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

2007年荔灣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荔灣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予以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6年主要工作情況回顧
  2006年是行政區劃調整以後,各項工作加快發展的一年。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和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區委九屆六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現代化商貿文化旅遊區的建設目標,不斷加大“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四大戰略的實施力度,較好地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新局面。
(一)地區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圍繞構建傳統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地區經濟發展效益好、速度快。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8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60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3.6%。
  傳統商貿和現代服務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加快了白鵝潭特色風情商業區、黃大仙祠特色商旅文化區和聚龍村民俗文化旅遊區的規劃和建設,促進珠江沿岸景觀建設與文化旅遊互動發展。積極推動黃沙地區大型綜合商旅中心建設,逐步構建與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康王路、荔灣廣場、新光城市廣場等商貿旺地組成的上下九大商圈發展格局。大力發展沙面地區商務總部經濟,成功吸引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南方分公司、星巴克公司華南總部等規模企業進駐。制定《整合規範專業市場建設發展意見》,堅持以改造提升為主線,以增強競爭力為核心,推進市場標準化和信息化建設,完成了52個室內肉菜市場、8個農貿市場和18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建成了廣州南方茶葉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增強了專業市場的集聚與輻射功能,全區市場成交額達266.48億元,同比增長33.0%。積極推動花卉、觀賞魚等特色產業和華林玉器街等特色專業街發展,“西關五寶”旅遊購物展示中心等項目順利推進,全區商品銷售總額完成1175.01億元,同比增長17.7%。精心培育以廣州設計港、信義國際會館、廣州工業設計國際交流中心為重要節點的創意產業,初步形成了北港南灣、西島中園的發展格局。以“西關風情”和“水秀花香”為主題,推進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旅遊名區建設。評選了“荔灣新八景”,建立了全市首家按照國際旅遊目的地標準建設的區級旅遊諮詢服務中心,開發了全市首個以居民社區、和諧社會為題材的“西關老街風情游”旅遊產品,建設了陳家祠廣場標誌性牌坊和陳家祠景區停車場,進一步塑造嶺南水鄉花地、廣府老街商埠的旅遊概念形象。
  新型工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積極拓展東沙創業中心、留學生科技園等新型工業園區,大力引進科技型、環保型企業。大力構建自主創新體系,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全區工業總產值完成297.1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工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完成23.97億元,同比增長14.1%,增速高出全區工業生產總體水平7.6個百分點。3家企業被評為市自主創新優秀民營企業,6家企業被評為省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我區被確定為省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區。
開放型經濟穩步增長。制定了《促進企業發展暫行辦法》,鼓勵海內外投資者來區投資創業。實施“十、百、千”招商工程,不斷改善招商引資工作,提高對外經濟合作水平。全區新增利用外資項目31個,契約利用外資7619萬美元,同比增長1.07倍;實際利用外資5014萬美元,增長28.4%;外貿出口總值12.68億美元,增長25.9%。
  (二)城市建設和管理成效明顯
  組織編制《荔灣區概念規劃綱要》,完成了龍溪商貿物流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陸居路步行街環境整治等規劃,濱水地區綜合開發和滘口等地區的整治規劃取得了初步成果,為城區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前瞻性和科學性的指導。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完成了花地大道中、東漖北路南延長線(一期)、環翠南路、文昌路、十八甫路等一批道路的建設和改造,全區新增、改造道路面積20.67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10.95平方米。完成了和平西路延長線、東沙大道、福州路等道路建設工程的前期工作。洲頭咀隧道和捷運五號、六號線荔灣區段9個站點的拆遷工作加快進行,武廣鐵路客運專線(荔灣段)、東新高速公路(東沙大橋)工程已進入施工階段。深入推進和平南小區、浣花路、東漖南路、東沙大道等地的排水設施改造和市政路燈建設,有效消除了“水浸街”和“燈不亮”現象,大大方便了居民民眾的生活出行。
