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荔灣區換屆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荔灣區換屆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1年荔灣區換屆政府工作報告
  • 檔案類型: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工作回顧
  區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全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經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全面進步。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蒞臨永慶坊提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四個出新出彩”,為廣州和荔灣新時代改革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貫徹新發展理念,經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加快新舊動能轉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濟實力穩步提升。2016—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財政收入累計完成351.75億元,年均增長19.9%;稅收總額累計完成1706.47億元,年均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累計完成1633.65億元,年均增長2.8%。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強,累計落地項目237個,其中投資總額1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26個。市場主體活躍度不斷提升,現有市場主體13.23萬戶,累計新增2.25萬戶,年均增長9.8%;新增外資企業1547家,外貿進出口總值累計完成800.1億元,年均增長5.3%。
  創新步伐不斷提速。加大科技創新扶持力度,出台多項政策支持企業申報各級財政專項資金,區財政科技投入12.95億元,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6年6.02億元增至2019年12.74億元。堅持數量擴張與質量提升並舉,下大力氣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8家、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421家,市級以上研發機構113家;2016—2020年全區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備案金額達到3.52億元,專利授權量增長129.2%。加快建設創新載體,現有科技企業孵化器25家(國家級2家)、眾創空間6家(國家級2家),孵化面積28.71萬平方米,創新園區5個,入庫創新型企業88家。制定“1+5”人才配套政策,實施“揚帆計畫”,打造人才服務品牌,確定區高層次人才24人次、區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41人次。
  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經濟結構持續最佳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0.5:27.2:72.3,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升至48.1%,國家金融實驗室金羊金融研究院、廣州工控集團等一批高端智庫和總部機構落戶。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現有上市企業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761家,新業態發展動能充沛。文化產業持續壯大,擁有省、市級創意產業園6家,形成珠江黃金西岸創意產業帶。
(二)堅持創新驅動,產業平台建設顯著加快。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產業平台和重點項目建設,厚植髮展競爭新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推進。積極參與“1+4”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建設,推動荔灣南片納入試驗區先導區,“荔灣—南海”試驗平台建設穩步推進,不斷增強廣佛極點的支撐作用。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創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流創新中心,持續加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等領域合作。廣佛全域同城邁入新階段,水環境治理、政務服務、警務合作等實現跨區域共建共治共享。
  平台建設高質高效。白鵝潭商務區規模初顯,出台《白鵝潭地區發展規劃(2020—2035)》,未來將擁有超過2000萬平方米商務辦公面積,被市政府授予“白鵝潭產業金融服務創新區”,被評為廣州城市治理榜“最具發展潛力功能區”;成功出讓地塊25個,釋放約212萬平方米建設空間,引入重點產業項目6個,廣信花地灣地塊成功盤活。海龍圍科創區建設加快,起步區內可提供產業載體面積約110萬平方米,政府儲備用地已出讓73%,引入的13個優質高新技術產業項目中10個已開工,12個地塊納入廣州市新型產業用地(M0)選址範圍,配套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形象凸顯,省“三館合一”項目落地建設,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成為嶺南文化新地標,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和泮塘五約微改造納入國家試點,永慶坊微改造模式成為全國典範,泮塘五約成為廣東省“三舊”改造優秀案例典範,永慶坊—沙面—西堤入選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重點項目加速落地。累計出讓地塊33宗,收儲用地105公頃,供套用地102.5公頃;新增省、市重點項目74個,區重點項目243個,總投資2778億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新三板華南基地等一批項目進駐並投入使用,陸居路等一批項目征拆取得明顯成效,如意坊隧道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三)堅持建管並重,城區功能品質持續最佳化。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彰顯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魅力。
