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一、“十三五”時期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是荔灣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面對國內外環境複雜變化,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市委“1+1+4”工作舉措和區委“一帶兩區”工作思路,把推進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基本完成“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進展。
(一)全力攻堅克難,經濟實力邁上新台階。我們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夯基壘台、積厚成勢,著力抓當前、打基礎、利長遠,經濟總量邁入千億城區行列,成為全國百強區,發展韌性進一步彰顯。
  經濟發展提質增效。2016-2019年累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923.59億元,年均增長5.0%;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0.5:25:74.5調整為2020年的0.4:27.8:7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633.65億元;全區財政收入從2016年的46.51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111.6億元,累計完成351.75億元,比“十二五”時期增長54.3%;稅收總額累計完成1706.47億元,年均增長8.5%,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0%左右。現有上市企業6家,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展示企業767家,新增“四上”企業1065家,廣州工控集團、廣州幸福中心等一大批高質高新企業項目落戶荔灣。文化產業穩步發展,擁有省、市級創意產業園6家,形成珠江黃金西岸創意產業帶,一批“網際網路+”大型文旅創意企業落戶。
  創新活力不斷增強。舉辦白鵝潭產城融合、新三板等系列高峰論壇,出台支持科技創新、金融發展、智慧財產權等多項政策和“1+5”人才配套政策。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54家,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21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57家。唯品會、前後文化入選中國創新50強,名創優品被評為廣州獨角獸企業。全區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率49.4%,技改總投資38.57億元。創新載體加快建設,現有科技企業孵化器27家、其中國家級2家,眾創空間4家、其中國家級2家,孵化面積30.5萬平方米,創新園區5個,入庫創新型企業96家。支持企業申報各級財政專項資金,區財政科技投入12.56億元,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超45.66億元,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分別達4.4萬件、1.48萬件,年均增長59.1%、16.2%。企業獲省級以上科技發明類獎項16個。質量強區戰略深入實施,4家企業榮登廣州市“四十年·四十品”榜單。創新人才加快集聚,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揚帆計畫”,落實對創新人才激勵措施,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創業人才(團隊)267人,區高層次人才、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0人。
要素集聚能力明顯提升。健全招商穩商機制,加強招商隊伍建設,成立區商務和投資促進局,建立健全首席服務官制度,80位首席服務官掛點服務109家重點企業,全員招商理念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間落地項目150個,其中投資總額10億元以上或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產業項目13個、100億元以上項目4個。引進新三板廣州服務基地並升級為華南服務基地,服務中小企業超3500家次,不斷提高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加大重點企業扶持,累計投入資金超1.4億元,幫助企業辦理動產抵押融資13.26億元。實有市場主體13.25萬戶,年均增長9.4%;累計新增市場主體7.53萬戶,比“十二五”增長49%。新增外資企業1164家,年均增速13.9%。
  (二)主動服務大局,“一帶兩區”建設實現新突破。我們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強度推進,著力建平台、優環境,拉開新一輪大建設大招商大發展序幕。
  重大平台建設成效顯著。白鵝潭商務區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納入市重點平台,地區發展規劃獲市批覆,總面積達36平方公里,商辦面積增至2200萬平方米以上,江岸線延伸至10公里;在市層面成立開發建設領導小組,土地整備全面提速,“1+11”組團式發展動能強勁,已成功出讓地塊22個,駱駝服飾等一批總部型企業入駐,被列為廣州城市治理榜“最具發展潛力功能區”。海龍科創區建設按下“快進鍵”,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白鶴沙、海北地塊30萬平方米居住用地調整為產業用地,已成功引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型製造等產業項目13個;12個地塊納入廣州市新型產業用地(M0)選址範圍,一批創新配套設施建設加速,全力做強創新引擎。傳統文商旅活化提升區建設大放異彩,荔灣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納入市級規劃重點打造;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和泮塘五約微改造納入國家試點,永慶坊微改造模式成為全國典範,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成功創建4A級景區,聚龍村獲評“中國傳統村落”,泮塘五約、恩寧路、沙面成為全國知名網紅景點,永慶坊—沙面—西堤入選全國12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粵劇藝術博物館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荔灣獲評“全國文化先進區”“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蟬聯“中國曲藝之鄉”。