  “青山綠地、藍天碧水”工程進展順利。完成了大坦沙環島綠化帶(二期)、駟馬涌綠化景觀(二期)、增埗公園等15個綠化項目建設,對鶴洞路、黃沙大道等一批主幹道實施了綠化升級改造。全區新增綠地面積26.9萬平方米,綠地率達26.5%。大力推進大坦沙和海龍圍海中段堤岸加固達標工程建設,建成了西浦排澇泵站等水利設施,保障了我區汛期安全。積極開展花地河、大沙河等10條河涌的綜合整治,完成了花地河沿線截污工程總量的93%以及北出口段7500米堤岸整治。加強珠江沿岸及河涌兩岸重點排污單位的監控,取締了一批污染嚴重的企業,進一步改善了河湧水體環境。建成西焦生態園,創建區級以上綠色社區23個,市級以上綠色學校9所,為市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考核驗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區環境監察大隊被評為國家環境監察標準化建設一級達標單位。
“城中村”改造和小區整治深入推進。實施了19條“城中村”道路改造,打通了一批“城中村”消防通道。積極推進大田苑農民公寓、合興圍大廈等“城中村”改造示範點建設,加強“城中村”地區的環衛保潔,有效地改善了“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完成了廣鋼平西小區、杉欄社區、知道園小區等一批小區的環境綜合整治,在41箇舊住宅社區(小區)推行物業管理,使舊城區物業管理覆蓋率超過50%。
  危破房改造取得新成效。啟動了聚龍村地塊的危破房改造工作,完成了逢源北街、寶源路、聯桂北等連片地塊以及2003年、2004年在冊零散危破房1711幢16.69萬平方米的改造。累計完成零散危破房改造4068幢45.03萬平方米,占總任務量的80.3%。
  城市管理工作不斷加強。重點清拆了主幹道兩側、綠化廣場周邊、景觀地帶、河涌沿線和內環路範圍內的違法建設,拆違面積達13.4萬平方米,超額完成市下達的工作任務。進一步健全了以12319投訴專線為中心的城市管理聯動處理機制,圍繞市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共處理12319投訴案1.45萬宗,市民滿意率達97.8%。堅持資源整合、綜合創建,全區各街道均通過了市的創衛考核驗收,其中9條街道被評為市衛生模範街區,並有35個環境達標社區基本通過市的考核驗收,我區榮獲2006年市“羊城市容環衛杯”第一名。
  (三)社會保障和社會治安工作進一步加強
  建成了老城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區勞動就業訓練中心。率先啟動“充分就業社區”創建活動,桃源等3個社區被評為市首批“充分就業社區”。多途徑、深層次開發就業崗位,開展個性化就業援助,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7.0%,“4050”人員再就業率達73.8%,我區連續四年被評為市就業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
  大力推進社保擴面工作。順利完成了早期離開國有集體企業人員參加養老保險和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院醫療保險工作。妥善解決花地、衝口、白鶴洞、石圍塘街和區供銷社下屬困難企業退休人員1170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問題。全面啟動“農轉居”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工作,首批共2883名“農轉居”人員納入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全區參加養老保險人數達10.64萬人。實施農民工三年“平安計畫”,進一步擴大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覆蓋面。積極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形式,成立了由“4050”失業人員組成的服務隊伍,實現了居家養老服務與再就業工作的雙贏,區退休職工管理服務中心被授予省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示範點稱號。全面實施分類救濟,鞏固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完成南片地區各街道慈善會的籌建工作,加強對孤寡、低收入家庭的困難扶助。全年發放各類救濟、救助金3489萬元,使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我區被評為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區,逢源街耀華社區被評為全國社區服務示範街道。
全面加強社會治安防範。建立了堵截、控制、伏擊三位一體的聯動機制,通過分類打擊、分片整治等措施,大力整治站前地區、滘口客運站以及學校周邊、鐵路沿線等治安複雜地區和“雙搶”、“兩盜”等突出治安問題。治安形勢持續良好,全區刑事立案比上年下降13.4%,下降幅度居全市各區(縣級市)第三。區公安分局連續兩年被評為省優秀公安分局。加強出租屋和流動人員管理,完成了市下達的出租屋100%符合出租條件、100%登記備案的工作任務。健全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排查調處機制和處理工作機制,及時發現和化解各種矛盾,保持了社會大局的穩定。建立區、街安全生產執法監察隊伍,針對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強化消防和食品、藥品、危險化學品生產和經營的監督,有效地遏制了各類安全事故發生。
  (四)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積極實施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三品”工程,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啟動教育組團建設,促進教育事業均衡發展。市一中、真光中學順利通過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導驗收。高考尖子率和重點本科上線率位居全市首位。順利完成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教職員崗位津貼,教師人均收入每月增加1200多元。
