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20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0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荔灣區政府
  • 檔案類型:工作報告
一、2019年和今年以來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荔灣區站上新起點、開啟新征程的一年。我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舉全區之力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舉全區之力打造“灣區門戶、廣州名片、產業高地、現代商都”,加快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舉全區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績,全面完成區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年度主要任務。
(一)扭住“六穩”發力,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採取有力措施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各項工作,促進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各項指標同比持續增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04.49億元、增長5.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6億元、增長4.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5萬元、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330.84億元、增長13.8%,其中89個“攻城拔寨”重點項目完成年度計畫投資額153.5%。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規上工業總產值411.39億元、增長10.1%。持續推進消費升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7.49億元、增長8.5%。著力穩定市場預期,全面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減稅30億元。紮實做好風險防控,科學防範政府債務風險,專項整治網際網路金融,網貸平台有序轉型清退。全力穩定居民就業,城鎮登記就業率74.5%,目標完成率106%;新增就業3.48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就業2.95萬人,排全市第一。
  (二)立足積極融入,“灣區門戶”建設邁開步伐。出台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意見,以更廣視野、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推動全面開放。合力編制《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先導區建設方案》,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先行啟動區謀劃,深化“五眼橋—滘口”試驗平台建設,高標準打造“廣佛極點”,海龍科創區、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納入省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構建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新建道路6.3公里、品質提升10公里,完成芳村大道南快捷化、大坦沙出入口改造,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隧道建設有序推進,如意大道動工建設,東沙隧道、南漖隧道等項目前期工作不斷加快,捷運8、10、11、13、22號線建設工作有力推進,交通樞紐功能進一步強化,與灣區城市群的聯繫日益緊密。深化穗港澳合作,寰訊智慧港、荔灣科創廣場等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項目啟動運營。
  (三)堅持創新驅動,“產業高地”建設蹄疾步穩。以三大平台建設為依託,以增量帶動存量,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積極最佳化創新生態,針對短板持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爭取並兌現各級科技扶持資金超1億元,企業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中國專利優秀獎、省智慧財產權示範獎各1家,獲省科技進步獎3家。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契約成交額36.54億元,立白綜合科技園等科創平台有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起點高、進展快,1906產業園穩步推進。新增市級以上孵化器3家、孵化面積5.4萬平方米。著力提升產業能級,白鵝潭中心商務區新增掛牌8個地塊,花地灣萬科地塊首期啟動建設,劃定工業區塊4.79平方公里,4個地塊納入新型產業用地(M0)範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海龍科創區7個項目動工建設,廣州國際醫藥港、嶺南V谷啟動招商,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威富集團落戶荔灣,先進制造業產值增長23.6%,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提升至53.9%,新增“四上”企業417家、增長97.6%,新增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類企業1252家、增長329%,國家金融實驗室金羊研究院、廣州新三板服務基地啟動運營。建成5G基站919座。設立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內引外聯,加強重大項目和產業鏈招商,新增簽約項目31個、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註冊資本億元以上企業17家。推動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整治村級工業園5.09公頃,完成14家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部分轉型為創新社區、品牌展示中心等新業態,黃沙水產市場搬遷取得突破性進展。
