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增城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7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方:增城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工作回顧
  去年,在廣州市委、市政府及增城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圍繞創建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衛星城的目標,紮實推進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市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一)經濟穩健發展,經濟總量和質量實現新提高
  全市多項經濟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21.39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14.21%:工農業總產值725.34億元,增長16.21%;固定資產投資83.23億元,增長13.06%;財政總收入46.15億元,增長36.89%,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06億元,增長22.8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8.86億元,增長14.05%;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370.98億元和137.89億元,分別增長17.85%和9.61%。
  工業快速發展,園區經濟和支柱產業逐步壯大。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675.8O億元,增長16.96%;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6.27%,同比提高5.5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22.55億元,增長11.82%。出台了《關於加快廣東增城工業園區發展的決定》,正式設立廣州東部(增城)汽車產業基地。重點建設了汽車產業基地、東區高科技工業基地等12個工業基地,金市現有入園企業400多家。廣本增城工廠、五羊本田新工廠順利建成投產,以廣本汽車、五羊本田機車、牛仔服裝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汽車、機車及牛仔服裝三大支柱產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9.18億元,增長30.8%,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3.79%。
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協調發展,公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31億美元,新批辦外商投資項目28宗,引進了福耀玻璃等一批生產力骨幹項目;外貿出口強勁增長,全市外貿出口總額12.35億美元,增長39.59%,其中民營企業出口4.9億美元,增長67.17%,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39.65%。民營經濟加快發展,新發展私營企業1012家,民營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產值362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53.63%,成為工業發展的主力軍。推進了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公有企業改革,市水泥有限公司等一批關停公有企業的資產得到盤活,職工得到妥善安置。
  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生態旅遊業初現品牌優勢。第三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商貿、物流、金融、電信、飲食娛樂、教育、文化等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和重要的經濟成長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5.55億元,增長14.99%,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3.44億元,增長13.29%。房地產業快速發展,一批優質社區不斷成熟。舉辦了荔枝文化旅遊節、全國登山旅遊節等系列活動,白水仙瀑景區成功推向市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200多萬人次,增長52.48%,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知名度越來越高,名列全省“自然生態類最美鄉村旅遊示範區”榜首。
  (二)城市規劃建設紮實推進,城市環境進一步改善
  中心城鎮規劃建設加快推進。在高起點修編《廣州增城片區發展規劃》、《增城市城市發展概念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兩城、三中心”的城鎮發展格局和南中北“三大經濟圈”的產業發展布局,完成了增城市區和新塘、石灘、中新、派潭等中心城鎮的總體規劃,完善了中心城區等重點發展區域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道路交通等專項規劃,指導中心城鎮有序開展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中心城鎮的輻射和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北三環一期工程順利推進,廣河高速、北三環二期、增從高速正抓緊規劃建設;坪中公路二期工程、荔新公路擴建改造工程、廣本東路、南香山大道南區段等工程順利竣工;增正、增灘、新新等一批地方公路擴建改造工程加快推進。荔城污水處理廠首期工程正式投入試運行,江龍進出境貨運車檢場全面竣工,增城客運站及石灘、中新客運樞紐站抓緊規劃建設。
  環境綜合治理有效推進。積極實施“青山綠地”和“藍天碧水”工程,完成了廣惠高速公路增城段景觀林帶建設及增江西岸整治首期工程,進一步完善了增城廣場、蕉石嶺森林公園、東湖公園、荔枝文化公園等市政公共設施,城區新增綠化面積1萬平方米,市區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4.6平方米。深入整治水泥、漂染、電鍍等工業污染,依法依規關閉了新塘二級水源保護區的7 6家洗漂印染企業、25家採石採砂場和7家水泥廠。深入整治“五無”工程和城市“六亂”,“五無”工程初步得到遏制。
  (三)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紮實有效。成立了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大力實施農民免費就業技能培訓,加強就業指導,積極推薦農民就業。全年免費培訓農民8728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7279人,轉移就業率84.6%。農民年人均工資性收入3581元,占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63.02%。
