放。文化藝術中心被定為廣州市首批“粵劇藝術推廣基地”。“荔灣風華”書畫藝術展、“與幸福同行”大型主題歌會等系列文化活動蓬勃開展,定期在荔枝灣舉辦粵劇私伙局表演和西關婚俗巡遊活動,廣受好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三階段)工作基本完成,全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26處。
(二)加快城區發展轉型升級,“低碳荔灣”建設有新突破
“兩圈”建設穩步推進。白鵝潭地區城市設計成果與控制性詳規通過市審批並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白鵝潭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完成土地出讓58萬平方米、土地儲備近100萬平方米,正在辦理土地儲備17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市下達的年度土地儲備任務。核心區新隆沙地塊拆遷工作正式啟動;完成國際醫藥港及龍溪大道南地塊收地工作;廣東塑膠交易所二期、廣州鐵路南站等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十三行商圈規劃編制工作已完成,上下九-十三行嶺南商貿文化旅遊體驗區被列入市戰略性發展平台和“十二五”規劃“國際商貿中心”重大項目。
“三舊”改造進展順利。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區20個城中村改造規劃方案編制工作,其中7個方案已經市審議通過。西塱(裕安圍)整治改造已完成,花地村首期228套安置房已竣工,東漖村834套安置房工程正式啟動。大坦沙島新控規和改造方案通過市政府審定,“多村並聯、連片改造”新模式進入實施階段。寶盛沙地二期、西灣路、茶滘三大安置房項目進展順利。恩寧路改造項目控規調整獲市規劃委員會通過。泮溪停車場項目動遷工作全部完成。
水環境綜合整治卓有成效。新增河涌治理長度3.9公里;完成海龍圍江尾段1800米外江堤防整治;新增建污水管道10.3公里;累計完成11項總長9932米的渠箱清淤工程;完成區內近330公里排水管道的日常清疏及1.6萬座排水井的日常管養,有效提升防洪排澇能力;花地河四大閘進入試運行;完成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的清查登記工作。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實施芳村體育中心規劃路三期、花地河東岸規劃路南段等道路建設,推進芳村大道南、玉蘭路延長線、龍溪大道東延長線等道路施工,新增、改造道路面積7.2萬平方米。完成大坦沙環島綠化帶等一批青山綠地工程項目,新增綠地面積16.1萬平方米。
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全力開展創文工作,為廣州市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出積極貢獻。深化創建星級街道工作,星級衛生街道創建率達95%。投入550萬元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工作。以泮塘路廣州美食園和荔枝灣文化休閒區為試點,推進餐飲業油煙綜合整治。第二批影響環保類6家企業已全部搬遷或關閉。超額完成市下達的主要污染物削減指標。截至年底,共創建綠色社區172個、綠色學校100間。成立景區管理中心,實現對陳家祠廣場、荔枝灣涌景區及5大公園的統一規範管理。大力推進數字城管建設,健全綜合巡檢機制,實施城市格線化管理。以集中查處違法建設行動月工作為帶動,全面開展“六亂”和違法建設等綜合整治。全年共清理“六亂”5.32萬宗,拆除違法建設6.22萬平方米。榮獲“市容環衛杯”評比全市第一名。
(三)狠抓產業結構調整,“智慧荔灣”建設有新成果。
新型工業最佳化發展。菸草製品、交通運輸設備和文教體育用品等製造業保持較快增速,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1.1%、24.7%和29.7%。南漖二類工業用地281棟房屋征拆工作全部完成,為廣州捲菸廠雙喜300萬大箱正式下線奠定了基礎。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引進清華光環境設計研究所等13家高新技術企業和機構,組建產學研聯盟,產業綜合競爭力全面提升。
商貿業持續興旺。強化傳統商貿優勢,大力引進和推廣現代交易方式,專業市場升級步伐加快。投入1700多萬元,積極打造東漖等七大花卉基地,促進花卉產業最佳化升級。廣州國際茶葉交易中心電子交易平台實現試運營。財富天地廣場、廣州世貿服裝城完成主體建設。研究制定了廣州美食園龍津西路延長段建設規劃,業態調整工作有序推進。站西鞋城被列為廣東鞋業國際採購中心重點培育對象。
內外源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全年新增註冊資金500萬元以上企業120家,合計註冊資金27.72億元。全區累計新簽外資項目96個,同比增長21.52%。全區服務外包契約額8806萬美元,同比增長94.94%。積極參加“新廣州·新商機”系列推介會,累計簽約項目17個。民營經濟貢獻日益突出,完成投資額25.41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20.5%。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加強。制定智慧財產權、產學研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實施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獎勵機制。組織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項目230項;專利申請1453件,同比增長31.6%;獲廣州市科技進步獎6項,新增1件廣東省著名商標和3件廣州市著名商標;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15億元,同比增長26%;全年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15.5億元;完善科技創意企業知識服務平台,全年共引進各類科技及創意企業70多家。
“兩帶”集聚發展。全力推進珠江黃金西岸濱水創意產業帶連片開發,大力扶持1850、922等創意產業園發展,協調廣州港集團最佳化調整碼頭功能布局,打造現代港口物流園區。完成花地河新經濟帶規劃設計方案編制工作,廣佛數字創意園二期建設穩步推進;完成花地河節點園景觀工程。以兩帶為龍頭,以創意產業和電子商務為支撐的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超過35%。其中,“唯品會”銷售額達到14.6億元,成為華南地區電子商務龍頭企業。
