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3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2012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區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面踐行科學發展觀,以新型城市化發展為引領,統籌謀劃發展戰略,堅持為民,用心做事,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較好地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新的成績。
(一)經濟發展效益有新提高。
  面對經濟下行的不利局面,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全力推進“三個重大突破”,積極採取措施,保持經濟持續增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5.65億元,增長9.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萬元,增長11.6%。
保增長措施紮實有效。加快32個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法人在地固定資產投資141.73億元,增長14.1%。積極擴大消費需求,精心組織節慶活動拉動消費,完成商品銷售總額3310.10億元,增長24.2%。加大財稅徵收力度,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7.80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2.2%。深入開展“暖企、暖街、暖項目”行動,現場解決企業融資、用地等問題500多個。“立白”、“唯品會”、“哎呀呀”等民營企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87.05億元,占GDP比重38.5%。認真落實企業上市扶持政策,唯品會、珠江鋼琴2家企業成功上市。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16.5億元,成功申報國家、省、市科技項目75項。
“三大板塊”建設全面鋪開。著力構建“傳統、現代、自然”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格局,拓展經濟社會發展空間。深入推進“嶺南風情區”建設,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址恩寧路,完成立項、設計招標和奠基工作。荔枝灣三期工程紮實推進,河涌延長至3090米;五秀橋節點工程順利完成;西關美食文化博物館動工建設;西郊沙灘泳場一期工程完工,成為廣州市首個人工沙灘泳場。“白鵝潭經濟圈”確定2.59平方公里為啟動區,累計完成88萬平方米土地收儲和69萬平方米土地出讓;“廣州圓”(塑交所二期)、佳創首麗斯酒店已封頂,立白大廈已動工。大坦沙島地區更新改造規劃獲市批覆,整島開發正式啟動。圍繞“傳承‘千年花鄉’品牌、打造廣州‘西肺’”的目標,全力推進20.5平方公里的“芳村花地”項目建設,概念性規劃編制基本完成。
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最佳化發展新型工業,廣東中煙廣州捲菸廠全面投入運營,菸草製品業累計實現產值176.95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42.0%;中華液晶城已封頂,廣州國際醫藥港動工建設。以花地河為紐帶,以唯品會、夢芭莎、廣佛數字創意園等為龍頭的電子商務產業集聚發展,“廣州電子商務(荔灣)產業園”被列入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西城都薈開始運營,財富天地廣場、世貿服裝城開始招商;廣州酒家、皇上皇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全市專業市場轉型升級試驗區試點工作全面展開。
招商選資工作成效顯著。積極參加“百家企業羊城行”、“新廣州·新商機”等大型招商活動,累計簽約項目9個。完善科技創意企業知識服務平台,引進各類科技及創意企業136家。出台區招商引資考核、獎勵辦法及扶持企業發展政策,新增註冊資金100萬元以上的企業327家,合計註冊資金23.57億元;其中,註冊資金500萬元以上的企業73家。“中石化五建”、“力迅地產”、“夢芭莎”、“綠瘦”等大型企業總部成功入駐我區。
(二)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有新提升。
市政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率先完成捷運六號線荔灣段5個站點征地拆遷和管線遷改,啟動捷運八號線北延線土地徵收工作。配合市推進貴廣鐵路、洲頭咀隧道、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同德圍南北高架橋、廣佛放射線二期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完成芳村大道南擴建、芳村體育中心規劃路三期、花地河東岸規劃路南段、玉蘭路延長線、黃大仙祠南側規劃路5條道路建設。開展龍溪大道快速化改造等9條道路項目前期工作,有效增強城市交通承載力。新建荔枝灣涌污水提升泵站、外江排澇泵站,防洪排澇能力進一步提高。