  城市規劃體系更加完善。堅持規劃引領,編制全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調整完善核心發展功能片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新增建設用地300公頃。完成14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規劃編制,打造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典型範例。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管理及耕地保護,持續開展違法用地圖斑查處整改。
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最佳化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新建道路16公里,品質提升23公里。龍溪大道東延線、芳村大道南快捷化改造、大坦沙島出入口改造完工通車;廣佛出口放射線二期、如意坊隧道啟動建設;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石崗隧道)、廣佛大橋工程(一期)、如意大道、龍溪路升級改造以及部分市政道路建設抓緊實施,白鵝潭大道、東漖大橋、南漖隧道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開通便民公交線路16條,增加重點片區停車位1878個。加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G基站3241座。
  城市有機更新穩妥實施。高質量編制城市更新“一張圖”,全區城市更新標圖建庫圖斑508個,8條已批城中村改造和12條待批城中村前期工作穩步推進,54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竣工。1906科技園成功設立,珠江鋼琴創夢園等一批產業載體提質增效。42萬平方米村級工業園完成整治提升,拆除違法建設922萬平方米,整治散亂污場所479處,全面關停物流園,轉型疏解專業批發市場44個,悅匯城成功改造為廣州第二大單體購物中心,嶺南花卉市場、花鳥魚蟲市場整體搬遷。
  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深入實施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制定環衛、市政、綠化等管護標準,城市環境更加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落實市總河長令任務,完成排水單元達標改造26.42平方公里,海綿城市達標面積20.39平方公里,35條重點整治河涌全部實現長制久清,東塱斷面水質達到Ⅲ類水標準,建成碧道28.8公里;深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大幅上升。全面深化垃圾分類,完成小區樓道撤桶,提升投放點1458個,全程分類體系日趨完善。新建改擴建公廁92座。新建燃氣管道27.56公里,覆蓋居民11萬戶。能耗雙控成效顯著,能耗強度五年累計下降18.5%。
  (四)全面深化改革,社會治理基礎有效夯實。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持續釋放發展活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切實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
重點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荔灣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上升為市級平台,創建綜合城市功能示範區改革創新行動方案在市層面印發實施。按時高質完成機構改革,構建最佳化協同高效管理體制。深入推進街道體制改革,全區街道總編制增幅達82.1%。穩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成公益三類、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革和行業協會去行政化管理,調整事業單位104個。最佳化機關績效考核,持續增強機關效能。深化“村改居”管理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兩級平台、三級監管”網路,實現經濟聯社“三資”陽光交易。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改組(組建)四大區屬國企,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城市運行安全有序。社會面治安防控人民防線進一步築牢,“如意平安騎隊”“家在嶺南”獲評全市十大群防群治品牌隊伍。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顯著成效,“颶風”“全民反詐”等專項工作深入推進,“智慧安防小區”“雪亮工程”等大數據智慧型化警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完成綜治中心升級和學校視頻圖像資源聯網,打造3個“楓橋式”公安派出所、6個市級標桿警務室。全市首推“駐派司法警察+N”社區矯正執法模式,建成區社區矯正中心,矯正對象重新犯罪率低。圓滿完成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100周年等重大安保任務,110案件類警情連續9年下降,民眾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滿意度調查位居全市前列,平安荔灣建設邁上新台階。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成效顯著,在全市率先完成網貸“清零”任務。織密食品生產流通領域防護網,積極推行網際網路+“明廚亮灶”,上線食用農產品溯源平台,實現批發到零售終端嚴控嚴管。建成消防站3座,創新推行“消防工作日”,大應急體系逐步建立完善,全區安全生產形勢平穩可控,無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
  社會治理效能持續提升。推進“四標四實”常態化運用,實現基礎數據與格線化工作融合。“令行禁止、有呼必應”社會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全荔灣“數字一張圖”政務服務套用體系,社會治理智慧型化水平有效提升。創新“大數據分析+智慧監管”,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完善社區自治機制,完成居委會標準化市級試點建設,建立社區—格線—樓宇三級議事聯動機制,推廣運用“社區隨約服務網上驛站”,成功創建和諧社區30個。推進成立物業管理委員會,完善社區黨組織建設,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領先建設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台,成立專業市場法律顧問室,組織律師為民營企業免費“法治體檢”,在全市率先實現社區(經濟聯社)法律顧問工作和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
(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全力以赴補短板、強弱項,多措並舉發展民生事業,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民眾。