(四)突出改革攻堅,“現代商都”建設活力迸發。大力建設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數字政府”建設全面推進,“數字一張圖”政務服務套用體系不斷深化,推行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服務,推出“辦稅易10條措施”,全區行政許可網辦率100%,“最多跑一次”率100%,“辦事不用跑”率97.4%,行政時效壓縮率55.9%,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標準化實施率100%,取消證明事項9項,企業設立登記2小時即可完成,新增企業9405家、增長59.8%。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出台支持企業發展25條,為800多家企業對接各類貸款超過52億元,壓實首席服務官責任,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整合國資國企資源,成立四大集團公司,國有資產布局進一步最佳化。深化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落實部門預算執行責任制,提高財政資金支出進度和使用效益。
  (五)聚焦文化強區,“廣州名片”建設成效顯著。以高度使命感傳承弘揚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文商旅創居融合發展。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落地,歷史文化街區呈現新面貌;華林禪寺征拆擴建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核心項目大雄寶殿正式啟動建設;永慶坊二期、沙面、西堤、泮塘五約整治提升工程成效顯著,一批文商旅創居特色企業進駐;荔枝灣水幕秀常態化展演,以“灣區花正開”為主題的央視大型實景演播室永久落戶荔灣湖公園;廣州文化公園十三行文化創意中心對外開放;省“三館合一”項目奠基,大灣區文化交流創新中心、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遺產游徑試點工作有序推進。創建並獲批省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粵劇藝術博物館活化利用成效明顯,粵劇粵曲文化交流活動廣泛開展,永慶坊非遺傳承聚集區加快籌建,荔灣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蟬聯“中國曲藝之鄉”,嶺南文化輻射力不斷提升。公共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年舉辦各類民眾文化活動1280場,搭建大灣區粵劇粵曲文化交流平台,攜手港澳等地開展惠民演出74場次,荔灣童聲合唱團奪得荷蘭國際合唱團比賽金獎冠軍。
  (六)注重“繡花”管理,城市功能品質全面提升。最佳化城區規劃設計,提升新隆沙、陸居路、大坦沙、海龍科創區、沙洛等重點片區區域價值與品質。開展荔灣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高標準制定歷史文化街區提升規劃,修編集體建設用地提質增效導則。突出抓好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統籌加快123項“三舊”改造項目,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新完工26個;開展城市精細化品質化治理百日攻堅行動,完成工地施工生態圍擋,修補路面7萬多平方米,鐵腕拆除鐵路沿線建築、大棚房等違法建設265萬平方米、完成率106%,清查整治違建別墅5宗;生活垃圾分類全面鋪開,60個樣板小區完成創建;大力實施“廁所革命”,完成沙面星級公廁建設,新建6座、大修28座,開放單位內設廁所56個;新增管道燃氣居民用戶2.6萬戶,推進5個城中村水改工作。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有序推進,PM2.5創近年新低,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完成248處“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率達100%,水污染治理力度空前,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開展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截污納管新增管道749公里,修復排水隱患5000多處,西塱污水處理廠二期加快建設,東塱斷面水質從劣Ⅴ類提升到Ⅳ類,35條河涌全部實現消除黑臭,全覆蓋整治小微水體,花地河東岸生態景觀帶被評為省樣板工程金獎。加強綠化淨化美化亮化,展示水秀花香、夜景璀璨、乾淨整潔、平安有序新景象。
(七)踐行為民初心,民生保障工作紮實推進。堅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全年財政民生支出95.54億元、增長6.2%,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7.2%。全面完成市區十件民生實事,“暖光行動”“鄰里花園”“便民停車”等暖心惠民黨旗紅八大攻堅行動深入推進。提前超額完成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擴面工作。向雙低家庭、殘疾人等發放各類救濟補貼1.04億元,實施醫療救助近2萬人次。加強居家養老改革創新,新增養老機構4家、床位790張,“3+X”居家養老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荔灣經驗。在全市率先實施重度殘疾人“大配餐”服務,全年“大配餐”共服務45.9萬人次。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全覆蓋設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211個,首設服務駐海島官兵的“海島驛站”。圓滿完成117名新兵徵集任務,大學畢業生入伍數完成率居全市第一,被評為市徵兵工作全優單位。落實精準脫貧攻堅戰部署,全年投入財政幫扶資金1.26億元,實施對口幫扶6省7縣37個項目,惠及貧困人口近5萬人。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新開辦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幼稚園,新增教育用地5萬多平方米、學位5790個,創建12所新型公辦園,公辦在園幼兒數占比達43.3%,與高校、省市名校合作辦學,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華南師大附屬荔灣國小相繼落戶,一中、四中、真光中學等改擴建項目紮實推進,高考成績繼續保持全市領先。健康荔灣建設提速,推進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廣鋼新城醫院、廣州國際醫藥港醫療中心項目規劃落地,規劃建設菊樹地塊國際醫院,廣州呼吸中心、區兒童醫院、新人民醫院等項目進展順利,緊密型醫聯體試點運營順暢,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登革熱疫情有效防控。基層文體服務設施不斷完善,修繕建設百姓健身路徑310條,升級改造街道圖書館6個,西村館榮膺廣州市“最美基層圖書館”,芳村體育中心升級改造有序推進,競技體育成績突出,獲全省區縣級體育突出貢獻獎第一名。