生態居住環境逐步最佳化。各項節能減排任務全面完成。按計畫清退“兩高一資”企業,完成第二批6家企業“退二進三”工作。成功創建1個省級環保宣傳基地。增滘村、山村“美麗鄉村”試點建設紮實推進。完成武廣鐵路生態景觀林帶示範段等15個綠化項目,推進大沙河花園等10項前期工作,完善“1+9”綠道網建設,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1.3萬平方米。加快“三舊”改造,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茶滘、東漖、花地、西塱裕安圍等城中村改造項目穩步推進;茶滘安置房已封頂,西灣路安置房項目順利推進。
城市管理力度得到加強。順利完成創文、創衛、創模三項復檢工作。全國首個愛國衛生運動文化長廊揭幕儀式在金花街舉行。持續整治“六亂”,設立流動商販疏導區11處。嚴查嚴控違法用地,拆除違法建設8.2萬平方米。進一步推進市容環衛工作,榮獲“羊城市容環衛杯”第一名。有效實施餐飲業油煙整治“三百工程”。抓好市政設施精細化管理,城市道路維護管理考核名列全市第二。全面鋪開垃圾分類處理,衝口街“新快樣本”試點工作和沙面街餐廚垃圾“直收直運”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垃圾日處理量比市下達的額度低4.1%。
(三)民生社會事業有新成效。
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兌現。一是新增公益性崗位3204個,舉辦培訓班398期,共2.5萬人參加免費培訓,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二是完成嶺南、西村、石圍塘、東漖四條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23個“幸福家園”人口計生服務陣地投入使用;建成“一站式”婚姻婚育服務中心。三是向符合條件的家庭、學生、患者提供社會救助,投入600萬元為特困家庭免費更換舊電線和安裝漏電開關;為31名白內障患者免費進行手術;向1266名重大疾病患者發放醫療救助金379.8萬元;為1652名困難學生提供免費午餐,向400名困難優秀畢業生髮放獎學金;為困難民眾減免門診掛號費1.3萬人次,免收住院押金及提供體檢項目優惠659人次。四是提升教育均衡化水平,10所學校運動場地完成無塵化改造,48所幼稚園達到廣東省規範化標準。五是完善西村、石圍塘、衝口、茶滘4條街道共400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為優撫對象、低保、低收入婦女免費婦檢2888人次。六是推進安置房建設,寶盛沙二期1138套安置房按計畫完工並交付使用。七是改善出行環境,新建芳村大道南-環翠北路口人行天橋,新設定停車泊位6316個。八是完成320幢、3.53萬平方米的在冊危房改造,完成8個內澇治理項目。九是完成755戶肢體、聽力、視力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提升全區23個工療站軟硬體水平,為符合條件的67位重症殘疾人提供免費托養服務。十是修建35條健身路徑;舉辦23場文體活動;組織放映電影513場、社區演出520場;派發文化惠民券2.15萬張。
社會服務管理穩步推進。所有街道基本完成“一隊三中心”建設,家庭綜合服務中心進入實質性服務階段。圍繞“一街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一社區一亮點”目標,在全市率先開展“特色社區”建設,18個街道完成品牌社區建設,35個社區完成亮點社區建設。推進“幸福社區”工程,耀華、杏花2個市級社區和蟠虬、西關大屋、風雨亭、芳雅苑4個區級社區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發揮社區服務站公共服務平台作用,新增29個“廣東省居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社區”,社區民主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探索社區格線化管理工作,將全區195個社區劃分為500個格線,以金花、逢源、橋中3條街道為試點,整合社區服務和執法管理資源,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得到提升。新增助理社工師97人、社工師22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
平安荔灣建設紮實推進。“三打”工作成果突出,打掉欺行霸市團伙23個,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09個。以冷庫行業和茶葉市場為試點穩步推進“兩建”工作,制訂五年行動計畫。繼續保持全區安全生產穩定好轉態勢,全區火災發生率同比減少12%,消防安全四項指標實現“三降一平”。在全市率先建立“西關陽光驛站”服務機制,重點解決刑釋解教“三無”人員融入社會問題。出台《荔灣區實施標準化戰略獎勵辦法》,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質量強區”及“食得放心”工程有效推進。
社會各項事業持續進步。2012年高考總上線率、重本上線率等十項指標均居全市第一;中國小校安工程全面完成;成功通過“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督導評估。金花街吉祥社區、華林街興賢社區、橋中街頤和社區被評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成2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1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華林、龍津被評為廣東省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順利通過“全國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評估;全面完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並形成“荔灣經驗”。組織開展“老廣州民間藝術節”、“西關美食節”等品牌文化活動,全面推廣西關文化旅遊品牌,全年接待遊客約3.7億人次;建成東沙、石圍塘、海龍和彩虹街4個文體廣場和115個圖書漂流驛站;順利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廣州絲織行業博物館對外開放。成功舉辦區第十三屆運動會。《婦女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年)》頒布實施。全面完成陽春、從化扶貧“雙到”工作階段性任務。國防動員、民族宗教、僑務、對台、信訪、民防、統計、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得到加強,慈善、殘疾人等事業全面發展。