  民生保障堅實有力。2016—2020年民生支出合計424.84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87.7%,比上五年增長75.1%。每年辦好十件民生實事。堅持就業優先,累計新增就業崗位超6萬個、新增就業人數16.2萬人,支出就業創業扶持資金10.6億元、惠及91.2萬人次,累計發放培訓補貼2.1億元、培訓超10萬人次。羊城家政基層服務站實現“全覆蓋”,“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退役軍人優待優撫,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更加完善,榮獲省雙擁模範區八連冠。健全養老體系,在全市率先啟動大配餐服務,22個街道頤康中心和4家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完成建設,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台和社工站實現街道全覆蓋。兜牢民生底線,低保低收入標準和社保待遇穩步提高,歷史性解決了養老金“雙軌制”。“暖心惠民黨旗紅”行動全面鋪開,完成13條城中村水改,實施“暖光工程”,建成鄰里花園138個,完成舊樓宇加裝電梯1087台,3000多台民用電梯納入智慧安全治理平台。高質量完成全國第四次經濟普查、第七次人口普查等大型國情國力調查。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累計派駐92名扶貧幹部幫扶6省7縣(市),投入幫扶資金4.79億元,對口幫扶地區全部摘帽脫貧,廣東東西部扶貧協作產品交易市場被評為全國消費扶貧示範單位。
  社會事業優質均衡。教育強區地位不斷鞏固,教育質量穩居全市前列,引進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實驗中學、廣雅中學等優質教育品牌合作辦學;新增教育用地20.26萬平方米,新開辦學校24所,新增學位1.9萬個,累計辦理來穗人員隨遷子女積分入學3856名,完成學前教育“5080”攻堅任務。健康荔灣建設有力有序,全區醫療機構達245個,病床7120張,荔灣中心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綜合醫院,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標準化建設,15分鐘衛生服務圈全面建成;中醫藥強區建設持續加強,整合各級中醫院資源力量,中醫服務網路基本形成。
  文化綜合實力更加凸顯。文化優勢進一步增強,獲評“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蟬聯“中國曲藝之鄉”,聚龍村中國傳統村落揭牌,華林寺修繕與重建進展順利。文體惠民工程有序推進,升級改造街道圖書館19個,社區綜合性文化體育設施實現全覆蓋,荔灣童聲合唱團榮獲第十一屆世界和平合唱節童聲組金獎冠軍。競技體育成績突出,被評為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
(六)加強自身建設,政府治理能力不斷提升。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紮實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推動政府機關黨的建設高質量發展,政府執行力、公信力持續增強。
  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入推進。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建立健全首席服務官制度,為企業提供點對點精準服務,促進政企良性互動。開啟營商環境4.0改革,簡化企業開辦流程,“一網通辦”“一窗受理”整合申請信息469項,開辦企業最快僅需半天;最佳化再造業務流程,建立荔灣特色“一窗式”標準體系,國家級項目“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在全省率先通過驗收,1463個政務事項進駐省政務網;創新打造“一園區,一品牌”政務服務域,為4個產業園提供零跑動服務。
  法治政府建設成效凸顯。定期向人大及常委會報告工作,主動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如期辦復各級人大代表議案建議615件、政協提案614件,滿意率或基本滿意率100%。健全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穩步推進行政複議體制改革,落實重大行政決策、重大行政執法法制審查制度。全國首創“法院+司法+僑聯”涉僑糾紛多元化解模式,在全市率先成立區級商事調解中心和舊樓宇加裝電梯人民調解工作室,法治建設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廉潔政府交出滿意答卷。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重點整治民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和非剛性項目支出。強化審計監督,紮實推進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資源、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審計全覆蓋。深化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和巡視巡察監督。
  婦女兒童、殘疾人、民族宗教、僑務、對台、外事、信訪、貿促、科普、氣象、地震、人防、檔案、保密、供銷、機關事務管理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總結過去五年工作,我們不能忘記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重大挑戰。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我們始終把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建立健全“四個三”工作機制,落實“四早”要求,築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堅固防線,全力打好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今年5月21日突發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廣東工作組的科學指導和省、市的指揮調度,以決不鬆動、決不手軟的勁頭執行“快、嚴、實”的防控措施,在與德爾塔變異毒株首次正面交鋒中敢打敢拼、毫不退縮,採取大規模篩查和專項核酸檢測相結合、集中轉運隔離和居家隔離酒店式管理相結合、重點地區攻堅和全區聯防聯控相結合的方式,歷時1個半月艱苦卓絕的鬥爭,在兩個潛伏期內有效控制疫情。全區累計實施核酸檢測714萬人次,轉運隔離1.2萬人次,供給物資超5800噸,有效保障封閉封控區53萬民眾基本生活和醫療需求,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各位代表,五年風雨兼程,成果令人鼓舞;五年砥礪前行,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切體會到:只有堅定不移跟黨走,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時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荔灣的發展才能行穩致遠、揚帆遠航。只有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科技引領,持之以恆築產業,堅守重點平台主戰場,加快轉型升級,發展實體經濟,我們才能找準發展路徑方法,不斷夯實強區之基、發展之要。