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予以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5年主要工作情況回顧
  2005年是行政區劃調整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計畫的一年。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區委全會精神,積極實施“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四個戰略,加強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承前啟後,實現了經濟發展加速增長、城市建設管理不斷提升、社會秩序穩定和諧、“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工作目標,新荔灣呈現七個方面的新面貌:
(一)行政區劃調整順利完成,發展空間有新拓寬。
  根據市的統一部署,按照區劃調整與有效整合資源、發揮地區優勢、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相結合的方針,精心組織、積極穩妥地完成了原荔灣、芳村區劃調整以及機構、人員的合併重組工作。通過調整,拓寬了發展空間,整合了現有資源,進一步強化了中心城區優勢,使新荔灣的經濟社會發展更具特色,更具魅力,後勁更加充足。
  (二)產業協調發展,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有新提高。
  按照優先發展第三產業、最佳化發展第二產業、優質發展第一產業的工作思路,圍繞“一街、兩岸、三路、四園、八區、十場”以及一批特色專業街的發展格局,積極推動產業升級和布局調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41.33億元,比上年增長11.8%;商品銷售總額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141.56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1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2.2%。
  1.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不斷增強。
  以重點骨幹項目為龍頭,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3.5%,貢獻率達71.1%,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4個百分點。
  商貿業持續興旺。服裝鞋業、水產品、茶葉、花卉等專業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檔次進一步提高。成功舉辦了廣州鞋業節、茶具茶包裝創新博覽會、第二屆全國茶葉市場高層論壇等活動,加強了行業合作。利用珠江以南地區的廣闊空間,構建專業型商貿物流組團。全區各類市場達214個,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廣東塑膠交易所成為全國第一家集塑膠原料交易、倉儲以及物流配送於一體的現代化電子交易市場,初步形成塑膠行業的“廣東價格”。特色專業街知名度提高,特色更明顯。圍繞打造最具嶺南風格的現代化商業步行街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目標,對第十甫路段進行了全天候步行的改造,延伸了上下九步行街的步行範圍。配合中國特色商業街國際高峰論壇活動,整治整飾華林玉器街和西關古玩城,與上下九步行街實現聯動發展。濱水地區和主商軸商貿更暢旺。結合珠江沿岸景觀建設,建成了集藝術博覽、商務、休閒於一體的信義國際會館,整治了白鵝潭風情酒吧街,增強了珠江兩岸的商貿文化氛圍。康王路和花地大道沿線商務開發進一步加快,蘇寧電器、東莞家具博覽中心等知名品牌企業相繼落戶,商貿商務中心軸的輻射效應不斷擴大。
現代服務業進一步拓展。以廣州設計港為核心,完成了廣州工業設計國際交流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形成主題服務園區。旅遊區建設加快推進,完善了廣州美食園“光亮工程”和停車場建設,完成了十三行路二期和沙面地區部分房屋立面整飾,啟動了華林寺綠化廣場一期拆遷和黃大仙祠綜合旅遊區的整治工作,重修詹天佑故居並建成了詹天佑紀念館,舉辦了廣東國際紅酒節、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和“三月三”泮塘仁威廟會等一系列旅遊節慶和會展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旅遊、餐飲等行業加快發展。
  2.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新型工業發展態勢良好。
  利用科工貿園、高新科技產業園和留學生科技園,積極引進高附加值、科技型、環保型企業,目前市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7家,逐步形成以數控技術為主的裝備製造業、以半導體技術為主的照明業、以生物製藥為主的醫藥醫療器械製品業、以食品調料研發為主的生物工程業等四大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群。加快推進廣州捲菸二廠易地改造,培育新的工業經濟成長點。工業發展質量穩步提高,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318.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工業增加值完成114.38億元,同比增長10.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效益指數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3.農業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以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為龍頭,加強農業信息化和標準化工作。完成了西塱觀賞魚科技養殖示範基地、西塱花苗種植示範基地以及東漖盆花基地建設,建成區農業信息網站,成立了區觀賞魚協會和花卉行業協會,成功舉辦了第二屆中國盆栽花卉交易會,提升了花卉和觀賞魚產業的檔次和知名度。全區農業總產值完成5.39億元,比上年增長6.7%。