金融財政改革逐步深化。大力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建設,政銀擔企合作的全方位金融服務模式初步形成,全年共融資18.84億元,確保了重點項目的順利推進。認真落實企業上市扶持獎勵政策,後備上市企業15家。深化部門預算改革,高質量完成全區85個一級預算單位的預算編制工作。穩步推進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財政國庫支付制度,區屬預算單位全面推進公務卡結算。
(四)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幸福荔灣”建設有新發展。
街道社區服務管理全面推進。總結推廣金花、逢源和海龍街試點經驗,整合編外人員,統一經費標準,22條街道完成“一隊三中心”機構組建及人員整合。繼續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的範圍和領域,已有政府購買社工試點服務項目12個。獲得“全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示範區”稱號。14條街道基本完成“一街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創建工作。逢源街耀華社區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和全國社區僑務工作明星社區,衝口街杏花社區被評為“廣東省文明社區”。
社會保障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創業富民工程,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1.81%,創建市級創業基地11個、區級創業基地19個,成功申報創業項目10個。為全區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發放救濟金、臨時物價補貼及各類醫療救助7093萬元。積極推進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入戶工作,第一批外來務工人員37人已獲得入戶指標。陽春、呂田兩地扶貧開發“雙到”工作成效顯著,“教育幫扶”特色突出,呂田援建創造了“第一時間立項、動工、竣工”的“荔灣速度”。實施區內特困群體幫扶和黨內關愛扶助,完成計畫目標的105%。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區財政支出投入民生領域資金達41.73億元,新增6.74億元,增長19.3%。順利通過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終期督導驗收,高考再創佳績,區屬學校本科率全市第二,總上線率全市第一。廣州市第四中學正式成為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校安工程完成開工率100%、完工率80%的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完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信息化建設;全年社區衛生服務及城市社區衛生機構補助共投入6837.8萬元,比2010年增加4408.3萬元。全面推行格線化管理,組建社區責任醫師服務團隊85個,社區服務覆蓋率達100%。區中醫醫院、骨傷科醫院被評為市中醫名院。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荔灣區芳村中醫院整體移交廣州中醫藥大學管理。新建健身路徑30條、籃球場8個、健身廣場及健身苑各1個。荔灣區代表團蟬聯市運會團體總分第一名。在全省率先開展平價商店進社區示範區建設,建成運營平價商店50家。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計生工作任務,人口普查工作榮獲全市唯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先進集體”稱號。區老齡委被評為“全國老齡系統先進單位”。
民生十件實事全面兌現。一是提供就業崗位4.61萬個,免費培訓失業人員2.29萬人次,失業人員在失業期間每人最高享受6次免費培訓。二是在22條街道設立社會保險受理點,五險種新增參保15.85萬人次,增長11.8%,特困人員100%參加醫療保險。三是新增3個街道日間托老服務中心和民辦養老福利機構床位1567張,465位區內特困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16個特困家庭實現脫貧。四是新增義務教育用地7.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6萬平方米,新增3600個義務教育優質學位和3所公立幼稚園;為全區144名特困大學生髮放學費補貼、為790名中國小特困學生免費發放校服和一伙食補貼、為167名特困學生髮放專項獎學金。五是新增7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業務用房6540平方米,新增居民健康檔案16.5萬份,免費為全區60歲以上特困人員進行健康體檢1500人次,免收特困人員在定點醫療機構的掛號費、診金、住院押金。六是完成7848套保障性住房的開工建設,完成目標任務的261%。七是改造內街巷道路3.12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5萬平方米、綠道27.6公里、路燈6009盞。八是10個內澇點排澇達標,解決12萬平方米街區的內澇問題。九是解決2008年登記在冊的1.17萬戶符合低收入住房困難保障申請條件家庭的住房問題;完成671棟7.13萬平方米危破房的解危工作,解決2348戶房屋安全問題。十是新設100個圖書漂流驛站,組織102場民眾藝術精品演出和108場數字電影進社區,為2萬個低收入家庭和農民工家庭免費派發文化惠民卡。
平安和諧荔灣建設紮實推進。大力開展“冬季百日行動”、“清網行動”等專項行動。堅持做好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努力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構建“西關陽光驛站”,加大對“三無”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服刑人員幫扶力度。以新中國大廈和橋中地區消防整治行動為突破口,全面開展“三小”場所和出租屋等消防安全隱患大整治。深入推進質量強區工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加大食品抽檢及案件查處力度,全年抽樣檢測蔬菜農產品藥物殘留樣品2.76萬個。全年道路交通的事故宗數、死亡人數均有所下降,無較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發生。我區連續六次榮獲“廣東省雙擁模範區”、連續七次榮獲“廣州市雙擁標兵區”榮譽稱號。