只有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擔當,發揚釘釘子精神,一任接著一任乾,我們才能在激烈的區域競爭和高質量發展中贏得主動,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傾心傾力為民眾辦實事解難題,共建共享惠民生,我們才能廣泛匯聚民心民力,各項事業才會無往而不勝。只有全面從嚴治黨,壓緊壓實“兩個責任”,勠力同心、團結奮進,我們才能形成政通人和、心齊勁足的生動局面。這些經驗,我們要在今後的工作中長期堅持下去,成為我們推動工作、開創新局的有力武器。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經歷了史無前例的疫情大考,奪取了三大攻堅戰的重大勝利,見證了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推動荔灣建設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取得顯著成就。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我們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區委工作要求的結果,是區人大、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鬥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關心支持荔灣改革發展的國內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經濟發展離高質量標準有差距,產業結構不夠最佳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不強,發展動能不夠強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任務艱巨。二是城市建設離廣大民眾期盼有差距,城市管理精細化品質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實現老城市新活力任重道遠。三是優質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教育、醫療、交通等領域還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不少薄弱環節。四是政府工作作風還需持續改進,工作執行力和行政效能仍待提高。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二、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及工作安排
  當前,我們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從國際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流行,發展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凸顯。從國內看,全國經濟持續穩定恢復,市場主體預期向好,但經濟恢復仍然不穩固、不均衡,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從荔灣看,我們正處於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正處於疫後經濟恢復期、結構調整轉換期、環境治理攻堅期,面臨著發展的巨大壓力、要素的趨緊約束、環境的容量制約,挑戰與機遇並存,壓力與動力交織。
  未來五年,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對荔灣來講,是我們轉換髮展方式、釋放發展潛力、提升發展能級的關鍵期、視窗期、機遇期。形勢催人奮進,機遇鼓舞人心。當前發展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我們既要正視問題、直面挑戰,更要堅定信心、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努力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展現荔灣擔當。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和推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推動橫琴和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和前所未有的戰略支撐。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永慶坊提出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殷殷囑託,給我們巨大的鼓舞和鞭策,為我們工作提供了前進方向和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動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及部署全面推進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等重大舉措,為我們加快實現跨越發展搭建了廣闊平台、注入了強大動力。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描繪了荔灣未來五年發展宏偉藍圖,為我們明確了奮鬥目標和現實路徑。我們堅信,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航定向,有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厚愛,有區委的堅強領導,有荔灣良好的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廣闊的發展空間,有一支能幹事、會幹事、乾成事的幹部隊伍,有123萬多敢想會幹、砥礪奮進的荔灣人民,荔灣一定能蓄勢而起、乘勢而上,一定能創造出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殷切期望的新業績!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為戰略引領,堅決辦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這一目標,充分發揮城市更新和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兩大引擎作用,升級打造白鵝潭商務區、荔灣文商旅活力區、海龍圍科創區三大發展平台,全面推進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廣佛融合試驗區、嶺南文化中心區、社會治理樣板區建設五大工程,把荔灣建設成為文化厚重、宜居宜業、充滿活力、幸福美麗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
  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在地)五年累計完成超2500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新增就業8萬人。