(三)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對外經濟合作上新水平。
  按照“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一企一策、資源整合”的思路,積極盤活資源,多渠道籌集改革資金,妥善解決職工分流安置問題,全面推進區屬國有集體企業改革轉制。至去年底,已有66家國有集體企業完成了轉制工作。以區中醫醫院為試點,堅持分類指導,穩步推進以聘用制為主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完成了15個系統90個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任務,受到國家人事部的充分肯定。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的清產核資和監督管理,初步形成了行為規範、運作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管理體制,做到管理有序、保值增值。
“城中村”改制改造紮實推進。對經濟聯社股份制改革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全面調研,開展了集體歷史物業確權的試點工作。完成了經濟聯社換屆選舉,加強了對聯社財務管理的指導,有力地促進了經濟聯社的健康穩定發展。
  對外經濟合作不斷加強。進一步最佳化投資服務,積極開展與法國里昂、澳大利亞、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交流,多元化開拓國際市場,不斷最佳化利用外資和外貿出口結構。全區新增外資項目42個,增資項目6個,實際利用外資3905萬美元。外貿出口總值完成9.9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4%。外商投資大項目多,現代服務業項目多,利用外資質量不斷提高。
  民營經濟健康穩步發展。積極引導和扶持民營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加強了對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的跟蹤和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問題,培育和發展了一批知名自主品牌,湧現了全國、省、市名牌產品和馳(著)名商標106個,4家企業被評為省、市百強民營企業。
  (四)環境建設紮實推進,城區面貌有新改觀。
  圍繞建設水秀花香生態城區的目標,突出抓好以交通便捷、水系建設、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美化亮化和舊城改造“五大工程”為載體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最佳化“兩個適宜”的城區環境。
  規劃工作進一步強化。按照新荔灣的發展戰略和定位,組織編制了新荔灣區概念規劃綱要和珠江大橋-鶴洞大橋沿江地區、龍溪物流園區、十三行商埠文化區、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等重點區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開展了西南部地區和北部商貿區等規劃研究,為城區功能布局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規劃依據。
道路交通和市政設施建設進展順利。積極推進捷運5、6號線、廣佛城際軌道交通、廣佛放射線、東沙大橋、武廣鐵路等重點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完成了花地大道中、西華路、十三行路等道路改造,全區新增、改造道路面積15萬平方米。至去年底,全區道路總面積達773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10.95平方米。結合五眼橋涌、秀水涌等河涌整治打通了一批消防通道。順利完成彩虹街西園地、和平南小區等7個“水浸街”改造項目以及一批道路、內街巷的路燈建設,有效緩解了民眾“出行難”問題。
水網和珠江沿岸景觀整治加快推進。按照人水和諧的原則,完成了下市涌至省五礦碼頭的珠江沿岸綜合整治,在下市涌至消防中隊段建成了別具特色的親水平台,成為珠江沿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完成了花地河一期北出口段整治工程,啟動芳村上圍水環境調控試驗,對13個水閘、泵站進行了維修加固和更新改造,有效改善了水環境,並成功抵禦了百年一遇的“05?6”特大洪潮。
  青山綠地和藍天碧水工程成效顯著。圍繞建設綠色荔灣、生態城區的目標,加快綠化工作步伐,完成了增埗公園一期、環翠南路、大坦沙環島綠化帶一期、珠江邊綠化景觀休閒帶等18個青山綠地工程項目。全區新增綠化面積17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25.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29平方米。積極推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大力加強環境污染專項治理,一批學校和社區分別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綠色學校”和“綠色社區”,城區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
  危破房改造取得新突破。以2003、2004年在冊危破房改造為重點,堅持危破房改造與創建平安和諧社區、保護歷史文化街區、打造特色旅遊景點、消除防火安全隱患相結合,努力改善民眾居住條件,改善地區經濟發展環境。去年全區共改造危破房1663幢20.74萬平方米,占總任務量的36.62%,超額完成年計畫任務,受益民眾達5310戶19640人。積極開展爛尾地塊清理工作,基本完成了市下達的25宗爛尾地塊的協調處理任務。
  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圍繞“城市管理年”工作目標,建立城市管理綜合考評制度和城管輔助隊伍,強化了基層基礎管理工作。堅持專項整治與加強日常管理相結合,重點地區整治與全方位監控並舉,引入ISO國際質量管理體系,不斷提高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水平。全區共清理“六亂”9.5萬宗,拆除違法建設面積8.3萬平方米,拆違復綠面積1.45萬平方米,受理12319城管投訴專線和“區長專線”的來信、來訪、來電17432宗,辦結率100%。完成了洪壽社區一期、廣鋼平西小區一期等一批環境改善示範小區建設。城區環境衛生面貌進一步改善,沙面、金花、花地、衝口、彩虹、逢源等6條街道被評為市衛生模範街區,華林、茶滘、白鶴洞等3條街道被評為市衛生街區。