  大力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工作,完成了金花、中南街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業務用房改造,廣泛開展社區康復、中醫藥適宜技術進社區等專題服務工作,積極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登革熱等重大傳染性疾病,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制定了區歷史文化資源整合開發利用規劃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完成了尹積昌雕塑園建設。廣泛開展以“風情荔灣”為主題的系列民眾文化活動,荔灣博物館被評為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示範點。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效顯著,南源街風雨亭社區被評為全國學習型家庭創建示範社區。全面啟動全國科普示範區創建工作,創辦了全省首個少年科學院——詹天佑少年科學院,逢源街、市第四中學等單位被評為省、市科普基地。認真實施“一十百千萬”群體工程,花地、彩虹街被評為全國城市體育先進社區,廣雅等3個社區被評為省城市體育先進社區。在第十二屆省運會上,荔灣籍運動員有54人次獲得金牌,32人次獲得銀牌,21人次獲得銅牌。
大力加強計畫生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完成省、市下達的人口計畫生育各項目標任務,我區榮獲省“十五”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集體稱號。積極開展國防安全教育,加強民兵預備役建設,圓滿完成冬季徵兵任務。全面開展華僑捐贈公益事業項目管理,妥善安置區籍所羅門僑民。人防、統計、物價、婦女兒童、殘疾人服務,民族、宗教、外事、檔案、地方志、老齡等工作也取得新的成績,我區被評為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先進單位。
  (五)改革創新和民主法制建設穩步推進
  繼續推進工業、商業等6大系統企業改革掃尾工作。積極盤活國有資產,順利完成了泮溪酒家和蓮香樓的招商改制工作,激發了“老字號”的生機和活力。深入貫徹實施《公務員法》,規範有序地推進公務員登記工作。基本完成了事業單位定崗定員和人員聘用制改革,最佳化了事業單位人才隊伍。積極推進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和部門預算管理,加強了行政區劃調整期間單位合併資產的審計監督,保障了國有資產的安全和完整性。
  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堅決執行人大常委會決議、決定。認真聽取政協、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全年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86件,政協委員提案、意見148件,辦復率100%。積極拓寬依法信訪渠道,全年辦理民眾來信、來訪、來電10352件(次),辦結率98%,維護了人民民眾的合法權益。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全區政務公開面達100%。開通了“荔灣區效能建設網”,建立效能建設績效考評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強化政府內部監督,進一步提高機關工作效率和工作效能。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我區各項工作所取得的成績,是向東生、劉平同志正確領導、辛勤勞動的結果;是全區幹部民眾團結一致、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結果;是駐區各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支持和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政府,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駐區單位、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等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舊城改造任務依然十分繁重;三是“城中村”改制改造步伐需要進一步加快;四是社會不穩定因素仍然存在。下一步,區政府將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7年主要工作構想
  今年是推進我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要一年。區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深入貫徹市第九次、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圍繞建設實力城區、創新城區、魅力城區、和諧城區,積極實施“商旅帶動、產業升級、科教強區、環境最佳化”四大戰略,抓住“中調”、“西聯”機遇,突出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基礎性工作,著力調整經濟結構,最佳化資源配置,創新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切實增強城區綜合競爭力;著力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加快城區綜合改造,切實最佳化創業居住環境;著力促進社會發展,解決民生問題,切實推動和諧荔灣建設。今年我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一般預算收入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10%。重點抓好以下十三項工作:
  (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總部經濟,調優城區產業結構