農業產業化繼續推進。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49.54億元,增長6.6%。大力發展面向都市的蔬菜、花卉、水果、水產等優質高效農業。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建設和推進了朱村先科、合利菜場等一批規模化、專業化生產基地,培育廣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家,產值2億多元,帶動農戶2萬多戶。積極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套用,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農產品無公害產地及產品認證工作,有27家種植業生產基地和10家漁業生產基地獲得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完成了21個農貿市場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建設了增城名優特產直銷店和直銷中心,“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順利推進,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和農民增收。
  農民安居工程取得新進展。出台了《關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意見》,成立了市新農村規劃建設辦公室,加強對全市新農村規劃建設的指導、監督和協調。制定了《增城市村莊規劃指引》,加強舊村整治和新村建設規劃編制,逐步規範了農村建房行為。大力推進文明示範村建設,樹立了西南村、上邵村、蒙花布村、東西境村等先進典型,2004年以來全市共有6個村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19個村被評為“廣州市衛生村”。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全年共投資1.16億元,新鋪設自然村道176.3公里,完成339條自然村通有線電視和313條自然村通潔淨水。水利工程建設和農田標準化改造紮實推進,投資3120萬元改造農田17000畝,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得到提高。
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得到加強。成立了市農村集體經濟監督管理辦公室,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的監管,全市有226條村實行集體貨幣資金基本賬戶管理,281條村實行“村帳鎮代管”,村帳鎮代管率達99.6%。進一步完善農民負擔監督管理機制,全面落實支農惠農的各項政策措施。
  (四)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和諧增城建設初見成效
  創建教育強市工作邁出新步伐。投入3.46億元,大力推進教育強市創建工作。初步完成了中國小校布局規劃,新撤併中國小38所,新增廣東省一級學校6所、廣州市一級學校15所,新增國中和國小優質學位26946個、高中學位8500個,新塘、中新、石灘三個中心鎮順利通過了省教育強鎮的督導驗收。農村基礎教育“五項工程”紮實推進。從去年秋季起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了中國小校長競爭上崗機制和新教師準入機制,面向全國公開招聘錄用了352名優秀教師。高考再創佳績,高考本科上線率居廣州四個郊縣市(區)第一。民辦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加快發展,全市高等院校7所,在校大學生近3萬人。
  文化、科技、體育事業有新發展。完善了增城廣場及萬人永久舞台等一批文體設施,增城廣場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市圖書館、市廣播電視新聞中心大樓加快建設。成功舉辦了“中國(增城)搖滾音樂·啤酒狂歡節暨第五屆新塘國際牛仔服裝節”等系列大型活動,廣場文化和民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深入開展了“掃黃打非”工作。全市列入廣州市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0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77項,在第十六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有4項發明專利獲得銅獎。建設了一批全民健身體育設施,舉辦了2006中國廣州(增城)全國登山旅遊節暨全國首屆登高大賽等系列體育賽事,推動了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競技體育成績顯著,增城籍運動員共獲世界冠軍7項次、全國冠軍26項次,破超世界紀錄8項次,我市被評為“廣東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連續十四年榮獲“廣東省體育貢獻獎”。
醫療衛生、人口與計畫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成效。城鄉醫療機構布局進一步完善。市人民醫院綜合大樓即將投入使用,中醫藥事業發展加快,我市被評為“省級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石灘、中新鎮醫院已完成選址,永和衛生院新大樓建設順利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農村衛生站建設紮實推進。加強了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監測和預防控制工作。進一步加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力度,有48.85萬名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85.28%,住院費用報銷最高金額從5000元增至8000元。創建計畫生育“兩無“活動順利開展,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工作取得較大進步。武裝及雙擁、優撫安置工作紮實開展,國防教育和國防動員體系進一步完善。積極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和殘疾人事業,依法維護婦女、未成年人和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我市被評為“廣東省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先進市”。民族宗教、僑務外事、統計、物價、檔案、方誌、文史、保密、氣象等各項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績。
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取得新進步。幫助4916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再就業率7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28%。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對低收入困難家庭和殘疾人等貧困民眾救濟力度進一步加大,低保救濟、分類救濟工作順利開展,城鄉低保對象實現了應保盡保,退休職工養老金和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救濟金按時發放,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從494元/月提高到690元/月。
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23879元,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3元,增長7.6%,其中工資性收入11166元,增長6.8%,占可支配收入的71.47%。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5682元,增長8.91%。全市小汽車保有量49169輛,其中新上牌11309輛。
(五)堅持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設和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