(五)社會保障健全有力,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全面推進。先後完成了區內193個社區居委會勞動保障服務工作站的建設任務,形成區、街、社區三級就業服務網路。積極落實再就業政策,廣開就業渠道,推廣個性化就業服務,加強“村改居”人員的就業指導和培訓,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6.7%,超額完成市下達的就業工作任務。全面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救濟標準,困難民眾實現應保盡保。積極做好特困人員基本醫療和重大疾病醫療救助,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扶貧濟困活動,全年發放低保、醫療救濟(助)金2700多萬元,為916戶“雙特困戶”辦理了租金補貼,全部解決了2003年“雙特困戶”的住房問題。基本完成區街困難企業退休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工作,率先實行區街企業退休人員過渡形式社會化管理,推進早期離開國有集體企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工作。積極防範、妥善化解企業欠薪等勞資糾紛,保障了勞動者合法權益。全區職工年人均工資33700元,比上年增長8.9%。
  平安和諧社區建設深入開展。完成了156個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的達標建設,占社區居委會總數的80.8%。建成“星光老年之家”151家,花地街“星光老年之家”被評為全國先進“星光老年之家”。大力加強社區管理,廣泛開展社區服務,打造了一批綜合型社區示範典型。金花街桃源社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逢源街耀華社區被評為省平安和諧紅旗社區。站前、金花街被評為全國社區服務示範街道,區社區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優秀社區服務中心。積極發展義工組織,全區註冊義工達59367人,占全區戶籍人口的8.4%,區義工協會被評為全國先進民間組織。進一步加強基層民主政權建設,圓滿完成了第二屆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推動了社區居委會的規範化管理。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穩工作進一步加強。以街面防控為重點,以社區警務建設為基礎,大力推進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重點抓好治安複雜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的整治,全區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4.3%。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出租屋合格率達82.23%,完成了市下達的目標任務。認真貫徹《信訪條例》,堅持依法信訪,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和司法調解等各級調解機構的作用,區街聯動,及時妥善地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全年共辦理民眾來信、來訪、來電5243件(次),辦結率98%,引導民眾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1510宗,有效地預防和化解了各種不穩定因素和群體性事件。
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快。完成了逢源、石圍塘等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和改造,彩虹、鶴洞等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市示範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力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系統開展中醫藥專家臨床診療技術研究,引入社會投資建設如意國醫館和十三行國醫館,擴大了國醫館系列,增強了社區衛生服務的中醫藥特色。積極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全區無重大傳染性疾病發生,人民民眾的生命健康得到了保障。
  安全放心工程取得新成效。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充實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力量,完善監管體系,不斷加大對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生產事故隱患的排查整改力度。以“放心肉”、酒類、豆製品、奶製品和藥材為重點,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堅決取締無證照經營,大力打擊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積極推進肉菜市場、農貿市場和農副產品市場升級改造,有效遏制了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
  (六)科教強區深入實施,文化荔灣建設有新進展。
  科技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深入推進“一街一科技品牌”和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設工作,推動產、學、研相結合,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全區有33個項目納入國家、省、市科技立項,累計建設企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8家。全面落實國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石圍塘、沙面等4條街道被評為廣州市科普進社區示範街道。我區被評為2003-2004年度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區和全國“科教進社區”優秀組織單位。