  重點項目有序推進。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十三五”期間新增省重點項目1個,市重點項目73個,區重點項目243個,總投資2778億元。立白中心等一批產業項目已建成使用,荔勝廣場等大型商業綜合體開業,省“三館合一”項目施工進展順利,廣信花地灣地塊重新盤活、廣船地塊央企總部首期項目開工,白鵝潭國際金融中心動工,1906科技園建設取得標誌性進展,華林禪寺、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一批項目征拆取得明顯成效。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加快建設,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即將投入使用,87萬平方米廣州國際醫藥港首期“健康方舟”建設基本完成。
(三)深化改革攻堅,發展活力持續釋放。我們充分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和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高水平開放發展呈現新局面。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制定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意見,廣州荔灣綜合城市功能示範區行動方案在市層面印發實施。高標準打造廣佛極點,積極參與“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荔灣南片納入試驗區先導區範圍,荔灣—番禺—南海片區納入啟動區,五眼橋—滘口位列試驗區四大平台之一。廣佛邁入全域同城化新階段,兩地法人類事項跨城通辦全覆蓋,在生態、產業、交通、服務等方面實現“全域、全線、全面”融合。
  重點領域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順利完成新一輪機構改革,構建簡約高效管理體制。深化街道體制改革,下沉670名編制,街道編制增幅達82.1%。實施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完成4家區屬國企重組。最佳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制定設立總部、加強金融服務等政策措施。鞏固和深化經濟聯社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制定實施經濟聯社“1+11”制度體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完成。
  營商環境改革取得新成效。在全市率先設立營商環境發展中心,組建營商環境諮詢委員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承接市級行政職權143項、市級公共服務事項138項。簡化企業開辦流程,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改革,整合7部門469項業務,實施“一環節”辦理、“一網通辦”、“一窗通取”,開辦企業最快0.5天辦結。上線30個“一件事”主題服務,關聯使用203種電子證照,辦事材料壓減率達30.7%。深化“網際網路+監管”改革,推動數據共享和監管套用。打造智慧政務“1+N”模式,實現業務“就近辦”“馬上辦”。
  (四)改善功能品質,城區能級不斷提升。我們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全域統籌、內外兼修,在城市規劃建設和市容環境整治上下功夫、求實效,城市面貌煥新顏。
城區環境持續向好。深化垃圾分類,設立區生活垃圾分類推進中心,496個小區全面完成樓道撤桶,新建改建垃圾壓縮站47座,完成1693個投放點美化工程,基本建成全程分類收運體系,實現環衛收運和資源回收“兩網融合”,垃圾減量率達35%。深入開展“廁所革命”,新建改擴建公廁80座。新增管道燃氣用戶12.6萬戶,新建管道27.56公里。實施三年行動計畫,拆除違法建設8577宗、915.42萬平方米,鐵腕整治鐵路沿線違建頑疾。開展城市綠化美化工作,一批交通節點完成景觀提升,花地河生態景觀帶被評為省樣板工程金獎。實施百日攻堅行動,建立“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全面提升。
城市更新有力有效。出台城市更新“1+1+N”政策檔案,全區標圖建庫面積27.73平方公里,占總面積44%。20條城中村改造全面推進,8條已獲批實施、12條正開展前期工作。大坦沙城市更新駛入快車道,西郊村復建物業推進順利,河沙村安置房動工,島內環境整治成效突出。18箇舊廠改造項目加快推進,63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已竣工驗收54個,6個“混合改造”試點深入推進。12個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1127個“散亂污”場所完成整治,物流園全面關停。44個專業市場轉型疏解,部分轉型為創新社區和品牌展示中心,悅匯城成功改造為廣州第二大單體購物中心,嶺南花卉市場、花鳥魚蟲市場整體搬遷,黃沙水產新市場(東洛圍碼頭)破土動工,有效釋放空間、疏解中心城區功能。
  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大力推進“三隧四路五軌道”建設,新建道路35.7公里,品質提升29.7公里。龍溪大道東延線、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廣鋼新城組團道路、白鶴沙地塊道路、大坦沙島出入口改造等完工通車,龍溪立交、五丫口等橋樑大中修工程順利完工。廣佛出口放射線系統工程(二期)、如意坊隧道、如意坊放射線系統工程(二期)、廣佛大橋系統工程(一期)、東沙隧道等項目建設推進順利。新增便民小公交等線路6條。新建停車場9個,增加重點片區停車位702個。配合推進捷運8、10、11、13、22號線征拆,涉及捷運站14個、已拆除房屋8萬平方米,移交用地44萬平方米。建成5G基站3093個,實現重點區域5G網路全覆蓋。推進綜合管廊、消防站、充電樁、智慧燈桿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變電站5座。
  (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我們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著眼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直面問題、聚力攻堅,人民民眾幸福感獲得感顯著增強。