  為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將全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建設三大發展平台,著力增強城區核心競爭力。卯足幹勁落細落實三大平台高質量發展系列方案,實施“八個一”工作機制,舉全區之力推動平台協同發展、錯位發展、集聚發展。
高標準建設白鵝潭商務區。充分發揮白鵝潭商務區極核帶動作用,從生態、效率、文化、智慧、安全五個方面提升白鵝潭商務區規劃布局。以土地整備和城市有機更新為抓手,分步實施區域內超100個重點項目落地建設,千方百計提速度、趕進度、強質量。堅持“應收盡收、應儲盡儲”基本原則,深化征拆制度改革,有序鋪開核心區、聚龍灣、塞壩口、廣船、東沙等片區土地整備和開發,加快推進10、11、22、28號軌道交通沿線征拆及周邊TOD綜合開發,強化出讓土地全流程管理,加大土地推介力度,為加快導入高端產業提供用地保障。深入推進各片區協同發展,逐步引入一批產業鏈、價值鏈頂端企業和高成長性企業。緊盯在建重點項目,樹立全周期企業服務理念,把高品質企業服務思維貫穿項目招商、落地、監管全過程,力爭2022年2月前省“三館合一”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啟動醫藥港幸福灣地塊建設;2022年底前鵝潭一號總部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廣船一期項目建設進入收尾階段,助力荔灣經濟高質量發展。圍繞“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文化傳承、生態宜居、交通便捷、生活便利”的目標,把大坦沙島打造成為健康生態島、最美江心島;積極穩妥推進聚龍灣啟動區建設,完成二期改造方案編制,通過活化利用、功能提升、現狀保留、自主改造等方式分期實施區域有機更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率先打造全周期管理示範區。
  高品質打造荔灣文商旅活力區。充分發揮“千年商都”商貿文化優勢,提煉嶺南特色文化元素,以文帶旅、以旅興商、以商成文,構建文商旅全面融合的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落實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重點任務,健全消費政策體系,培育壯大新業態新模式,提質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支撐地。加快建設特色商圈,擦亮“食在廣州,味在西關”、魅力“夜荔灣”品牌,培育做強白鵝潭世界級商圈,提質擴容大西關(上下九—永慶坊)嶺南特色商圈。充分整合美食資源,狠抓小餐飲行業整體提升,打造荔枝灣粵菜美食街區,培育一批餐飲、食品零售、旅遊服務標桿。適應年輕化消費群體需求,制定產業導則,通過政府引導和政策扶持,在永慶坊、上下九等片區引入各類潮流時尚和新型消費品牌門店,不斷激發老舊街區和傳統商圈的消費活力。全力推動芳村茶葉市場、黃沙水產市場、清平中藥材市場轉型升級,重點打造國際茶都綜合體和茶葉流通樞紐,高標準建設特色國際消費名區。創新消費模式,鼓勵“老字號”數位化轉型,大力發展直播電商、夜間經濟、免稅經濟、網紅經濟,扶持培育西關地理標誌。增加健康、養老、文體、旅遊等服務供給,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營造近悅遠來的消費環境。
高質量開發海龍圍科創區。緊扣廣佛極點科技創新主陣地和產業升級主戰場定位,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和產業準入導則,大力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數字創意、文化休閒、綠色建築與設計等產業,引入科技創新龍頭企業,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有力推動菊樹地塊、龍溪大道南地塊等科創區二期用地控規調整和收儲,推動新一批M0用地選址,適當增加經營性用地,騰挪產業發展空間。力爭三年內起步區成勢見效,產值規模超過500億元;五年內全面建成運營,引領帶動一批高端產業向起步區和龍溪大道沿線布局,打造高端產業經濟帶,建成產值超千億的產業發展平台。全面推進科創區內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民生項目,大力發展花卉產業,打造都市休閒觀光示範區,建設景觀優美、設施完善的廣佛河碧道、大沙河濕地公園,構建“產業+生態+景觀”發展形態。
  (二)加快建設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全面提升城區發展能級。全力以赴辦好“千年大計、城之大事”,以珠江為脈,通過公共空間、產業、生態、文化、交通等多方面最佳化提升,全方位激發珠江沿岸地區活力。
  堅持規劃引領。高質量完成全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持續推進重點項目地塊規劃最佳化,嚴格落實重點功能區規劃布局。圍繞打造世界級濱水活力區目標,堅持國際標準、世界眼光、荔灣特質,高水平做好規劃設計,以推進珠江沿岸荔灣段全線貫通為抓手,科學布局、加快推動一批基礎設施建設。聚焦沿岸歷史文化保護和活化利用,統籌做好沿岸紅色資源、歷史文化街區、工業遺存、傳統村落等歷史文化元素的挖掘、保護和利用工作。傾力打造“一區三品牌”,今年完成聚龍灣首期沿江景觀品牌示範段;2022年省“三館合一”項目新建親水棧道540米,打造濱江品牌公共空間;五年建成聚龍灣宜居宜業品牌活力區。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圍繞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醫學園區,承接一批國家、省、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研發一批核心技術,構建高端醫療產業研究體系,推動醫藥健康全產業鏈發展。聚焦重點產業和重大民生需求,打造一批技術創新與產業化套用平台,建設一批產業和技術創新中心,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市級以上重點實驗室達到10個,新增新型研發機構4個,高新技術企業350家以上,高技術產品產值250億元以上。提升華南新三板基地服務能力,增強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深入實施“揚帆計畫”“英才計畫”,引進高端創新創業和緊缺人才100名。實施重點人才激勵辦法,強化落戶、住房、子女教育等服務保障措施,加快構建宜業宜居宜創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營造敬才愛才重才良好氛圍。最佳化完善創業孵化鏈條,建成一批創新創業孵化示範基地。
  構建更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商貿、高端服務、特色製造三大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聚焦補鏈穩鏈強鏈控鏈,支持實體經濟加快發展,促進傳統特色產業數位化、定製化、時尚化轉型,打造智慧型製造和特色製造新名片。聚焦產業轉型升級和居民消費升級需要,擴大高端服務供給,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鼓勵傳統商貿運用“線上+線下”拓展發展空間。加快發展新興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數位化升級。支持建築設計機構及企業發展壯大,培育引進集投資、設計、施工、生產為一體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加快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建築設計產業集群。加強外經貿工作,推動市場採購貿易和專業批發市場融合發展。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依託發展平台,創造優質招商空間資源,聚焦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多措並舉開展精準招商,以高質量招商引資引領產業發展新格局。依託行業大咖、招商顧問,最佳化招商項目來源;通過存量提增量,推動轄內企業與區外項目合作。大力培育引進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強化土地儲備、產業招商、土地出讓無縫對接。力爭五年簽約項目350個、註冊(落地)項目325個、協定投資額1500億元、協定達產年產值(營收)1500億元。