  (八)狠抓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逐步完善。成功舉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活動。構建“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工作機制,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創建省級維穩工作示範點,落實領導幹部包案和接訪下訪制度,信訪事項辦結率100%。全年重大矛盾糾紛化解率100%,矛盾糾紛調解成功率99.3%。激發居民參與,強化居民自治,舊樓宇加裝電梯達679宗,提前超額完成三年行動計畫。最佳化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打造“15分鐘法律服務生態圈”,荔灣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獲評市級優秀案例獎和服務便民獎。成立商事調解中心,推廣專業市場法律顧問室,推進法律保護關口前移,組織律師為民營企業和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服務,推動法律援助“應援盡援”。保障城區安全運行,推進公共安全風險排查治理,實施安全生產八大專項整治行動,為直管房加裝煙感器1.8萬個,中南街消防整治順利摘帽,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做好“從田間到舌尖”全流程監管,保障民眾用餐用藥安全。完成黃大仙祠去商業化。縱深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六個延伸”,打掉涉黑惡團伙40個,刑拘423人。開展禁毒專項行動,毒情同比下降23.1%。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和治安巡邏防控,引領推動智慧新警務建設,新的交警大樓落成,新的公安辦證中心投入使用,社區矯正對象重新犯罪率為零,110案件類警情下降9.4%,刑事立案下降7%,“兩搶”、入室盜竊類警情分別下降38.7%、45.8%,在2019年廣州市民眾滿意度調查中,我區民眾安全感排全市第一、治安滿意度全市第二。
(九)樹立表率標桿,政府自身建設持續加強。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順利完成機構改革,區政府工作部門由23個調整為22個。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主動向政協通報情況,積極配合人大常委會開展視察調研,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辦理各級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228件,滿意率100%。大力推進依法行政,省普法工作網上考評得分全市居首,辦理行政複議案件156件、被複議案件11件、行政訴訟案件76件,出台政府行政規範性檔案5份,出具合法性審查意見863件。穩步推進格線化管理,完善12345政府熱線服務,處理格線事件6000餘宗、12345熱線案件9萬宗。加強廉潔政府建設,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抓好中央、省市巡視巡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自覺接受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和巡察監督,審計監督全覆蓋深入推進。落實基層減負年部署,持續壓減檔案會議,全面規範嚴控各類督查考評。強化模範機關建設,落實區發展大會、建設大會等系列會議精神,推動政府系統聚焦主業,集中精力謀大事、抓大事,促發展、出成效。
  此外,國防動員、雙擁、民族宗教、婦女兒童、打私、打假、外事、氣象、人防、供銷、機關事務、檔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也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第一時間貫徹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成立區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指揮部,設立工作專班,建立健全靠前指揮、群防群控、每日會商、信息發布、督導督查等高效協同的工作機制。區幾套班子帶頭下沉掛點街道社區和企業,抽調機關幹部下沉社區防控一線和入境轉運、隔離場所前線,助力基層築牢聯防聯控防線。堅持“依法、科學、精準、有序”防控,堅決阻擊疫情蔓延擴散。以社區為格線,首創“1133”社區防控機制和“荔灣e家”微信群,組成社區幹部、民警、醫務人員“三人小組”,聯合開展人員摸查,迅速處置特殊情況。綜合運用上門走訪、電話訪問、大數據排查、穗康微信小程式登記等方式,建立完善“三本台賬”,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狠抓重點人群隔離健康管理、發熱患者閉環管理、密切接觸者甄別管理,築牢“三道防線”。制定居家隔離、集中隔離、社區防控、入境人員服務等專項指引和醫院、學校、企業、餐飲等各類場所防控工作指引,織密“三張網路”,迅速遏制疫情蔓延。不論中外、一視同仁做好入境人員健康服務管理,落實在穗外籍人員無差別對待措施,築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堅固防線。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我們進一步完善防控工作機制,突出做好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重要時間節點防控,推動核酸檢測“應檢盡檢、願檢盡檢”。截至5月31日,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9例,其中境內病例21例、境外輸入8例,已全部治癒出院。自2月22日起,全區本地病例實現零增長。
堅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促進。實施復工復產“五個一”工作機制,迅速出台荔灣“暖企八條”,支持企業穩定生產經營、紓難解困,惠及企業超1億元。推薦43家企業納入市級以上重點企業保障名單,其中4家已納入工信部名單。積極搭建政銀企對接平台,協調銀行機構對區內企業新增貸款授信金額143億元,實際發放超60億元。落實“支農支小”專項再貸款,緩解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壓力。組織復工復產專車17班次,向1.7萬家單位發放穩崗補貼2763萬元。有序做好返校復學工作,全區各級各類學校恢復正常教學秩序。狠抓防控應急物資保障、市場保供穩價、涉疫矛盾風險化解等工作,堅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確保社會大局平安穩定。
  在疫情防控鬥爭中,全區人民識大體、顧大局,高度自覺支持配合疫情防控,萬眾一心、並肩作戰,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全區黨員幹部聞令而動、聽令而行,廣大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環衛工人、快遞小哥、民兵力量和廣大志願者等日夜堅守、不畏艱險、忘我工作,舍小家顧大家,堅持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在大災大難面前的使命擔當,構築起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全區各界人士和廣大企業捐款捐物,出工出力,匯聚起疫情防控的強大合力,展現出新時代荔灣人的精神風采。