(四)政府自身建設有新突破。
行政效能進一步提高。整合12個部門的行政執法職能,成立綜合行政執法局,切實提高行政執法效能。積極推進政府績效管理試點工作,建立科學的考評機制和指標體系。深入開展政務公開和糾風工作,有效改進工作作風。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率先在全市完成“六統一”工作,政務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在全市推廣。
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加強。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48件、政協提案100件,辦復率100%,辦理質量和效率有新提高。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作用進一步發揮。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服務穩步推進。將反腐倡廉要求融入街道社區管理制度,實現社區、聯社廉政監察站全覆蓋。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廉政監察和預算執行審計監督得到強化。在全市行政執法評議考核中評定為優秀。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嚴峻考驗,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市政府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團結奮鬥和各方面支持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荔灣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駐區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和支持荔灣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一是新的經濟成長點不多;二是現代商貿業態尚未形成;三是國資管理有待加強;四是公共服務管理任務繁重;五是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大。我們務必高度重視解決這些問題。
二、201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我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年,是我區新型城市化發展全面鋪開的關鍵年,也是我區加快發展促轉型的經濟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民生幸福為主旨,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全力以赴推動經濟“拐點提速”,不折不扣推行“3510”系列措施,構建“傳統、現代、自然”三大板塊新格局,爭當城市轉型的標兵、嶺南特色的視窗、民生幸福的典範,努力建設美麗荔灣。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增長13%。重點抓好以下五項工作:
(一)深入推進“三大板塊”建設。
實現“傳統、現代、自然”三大板塊的有機融合,就是按照“只高不低”的原則完善產業政策,按照“只土不洋”的風格推進城區建設,按照“只減不增”的目標抽疏北片人口,努力實現新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謀劃。
傳統板塊——精心打造“嶺南風情區”。傳統,是經典,是魅力,是文化唯一性的體現,是荔灣有別於其它城區的根本特徵。按照“串點成線,擴線成面”的原則,全力打造“一園、一區、一街”,凸顯“十里荔枝灣,千年西關情”品牌。一是建設“西關文化大觀園”,以華林寺、粵劇藝術博物館、西關大屋、荔枝灣涌、荔灣湖公園、西關廣場為依託,恢復城市記憶;二是構建“十三行商埠文化區”,以十三行博物館、文化公園、沙面、黃沙、新風港、清平中藥材市場為載體,再現“十三行”歷史風貌;三是打造“老字號一條街”,挖掘泮塘路、龍津路、恩寧路、十甫路、上下九步行街的飲食文化購物資源,重塑金字招牌。
現代板塊——加快建設“白鵝潭經濟圈”。現代,是時尚,是實力,是地區首創性的體現,是荔灣參與城區競爭的核心底氣。充分利用白鵝潭三江匯聚的地理優勢,打造廣州西部、面向珠三角的商業中心,發展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構築繁榮的商貿格局。重點加快2.59平方公裏白鵝潭商業中心開發建設工作,推進“廣州圓”、立白大廈、佳創首麗斯酒店、國際醫藥港、萬達廣場等重點項目建設,力爭完成白鶴沙、新隆沙等地塊約73萬平方米的土地出讓工作。以政府主導的方式,打破舊村、舊廠等權屬界限,實施連片節約集約改造,加快大坦沙島開發建設。