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情況制度,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充分發揮其參政議政的作用。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及意見58件、政協委員提案81件,辦復率100%。深入開展法制宣傳工作,我市被評為“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市)”。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推進了政務公開。進一步理順市、鎮兩級城市管理執法體系。切實加強信訪工作,認真開展人民內部矛盾排查調處工作,妥善處理了一批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強化審計、監察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取得新成效。成立了公安便衣偵查大隊,以市區和新塘地區為重點,深入開展以打擊“兩搶兩盜”等多發性犯罪、黑惡犯罪和毒品犯罪為重點的系列嚴打整治行動;大規模整治“黑摩托”、“黑網咖”,有效遏制了多發性案件的發生。全市刑事立案同比下降5.9%,其中“兩搶”案件下降24.2%,治安秩序明顯好轉。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監管,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形勢保持穩定。
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規範。嚴厲打擊生產、經銷假冒偽劣商品和傳銷、變相傳銷及偷逃騙稅、走私販私等違法犯罪活動,大力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工程體系建設,清理取締無證照生產經營業戶1476家。
政府依法行政能力不斷增強。注重加強政府班子成員學習,著力提高領導幹部的法律意識和依法行政能力。注重決策管理,完善決策程式,對重大事項都進行充分調研,深入論證,集體決策。注重完善審批程式,改進審批方式,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和便民服務水平。推進了資金管理、工程投資管理、財政綜合預算管理等制度建設。注重加強土地管理,積極盤活整合閒置土地,優先確保重大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注重加強計畫管理,強化發展規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先導作用,公共資源得到進一步最佳化配置。注重加強經濟運行調控,較好地解決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注重最佳化城鎮發展布局和調整產業布局,“兩城、三中心”五大組團的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南中北“三個經濟圈”互動互補發展。
各位代表,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績,為實現“十一五”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增城的發展,得益於廣州市委、市政府和增城市委的正確領導,得益於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大力支持,得益於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和衷共濟,勵精圖治,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積極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上級垂直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外來工作者、駐增城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向關心和支持增城建設與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經濟總量仍然比較小,產業結構有待最佳化;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區域發展不夠平衡,特別是北部地區經濟發展仍比較落後;道路交通網路不夠通暢,城鎮服務設施不夠完善;資源環境壓力比較大,土地供需矛盾突出;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的任務還很艱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對此,我們必須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7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7年是我市推進科學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生態衛星城,努力構建和諧增城的重要一年。增城的發展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也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要認清形勢,把握機遇,再接再厲,開拓創新,努力推動增城更好更快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廣東省、廣州市的戰略部署以及增城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和市委十一屆二次全會精神,以創建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衛星城為目標,積極實施南部帶動、外向帶動、中心城鎮帶動和基地帶動戰略,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中心城鎮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著力解決民生問題,進一步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5%,工業總產值增長1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外貿出口增長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5%以內,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8%,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7%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要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工業園區建設,大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
最佳化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成長方式,推進我市新型工業化進程,關鍵是要加速工業集聚,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工業園區是吸引投資、促進工業集聚發展的主要載體。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市建設了一批工業園區,園區經濟逐步展現活力,但當前我市工業園區普遍存在規劃範圍不夠完整、土地使用中的遺留問題比較多、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企業入園進度慢、部分入園企業科技含量不高、帶動能力不強、園區經濟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等問題。究其原因,關鍵是工業園區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管理、統一招商引資的力度不夠,科學經營管理的理念不強。因此,要切實加強工業園區建設,進一步發揮園區經濟對全市經濟的主導作用,打造產業集群,全面提升工業發展水平。