  各位代表!去年以來我們銳意進取、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在疫情防控和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經受住了各種風險挑戰的考驗,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也是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區委工作要求的結果,是區人大、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荔灣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過去一年尤其是這場疫情防控大戰大考,讓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一是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強。列入省市計畫的重點項目不多,產業結構整體水平不高,新的產業平台尚處於建設周期,新引進項目尚未形成有效支撐,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二是城市環境品質有待進一步提升。“三舊”改造需提速增效,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老城市新活力有待激發,綜合城市功能還需完善;城市精細化管理仍需加強,鞏固治水、治氣、治污成果壓力較大,安全生產隱患治理任務較重。三是民生社會事業發展存在短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高,基礎教育優質學位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有待提升,養老服務供給不足,解決城中村用電、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後續維養和老城區綠地、停車場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還需下更大功夫。四是作風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一些幹部擔當實幹精神不足,執行力不強,改革創新和攻堅克難的招數還不夠多、能力本領還需進一步提升。對此,我們將直面問題挑戰,全力做好政府工作,決不辜負人民民眾的期望和重託!
二、2020年工作安排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動盪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特別是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生產和需求造成全面衝擊,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異常嚴峻複雜。當前疫情尚未結束,發展任務異常艱巨,做好政府工作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同時,2020年又是一個衝刺收官、開篇布局的特殊年份,既要完成“十三五”規劃、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高水平編制“十四五”規劃、為慶祝建黨一百周年做準備。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要看到,變局中危和機同生並存,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成為國家戰略,廣州和深圳“雙城聯動”給我們帶來了歷史機遇;實現“四個出新出彩”、建成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成為老城市新活力典範的重任,為我們注入了不竭動力。面對這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時代,我們要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荔灣時的殷切期望與囑託,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全面落實省市和區委部署,勇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
  2020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及全國兩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工作部署、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和區委十二屆十一次全會工作要求,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大“六穩”“六保”工作力度,推動釋放“雙區驅動”“雙城聯動”效應,構建全區“一帶兩區”發展新格局,打造綜合城市功能先行示範區,加快建設具有獨特魅力和發展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以優異成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作出積極貢獻。
根據全國“兩會”和市“兩會”部署,結合我區實際綜合研判,今年要在做好常態化防控確保疫情不反彈基礎上,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1億元;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到70%以上;居民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美好生活質量持續提升,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各位代表!今年時間即將過半,迫切需要我們只爭朝夕、全力以赴,在以下幾個方面狠抓落實:
  (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嚴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要求,堅定信心,保持定力,化危為機,努力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堅決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健全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機制和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機制。嚴格按規程辦事,守好外防輸入關口,做好從境外到國門、從國門到家門的全鏈條防控。繼續壓實疫情防控各級主體責任,持續最佳化社區管理,大力開展環境衛生整治,不斷增強民眾個人防護意識,全面落實學校、醫院、商場、賓館等各類公共場所的日常防控措施,逐步穩妥開放密閉式娛樂休閒場所。切實做好重大節假日疫情防控。繼續做好口罩、消毒用品等防護物資儲備和供應,持續鞏固階段性成果,做好長期防控準備。
  堅決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六穩”“六保”是今年必穩必保的大事。要落實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用好疫情特別國債和專項債券,助力打好疫後重振的民生保衛戰、經濟發展戰。把穩就業保民生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強高校應屆畢業生、退役軍人、戶籍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服務。圍繞穩企業創造良好環境,推行首席服務官制度,最佳化“五個一”工作機制,全面實施援企惠企和減稅降費政策,推動企業由復工復產向達產滿產拓展、向全產業鏈拓展。推動消費回升和潛力釋放,落實中央、省市促進消費各項措施,培育壯大疫情催生的新型消費和升級消費。政府帶頭過緊日子,進一步嚴控“三公”經費,壓減一般性支出,共克時艱共渡難關。