自然板塊——從容開發“芳村花地”。自然,是生態,是潛力,是環境獨特性的體現,是荔灣人民追求生態回歸的美好嚮往。依託“百里河涌、千年花鄉、萬畝花地”資源優勢,按照“增減掛鈎”原則,進一步整合土地資源;推進生態低密度大型綜合商業設施建設,重點加快嶺南V谷、沃野商業廣場項目進度;全力推進“芳村花地”核心區建設,完成生態景觀林帶大沙河段項目,打造“花卉產業總部基地、水秀花香城市品牌、廣州西肺生態水城”。
(二)全力打好“經濟年”攻堅戰。
認真落實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工作,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和分析,把握經濟運行脈搏,深入挖掘經濟成長“爆破點”,全面落實經濟發展“3510(三個一、五個庫、十個十)”系列措施,推動經濟發展“拐點提速”。
提升經濟發展活力。著力推進“三個重大突破”,以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為重點,全力推進總投資160億元的“十大重點項目”建設。強化產業鏈“微笑曲線”兩端,完善總部、研發、設計、銷售等產業鏈條,著力發展菸草製造、生物醫藥等“十大優勢產業”。做大做強電子商務產業,加快廣佛數字園等載體建設,擴大唯品會、夢芭莎等品牌企業輻射和帶動效應,全力打造“一區多園”的電子商務集聚區,力爭將花地河電子商務集聚區打造成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連片改造提升信義會館、1850創意園、922創意園,集聚發展創意設計、三維動漫等新興行業,打造“珠江黃金西岸”。大力發展“樓宇經濟”,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高端發展沙面、康王路總部經濟帶,加快財富廣場、世貿服裝城等大型綜合體投入運營。以廣州國際茶葉交易中心、清平中藥材市場等“十大轉型升級市場”為試點,結合“兩建”工作,狠抓專業市場轉型升級試驗區試點工作,力爭將步雲天地鞋業市場及周邊地區打造成為國際採購中心。
強化招商選資工作。建立“一支招商引資隊伍”,著力抓好項目設計、對象搜尋、主動推介環節,做好“敲門招商”。以“招商載體庫”為依託,統籌中華液晶城、沃野商業廣場等“十大招商載體”資源,舉辦香港、新加坡等“十場專題招商會”,選取優質企業,做好“選資招商”。與國內外知名招商中介機構建立合作關係,打造政府與中介機構招商聯合體,做好“借力招商”。提升商務樓宇招商質量,吸引企業總部入駐,打造“十大億元樓宇”。落實重點外地企業分支機構在地註冊,狠抓法人落地。
深入開展“暖企”行動。幫助企業解決融資、註冊、技術、人才、用地等問題,培育和引導企業擴大經營規模。實施後備企業成長工程,鼓勵企業合併重組,促成新增一批上規模企業。積極主動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扶持立白集團、唯品會、夢芭莎、哎呀呀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培育“十大百億企業”。篩選行業骨幹民企作為重點培育對象,扶持民營企業上市。
完善企業服務體系。實施“一條龍”代辦服務,代辦重點企業註冊投產運行審批手續;按照“只簡不繁”原則,最佳化行政審批流程,積極探索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提供VIP項目審批“綠色通道”服務,做到高效率運作。加快完善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等“十項配套政策”,留住區內優秀企業;建立扶持企業發展政策,幫助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實施標準化戰略獎勵,發揮企業龍頭示範帶動效應,提升企業在行業中的話語權。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大國有資產盤活力度,推行資產運營動態管理,規範行政事業單位出租物業行為,力促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探索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推行以競爭促績效的財政管理體制;強化公務支出管理,降低行政成本。
(三)著力提升城市建設管理水平。
加快戰略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成內環路與環城高速之間的快捷路二期、站前路延長線前期工作;重點推進東沙路網建設,實施紫荊路延長線、玉蘭路北延線、南漖路延長線項目;著力推進龍溪大道快速化改造等道路建設,加快實施黃沙大道荔灣涌橋等一批橋樑大中修工程。推進荔枝灣三期建設,完成西郊沙灘泳場二期、西關美食文化博物館等節點工程。推進荔枝灣涌流域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啟動上西關渠箱出水口排水改造等7項內澇治理項目建設,最佳化區內排水管網系統,全面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運用廣州市實施城鄉統籌土地管理制度創新試點和“三規合一”政策,合理配置土地資源。堅持“政府主導、規劃先行、成片改造、配套優先、分類處理、節約集約”的原則,穩步推進“三舊”改造工作。充分利用廣鋼重組契機,加快推進廣鋼周邊鶴洞、東塱和西塱城中村改造工作。繼續推進茶滘、東漖城中村改造項目,啟動五眼橋、坑口城中村改造項目。推進西灣路舊城改造安置房建設。啟動中山七路廣州捲菸二廠地塊升級改造項目,打造西關高端商貿中心。盤活經濟聯社低效閒置用地,提高集體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加快生態城區建設。倡導低碳生活理念,深入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科學實施荔灣湖生態修復升級改造工程,深化餐飲業污染綜合整治工作。尊重村落原有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民俗,精心打造山村、增滘村2個美麗鄉村示範村莊。按照“生態化、藝術化、精細化”的標準抓好“一路一景”建設,完成大沙河花園一期、花地河沿線綠化美化工作,完善綠道網配套服務設施。