  認真做好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堅持以第三產業為龍頭,以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依託廣州捲菸二廠、廣州國際醫藥港、廣州塑膠交易中心等生產力骨幹項目,逐步完善物流交通樞紐網路,打造東沙綜合物流帶和龍溪商貿物流園區,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實施“騰籠引鳳”,充分利用“退二”後閒置的工業用地和廠房,重點引進基地型、龍頭型、科技型大項目設立研發中心、運營中心和地區總部,積極發展總部經濟。以沙面直管房置換為契機,吸引帶動力強的跨國公司區域總部和國內知名品牌、著名企業落戶,將沙面建設成為具有歐陸風情的總部經濟區,增強我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制訂創意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措施,加大創意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抓住市將荔灣創意產業集聚區納入2007年重點建設預備項目的有利契機,全力推動創意產業發展,力促我區成為全市創意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重點完善廣州設計港建設,籌建廣州中小企業創新科技園,吸引創意科技企業進駐,形成精品園區;引導信義國際會館打造成集文化、商務於一體的高品位藝術基地,構建濱水文化創意產業區;建設好廣州工業設計國際交流中心,吸引國際創意界企業總部及相關的國內外創意界協會、商會進駐,打造“國際交流中心會所”。
  (二)整合提升商貿旅遊資源,調高傳統產業發展質量
  按照“一圈集聚、三軸帶動、四帶協同、八區輻射、十場提升”的思路,充分整合上下九商業步行街及其周邊地區的商業資源,打造“玉器長廊”和“水晶大道”,深化業態調整,提升管理水平,進一步鞏固擴大上下九商圈的輻射和集聚效應。著力開發各主幹道的商業價值,積極培育康王路、花地大道、芳村大道“三軸”沿線商貿流通網點,增強消費吸引力和聚商力。
  以“十場”為重點,推進市場最佳化升級,提高規範化管理水平。全面完成室內肉菜市場、農貿市場和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任務。積極構建公共物流服務平台和信息網路,引導批發市場物流與商流分離,逐步由“現貨、現金、現場”的傳統貿易向展貿型現代交易轉型,培育一批檔次高、輻射面廣、帶動力強,集交易、交割、結算、配送於一體的大型高級市場。結合舊城改造,加快清平中藥材市場的升級改造,打造原產地道地藥材交易中心,力爭將清平中藥材市場建設成為全國品種最全、影響力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和集中醫藥文化宣傳、養生保健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加快推進廣州國際醫藥港、廣州國際陶瓷城等項目建設,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
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突出品牌特色,加快“一江兩岸”濱水地區商貿旅遊業的開發和景觀整治。要積極推進陸居路步行街建設,在白鵝潭特色風情商業區引進具有旅遊文化內涵的業態組合,在大坦沙島規劃建設旅遊、度假、商務一體化的高級商務休閒旅遊區,打造綜合性的濱江景觀休閒商業商務帶。推進聚龍村民俗文化旅遊區和“三家巷”景區建設,開展黃大仙祠周邊環境整治,協助陳家祠申報國家4A級旅遊景區。策劃推廣珠江風情游、西關民俗游、荔灣美食游、名人故居游等特色旅遊項目,評選第二屆“西關小姐”旅遊形象大使,深入挖掘“西關小姐”品牌的文化內涵,進一步鞏固提升荔灣旅遊吸引力。
  (三)大力發展新型工業,調強地區經濟成長支撐力
  圍繞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引進低能耗、環保型、高增值的企業,加快建設東沙、西塱、五眼橋、橋中、海北和坑口電子(數碼)基地等一批新型工業集聚區。重點依託諾信數控等高新技術企業,吸引上下游國際知名數控裝備製造企業進駐,規劃建設集群式發展的現代化數控裝備工業科技園區。以廣州國際醫藥港項目為龍頭,發展生物製藥等產業集群。加快推進廣州捲菸二廠易地改造的前期工作,爭取年內動工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儘快形成產業規模。加強資源整合,有效盤活 “城中村”舊工業廠房等閒置資源,打造一批都市型工業樓宇,引入科技型企業,壯大新型工業發展規模,提高新型工業對城區經濟發展的貢獻率。
  (四)打造白鵝潭經濟圈,調升經濟發展總量
  發揮“一江兩岸”獨特的自然優勢,以三江匯聚的白鵝潭為中心,積極推進“白鵝潭經濟圈”建設,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協調發展內外源經濟。統一規劃經濟發展用地,以規劃引導招商,更好地發揮有限土地資源的最大效益。加大對重大項目的綜合協調和服務力度,整合招商資源,最佳化招商隊伍,拓寬招商渠道,緊扣“對接珠三角、融入全球化”的思路,以培植稅源為重點,以總部經濟為載體,以項目為支撐,以服務為根本,把利用內外資的著力點向招優選強轉變。進一步完善投資促進體系和產業政策,加快中小企業投融資擔保體系建設,培育成長型企業,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努力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
  (五)加大改革創新力度,調活城區發展後續力
  以理順監管體制為重點,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基礎性工作,進一步提高國有資產整體運營質量和效益。加快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改革,推動國有資產合理配置、有效使用。穩步推進城建系統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改革,爭取有新的突破。繼續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崗位設定管理制度,推動事業單位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
  積極實施科技“新跨越工程”,完善留學生科技園等創新園區建設,打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企業發展壯大的開放式平台,逐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再創新相結合,在高新技術領域培育競爭優勢,爭取在數控裝備、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實現突破。以電子政務套用為龍頭,全面推進數字城區建設和產業信息化建設,提高區域信息化水平。
(六)全力推進危破房改造,改善城區環境和居民生活條件