(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現代經濟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經濟整體水平。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分層分類培育和服務科技創新企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持續實施樹標提質行動,支持高新技術企業掛牌上市。推進創新基礎能力建設取得突破,圍繞區科創平台建設,大力引入國家省市科技項目,籌建中藥產業研究院和中藥檢測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化網路聯盟(粵港澳)科創中心,推動省建築材料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等機構開展區域產學研項目,發揮科研院所孵化功能;實施新一批重點領域研發計畫,鼓勵大中型骨幹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企業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弘揚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加強科研誠信、科技倫理建設。建立最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最佳化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打造創新創造熱土。
  強化現代產業體系構建。制定《荔灣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規劃(2020—2035)》,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扶持發展先進制造業。落實製造強省建設“六大工程”,融入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深化與珠西先進制造業產業對接,提升先進制造業能級和水平。推動工業企業智慧型化升級,加快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引導龍頭企業建設行業網際網路平台體系,加快推動一批優勢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建設,帶動中小企業“上雲上平台”。創新發展數字經濟。實施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意見,舉辦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大會及常態化論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及珠江西岸“雲與人工智慧”產業樞紐建設。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新一代網路通信基礎設施,完成5G基站建設1000座以上。加快5G套用培育,試點建設5G智慧型眾創孵化空間,重點推進5G在智慧政務、智慧社區、智慧醫療、智慧型製造等方面的典型套用。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依靠市場機制和科技創新,加快現代商貿、醫藥健康、產業金融、文化創意、旅遊休閒等產業集聚發展。優先發展智慧財產權、設計、會計、精算、法律等專業服務業,支持發展文化、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服務業,推動服務業向高品質、多樣化升級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推進年度投資200億元的119個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工業園區提質增效、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1906產業園多園區建設;推動玉器、茶葉、鞋業、服裝、水產等傳統批發市場轉型升級,28萬平方米的悅匯城綜合體按期開業,廣州國際醫藥港首期87萬平方米的健康方舟今年開業運營;推動花博園、嶺南花卉市場升級改造,重塑花卉特色品牌。
強化重大產業平台建設。深化“一帶兩區”建設。打造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爭取今年再完成20個地塊出讓,推進陸居路項目征拆和白鵝潭國際金融中心、鵝潭一號總部等項目建設,支持恒基地塊打造白鵝潭樞紐綜合體,啟動聚龍灣片區土地整備和建設,加快建設廣信花地灣項目、廣船地塊總部和威富集團科創基地,以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廣州國際醫藥港為平台建設國際化、高端化、規模化的國家級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將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打造成高端服務業集聚區和高端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平台。加快海龍廣佛高質量發展科創示範區建設。完成《海龍國際科技創新產業區總體規劃方案(2020—2035)》編制;開展百日攻堅行動,加快推動市政配套建設,統籌開發時序,力促拿地企業儘快開工建設、建成投產;申報省高新技術企業開發區,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將科創區建設成集人才鏈、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融合發展的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和廣佛科創產業高地。以老城區為核心加快文商旅創居融合發展。傳承發展嶺南特色,將泮塘五約、荔枝灣、永慶坊、沙面島、沿江西路打造成文旅、休閒、非遺工藝、文化藝術等文創產業集群空間。加快華林禪寺建設和華林玉器街改造,推動上下九步行街品質提升,打造荔灣特色文化商業區。推動永慶坊二期開業,培育網紅直播基地,新增1—2個夜間經濟集聚區,發展特色民宿產業,營造首店多、名店旺、老店活、小店美的商貿氛圍。加快建設珠江鋼琴創夢園,升級信義國際會館、1850創意園,培育“科技+文化”新興業態,實現高質文創園區集聚發展。
  強化招商引資引智工作。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營造“人人都是招商員,處處都是營商環境”的氛圍。統籌全區招商力量,利用社會資源組建“招商共同體”,形成重大項目引進“一盤棋”。充分利用網路新媒體、新平台創新招商模式,大力開展“網際網路招商、“不見面”招商和網上籤約。拓展對外交流合作內容與渠道,藉助高端論壇平台和重大外事活動,強化“走出去”招商成效。梳理重點產業招商清單,加強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完成億元簽約項目30個、落地項目50個,協定投資總額超150億元。加強暖企穩企,落實支持企業發展25條和首席服務官制度,突出重點企業要素保障,完善企業發展全周期服務。開展“揚帆計畫”等系列品牌活動,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實現“上管老下管小”,吸引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到荔灣創新創業。