  民生保障紮實推進。“十三五”期間一般公共預算用於民生支出424.8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87.7%,比“十二五”時期增加182.26億元,增長75.1%。每年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堅持就業優先,年均新增崗位1.2萬個以上,率先實施“就業攜行計畫”,開展各類培訓15.4萬人次,發放培訓補貼1.27億元。“羊城家政”東漖、西村街試點在全市推廣,白天鵝賓館成功申報省級“粵菜師傅”大師工作室,“廣東技工”校企模式成效初顯。深化養老機構分類改革,鼓勵養老服務市場化創新,新增養老機構6家、床位1341張,每千名老人床位數達到36.2張,率先啟動長者配餐服務,“3+X”居家養老模式形成荔灣經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擴面提標,最低生活保障和社會救助標準調升28.6%,發放各類救助補助資金3.58億元。拓展來穗人員融合服務深度,完成積分入戶1051宗。在全省率先啟動舊樓宇加裝電梯項目,加裝電梯957台。“暖光行動”“鄰里花園”“便民停車”等八大攻堅行動取得實效。城中村水改工作全面完成。
公共服務不斷加強。教育強區地位不斷鞏固,高考成績穩居全市前列,獲評首批廣東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實驗區。新開辦學校24所,新增用地20.3萬平方米、學位18840個,創建廣州市示範性高中2所。完成學前教育“5080”目標,公辦幼稚園在園幼兒數占比51.3%、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在園幼兒數占比82.6%。探索新型學校管理體制,實施“3+6”集團化辦學,與高校、省市名校合作,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西關廣雅實驗學校、華南師大附屬荔灣國小等一批名校相繼落戶,一中、四中、真光中學等改擴建項目紮實推進。健康荔灣建設有力有序,大坦沙國際健康生態島、廣鋼新城醫院等規劃落地,區兒童醫院、人民醫院新址等項目加快建設;全區醫療機構達230個,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分別較“十二五”增長35.4%、28.2%,每千常住人口擁有床位數增至7.04張。荔灣中心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綜合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穩步推進,15分鐘衛生服務圈全面建成。守正創新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開通中藥材經營審批綠色通道,順利通過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複審,沈堅華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列入國家級項目,“西關正骨”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全面做好國防動員和徵兵工作,連續八屆榮膺省雙擁模範區稱號。在全市率先建成三級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高標準通過省退役軍人服務機構星級示範驗收,荔灣經驗在全省推廣。
  文體事業蓬勃發展。入選2020年全國市轄區旅遊綜合實力百強區,粵劇藝術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分別被核定為國家二級、三級博物館,成立全市首個非遺協會。廣州首個非遺街區開業,首批10家大師工作室進駐,省級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實驗區成功創建,李小龍祖居修繕活化項目被評為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十佳案例,西門瓮城城建歷史公園建設有序推進,以“灣區花正開”為主題的央視大型實景演播室永久落戶荔枝灣。實施文體惠民工程,被評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獲2018年全省區縣級體育突出貢獻獎第一名。
  三大攻堅戰更顯實效。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嚴密防控金融風險,在全市率先完成轄區域網路貸機構“三清零”,一批涉眾金融風險得到化解。堅持底線思維,切實防範財政運行風險。堅決落實“房住不炒”要求,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施精準幫扶政策,累計派駐扶貧幹部93名,投入幫扶資金4.67億元,對口幫扶6省7縣37個項目,惠及貧困人口近30萬人,對口幫扶地區全部摘帽脫貧。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被評為全國消費扶貧示範單位,畢節市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安置社區成為東西部扶貧省級示範點,金沙縣民興街道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和連州教育扶貧效果明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河湖長制,全面完成治水三年行動計畫,35條在冊黑臭河涌全部實現長制久清,47宗在冊黑臭小微水體在全市率先銷號,全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西朗污水處理廠二期投入使用,開展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新建雨污管道182公里,東朗斷面水質達標。土壤污染修復持續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空氣品質穩步改善,達標天數比例、PM2.5、PM10等指標均有較大提升。
(六)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治理能力水平顯著提高。我們緊緊圍繞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服務政府和高效政府,創新管理、改進作風、提升效能,著力完善多主體參與的城市治理體系,有效增強城市彈性和社會韌性。
  疫情防控穩定向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全區上下勇於擔當、頑強拼搏、紮實工作,建立健全“四個三”工作機制,在全市率先實行處級幹部擔任隔離酒店店長,外防輸入嚴格落實閉環管理,內防反彈全面壓實“四方責任”,廣泛調動社會力量捐款捐物、出工出力,一視同仁做好在穗外國人健康服務管理,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強有力的防控格局。堅持常態化防控不鬆勁,紮實做好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群的風險防範,不斷鞏固防控成果。自去年2月22日起無本地確診病例;全年全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60例、無症狀感染者75例,全部治癒出院;設定入境隔離酒店15家、密接隔離酒店1家,累計接收空港口岸抵穗約2.6萬人;投入警力10萬人次,抽調3批公職人員約450人次全脫產參與疫情防控。全區47人次榮獲省、市抗疫先進個人,15個集體榮獲省、市抗疫先進集體。