政府自身建設成效明顯。加快推進以簡政強區為主要內容的事權改革,承接事權下放57項,在全市率先開展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啟動300多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政務公開考評制度。區政務服務中心“一站式”辦事大廳建成並投入使用,政務服務滿意度居全市第一。平穩順利完成經濟聯社和社區“兩委”換屆工作。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重大事項以及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監督,廣泛聽取政協、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及建議。以區政府常務會議的形式對重點議案、建議和提案的辦理進行部署,全年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72件、政協委員提案115件。順利通過“五五”普法規劃驗收,被評為廣東省2006-2010年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區。
人民武裝、僑務外事、審計、民防、雙擁、對台、民宗、婦女兒童、檔案及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民眾和社會各界理解和支持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全區廣大幹部民眾,向給予我們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荔灣發展的人民團體、駐區單位以及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豐厚的文化資源尚未轉化為城區發展軟實力,文化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效能尚未凸顯。二是重點項目建設剛剛起步,依然面臨政策瓶頸及融資困難等問題。三是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有待進一步提升。四是社會管理任務艱巨,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仍需進一步提高。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措施認真解決。
二、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12338”戰略部署,積極探索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奮力開創荔灣科學發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系為指導,認真貫徹區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精神,堅定不移地圍繞“打造廣佛之心,建設文化荔灣、低碳荔灣、智慧荔灣、幸福荔灣”的總體目標和“1223”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廣州國際商貿中心重要功能區”和“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區”為重點,積極實施“文化引領、商旅帶動、產業轉型、創新驅動、環境最佳化”五大戰略,大力推進戰略性基礎設施、戰略性主導產業、戰略性發展平台實現重大突破,加快轉型升級,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全面提升城區核心競爭力。
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一般預算收入按上年調整後執行數增長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重點做好以下六項工作:
(一)加快構建科學發展格局。
全力推進“兩圈帶動”。凸顯“廣佛之心”區位優勢,高端發展白鵝潭經濟圈。以土地儲備促招商,激發省、市屬國有企業參與開發積極性,全力破解融資及地塊啟動難題。出台白鵝潭經濟圈啟動區總部經濟發展的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總部企業進駐落戶。加快推動新隆沙、聚龍村、陸居路等地塊約73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工作,力爭完成土地出讓22萬平方米。力促立白大廈、油富城等重點項目有新進展。高標準提升十三行商圈規劃,爭取將其納入廣州市重點功能區。突出打造十三行、上下九、華林玉器市場等重點地區,通過功能置換、改善環境等措施,建設高端商業載體,引進國際知名品牌,提升區域發展活力。
全力推進“兩帶凸顯”。科學利用濱水環境優勢,整合資源,打通節點,推進沿江2.8公里創意產業區連片開發和集聚發展。以唯品會、廣東塑膠交易所為電子商務交易示範點,以廣佛數字創意園、西關節點園為產業集聚支撐點,加快推進花地河沿岸舊廠房、舊村莊、閒置物業改造,吸引電子商務等智力密集型、低碳高端型企業進駐,努力構建樂居宜業的生態經濟走廊。
全力推進“三片集聚”。加快東沙現代產業基地建設,力促三大生產力骨幹項目儘快產生效益。重點協助廣州捲菸廠全面投產運營,完善廣州國際醫藥港周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廣東塑膠交易所交易額突破3000億元大關。以打造“國際花園社區和商務休閒風情島”為目標,抓緊實施大坦沙拆遷安置及相關前期工作。凸顯海龍圍地區與佛山南海的對接功能,加快龍溪大道、花地大道南兩側現代商貿物流業集聚發展,推進生態低密度大型綜合商業設施建設,為建設生態、宜商、樂居社區創造條件。
(二)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以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為重點,全力推進32個、總投資130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做好“新廣州·新商機”系列推介會17個簽約項目的跟蹤服務和落地工作,確保項目按時開工,早日建成。發揮荔灣“千年商都”優勢,進一步做旺旅遊、美食、購物、文化等消費市場,積極培育新型消費業態,促進消費持續增長。充分發揮廣州花卉博覽園的集散、輻射功能,加快發展觀光休閒農業。