  (三)加快建設廣佛融合試驗區,奮力集聚高端資源要素。牢牢把握大灣區戰略機遇,深化廣佛同城,聚焦產城融合、產業轉型等關鍵領域,拓展開放合作空間,把荔灣建設成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核心區。
  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統籌區內優質資源,支持平台、企業、機構在粵港澳大灣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中尋求發展機遇,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在支持服務中實現聯動發展、共贏發展。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醫藥健康綜合試驗區上升為省級平台,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推動全產業鏈發展、高端要素集聚、新業態新技術融合。與橫琴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展產業鏈合作,提升醫藥健康技術和產品自主研發水平。加強規則機制“軟聯通”,完善港澳人才服務政策,最佳化貿易結算、跨境金融服務。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載體建設,融通三地資源,打造粵港澳合作示範基地。
深化廣佛同城共建。加強兩地在科技金融、創業投資、創新平台、產業協同方面的交流合作,推進資源共享。積極參與廣佛高質量發展融合試驗區政策編制,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提高資源吸引集聚能力,強化對大灣區建設的支撐、示範和引領作用。高標準建設“廣佛灣”,打造廣佛高質量發展標桿。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強政策協同,完善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加強廣佛同城交通設施一體化建設,改善跨界水環境,實現重要公共服務跨區域共享,建設廣佛優質生活圈。探索聯結珠西“科技創新+生產性服務業”路徑,共建金融投資平台,對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業,發揮新三板華南基地輻射作用,加快形成“廣州研發創新+珠西製造”產業協同發展格局。
  (四)加快建設老城市新活力引領區,有效提升城區功能品質。以城市有機更新為牽引,系統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經濟帶、城市帶、風光帶,完善配套設施,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
  穩步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堅決落實“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的要求,堅持“留改拆”並舉、以保留利用提升為主,在城市更新中優先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以“繡花”功夫推進老城保護和活化利用,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持續推進老舊小區微改造,五年內完成14箇舊街區保護改造項目。推動無物業小區混改試點,優先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提升人居環境。按市的統一部署依法有序推進已獲批8條城中村改造,細化系統性指引和產業布局規劃指導,做好項目批後監管。一體推進花地河沿岸和茶葉市場片區適度改造,探索城市有機更新路徑。堅持功能主導、規劃引領原則,將城市有機更新與最佳化空間布局、產業發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緊密結合,優先做好歷史建築、傳統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協同推動村級工業園改造提升。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全面統籌謀劃,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現代基礎設施體系,帶動城市功能、產業和人口合理布局。加強項目建設進度的跟蹤協調,確保每年我區牽頭的市“攻城拔寨”項目和區重點項目順利推進。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推動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項目建設。推進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如意坊隧道、如意大道、城市快捷路二期(東沙—石崗隧道)等續建項目如期完工,推動白鵝潭大道、沙面西橋、廣佛同心橋、南漖隧道、花地大道中南延線等項目落地實施,加快如意大橋東橋、浣花路西延線、芳村大道西側規劃路等項目前期工作。加快推動廢棄鐵路改建,打通交通“微循環”,力爭路網密度從4.6公里/平方公里提升至6公里/平方公里。完善綜合管廊、消防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建設,穩步改善水電氣等能源供應設施,超前布局5G、工業網際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到2025年建成5G基站5300座、智慧燈桿5000個,為賦能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注入新動力。
持續提升城區環境品質。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生態環境深度系統治理,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傾力打造乾淨整潔平安有序城市環境。認真做好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打好生態文明鞏固提升持久戰。推進海綿城市建設,2023年達標面積不少於25.3平方公里、2025年達到29.1平方公里。深入推進河長制,完成排水單元達標創建、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治水工程,鞏固黑臭河涌治理成效。2025年碧道建成65公里,同步推動水安全補短板和水污染治理。加強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持續改善空氣品質。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做好白色污染、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治理。完善“散亂污”場所常態化治理機制。做細做實垃圾分類、“六亂”整治,大幅提升機械化作業能力,消除城區環衛盲點黑點,每年打造2條“門前三包”樣本街、完成4個社區容貌品質全域提升,創建星級投放點,深化垃圾收運處置一體化改革。做實做強公廁革命、燃氣管理,城市管理服務更加便民利民。完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管理,發揮機關事業單位節能減排示範作用,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落實樹木遷改問題專項整改,提高科學綠化水平,保護城區自然環境,建設更高品質美麗荔灣。