  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全面完成了教育綜合改造,累計新建或改造學校66所,新增學校用地面積18.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3萬平方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整體推進等級學校建設,11中、鴻圖苑國小等17所學校晉升為省、市一級學校,提高了基礎教育辦學水平。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最佳化師資隊伍結構。發放中國小教師“四大節日”補貼,教師福利待遇不斷提高。
人才建設邁出新步伐。選拔了新一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人員,激勵專業技術人員爭先創優。加強了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建設,以國家計畫項目和重點攻關項目為載體,積極引進優秀留學人員和高層次人才,不斷改善人才隊伍結構。全區專業技術人員達1.97萬人,其中,中高級人才達8742人,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化體育事業繁榮活躍。以“中法友誼,情醉荔灣”為主題,積極開展與法國里昂地區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展示了我區獨特的文化資源和悠久的開放歷史。組織承辦了第五屆羊城國際粵劇節等系列文化活動,豐富了民眾業餘文化生活。民眾體育服務網路進一步完善,龍津、東沙等8條街道被評為省、市“城市體育先進社區”。在第十屆全國運動會上,荔灣籍運動員獲得了6金2銀4銅的歷史最好成績。我區連續七次榮獲全國“游泳之鄉”稱號,區體育發展中心被評為全國群體工作先進單位。
  計生優質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不斷鞏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工作成果,健全技術服務網路,完善現居住地人口計生統計指標系統,廣泛開展婚育文化建設,全區人口出生率為6.93‰,人口自然增長率-0.83‰,計畫生育率達98.64%,我區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區稱號。
  按時保質完成了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以及1%人口抽樣調查等統計調查工作,區經普辦被評為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國家級先進集體。積極開展“人防教育進社區”活動,我區連續3年獲得市人防目標管理考核第一名,區人防辦被評為省人民防空先進單位。積極探索社區僑務工作新模式,依法護僑,調動廣大僑眷僑屬投身荔灣建設的積極性。圓滿完成冬季徵兵任務。老齡、雙擁、民族、宗教、外事、檔案、地方志、殯葬改革、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我區被評為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區,並榮獲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貢獻獎。
(七)政風建設不斷加強,政府職能轉變邁出新步伐。
  堅持定期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區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認真聽取政協、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不斷改進政府工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去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04件,政協委員提案、意見172件,辦復率100%。
  堅持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普法工作,紮實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不斷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圍繞落實《行政許可法》、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城市管理,深入開展行政效能監察,規範從政行為,改善政務環境,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我區成為全市唯一的省效能建設和效能監察聯繫點。以公共財政管理科學化、規範化為目標,將績效評價結果引入部門預算。科學利用公共財力,重點向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服務傾斜,強化了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深入貫徹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教育、制度、監督並重,以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和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範有形建築市場和工程招投標工作為重點,深入推進源頭反腐敗工作。認真開展行風評議活動,切實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大力推行審計監督,我區被評為2000-2004年省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先進地區。