加大城市綜合管理力度。全面完成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群閘聯控、應急處理、三防會商視頻監控系統,推進統一監控平台建設,快速處理城市管理突發問題。創新環衛管理體制,加大投入,提高保潔精細化水平。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完成16座垃圾壓縮站改造,確保50%的街道全面實施、100%的街道推廣普及;加強與新加坡企業合作,創新垃圾分類處理運作機制。將社區服務、執法管理等人員融入格線,全面推廣社區格線化管理工作。
(四)切實加強社會建設。
認真辦好十件民生實事。一是完善社區便民服務。加快幸福社區創建工作,重點打造4條街道品牌特色社區。二是關心“雙低(低保、低收入)”家庭困難學生。為符合條件的“雙低”學生提供免費午餐。設立扶貧獎學金100萬元,獎勵“雙低”學生400名。對戶籍在我區入讀全日制大學的“雙低”學生實施學費補貼,本科補貼5000元/學年、專科補貼3000元/學年。三是積極擴大就業規模。幫扶就業困難的1.5萬人實現就業,為1000人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受訓人員就業率達60%以上。四是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完成南源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700平方米業務場地建設。指定7間醫院為“雙低”人員、優撫對象免收掛號費和住院押金。五是加大教育設施建設。完成23所幼稚園改造,達到廣東省規範化標準。完成6所中國小的運動場地改造。六是加強助殘養老工作。為600名殘疾人提供技能培訓,實現殘疾人就業120名。按照每人每月500元的標準,為有需求的殘疾人提供日間訓練服務。七是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實施低洼社區的排水改造工程,解決約30萬平方米的內澇問題。對20條、共21.9公里的河湧進行清淤。八是實施危房改造工程。完成2012年新增在冊130幢、面積1.87萬平方米的危房改造任務。九是最佳化交通出行環境。完成觀濤路延長線(西桂坊-東沙大道)一期及立白大廈北側規劃路工程。十是豐富民眾文娛生活。新增27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場地。發放文化惠民券2萬張;組織社區惠民巡演500場。
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區。挖掘海上絲綢之路、一口通商“十三行”、“錦綸會館”、“西來初地”等歷史人文資源,對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加大對“三雕一彩一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徵集粵劇文物,傳承歷史文化遺產。精心策劃“老廣州民間藝術節”、“西關美食節”等民俗活動,做好“西關民俗民居風情”、“玉器文化節”等展示活動,增強民眾文化自信和文化發展競爭力。繼續辦好廣州“水上花市”活動,擦亮“迎春花市”品牌。組織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做好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轉化工作。創作出版一批反映荔灣歷史風貌、彰顯西關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鞏固提升省特級和省一級文化站建設成果,發揮社區文體廣場和文化室作用,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實施“123”幸福社區工程。在每個街道創建1個品牌社區,打造2個特色亮點社區,扶持3個基礎條件相對薄弱的社區。完成耀華社區、杏花社區2個市級試點幸福社區達標創建工作。進一步最佳化社區服務布局,借鑑新加坡、香港社區建設經驗,拓展政府購買服務領域,擴大“為老服務”等品牌服務輻射範圍。進一步完善社區格線化管理模式,健全新型社區服務體系,提升服務管理精細化水平。
全面創建平安荔灣。圍繞“一強二升三降”總體目標,創新社會矛盾化解、公共安全保障、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突發事件處置等管理機制;完善社區警務格線化管理,著力構建立體化現代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掛牌分類管理制度,加強流動人員與出租屋管理。強化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化教育改革,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深入實施特色發展戰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逐步規範發展民辦教育,大力發展社區教育,進一步提升區域教育現代化水平。繼續鞏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果,穩妥推進公立醫院資源整合和最佳化,加快建設中醫藥文化街區,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做好第九屆“全國游泳之鄉”迎評工作;進一步提升青少年業餘訓練水平,打造國家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繼續承辦中國沙灘排球全民健身中國行(廣州站)賽事。推進優生健康惠民工程和幸福家庭促進計畫,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全面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紮實開展“六五”普法工作。