加強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廣汕公路以南600多平方公里製造業產業圈是我市工業發展的主戰場,要按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要求,抓好規劃論證和基礎設施建設。當前要著力抓好對全市園區的全面摸底和評估,推進園區功能完善和升級改造,把我市南部的工業園區努力建成廣州市乃至廣東省重要的經濟成長點。在推進現有入園企業建設的同時,抓緊做好廣東增城工業園區、東區高科技工業基地、石灘鄭田工業基地、中新三逕工業基地、寧西工業基地等工業基地各項規劃的最佳化、深化工作;在做好園區總體規劃的基礎上,抓緊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道路交通、環保、供電、供水、排水、通訊等專項規劃,完善工業園區的配套設施。當前要重點加快廣州東部(增城)汽車產業基地的規劃建設,認真做好與廣州科學城的交通銜接,對南香山大道北段、永寧大道、新新公路改造、永寧大道與廣州永和開發區的連線線等關鍵交通道路進行詳細規劃和深度設計,力爭儘快動工建設,把汽車產業基地、新塘鎮的交通建設融入廣州城區的骨幹交通結構體系,增強廣州科學城和廣州開發區對我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把汽車產業基地真正打造成集汽車、機車及零部件製造、展示、物流為一體的現代汽車產業基地。抓緊研究和制訂促進園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創新招商方式,建立科學經營管理模式,確保工業生產要素和有限資源向園區集聚,把園區真正建設成為工業集聚的載體。同時,統籌抓好工業園區與周邊農村的規劃建設。結合工業園區的總體規劃,對擬保留的村莊、遷建村莊及農民的預留地進行同步規劃,鼓勵引導農民在工業園區建設中發展產業配套服務。
完善產業規劃和管理機制。深化園區產業規劃編制,明確各園區的主導產業和功能配套產業體系;統籌制定園區產業項目準入制度,根據園區產業發展規劃和投資企業的投資規模、投資密度、工業產值、財政貢獻能力等指標建立招商引資評估機制,堅決限制規模小、效益低、不符合園區產業規劃的項目入園。建立園區自主創新機制和管理機制,加大對園區規劃建設的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園區經濟的績效評價體系;園區所在的鎮街和各部門要集中專門力量,確保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投入到位、經營管理到位,實現工業園區統一規劃建設、統一招商引資、科學經營管理。
強力推進土地資源的徵用、整合和管理。結合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和工業用地出讓政策的變化,認真做好園區土地的徵用方案,規範土地徵用程式,建立健全土地規劃、徵用、儲備、出讓管理制度和機制,認真做好土地的報批工作,實現土地徵用和報批工作的同步互動。對已經獲得土地使用權但未真正投資開工的項目,要督促其抓緊建設或依法收回土地;對已形成債權債務或歷史遺留問題的閒置土地,要一地一策,明確每塊閒置土地盤活整合的具體方式方法、完成時間、責任單位,依法激活和盤活存量土地,確保土地的儘快利用和招商引資;對已入園但產業水平不高、帶動能力不強的企業,要督促其按園區產業規劃調整土地使用方式,加大技術、資金投入,騰籠換鳥,實現企業的升級換代。要切實加強土地用途管制,完善產業用地政策,實行產業用地的全市統一規劃、統一審批、科學布局和集約利用,提高工業用地的投資強度和工業廠房的建築容積率,依法加強土地市場管理,土地出讓全面實行“招拍掛”,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確保生產力骨幹項目的用地需求。
狠抓生產力骨幹項目建設。引進生產力骨幹企業是推進工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各園區要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大力引進和培育1至2家生產力骨幹企業,形成園區產業集群發展的核心。以廣州本田增城工廠和五羊本田新工廠建成投產為契機,大力引進以汽車、機車及其零部件企業為核心的生產力骨幹項目,鼓勵引導現有骨幹企業增資擴產,大力發展專業化、協作化、配套化的關聯產業,促進汽車、機車產業集群發展。以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鼓勵發展為契機,大力引進和發展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為主要支撐的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數控工具機、高精密加工設備、數位化精密儀器等機械裝備製造業和電子信息產業,培育發展環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以廣州市“退二進三”為契機,以園區為載體,積極承接廣州市相關產業轉移,努力爭取符合我市產業發展規劃和招商引資條件的項目落戶我市,廣州東部汽車產業基地、石灘鄭田工業基地等園區要做好相應的承接準備工作。建立重大項目建設責任制,對重大項目進行分類指導和服務,要主動做好福耀玻璃、豪進摩托、廣州本田發動機、廣州本田研發中心、貴冠電子、有色金邦合金等一批生產力骨幹項目的跟蹤服務工作,確保項目順利建設和投產見效。
(二)堅持內外並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
繼續把發展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作為推動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來抓,形成內外資雙輪驅動、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認真落實扶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快建立扶持民營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制度,建立政府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幫助企業解決用工、用地、融資難等發展中的突出問題,鼓勵銀行為發展前景好的高增長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構建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培訓、質量檢驗、信息服務等公共服務平台,切實做好民營企業發展的公共服務工作。加強對民營企業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等保護,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及民營企業從事專業化生產和特色化經營,鼓勵民營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創建自己的名牌產品。支持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協作關係,開展行業間、地區間的合作,鼓勵民營企業淘汰落後的管理方式,積極進行聯合、重組、兼併,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加強行業指引,科學整合牛仔服裝產業,大力培育和扶持服裝設計、服裝交易市場等高端產業,鼓勵現有企業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牛仔服裝生產方式,逐步實現由純粹從事加工的低端生產向擁有自主品牌的高端生產轉變,逐步走上規範化、集團化、品牌化發展的軌道。鼓勵民營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緊跟廣州及我市產業布局調整和結構最佳化步伐,積極投資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和現代農業等領域。