(三)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緊圍繞“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荔灣所能”,在著眼釋放“雙區驅動”效應、發揮廣深“雙城聯動”作用中體現荔灣擔當。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持續完善“外聯、內暢、片區活”交通網路格局,完成廣鋼新城一期市政道路、龍溪路升級改造(東段)等市政道路建設;加快推進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等市政道路建設;推動東沙隧道、龍溪大道東漖大橋改造、白鶴沙和龍溪大道地塊市政配套等項目開工建設;推動白鵝潭大道(花地河—洲頭咀隧道)、南漖隧道、東風西西場立交節點改造工程開展前期工作並爭取完成立項。繼續加快捷運8、10、11、13、22號線建設,織密軌道交通路網。
  加強制度規則對接。加快推動與港澳營商環境規則、金融領域規則、民生領域便利化、質量標準等對接任務落地落實,推進旅遊、衛生、教育、會計、專利代理等領域實現職業資格互認。加快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適應的制度規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人員往來暢通、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科研儀器設備通關便利、大型科學設施和科技資源共用共享、科技園合作共建,推動產業體系深度合作,為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加強全方位多領域合作。配合市完成“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規劃,啟動先導區建設。加快建設“五眼橋—滘口”試驗平台,打造廣佛黃金商貿區,探索傳統商貿平台的國際化、數位化轉型。繼續大力推動廣佛在基礎設施建設、政務服務、治水治污、警務合作等方面的互聯互通。落實協同構建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行動計畫,推進海龍科創區與港澳深度合作。深化與港澳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合作,加快建設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引導廣州國際醫藥港打造以中醫藥為特色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智慧健康城。聯合港澳開展海外經貿推介交流,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加強對外合作,開拓沿線國家市場,加強與國際友城的產業、文化、旅遊等領域務實合作。
(四)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突出精品意識和綜合城市功能高質量發展,對標國際一流城市核心區精準發力,進一步增強城區活力、魅力、競爭力。
  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堅持規劃引領、多規融合,高質量編制荔灣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一張圖”。重點做好白鵝潭沿江總部經濟帶規劃最佳化工作。完成全區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編制,制定恩寧路周邊片區實施方案,開展恩寧路國家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荔灣區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加強土地執法日常巡查,推動衛片圖斑、違建別墅和違法用地整改,切實抓好自然資源保護。積極爭取南片農用地規劃調整,促進土地集約高效利用。設立重大產業項目引進綠色通道,強化用地、用能等資源要素保障。
  最佳化城市更新建設質量。理順征拆工作機制,全力推動土地整備,重點攻堅陸居路、恒基地塊、花地灣、聚龍灣、海龍等片區及廣鋼新城車輛段的土地征拆、平整和收儲。完成廣醫附三醫技綜合大樓、四中擴建、軌道交通11號線如意坊和石圍塘站等項目徵收。用足用好省市新政策,制定城市更新工作實施細則,開展6個“中改造”試點前期工作,穩步推進14個老舊小區改造、19箇舊村改造、18箇舊廠改造項目。實施一批社區微改造,推動“暖光行動”“鄰里花園”“便民停車”項目;加快東漖、茶滘、鶴洞、五眼橋、花地等城中村改造征拆建設;推動大坦沙更新改造全面提速,在河沙村表決突破90%的基礎上,全力推動村民私補協定簽訂達到80%並分期分片開發建設,同步推進坦尾村私補方案表決;推動海北、龍溪、山村、葵蓬等聯社加快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推進區兒童醫院、新人民醫院、一中國中部、真光中學、西灣路安置房(南片區)等項目工程加快建設,推進西關培英中學、區看守所、如意坊安置房和廣鋼新城配建學校等項目前期工作。推進2座消防站、80座配電變壓器建設。
最佳化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發揮“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作用,深入開展百日攻堅行動。擴大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覆蓋範圍,打造4條示範精品路線,在“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上取得新突破。推進1條市容環境衛生示範街、4個區級容貌示範社區創建工作。最佳化垃圾收運體系,新建中南街、站前街2座垃圾壓縮站。深入推進“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畫,新改建環衛公廁8座。從最弱處、最差處、最難處著手,嚴厲打擊市容“六亂”,整治“五類車”,讓城市的“臉面”更清爽。落實治理違建三年行動方案,拆除違建300萬平方米。
  (五)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拿出過硬辦法,既打好殲滅戰、又打好持久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污染防治、風險防範重點戰役,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全力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同步推進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續做好對口幫扶清遠連州市、貴州畢節七星關區和金沙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新疆疏附縣烏帕爾鎮、西藏波密縣松宗鎮、三峽庫區等工作,集中力量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對口幫扶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打好精準扶貧成果鞏固戰,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建立有效長效機制,做好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在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社區服務幫扶和消費扶貧上精準發力,全力打造一批特色幫扶項目。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為契機,充分發揮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和荔灣區對口扶貧協作產品展銷中心的作用。深化人才支援,確保教育衛生幫扶舉措落地見效。