  社會治理創新創優。平安荔灣建設深入推進,全區案件類警情年均下降14.4%,民眾安全感和社會治安滿意度排全市前列。安全生產主要指標持續好轉,食品、藥品、產品質量、特種設備和糧食安全有力保障。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全面覆蓋,華林站被評為全市十大“網紅”公法站。全國首創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模式,成立全市首間區級商事調解中心和舊樓宇加裝電梯人民調解工作室,我區被評為全省首批維穩工作示範點。順利完成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三年行動計畫,質效並重實現“六清”“六建”目標。推進居委會規範化、信息化建設,社區專職工作人員年人均收入從8萬元增至12.44萬元。建立社區、格線、樓宇三級議事聯動機制,深化格線化管理和“四標四實”常態化套用,打造“如意平安騎隊”“家在嶺南”等一批市級群防共治品牌。
政府建設持續加強。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狠抓幹部能力作風建設。堅決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定期向區人大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共辦理各級人大代表建議506件,政協委員提案518件,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為100%。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履行行政決策程式,“七五”普法取得優異成績。構建熱線標準化體系,解決市民信訪事項4.7萬件,12345熱線辦理市民訴求11萬宗。推進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入口網站累計公開政府信息近10萬條。“數字政府”建設再提速,“數字一張圖”政務服務套用體系持續最佳化,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100%,辦結時限壓減64%,服務效能不斷提升。堅決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持之以恆糾正“四風”,強化審計跟蹤問效,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
  婦女兒童、信訪、殘疾人、民族宗教、僑務、對台、外事、貿促、科普、氣象、地震、人防、統計、檔案、保密、供銷、修志、機關事務管理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過去5年,我們銳意進取、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砥礪前行,走過了極其不平凡的5年。這5年,我們經歷了一系列大事喜事要事,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永慶坊視察,對我區工作給予充分肯定,提出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的奮鬥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全區上下奮鬥新時代的磅礴力量;這5年,我們有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保持定力、精準施策、撲下身子、主動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穩中提質,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這5年,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轉變發展方式、培育發展新動能、厚植髮展新優勢,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這5年,我們率先探索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用“繡花”功夫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城區發展能級和綜合承載力大幅提升;這5年,我們集中力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狠抓社會治理和民生改善“小切口大變化”,人民民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顯著提升。特別是去年,我們按照統一部署,始終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堅決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奪取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在持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我們經受住了各種風險挑戰的考驗,著力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也是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區委工作要求的結果,是區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勠力同心、艱苦奮鬥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關心支持荔灣改革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新動能支撐力還不夠強。經濟總量偏低增速放緩,財政收支平衡難度增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艱巨,新的產業平台處於建設周期,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動力不夠,戰略性新興產業尚未形成強大支撐。二是城市功能品質仍有待提升。人口資源環境矛盾依然突出,交通綜合網路體系承載力不足,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等還需持續用力,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預防壓力較大,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優質教育衛生資源供給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尚未解決,就業、社保等公共服務尚待最佳化,人口老齡化應對措施專業性不強,社會治理和服務水平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仍有一定差距。四是政府作風仍需持續改進。政府系統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不足,能力素質和工作作風還不能適應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我們要牢記初心使命,直面問題挑戰,聚力攻堅克難,推動荔灣發展提質加速、行穩致遠!