  各位代表,去年以來我區各項工作進展順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並全面完成了“十五”計畫任務。這是全區人民同心同德、辛勤工作的結果,也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大力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駐區單位、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等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城區發展不平衡,資源整合有待進一步深化;二是路網、水系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三是“城中村”改制改造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四是治安工作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區政府將高度重視、認真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健康發展。
  二、“十一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五”期間,在全區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下,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城區面貌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9%,商品銷售總額年均增長10.7%,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7%,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2.2%,職工年人均工資年均增長10.2%,實現了“十五”計畫的預期目標。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民政、計生、老齡、審計、社區建設、綜治維穩等工作成績顯著,我區榮獲國家、省、市一系列榮譽稱號。
  “十一五”時期是新荔灣承前啟後,進入全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時期。根據區委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區政府結合區情實際,制訂了《荔灣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並廣泛徵求了各方意見,進行了反覆修改,提交這次人代會進行審議。
  “十一五”時期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建設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的目標,積極實施“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發展戰略,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型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創新為動力,以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服務水平為重點,全面構建平安和諧荔灣,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把新荔灣建設成為“兩個適宜”的現代化文明城區、繁榮興旺的商貿中心區、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旅遊名區和水秀花香的生態城區。
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力爭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比2003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地區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中心城區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建設和管理上新台階,西關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和諧社會建設更顯成效。
  三、2006年主要工作構想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區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區委九屆六次會議精神,堅持以人為本,立足科學發展,圍繞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的建設目標,積極實施“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發展戰略,著力增強改革和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著力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著力加快平安和諧荔灣建設,切實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五最佳化、五提升、五增強”,實現“四個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經濟和社會發展和諧、城區環境和諧、社會氛圍和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上新台階。地區生產總值預期增長10%,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
  (一)最佳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素質,增強西聯輻射力。
  抓住廣佛都市圈、泛珠三角地區生產要素和產業轉移加快的契機,立足“西聯”,加強資源整合,最佳化“一街”、開發“兩岸”、推進“三路”、創新“四園”、打造“八區”、提升“十場”以及一批特色專業街,進一步構建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促進經濟成長模式向環保型、創新型和質量效益型轉變。