  (五)加快建設嶺南文化中心區,大力彰顯文化魅力時代活力。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進文化資源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實現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保護傳承嶺南文化。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健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利用體制機制。加速創建嶺南文化傳承展示中心、創新發展中心、國際交流中心,推動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等嶺南文化精粹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擦亮中秋燈會、迎春花會、羊城菊會等傳統文化品牌,推出“老字號”“老品牌”系列衍生品,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加強紅色文化保護開發,整合全區文博資源,挖掘保護歷史名人資源,高質量建設永慶坊展覽館和泮塘五約民俗文化館。最佳化文旅公共服務體系,謀劃布局區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建設,推進文化資源精準配置。
創新發展文化產業。豐富文旅產業載體,推動以荔灣為原點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試點建設,深度開發“一帶七區”重點片區,以線連片、以片擴面促進歷史文化旅遊資源全域融合發展。對標5A標準,持續提升永慶坊旅遊景區管理運營水平,重點推動沙面—西堤、上下九—華林寺等片區創建國家A級景區,加快推動南方大廈活化提質和廣州文化公園片區空間品質提升。創建國家級粵劇粵曲文化生態保護區,加快永慶坊非遺集聚區建設。建立文商旅融合發展激勵機制,深化文創產業發展,啟動嶺南精品IP孵化工程,升級信義會館,依託珠江鋼琴創夢園等創意園區,吸引文化傳媒、動漫影視、時尚消費等企業進駐,實現高質文創園區集聚發展。
  (六)加快建設社會治理樣板區,持續改善民生福祉。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統籌發展與安全,提高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讓人民民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全區域統籌城區智慧安全運行。深化智慧城區建設,強化跨部門跨層級數據匯集、共享和協同,不斷最佳化荔灣“數字一張圖”。健全完善“令行禁止、有呼必應”平台,加快推動“穗智管”有效落地,拓展延伸城市管理深度、廣度和精度,全面提升城區運行管理能力。堅守城區安全底線,建立健全“一盤棋”應急回響和重大突發事件“四個一”應急處置機制,深入推進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區創建和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滅火救援能力建設,持續開展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做好氣象服務,推進應急指揮中心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搶險救援和防災減災能力。堅決打擊違法犯罪,開展“淨邊”禁毒專項行動及整治突出毒品問題三年行動,加強社會治安大數據智慧型化套用,推動打擊防控“數智化”發展和大型安保聯勤聯動,加強社區、校園等公共場所安全防護。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和糧食能源安全保障。持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努力實現長效常治。
全方位提升基層社會治理。強化基層社會治理綜合格線工作,統籌使用基層協管力量,配齊配強居委會和格線人員,加強最小應急單元建設。出台白鶴洞片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打造鶴園小區治理範例。持續向基層放權賦能,健全完善街道激勵機制,出台盤活公有物業、垃圾處理和保潔經費收繳、出租屋管理、土地收儲和征拆等激勵措施,全力提升街道財政收入組織能力,構建權責清晰、運行順暢、充滿活力的工作體系。大力實施新一輪基層黨建三年行動計畫,加強黨建引領社會組織發展。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推動沙面建設全域管理試點,健全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多元化解機制,完善“綜治中心+格線化+信息化”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深入推進來穗人員融合行動,建強“廣州街坊”群防共治隊伍。
全鏈條最佳化公共衛生服務。堅持平戰結合,完善高效統一的疫情防控指揮體系,健全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加強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毫不放鬆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推進發熱門診改造和核酸檢測實驗室能力建設,落實防控物資儲備,最佳化工作流程,強化閉環管理。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體系建設,推進區疾控中心易址擴建。加快推動區人民醫院新院區、區兒童醫院投入使用,推進區口腔醫院、區骨傷科醫院等專科醫院改擴建項目,實現南北片醫療資源均衡發展。高標準打造中醫藥非遺街區,提升中醫傳承創新能力。夯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底,補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短板,促進家庭醫生、網際網路診療服務融合。
