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8年增城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增城區人民政府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增城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7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廣州市委、市政府及增城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創建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新城區為目標,紮實推進市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保持穩步發展。
(一)積極探索科學發展模式,推動“三大主體功能區”規劃建設
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城鄉統籌、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走新型化工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良性融合的科學發展之路,根據區域發展的特點和不同的資源稟賦,在建設“三個經濟圈”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把全市規劃為南部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化區、中部最佳化開發的文化產業區和北部限制工業發展的都市農業與生態旅遊區“三大主體功能區”,編制了發展戰略規劃,研究出台了配套制度和措施,有序推進,引導區域協調發展。“三大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建設,最佳化了產業和城鎮布局,“三個經濟圈”的產業發展布局和“兩城三中心”五大組團的城鎮發展格局更加清晰,一二三產業逐步實現集群發展,經濟與社會、人口與資源逐步實現協調和諧。“三大主體功能區”的實踐與探索,得到了廣東省、廣州市領導的充分肯定及全市幹部民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為推動增城新一輪科學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綜合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
經濟總量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0.6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6907美元,分別比去年(下同)增長20.72%和18.84%;完成工業總產值862.69億元,增長23.5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676.78億元,增長31.03%。實現農業總產值60.02億元,增長11.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3.99億元,增長12.93%。市場主體發展迅猛,全年新發展各類市場主體13610戶。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財政總收入77.22億元,增長67.33%,一般預算財政收入20.66億元,增長28.63%;企業盈利能力增強,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55.34,同比提高13點,實現利潤總額14.37億元,增長96.45%;金融穩健運行,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419.74億元和172.08億元,增長13.14%和24.80%;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全市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3元,增長8.1%;節能減排效果逐步顯現。
工業支柱產業集聚帶動能力持續增強。全市規模以上汽車、機車、牛仔休閒服裝三大支柱產業完成工業產值384.48億元,增長 39.2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6.81%。汽車、機車重點骨幹項目快速發展,福耀玻璃、中新塑膠等一批汽車配套項目建成投產;豪進摩托工業基地即將投入使用;新落戶的一批汽車、機車零部件項目和裝備製造項目正抓緊建設;啟動了廣本發動機等項目落戶的前期工作,汽車、機車等先進制造業產業發展的集聚效應越來越強。工業基地發展勢頭良好,承載力明顯增強,園區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增城工業園區、增城東區高科技工業基地完成工業產值119.66億元和3.75億元,分別增長192.85%和291.25%。
招商引資工作成效明顯。建立和完善土地供應與招商項目聯動工作機制和投資項目前期評審機制,舉辦了廣州新穗東(增城)先進制造業招商會和會議休閒產業推介會,一批優質項目先後落戶增城,全年建成正式投產和在建項目82個,投資額達到63億元,投產後預計實現工業產值200億元以上,為新一輪工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民營和外資企業投資旺盛,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236.36億元;引進外資企業14家,實際利用外資1.52億美元,增長15.53%。
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服務業加快發展,市場消費持續暢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2.12億元,增長15.10%;汽車、住房、餐飲等消費熱點突出。生態旅遊業快速發展,大豐門漂流、金葉子度假酒店等一批項目建成開業,正果湖心島濕地公園首期工程基本完成,小樓人家、錦繡溫泉城等一批新景區景點和會議休閒項目正抓緊規劃建設;沿景區主幹道建設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旅遊驛站和農家樂;舉辦了荔枝文化旅遊節、萬人駕車游增城、登山旅遊節等系列節慶活動,吸引了周邊地區眾多遊客到我市北部觀光旅遊和消費。全年接待遊客272萬人次,增長35.72%,其中僅白水仙瀑景區旅遊人數近60萬人次。南國鄉村生態大公園初具雛形,已逐步成為珠三角地區城市人旅遊觀光的目的地之一,在形成消費驅動的同時,也帶動了北部農民就業和增收。