鞏固商貿傳統產業優勢。一是調整最佳化商貿發展布局。制定區域商業網點規劃,科學規劃商貿發展用地,加快珠江沿岸舊工業廠房、倉儲用地的規劃調整,逐步向商貿商務業轉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整合最佳化專業市場建設。加快上下九-康王路專業市場群、十三行-西堤-六二三路專業市場群、黃沙-南岸專業市場群、站西路專業市場群和芳村大道專業市場群的資源整合和升級改造,鼓勵同類批發市場進行多形式的聯合發展,構建高檔次、園區化、規模化的市場體系,形成 “四大專業市場園區”(花地-龍溪專業市場園區、東沙科技物流園區、大坦沙專業市場園區、西灣商貿物流園區),加快商貿物流集聚。進一步規範市場管理,積極推進市場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發展電子商務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使市場由異地結算向場內結算、傳統交易向網上交易、現金結算向電子結算轉變。加強行業自律,在玉器、水晶寶石、服裝、鞋業、茶葉、塑膠、花卉等有優勢的行業培育一批有荔灣特色、市場發展前景好、流通規模大、輻射力強的重點品牌專業市場,形成全國性的市場價格指導中心。三是最佳化提高特色專業街發展質量。引導上下九步行街建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管理新模式,開展多元化服務,注重多邊輔助功能的綜合開發,由單純購物型向休閒消費型轉變。按照“整合、鞏固、提升、壯大、拓展”的思路,加大白鵝潭風情酒吧街、華林玉器街、西關古玩城和源勝工藝街改造力度,增強特色,提高商流集聚力。積極加快陸居路步行街建設,打造商業發展新亮點。
  全面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強珠江兩岸、康王路、中山七八路、花地大道等服務業重點發展區域的規劃、開發和建設,打造新的服務業發展基地,培育現代服務業產業鏈。進一步擴大廣州設計港、廣州工業設計國際交流中心規模,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會展、設計、信息諮詢和法律服務業。以信義國際會館為節點,加強周邊閒置場地開發,打造藝術創作中心和文化藝術業集聚園區。結合橋中地區廣州國際陶瓷城建設,引進以陶瓷藝術創作與設計為主體的創意產業,打造“研發設計創意島”,匯聚服務業人才,提升人口素質。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等新興服務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文化產業,培育發展具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依託社區資源,發展休閒、保健等生活服務業,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的生活需求。
積極拓展特色旅遊業。加強聚龍村古村落的開發和利用。挖掘協同和機器廠舊址等歷史文化資源,推動珠江沿岸景觀建設與文化旅遊發展互動,打造珠江兩岸景觀文化休閒區。加快沙面地區房屋功能置換,引導發展商務、休閒、娛樂、會展以及西式餐飲等項目,增強歐陸風情旅遊氛圍。按照歐式建築風格,修舊如舊,全面完成十三行路整飾工程,打造十三行旅遊景區,迎接瑞典“哥德堡號”重訪廣州。加快文塔“三雕一彩一繡”展示基地和康有為史跡展覽館的建設,促進西關民居民俗風情區發展。加快黃大仙祠綜合旅遊景區周邊環境整治,完善旅遊標識、標誌物和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增強旅遊功能。加快區旅遊諮詢中心建設,分類整合旅遊資源,開發專題旅遊線路,開展“新荔灣新八景”、第二屆“西關小姐”旅遊形象大使評選等旅遊推廣和旅遊會展活動,進一步拭亮“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香”品牌。
  大力提高工業產業競爭力。重點扶持規模大、基礎好的工業企業加強產業服務平台和區域品牌建設。建立跨園區同業公會和跨行業協作組織,強化園區產業配套協作。繼續完善東沙地區、大坦沙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東沙科技產業園、廣州捲菸二廠等骨幹項目發展。大力引進知識、技術、人才密集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高增值、高效益的工業項目,打造總部型、多功能的產業集群。圍繞企業信息化和節能降耗等目標,加快產業技術升級步伐,促進企業生產研製信息化、管理方式網路化、決策支持智慧型化、經營管理科學化、運作過程規範化,實現優質高效地發展。
  優質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堅持產業化道路,以“三大基地”(觀賞魚基地、花博園及花卉科技園生產基地、蔭生植物基地)為龍頭,加快農業功能的深度開發,做大做強花卉、茶葉、觀賞魚三大特色產業,形成以綠色生態為標誌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帶。加強動物疫病防治和無“公害”蔬菜安全監測工作,提高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協調發展內外源經濟。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和激勵機制,積極探索合理高效的招商推介模式,堅持“四個聯動”(優惠政策和優越環境聯動、政府推動和市場主體聯動、產業招商和區域招商聯動、項目落戶和項目見效聯動),大力加強對外合作,重點引進企業總部以及產業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污染程度低的產業項目,不斷最佳化利用外資結構,提高現代商貿服務業發展水平。進一步創新服務機制,搭建服務平台,營造親商、重商、安商、富商的服務環境和公平公開公正、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健康快速發展,使民營經濟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最佳化創新環境,提升創新能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進一步強化創新意識,完善創新機制,培育創新人才,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人才為根本、以產業技術為重點的自主創新路子,以創新促發展。