全覆蓋解決民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打造“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荔灣品牌,發展與荔灣未來創新發展相適應的職業教育,推動就業量質齊升。健全完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和勞資糾紛源頭治理機制,強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和農民工權益保障,構建新型和諧勞動關係。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推進家庭養老床位、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建設和居家適老化改造,完善頤康中心服務功能。最佳化醫保、社保、住房、救助、食品供應等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推進特困、低保等困難群體基本養老保險應保盡保。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關心關愛弱勢群體,強化殘疾人、困境兒童福利保障,進一步兜牢民生底線。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布局調整,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擴容公共配套設施,落實中國小校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堅持立德樹人、“五育並舉”,貫徹落實“雙減”工作,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持續完善民辦學校治理。深化集團化辦學,探索新體制新樣態學校建設。保持高中教育質量穩居全市前列,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學前教育水平,健全特殊教育融合發展體系,提升老年和社區教育。加強體育場所設施建設管理,推進芳村體育中心升級改造,完善15分鐘健身圈。搭建服務平台,進一步提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質量,做好雙擁優撫安置工作,拓寬雙擁共建載體和內容。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集體經濟組織管理,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紮實做好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僑務、對台、外事、信訪、貿促、科普、檔案、保密、供銷、機關事務管理等工作。
(七)加快建設高效有為法治政府,系統提升政府效能。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持續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數字政府”建設,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對接“粵省事”“穗好辦”,加強“一體化政務綜合服務”平台建設,紮實做好流程再造,深化“一網通辦”改革,提升“全程網辦”能力,減少環節,壓縮時間,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堅持“人人都是營商環境、處處最佳化營商環境”,舉全區之力服務企業發展。深化首席服務官制度,健全安商穩商機制,及時對接企業核心需求,解決企業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做到“有求必應、無事不擾”。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大力推進“一照通行”“告知承諾”“容缺審批”,探索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打造有溫度的市場監管模式,升級有活力的營商環境。鞏固街道體制改革成果,推動事業單位改革和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走深走實。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畫,支持區屬國企做大做強,構建以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監管體制。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完善稅源培植鞏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構建稅收共治新格局。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政府工作。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常委會決議和決定,支持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紮實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依法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監督,支持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發揮作用。規範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推進行政複議體制改革,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創新公共法律服務方式,打造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台。
持續改進工作作風。堅持黨建引領,深化黨史學習教育,開展黨員幹部“訪千家進萬戶聽民意解民憂”和“辦好民眾家門口實事”行動,打通聯繫服務民眾“最後一米”。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馳而不息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真正讓政府過緊日子、讓民眾過穩日子。堅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全面強化政府系統廉政建設,聚焦國有資產管理、項目建設、征地拆遷和疫情防控等重點領域,持續強化廉政風險防控。依法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促進幹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為改革者負責、為擔當者擔當,激發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
  各位代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偉大事業激勵我們奮勇向前。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乾”的作風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始終保持“歸零”心態、“衝刺”姿態、“趕考”狀態,敢於擔當、實幹篤行,為加快建設文化厚重、宜居宜業、充滿活力、幸福美麗的國際大都市現代化中心城區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1
  名 詞 解 釋
  “1+5”人才配套政策:《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全面加快人才集聚的意見》,以及《荔灣區高層次人才認定評定管理辦法》《荔灣區高層次人才優惠服務實施辦法》《荔灣區緊缺人才優惠服務實施辦法》《荔灣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創業發展優惠服務辦法》《荔灣區人才獎勵評選表彰辦法》等配套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