大力發展外源型經濟。充分發揮國際中介、商業協會和專業服務等機構的招商引資作用,開展有針對性的選商引資工作,重點加強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招商,努力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經濟效益好的生產力骨幹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鼓勵引導外資企業改善投資結構,在積極投資第二產業的同時,投資第三產業。鼓勵企業採用國際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品牌的出口產品,增加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最佳化外貿出口結構。鼓勵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大力發展高端產業。鼓勵外資企業在我市投資設廠的同時,遷入企業總部,逐步探索發展總部經濟的新路子。加強大“通關”建設,儘快開通江龍進出境貨運車檢場,改善口岸通關環境。
深化公有企業改革。健全公有資產監督管理制度,推進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的公有企業改革,重點加快推進市場物業管理服務中心、燃氣總公司等公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鼓勵並引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參與公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想方設法盤活公有資產,籌集資金,妥善做好職工的安置工作。
(三)積極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具有稅收貢獻大、吸納從業人員多、產業拉動效應強的特點,為增強我市經濟發展後勁,必須在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增城市區及新塘城區要培育和發展為製造業服務的物流倉儲、商貿會展、金融保險、品牌經營、工業設計等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當前要重點抓好汽車零配件及用品交易市場、東凌集團申報的華南地區機械裝備交易中心、合生創展現代物流中心等項目的前期服務工作,力爭項目儘快動工建設,讓項目成為工業設計龍頭、現代採購平台、物流配送基地和金融交易服務中心,從根本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為最佳化產業布局創造條件。要根據城市規劃,重新整合土地利用,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新塘、荔城城區內與城市規劃要求不符、安全隱患多、產出效益低的地塊“退二進三”或多元化發展,騰出空間,因地制宜發展現代服務業。
努力提升生活性服務業。根據城市化發展的要求,按照全市組團分區規劃,合理安排布局和突出重點,依法依規有序發展房地產業,鼓勵民營企業按城市規劃要求參與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原居民居住環境。加強商業網點的規劃建設,新建和改造一批中高級專業批發市場和大型商業中心,鼓勵社會投資建設星級商務或度假酒店,儘快啟動會展酒店等項目的招商和建設。鼓勵企業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參與村莊整治和生態旅遊度假村建設。積極培育教育、文化、體育、醫療、社區服務等需求潛力大的產業,拓寬服務消費領域和增長空間。
積極發展中介服務業。進一步完善社會服務功能體系,充分發揮中介組織在社會管理、社會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鼓勵發展規劃設計、工程監理、工程造價諮詢服務、會計、審計、法律服務、旅行服務、信息諮詢以及各類協會組織等中介服務組織,對全市中介服務業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引導中介服務業規範發展。鼓勵發展出版、網遊、廣告等創意產業。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系統制定生態旅遊規劃,高起點抓好白水寨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道路交通、供電、供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生態旅遊業發展的硬環境。加快星級酒店的建設和招商引資,積極主動配合做好高山溫泉酒店營業前的服務工作,大力推動大封門漂流、錦繡溫泉城、高山溫泉二期工程、農副產品商業街、石馬龍濕地公園、正果湖心島濕地公園等項目建設。北部三鎮要選擇和扶持一批有特色的村莊,完成環境整治和新村規劃建設,新建一批農家旅店、農家飯館、農家莊園等旅遊設施,積極發展鄉村游、農家樂等特色游,進一步提升“荔鄉仙境健康游”品牌,促進北部地區脫貧致富。
(四)加快農村生產力發展,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認真貫徹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統籌城鄉發展,紮實推進“三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建設一批農業生產基地,引進、培育和扶持一批有實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促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推動農業企業化。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以現有農業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瓜果、蔬菜、花卉、畜牧、水產養殖等高效農業,促進現代都市農業和生態旅遊業的有機結合。積極實施農業品牌戰略,豐富荔枝文化旅遊節、菜心美食節等節慶活動的內涵,進一步擴大荔枝、絲苗米、菜心、冬瓜等品牌效應,加快創建正果腊味、黃塘頭菜、派潭涼粉草、烏欖等傳統優勢農產品品牌。積極扶持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研和開發,大力推廣農業科研成果套用。加快建立農產品流通體系,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進一步完善和建設名優農產品直銷中心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推進我市特色農產品進入廣州、深圳、香港等地區的中高端市場,為農民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繼續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植物疫病和外來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做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資源普查工作,進一步完善市、鎮(街)、村農民職業培訓基地和網路,突出抓好職業技能培訓和推薦就業兩個關鍵環節,加強與企業溝通聯繫,大力推廣“訂單式”、“定向式”培訓,提高農民工的就業能力,促進農民就業。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創業發展。積極探索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模式,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鼓勵農村利用本地資源進行開發性生產,盤活集體資產,在保證農副產品收益和工資性收益不斷增加的同時,逐步擴大投資性收益和資產性收益的比例,特別是要做好農村預留集體用地的統一規劃和經營管理,確保被征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能增收,建立起農民增收富裕的長效機制。