  抓住“中調”機遇,按照“政府負責規劃控制和拆遷安置,引入社會資金參與建設”的思路,以恩寧路地塊危破房改造試點為突破口,全力推進舊城區綜合改造。重點加快鶴洞山頂、寶慶新中約等8個連片地塊的危破房改造工作,爭取年底前竣工。加強私危房督修,實行以業主積極自修為主、政府搶修代管為輔的改造模式,確保在年底前完成711幢7.9萬平方米的零散危破房改造。加快推進聚龍村和昌華、泰華等小區整治,完成市下達的64箇舊城社區環境改造任務。通過舊城改造和小區整治,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困難民眾的居住條件,增加公共綠地和公共配套設施,使舊城區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75%。
  (七)加快“城中村”改制改造,推進城市化進程
  堅持“統一規範、一社一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積極穩妥地推進“城中村”體制改革,理順經濟聯社和社區居委會的關係,逐步移交經濟聯社承擔的社會事務管理工作,推動集體經濟向股份經濟轉變;農民股權向企業股權轉變;農村管理向城市管理轉變,“城中村”管理體制向城市管理體制逐步過渡。
  堅持“城中村”改造與基礎設施建設、水系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和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相結合,爭取市支持,將一批“城中村”納入社區整治計畫,抓緊實施道路、供水、排污、照明等設施改造,逐步完善交通網路,進一步改善“城中村”整體環境和公共設施條件。發揮茶滘、花地兩個試點村的示範作用,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加快“城中村”整體改造步伐。逐步推進“城中村”集體物業確權工作,大力推動“城中村”危舊廠房升級改造,提升“城中村”的土地利用價值。
 (八)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管理,提高城區發展承載力
  結合“中調”、“西聯”戰略,加快“一聯、兩隧、三橋、七縱、八橫”的道路交通主骨架建設。重點配合推進武廣鐵路客運專線(荔灣段)、東新高速公路(東沙大橋)、捷運五號、六號線、洲頭咀隧道等建設。加快龍溪路、芳村大道快捷路改造和福州路、和平西路延長線、東沙大道擴建以及上下九、彩虹停車場建設。爭取如意坊大橋、站前路延長線、荔灣路南延長線開展前期立項等工作。加快實施大坦沙環島路、花地河東岸規劃路南段和南漖路建設,進一步完善橋中、東沙等地區的交通網路。爭取實施流花路等道路改造,進一步提高我區道路通行質量。開展三丫涌、接龍里等5個片區的排水設施改造,解決“水浸街”問題。
  深入實施“青山綠地、藍天碧水”工程,全面推進荔灣湖公園、醉觀公園的擴建工作,加快沿江、沿涌、沿路綠地以及龍津綠化廣場、何香凝紀念公園等中心綠地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區立體綠化網路。啟動“國家級生態村”創建活動,紮實推進西塱、海北社區生態建設。嚴格落實環保工作“三個一律”, 結合“退二進三”的生產力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動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進行轉產或改造,大力治理水、大氣、固體廢物等污染。依法依規對污染企業和危險化學品從業單位進行整改搬遷或關閉。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降低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不斷改善城區生態環境。
進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以開展“六城聯創”工作為契機,嚴格落實城管工作效能監察和責任追究等制度,整合管理資源,推行格線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嚴管和整治城市“六亂”,嚴控和查處違法建設,紮實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確保市容整潔、秩序良好。
(九)積極推進水系綜合整治,做好做大水文章
  結合“2010年一大變”,將水系整治與周邊環境美化、“城中村”改造、“退二進三”產業布局調整以及西關文化底蘊結合起來,按照“嶺南水鄉風情、水秀花香特色、西關文化韻味”的理念,統籌考慮、配套進行、整體推進。重點加快珠江沿岸石圍塘段和衝口油庫段的景觀整治,打造珠江沿岸景觀帶。高標準推進花地河、大沙河綜合整治工作,確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治任務,進一步改善城區水景觀。配合市推進芳村圍上圍的水環境調控試驗,通過水體置換逐步解決水黑、水臭問題。抓緊推進大衝口涌、增埗河、秀水涌等9條河涌的整治,加快完成大坦沙和海龍圍海中段堤岸加固達標工程,做好東塱、蝦廟、江尾、南漖及大坦沙等水閘泵站的建設和維護,確保水安全。
  (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富民優先、民生為重,積極做好擴大和促進就業工作。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充分運用各種培訓方式和方法,抓好“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人員、“農轉居”人員、受“禁摩”影響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培訓,提高就業技能,確保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到70%以上。加快推進“農轉居”人員參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工作,妥善解決“農轉居”人員生活出路問題。進一步健全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和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全面發展和諧勞動關係。切實做好睏難民眾的低保救濟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不斷擴大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社會保險覆蓋面。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慈善事業、老齡事業和殘疾人事業。加強星光老年之家建設,完善社區為老服務體系。配合市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十一)深入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公共安全建設