  二、“十四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根據《中共廣州市荔灣區委關於制定荔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我們編制了《廣州市荔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大會審議。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5年。未來5年將是全區上下負重爬坡、加速追趕、提檔升級的5年,我們要胸懷“兩個大局”,保持戰略定力,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實現從跟跑並跑到領跑趕超,實現荔灣更高質量發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努力在新征程中邁出堅實步伐、實現良好開局。
今後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堅決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深入貫徹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舉措,以大招商集聚高端要素,以大建設改善空間品質,以強文化擦亮荔灣品牌,以惠民生構築幸福荔灣,高標準打造廣州西翼CBD、千年商都RBD、嶺南生活CLD,推動“一帶兩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推動城區面貌發生顯著變化,推動居民生活品質得到顯著提高,加快建設產創聯動示範區、城市治理創新區、嶺南文化核心區、產城融合先行區,奮力建設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以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帶動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在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和全市發揮重要支撐作用中走在前列,為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和全市勇當排頭兵作出荔灣貢獻。
  今後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推進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取得重大成果,城市綜合功能示範區、廣州西翼CBD、嶺南文化核心區、粵港澳大灣區門戶樞紐、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區建設全面上新水平,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經濟實力達到新能級,嶺南文化輻射力、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一帶兩區”進入產業導入期,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集聚明顯提高,綜合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數字政府”“智慧荔灣”建設穩步推進,荔灣戰略地位更加凸顯、發展動能更加充沛、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社會文明更加彰顯、生態環境更加優美、民生福祉更加豐厚、治理效能更加突出。
到2035年,荔灣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台階,初步建成具有示範帶動意義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走在全國前列。
  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緊緊圍繞“十四五”發展開好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策源”功能,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牢牢抓住廣州市西部產業帶建設契機,打造充滿發展活力的廣州西翼增長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布局建設一批科技創新園區載體,大力培育創新主體,持續最佳化創新創業創造環境,加快打造廣佛極點創新策源地。堅決打好產業體系轉型攻堅戰,最佳化“一帶兩區多組團”產業發展格局,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現代服務業為主體、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緊緊圍繞改革開放求突破。大力實施創造型引領型改革,充分發揮長期積累的體制機制優勢和市場優勢,勇於自我革命,發揚鬥爭精神,通過自我革新、自我提升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深入實施“文化記憶、產業煥新、城市客廳、科創提速、黨建引領”五大工程,增強綜合城市功能示範區建設引領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設廣佛跨市政務辦理集成中心,形成政務服務新優勢。
——緊緊圍繞文化繁榮塑品牌。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打造嶺南文化中心傳承展示中心、創新發展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做實做優嶺南文化核心區。大力實施“文化+商貿”戰略,以國內大循環賦能傳統商貿業轉型升級,以嶺南文化賦予商貿業鮮明特色,推動傳統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打造茶業、珠寶玉器、花卉、水產、中藥材等產業品牌中心。加大文商旅創居融合發展,培育數字經濟、夜間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弘揚美食文化,扶持民宿發展,驅動消費創新,勇當廣州國際時尚之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支撐地。
  ——緊緊圍繞國際大都市建設提品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規劃為引領,按照“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文化傳承、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要求,統籌產業發展、生態保護、民生需求和功能完善,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著力實施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打造廣州西部交通樞紐,融入大灣區交通體系,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升城市管理精細化品質化水平,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生態優美、功能齊備、宜居宜業宜游的產城融合先行區。
  ——緊緊圍繞人民福祉謀發展。以建立更高水平公共服務體系為核心,圍繞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加快構建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深入推進健康荔灣建設,紮實做好就業促進和社會保障,著力增強養老服務綜合能力,提升人口管理和重點群體服務保障,打造更加優質的居民生活體驗。