實施農村整治和安居工程。大力開展村容村貌專項整治行動,做好農村禽畜的“圈養”工作,建立健全農村衛生保潔制度,引導農村集中堆放和清運垃圾,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加快推進“兩規、三清、四有、五通”工程。組織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畫》,教育引導農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態文明村。認真開展村莊規劃編制,做好規劃區內農村用地的規劃控制和農民帶徵用地的規劃管理工作,規範農民建房行為,引導農民集中建房,免費為農民提供水平較高的房屋建築設計圖紙,因地制宜進行舊村改造,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農民新村,杜絕出現新的違章建築。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加大統籌工作力度,認真做好農田標準化改造和水利設施建設,切實推進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全面提升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強鄉鎮船舶和渡口的改造和管理。積極開展創建綠色小康村活動。全面推進農村信息化工程。
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的監督和管理。建立和完善農村征地補償金及農村集體預留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征地補償款,實現集體資產和預留地的保值增值,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障和再發展問題。推進以規範財務管理為重點的村務公開,建立健全“村賬鎮代管”和“社賬村代管”或“社賬鎮代管”制度,強化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全面開展村社財務審計工作,逐步建立規範的農村集體經濟監管制度。
(五)加強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進一步最佳化城市環境
堅持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環境建設,進一步改善城市環境面貌,努力創建全國衛生城市,打造“兩個適宜”城市,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儘快成立市規劃委員會,建立健全規劃決策、審批、責任追究和監督等管理機制,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和土地徵用整合力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推進新城市中心的規劃建設。高起點編制新城市中心的總體規劃,抓好整體風貌設計和功能分區,綜合抓好新城市中心市政、通訊、供水、供電、道路、消防、環保等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整合新城市中心的土地資源,統籌零散村莊的集中規劃建設和發展問題,規範周邊農村生產生活用地和建設行為。成立專門機構,啟動新行政中心的規劃建設,抓緊做好新行政中心主體工程和道路配套工程的設計和招標工作,今年下半年新行政中心要破土動工,力爭兩年內建成並投入使用,帶動城區南拓戰略實施,逐步把新城市中心建成一片有特色、有個性、有品位的新城區。
加快中心城鎮的規劃建設。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心鎮建設的決定》,按照“今日中心鎮、明日衛星城”的目標要求,把中心鎮逐步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優良、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新型城區。新塘、石灘、中新三個中心鎮以及其他鎮街要從重點發展區域入手,加快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工作,逐步擴大和延伸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覆蓋範圍。加大對中心鎮的基礎設施投入,爭取省、廣州市對中心鎮建設的資金扶持,建立多元化融資機制,集中資源優先建設鎮區道路交通、市政、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加快發展與鎮區民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用事業,增強中心鎮的集聚能力和人口承載能力。各鎮街要因地制宜,找準定位,有針對性地選商引資,互補互動,儘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鎮。
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配合抓好廣河高速、廣州北三環、增從高速、廣園東路四期、廣汕公路升級改造等工程規劃和建設,抓緊推進廣深、廣惠等高速公路在我市出入口的環境整治和改造工程。加快以增城市區和新塘城區為重點的城市主幹道網路規劃建設,積極實施新新、增灘、石新、增正、荔三、增派等主幹道及鎮際公路的改擴建工程。加快修復和開通江龍大橋,系統研究城區道路收費站的整合最佳化問題。加快增城市汽車客運總站和中心鎮汽車客運站的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主幹道紅綠燈、標誌、標線等交通設施和市域公交網路。加強公共停車場規劃建設和城區車輛停放管理。強化對計程車行業的規範和整治,有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繼續改造電網和水網,加快荔城第二水廠和寧西110千伏變電站的施工建設。結合老城區整治改造,加快推進增江西岸附城圍加固達標工程,開展內河航道綜合整治工作。
加強城市綜合治理。以創建綠色小康縣(市)為契機,全面實施城鄉綠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加快南香山森林公園、白水仙瀑景區等林帶林區建設,積極開展城市公園、城市廣場、居住小區、工業園區、學校園區、交通道路綠化建設;大力推進富鵬區、增江大道以及城區重要公共節點的光亮工程。推進老城區主幹道下水道的改造建設,逐步解決老城區“水浸街”問題。大力推進荔城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和截污管網建設,確定新塘、石灘、派潭等污水處理廠規劃選址、排污口設定及管網走向規劃。抓好棠廈垃圾填埋場的有效整治,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依法查處“五無”工程,下大力氣整治城鄉接合部“兩違”建設,綜合整治市區夜宵檔占道經營、亂張貼亂塗寫、破壞公共設施等損害城市形象的不文明行為。實施規劃環評,認真執行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建立污染源長效監管機制;加大對水泥、洗漂印染和電鍍企業的整治力度;推進採石、采砂、采泥場的整治復綠,堅決關停不符合產業政策的嚴重污染類企業,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強增江河、西福河、東江等重點流域及主幹河涌的綜合整治,嚴禁在基本農田和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發展畜禽養殖項目。認真學習借鑑廣州市城市管理的經驗,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切實解決城市管理工作中部門和鎮(街)之間職責不清、相互推諉等問題,強化政府城市管理的巨觀調控能力和集中統一指揮功能,著手研究如何有效地實現屬地管理與市職能部門執法的有機結合,儘快形成一套城市綜合管理的長效機制。
(六)加快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進一步推進和諧增城建設
始終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及時有效解決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建設和諧增城。
努力創建教育強市。深化教育改革與發展,落實“創強”工作各項措施,確保今年我市“創強”目標如期實現。合理調整最佳化城鄉學校布局,合理安排學校建設規模和投入,促進教育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和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推進增城市第一中學、第二中學等學校的建設,擴大城鎮中國小校優質學位。加快推進農村基礎教育“五項工程”和學校危房改造。在農村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免學雜費的基礎上,從今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全市農村中小學生課本費。繼續落實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和特困中小學生“兩免一補”工作。建立和最佳化教師、校長繼續教育和培訓機制,提高教師隊伍素質。落實教師節日補貼,逐步提高教師待遇。加快建設和提升職業教育園區,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規範民辦教育管理,提升教學教育質量,努力建設廣東省重要的教育基地。