  全面推進社區公眾聚集場所、主要街面和高發案路段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大力加強出租屋、娛樂服務場所、市場、客運站等重點部位管理和重點治安問題的專項整治,提升社區安全防範水平,增強治安控制力。建立和完善政府統一領導的應急管理體系和公共安全應急預案,全面落實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責任制,發揮區、街、社區居委會安全監管網路的作用,以危險化學品生產經營等事故多發行業和領域為重點,深入開展消防、道路交通和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和整治,營造安全環境,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大力推進區戰時“101”指揮所建設,力爭年底前形成實際指揮能力。深入推進“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建設,打造一批綜合服務示範社區和“村改居”服務管理示範社區。進一步完善信訪、維穩、司法及有關部門的調解聯動機制,積極開展人民調解和法律援助活動,妥善解決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平安和諧荔灣”。
  (十二)堅持統籌兼顧,力促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深化“品牌學校、品牌學科、品牌教師”創建工作,全面提升學校發展內涵。進一步整合最佳化教育資源,力爭五大優質教育組團工作有新突破。推進義務教育階段規範化學校建設,加強“城中村”學校布局調整,規範民辦教育,提高教育事業整體發展水平。深入開展“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和現代公民教育,紮實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陳家祠百米科普長廊等科普設施建設,深化全國科普示範區創建工作,提高市民素質,營造和諧文化氛圍。以沙面歐陸風情文化站為試點,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站。積極弘揚詩書畫和粵劇曲藝等特色傳統文化,擦亮“中國曲藝之鄉”品牌。樹立文化精品意識,爭創一批主題鮮明、具有西關特色的文藝作品。完善文化產業發展激勵和扶持機制,促進文化投資主體由政府單一化向社會多元化轉變。以“迎奧運、迎亞運”為契機,深化“體教結合”工作,積極組隊參加市第十四屆運動會,引入社會資金,加快體育場館及配套設施改造,促進“游泳之鄉”建設和競技體育的發展。整合醫療資源,完善綜合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功能對接和互助關係,完善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實施中醫“名院、名科、名醫”戰略,啟動中醫藥強區建設,進一步強化中醫藥品牌特色。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擴大社區衛生服務內容,進一步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精神,切實加強流動人口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為構建和諧荔灣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工作,進一步推動人防、僑務、外事、民族、宗教和檔案、地方志等各項工作上新水平。
  (十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最佳化政府行政效能
  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和向政協通報情況的制度,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和民主監督。廣泛聽取政協、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及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意見,不斷提高政府民主科學決策水平。積極探索建立社區工作站,穩步推進社區居委會議行分設和直選,依法推進社區民主進程。
  堅持重視基層、加強基層、服務基層的工作理念,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更快地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環境上來,轉到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進一步加大財政資金對教科文衛、社會保障、公共基礎設施、環境衛生等領域的投入,為城區居民、“農轉居”人員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要按照“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幹部作風和機關效能建設,圍繞發展第一要務、穩定第一責任,切實做到抓發展、抓重點、抓落實,推動各項工作全面開展;要改進幹部績效評價和考核辦法,建立健全定期督查和隨機抽查制度,大力弘揚真抓實幹、依法辦事、密切聯繫民眾、廉潔高效的良好風氣;要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和內部審計,積極構建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不斷提高公務員隊伍服務基層、服務民眾和服務社會的能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荔灣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目標令人鼓舞,新的形勢催人奮進。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區人民,紮實工作,開拓進取,為建設荔灣更加美好燦爛的明天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