  深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國有資產運營和監管的長效機制,推動國有資產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全面推進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科學的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和監督機制,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加快區屬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和重組,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改革,總結試點經驗,穩步實施全員聘用制,建立適應各類事業單位的管理機制。積極探索完善有關配套措施,妥善處理“城中村”歷史遺留問題,推動“城中村”改制改造。按照“依法辦事、循序漸進、一村一策、注重實效”的原則,推進經濟聯社股份制改革,增強集體經濟發展後勁。
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按照“統一規劃、分期開發、集約利用、存量優先、持續發展”的思路,充分利用閒置場地,打造新的科技型企業創新基地和智慧財產權示範基地,構築公共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最佳化創新環境,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和產業集群。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全區信息網路和系統整合,推進信息技術普及和套用。以創建全國科普示範區為契機,大力加強科普宣傳工作,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養。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推進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建設。實施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三大工程”,培養和引進一批教育學科帶頭人,打造一批具有西關文化特色的書香校園,提升辦學品位。以品牌學校為龍頭,構建廣雅、西關外語、1中、4中和真光等五個優質教育組團,帶動整體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水平。全面完成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和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加強對民辦教育的扶持、監管和指導,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
  積極培育創新人才。制定人才工作中長期規劃,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開發和人才激勵、評價機制,營造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以引進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龍頭,以博士後工作站為載體,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創新能力強的人才,不斷夯實智力資源和人才基礎。積極探索有效的措施和路子,加強社區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努力改善城區人口結構,提高城區人口整體素質。
(三)最佳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建設水平,增強城區吸引力。
高起點搞好城區規劃。圍繞商業要做旺、旅遊要做活、工業要做強、農業要做優的目標,突出抓好新荔灣發展戰略規劃、重點功能區規劃、工業用地調整規劃以及南站商務區、海南物流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科學規劃城區空間布局和產業布局,加強土地儲備和集約用地,促進經濟社會和諧有序地發展。
高質量推進城建重點項目建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統籌,把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城市精品景觀與弘揚嶺南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凸現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香特色,使城區環境更和諧、更舒適。一是加快城區道路交通系統改造。積極推進如意坊大橋工程立項和洲頭咀隧道建設,配合市做好東沙大橋、捷運5、6號線和廣佛城際軌道交通、武廣鐵路的征地拆遷工作,打通和平西路、東漖北路等一批“斷頭路”,疏通交通節點,改善對外交通。建設泮溪、彩虹戲院等停車場,進一步完善城區靜態交通系統。爭取市的支持,增加珠江以南地區的公交線路,方便民眾出行。二是加快河涌整治等水系建設。重點推進珠江沿岸下市涌至廣佛放射線段、廣船至丫髻沙大橋段和大坦沙堤岸建設,實施花地河一期D、E、F標段整治工程,啟動二期(南出口至東漖大橋段)的建設工作。積極推進下市涌、衝口涌整治,發揮“珠江岸線”和“百里水網”優勢,大力構築城水相依、城河一體、人水和諧的水鄉美景。完成海龍圍堤防加固和西浦、東塱、大坦沙等水閘、泵站改造,消除水浸節點,提高防洪排澇能力。全力推進截污工程建設,配合市完成西塱、大坦沙兩大污水處理系統27項截污工程的征地拆遷工作,實現100%截污的目標。三是加快推進危破房改造。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實施,年底前完成1509幢14.74萬平方米的零散危破房和合興圍、聯桂北、聚龍村、寶源路街區和逢源北街區等地塊的危破房改造任務。四是加快城區綠化建設步伐。深入實施青山綠地工程,重點推進珠江沿岸、河涌兩側、城區主幹道以及主要出入口的綠化景觀整治,加快廣佛放射線兩側綠化、花地河沿岸綠化、大坦沙環島綠化帶二期以及人民路、六二三路、芳村大道和鶴洞路的綠化升級改造工作,推進荔灣湖公園、醉觀公園擴建工程,實施華林寺綠化廣場、龍津綠化廣場和西關大屋保護區綠化廣場等6個綠化廣場建設,加強天橋綠化和拆違復綠,完善點、線、面結合的城區綠化體系,提高生態綠化水平。五是加快茶滘等4個“城中村”改造試點工作,建設農民公寓,完善“城中村”基礎設施,逐步改善“城中村”生產生活條件。六是配合市加快荔灣地區電網改造和電力設施建設,確保經濟健康穩定運行。