提升經濟發展活力。全方位提升上下九-十三行嶺南商貿文化旅遊體驗區檔次,推動財富天地廣場、沃野商業廣場、廣州世貿服裝城等現代高端商業載體建設、龍津西路業態調整以及沙面美食步行街區改造,積極發展高端商業和特色商業。大力推進專業市場升級改造、專業市場群整合和商業模式改革創新,力爭將站西鞋城培育成廣東鞋業國際採購中心。結合“退二進三”工作,以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等領域為重點,推進原捲菸二廠、廣鋼、僑光藥廠等企業的轉型升級,力促形成新的經濟發展載體。鼓勵和引導廣東光電科技產業基地、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開展技術革新,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全區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以上。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增強企業誠信守法意識和自主創新的信心。
加大招商選資力度。按照大項目帶動大發展的思路,以項目單位土地稅收水平為標準,結合白鵝潭經濟圈土地儲備和“三舊”改造進度,進一步做好招商推介以及重大項目的引進工作。組織“新荔灣·新商機”主題招商推介系列活動,策劃科技專項招商以及花地河新經濟帶等產業集聚區的專題招商,切實增強發展後勁。以康王路、中山路商業綜合體為依託,高起點、高質量建設現代服務業載體,力爭引進5家國內外企業總部。
助力企業做大做強。深入開展“暖企”行動,突出抓好服務企業工作,增強市場主體的活力。加大對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扶持力度,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活力和整體素質。通過產業園區建設,實施創新型企業“育苗造林”工程。研究出台扶持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引導企業加大對技術標準、名牌培育的投入,放寬市場準入,扶持企業發展。
(三)切實提高居民民眾幸福指數。
認真辦好十件民生實事(詳見附屬檔案)。一是積極擴大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統籌新增公益性崗位3000個;對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增加免費技能培訓;完成約2500名社會養老保險政策覆蓋人員的申請審核工作。二是完善社區便民服務。重點打造東漖等4條街道的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全面完成23個“荔灣幸福家園”建設;建成區婚姻婚育服務中心。三是提高社會救助水平。新增支出3500萬元加大特困群體幫扶力度,包括:為2000戶家庭更換舊電線並安裝漏電開關、為100位白內障患者進行免費手術等。四是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實現50%的幼稚園達到廣東省規範化幼稚園標準;完成10所中國小運動場地的無塵化改造。五是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完善石圍塘等4條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優撫對象(婦女)和低保、低收入婦女每年免費婦檢一次。六是推進安置房建設。完成寶盛沙地二期1138套安置房建設並投入使用。七是改善出行環境。新(擴)建玉蘭路延長線等5條總長6公里的道路;新建人行天橋2座;新增2000個停車位。八是改善居住環境。完成217幢、2.48萬平方米在冊危房改造任務;實施排水改造工程,提高荔枝灣涌流域、海龍路等區域的防洪排澇能力。九是開展助殘民生工程。完成666戶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建立區殘疾人托養中心,免費為50名患者提供托養服務。十是開展豐富多彩文體惠民工程。修建35條健身路徑;組織大型民眾文化活動20場、民眾藝術演出和電影進社區活動1000場;派發2萬張文化惠民卡。
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繼續開展“一校一品牌”創建工作,紮實開展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積極推進中國小校安工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逐步規範民辦教育,完善教師引進、培養、激勵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創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鞏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果,妥善解決原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退休人員管理和待遇問題。紮實做好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評估驗收。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切實加強流動人口管理,推進人口出生缺陷干預,實施幸福家庭促進工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大力發展全民健身事業,進一步完善社區體育設施,認真辦好區第十三屆運動會。鞏固和發展陽春、從化扶貧工作成果。大力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社會科學素養。紮實做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頒布實施工作。繼續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強化信訪、維穩、司法聯動機制,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繼續做好人民武裝、僑務外事、統計、宗教、人防、雙擁、普法、檔案等工作。
提高社區服務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深化街道、社區服務管理改革創新工作,構建新型街道、社區服務管理體系。抓好“一街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創建工作。逐步推廣“一居一站”試點建設工作經驗,強化社區居委會自治功能。繼續開展廣東省“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社區創建工作,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社會組織規範有序健康發展。