都市農業穩步發展。規劃建設小樓“五好”現代農業觀光長廊、荔新花卉苗圃示範基地,農業綜合開發穩步推進。新培育廣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全市現有農業龍頭企業7家,產值 2億多元,帶動農戶3萬多戶;142個種植業生產基地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基地帶動、公司帶動、規模帶動、效益帶動”的農業產業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與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欄目組聯合舉辦了“中國增城菜心節”,增城菜心獲得“廣東人民最喜愛土特產”稱號,增城荔枝、絲苗米等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全面覆蓋行政村,新建和改造日用品農家店294家、農資店188家,完成15個農貿市場升級改造;開通了“五好”農業信息平台,促進了農產品流通。
(三)不斷加強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
城鄉規劃取得新成果。進一步加大城鄉規劃工作力度,著力推進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管理制度平台建設,以規劃制度規範城鄉建設和管理,完成了32個涉及土地、城鎮建設、道路交通、重點發展區域等項目的規劃編制和57個新農村規劃項目編制。
土地整合徵用工作成效明顯。通過加強土地徵用整合的制度建設和規範管理,完善和落實工業用地協定出讓項目76宗;全市已審批儲備待公開出讓工業用地項目24宗;汽車產業基地新征工業用地並已公開出讓項目9宗,新征工業用地向上級報批6宗;盤活和激活經營性用地8宗,為加快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廣州北三環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廣河高速公路先行段已動工建設,增從高速公路、廣州北三環二期工程前期工作正抓緊推進;江龍大橋全面修復通車;荔新公路改擴建主體工程、增正公路一期擴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增正公路二期工程、新新公路擴建改造工程、增派、增灘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正抓緊推進;積極謀劃和推進廣汕公路改擴建工程、107國道改線工程以及小樓、鄭田、荔三、江龍收費站撤併整合工作;各鎮街城區、各工業基地也加強了內部道路的綜合改造,全市內部交通網路更加完善。荔城污水處理廠首期第一步工程基本完成並試運行;中心城區完成了開園北路、健生路、洋角街等首批路段、內街及交通黑點的路燈安裝工程,城區排水、道路綜合改造工程已完成規劃設計、工程招標等工作。供電設施進一步完善,完成了110千伏沙埔輸變電站等一批電網改造建設。
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大力開展全民植樹綠化活動和城鄉安居整治工程百日行動,全市城鄉綠化美化水平全面提高,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1%,新增綠化面積285萬平方米,城區人均綠化面積15.26平方米,城鄉面貌明顯改觀,我市榮獲“聯合國和諧城市提名獎”和“中國和諧之城”稱號,並被評為“全國綠色小康縣(市)”和“全國綠化模範縣(市)”,新塘鎮西南村被評為“全國綠色小康村”。
(四)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三農”工作取得新成效
“和諧農村365”創建活動紮實推進。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關於開展“和諧農村365”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實施意見》,掀起了舊村整治和新村建設高潮,全市投入3436萬元,按照“八通”、“十有”的標準,大力推進了140條村的舊村整治和新村建設,全面整治村容村貌和綠化美化,大規模實施改水、改廁、改排污和垃圾收集清運工作,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環境明顯改善。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市新鋪設自然村水泥路221公里,有233條自然村新鋪設潔淨水管道並實現通水,有626條自然村新開通有線電視,有216條行政村實現通寬頻網路,全市20戶以上的自然村全面實現通電話。投入2.5億元,大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和農田、魚塘標準化改造,建成標準化農田13.5萬畝,完成標準化魚塘改造2萬多畝,城鄉防災減災工程紮實推進,城鄉防災減災能力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農民轉移就業和增收工作富有成效。建立健全了農村富餘勞動力資源信息庫,積極開展“訂單式”、“定向式”技能培訓,全市免費培訓農村勞動力9593人次,轉移農村勞動力16258人次,轉移就業率88.5%;建立健全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不斷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性收入、農產品附加值收入、土地房屋等財產性收入、低保救助等轉移性支付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6624元,增長16.57%。
(五)著力改善民生,各項社會事業紮實推進
民生福利不斷改善。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市委、市政府制定並實施了《關於建設富裕、安康、文明、和諧新增城的實施意見》(100條)。積極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完善就業援助制度,全市新增就業人數18568人,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3749人,就業率達到71%;全面實施退役士兵職業培訓工程,對286名退役士兵實行職業技能培訓;全市有1761名早期離開國有集體企業人員辦理了養老和醫療保險;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每人每月增加82元;農村低保標準統一調整為170元,五保戶供養標準提高到221元,同時對城鄉低保戶、五保戶發放了臨時物價補貼;提高了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啟動了城鎮雙特困戶住房保障工作,推進了農村“五保村”、殘疾人安居工程和單親特困母親家庭“母親安居房”建設。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人數同比分別增長6%、7%、14%、33%和13%。