全力鞏固擴大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成果。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加強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加強對生物質鍋爐、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機動車船污染監管和汽修行業廢氣整治,落實揚塵污染精細化管理,全面加強餐飲業油煙監管,確保空氣品質穩定上升。落實節能目標,完成“節能雙控”任務。堅決打贏黑臭水體剿滅戰,力爭東塱斷面水質達標,鞏固第一批13條河涌整治成效,確保第二批12條河涌“長制久清”、10條河涌徹底不黑不臭,全面完成小微水體整治。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建成碧道25公里。加快西塱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新建城中村污水管網120公里以上,穩步推進2254公頃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完成經濟聯社“一戶一表”工作。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信息調查和風險篩查,開展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建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強園林綠化建設,實施廣鋼公園綠化工程,建設市園博會荔灣展園,實施時花布置、主題花景和生態景觀林帶建設,營造天朗氣清、水清岸綠優美生態環境。
  全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決維護以政權安全、制度安全為核心的國家政治安全。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確保意識形態陣地守得住、管得好。在積極爭取政府土地債券資金參與城市建設的同時,確保政府債務風險可控。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加強以P2P網貸為重點的網際網路金融監管和風險專項整治。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全區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堅決防範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高標準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實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動計畫,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認真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突出基本民生保障。做好睏難民眾和弱勢群體兜底保障。發揮“社工+志願者”聯動效應,推動社工服務拓展至家庭、企業、慈善、扶貧等各領域。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提升服務質量,發展銀髮產業,增強老年人幸福感。按“五有”要求深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不斷提升廣大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的榮譽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加強糧食管理,確保糧食安全。
  突出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鞏固教育強區優勢,擴大和最佳化基礎教育學位供給。深化集團化辦學,探索新型辦學模式,推動高端國際學校落地,確保華南師範大學附屬荔灣國小九月開學。全面落實“區管校聘”政策,均衡配置師資,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提高學前教育普惠優質發展水平,推進新型公辦園建設,完成學前教育“5080”攻堅計畫。堅持立德樹人,打造荔灣“思政課”品牌。堅持評價引領,深化課堂改革,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突出健康荔灣建設。創建健康促進區,強化公共衛生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重大疫情、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和救治體系以及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均衡南北片醫療資源,建設中醫藥強區。加快菊樹地塊引進國際高端醫療機構,力促廣鋼新城醫院規劃落地,建立區域醫學檢驗中心和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推進荔灣中心醫院創建三級綜合醫院。全面加強基層業務用房標準化建設,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探索醫養結合新體制,深化公立醫院人事制度、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優育服務,最佳化計生服務,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繼續推進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推動“透明廚房”提檔升級,重點餐飲單位“明廚亮灶”基本實現全覆蓋,推動農產品市場升級改造,完善全鏈條溯源監管。
突出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區打造。加快推進特色文化街區建設,活化運營廣東郵務管理局舊址、錦綸會館、南方大廈、陳廉伯舊居等文物建築,推動文化公園西關棋院對外開放。鞏固“廣州地區最受歡迎旅遊目的地”稱號,實施陳家祠廣場景觀提升,創建4A級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打造沙面國家歷史文化藝術名島,開發6條西關特色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和服務,構建全要素髮展全域旅遊格局。協調推進大灣區文化交流創新中心和省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動省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遺產游徑落地實施。拓展建設十三行全球數字博物館,推動十三行文史研究,打造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標誌。最佳化提升傳統民俗節慶活動,舉辦第十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系列活動。加強西關美食、“三雕一彩一繡”、龍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策劃,推動組建文博聯盟,提升永慶坊非遺聚集區平台影響力。大力發展文體事業,完善公共文體基礎設施,加快推動省“三館合一”項目建設,推進檔案館庫、圖書館、文化館建設。落實文體惠民工程,加強文體場館、設施設備建設和開放服務,加快芳村體育中心升級改造,做強體育品牌。