(四)著力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
深入推進“三舊”改造。加快推進城中村歷史用地手續完善工作,爭取餘下14個城中村改造規劃方案通過審批。確保完成寶盛沙地二期安置房、“花地人家”商住中心一期項目,高效實施西灣路、茶滘、東漖安置房建設,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啟動源溪舊城地塊改造。統籌推進恩寧路、泮溪停車場項目建設。協助推進大衝口油庫等9個重點舊廠房改造工作。
完善“路網”建設。啟動立白大廈北側規劃路、觀濤路延長線等項目建設;謀劃好一批新的路網項目,力爭將海龍路、海中規劃路、環翠北路西延線、舊龍溪路升級改造納入市前期項目;全力協助市加快推進洲頭咀隧道、西灣路擴建、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市政項目的實施;結合廣鋼集團重組改造的契機,加快推進滘口-西塱段長約7.2公里的新型交通路線建設。
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推進荔灣湖流域、駟馬涌流域水質改善工程,完成荔枝灣三期(大地涌段)建設;實施武廣高鐵生態景觀林帶工程,推進大沙河公園、花地河調蓄湖、城市出入口景觀工程等項目建設,展現水秀花香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特色,傾力打造“花城、水城、綠城”。加強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逐年實施全區79個社區環境綜合整治項目,逐步改善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活動空間。加強重金屬企業監管,加大機動車尾氣超標執法力度,確保空氣品質持續好轉。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項目,從源頭推動產業最佳化升級。深入實施餐飲業油煙綜合整治“三百”工程。
深化城市綜合管理。全面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建立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深入推進上下九商圈綜合治理,積極探索綜合行政執法新模式。按照“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路”的模式,建立健全巡查機制、立體監控體系和有效查處網路,實現違建管理全覆蓋。鞏固沙面街、東漖街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成效,以點帶面鋪開垃圾分類工作。完善綜合考評制度,制定和健全城市管理綜合提升考評機制。做好國家衛生城市複審的迎檢工作。健全應急處理機制,快速處理城市管理突發問題。完善群閘聯控、三防會商及視頻監控等系統,提高水安全保障。建立景區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提升管養水平。加大違法用地查處和閒置土地處置力度,確保違法用地量明顯下降。
加強安全監管。強化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全面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建立健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長效機制,深化重點高危行業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大型經營場所、“三小”場所、“三合一”建築以及出租屋等消防隱患的整治力度,深入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五)穩步推進“文化強區”建設。
增強荔灣文化國際識別度。強化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十三行、沙面、荔枝灣、白鵝潭等核心文化符號的聚焦功能,整合西來初地、黃大仙祠、華林禪寺、仁威廟等宗教文化資源,全力推進荔枝灣、沙面國家4A級旅遊景區創建工作。加快推進十三行博物館、廣州絲織行業博物館和粵劇藝術博物館建設,打造西關風格城市名片。連線打造“沙面-恩寧路-上下九-華林玉器-荔灣湖公園”西關風情旅遊帶,辦好荔灣燈會、“三月三”、“五月五”等系列文化活動,加大民俗文化及主題節慶活動的品牌策劃和推廣力度,推動粵劇、粵曲、西關五寶等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加大文物普查力度,做好歷史文化街區和文物保護工作。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鞏固提升城市“10分鐘文化圈”建設成果。加強文藝骨幹隊伍建設,積極扶持社區文藝社團的發展。進一步推動圖書館免費開放,做好“世界讀書日”、“羊城之夏”等各項讀書服務宣傳活動,打造“書香荔灣”品牌。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基本文化需求。
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以“兩帶”為依託,扶持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加快建設,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規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發展,著力打造文化創意時尚之都。以西關大屋、西關五寶等西關文化重要元素為支撐,初步建成民間工藝品創意體驗集聚地,拓展文化市場新領域。突出十三行、上下九、荔枝灣等區域歷史人文資源豐富、人流量大的特點,引入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參與經營管理,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增長點。