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順利通過了省教育強市督導驗收,成為廣東省教育強市;全面免除農村中國小學雜費和課本費;制定了《增城市扶困助學實施辦法》,對242名貧困大學生實行了扶助,率先在全省實行財政補貼學生交通費、午餐費及午休管護人員管理費政策;全面完成了學校危房改造。積極實施科技創新,全市列入廣州市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0項,獲國家專利授權174項,有3項發明專利在全國發明展覽會上獲獎。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求知活動,開通了增城數字圖書館,舉辦了廣場音樂文化節等系列大型文藝活動,加強市、鎮、村三級文化設施建設,全市156個村建有“農家書屋”。建立完善了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等公共衛生體系;啟動了石灘、中新醫院建設,推進了68間農村衛生站建設,建成了朱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高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和報銷水平,有53.76萬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4.13%;切實規範藥品採購,加大了藥品監管力度。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舉辦了第十六屆亞洲攀岩錦標賽等賽事,競技體育再創佳績,連續15年榮獲“廣東省體育突出貢獻獎”。武裝、“雙擁”、優撫安置以及人民防空建設工作紮實開展。僑務外事、口岸、統計、人口計生、物價、民族宗教、保密、檔案、方誌、氣象、國防、婦女兒童、殘疾人等各項工作也取得了新的進步。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形勢進一步好轉。不斷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快了治安視頻與交通監控系統建設,建立完善流動人員信息管理系統,出租屋安全隱患大幅減少。深入開展嚴打整治專項行動,有效打擊了“兩搶兩盜”等多發性犯罪、黑惡犯罪和毒品犯罪,大力整治重點地區和突出治安問題,全市刑事立案下降12.1%,“兩搶”、“兩盜”案件分別下降25.9%和25%。推進了“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創建活動,荔城街沿江社區等四個社區被授予省首批“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稱號。實行領導包案和部門分工負責的信訪工作制度,深入開展25項民生信訪問題專項治理,維護了社會穩定和民眾的合法權益。
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規範。開展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食品放心工程全面推進;嚴厲打擊假冒偽劣食品和非法制售藥品行為,整治和取締無證照企業4521家。嚴厲打擊違法用地行為,違法用地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大力整治“五無”工程和違法建設,全市建築市場秩序進一步規範。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同比下降28.6%。
(六)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
堅持向人大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情況制度,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自覺接受人民政協、各民主黨派及社會各方面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及意見125件、政協委員提案110件,辦復率100%。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和《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促進了依法行政。成立了市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委員會,努力提高政府應急管理水平。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努力簡化辦事程式,推進了政務公開。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紮實推進反腐倡廉工作,強化執法監察、效能監察、廉政監察和預算執行審計。建立健全了20多項政府工作管理機制,行政效能有新的提高。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績,這是全市人民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上級垂直單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外來工作者、駐增城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向關心和支持增城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及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是: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切實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結構調整的任務仍然艱巨;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艱巨,仍有部分困難民眾的生活有待進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後;社會穩定、安全生產、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壓力仍然較大;政府管理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8年主要工作任務