大力推進文化、科技、體育事業發展。加快建設增城圖書館和市廣播電視新聞中心大樓,推進新塘城區文化廣場建設,繼續完善增城廣場演舞台等文化基礎設施,循序推進廣播電視數位化、網路化,抓好鎮村兩級文化室、圖書室等文化陣地建設。依託增城廣場、掛綠廣場和體育廣場,抓好策劃和組織,大力開展廣場文化活動和民眾性文化活動,認真辦好“廣場音樂文化節”,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加強文化隊伍建設,鼓勵文藝創作,規範文化市場經營管理。加強文明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求知活動,提高市民的綜合素質。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扶持、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和自主創新激勵機制,鼓勵多種形式產學研合作,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申辦2010年亞運會比賽項目,抓住機遇,推進亞運項目比賽場地建設,改造和完善體育場館設施,完成全市行政村籃球場等民眾性體育設施建設;承辦好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在我市的龍舟比賽項目,組團參加廣州市第十四屆運動會,策劃推動體育運動與生態健康游的有機結合。
加快醫療衛生、人口與計畫生育等各項事業發展。加大財政對公共衛生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市、鎮(街)、村三級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網路。加快建設新塘、石灘、中新鎮醫院,建設和完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農村衛生站。進一步理順和完善衛生系統管理體制,深化醫療機構人事制度改革。借鑑和引進廣東省、廣州市優質醫院的先進管理模式,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規範醫療行為,營造和諧醫患關係。加快制定和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儘快建立起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提高醫療急救的應急反應能力和醫療救治工作水平。大力推進中醫藥強市建設,全力做好“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市”評審驗收工作。積極探索在社區和村(居)衛生服務機構實行政府協定購買公共衛生服務辦法,切實履行政府公共衛生服務管理職責。繼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要達到90%以上,住院費用報銷最高金額提高到1.2萬元,更好地解決民眾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規劃建立城鎮居民及職工醫療保險制度;積極探索行政事業單位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深入開展計畫生育“兩無”活動,進一步強化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積極做好“婚育新風進萬家、綜合治理出生性別比、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示範點工作。認真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繼續加強國防建設、民兵預備役和“雙擁”工作。繼續做好民族宗教、僑務外事、老乾、統計、物價、檔案、保密、方誌、文史、氣象等工作。
切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就業保障機制和再就業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鼓勵市民開展多種形式的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積極開展就業援助,加強技能培訓和就業指導,認真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和困難民眾的就業安置工作。加強勞動監察,完善工資支付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基本社會保險制度,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督與管理,確保各類社會保險金足額徵繳發放。妥善解決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知青等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完善我市退役士兵免費培訓、推薦就業機制。探索建立“農轉居”人員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以失地農民為重點的農村社會保險制度。逐步提高低保救濟、分類救濟的補助標準,加大政府對低保、低收入困難家庭和殘疾人等特困群體的救濟力度。加快建立慈善基金會和危難醫療救助基金,做好社會救助工作。鼓勵社會捐贈,大力發展公益福利事業、老齡事業和殘疾人事業。建立和完善住房規劃,加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設,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
推進平安增城建設。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控制社會面和高發案部位為主線,強化警力配置,增加街面見警率,加強便衣警察隊伍建設。加快建設覆蓋全市重點路面、重要部位、人流密集的公共場所和社區的治安視頻與交通監控系統。切實推進平安和諧社區建設。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嚴厲打擊“兩搶兩盜”等多發性犯罪,尤其是市區及新塘城區要以抓好社會治安和環境整治為重點,深入開展嚴打整治行動,確保年內全市刑事發案持續下降、“兩搶兩盜”案件下降兩位數以上,確保人民民眾安全感有明顯提高,力爭成為廣州地區社會治安最好的地區之一。加強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全面實現流動人員信息化管理。加強信訪、法律援助和社會矛盾排查調處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強化食品生產、加工和消費等環節的監管。嚴厲打擊無證照生產經營、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傳銷、變相傳銷的違法行為,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安全監管,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完善安全生產設施,加強安全生產監察執法,強力整治安全隱患,重點深化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非煤礦山、道路和水上交通、消防安全、建築施工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和專項整治工作,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七)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水平