(六)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作為全市唯一的試點單位,全力推進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重拳出擊開展“三打兩建”,以黃沙水產市場、芳村花卉市場為試點,建設一批“誠信經營”模範市場。實施“六五”普法規劃。政府公務人員帶頭學法、講法、守法,倡導尊重法律的社會風尚。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及政協提案的辦理工作。提高政府公信力,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切實提高行政效能。強化政府在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職能,進一步最佳化和完善政務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設電子政務服務平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審批效率。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確保平穩過渡。繼續抓好政府機構改革評估、簡政強區事權改革、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機構編制實名制改革等工作。
著力加強廉政建設。完善政務公開制度,推進網路問政,完善部門預算公開制度,推動行政權力在陽光下健康運行。建立健全行政決策廉政風險防範機制,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推進績效評價,清理沉澱的財政性專項資金,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更加堅定地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共同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文化荔灣、低碳荔灣、智慧荔灣、幸福荔灣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1.名詞解釋
2.荔灣區2012年十件民生實事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西關五寶:指以牙雕、玉雕、木雕、廣彩和廣繡為代表的廣州傳統工藝美術。
“三舊”改造:即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
“六亂”:指城市中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等現象。
政銀擔企合作:政府、銀行、融資擔保公司、企業四方共同搭建“政銀擔企”交流合作平台,建立有效的政銀擔企合作機制,幫助企業更新融資理念、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缺乏、融資難、擔保難等問題,努力為我區創造健康安全的金融經濟環境。
“一隊三中心”:即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和綜合執法隊。
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省委、省政府對農村扶貧工作提出的重要戰略舉措,要求扶貧開發要“規劃到戶、責任到人”。
“三無”:即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
“三小”場所:即進行各種生產經營活動的小檔口、小作坊、小娛樂場所。
“12338”戰略部署:“一個奮鬥目標”,就是全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率先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州,必須牢牢把握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強化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三大功能,增進民生福祉,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兩個戰略重點”,就是要加快實現營商環境與國際接軌,打造具有較強全球輻射力的國際商貿中心;以弘揚嶺南文化為核心,建設開放、包容、多元的世界文化名城。“三個城市發展理念”,就是要牢固樹立低碳經濟、智慧城市、幸福生活三位一體的理念,更加注重產業升級,更加注重科技創新,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實現包容發展,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三個重大突破”,就是集中力量、整合資源,努力在12類戰略性基礎設施、15項戰略性主導產業、27個戰略性發展平台建設上實現重大突破,大幅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力,整體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八大工程”,就是要精心組織,強力推進產業提升、科技創新、城鄉一體、生態環保、文化引領、人才集聚、民生幸福和黨建創新八大工程。
“1223”決策部署:即“一江引領、兩圈帶動、兩帶凸顯、三片集聚”。一江引領是指充分利用一江兩岸自然景觀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水陸交通資源,加快布局珠江沿岸高端商務業、休閒旅遊業、金融服務業、創意產業、專業服務業、先進制造業等現代產業,打造荔灣經濟發展的核心軸。兩圈帶動是指高端發展白鵝潭經濟圈,最佳化發展十三行商圈。兩帶凸顯是指加快珠江黃金西岸濱水創意帶連片開發,全力打造花地河新經濟帶。三片集聚是指打造東沙高端產業集聚地和現代產業基地,打造大坦沙國際花園社區和商務休閒風情島,打造海龍圍廣佛生態樂居社區和廣佛花城。
“退二進三”:產業布局調整和環境保護措施。指引導工業(二產)退出中心城區,騰出發展空間,引導服務業(三產)進入發展。
“一居一站”:科學合理設定城市社區,社區人口規模一般為2000-3000戶常住居民。相對獨立、設施完善的住宅小區可單獨設為社區。一個社區原則上設立一個社區居委會。並按標準建立社區公共服務站,作為基層政府延伸到社區的公共服務平台,協助社區居委會開展相關管理工作。
“兩高一資”項目:即高耗能、高污染、消耗資源型項目。
“三百”工程:即選取100家100餐位以上企業實行油煙污染100%綜合整治工程。
“三合一”建築:即住宿與生產、儲存、經營合用的建築。
10分鐘文化圈:指居民出行不到10分鐘便可到達公益性文化場所。
“三打兩建”:“三打”即打擊欺行霸市、打擊制假售假、打擊商業賄賂;“兩建”即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市場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