今年,是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動增城科學發展,加快建設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新城區的重要一年。增城的發展既面臨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也面對許多困難和挑戰。我們要認清形勢,搶抓機遇,積極應對挑戰,謀求新的突破,以世界眼光謀劃增城新一輪的科學發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緊緊圍繞創建廣州東部現代化生態新城區的目標,著力開闢廣州新的重要發展區域,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按照構建“三大主體功能區”的戰略部署,突出提升和培育現代產業,努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突出以道路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不斷最佳化城鄉發展環境;突出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認真解決人民民眾切身利益問題;不斷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構建富裕、安康、文明、和諧的新穗東新增城。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工業總產值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外貿出口增長8%,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35%。
為實現上述發展目標,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三大主體功能區”建設為突破口,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根據“三個經濟圈”和“三大主體功能區”的產業布局,南部著力建設新型工業化區、中部打造文化產業區、北部打造都市農業與生態旅遊示範區,依託現有產業發展基礎,著眼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大力培育現代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努力實現南中北互補互動,消費、投資、出口共同拉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走出一條集約節約、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道路。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提升製造業發展層次和水平,關鍵是要推動工業向高集聚、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級化發展。
圍繞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繼續加強工業基地的規劃建設和土地的儲備、整合。當前要著力抓好廣州東部(增城)汽車產業基地、增城東區高科技工業基地的土地徵用儲備和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寧西工業基地、石灘工業基地、中新三逕工業基地等工業集聚點的規劃控制和道路、供水、供電、排污等基礎設施;按照國家級產業園區的標準,認真抓好廣汕公路以南600多平方公里製造業產業圈的規劃論證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做好土地利用規劃安排,以汽車產業基地22平方公里的規劃範圍為基礎,積極申報國家級創新產業園,開闢廣州新的重要發展區域,培育廣州市乃至廣東省的重要經濟成長極,為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提供優質的載體和平台。
圍繞產業發展規劃抓好招商引資。以各工業園區的產業定位作為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的先導,試行增城市投資項目評審及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項目準入評估機制,對擬引進項目,除對其產業方向、投資密度、用地規模、產出能力、環保節能進行前期評審和嚴格把關外,更要注重對引進項目在公司設立方式、投資結構、市場經營模式、地方稅收貢獻等方面進行嚴格的約束,真正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要完善招商引資和土地供應的聯動機制,制訂土地使用的產業準入目錄和投入產出標準,充分發揮土地的使用效益,對尚未使用的工業用地,實行“一地一策”和“一地一方案”,加快土地的整合和盤活。積極探索農村集體預留用地利用方式,為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創造更大的空間。當前,尤其要大力實施產業招商、項目招商和規劃招商,重點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帶動能力強、稅收貢獻大、勞動力素質高的生產力骨幹企業,使之成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積極跟進廣州市產業“退二進三”的轉移提升戰略,力爭引進一批大型項目,成為帶動工業發展的龍頭。要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優惠辦法和獎勵辦法,充分調動全社會和企業參與招商引資的積極性,擴大招商引資渠道,引進更多的符合我市產業發展規劃的優質項目。
圍繞最佳化產業結構抓好傳統製造業的升級改造。最佳化提升傳統產業,既是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選擇,更是企業順應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當前,要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對產業水平不高、發展潛力不大的企業,要鼓勵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鼓勵加工貿易型企業積極向市場經營型模式轉變,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傳統製造業從數量規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轉變;鼓勵現有企業調整土地使用方式,實施“騰籠換鳥”或“退二進三”戰略,轉變產業發展形態,或者利用其現有土地、廠房與先進制造業合資合作,實現新一輪的提升和發展。在此基礎上,鼓勵優秀的民營企業上市,籌集發展資金,壯大企業規模。