——緊緊圍繞治理效能解難題。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建設管理全過程,推進引領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構建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城市治理有機銜接的治理體系。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橫向構建共治同心圓、縱向打造善治指揮鏈,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把安全貫穿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有力防範化解各類風險,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荔灣。
  三、2021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是以“四個出新出彩”引領各項工作全面出新出彩的起步之年,我們將迎來建黨100周年的偉大歷史時刻。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1.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完成節能減排年度目標任務。
  實現上述目標,我們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穩字當頭、統籌發展與安全,既要清醒看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看到全球經濟成長持續放緩帶來的壓力,看到當前複雜嚴峻的外部形勢,增強底線思維和憂患意識;又要堅定信心、知難而進,增強鬥爭本領,把外部壓力轉化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強大動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持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開創新局面。著力在以下幾個方面狠抓落實:
  (一)建設廣州西翼CBD(中央商務區)。集中最優資源,突出商業商務功能,著力打造充滿發展活力的廣州西翼增長極,成為大灣區廣佛極點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總部經濟新高地和高端資源集聚地。
推進白鵝潭商務區建設。高質量完成白鵝潭商務區規劃和城市設計方案,完善“1+11”網路組團結構,高品質最佳化區域空間布局,助力打造廣州“強中心”。深化征拆制度改革,全面啟動106個地塊的土地整備及開發,完成聚龍灣片區首期啟動區征拆,率先打造全周期建設管理示範區,加快白鵝潭核心區、石圍塘片區、塞壩口組團等征拆工作,爭取出讓30個地塊。加快建設省“三館合一”項目、廣州國際醫藥港、駱駝服飾總部、白鵝潭國際金融中心、廣船央企總部、廣州幸福中心,力促芳村站、西塱站捷運綜合體、陸居路、聚龍灣等項目儘快開工。
  打造廣州西部新型交通樞紐。深化“外聯、內暢、片區活”道路交通格局,高效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完善區域高快速路網入城通道,加強與市域骨架道路銜接,推進廣佛出口放射線系統工程(二期)、聚龍灣隧道、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東沙隧道、廣佛大橋系統工程、如意大橋、平安大橋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區內骨架路網,完善主次幹道建設,提高路網密度,打通斷頭路,動工建設白鵝潭大道、嶺南V谷周邊道路、沙洛路等項目。織密片區路網,完成新隆沙—陸居路片區內部道路建設,推動芳村大道西側規劃路、廣船片區一期市政道路建設,實現片區道路靈活暢通。積極開展西場立交、西灣路口、珠江大橋、龍溪大道—花博大道交叉口等一批交通擁堵點治理,改善交通微循環。加快捷運10、11、13、22、28號線建設,爭取高鐵站落地,不斷完善軌道交通網路。
  (二)重塑“千年商都RBD”(休閒商務區)。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科技為引領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釋放消費潛力,發展文化新經濟,激活千年商都的經濟勢能,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中爭當高質量發展典範。
打好產業體系轉型攻堅戰。聚焦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實施產業鏈拓展工程,增強產業鏈韌性,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推動製造業提質增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出台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以重點企業帶動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實施工業網際網路創新發展戰略,加快5G基站等新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大物聯網、大數據培育力度,促進先進制造業和信息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服務業能級提升。加快華南新三板大廈項目建設,導入優質企業和科創金融資源。深化“一區一所一院一基金一基地”金融發展格局,做實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對接珠西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實現“荔灣服務”與“珠西製造”共享共贏。繼續做好金融風險防控,大力發展智慧財產權、現代物流、法律、會計、設計、人力資源等專業服務。推動新興產業集聚發展。重點扶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智慧型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傳統產業“上雲用數賦智”,推進珠江鋼琴創夢園、1906科技園等一批產業載體提質增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及珠江西岸“雲與人工智慧”產業樞紐,主動承接套用廣州數字經濟及人工智慧產業發展成果。增強投資和招商的協同拉動作用。用足用好專項債,繼續加大有效投資,全力推進年度投資超300億元的135個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全年固定資產投資達500億元。強化產業鏈招商,完成簽約項目50個、落地項目80個,協定投資總額超500億元,吸引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落地。