(五)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強化依法行政和績效管理。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和區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重大事項,切實做好人大代表建議、意見及政協提案辦理工作。重大事項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完成大部門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發揮政府績效管理考評指標體系的導向作用,進一步提高政府效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推行政府雇員制,提高行政單位自身發展活力。
強化政風行風和廉政建設。切實執行中央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的中央八項規定。深化政務公開,完善政府信息發布制度,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加大各領域防治腐敗力度,健全具有荔灣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
各位代表,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荔灣的新發展,是時代和全區人民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讓我們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敢想會幹,為推動荔灣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而努力奮鬥!
名詞解釋
“拐點提速”:“拐點”是高等數學概念,套用到經濟發展中,是指經濟建設存在較大的增量空間,但如果按照現行的發展模式而不做變革,增量空間很難得到釋放。近年來,荔灣區處於轉型發展的越坎爬坡階段,GDP增速呈逐年下降趨勢。經過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和預判,荔灣區GDP增速曲線有望於2013年止跌轉升,越過轉型升級“拐點”,迎來荔灣的經濟成長“提速”期。
“3510”:加快經濟成長的“三個一、五個庫、十個十”系列措施。“三個一”——制訂一張《經濟指標任務分解表》,建立一支招商隊伍,完善“一條龍”服務平台。“五個庫”——項目庫、稅源庫、企業庫、招商引資載體庫、國有資產庫。“十個十”——十個稅收(區庫)過億街道、十大優勢產業、十大重點項目、十場專題招商會、十大招商載體、十大轉型升級市場、十項配套政策、十大(稅收)億元樓宇、十大百億企業、十件民生實事。
“一強二升三降”:創建平安荔灣的總體目標。民眾安全感不斷增強;破案率、起訴率、審結率、執結率、調解率上升,人民民眾對政法工作滿意度上升;重大刑事案件下降、重大群體性事件下降、重大安全事故下降。
“新快樣本”試點工作:我區與《新快報》聯合開展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在衝口街聚龍村杏花社區進行試點,實行“直收直運”,“垃圾不落地”。
“美麗鄉村”:根據廣州市實施的“美麗城鄉行動計畫”,推進建設“規劃建設有序、村容村貌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生態環境優良、鄉風文明和睦、管理機制完善、經濟持續發展”的宜居、宜業、宜游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幸福社區”:以居民為主體、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以居民認同滿意為標準,加快社區服務管理改革創新,加大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投入,建設“管理民主、服務完善、環境優美、文明祥和、守望相助”的“幸福社區”。
“西關陽光驛站”:為緩解困難刑釋解教人員的社會適應和生活就業壓力,通過開闢綠色通道、簡化程式等方式,開展落實戶籍、救助救濟、再就業培訓、心理矯治等服務,幫助他們完成過渡適應期的緩衝機制。
政務服務中心“六統一”:即政務服務中心在“中心名稱、場所標識、服務事項、審批標準、服務規範、監督評價”等六個方面的統一。
“增減掛鈎”原則: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保證項目區內各類土地面積平衡的基礎上,實現增加耕地有效面積,節約集約利用建設用地,使城鄉用地布局更合理。即,將農村建設用地與城鎮建設用地直接掛鈎,若農村建設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鎮可對應增加相應面積建設用地。
“三規合一”:“三規”指的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合一”工作目標是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依據,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相銜接,從規劃內容、信息平台、協調機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理順“三規”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