圍繞儘快形成新的經濟成長點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去年以來,一批以汽車、機車零部件、機械裝備製造、電子製造為龍頭的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相繼落戶我市,大大增強了我市核心產業的競爭力。有關鎮街和部門要切實增強發展經濟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建立重大項目建設責任制,對重大項目進行分類指導和服務。重點要主動做好廣本發動機、北京江河玻璃幕牆、廣州博創、利濤科技等一批生產力骨幹項目的服務跟蹤工作,促進20個已奠基項目和76個已落實土地的項目順利建設和投產,儘快產生效益。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緊緊依託我市南部和珠三角地區已經形成的發達製造業產業圈,大力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當前尤其要抓好新塘東凌國際機械裝備交易中心、豪進機車及其零部件研發展示交易中心、新塘輕工現代物流中心、石灘人人樂華南物流配送中心等項目的落戶和建設工作,著力培育和打造珠三角集工業設計、研發、展示、交易、採購、物流配送功能於一體的生產性服務業集散地。加快推進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制定“退二進三”政策措施,鼓勵引導新塘、荔城城區利用現有不符合規劃、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低矮建築、簡易廠房進行成片改造,發展專業市場。要根據城市化發展的要求,圍繞提高聚集能力和為周邊地區提供居住生活配套,適度建設一批大型綠色居住社區,引導周邊地區、鄰近鎮村人口向城區集中,增強城市承載力和聚集能力,建設適宜創業與安居的都市生活圈和衛星城。要積極發展中介服務業,鼓勵發展規劃設計、工程管理服務、文化創意服務、旅行服務、法律服務、會計審計服務、信息諮詢服務以及各類協會組織等中介服務組織,制定相關政策措施,鼓勵引導中介服務業在增城開辦區域機構,形成競爭,規範發展。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提高金融服務水平,建立和完善政府、銀行、企業協調溝通機制,創建金融服務強市。
著力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和會議休閒產業。培育發展文化產業和會議休閒產業,既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需要,也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
發展文化產業方面。要抓緊編制市區文化產業城的規劃和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抓緊規劃建設歌劇院、新圖書館、新博物館、會展酒店等一批重要文化設施,形成一批新的文化產業發展載體;大力培育和引進文化產業項目和文化骨幹企業,向社會提供更多有特色的優質文化產品,推動文化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充分利用廣場文化平台,以辦好音樂文化節為契機,引入市場機制,進一步培育文化消費市場體系;尤其要充分利用廣本研發中心落戶的契機,在更大的範圍內、更高的層次上謀劃文化產業的集聚發展。
發展會議休閒產業方面。要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好增江一河兩岸會議休閒產業帶,加快推進增江水環境整治工程,切實抓好景觀大道、東區聯圍堤圍道路等市政道路建設、亞運會龍舟比賽場地建設和濱江游泳場、遊船俱樂部、沿江觀景長廊和體育公園等遊樂景點項目的規劃建設,要全面實施產業區域整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的綜合開發,切實把增江一河兩岸會議休閒產業帶建設成為我市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和新的會議休閒經濟成長點,有關鎮街和部門要認真落實責任,儘快啟動各項前期工作,力爭今年6月底前完成規劃建設方案,同時基礎設施建設有突破性進展,儘快形成一批投資熱點和消費熱點。要加快白水寨風景區錦繡溫泉度假酒店建設;儘快啟動湖心島周邊地區酒店的規劃、土地整合和招商;更加有針對性地策劃組織好重點會議休閒產業項目招商,積極引進更多的星級酒店和會議休閒產業項目。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要圍繞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建設廣州東部生態旅遊示範區的目標,用國際化的視野,系統謀劃南國鄉村生態大公園的規劃建設,積極開展《增城市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的編制實施工作;防止有害生物的入侵和蔓延,加大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切實保護好森林資源;加快推進增派公路沿線景觀林帶、腳踏車健身道、沿線生態鄉村公園的規劃建設,建設一條生態旅遊觀光帶,形成生態旅遊產業鏈;以白水寨風景名勝區為龍頭,進一步整合派潭、正果、小樓等重點旅遊資源,繼續推進和完善何仙姑旅遊景區、小樓人家、正果湖心島濕地公園、正果寺、中新聯安湖、荔城荔江遊樂公園等景點景區的開發建設;積極引進建設少年兒童最喜歡的遊樂設施和項目,全面提升生態旅遊業發展承載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強旅遊宣傳推介,精心組織和策劃有特色、有創意、有影響力的旅遊節慶活動,進一步提升“荔鄉仙境健康游”形象。
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進一步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和布局,培植優質水稻、優質蔬菜、優質水果、優質水產品等高效農業,規劃建設一批有特色的現代農業生產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生產,開展“增城八大寶”評選活動,打造農產品品牌,擴大荔枝、絲苗米、菜心、冬瓜、冰糖桔、腊味、涼粉草等品牌效應,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組織,力爭今年再培育1至2家農業龍頭企業,深化“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和服務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完善農村信息化工程,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大力推動我市特色農產品進入珠三角地區的高端市場,為農民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二)加強以道路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最佳化城鄉發展環境
要構建完善的交通骨架網路,建設功能完善的公共配套設施,用一流的交通條件、一流的發展環境接受城市群和產業帶的輻射,帶動城市建設和產業經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