建設大灣區科技創新樞紐重要節點。突出源頭創新、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實驗室在荔灣布局,推動采芝林中藥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立白綜合科技園、廣州國際醫藥港、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廣東)等項目建設,匯聚更多“大院大所大平台”。提質增速高標準建設海龍科創區,制定實施面向2035高質量發展規劃,爭取4-5個項目主體封頂,加快起步區剩餘地塊出讓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千億級創新承載區。推動嶺南V谷、西塱工業園導入科技服務和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在城中村改造中同步引入具備創新能力的合作方。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突出高標準引領,推進標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示範創建工作。最佳化創新創業生態,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健全支持民營經濟、中小企業、軍創企業發展制度,探索多元共治市場監管新模式。落實好減稅降費、減租降息、穩企穩崗等政策措施,推動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園區、眾創空間向專業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繼續實施“英才計畫”,培養企業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構建文旅消費高級中心地。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消費向體驗化品質化數位化提檔升級。推進上下九步行街等傳統商圈升級發展,引進國際商貿企業巨頭,打造一批購物新地標。大力發展“首店經濟”、“首發經濟”、時尚經濟、品牌經濟,引導境外消費回流。繁榮夜間經濟,建設一批羊城夜市消費地標。加強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直播電商、社交電商,扶持培育西關地理標誌,鼓勵老字號企業和市場商戶數位化發展,增加健康、養老、文體、旅遊等服務供給。推動專業市場特色化品質化發展,培育“旅遊+購物”聯動發展業態,重點建設茶業綜合體,推動茶業專業市場升級改造,構築全國茶業流通樞紐。
  (三)打造“嶺南生活CLD”(中央生活區)。城市的生命力在於宜居,要突出宜居優先、以人為本,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切實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堅持規劃引領,增強現代化中心城區綜合功能,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產城融合先行區。
  最佳化空間布局。著眼未來科技、產業、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新趨勢,前瞻考慮人口、資源、空間和基礎設施承載力,貫徹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剛性管控要求,持續推進我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繼續做好重點功能片區規劃編制和最佳化,配合完成面向2035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深化城市更新。有序鋪開全區20條城中村改造,加快已批8條村的全面動遷及復建房建設,做好餘下12條村的改造基礎性工作。系統推進城中村改造,同步實現產業提升、項目導入、功能完善、環境最佳化,完成22萬平方米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繼續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舊樓宇加裝電梯、“三線”整治、便民停車等工作,補齊服務設施短板。持續推進“混合改造”試點。完成7個專業市場轉型疏解。推進花地河、大坦沙環島、大沙河等精品碧道建設,提升濱水綠化景觀。
改善城市管理。深入推廣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模式,建設示範片區,提升“兩網融合”水平,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繼續發揮“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綜合指揮調度平台作用,開展城市環境檢評工作,創建1條市容環境衛生責任區制度示範街、4個區級容貌示範社區。鞏固提升“廁所革命”。拆除250萬平方米以上違法建設。完善城鎮燃氣企業安全風險管控制度。拓展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成果,鞏固35條黑臭河涌和小微水體治理成效,繼續開展東朗斷面水環境整治,推進排水單元達標、渠箱清污分流;持續加強土壤污染防治;落實機動車污染防治和工地揚塵管控,改善空氣品質。
  實現鄉村振興。完成經濟聯社換屆選舉,以黨建為引領深化村改居管理體制綜合改革。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股份合作經營體制,進一步規範“三資”管理和交易,提升集體經濟發展質量和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嚴格耕地保護和基本農田保護,有力盤活低品低效用地。接續推進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按“四個不摘”要求進一步完善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以柏楊林社區為標準,繼續深化易地搬遷安置社區幫扶。
(四)全面融入發展大局。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戰略部署,推進“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積極參與打造開放大平台、交通大體系、經貿大網路、灣區大市場,深度融入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深入推進廣佛全域同城化發展。共建“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全面參與先導區建設方案和荔灣—番禺—南海啟動片區發展規劃編制,推動基礎設施、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對接,打造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新極核。強化與南海區域要素銜接,統籌鄰接片區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以及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生態環境等專項規劃銜接,加快共建廣佛新城。推進基礎設施通達互聯,增加廣佛通道、跨江通道,加密廣佛軌道交通站點,規劃建設廣佛環線,構建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互認互通,深化政務服務跨城通辦。加強廣佛跨界河涌聯防聯治,共建共享優質生活圈。
融入穗港澳深度合作和廣深戰略合作。推進與港澳在經濟貿易規則、市場體系規則、公共服務規劃等方面對接,共建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制度體系。加強產業融合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合作打造一批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籌建大灣區國際心血管中心,與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展合作,打造大灣區醫藥健康產業高地。推動與港澳在文化藝術、體育、旅遊、文創設計、教育培訓等方面合作,設立粵港澳姊妹學校,建設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高標準建設游徑信息總站,打造引領全省的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遺產游徑起點。