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統籌安排政府管理事項,細化科學管理方式,運用財政和計畫管理兩個手段,努力形成一套市政府統籌指揮、職能部門分工負責、屬地管理為主、各方協調推進的工作機制,提高政府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務水平。
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辦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建立健全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完善政府信息披露和民意反饋機制。密切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的聯繫,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聯繫民眾的橋樑紐帶作用,充分聽取市民的意見和建議,反映民眾合理訴求,維護民眾合法權益。全面推行依法行政,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完善政府法律顧問制度,積極利用法律手段解決城市發展和社會管理中的新情況、新問題,依法推進各項工作。加強“五五”普法宣傳工作,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
實施財政綜合預算和全面計畫管理。按照上級的有關政策和要求,以完善部門預算為突破口,全面推進財政綜合預算;強化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計畫管理,科學合理安排政府管理事項和建設項目,促進財政預算與政府管理事項的緊密結合。進一步拓寬聚財渠道,嚴格依法治稅,強化稅收征管與稽查,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合理整合各類資金和各方資源,真正形成能集中財力辦大事的公共財政管理機制。科學合理安排資金,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財政資金的監管力度,完善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辦法,規範投資建設項目審查程式,完善招投標制度和投資項目管理體制,加強對重大投資項目稽查,逐步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和項目投資評價制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積極探索引進社會資本投資交通、市政設施、教育、衛生、體育等社會公益事業項目的新路子,深化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開展鄉鎮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點工作,加大對北部山區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逐步理順市、鎮(街)兩級財政管理體制。
加強行政機關作風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管理創新,更好地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充分運用科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對經濟運行的監測分析,有效化解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最佳化公共資源配置,改進公共服務方式,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應急管理水平。繼續清理行政許可事項,科學設定審批流程,簡化辦事程式。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擴大公開範圍和公開內容,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大力發揚求真務實精神,聚精會神、一心一意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真正在務求實效上狠下工夫。多做深入實際的基礎性工作,多解決影響發展的突出問題,多辦為廣大人民民眾排憂解難的實事。大力提倡勤儉節約風氣,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和大手大腳,堅決反對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真正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完善公務員培訓體系,規範公務員行為,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清正廉潔、作風優良的公務員隊伍。結合“法紀廉政教育年”活動,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完善和健全各項制度,深化領導幹部任中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強化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肅查處違法違紀和侵害人民民眾利益的案件,努力建設責任型、高效型、法治型和廉潔型政府。
  (八)為民辦十件實事
  在積極完成往年為民辦實事的同時,今年確定繼續為民辦十件實事。
  一是建設農村信息化工程;
  二是實施農村整治安居工程;
  三是完善和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
  四是全面實施荔城、新塘城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五是建設南香山森林公園首期工程;
  六是規劃建設正果湖心島濕地公園首期工程;
  七是規劃建設荔新花卉苗圃示範基地;
  八是規劃建設新城市中心湖景大道;
  九是開展全民植樹綠化活動;
  十是開展全民閱讀求知活動。
  同志們,做好今年各項工作,開創我市經濟社會科學發展新局面,任務光榮、責任重大。讓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設富裕、安康、文明、和諧的新增城!
附:專用名詞說明
  1、“兩城、三中心”:“兩城”即增城市區和新塘城區,“三中心”即石灘、中新、派潭三個中心鎮。
  2、南中北“三大經濟圈”:南部製造業產業圈、中部都市生活圈、北部都市農業與生態旅遊圈。
  3、農村教育“五項工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生活設施改造工程、義務教育“五O班額”工程、農村中國小“新裝備”工程、普通高中“擴容促優”工程、“強師興教”工程。
  4、計畫生育“兩無”:無政策外多孩生育鎮、無政策外生育村。
  5、“兩搶兩盜”:搶奪、搶劫和入屋盜竊、盜竊機動車。
  6、“五無”工程:無規劃、無報建、無資質設計、無資質施工、無質量安全監督。
  7、“六亂”:亂堆放、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亂掛、亂張貼。
  8、“兩違'”:違法用地、違法建築。
  9、“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農村逐步推行連鎖經營,用現代流通方式改造農村商業網點,構建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幹、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流通網路。
  10、“兩規、三清、四有、五通”工程:“兩規”即新村規劃和舊村改造規劃;“三清”即清衛生死角、清溝渠池塘、清亂搭亂建;“四有”即有排污處理系統、有環衛設施、有村民公園、有綠化林帶;“五通”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水泥路和通有線電視。
  11、“兩個適宜”:適宜創業發展、適宜生活居住。
  1 2、“退二進三”:退出第二產業,進入第三產業。
  1 3、“兩免一補”:免雜費、免課本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
  1 4、文化“三下鄉”:圖書、報刊下鄉,送戲下鄉,電影電視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