高標準開展城市管理。堅持依法管理,依靠科學管理,突出有效管理,強化區、街、社區三級城市管理網路,以整治“六亂”為突破口,以小區環境改善為基礎,以實現長效管理為目標,進一步充實城管輔助隊伍,嚴格落實城市管理綜合考評制度,完善多部門聯動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制,不斷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能。加大市容環境衛生保潔力度,鞏固擴大衛生街區創建工作成果。嚴格控制和查處違法建設和違法用地,精心做好泰華社區、興賢社區、昌華苑社區、聚龍村小區、信義小區等環境改善示範小區的整治工作,加快推進舊小區物業管理,加強閒置工地整治,推動“三創”和“城市管理年”工作縱深發展。
高效能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區為目標,積極推廣清潔生產,推進節能降耗,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廣泛開展環保宣傳,大力倡導綠色生產生活和文明消費方式,強化居民民眾的節約意識和環保意識。深入開展環境執法監督,以大氣、水環境為重點,加強專項治理和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提高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工作水平。以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結合珠江以南地區高質量房地產業的開發,合理城區人口分布,推動人與自然、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最佳化社會管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城區和諧發展能力。
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堅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就業培訓機制,完成區就業培訓中心異地擴建工作,以職業技能培訓為重點,加大“村改居”人員素質培訓和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力度。廣泛開展創業幫扶和就業跟蹤服務,打造公益性就業培訓和職業推薦、創業幫扶一體化的就業服務平台,不斷提高城區就業水平。進一步健全基層救助服務網路,實施分類救助,鞏固動態管理的“應保盡保”。大力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倡導民眾互助等社會救助活動,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加快街道退休管理服務站建設,實行孤寡、獨居等特殊服務對象的探訪責任制,實現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和社區管理全覆蓋。穩步推進早期離開國有集體企業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工作,加強勞動保障執法檢查,深化和諧勞動關係創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深化平安和諧社區建設,促進社會穩定。進一步完善居民自治,依法穩步推進社區民主進程。加快社區公共設施建設,力爭社區居委會辦公用房使用面積達到80平方米以上。深入開展精品社區建設,發動駐區單位聯建、共建、參建,以“共建”促“共享”,實現社區資源的集約利用,提升社區文明程度。堅持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的發展方向,鼓勵各種經濟實體參與社區服務,創新服務方式,提高社區服務水平。積極做好老齡工作,全面鋪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將長者平安鐘“關愛之星”服務覆蓋到全區無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無法定撫養義務人的“三無”孤老,努力構建覆蓋面廣、服務完善的社區為老服務體系。進一步深化街道管理體制改革,探索社區管理新機制,力爭年底前有20%的社區創建成“六好”(自治好、管理好、服務好、治安好、環境好、風尚好)平安和諧社區。
加強綜治和維穩工作,維護社會安寧。深入推進社區警務建設,構築以派出所和社區民警為主體,社區治保會為依託,社區治安隊為骨幹,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的群防群治網路。積極推廣花地街試點經驗,逐步在社區公眾聚集場所、主要街面和高發案路段安裝視頻監控系統,提高社區安全防範水平。進一步加大對芳村客運站、窖口車站等治安複雜地區的治安整治和“雙搶”、入屋盜竊等突出治安問題的打擊力度,維護社會安定。充實加強出租屋管理力量,著力抓好出租屋整治,解決消防和結構安全隱患、產權不清晰、違規租賃等問題,確保出租屋合格率達到100%。積極拓寬依法信訪渠道,認真做好人民來信來訪工作,把法制宣傳寓於信訪工作之中,引導民眾依法信訪、依法維權。大力加強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工作,妥善解決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
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力度,確保社會公共安全。加強城區應急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防範各種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機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食品、藥品、消防、道路交通安全和安全生產的監管,重點整治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建築施工、專業市場、人口密集場所等事故多發領域,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大力加強社會公共安全教育,提高民眾安全意識,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