(五)提升民生荔灣幸福指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各項民生事業補短板、均布局、提質量、強品牌,織密築牢民生保障網,全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滿足民眾多元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力穩住就業基本盤,落實新一輪促進就業政策,加強就業困難人員、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服務,實施公益性兜底幫扶政策,支持多元化就業。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繼續落實“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大工程。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完成頤康中心、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家庭養老床位建設目標,試點引入專業養老服務機構,增強優質養老服務供給能力。著力構建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系。加大勞資糾紛排查化解力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健全保障機制,全面提升救助能力,強化特困人員照料和困境兒童保障。持續推進十件民生實事落實。
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深化“五育並舉”“協同育人”,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確保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廣鋼校區第二國小部、沙面國小新校區如期開學。將校園綜合提升嵌入城中村改造,推動實現教育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打造區屬六大優質中學品牌,創新集團化辦學、合作辦學、委託管理、授權管理等辦學模式,努力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高中教育優質特色發展、民辦教育健康規範發展、職業教育與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加快健康荔灣建設。緊繃疫情防控之弦,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慎終如始抓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堅持人物同防,毫不放鬆抓好入境旅客閉環管理、嚴防入境物資風險、保持社區“三人小組”常態化運行,落細落實常態化防控各項措施,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嚴防死守、全力以赴,以更嚴標準、更高要求、更大作為堅決築牢疫情防控防線,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全力捍衛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最佳化醫療布局,組建荔灣中心醫院醫療集團,打造區域檢驗檢測一體集成化中心、智慧醫療一體化服務平台,與省部屬醫院合作探索多形式醫療聯合體,加大重點專科培育。制定中醫藥強區三年行動計畫,推進西關中醫藥非遺街區建設,加快區中醫醫院長壽院區擴建工程,推廣網際網路中醫院、打造中醫醫養結合示範點。深化基層綜合醫改,加快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繼續開展全國優質服務基層行,探索點單式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創建全國計生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及健康促進區。
建設嶺南文化核心區。制定發展規劃,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加快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創新發展中心、國際交流中心空間載體建設,加快檔案館新館規劃建設,推動文商旅創居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建設嶺南特色文商旅融合大商圈和全域旅遊大環線,推進沙面—西堤、上下九—華林寺等重點片區創建國家A級景區,最佳化提升西門瓮城、陳家祠、泮塘五約、荔枝灣、恩寧路、十三行、聚龍村等重點區域,加快“旅遊+”新業態發展,為廣州打造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作出荔灣擔當。深耕永慶坊,推動廣州非遺街區擴容提質,豐富提升業態,打造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強化非遺項目挖掘、培育和傳承,創建國家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增強荔灣文化軟實力。完善文化創新扶持政策,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品牌項目,集聚培育一批文化龍頭企業和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建設恩寧路創客小鎮、陳家祠創意社區、荔枝灣和荔灣北路創意組團等,形成文旅創意產業帶組團。啟動以南方大廈、廣州郵務局舊址、粵海關舊址建築群為核心的西堤片區改造,推動文商旅產業帶聚集發展。
(六)創建城市治理示範區。樹立全周期管理理念,加強精治共治法治,提升城市抗壓能力、應變能力、修復能力,增強城市韌性和社會彈性,建設充滿時代朝氣的城市治理示範區,切實提高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對接省“粵政易”,推動“穗智管”落地,建設全區統一協同辦公平台。最佳化“數字一張圖”政務服務套用體系,最佳化審批流程和“一窗式”集成服務,按標準統一受理、協同審批,實現“一件事一次辦”。推進政務服務大廳和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升級自助服務終端,集約建設“電子證照鏈”平台,打通數據共享通道。完善綜合指揮調度平台,深化“呼應”數據成果運用,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完善信息管理制度,統籌拓展警務、應急、城管、水務、社區等智慧化治理。
  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深化平安創建活動,全面提昇平安荔灣建設科學化、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型化水平。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搭建“六網合一”基層治理平台和多元矛盾化解糾紛平台,推進政治安全和社會矛盾八個專項治理,紮實開展信訪工作,創建南源、東漖街市級維穩工作示範點。加快推進基層綜治中心標準化建設,打造永慶坊地區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品牌,推進“廣州街坊”“西關達人”群防共治。創新出租屋管理模式,深化出租屋“樓長制”“重點出租屋建檔管理”試點,深入推進來穗人員融合行動,完善特殊技能、特殊艱苦行業一線人員積分入戶機制。深化“社工+”戰略,全面推廣公益“時間銀行”。深化荔灣特色雙擁共建品牌。推進中南街治安重點整治驗收摘帽,抓好城中村綜合治理示範創建和“五類車”綜合整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