  突出社會治理格局提升。落實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深化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持續推進舊樓宇加裝電梯,探索電梯事務社區治理荔灣模式。完善社會面治安防控體系,綜合利用大數據等手段,提升社會治理精細度和風險要素管控。堅持打防並舉、標本兼治,建立完善常態化機制,全力打好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收官之戰。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強化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引導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全面完成“治欠保支”三年行動計畫,加大勞動糾紛調處,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制定經濟聯社配套指導意見。培育市級維穩工作示範點,加強信訪矛盾協調聯動多元化解,建設平安荔灣。全力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紮實做好“七五”普法、國防動員、雙擁、民族宗教、婦女兒童、打假、氣象、人防、殘疾人、供銷、機關事務、檔案、保密、地方志等工作。
三、大力建設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高效政府
  荔灣新一輪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的序幕已經拉開,藍圖已繪就,任務已明確,關鍵在於提高政府執行力,全面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一)狠抓政府黨的建設。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落實“第一時間”“第一議題”制度,深化“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工作,構建區政府系統“五學聯動”體系。
  (二)狠抓法治政府建設。依法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主動接受區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意見。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抓好《民法典》的學習貫徹,落實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從嚴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加強行政複議規範化建設,完善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考評機制,確保政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三)狠抓數字政府建設。對標最好最優,紮實做好迎接世界銀行評估工作,打造營商環境新標桿。加快推進政務數據共享共用,對接國家、省市平台,最佳化“數字一張圖”政務服務套用體系建設,推進全流程網上審批服務和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打造荔灣特色政務服務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紮實做好省市下放事權的承接工作,推行“一網通辦、一窗受理、並行辦理”,實現商事登記智慧型無人“秒批”,政務服務“一次不用跑”。運用大數據手段,拓寬“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範圍,落實“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鼓勵市場主體誠信經營。
(四)狠抓治理能力建設。高質量編制“十四五”規劃綱要。最佳化政府機構協同高效運行機制,做好機構改革後半篇文章,深化街道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深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全面完成公益三類、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和行業協會去行政化管理工作。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理清監管邊界,激發發展活力。出台高質量推進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意見,健全更高質量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公共服務供給創新制度、困難群體保障體系,加快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狠抓勤政廉政建設。履行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高標準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支持紀檢監察機關監督執紀問責,切實解決民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全面落實巡視巡察和審計整改,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大力開展作風建設,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強化工作統籌,著力減輕基層負擔。關心愛護幹部,落實容錯糾錯機制,推動廣大幹部勇於擔當、敢於作為,更好地肩負起新時代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和重任。
各位代表!全面小康即將如期實現,百年夢想即將成為現實。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聞雞起舞、日夜兼程,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加快建設具有獨特魅力和發展活力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爭爭當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先行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